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专业论文)三维电极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γ六六六的新方法.pdf_第1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三维电极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γ六六六的新方法.pdf_第2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三维电极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γ六六六的新方法.pdf_第3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三维电极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γ六六六的新方法.pdf_第4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三维电极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γ六六六的新方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三维电极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γ六六六的新方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维电极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y 六六六的新方法 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分析化学 学生:张亮 指导教师:陈卫国副教授 摘要 六六六曾被作为杀虫剂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由于它也归属于类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 p o p s ) ,故具有在环境中不易生物降解,存留时间长,易于在野生动 物和人体内富集产生各种毒害的特征。在绿色大潮掀起的今天,随着人们追求更 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高品质环境下生活的需求不断高涨,要求消除残留于水、土壤 和沉积物中的六六六等p o p s 便成为各国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以y 六六六作为废水中p o p s 实施治理的研究对象,旨在寻求更经济 更实用的处理废水中p o p s 的新技术。本论文首次探索了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三 维电极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v 一六六六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三维电极催化氧 化法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y 一六六六。论文还初步探索研究了在三维电极催化氧 化作用下,废水中y 一六六六的降解机理,并由此形成了有效的三维电极催化氧 化降解废水中g l 级y 六六六微污染治理的新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在废水溶液中所用的电活性催化剂吸附实验表明,催化剂的饱和吸附量为 1 6 4 6 1 0 一m g m g ,故在电催化降解前应该先让催化剂达到其饱和吸附量。 2 在本实验条件下,y 一六六六催化氧化降解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不 同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的大小顺序为:k 4 0 k 3 5 。 k 2 5 ;半衰期大小顺序为t 4 0 k 2 5 ,t h e yw e r ea m o n go 0 3 5 一o 0 4 2 m i n - 1 :a st o h a l f l i f e t h eo r d e rw a st 4 0 6 一h c h p h c h ,这一顺序与六六六各种异构体 的分子结构相关:轴线上的c l 越多,降解越快,t ,6 ,p 异构体轴线c l 原子数分 别为3 ,2 ,1 ,0 。降解产物为五氯苯、四氯苯和氯苯。 电催化降解法不易产生毒害中间产物,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长期以来, 受电极材料的限制,电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过程的电流效率很低、电耗很高,难 以实用化。8 0 年代后,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从研制高电催化活性电极材料入手, 对有机物电催化氧化机理和影响降解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大突 破,并开始应用于各种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过程。随着工业与城市的发展, 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加,电催化氧化技术由于其对有机物具有 特殊的降解机理和能力,被水处理界寄予厚望。