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何X”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何X”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何X”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何X”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何X”的词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何X”的词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词汇化问题是近年来学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在很多方面研究的还不够 深入。本文对“何x ,这一结构现象进行研究,运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语料库的实 例来对“何x ”进行佐证,进而分析说明了其由两个独立的句法成分演变为一个词的 词汇化的过程。通过共时与历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有力地印证了汉语词 汇化及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同时研究中的大量例证也充实了词汇 化理论,并进一步丰富了词汇化及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何不”、 “何必”、“何曾”、“何尝”、“何其”、“何以”这几个结构入手来举例分析说明“何”与x ” 在不同时期的结合成词情况,进而探究各个双音结构由两个独立的句法成分词汇 化为一个词的大致时期。其中大部分“何x ”已经完成了词汇化,但还有一些结构正 在经历词汇化的过程,其词汇化还在不断地发展但并没有最终完成,如“何以”。 关键词:词汇化;跨层结构词汇化;“何x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i sah i g h l i g h t e di s s u ei nc h i n e s es t u d ya r e a d u r i n g r e c e n t y e a r s h o w e v e r ,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i ti s n te n o u g hi nm a n ya s p e c t s t h i sp a p e rs t u d i e s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 h ex w i t ha m o u n t so fl i v i n ge x a m p l e sf r o mt h ec c l c o r p u s ,w h i c hc a nb et h ep o i n tt h a tt h el e x i c a l i z e dp r o c e s so f “h ex ”i st h ee v o l u t i o n a r y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w oc o m p o n e n tp a r t s w i t hs y n c h r o n i c a la n dd i a c h r o n i c a l ,m e a s u r e da n d a t t r i b u t e d a n a l y z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f o r c e f u l l yp r o v e s t h el a w so fe v o l u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a n d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f r o m t r a i l s - l a y e r e d s t r u c t u r e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s ee x a m p l e ss u p p l yt h et h e o r yo f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a n de n r i c ht h e t h e o r yf o u n d a t i o no f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f r o mt r a n s l a y e r e ds t r u c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s t a r t sw i t h t h e s es t r u c r u r e s h eb u , h eb i , h ec e n g , h ec h a n g ,h eq i ,h ey i t oi l l u s t r a t e d t h es i t r a t i o no f “h e ”a n d x ”c o m b i n a t e dt ob eo n ew o r d t h e nt or e a s e a r c ht h eg e n e r a l p e r i o do fe a c hd o u b l e - s y l l a b l es t r u c t u r ew h i c hw e r et w o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m p o n e n tp a r t s l e x i c a l i z e dt ob eo n ew o r d m o s to f h ey i ”h a v ef i n i s h e dt h e i rl e x i c a l z a t i o n ,b u ts o m eo f t h es t r u c t u r e sa r ei nt h ew a yo fl e x i c a l i z e dp r o c e s s ,s u c ha s h ey i ” k e yw o r d s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f r o mt r a i l s l a y e r e ds t r u c t u r e ;“h ex ” i i - 独创性声明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虢仞 签字日期:矽7 ,护年月厂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蕴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一躲韶 签字日期:7 , o 口年多月多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卞9 签字日期:加,o 年6 月3 - 日 电话: 邮编: 引言 i_ii_ 引言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直以来,汉语语言学界对“何”的研究基本是围绕着“何”的疑问词身份而展开 的,而且多年来大都是停留在“何”在汉语中的词性、词义问题以及可以充当的句法 成分上,而对于“何x ”成词的词汇化问题以及这些词的历时演变问题的研究却很 少。