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曹元弼( 1 8 6 7 1 9 5 3 ) ,江苏吴县( 今属苏州市) 人,字毅孙,号叔彦,晚 号复礼老人。为晚清以至民国时期的重要礼学家、经学家,曾任湖北两湖书院、 湖北存古学堂、江苏存古学堂经学总教习。辛亥以后,闭门不出,著书授学,当 代著名学者王欣夫、沈文倬、钱仲联等皆从其受礼学。 曹元弼以其礼学、经学造诣,曾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学术界占有重要一席。然 而因为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自辛亥革命以后,他过起了隐居避世的遗老生活, 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经学思想和经学成果也逐渐失去了所应当受到的关注与 重视。 本文通过对曹元弼家世背景、个人经历的梳理,结合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 学术环境,对影响其礼学思想形成的各种因素作出分析。又以其著作为考察对象, 其中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对其礼学思想的内容与特征作出归纳。力求能够 展现曹元弼这位晚清民国时期礼学、经学大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世界,并对其礼 学思想对后世礼学的贡献和影响做出初步探析。 关键词:曹元弼:晚清民国时期;礼学;经学;礼经学;礼学思想 a b s t r a c t c a o y u a n b i ,a d 18 6 7 一a d 19 5 3 ,b o m e di nj i a n g s uw u x i a n ( b e l o n g st os u z h o u c i t yn o w a d a y s ) ,a l s o 。k n o w na sy i s u n ,s h u y a n ,a n df u l io l d s t e ri nh i sl a t e rl i f e ,w a sa i m p o r t a n ts p e c i a l i s to ft h er i t u a ls t u d ya n dt h es t u d i e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t h e p e r i o do f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h ew a s f o r m e rc h i e fm a s t e ro ft h e s t u d i e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l i a n g h uc o l l e g e ,h u b e ic u n g us c h o o la n dj i a n g s u c u n g us c h 0 0 1 a f t e rt h ex i n h a lr e v o l u t i o n ,h el o c k e dh i m s e l fi nh o m e ,w r o t ea n d t e a c h e d s o m ef a m o u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c h o l a r s ,s u c ha sw a n gx i n f u , s h e nw e n z h u o a n dq i a nz h o n g l i a n ,h a dl e a r n e dh i sr i t u a ls t u d y b e c a u s eo fh i sg r e a ta t t a i n m e n t so ft h er i t u a ls t u d ya n dt h es t u d i e so f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 ,c a oy u a n b io c c u p i e d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o m m u n i t yi n t h ep e r i o do f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h o w e v e r ,h el i v e di nas p e c i a l e r a , s i n c et h ex i r d a a ir e v o l u t i o n ,h el e dac l o i s t e r e dl i f ea n dg r a d u a l l yf a d e do u to f p e o p l e sv i s i o n h i si d e o l o g i e s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s t u d i e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b e g a nt ol o s et h e i rd e s e r v e dc o n c e m sa n da t t e n t i o n