(专门史专业论文)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查拯葛 日期:立翌2 :竺些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啦导师签名:鞲日 期:生! b 中文摘要 旅游的魅力在于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打动人的内心,也只有文化才能给人以 深刻的影响。当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更高需求时,体验旅 游以其对游客身心的深刻影响而渐受欢迎。阿胶文化旅游就是一种体验性极强的 旅游形式。 阿胶文化是一种极具潜力、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阿胶食用已有两千多年历 史,漫长的历史积累了灿烂的医药文化、产业文化与精神文化。阿胶文化带有强 烈的中医养生保健色彩,它所蕴含的保健价值以及体现出的中医食疗、食补思想, 对于越来越追求绿色保健的现代人来说极具吸引力,其旅游市场潜力不可限量。 将阿胶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是阿胶文化与经济对接的一个极好的突破口, 其经济、社会意义重大。“阿胶文化极其旅游开发研究”这一命题就是力图在梳 理、总结阿胶文化的基础上探索阿胶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文章首先对“阿胶文 化”的涵义进行了总结,指出阿胶文化是一种与东阿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医药 文化,它的药理本质体现了对人体自然的顺应,对生命健康的关怀,具有浓厚的 养生保健色彩,包括阿胶医药文化、阿胶产业文化、阿胶精神文化三部分内容。 接下来,文章对阿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然后对其旅游价值进 行了评析,最后以“东阿阿胶集团阿胶文化旅游开发”为个案,对阿胶文化旅游 的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4 关键词:阿胶东阿阿胶文化旅游开发 l i j 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f a i n 砒i o no ft o 耐s ml i 嚣i nc u l t i l 气h eo n l yt l l i n gt i l a l 伽t o u c ht t l e u l so fp e 叩l e 锄d 麟e f tp r o f o 蚰di m p a c tu p t l i 咖w h 删i t i o n a ls i g l t s e c i n g a n d h h o l i d a yt o u r i s mf a 1 t o s a l i s 母山e 伊o 、i n gd e m 锄d so ft o u f i g 峨麟p c 咄n c e 伽r i 锄b 。c o m 髓p o p u kd u e t oi t sp m f o u n di m p a c tu p o nt o i l r i s t sb o t i lp h y s i c a n y 锄d m 明t a i i y c o ao 喇ia s i n ic u i t i l mt 0 埘锄b e i o n 笋t o t l l a tc a l e g o r y c o ac 嘶ia s i n ic u l t u i sap r 哪i s i n gt 0 丽吼陀s 叫r c et i i 砒n d se x p l o j t 1 1 9 1 n h eh i 咖r yo fc o l i ac o 蹦a s i n i 鹤柚e d i b l em a t t 盯nb e 缸e db kt 0 帅 t l l o u s 锄d ) r e a 硌a g o ,a n ds u c hai o n gh i s t o r yd a v e i o p sg l o r i o u sm e d i c a l ,i n d u s 删a la n d s p 试协 dc u l n j c o l l 8c l 试ia s i n - c l l l 加糟锄b o d i e si n t e i l n c e p to fp r e s e r y i n g l 嘲陆t l l j 伽g l lc h i 舱辨m 酣i c i n e 砷eh 船l t l l - p m t e c t i n gv a l u e s 锄dd i e t a 叮t l l e r 印y c o n c e p t sc o n t a i ni nc o l l ac o r i ia s i n ic u l t t l 他a 糟锄唿c t i v et om o d 锄p p i ew h o p 他f e r 掣啪,h 髓l t l l ym e m o d s 细p 陀湖啊n gh 铭l t l l t h e 糟f o 心,t i l ep o t e n t i a io ft i l e t o u r i s tm a r k e tc 蛳o e m sc o n ac 谢ia s i n ic u i t i l r ei se n o m l o u s t oc o 衄c c tc o l l ac 硎认s j n ic u l t u 心w i t i l 伽r i 螂i s 锄麟l l e n tb r c a k t h r o u 曲i n l i n l 【i n gc o i i ac 州ia s i n ic u l t u 他w 曲蚴n o m y w h i c hi so f g r e a ts o c i a i 锄dc c 伽o m l c s i 鲫讯啪c e t h ep r 叩o s t i o no f o ac 嘶ia s i n ic u l t i l 陀柚di t s 协u r i 蛐 d e v c i 叩m e n t ,砒t e m p t st oc x p l o t h e 既p l o j t i n gm o d eo fc o l l ac o 哺a s i n j 锄i t u t o u r i s m 晚i s e dup l d nt i l eg s 把m l z a t i o n 锄d 舳m m a r i 翻t i o fc o l l ac o r i ia s i n ic u l t i l 佗 1 1 1 et h 豁i so 矗宅f sad e f i n i t i o f c o l l ac o r i ia s h ic u i t i l 糟,p o i n t i n go 啦t l l a c o l l ac 鲥i a s i n i 伽l t l l i sak i n do fc h i 舱m c d i c i n ec u l t u 聆w h i c hc i o i yc o n n t e dw t ht l l e 佗g i 硼a lc l l l t i l 糟o fd g e n ep i l a 咖a i o g i c a ln 咖r eo