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在状字中,“凡疑难之事而为名字,则有询问代 字以表之,疑难之口气,则有助字以传之,兹姑不论。第论疑难之状字合于动字, 以肖其拟议恍惚之貌耳。疑难状字,有与询问代字同字而不同用者,如何”。可 见,马氏当时认为“何”单独使用而代转词者,是状字;若为止词、表词、司词时, 则是代字。 而到了现代当我们随意翻看一些权威的词典时,我们所看到的关于“何”字的词 义、词性解释却很少,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由“何”字所形成的词语,且大部分 词语的组成形式为“何x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何x 的结构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存 在,但与现代人们广泛使用的含义并不一致。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主要研究“何x ”的词汇化演变过程和发展情况,其中以 何不、何必、何曾、何尝、何其、何以这六个词语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词汇化理论以及跨层结构词 汇化理论的指导下,对汉语中“何x ”的词汇化现象进行描写与解释;第二,通过对 “何x ”的词汇化例证的演变过程的研究,进一步印证词汇化演变规律及词性演变规 律;第三,为跨层结构词汇化理论提供实证,并充实和丰富跨层结构词汇化理论。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突出历时 的研究,因为跨层结构词汇化是历时现象,而共时层面一般只能看到其完成式。 马建忠著马氏文通 m j 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第2 l 页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时我们还将使用描写与解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其成词的理 据,并展示其词汇化演变的过程。 在研究中所使用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语料库,即c c l 语料 库检索系统( 网络版) ,在本文写作中还有一些语料是从所参考的相关论著中引用 的。 第一章词汇化及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综述 mmmm 一i imii_ 第一章词汇化及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综述 第一节词汇化研究综述 谈到词汇化自然离不开语法化,词汇化这一术语最早是k u r y l o w i c z ( 1 9 6 5 ) 在解释语法化的单向性概念时提出来的。他认为词汇化( 1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 是与语法 化相反的过程,即由语言中的派生形式语法化为屈折形式,然后再词汇化为派生 形式。同样词汇化也是汉语词汇演变中一种很重要的语言现象,但在国内对它的 研究却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尽管如此一直以 来学界对词汇化现象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沈家煊( 1 9 9 4 ) 认为“词汇化”这一术语更多的是表现在历时层面上,主要是指 词的组连( 指两个或多个词连接在一起的序列) 变为词的演变,这种意义的词汇 化十分常见。而且由于汉语词汇系统不发达,所以汉语的词汇化不会形成印欧语 言那样纯粹的屈折词缀,只会演变为一种很难分析的成分,因而汉语的词汇化研 究不同于西方语言的“形态化”研究。 徐时仪( 1 9 9 8 ) 从语法化现象的角度剖析了部分汉语词汇产生的过程,考察 了汉语偏义复词和复音虚词的虚化以及动宾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过程,从而指出 虚化可以是词义由实变虚,也可以是语义功能由实变虚,而这种词义和语义功能 的虚化过程正是词汇产生的过程。 董秀芳( 2 0 0 2 a ) 主要论述了汉语双音词的词汇化,分析了双音词的历史发展 特点与词化程度的等级,指出汉语双音词作为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成员有着词 化程度的不同,并且不同类型的短语的词汇化在难易程度上是不同的。运用共时 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短语的词汇化作了尽可能全面和详细的分析。 同时指出了汉语史上发生词汇化的三种主要方式,即由短语发展为词、由包含功 能性成分的句法结构发展为词、由原本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相邻成分发展为词。 董秀芳( 2 0 0 2 b ) 对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进行了阐述,文中指出句法结构的词汇 化不同于短语的词汇化,同时它也不简单的等同于印欧语言所说的从语法性成分 3 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词汇性成分,即从原来独立运用的词变为了词缀,这里对词汇化的界定既包括 句法单位到词的变化,也包括语法性成分到词汇性成分的变化。 董秀芳( 2 0 0 4 ) 论述了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其中谈及词汇化现象也是一种新 的词汇单位形成的方式,文中分析了许多个案,主要考察虚词的词汇化过程,指 出当一个形式的词汇化程度很高时,其原有的短语用法会消失,而且进一步区分 了词汇化造词过程与词法造词过程的不同表现。 吴福祥( 2 0 0 5 ) 对最近十多年来国内语法学界在语法化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作 了一个较为详尽的收集与整理,并且从语法化的角度阐释了汉语中实词虚化的理 论机制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例分析,把词汇化与语法化联系起来考虑, 而不仅仅论及语法化或词汇化单方面的内容,文章的独特之处就是由语法化中见 词汇化。 