s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f a c t o r sw h i c ha f f e c t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i d e o l o g yo f r i m a ls t u d yv i ac a oy u a n b i s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c a d e m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e r a a n d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o n t e n t - a n d c h a r a c t e ro fh i si d e o l o g yo fr i t u a ls t u d y , w o r k i n g 、v i t l lh i sb o o k m a k i n g s ,i nw h i c ht h e l i j i n gx u e ”a st h ef o c u s a n ds h o w sh i sl i f es t o r i e sa n di n n e rw o r l d ,a n dt e n t a t i v e l y a n a l y s e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n di m p a c tf o r t h er i t u a ls t u d yo f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c a ny u a n b i ;t h ep e r i o do f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r i t u a ls t u d y ;s t u d i e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 l i j i n gx u e ”;i d e o l o g yo fr i t u a ls t u d y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 月 日 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 一、问题的提出 绪论 曹元弼( 1 8 6 7 1 9 5 3 ) ,江苏吴县( 今属苏州市) 人,世居苏州闻门西街。 字毅孙,号叔彦,室名复礼堂,晚号复礼老人。光绪二十年( 1 8 9 4 ) 甲午科二甲 进士,以内阁中书用。光绪二十六年( 1 9 0 0 ) ,因捐资纳效,得奖分部郎中。光 绪三十四年( 1 9 0 8 ) 因进呈礼经校释,受赏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北两湖书院、 湖北存古学堂、江苏存古学堂经学总教习。辛亥革命后,于故里闭门著书授学。 曹元弼一生专治经学,著有周易郑氏注笺释、 周易集解补释、周易学、 礼经校释、礼经学i 大学通义、中庸通义、孝经郑氏注笺释、孝经 校释、孝经学等经学专著及复礼堂文集,此外,还与梁鼎芬合辑有经 学文钞。王欣夫、沈文倬、钱仲联等曾从其受业。 曹元弼弟子沈文倬在七十年代被誉为“当今治礼经之第一人一( 顾颉刚 语) ,再传弟子陈戍国亦为当前致力礼学研究的顶尖学者之一。杨志刚曾说过: “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孜孜于礼学,成为本世纪礼学 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这三位礼学专家是人们了解二十世纪礼学如何在转型、 嬗变中继往开来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圆沈、陈身处当代,礼学论著悉为世人所见, 礼学思想于著作中显露无遗。而曹元弼身故已久,生前又多年杜门不出,相与交 游者寥寥,其所撰虽有刊行,然处社会变革、局势不稳之时代,所受关注逐日减 少,对其深入研究者更少。欲溯其流,当穷其源。对于曹元弼的礼学思想的探索, 可以有助于深入了解沈、陈,乃至整个当代礼学研究领域的传承、创新,并推见 其发展。 再者,曹元弼在光、宣之时,以内阁中书、分部郎中的身份,而能被当时学 坛领袖张之洞所重,不但屡次聘为书院、学堂经学总教习,并且受嘱撰 ,原道) 第三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6 年 1 硕士学位论文 末、民国这样社会局势动荡、思想激荡的环境中,始终对清廷不离不弃,终身自 居大清子民,这种心态对其学术思想也势必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曹氏礼学思想的 研究,可以进而推展开来了解当时整个学术界的礼学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当 前及今后的礼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 二、相关研究综述 当代对曹元弼礼学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目前仅见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 文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曾圣益变仪与复礼:曹元弼与民初礼学一文。