fc o l l ac 硎ia s i n ic i l i t u 旭 佗1 1 e c t si 协c o n f o 珊a n t 0h u m 粕o r g 艄i 锄锄di t sa m i t oh u m 锄l i f e ( b i l a c 州ia s i n i 叫l t u 糟c o n t a i n sd ;啦i n c t n p t so f h 翰l m - p r e r v a t i 伽锄di tc s i s t so f c o l l ac o 耐a s i n im e d i c a ic u l t i i 愕c o l i ac 硎ia s i n ii n d u s t r i a ic u l t u 托锄dc o l l ac o i a s “s p i r i t l i a lc u l t i i t t l e 廿l e s i st l l 锄m a l 【鹤as y s 0 咖砒i c 锄a l y s i s 锄ds u m m a r yo f 协ec o “t c n t so fc o l l ac o 晡a s j n ic u l m 鸭f o l l o w e db y 柚e 、,a l u 砒i o fi t st o u r i s t v a l u 韶f i n a l l y t l l et t - 豁i st a k 鹤叮l l et 叫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o i i ac 耐ia s i n i c u l t u r ei ni ) 彻g ec o u ac o ma s i n ic o m p a n y ,勰ac a 吼u d yt op e r f o r mat e n 锨i v e 懿p l o r a t i o no f t l ed 眦l o p n gm o d eo f c o i l ac o r i ia s i n i 伽l t u t o u 蛐 k e yw o r d s : c o i l ac o r i ia s i n i d o n g e c o l l ac o r i ia s i n ic u i t u 他t o u r i 锄d “e l o p 眦n t 6 ij i 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言 一、阿胶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和意义 东阿阿胶,自古以来天下闻名。阿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阿胶,。出 东阿,故名阿胶”,南朝粱代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里已有明确记载。 事实上,阿胶的普遍应用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流行于东汉时期的我国最早 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药理、药性及服用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阿胶滋阴补血,清肺润燥,止血安胎,善治血证。能益气生津,强身健体, 美容养颜。不但是临床良药,而且是妇女、老年人的滋补佳品。因此,备受医家 和百姓的青睐从古至今,沿用不衰。 阿胶属道地药材,其品质优劣与其工艺、用水及原料皮质有直接关系尤其 是它的用水,这是保证阿胶品质优异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阿胶对熬胶用水有 着特殊的要求,而古东阿的阿井水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再加上东阿人世代相承、 密不外传的工艺,这地利、人和的双重优势造就了东阿阿胶的传世美名。 几千年的阿胶应用史积累了丰富的医药文化、产业文化,同时也沉淀出阿胶 文化可贵的精神品质。时至今日,阿胶产业更加壮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阿 胶产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厚的阿胶文化必将成为阿胶产业发展壮大的 文化根基和精神动力。 阿胶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文化与经济相联系, 将阿胶与旅游相结合,开展阿胶文化旅游,符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文化是 一种潜在的资源,文化可以通过创意、经营,资本运作实现产业化。文化的产业 化一方面可以使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 地方竞争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阿胶文化旅游为阿胶 文化实现其产业化提供了途径。 阿胶文化旅游的开展将为阿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方面 阿胶文化旅游的开展可以拓展阿胶产业链,阿胶药膳、阿胶工业旅游将成为阿胶 产业的下游产业;另一方面阿胶文化旅游的开展将使阿胶文化传播到更加广阔的 领域,为阿胶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虽然现阶段中医势微,但中医文化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仍根基深厚,且中医 药天然无副作用的独特优势,返璞归真式的养生理念,都十分符合现代人追求天 然、绿色保健的心理趋势阿胶文化旅游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弘扬阿胶文化,使中 医文化的许多观念重新成为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西医的不 足,满足现代人的养生保健需求。 7 】东人学硕十孕位论文 阿胶自产生以来就与东阿相联系,时至今日,山东东阿阿胶集团仍是阿胶产 业的龙头老大。阿胶文化与其产地密切相关,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古往今 来,东阿的政区屡有变迁,这也使鲁西的许多地区都留下了阿胶文化的足迹。可 以说,阿胶文化是鲁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胶文化一旦得到开发利用, 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将惠及这些地区。阿胶文化旅游的开展对 于带动地方经济、提升地方文化竞争力有着极深远的意义。 二、阿胶文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思路 自古以来,阿胶作为一种道地药材一直备受重视,因此人们对阿胶的研究, 古往今来大都是从医药角度进行的 古代,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阿胶的研究与应用。