近年来随着有机电化学理论的深 入研究,证实不少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加成和分解反应都可以在电极上进行, 使电化学法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的研究有可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目前这一技术在国内外尚处于开拓阶段,反应机理和影响降解效率的因素研 究都还比较粗浅,对反应机理活性物种的鉴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3 立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在综合分析了一定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拥有知识产权的创 新方法三维电极法的优剧4 8 1 ,提出了用三维电极催化氧化法降解废水中的六 六六的设想。三维电极又名三元电极,也叫粒子电极或床电极。它是一种新型的 电化学反应器,即在二维电解槽电极问装填粒状或其他碎屑状工作电极材料,并 使装填工作材料表面带电,因此成为新的一极,也即“第三极”。在工作电极材料 表面能发生电化学反应。三维电极催化氧化法降解六六六的原理是:在三维电极 填充床中加入一定量的自制的催化剂,在一定的外加电压下和溶解氧中,床体内 会产生大量的强氧化剂o h ,六六六等有机物在o h 的作用下,迅速降解为小分 子,以达到消除或减小六六六的毒性的目的。 o h 在三维电解槽中产生的机理是:第一步,产生h 2 0 2 。h 2 0 2 产生的过程 可能是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0 2 通过捕获电子,然后通过溶液中的一系列反应形 成。第二步,h 2 0 2 与溶液中存在的f e 2 + 反应产生o h 。然后o h 与有机物发生反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生成有机物碎片。 o 一+ 2 h + + 2 e - i - 2 0 2 h 2 0 2 + f e ”叫o h + o h + o h + r 叶r 1 + r 2 + r 3 或o h + r - c 0 2 + h 2 0 ( r 代表有机物,r l 、r 2 、r 3 代表有机物碎片) 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1 与传统的二维电极相比,能够 增加电解槽的面体比,且因粒子间距小而增大物质传质速度,提高电流效率和处 理效果。2 本实验所用设备为自制。该电化学反应器设备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少, 主电极基本不溶,粒子电极长时间不需再生处理,投资少,易于工业化。3 处理 时不需添加化学药品,后处理简单,污染少,被称为清洁处理法。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在于:1 环境意义。六六六属于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p o p s ) ,依靠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是不能够解除它们的污染的。本课题以v 一六六 六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一种有效的、实用的p o p s 水处理技术为目标,这对于涉 及人类健康需求的高质量用水安全性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2 理论意义。本课题 首次利用三维电极法处理y 六六六,这为三维电极法处理p o p s 的领域提供了一 种全新的技术应用空间。目前由于六六六在三维电极作用下的降解机理尚不清 楚,造成了工艺设计上的诸多难题。本课题拟通过现代实验方法和手段深入研究 降解机理,旨在为三维电极法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2 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 ) a g i l e n t 一4 8 9 0 型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 e c d ) ( 2 ) 上海天美质谱检测器( m s d ) f 3 ) m t n - 2 4 孔吹氮浓缩仪( 预处理用) ( 4 ) d i o n e xd x - 6 0 离子色谱仪 ( 5 ) 1 0 u l s g e 气相色谱进样针 ( 6 ) 电子天平 ( 7 ) 5 0 1 超级恒温槽 ( 8 ) 自制三维电极反应器装置,如图2 1 所示 图2 1 自制三维电极反应器装置 f i g u r e2 - 1a p p a r a t u sd i a g r a mo f 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e l e c t r o d er e a c t o r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试剂与标准品 ( 1 h 一六六六 色谱纯 2 5 0 m g 固体 s i g m a 公司 ( 2 1 丙酮 分析纯 5 0 0m l 广州化学试剂厂 f 3 ) l 酸乙酯 分析纯 5 0 0m l 广州化学试剂厂 ( 4 ) 正己烷 分析纯 5 0 0m l 广州化学试剂厂 ( 5 1 无水硫酸钠( 4 0 0 。c 灼烧3 小时)广州化学试剂厂 ( 6 ) 自制催化剂 2 3 溶液配置 ( 1 ) l m g l 的t 六六六正己烷溶液配制 称取0 0 0 1 l 射一六六六固体,用2 m l 正己烷溶解,转移到1 0 0 0 m l 容量瓶 中,用正己烷定容,得到l m g l 的y 一六六六正己烷溶液,根据实验需要配置成 不同浓度。 ( 2 ) l o o m g l 的十六六六水溶液贮备液配制 称取0 0 1 0 8 9 1 一六六六固体,用2 m l 丙酮溶解,转移到l o o m l 容量瓶中, 用水定容,得到l o o m g l 的y 一六六六水溶液。 ( 3 ) l m g l 的y 一六六六水溶液配制 移取l o o m g l 的v 一六六六水溶液l o m l ,转移到1 0 0 0 m l 容量瓶中,用水定 容,得到l m g l 的十六六六水溶液。 2 4 实验内容 2 4 1 y 六六六正己烷溶液标准曲线绘制。测定已知浓度的y ,六六六正己烷 溶液,检测仪器。配置1 0 0 g l 、2 5 0 斗g 几、5 0 0 l _ t g l 、1 0 0 0 l ,t g l 的y 一六六六正己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烷溶液,上机测定峰面积,做出标准曲线。 2 4 2 水溶液中y 六六六含量的确定。测定已知浓度的丫- 六六六水溶液,检 测分析方法。配置1 0 0 0 9 l 、2 5 0 p g l 、5 0 0 p g l 、7 5 0 h g l 、1 0 0 0 0 9 l 的y - 六六 六水溶液,用5 m l 正己烷分两次萃取水溶液中的六六六,吹氮浓缩到o ,2 m l , 用正己烷定容到2m l ,上机测定,做出工作曲线。 2 4 3 确定催化剂的吸附情况。取t m g l 的y 一六六六水溶液2 0 m l 浸泡5 0m g 的催化剂,取不同时间间隔的溶液5 m l ,用5 m l 正己烷分两次萃取水溶液中的 六六六,吹氮浓缩到0 2 m l ,用正己烷定容到2m l ,上机测定残留浓度。 2 4 4 确定降解情况。在一定温度下,取l m g l 的y 六六六水溶液2 0 m l 浸 泡5 0m g 的催化剂,待催化剂达到饱和吸附量后,取出催化剂放入三维电极反应 器中,再加入l m g l 的y 一六六六水溶液2 0 m l ,接上2 5 v 脉冲电源,取不同时间 间隔的溶液5 m l ,用5 m l 正己烷分两次萃取水溶液中的六六六,吹氮浓缩到 o 2 m l ,用正己烷定容到2m l ,上机测定残留浓度。做出c - t ,i n c t ,t ( c o - c ) - t 图及拟合曲线,根据拟合曲线判断反应级数n 和反应速率常数k 。 2 4 5 确定降解产物。按2 4 4 方法处理后,用离子色谱检测生成的氯离子( 中 大测试中心) 。 2 4 6 确定中间产物。按2 4 4 方法处理后,用g c m s d 检测中间产物。 2 5 气相色谱参数 毛细管柱:v b 一1 ,3 0 m 0 3 2 m m 0 2 5 r a m ; 1 0 9 l 进样针:进样量:1r t l ; 载气:高纯氮气( 9 9 9 9 9 ) ; 流速:3 0 m l m i m 柱头压:1 0 p i s ,恒压模式; 炉温升温程序: 8 0 。c ( t m i n ) ! ! 里生垫- 1 5 0 ! ! 翌鱼些- 2 6 5 。c ( 5 r a i n ) 进样口温度:2 9 0 ;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检测器温度:2 9 0 ; 手动积分,以峰面积定量。 2 6 离子色谱参数 淋洗液:1 8 m m o l l n a 2 c 0 3 和1 7m m o l l n a h c 0 3 流速:1 6 m l m i n 定量管:5 0 l 2 7 质谱参数 接口温度2 8 0 。c ,e i 离子源,电子能量7 0 e v , 离子源温度2 3 0 。c ,四极杆温度 1 5 0 。c ,质量扫描范围5 0 6 5 0 。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研究分析方法的建立 3 1 研究分析方法的建立 由于环境中六六六污染水平大致在“g l 数量级的水平,要研究这种浓度水 平的污染物,必须建立相应的可靠的痕量分析方法。 3 1 1 样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是六六六残留浓度分析的主要步骤,约占整个分析时间的一半。 样品的前处理一般是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如何建立快速、简便的样品前处理技 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减少样品多次转移的误差、减少溶剂用量、减少环境污 染已成为当代分析家的一项重要课题。样品前处理方法不但要能从复杂的基质中 提取出目标待测物,而且能够进行适当净化、浓缩,以满足分析仪器的检测要求。 对于有机物残留浓度分析,目前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有十余种,如液一液萃取、 固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固相微萃取、凝胶渗透色谱、基质 固相分散、加速溶剂萃取等等 4 9 。本文根据y 一六六六的性质,选择了液液萃取。 在选择萃取剂的时候,考虑到y 六六六在正己烷中溶解性比较好,所以选用正己 烷做萃取剂。同时考虑到y 六六六降解产物有可能是极性的,也有可能是非极性 的,非极性产物溶解于正己烷,极性产物溶解于乙酸乙酯。所以选定的萃取方式 有两种:( 1 ) v * :v 。日= 1 :1 。用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各2 5m l 萃取水溶液 中的v 一六六六,用吹氮浓缩仪浓缩到约0 2 m l ,再用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各0 9 m l 定容到2 m l ;( 2 ) 用正己烷萃取。用5m l 正己烷萃取后,用吹氮浓缩仪浓缩到 约0 2m l ,再用正己烷定容到2 m l ,。进样量均为l l a l ,上机测定。气相色谱图分 别如图3 1 和3 2 所示。