此 外,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林素英论二( 南) 的礼教思想文中,对曹元 弼的诗经礼义观点有过部分引述。 当前对于曹元弼的礼学思想研究还基本属于空白状态。而目前所见的几种有 关曹元弼生平的记录,或者言之不详,或者言之有误。 三、基本思路与方法 本选题将会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曹元弼本人的家世背景和生平经历对他的礼学思想有怎样的影响, 这些影响体现在何处。 第二,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对于曹元弼个人思想的塑造, 对于他的礼学思想的形成,具有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哪里。 第三,曹元弼的礼学思想形成以后,对于沈文倬、陈戍国等人的礼学研究 有何贡献。 本文采用的思路与研究方法有: 第一,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特别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采用分析、 论述、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发掘曹元弼的礼学思想。 第二,曹元弼的礼学思想是一个个案分析,考察的目光不会只停留于此。 在考察曹元弼礼学思想的同时,依据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 其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在学科方法的运用上,在文献学研究和学术史视野下,不仅基于文 献学的方法,而且将会运用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相交叉、渗透的途 径。 d 曾文为2 0 0 7 年1 1 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的。变动时代的经学与经学家”第二次学 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目前未刊 2 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 第一章曹元弼的生平与著作 第一节曹元弼生平 曹元弼,字毅孙,又字师郑,一字懿斋,号叔彦,晚号复礼老人,又号新罗 仙吏。圆生于清同治六年( 1 8 6 7 ) ,卒于公元1 9 5 3 年。为晚清以至民国时期的重 要礼学家、经学家。 一、家世背景 曹氏原籍安徽歙县,曹元弼八世祖曹侍楼于明末清初迁居吴中,其后人遂占 籍江苏吴县,世居苏州。曹元弼自称“生长儒门刀,八世祖曹侍楼定居苏州后, 虽以沽酒为业,但本为明朝歙县庠生。五世祖曹文源为国学生。高伯叔祖中曹永 年、曹永樽、曹永朴等人皆为国子监生。曾祖曹炯为国学生;曾伯祖曹炬为嘉庆 。曹元弼一生的多数时间都在闭门论撰,阐述经学大义,交游应酬极少,而所往来的寥寥数 人中又多数早于曹氏去世,如叶昌炽、邹福保、张锡恭等,故目前可见的曹氏传记只有曹氏 晚年弟子、重要助手之一的王欣夫在曹氏逝世后所作的一篇( 吴县曹先生行状【以下简称 “行状矿,钱仲联编校: 补遗六篇,(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2 期】本节内容即主要依据此篇强行状,校以曹氏著述的序文、题跋中所出现 的关于曹氏生平的材料整理而成 。有关曹元弼字号,各处记载不一,此处系采( 行状所记他人称曹元弼多用。叔彦”, 如曹元恒作( ( 周易郑氏注笺释题辞( 周易郑氏注笺释,民国十五年刻本,题辞第1 页a ) , 称“叔彦三弟”;唐文治与曹元弼的书信中多称“曹君叔彦谱弟”;顾颉刚在笔记( 顾颉刚著, 王煦华辑:苏州史志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8 1 页) 中亦称。曹叔 彦先生”又有王大纶在光绪二十年甲午( 1 8 9 4 ) 重刊礼经校释(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影印本,经部,第9 4 册,第5 4 1 页) 卷尾所附礼经校释跋中 称曹元弼为“师郑”此外,曹元弼再传弟子陈戍国在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 ( 长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第2 页) 中称曹元弼为“曹毂荪( 元弼) 先生”( “毂”与。毅” 字相近,而“荪”、。孙”同音,“毂荪”、“毅孙”似应为曹元弼同一字号,其中之一因字形 相近、字音相同而误,但孰正孰误,尚不得而知,今暂依行状) 民国人物大辞典( 徐 友春主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第8 0 8 页) 、张舜徼( 清人文集别录( 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6 0 3 页) 中皆记为“字叔彦”苏州民国艺文志( 张 耘田、陈巍主编,扬州:广陵书社,2 0 0 5 年,第7 2 4 页) 、清人别集总目( 李灵年、杨惠 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2 0 6 4 页)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全编 增订本) ( 陈玉堂编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1 3 5 页) 中所记皆为。