历代本草、药典等医药书 籍对阿胶的药理、药性、方剂、医案等都有记载。且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古代 医家不断把阿胶临床用药经验进行总结,阿胶的记载也不断丰富。关于阿胶药用 史,本文第二章有专门论述,此不赘言。 由于从古至今阿胶都是一种临床要药、滋补佳品,因此当今学术界对阿胶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阿胶的实际应用方面。已出版的关于阿胶的专著共有5 部,分别 是:肖培根的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牛黄、阿胶(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赵曦、潘登善的阿胶的研究与应用(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杨福 安、王京娥合著的中国阿胶(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4 年版) ;钟琰、旄仁 潮的阿胶(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3 年版) ;李翠娟的阿胶( 北京科学技 术出版社2 0 0 6 年版) 。从以上阿胶学术专著及有关阿胶的学术论文来看,阿胶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原料、生产技术、古方应用、临床应用、鉴别、炮制、贮存、 药膳等方面。 从现在的研究状况来看,阿胶实际应用研究占绝大部分,而阿胶历史文化方 面的整理与研究则太过薄弱,很多地方仍是空白。现有关于阿胶历史文化方面的 研究成果有: 张振平等人9 0 年代发表的有关阿胶史的一系列论文,即阿胶的起源及其 早期发展状况(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1 期) ;阿胶产生年代考( 山 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阿胶制各原料的历史演变及原因探析 ( 中成药,1 9 9 5 年第7 期) ;明清阿胶丰产地东阿城( 东阿镇) 及其生 产工艺(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4 期) ;唐宋时期阿胶及其原料用皮 的变化(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 ;建国以来阿胶业的迅猛发展 及有关阿胶的研究(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6 期) 。 另外。还有两篇:靳光乾、钟方晓、刘善新等的阿胶的历史研究( 中国 0 中医药杂志,2 0 0 6 年第7 期) ;王学信的国药瑰宝阿胶史话( 海内 海外,2 0 0 4 年第4 期) 。 这些论文基本包括了对阿胶产地、用皮、用水、工艺、主产地变迁等方面的 研究。尤其是张振平等人的一系列论文。对阿胶产生年代、原料变化、主产地转 移等问题傲了较深入而细致的考证,许多观点值得关注 阿胶文化丰富而深厚,是一种亟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对阿胶文化进行系统整 理是一个迫切而首要的课题。而学术界关于阿胶文化的历史文化整理研究较少, 阿胶文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更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本文打算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把阿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从 旅游开发的角度,整理阿胶文化,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剖析其文化旅游价值, 将阿胶文化与旅游对接,以东阿阿胶集团的阿胶文化旅游开发为例。提出开发构 想,以期使阿胶文化与旅游经济找到成功对接的模式,使千年阿胶文化焕发出新 时代的活力。 9 i j j 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 阿胶( e j i a o ,英文名:c o l l ac o r i ia s i n i ) ,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 而成的胶块,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阿胶与人参、鹿茸一起被 誉为“中药三宝”,又称“傅致胶”( 神农本草经) ,盆覆胶( 明医别录) ,驴 皮胶( 千金方食治) 。 阿胶性味甘、平,质润无毒,入肝、肾、肺三经,为滋阴养血,补肺润燥, 强壮益气,化痰定喘,止血安胎不可多得的良药。阿胶与其他药材相配伍,可治 疗多种疾病,功效奇特,素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历代医书、本草对阿胶都有详 细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化验,阿胶中含有明胶蛋白、硫、钙,其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很 多人体所必需的胺基酸,比如:色氨酸( t r y p t o p a n ) 、离氨酸( l y s i n e ) 、组氨酸 ( h i s t i d i n e ) 、精氨酸( a r g i n i n e ) 等等。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阿胶在止血、促 进钙的吸收、抗休克、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等方面均有独特疗效。 阿胶最初产于山东东阿。东阿阿胶历来名冠天下,直至今日。“东阿阿胶” 几乎成为阿胶的代名词。如今,山东东阿仍是阿胶的主产地。但阿胶不只在山东 出产,除西藏以外,全国各个省市几乎都有药厂生产阿胶。但其历史、产量及规 模都无法与山东阿胶相比。因此,阿胶文化在山东,本文所讨论的阿胶文化的地 理范围也仅限于山东。 第一节胶的应用起源 胶是一种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以及日常生 活中。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我们要探讨阿胶的应用起 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 那么,人们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胶的呢? 先秦文献显示,古人很早就 已经认识并开始使用胶了。