李健雪( 2 0 0 5 ) 从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角度谈词汇化的问题,指出作为语法化 反例的词汇化能揭示人类认知性质及语义演变的规律,词汇化首先是一种脱语法 化,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脱语法化。词汇化的演变与脱语法化有密切的关系,由脱 语法化的性质衍生出两种词汇化,即语法标记词汇化和语用结构词汇化。词汇化 产生的动因受再范畴化和p r o b l e m - s o l v i n g 程序驱动两个认知语用学原理的影响。 作者还指出虽然词汇化和语法化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是平行的, 但“语法的来源是从人类经验最具体、最基本的方面提取的”,而“词汇概念体现的 是人类最具体、最基本的经验”。词汇化和语法化一样都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种 表现形式。 以上是对词汇化这一术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家 对词汇化的理解和看法不尽相同。本文对“何x ”的研究即是一种成词现象,它所体 现出的词汇化不仅是指语法结构演变为词汇成分,更为重要的是指由词汇性成分 演变为词汇的现象。 第二节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综述 前文已经提及词汇化的现象不只由一种方式产生,有的学者( 如董秀芳) 认 4 第一章词汇化及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综述 i iilmm i i i i i i i i 为汉语中发生词汇化主要有三种方式:由短语发展为词、由包含功能性成分的句 法结构发展为词、由原本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相邻成分发展为词。我们比较认同这 种观点,而本文对“何x ”的词汇化研究就属于由原本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相邻成分发 展为词的情况,即跨层结构的词汇化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跨层结构词汇化呢? 跨层结构词汇化就是指跨层结构的两个 句法成分发展演变为一个词汇单位的词汇化过程。因为跨层结构词汇化是词汇化 的一个分支方向,是较词汇化晚起的,所以对其的研究只是国内语法学界近十年 来刚刚兴起的语法研究,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对它进行研究的著作和论文还是比较 有限的。下面我们将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介绍,其中有一些论 著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跨层结构”这一概念,但是只要文中所论述的现象与跨层结 构相关,我们也会进行相应的概述。 吕叔湘先生早在其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这篇文章中就曾通过对个 别词语的分析谈到过跨层结构这种词汇化现象,他在文章中指出:有些双音词的 构成很特别,是一种“截搭题”方式。比如“年级”,原来只有“一年级,二年级”等等, 它们的组合方式是“一年”加“级”,后来被理解成“一”加“年级”,于是可以有“高年 级,低年级,这两个年级”等等组合。同样,“卅二开i 本”被理解成“卅二l 开本”,于 是可以说“开本大小”。“医学l 院”( 类似“化学i 系”) 被理解成“医i 学院”( 类似“医i 科”) ,于是可以说“八大学院”。可见,吕叔湘先生当时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的存 在,只是没有明确的提出“跨层结构”这一概念。 吴竞存、梁伯枢( 1 9 9 2 ) 最早明确的提出“跨层结构”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较为 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文中指出不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成分在发展过程中跨越原有 的组合层次,彼此靠拢,逐渐凝固,最后组合成为一个新的结构体,这种新的结 构体可称之为“跨层结构”,并且用符号来演示这种关系,例如四种语言成分a 、b 、 c 、d ,初始的组合关系为:( a + b ) + ( c + d ) ,但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后它们 的组合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并逐渐凝固而成为最后的跨越原有层次的新的组合 体:a + ( b + c ) + d ,当然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的跨层结构的组合方式,这里仅以此 。董秀芳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何发展【m 1 四川民族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2 9 页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例。除此之外,文中主要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汉语的跨层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考 察,将跨层结构分为词的跨层组合和词组的跨层组合,并分别进行说明。更为重 要的是作者将跨层组合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未始已始完成,认为跨 层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覆盖面很广的语言现象,这三个阶段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三者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连续的跨层“发展链”。 董秀芳( 1 9 9 7 ) 认为跨层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的调整,而这 种调整是以语言的内部需要为动力的,在语言使用者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因此 这种现象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语言系统。