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 - l 萃取剂ve a 镕:v t l = l :l 时气相色谱图 f i g u r e3 - lt h ec h r o m a t o g r a mo f u s i n ge q u a lv o l u m eo f h e x a n ea n de t h y la c e t a t ea s e x t r a c t i o ns o n e m 图3 2 用正己烷做萃取剂时气相色谱图 f i g u r e3 - 2t h ec l d m a t o 粤a mo f u s i n gh e x a n ea se x t r a c t i o ns o l v e n t 经过比较知:萃取剂v 。镕:v 。= 1 :1 溶剂峰拖尾很严重,基线不平, 目标物峰面积偏小:用正己烷做萃取剂时没有溶剂峰拖尾现象,基线平稳,目标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峰面积适中。 3 1 2 程序升温的选择 ( 1 ) 气相色谱仪色谱柱炉温按以下方式程序升温时气相色谱图如图3 - 3 所示。 6 0 ( 1 m i n ) 三! 翌! ! ! 竺,1 5 0 ! 翌旦鱼兰里卜2 6 5 ( 5 m 询 蠢f、0 ;i ;i 一 812 m 函 78 嘲自e 乱2 “埘虹瓣“n ) 图3 - 3 程序升温方式( 1 ) 的气相色谱图 f i g u r e3 - 3t h ec i l r o m a t o f 锄o f p r o g r a m m e dt e m p e r a t u r e ( 1 ) ( 2 ) 气相色谱仪色谱柱炉温按以下方式程序升温时气相色谱图如图3 - 4 所示。 8 0 。c ( 1 m i n ) ! ! 里坐塑,1 5 0 。c 三堑型坠,- 2 6 5 ( 5 m i n ) 由图3 ,3 可知,按照第一种方式程序升温得到的色谱图,溶剂峰有一定程度 的拖尾,目标物峰面积偏小,影响目标物的测定。由图3 - 4 可知,按照第二种方 式程序升温得到的色谱图峰形良好,消除了溶剂拖尾现象,基线平稳。所以实验 选取正己烷做萃取剂,进样量为l g l ,程序升温的条件为: 8 0 。c ( 1 m i n ) ! 竺兰鱼些,1 5 0 。c ! ! 竺! 型翌- 2 6 5 。c ( 5 r a i n )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 4程序升温方式( 2 ) 的气相色谱图 f i g u r e3 - 4t h ec h r o m a t o g r a mo f p r o g r a m m e dt e m p e r a t u r e ( 2 ) 3 2 已知浓度的十六六六有机溶液的测定,检测仪器 按2 4 1 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如表3 1 所示,标准曲线如图3 5 所示。气相 色谱图如图3 - 6 所示。 表3 1 己知浓度的y 一六六六正己烷溶液的峰面积 t a b l e3 - lt h ep e a ka r e ao f t - h c hi nh e x a n e 由图3 5 可以看出,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为y = 9 8 2 2 1 6 9 9 + 1 7 5 3 8 6 5 7 x ,相关系 数为0 9 9 9 9 ,说明仪器的精密度、准确度能满足分析要求。由图3 - 6 可知,在相 同的分析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样品出峰峰面积不同,出峰时间保持一致,说明检 测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8 0 0 0 0 1 6 0 帅0 1 4 帅 1 2 0 0 0 0 1 0 0 0 帅 8 0 0 0 0 6 0 0 4 0 0 0 0 2 0 0 0 0 0 02 0 04 0 0 6 0 0 8 0 01 0 0 0 c u g ,l 图3 5 正己烷溶液中y 一六六六的标准曲线 f i g u r e3 - 5t h es t a n d a r dc l l r v eo fy h c hi nh e x a n e “ l l 黜日h m t & ”a 7 t 一 j p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以 l。 v _ _ h - _ _ _ _ _ - 。_ l r 一 b 蛹i 蝴 埘。$ 压暂娜【目 图3 - 6 正己烷溶液中y 一六六六的气相色谱图 f i g u r e3 - 6t h ec h r o m a t o g r a mo f ¥一h c h i nh e x a n e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3 已知浓度的丫- 六六六水溶液的测定,检测方法 按2 4 2 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如表3 2 所示,工作曲线如图3 7 所示。 表3 - 2已知浓度的y 一六六六水溶液的峰面积 t a b l e3 - 2t h ep e a ka r e ao f y h c hi nw a t e r o 2 0 0 枷踺l 咖1 咖 图3 7 水溶液中y 六六六的工作曲线 f i g u r e3 - 7t h ew o r k i n gc h r v eo fy h c hi nw a t e r 由图3 7 可以看出,工作曲线的线性方程为y = 6 6 2 3 9 1 4 1 + 2 1 1 0 0 3 4 x 相关系 数为0 9 9 9 1 3 ,说明所用方法能满足分析要求。