周礼考工记记载:“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 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这里讲的是胶的种类及其颜色;“凡相胶, 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抟廉”,。深暇,即有纹理:珍,即成团 块状;抟廉,即有棱角。这里讲得是胶的鉴别,即红色有纹理,成团块状,有棱 m 断句十二经经文周礼冬官考i :记弓人 ,台北:台湾开明 ;店。1 9 8 4 台人版7 4 页 。十三经注周礼往威卷四十二弓人k 一八一五年阮元刻本,6 鹋贞 1 0 角者为好胶;“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o 讲的是胶的熬制,要熬出好胶,必须注 意锅中水与锅下火要适当。据考证,考工记成书于春秋初齐桓公执政时期。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初期,人们在胶的品种、鉴别、熬制等方面就已经总结出了 相当成熟的经验。而且,文中还提到了。犀胶”,犀牛在中原大地的活跃只能是 商周时期以及更远时代的事情,春秋之后已绝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 对胶的最初认识可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关于胶的起源,虽无文献可证,但我们完全可做这样的推想。胶本是是兽 皮久熬凝缩冷却而成。原始社会人们食物匮乏,人们肯定经常会有熬兽皮吃的经 验,久而久之,人们很可能会发现两种现象:人吃了兽皮熬成的糊状物之后,身 体会变得更强壮,而且能治疗一些疾病;用这种糊状物凝缩后形成的物质粘物, 冷却后坚牢难破。这就产生了对胶的药用特性与胶结性强两种特性的认识。当然, 这种经验肯定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积累起来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学会 了用胶,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物资。孙子兵法里记载,胶是制造弓弩的 重要材料。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胶是一种重要的军事物资,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 喻。 胶的药用,始见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方书五十二病方。虽然书 简残破,但仍可依稀看清里面有一些以胶入药治疗疾病的方子。如:“白处方: 煮胶,即置牖于秘火上,令药己成而发之”,“大带者:以清煮胶,以 涂之”,。( 癃) 病:癃,以水一斗煮葵种一斗,浚取其汁,以其汁煮胶 一梃半,为汁一参,而( 以下残缺) 。”o 此书的成书年代虽未完全确定,但其抄写不晚于秦汉时期,反映的内容当是 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医学成就是可以肯定的。胶药用的悠久的历史,由此可 见一斑。 第二节阿胶药用起源从。胶”到。阿胶” 在胶的药用历史上,人们先是以胶入药,进而才发现东阿所产之胶最为有效, 因此后世医家遂专用东阿所产之胶,并把这种胶称为“阿胶”。 那么,人们是从何时开始以阿胶入药的呢? o 十三经注周礼注疏卷四十二弓人h 八一五年阮元刻本,6 页。 。张振平:阿胶产生年代考 i n 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l 舯7 ( 2 ) 。 孕张振平,阿胶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状况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l 3 ( 1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般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阿胶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药物。我国第一部药物学 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已收录“阿胶”一条,并对其做专门的解释,是为阿胶在 古代医学专著中最早的记载。西汉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 一语,喻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是现存史籍中有关“阿胶”一名的最 早记述,说明秦汉时期阿胶已名闻天下。东汉时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 景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他的伤寒杂病论里已多处使用阿胶入药。 这种结论只是大众观点,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尚有许 多问题值得推敲。济南药业集团的张振平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重视。 他的两篇文章阿胶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状况(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1 7 卷第l 期) 和阿胶产生年代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2 1 卷第2 期) 里阐述了他对阿胶产生年代问题的看法。他认为阿胶在西汉已广泛使 用的论据值得细究。 其一是淮南子里的话“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出处有问题。张 认为此句最早实际出自倪瑶瘐子山集注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 的注语。该注语谓淮南子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话。后人据此 认为此句出自淮南子,但实际上淮南子一书中根本没有这句话。按晋代 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逐有“寸胶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看,应该是倪瑶 将该句出处张冠李戴之误。 其二是神农本草经里提到的“阿胶”的问题。神农本草经本是根据 秦汉时期古本草书籍由后人辑录而成的本草汇编。早在秦汉甚至先秦时期,我们 的祖先对本草药性的认识就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到魏晋时期,各种本草 书籍已经出现,题为神农本草的书籍也有很多种。