所以作者主张研究时要将共时和历时 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将语音、词汇、语法各系统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对语言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 董秀芳( 2 0 0 2 a ) 在其论著中专门设有第四章从跨层结构到双音词来论述 汉语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现象。她指出跨层结构是指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 是在表层形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并且指出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这一渠道 产生的词多是虚词,其内部形式非常模糊。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位于句首的跨层结 构比位于旬中的跨层结构更容易发生词汇化,但位于句尾的跨层结构不太可能发 生词汇化现象。针对于这种情况作者举例说明了一些双音词的跨层结构词汇化的 成词过程,并且分析说明了产生此变化的特点。 江蓝生( 2 0 0 4 ) 在其论文中主要论述了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词汇化的形成过 程与演变,并论证了“的话”作为“说n p v p 的话”短语话题化的产物。“的话”是现 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助词,它的词汇化表现在话语层面的两种位置上:一种 是在“说n p v p 的话”动宾短语中,当修饰语n p v p 是中心语“话”的内容,二者具 有同一性时,原短语结构的语义重心前移,“说n p v p 的话”近似于“说n p v p ”; 另一种是 n p v p 的话”短语摆脱“说话”框架中动词“说”的制约,前移至句首做 话题主语,“的话”被重新分析为后附的助词。文章由此指出“话”的泛化指代性以及 由此形成的“话”与修饰语的同一性是“的话”词汇化的诱因,而省略和移位是“的话” 词汇化的特殊机制。 就目前来说,对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个案分析 6 第一章词汇化及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综述 上都是非常有限的,本文探讨的“何x ”的词汇化是指“何”基本上失去了独立性,甚 至失去了意义,而成为了“词内成分”,对它的研究将丰富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理论和 实例。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第二章疑问词“何 的研究 “何”作为一个疑问词来独立使用古已有之,然而一直以来对于“何”的词性问题 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究竟“何”是疑问代词还是疑问副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呢?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如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将“何”归为疑问代词。而在马氏文通中,马建忠则将“何”收为状字,并且认为 “何”是表示疑难之口气的疑难状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疑问副词。在这里我们 更倾向于认为“何”是同时具有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两种词性于一身的疑问词。 第一节疑问词“何 的语义特征 一、一般词汇意义 “何”是一个文言词,而且在所有的文言疑问词中,“何”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或者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的字结合在一起来使用,时至今日在现代汉语书面语 中有时还是会用到“何”字。 单独使用的“何”字所表示的词汇意义较多,有时作“什么”讲,有时作“为什么” 或者“怎么”讲,还有的时候其意义也可表示为“哪里”讲。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况 下,“何”的词汇意义是随着上下文句义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 ( 1 ) 孟尝君日:“客何好? ”日:“客无好也。”日:“客何能? ”日:“客无能也。” ( 战国策齐策) ( 2 ) 是其故何也? ( 墨子尚贤上) ( 3 ) 夫子何哂由也? ( 论语先进) ( 4 )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 战国策秦策一) ( 5 ) 既知事在必行,何不早为之地? ( 6 ) 轸不之楚,何归乎? ( 吕氏春秋) ( 7 ) 为从何来? 为欲所至? ( 增壹阿含经大正大藏卷二) 函转引自吕叔湘著吕叔湘全集第九卷【m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2 7 2 页 - 8- 第二奄疑问词“何”的研究 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何”作为疑问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汇 意义。在例( 1 ) 和( 2 ) 中,“何”的词汇意义是“什么”。例( 3 ) 和( 4 ) 中,“何” 表示的意义是“为什么”。而例( 5 ) 的意思是:既然知道事情一定得办,怎么不早 做准备呢? 可以看出其中“何”表示的是怎么”的意思。例( 6 ) 和( 7 ) 中的“何” 则译为“哪里”。 二、疑问代词的指称意义 上文中我们已经看到在不同的语境中“何”的词汇意义是不同的,那么当“何” 作为疑问代词而使用时,它所指称的意义也存在着差异。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代 词这个类,成员不很多,可是相当杂,原因是代词不是按照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 论句法功能,代词有的和名词相当,有的跟形容词相当,有的跟副词相当,个别 的跟动词相当,跟数词相当。其所以能提出来自成一类,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特 征叫做代。” “何”作为疑问代词使用时,它的词汇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意思相当,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其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可是在不同语境和句子中它的具体 指称意义却是不同的,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单独使用的疑问代词“何” 一般情况下可以指物、指事、指处所等,但很少用来指人和时间。