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实验数据讨论与结果 4 1 催化剂吸附量的测定 ( 1 ) 对于肛g 几级六六六在电活性催化剂上的吸附量研究工作,最困难的是 确定研究对象的初始浓度、取样时间,以便在检测方法下能够进行观测。通过近 三个月探索,找到了较好的实验条件。即按2 4 3 方法处理,在1 2 0 m i n 内取样分 析。实验数据如表4 1 所示,吸附时间残留浓度曲线如图4 一l 所示。 表4 11 2 0 分钟内不同时间间隔的残留浓度 t a b l e4 1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1 2 0m i n u t e s l 0 o 9 0 8 0 7 香0 6 u 。5 0 4 o 3 0 2 o 1 0 0 2 04 0 6 08 01 0 01 2 0 t m i n 图4 i1 2 0 分钟内吸附时间一残留浓度曲线 f i g u r e4 - 1a d s o r p t i o nt i m e 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c u r v ei n1 2 0m i n u t e s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图4 1 可以看出,实验所选取的时间对催化剂的吸附量没有很大的影响, 初步断定催化剂达到饱和吸附量所需时间小于3 0 分钟。 ( 2 ) 按2 4 3 方法处理,在3 0 分钟内取样分析。实验数据如表4 - 2 所示, 吸附时间一残留浓度曲线如图4 2 所示。 表4 23 0 分钟内不同时间间隔的残留浓度 1 a b l e4 2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3 0m i n u t e s 1 - 0 o 9 0 8 0 7 旨0 g u0 5 0 4 0 3 0 2 0 _ 1 0 0 051 01 52 02 53 0 t m i l l 图4 23 0 分钟内吸附时问一残留浓度曲线 f i g u r e4 - 2a d s o r p t i o nt i m e 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c u r v ei n3 0m i n u t e s 由图4 - 2 可以看出,催化剂的饱和吸附量为1 6 4 6 1 0 4 m g m g ,达到饱和吸 附量的时间为2 0 分钟。因此在后续实验中,每次先用十六六六水溶液浸泡催化 剂2 0 分钟,待其达到饱和吸附量后,再放入三维电极中进行化学反应,以消除 催化剂的吸附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3 ) 确定催化剂吸附的稳定性 按2 4 3 方法处理,用y 一六六六水溶液浸泡催化剂2 0 分钟,重复6 次,取 样分析。实验数据如表4 3 所示,吸附时间一残留浓度曲线如图4 3 所示。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 3 催化剂浸泡不同次数后溶液的残留浓度 t a b l e4 - 3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 c a t a l y z e rd i p p e di ns o l u t i o nf o rs e v e r a lt i m e s 溶液 123456 残留浓度c m g l 0 9 7 5 11 0 3 8 81 0 2 3 01 0 8 4 4 0 9 5 2 60 9 6 3 1 岳 目 u 图4 - 3 吸附次数残留浓度曲线 f i g u r e4 - 3a d s o r p t i o nt i m e - 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c u l w eo f c a t a l y z e rd i p p e di n s o l u t i o nf o rs e v e r a it i m e s 由图4 - 3 可以看出,催化剂吸附不同次数后,溶液中y 一六六六的残留浓度在 误差范围内相等,说明催化剂被浸泡两次后溶液残留浓度达到稳定。 4 2 三维电极法降解丫- 六六六的测定 4 2 1 确定空压机压缩空气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1 ) 实验方法:t = 3 5 。c 时,取l m f l 的y 一六六六水溶液2 0 m l 浸泡5 0m g 的 催化剂2 0 分钟,浸泡两次。在电解槽中先加入1 8 m l 蒸馏水,通气5 分钟,将 已饱和的催化剂加入电解槽中,加1 0 m g l 的y 一六六六水溶液2 m l ,搅匀,通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电。取一定时间间隔的样品分析。 ( 2 ) 实验方法:t = 3 5 c 时,按2 4 4 方法处理。两种情况下实验数据如表4 - 4 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如图4 - 4 所示。 表4 4 鼓入空气和不鼓入空气时溶液的残留浓度 t a b l e4 4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u n d e ra e r a t i o na n dn o n a e r a t i o n 1 0 0 9 香0 8 u o 7 0 6 0 5 0 4 05l ol s2 02 s3 0 t r a i n b :不鼓入空气c :鼓入空气 图4 - 4 鼓入空气和不鼓入空气时溶液残留浓度的比较 f i g u r e4 - 4c o m p a r i s o no f 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u n d e ra e r a t i o na n dn o n a e r a t i o n 由图4 - 4 可以看出,鼓入空气和不鼓入空气在误差范围内降解效果相同。