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以 流传到他手上的神农本草为基础,综合其他本草类书籍,将古本草和今本草 分别做了注解,并且将两者分别用红色和黑色两种字体做了区别,是为本草经 集注。到了唐代,人们又将红色字体的古本草辑录出来,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 神农本草经。对于神农本草经里将胶分为阿胶和白胶两种这个事实,到 底是古本草原本就是这么分的,还是后来陶弘景根据当时更加科学的认识才将其 分开的? 历史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此,张振平通过考察陶弘景做集注的 背景认为:“当时存在诸多冠以神农本革经的本草书籍,可能有单记作胶的, 也有分为阿、白二种的。将胶演化为阿、白二种,当然是种进步。故此,陶氏采 用了将胶分为阿、白二种的本子。不过魏晋时代流行的主本本经似仅记胶名, 而无阿、白二种之说。晋代医学家葛洪、陈延之岂能未见过本经? 若本经 。张振平;阿胶产生年代考,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l 7 ( 2 ) 1 2 已分胶为阿、白二种,其所著方书中所用为何非要依袭旧称,单作胶名? 无法解 释。”。 其三是对伤寒杂病论中提到“阿胶”这一说法的质疑,他举了两个例子, 提出伤寒杂病论所用的不是“阿胶”,而是。胶”。例子一:“伤寒杂病论 晋以前即残缺失次。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南朝宋代林亿再次整理成为今 本 伤寒论和金匾要略。其原貌早已不存,文辞亦有更变。明代以来,多 有指其错乱不当者。今本伤寒、金匮中出现的阿胶之名即如是。”然后他 举出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一个方子,指出实即源自伤寒中的“黄连 阿胶汤”前者用“胶”,而后者则用“阿胶”。另一例,“宋图经本草阿胶条 下更有“续传信方著张仲景调气方云:治赤白痢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 大,碎蜡如弹子大”的记述。由是观之,伤寒杂病论诸方,所用应为胶, 而非阿胶。阿胶之称似经后人增改。”o 张氏还列了一个“阿胶出现年代有关文献汇集表”,根据所列文献的年代排 序,他提出自己的观点:“阿胶的出现应在4 世纪末、5 世纪初。也即是在东晋 末年至南北朝时,药用胶才由杂皮胶进化为专以牛皮煎煮的阿胶。始载阿胶的现 存可靠文献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张氏的结论大大异于大众观点,其追根究底的做法值得肯定,但这种结论是 否经得起推敲,还有待后来者进一步的考证。 第三节阿胶产地 一、历史上的“东阿”东阿县城的政区变迁 最初的东阿古城在春秋时期名“柯邑”,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 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流入大海,河曲形成大陵,因此名“柯”。战国时称“阿” 或“阿邑”。秦朝改阿邑为东阿,立东阿县,属东郡。汉承秦置,至北魏时治所 东迁,原治所渐为黄水淤废。其后因屡遭黄河泛滥之灾,县城治所屡有搬迁,但 都在方圆百里之内。至明代洪武年间迁至谷城县,即今平阴东阿镇,改谷城为东 阿县。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 9 4 0 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 9 4 7 年黄河西政治安定, 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定辖区, 东阿镇属平阴县。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o 张振平z 阿胶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状况,l i i 东中医学院学报 ,l 3 ( 1 ) 。张振平:阿胶产生年代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l 7 ( 2 ) 。( 清) 李贤书修,( 清) 吴怡纂:东阿县志 。道光九年刻本 1 3 l i l 东大学硕十孕位论文 二、阿胶中心产地的变迁 由上可知,历史上曾较长时期取名“东阿”的地方有三个( 为了区分清楚, 我们均以其今名称之) ,即最初的东阿,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是古 阿井所在地;搬迁后的东阿,在今平阴县东阿镇,是从明代洪武年间至建国初期 的东阿所在地:现在的东阿县,属聊城市,原称“铜城镇”。这几个地方都曾名 为“东阿”,都曾是历史上东阿阿胶的主产地。因此,阿胶的主产地与这几个地 方密切相关。 阿胶的中心产地经历了三次大的迁移,即第一次是从阳谷的阿城镇迁往平阴 的东阿镇,第二次是从东阿镇迁往济南,第三次是从济南迁往东阿县。第一次迁 移是因自然灾害,随县治而迁移:第二次是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变及阿胶技术的传 播与进步等因素而导致的迁移;而第三次则是由于政治的变革,因行政政策的变 化而导致。当然,东阿县阿胶厂的发展壮大,并使古老的阿胶产业重焕异彩,最 终成长为阿胶业龙头老大则是今天东阿阿胶人奋发努力的结果。至于迁移的具体 原因及具体情况,本文将会在阿胶产业文化一章里讲到。 第四节阿胶文化的涵义 东阿是阿胶的出产地,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水质和工艺造就了东阿阿胶的精 良品质,也成就了东阿阿胶的传世美名。历史上东阿的区划虽屡有变迁,阿胶制 造的中心也屡有移易,但东阿阿胶的品质却千年不变,东阿阿胶的美名也世代流 传。作为一种道地药材,它永远离不开地处鲁西的这片热土,永远离不开这里勤 劳、智慧、质朴的人们,是他们延续了阿胶千年不衰的历史,万代相传的工艺, 也是他们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阿胶文化。 作为一种中药材,阿胶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医 药文化。其药用及食疗传统源远流长。古今医家经过几千年来的经验积累及临床 实践,不断丰富对阿胶的研究,形成了有关阿胶的丰富的医药资料,包括药性记 载、药理研究、药方及医案等。而作为一种滋补佳品,阿胶食疗的传统由来已久 以阿胶滋补,以阿胶入膳成为一种传统习惯。时至今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阿胶 药膳。伴随阿胶的药用,阿胶的熬制、经营则形成了其波澜壮阔的产业文化。千 年的生产、应用历史也塑造了东阿阿胶的品质,成就了东阿阿胶的美名,更锻造 了东阿人精益求精、心怀良善的可贵品质,这都是千年阿胶文化的精神价值所在。 