下面我们将举 例说明“何”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指称意义。例如: ( 1 ) 孟尝君日:“客何好? ”日:“客无好也。”日:“客何能? ”日:“客无能也。 ( 战国策齐策) ( 2 )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 左转僖公五年) ( 3 ) 王日:“子归,何以报我? ”( 左转成公三年) ( 4 ) 良问日:“大王来何操? ”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只,欲 与亚父。 ( 史记项羽本纪) ( 5 ) 彼挟其位于财,何求而不得? 何欲而不遂? ( 清谷虑泰明史纪事) 。吕叔湘著吕叔湘全集第九卷【m 1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2 7 2 页 。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1 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第4 2 - - 4 3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对日:“君何患焉? ”( 左转隐公元年) ( 7 ) 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 ”( 左转隐公元年) ( 8 ) 公使谓之日:“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左转僖公三十二年) ( 9 )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论语颜渊) ( 1 0 ) 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 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通过上面这十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疑问代词“何”指称意义的不同。例( 1 ) ( 5 ) 中“何”的指称意义是“什么东西”,也就是物品,比如例( 4 ) 可以翻译为:“张 良问:大王拿什么东西来的? ”这里的“什么东西”指称的就是后文回答的“白璧一 双”和“玉斗一只”。而例( 6 ) ( 9 ) 中,“何”的指称意义则与上面五个例句不 同,它指的是事情,如例( 9 ) 的意思是:自己反省丝毫没有内愧于心的事情,那 又有什么可以忧愁、什么可以恐惧的呢? 最后的句子例( 1 0 ) “何”指称的意义则 是方所。由此可见疑问代词“何”虽有共同的词汇意义“什么”,却指称着不同的事物。 “何”还可以用在其他名词前面,这时“何”的作用相当于形容词,但它与单独使 用时一样,同样具有疑问代词的指称意义,不过“何”的指称意义要受到后面被其修 饰的名词的限制,一般是用来指称被修饰语的。例如: ( 1 1 ) 齐侯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左转僖公 四年) ( 1 2 )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 左转僖公四年) ( 1 3 ) 夫晋何厌之有? ( 左转僖公三十年) ( 1 4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回乡偶书) 以上四个例句是疑问代词“何”用如形容词,其词汇意义仍是“什么”,但其指称 意义则根据它所修饰的名词而不同。例( 1 1 ) 中“何”指称的是“城”,即“用这些人 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池攻打不下来? 囝而例( 1 4 ) 中“何”所指称的则是“处”。前 文已经提到疑问代词“何”单用时很少指人和时间,如果需要用来指称人和时间可以 将“何”用如形容词来修饰后面的名词,如指人可说“何人”,指时间可说“何时”等。 国吕叔湘著吕叔湘全集第九卷 m i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2 7 2 页 。吕叔湘著吕叔湘全集第九卷【m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2 7 2 页 1 0 - 第二章疑问词“何”的研究 im_i m l _ i mm m i ni i i ii m 三、疑问副词的语法意义 “何”作为疑问副词的语法意义是指在结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意义,它不具备疑 问代词“代”的特点,也就是说不能指称任何事或者物,不能替代其他名词。疑问副 词“何”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状语,这也充分体现出其副词的特性,在句中 表现出一定的语法意义,语气上大都为疑问或反诘。例如: ( 1 ) 夫子何哂由也? ( 论语先进) ( 2 )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 弟也? ( 论语颜渊) ( 3 )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日:“风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 论语微子) ( 4 ) 子岂治其痔邪? 何得车之多耶? 子行矣! ( 庄子列御寇) ( 5 ) 平原君日:“胜也何敢言事? 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 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 ”( 战国策赵策) ( 6 ) 先生坐,何至于此? ( 战国策魏策四) ( 7 ) 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8 ) 文王何可当也? 由汤至于武丁,圣贤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 难变也。( 孟子公孙丑上) ( 9 ) 王日;“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 ”( 孟子梁惠王上) ( 1 0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战国策齐策) 这十个例句中,疑问词“何”不再具有指代的作用,而是作为状语出现在句子中, 语气上表现为疑问或反诘,意思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相当,因此就词性 上来看属于标准的疑问副词。