字叔 彦,号叙彦” 硕士学位论文 三年( 1 7 9 8 ) 戊午科副贡,以科第入仕,官徐州府丰县教谕;另一位曾伯祖曹成 熙曾主讲河南温县卜里书院;其他曾伯叔祖中有多人为监生、庠生、增生、附生。 祖曹维坤为国学生;伯祖曹楸坚为道光十二年( 1 8 3 2 ) 壬辰科进士,改翰林院庶 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j 福建道监察御史,湖北盐法道,湖北按察使:父 曹毓俊为同治六年( 1 8 6 7 ) 丁卯科补行辛酉举人;胞叔曹毓秀为国学生;胞叔曹 锺英为咸丰九年( 1 8 5 9 ) 己未恩科补行乙卯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浙 江截取同知、候补知府。伯兄曹元恒为国学生;仲兄曹福元为光绪九年( 1 8 8 3 ) 癸未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乡试正考官、山西乡试正考官、会试磨勘官、 署河南布政使分巡开归陈许郑等处兼理河务兵备道等职;堂兄曹元忠为光绪二十 年( 1 8 9 4 ) 甲午科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学士、资政院议员等; 苏州民间受古代先贤的影响,历来有“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观念,曹氏 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曹元弼称“自曾祖以来,世以岐黄术济世,全活无算”。 曾祖曹炯虽为国学生,但并未与胞兄曹垣一样走科举求仕的道路,而是不求闻达, 研精医理,以行医为业。祖曹维坤继承父业j 精于岐黄,成为吴中名医,。专以 济人,全活无算,周恤贫乏,若不能及,至今乡里颂德不衰。 o 父曹毓俊、胞叔 曹毓秀均是承家学,业医。伯兄曹元恒亦是以高超医术、高尚医德享誉乡里,更 在光绪三十三年( 1 9 0 7 ) 与青浦名医陈秉钧( 莲舫) 一同作为江苏名医被两江总 督端方、江苏巡抚张曾扬举荐入京为德宗光绪皇帝诊病。圆 曹氏被誉为“儒医世家 ,自曹炯至曹元恒一辈,虽研穷医理,却并未放松 对儒学的追求,曹元弼追忆其祖父:“公博稽六艺,藏书极富,年七十余犹朗诵 经传。” 而曹氏对后代的教育极为重视。同治八年( 1 8 6 9 ) ,曹元弼三岁时,其 祖父即已经向他“示以八卦奇耦 。同治九年( 1 8 7 0 ) ,曹元弼“四岁识方名毕”, 其父即“教以易本义前卦歌,乃授读四子书,以及群经 , 且“课读甚严”。 光绪三年( 1 8 7 7 ) ,曹元弼十一岁时,师从舅父倪涛,开始系统学习经史。“年 十一,从舅氏倪先生涛学。先生教以多读经史,详为指示,勖以古大儒之业。 由曹元弼一人年幼时的受教过程,可以推见他的两位兄长曹元恒、曹福元, 和其他从兄弟,如曹元忠等所受的启蒙教育应该也是大致一样的。这种典型的儒 家启蒙教育将“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等等的儒 家传统道德观念和准则早早就植入了曹元弼的头脑中,而祖辈、父辈的身体力行 对他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祖父的“以医济人,宅心至仁刀,祖母的“仁孝恭俭, o 曹元弼:礼经纂疏序,礼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3 7 页 。【江督苏抚选举名医入京,( 申报,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八日( 1 9 0 7 年9 月1 5 日) ,第 二张第四版。 。曹元弼:礼经纂疏序,( 札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3 7 页 曹元弼:周易郑氏注笺释序) ) ,周易郑氏注笺释,序第3 2 页a o 曹元弼:礼经纂疏序,礼经校释,( (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3 7 页 曹元弼:礼经纂疏序,( 礼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3 7 5 3 8 页 4 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 好礼乐善”,父亲的“秉性正直光明”,母亲的“至孝笃慈”,所带来的宗族乡党 的和睦融洽,伎他坚信只要人人都能了解掌握并严格遵守儒家道德规范,就能够 恢复到儒家典籍中描述的先圣先王时代的理想世界“子思孝,臣思忠,弟思 悌,友思信,体信达顺。尚辞让,去争夺。菩气所积,物从而化。自然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道不远人”的世界。o 这样的信仰贯穿了曹元弼一生,支撑着他将发 明圣经贤传中先圣玄意,以之挽救世道人心当作终身事业,并倾注全部心血于其 中。 二、主要经历 曹元弼虽然早在幼年时期,从祖父、父亲、舅父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中就已 经接触到了儒家的经典,但他对于经学真正地萌发兴趣,并立志于经学却是从光 绪五年( 1 8 7 9 ) ,他十三岁的时候,耳闻当时江苏学政黄体芳提倡经学,倡导通 经致用的主张之后开始的。 