综合阿胶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阿胶文化是中医文化的一部分,是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种以医药文化为中心的文化,食疗文化属于医药文化,其产业文化也是因阿胶 这种中药材的生产制造而产生的文化,其精神价值沉淀则是因千百年来阿胶的生 产、应用而形成的。由此,阿胶文化的涵义我们可以总结为: 阿胶文化是中医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质是一种医药文化,是以阿胶的生产制 造、临床应用、滋补保健为中心,经过于百年的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人类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与东阿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其药理本质体现了对人体自 然的顺应,对生命健康的关怀,具有浓厚的养生保健色彩,包括阿胶医药文化、 产业文化及精神价值三部分内容。其地理范围主要是包括济南在内的、历史上曾 与阿胶主产地密切相关的区域,即今阳谷阿城镇、平阴东阿镇、济南市区及聊城 东阿县。 大多数文化学家认为,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角度出发,每种文化都可分为三个 层面,即文化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行为层面、文化的精神层面。国反观阿胶文化 也不例外,阿胶文化也可分为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三个层面。阿胶的 产业文化,包括阿胶的生产、经营、传承发展史,属于阿胶文化的物质层面;阿 胶的医药文化,包括阿胶的药用、阿胶滋补传统的形成,属于阿胶文化的行为层 面:阿胶千年的生产应用史积淀了厚重的人文精神:东阿阿胶名传古今,强身健 体、救死扶伤的“圣药”品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等精神价值,则属于阿胶文 化的精神层面。 o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孕 t 青岛出版社2 3 年版,8 页 第二章阿胶医药文化 第一节阿胶应用的中医学原理 阿胶性味甘、平,质润无毒,入肝、肾、肺三经,善治血证、虚证,能益气 生津,为滋阴养血、补肺润燥、强身益气、化痰定喘,止血安胎的良药。其应用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四气五味理论、性味归经理论、阴阳学说、气 血津液学说及中医疾病防治原则等。 一、四气五味与性味归经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药物学中对药材性质的一种概括。四气是指药材的寒、 凉、温、热四种药性。药性的寒凉温热是与病证性质的热性、寒性相对而说的。 能够治疗热性病的属寒性或凉性,如黄连是寒药,治热病泻痢。另外还有平性药, 但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因此仍成四气。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另 有淡味,因其不显著,仍称五味。昧不同,作用也不同,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 能缓。 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腑脏经脉联系起来,说明某种药对某些腑脏经脉 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这是临床实践后总结出来的。人体有十二条经脉,每 条经脉又与同名腑脏有一定联系,称“属”。 阿胶性味甘平,微温,入手太阴经肺,足少阴肾经,厥阴肝经。其性味甘 缓平和,滋阴补血,润肺清燥;入肺、肾、肝三经,善治因阴虚造成的各种虚症。 二、阴阳学说 阿胶是滋阴良药,这一结论基于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阴阳是古人对自然 界中所有事物都包括互相关联、互相对立两个方面的一种抽象概括。中医阴阳学 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组织结构、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都可以归为阴阳 两个方面,比如体内器官腑为阳,脏为阴:“阳平阴秘,精神乃治”,即是讲人体 阴气平顺,阳气固秘,阴阳两方面协调平衡,生理功能才能正常;阴偏盛则阳损, 阴不足则阳亢,就是指阴阳不平衡而引起病变:诊断上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 足”的方法,使阴阳平衡,疾病也就得以痊愈了。 阿胶性善滋阴补虚,历代医家就是依据调和阴阳的理论,用阿胶来治疗各 种疾病的。 1 6 i i i 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三、气血津液学说 阿胶可补血、益气、滋水润燥,补肺、肝、肾之不足,调阴虚之证,养身体, 这些功能与中医气血津液学说密切相关。 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有着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包括元气、宗气、卫气、 营气等,具有生化、推动和圃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组织的活动等作 用。血,指“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的生理功能,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参与血液生成、调节人体 阴阳平衡、排泄废物等作用。 气、血、津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的功能 活动依赖血的濡养,血的化生和运行则需要气的推动。津液与血可以互相渗透。 。气虚自汗”,“汗多亡阳”则反映了气与津液的密切关系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腑脏、经络之间也有着互相依存、 互相影响的密切关系。腑脏的功能活动依赖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津液通 过经络输布全身,而经络则需要气血津液的滋养。 四、防治原则 即预防与治病的原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治疗主张治病求本, 扶正怯邪,及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 。