其中前四个例句“何”的意思是“为什么”,如例( 1 ) 是:老师您为什么对子路微笑呢? 何”做动词“哂”的状语。从例( 5 ) ( 1 0 ) “何”所表示的意思是“怎么”,如例( 1 0 ) 意思是:徐公的美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何” 做能愿动词“能”的状语。 。吕叔湘著吕叔湘全集第九卷f m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2 7 2 页 1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并不是所有表示“怎么”意思的“何”都是疑问副词,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 “何”体现的是感叹的语气而非疑问,如“何子之不达也? ”意思为“您怎么想不开 呢! ”从其译文的句末标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何”在这里表示的是一种感叹,如果将 其理解成疑问或者反诘就不够准确了。 需要注意的是疑问副词“何”作状语时,被其修饰的成分除了一些及物动词、能 愿动词外,有时候“何”作状语还可以修饰一些不及物动词或者是形容词。例如: ( 1 1 ) 吾何快於是? ( 孟子梁惠王上) ( 1 2 ) 债毕收乎? 来何疾也? ( 战国策齐策四) 例( 1 1 ) 中疑问副词“何”作状语修饰不及物动词“快”,例( 1 2 ) 中“何”修饰 表示做事或走路很快的形容词“疾”。 第二节疑问词“何”的句法功能 一、疑问代词“何,可作的句法成分 疑问代词“何”单独使用时一般是代物、代事或代处所,而事、物和处所方位大 都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在句中可作谓语和宾语。而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 疑问代词“何”作谓语的例子并不像作宾语的例子那样多,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会作为谓语而出现。下面举出“何”充当谓语的例子: ( 1 ) “元年”者何? 君子始年也。( 公羊传隐元) ( 2 ) 何哉尔所谓达者? ( 论语颜渊) ( 3 ) 孟尝君日,“客何好? ”日,“客无好也。”日,“客何能? ”日,“客无能也。” ( 战国策齐策) 在这三个例句中“何”字称代用,在判断句限于做谓语,在叙事句限于做止词何 补词,这是和白话的“什么”很相像的。 当询问原因时“何”字也可以用作谓语,前面用“者”字,等于“之故”。“何”字之 后常用“也”、“欤”等字,用惯了,“何也”、“何欤”就都成了熟语。例如: 。吕叔湘著吕叔湘令集第一卷【m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1 7 5 页 吕叔湘著吕叔湘全集第一卷 m i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1 8 1 页 1 2 第二章疑问词“何”的研究 ( 4 ) 今思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孟子梁惠王上) ( 5 )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 史记平原君传) ( 6 )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杂下) 与作谓语相比,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同为宾语实际上还是 有不同之处的。其中些“何”是作及物动词的宾语,例如: ( 7 ) 之二虫又何知? ( 庄子逍遥游) ( 8 )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 诗经都风) ( 9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 ( 1 0 ) 王事靡盛,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 曷其有所? ( 诗经唐 风) ( 1 1 )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 诗经小雅节南山) ( 1 2 )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曹植七哀) ( 1 3 ) 此孰吉孰凶? 何去何从? ( 楚辞卜居) ( 1 4 )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例( 7 ) 中“何”作“知”的宾语,之所以将“何”置于“知”的前面,是因为在古代 汉语中要求,即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所以例句是“何知”而非 “知何”,但其所表达的意思却等于“知何”。与此用法相似的还有后面的例( 8 ) 、( 1 0 ) 、 ( 1 2 ) 、( 1 3 ) 、( 1 4 ) ,其中例( 1 3 ) 和( 1 4 ) “何”作为宾语指代的是地方。这里的 例( 9 ) 也是宾语前置的现象,实为“求何”,前置的原因是由于在否定句式中疑问 代词“何”作宾语。 另外一些疑问代词“何”是作介词“以”的宾语。例如: ( 1 5 )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 诗经陈风) ( 1 6 ) 陟则在崛,後降在原。何以舟之? ( 诗经大雅公刘) ( 1 7 ) 詹尹乃端策拂龟,日:“君将何以教之? ”( 楚辞卜居) ( 1 8 ) 子贡问日:孑l 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 论语论学八章) ( 1 9 ) 孔子日:“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季氏将伐颛臾) 疑问代词“何”除了可以作主语和宾语,还可以与其后面的名词结合,对名词起 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这时的“何”在句法功能上相当于定语。例如: ( 2 0 )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楚辞鱼父) ( 2 1 ) 何草不黄? 何日不行? 何人不将? 经营四方。(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 ( 2 2 ) 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曹操短歌行) ( 2 3 )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从这四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到“何”是修饰名词“故”、“草”、“枝”、“辜”( “辜”意 思是“罪”) 的,用如形容词,充当定语成分,与其后的名词共同作句子的主语。 