主 要是因为在p g l 级微量y 一六六六处理中,水中的溶解氧足以支持降解反应的进 行。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2 2 确定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t = 3 5 ,按2 4 4 方法处理,取不同时间问隔的样品进行测定。实验数据如 表4 - 5 所示,做出c - t 、l n c t 、1 ( c o c ) 一t 图,分别如图4 - 5 、图4 - 6 、图4 7 所示。 表4 5降解定时间后溶液的残留浓度 ! ! ! ! ! ! :i 里! 巴皇苎i ! 坠监! i i 坚! ! ! 些! 坐苎! 鲤也! ! 巴i 型! ! 降解时间t m i n 0 1 02 03 06 09 0 d0 6 口 e ) o 4 0 2 0 4 06 0 舯 1 帅 t r a i n 图4 5t = 3 5 ,c t 曲线 f i g u r e4 - 5r e s i d u a lc o n e e n t r a t i o n - t i m ec b r v ea t3 5 。c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0 2 0 0 - 0 2 0 4 - 0 6 u - 0 8 三 1 0 - 1 2 1 4 - 1 6 02 04 06 08 01 帅 t r a i n 图4 - 6t = 3 5 ,l n c t 曲线 f i g u r e4 - 6l o g a r i t h m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t i m ec h i v e a t3 5 。c 0 2 , 04 0 6 08 0l t r a i n 图4 7t = 3 5 。c ,1 ( c o c ) - t 曲线 f i g u r e4 - 71 ( c o c ) - t i r n ec l l l v ea t3 5 。c 由图4 5 可以看出,降解时间约为6 0 分钟时,降解趋于平衡。 3 3 骼 蛐 朽 柚 如 :3 抛 坫 加 u;望_【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表4 - 5 中所列数据求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分别如图4 8 、4 - 9 、4 - 1 0 所示。 0 51 01 52 02 53 0 t r a i n 图4 - 8 浓度时间线性回归方程 f i g u r e4 - 8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t i m el i n e a re q u a t i o n 0 o - 0 _ 2 - 0 4 - 0 6 u 口 - 0 8 - 1 0 ,l 2 051 01 52 02 s3 0 t r a i n 图4 - 9 浓度对数一时间线性回归方程 f i g u r e4 - 9l o g a r i t h m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t i m el i n e a re q u a t i o n 、h葡吕u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01 52 02 5 t r a i n 图4 1 01 ( c o c ) - t 线性回归方程 f i g u r e4 - 1 01 ( c o c ) 一t i m el i n e a re q u a t i o n 由图4 8 、4 - 9 、4 - 1 0 可以看出,c t 、l n c t 、1 ( c o c ) 一t 图线性回归方程的 相关系数分别为一0 9 9 7 8 9 、一0 9 8 9 3 0 、0 9 0 6 8 1 ,前两者相关系数明显比后者好, 说明该降解反应可能是零级反应或一级反应,但不可能是二级反应。 又假设降解反应是零级反应,则反应速率常数为2 3 7 3 1 0 m o l l m i n ,半衰 期为: t m = c d 2 k = l 1 0 2 9 0 8 2 ( 2 2 3 7 3 1 0 。2 ) = 7 3 1 0 5 m i n 显然半衰期时间太短,不符合实验事实。 但如果假设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则反应速率常数为4 0 3x1 0 2 m i l l ,半衰 期为: t l 2 = 0 6 9 3 k = o 6 9 3 ( 4 0 3 1 0 2 ) = 1 7 1 9 m i n 该值与实验事实基本吻合。这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三维电极法电催化降解 y - 六六六基本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 妯 栅 弘 柚 枷 u k u ,i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2 3 确定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1 ) 实验方法:t _ - 2 5 时,按2 4 4 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如表4 - 6 所示。对 表4 - 6 所列l n c t 数据求线性回归方程,如图4 1 1 所示。比较t = 2 5 、t = 3 5 时的降解情况,如图4 一1 2 所示。 表4 - 62 5 。c 时降解后溶液残留浓度 t a b l e4 - 6d e g r a d a t i o n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t2 5 。