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 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免疫工作以防 止疾病的发生。摄生又称“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 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摄生理论的基本 观点包括重视精神调养、注意饮食起居、适应自然规律、锻炼身体、药物预防几 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措旋,但是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早诊断、早治 疗、防治疾病的发展与转变,使疾病治愈于初期阶段,这就是既病防变 治病求本,本是指疾病的本质。求本,即是要针对疾病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 行治疗。扶正祛邪是指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就是人体正气与外邪的相争过程,因而治疗疾病就是扶正祛邪。改变 正邪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另外,在治疗疾病时要因时、因 地、因人制宜。 1 7 第二节阿胶药理研究 一、古代研究 【异名】傅致胶( 神农本草经) ,盆覆胶( 名医别录) ,驴皮胶( 千金食 治1 。 【来源】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 【炮制】 l 、阿胶:捣碎用。 2 、阿胶珠:先将蛤粉置锅内加热,至轻松时放入切好的骰形小块阿胶,炒 至鼓起成圆珠状,呈黄白色,立即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雷公饱炙论:凡使阿胶,先于猪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 待泡了,细碾用。 陶弘景:阿胶作药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燃,入汤微炙。 纲目:阿胶,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炙,或以蛤粉炒, 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性味】甘,平。 本经:味甘,平。 别录:微温,无毒。 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平,味淡。 【归经】入肺、肝、肾经。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 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 经不调,崩中,胎漏。 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 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千金食治:治大风。 孟诜: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洒服。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 本草纲目: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 1 8 i j i 东夫午硕士学位论文 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 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 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 纲目拾遗: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 【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本草经集注:得火良,畏大黄。 药性论:薯蓣为之使。 本草经疏:性粘腻,胃弱作呕吐者勿服;脾胃虚,食不消者亦忌之。 本草汇言:胃弱呕吐有寒痰留饮者当忌之。 本草备要:泻者忌用。 【选方】见附录2 。 【名家论述】见附录2 二、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多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所成,含氮1 6 4 3 1 6 5 4 ,基本上是蛋白质。 水解产生多种氨基酸,其中有赖氨酸l o 、精氨酸7 、组氨酸2 等。从产生 的氨基酸看,阿胶与明胶相似,但前者之赖氨酸较多,且含胱氨酸,而缺乏色氨 酸。含灰分o 7 5 1 0 9 ,钙o 0 7 9 o 1 1 8 。 【药理作用】 对血细胞影响。大量抽血造成犬失血性贫血后,用阿胶溶液灌胃( 3 0 克 天,共l o 天) ,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的速度比对照组快。 对钙代谢的影响阿胶能改善动物体内钙平衡。用阿胶灌胃,同时在食物 中加碳酸钙,能增加钙的吸收和在体内的潴留,使血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 作用可能与阿胶中所含甘氨酸有关。 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的作用。用特别饲料喂养豚鼠,使全部造成进 行性肌营养障碍症,加用阿胶者,仅2 0 发生,多数皆健全无症状。已发生此症 后,再用阿胶,亦可使病症逐渐减轻。 其他作用: 猫试验证明,在它刨伤性休克危急期,用生理盐水亦难挽救的情况下,注射 阿胶精制溶液,可使血压上升而转危为安。 i j i 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阿胶药用史 汉代神农本草经载:阿胶“主心腹内崩”,此时阿胶已是临床常用之品, 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后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 应用本品即达1 2 种之多。如伤寒论治疗阴虚阳亢,虚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 同书炙甘草汤,治气虚血少以致心动悸,脉结代,舌光少苔者,全方益心气,养 心血,振心阳,复心脉,亦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胶 艾汤,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 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 有补血之用。