二、“何”与副词、介词、能愿动词构成的结构组合举例 “何”是汉语中使用历史比较悠久的疑问词,而且使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尤其在 古代汉语中“何”更是人们在发问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词之一。也许正是因为这样 高的使用频率,疑问词“何”在其被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的词语结合并形成了固 定的意义,从而这些组合出现的语境也就渐渐地固定下来了并被人们传袭使用至 今。现在当我们翻看现代汉语词典( 第5 版) 时,还会看到许多已经与“何”组 合并固定下来的词语如何必、何不、何曾、何尝、何啻、何等、何妨、何故、何 苦、何况、何其、何如、何谓、何须、何许、何以、何在、何止等等。 ( 一) “何 与副词构成的固定组合 这里的“何”一般也是副词词性的,它与其他副词组成的词语有何不、何必、何 尝、何曾、何乃等,大多表示反问的语气。以“何乃”为例,其他的词语将在后文具 体说明。如: ( 1 ) 桓车骑日:“卿非田横门人,何乃顿尔至致? ”( 世说新语) ( 2 ) 周日:“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 世说新语) ( 二) “何 与介词构成的固定组合 “何”与介词组合,一般是作为这个介词的宾语而出现,而且往往“何”会倒装在 介词之前,这主要是因为在疑问句式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从而形 第二章疑问词捌何”的研究 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结构组合,如何以、何为、何自、何由、何从、何缘等。它 们的意思要根据与“何”所组合的介词而定,所以上边的词语可以理解为以何、为何、 自何、由何、从何、缘何等。下面仅举几个例句,其中“何以”和“何为”将不再举例, 因为前文已经举过很多例句,所以我们将主要举其他词语的例子,如: ( 3 ) 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墨子兼爱 ( 4 ) 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梁惠王下 ( 5 ) 阮语女:“闻庚郎能骑,我何由得见? ”( 世说新语) ( 6 ) 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而故? ”( 世说新语) ( 7 ) 若不申辩,何从得直? ( 8 ) 陶自起止之,日:“庚元规何缘拜陶士行? ”( 世说新语) “何自”是从什么地方,从哪里的意思;“何由”的意思是从哪里,怎么样,可以 表示询问或者是解释原因和方法等;“何缘”的意义与用法基本与“何由”相当。 ( 三) “何”与能愿动词构成的固定组合 在与能愿动词构成的组合中“何”字是副词,大都有“怎么、为什么、哪里”之意, 这样的组合有何可、何得、何足、何敢、何肯、何至等。“何可”表示怎么可以,“何 得”表示怎么能够,“何足”表示怎么值得,“何敢”表示怎么敢,“何肯”表示怎么肯, “何至”表示怎么至于。这些词语通常表示反诘的语气,在现代汉语中有的组合已经 不再使用甚至已经消失,然而在文言文中使用的还是比较普遍的。例如: ( 9 ) 日:“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1 0 ) 丞相与人书日:“雅流弘器,何可得遗? ”( 世说新语) ( 1 1 ) 吾为谏官,何得默尔? 圆 ( 1 2 ) 如斯之辈,何足道哉? ( 缁门警训) ( 1 3 ) 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此! ”( 世说新 语) ( 1 4 ) 林日:“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 世说新语) 转引自吕叔湘著吕叔湘全集第九卷【m 】辽宁教育 f j 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1 6 7 页 转引自吕叔湘著吕叔湘全集第九卷【m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1 6 7 页 1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5 ) 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何”除了与副词、介词、能愿动词可以构成固定的组合外,还可以与其他词语 形成一定的组合形式,如何者、何如、何若、如何、若何、奈何、云何等等,像 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当然在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已经不常见,这里我们将 不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说明了。 第三章搿何x ”跨层结构 第三章“何x ”跨层结构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何”是一个产生很早的疑问词,在其使用和发展过程中逐渐 形成了许多固定的结构,但观察发现最初人们并不是将其作为固定的格式来使用 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古代汉语中绝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每 个字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那么究竟这些固定的结构是在何时形成并作 为一个整体得到广泛使用的呢? 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章我们将对“何 不”、“何必”、“何曾”、“何尝”、“何其”、“何以”这六个词语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这六个词现在仍然在使用,然而它们在成词之前却都是两个单音节词,属于原本 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相邻成分,即不同的句法层面单位。 第一节“何”与副词组成的跨层结构 一、“何不”的词汇化 “何不”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5 版) 中可以看 到对“何不”的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应该或可以,意思跟“为什么不”相同。这 与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何不”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 ( 一) “何一与“不一未结合阶段 最初的“何”与“不”并不是一个词,只是这两个字在使用时经常相邻出现,而且 相邻出现的时代比较早。