c 0 , 0 - 0 2 - 0 4 u _ 0 6 三 - 0 3 - 1 0 1 2 051 01 52 02 53 0 t m i n 4 1 图4 一l l 浓度对数一时间线性回归方程 f i g u r e4 - 1 1l o g a r i t h m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l i n e a re q u a t i o n 由图4 1 l 知,降解反应可能为准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3 5 2 2 1 0 。m i n - 1 , 半衰期为: h 2 = o 6 9 3 k = o 6 9 3 ( 3 5 2 2x1 0 2 ) = 1 9 6 8 m i n 该值与实验事实基本吻合,故确定该降解反应为准一级反应。 3 6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1 1 0 0 9 0 8 皂0 7 昌 um 6 0 5 o _ 4 0 3 o 2 2 0 椰舯1 0 0 t r a i n b :t = 2 5 c :t = 3 5 图4 1 2 温度不同时残留浓度一时间曲线 f i g u r e4 - 1 2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t i m ec u r v eo f d i f f e r e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 由图4 - 1 2 可以看出,温度为2 5 。c 、3 5 。c 时,降解趋势相同,两个温度下的 降解效果没有很大差别。降解反应均为准一级反应。 ( 2 ) t = 4 0 。c 时,按2 4 4 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如表4 7 所示,残留浓度一时 问图如图4 一1 3 所示。 表4 74 0 。c 时降解后溶液残留浓度 t a b l e4 - 7d e g r a d a t i o n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t4 0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m 。8 香仉6 u 。 0 2 0 1 02 03 04 0s 06 0 t r a i n 图4 1 3 t = 4 04 c 残留浓度一降解时间曲线 f i g u r e4 - 1 3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t i m ec t l e v ea t4 0 对表4 - 8 中所列l n c t 数据求线性回归方程,如图4 1 4 所示。由图4 1 4 知, 降解反应为准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4 1 8 4 ( 1 0 - 2m i l l ,半衰期为: t l 2 = 0 6 9 3 k = 0 6 9 3 ( 4 1 8 4 1 0 之) = 1 6 5 6 m i n 该值与实验事实基本吻合,故确定电催化降解y 一六六六反应为准一级反应。 0 m - 0 2 也4 u _ 0 6 j - o 8 - 1 0 。l 工 1 4 0s1 01 52 02 s3 0 t m i l l 1 8 图4 1 4 浓度对数一时间线性回归方程 f i g u r e4 - 1 4l o g a r i t h mr e s i d u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t i m el i n e a re q u a t i o n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以上实验数据归纳于表4 8 中。由表4 8 知,在本实验条件下,所研究的 y 六六六电催化氧化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的大 小顺序为:k 4 0 k 3 5 k 2 5 ,半衰期大4 , i n 序为t 4 0 k 3 5 k 2 5 。;半衰期大小顺序为 4 7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4 0 t 3 5 c t 2 5 ;相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在0 0 3 5 o 0 4 2 r a i n l 之间:半衰期在 1 6 6 1 9 7m i n 之间。 3 用三维电极催化氧化法降解v 一六六六,随着反应时间推移,废水中的残留 浓度逐渐降低。降解2 0m i n 后,废水中y 一六六六的残留浓度均小于土壤环境质 量标准0 5 m g k g ,并且已逐步降解为低生物毒性有机物质。例如,实验条件在¥ 一六六六初始浓度为l m g l ,电源电压为2 5 v ,反应温度为2 5 。c ,反应时间为6 0 m i n 时,y 六六六降解率已达7 0 ,脱氯率已达8 9 。 4 在本电催化处理y 一六六六实验条件下,通过用g c m s 检测中问产物实验 和用离子色谱检测生成的游离氯离子实验表明,y 一六六六的降解机理是先降解 成l ,3 ,4 ,5 , 6 一五氯环己烯和氯离子,随后逐步降解为其它含氯形式更低的脱 氯产物。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董玉瑛,冯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与设备,2 0 0 3 ,4 ( 6 ) :4 9 5 5 2 b h am a t h u r , p r a d e e pb h a t n a g a r , r a j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