此外还有如黄土汤、温经汤、猪苓汤、薯玉丸、鳖甲煎丸等,皆配 用本品,但多不出滋阴养血、补血,补虚扶心之功。 晋唐时期,阿胶的显著疗效和“岁常煮胶以供天府”的影响,对后世将其视 为调补馈赠之品起了一定作用。唐药性论即云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千金食治又谓“治大风”。此时,既取其作补益药饵的食治,又常取其止 血以治疗出血诸症。如千金要方中记载单用阿胶治胞转淋两。千金翼方 用炒阿胶配以蒲黄、生地,治吐血不止。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用黄连、石榴 皮、当归、阿胶、艾叶,治疗妊娠腹痛,下痢不止。以上诸方可见,晋唐时期阿 胶的运用均不外止血、安胎、治淋之功。 宋元年间。由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机构校正医书 局,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更加深入,应用范围亦较前广泛。如日华 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 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多种出血症之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等 亦常配伍使用。如局方中即有阿胶枳壳丸,用阿胶、枳壳治产后虚赢,大便 秘结。仁斋直指方中载有胶蜜汤治老人虚弱者大便秘结之症。圣济总录中 则载有治疗久咳不止的阿胶饮,治疗便血的阿胶芍药汤,治鼻子出血不止的阿胶 汤等。小儿药症直指诀中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散,具有养阴补肺、 宁嗽之血之功。杨士瀛云:“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胶最良。 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广,又可用 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 明代,我国己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医药学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深入广泛。李时珍 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疗吐血衄血血淋血 2 0 j 东大学硕七宁位论文 尿,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 便,调大肠。”全面系统的总结阐述了本品的效用范围。这时期的临床应用,尤以 止血治痢为多。如王肯堂症治准绳类方中有阿胶丸治冷热不调,痢下脓血 不止,腹痛不可忍者。同书,女科卷五方,又有阿胶丸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虚 赢无力者。古今医鉴中则有胶艾四物汤,用治血崩,从上可知,此时阿胶止 血的功用多用于妇科疾病。 至清代早期,诸医家多宗前人之意,取用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安胎之 功。在内科病方面,如医门法律的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成为后世治疗燥 热伤肺的代表方剂。张氏医通的阿胶连梅丸,治阴虚下痢一色,至夜发热者。 杂病源流犀烛的阿胶四物汤,治血虚久咳。在妇科疾病方面,妇科玉尺 卷一方胶艾丸,治行经后期。同书卷二方又有胶艾丸,治妊娠跌扑内挫,胎动不 安者。以上诸方都为先贤之法,只是药味组合不同而已。 至清中叶,阿胶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拾遗中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 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补肾的作用。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 “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著名温病学 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示下,根据温热病易于伤阴的 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补肾的作用,又创制了多种治疗轻重不等的虚 风之方。如其在温病条辨中所载的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即取阿胶滋 阴养液的功效。 近代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前代先贤的经验,取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 血、安胎之功,将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补肺阿胶汤、胶艾四物汤、清燥救肺 汤、阿胶连梅丸、阿胶鸡子黄汤等名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 对阿胶及其复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阿胶含有丰富的骨胶原,水解可得 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等。服用后,有加速人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的作用, 从而改善人体全身功能。同时能保持人体内钙的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动物实验 表明,阿胶还有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的作用,且能升高血压,可对抗创伤性休 克。 第四节阿胶滋补传统的形成 一、阿胶滋补传统的形成 中国人四时滋补传统的形成源于古代中国对食疗养生的重视。古人认为养生 2 i 东人宁硕十学位论文 要顺应自然,治病要防于未然。其中,饮食是很重要的方面。食疗食养思想一以 贯之:食物不但可以滋养身体,而且还可以治疗疾病,调节饮食以养生,利用食 物以治病。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提出“天人相应”的观 点( 灵枢邪客篇) ,认为养生的根本在于“顺应自然”,“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 灵枢本神篇) ;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