根据我们所查阅的资料,“何”与“不”共现的句子早在周代 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 ( 1 ) 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 周易) ( 2 ) 彼月儿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 诗经) ( 3 )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 诗经) ( 4 )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 诗经) 例( 1 ) 中很明显“何”是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出现的,“何”在这里是疑问代词, 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著现代汉语词典( 第5 版) m i 商务印书馆,2 0 0 7 年第5 5 0 页 1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示“什么”的意思,之所以将动词及其宾语分开是因为在疑问句式中疑问代词作宾 语,宾语要前置,因此我们会看到“何”置于句首。而否定副词“不”则是用来修饰形 容词“利”的。所以即使这时的“何”与“不”处在相邻的位置上,二者也并不是一个词, 而是分处在不同的句法层次上。例( 2 ) 的“何”与“不”的用法基本上与例( 1 ) 相同, 不同的是“何”在这里作为介词“于”的宾语,而非动词的宾语。否定副词“不”修饰限 制动词“臧”。因此“何”与“不”仍然不是同一层次的句法成分,自然也就不是一个词 了。例( 3 ) 中的“何”与例( 2 ) 中的“何”作用基本相同,“何”在两句中充当的句法 成分都是宾语,不同的是例( 3 ) 中“何”是做动词“云”的宾语,而非介词宾语,因 此其后的“不”直接修饰的是动词“乐”,所以“何”与“不”分属于两个句法层次。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在周代“何”更多的被人们用作疑问代词,表示“什 么”,所以不可能与“不”在同一句法成分上成为一个词。但这一时期也存在一些特 例,如例( 4 ) 中“何”并不是作为疑问代词“什么”而使用的,这里的“何”很明显是 用来修饰“不日鼓瑟”这个整体结构的,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更倾向于将“何”翻译成 “为什么”,此时的“何”在用法上与疑问副词更为接近。但不管怎样,此句中的“何” 与“不”也是分处于两个句法层次的。 到了春秋时期,“何”作为疑问副词的用法渐渐出现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 此同时“何”作为疑问副词与否定副词“不”相邻使用的情况逐渐增多,虽然如此,但 二者只是位置上的相邻,并没有意义上的融合。例如: ( 5 ) 非子之罪,何不去乎? ( 国语) ( 6 ) 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 ( 国语) ( 7 ) 可无劳师而得城,子何不为? ( 国语) ( 8 ) 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 墨子) ( 9 ) 夫人之所欲,又何不敢? ( 左传) ( 1 0 ) 率是道也,其何不济? ( 左传) ( 1 1 ) 是夭子蛮,杀御叔,弑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何不祥如是? ( 左传) ( 1 2 ) 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 ( 左传) 1 r 第三章。何x ”跨层结构 ( 1 3 ) 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 ( 左传) 从这几个例句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疑问副词“何”是对整个句子询问原因的。 所以以上例句可分析为:“非子之罪,不去”为什么? “今君之德宇,不宽裕”为什么? “可无劳师而得城,子不为”为什么? “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为什么? “夫人之所 欲,不敢”为什么? “率是道也,其不济”为什么? “是夭子蛮,杀御叔,弑灵侯,戮 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不祥如是”为什么? “所争,君子也,其不知”为什么? “齐、 鲁之故,吾子不闻”为什么? 而否定副词“不”是直接修饰其后的动词的,因此“何” 与“不”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的概括为:何+ 不+ 动】。可见,春秋时期的“何”与“不” 只是位置上的相邻。 ( 二) “何不 成词阶段 到了战国时期,“何”与“不”连在一起使用的情况不断增多,但当我们查阅资料 的时候看到有些句子中的“何”与“不”的关系明显变得紧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 不再清晰,如: ( 1 4 )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庄子逍遥游 ( 1 5 ) 君既服南夷矣,何不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 ( 公羊传) ) ( 1 6 ) 世人皆浊,何不泥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醣? ( 楚 辞渔父) ( 1 7 ) 佥日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楚辞) ( 1 8 ) 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 ( 韩非子) ( 1 9 ) 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 矣。( 晏子春秋) 例( 1 4 ) 我们从句义可以看出是“虑”然后“以之为大樽”,例( 1 5 ) 从旬义看则 是“君既服南夷矣”可以或者所应该“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在这两个例句中 “何不”表示的是一种建议,而不是询问原因“为什么”的意思,所以这两句中“何” 与“不”分属两个句法层次并不是很明显,事实上它们之间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例 ( 1 6 ) “湄其泥”和“扬其波”是对举的,所以“何”和“不”之间结合的更为紧密了。例 1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7 ) 和( 1 8 ) 中“何不”从旬义角度分析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