年十三,受知于座主督学瑞安黄先生体芳时先生以经学提倡江南,示 诸生以通经致用之方元弼得闻绪论,日将经文寻诵,不敢废倦。o 曹元弼的经学之路始于诗经。光绪七年( 1 8 8 1 ) ,他十五岁的时候,开始 研读毛诗注疏,用功之勤,几乎废寝忘食。虽然此时专力于诗经,但是他 的眼光并没有仅仅局限在诗经上,仍然分出一部分精力对其余各经有所涉猎, 阅读了部分清代学者的经学著作,对各经师法有了一定了解。而对于“古懋渊懿 的仪礼尤其仰慕,并将读礼体会与读诗的心得相互印证、会通。这 被曹元弼自己看作是他对仪礼的开端:“元弼年十五,初治是经。” 在这段 学习过程中,他开始服膺郑玄的学说,对郑学心生向往。 年十五,读毛诗注疏,大好之,日夜研求,几忘寝食,以余力略涉 各经注疏。见( ( 懈l 经文古懋渊懿,向所未习,幕而读之,似有所会,潜 与读( ( 诗所得合记之是时私心已向往郑学,读后汉书郑君传,想见 其为人,不胜悠然千载之情嗣见陈氏毛诗稽古编及惠氏易,江氏、 孙氏书,孔氏公羊,江氏、凌氏礼,段氏说文,郝氏( ( 尔雅 之学,粗明各经师法,而专力在诗。o 。曹元弼:周易郑氏注笺释序,周易郑氏注笺释,序第3 2 页a o 曹元弼:周易郑氏注笺释序,周易郑氏注笺释,序第3 9 页a b 曹元弼:礼经纂疏序,( ( 礼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3 8 页 。曹元弼:礼经校释叙,礼经校释,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2 8 页 o 曹元弼:嵌礼经纂疏序,( 礼经校释,(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3 8 页 5 硕十学位论文 同年,江苏学政黄体芳科试童生。曹元弼应试,名列第四。此次考试的监场 元和训导唐毓和阅曹元弼卷后,颇为赞赏,以为此子可成大器,遂托元和人 邹福保为媒,将女儿唐淑贞许配曹元弼。光绪十一年( 1 8 8 5 ) 冬,两人完婚。至 民国二年( 1 9 1 3 ) 七月,唐夫人因病亡故,此二十八年中,夫妇二人情谊笃深, 相互扶持。曹元弼曾“取梁鸿夫妇相字之义,名之日志礼,字之日敬怡,又号梅 真女史。夫人殁后八十余日,“始能抑哀定心气 ,为抒发悲痛,寄托哀思,。次 其行事,为之辞”,作皇清诰封宜人晋封恭人先室唐恭人哀辞。唐淑贞体质素 弱,婚后时有疾病,一直未有所出。曹元弼在唐氏亡故后虽先后续娶王氏、柴氏, 但亦无子嗣。 光绪八年( 1 8 8 2 ) ,曹元弼在读其父所授陈奂毛诗传疏过程中,因有感 于陈氏舍笺疏传,虽详于文字、声音、训诂,但言礼多与郑玄相异,疑 陈氏说不合经文,又因郑玄以礼笺诗,欲通郑笺,必先精“三礼一, 而“三礼”中仪礼为本,于是“由诗及礼”,致力研习“三礼 ,“以 三礼之中仪礼为本,又用力差多,乃取十七篇经、注熟读深思,详绎疏 义。疏文脱讹不可读,则求之校勘记所载各本。又不得,则就其原文旁推互 勘,以义读正。日有常课,以余力读周礼疏、礼记正义。”国 同年,江苏学政黄体芳选拔贡,曹元弼进谒。黄体芳“勖以学问经济气节, 责以名臣之学有体有用 ,曹元弼“因益深自奋于学”。此后,在光绪十年( 1 8 8 4 ) 的科试中,曹元弼为经古覆试命题作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与今本( 尚书) 并行表。黄体芳对此文极为赞赏,评论曹元弼“于今古文源流嘹如指掌,髫年 宿学,大是奇才”。曹元弼中拔粹科后进谒,黄体芳又勉励其要成就“有体有用” 的“古名臣之业 。光绪十一年( 1 8 8 5 ) ,曹元弼选充拔贡生第一名。黄体芳又于 卷后加批:“他日当以经济气节名世。 身为士子,能屡次得到本省学政的垂青与 勖勉,这不能不使曹元弼深感知遇之恩,从而将晚清学术思想的主潮、尤为黄体 芳所倡导的“通经致用 思想奉为终身圭臬,始终贯彻于著述及教学中。 光绪九年( 1 8 8 3 ) ,曹元弼以童生试第四名入学为廪生。向定海黄以周问学, 并结识娄县张锡恭。黄以周为晚清时期朴学大师,少承其父黄式三家学,以传经 明道自任,言著书当质鬼神,俟后圣。为学不拘汉、宋门户,易、 书、诗、 春秋等皆能条贯大义,尤邃三礼,所撰礼书通故一百卷,博采汉至清代 典章制度,考释中国古代礼制、学制、封国、田赋、乐律、刑法、名物,乃至占 卜等各个方面,体大精思,为晚清礼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余尚有子思子 辑解、经训比义、古文世本、黄帝内经集注及儆季杂著五种等著作。 而要其治学根基,以治礼为主。曾有言:“鞔汉、宋之末流者,其惟礼学t f l j ? 文 。曹元弼:礼经纂疏序,礼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3 8 页 。同上 6 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 章非礼则淫哇,政事非礼则杂霸,义理非礼则虚无:礼学废,故国乱而民荡。” 黄以周认为礼学可以矫正汉学、宋学末流之弊,对文章、政事、义理都能够起到 积极作用,进而定国安民。从游于黄以周左右的曹元弼不仅得传其学术,而且将 他的这些思想也一一吸纳,对自身礼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章炳麟在黄 先生传中曾提及曹元弼: 提督江苏学政黄体芳就南菁书院,延先生讲主书院十五年,江南诸高材 皆出其门中间尝并建他师,意发策于进者多归之,而事朴学者,专宗先生。 弟子慈籍冯一梅、林颐山、丹徒陈庆年、元和曹元弼,。为得其传。 章炳麟亦为一代国学大师,且自视颇高,平生所服膺之学者寥寥几人而已,而对 黄以周的为人与学术成就均甚为推重:“先生博文约礼,躬行君子,独泊然如不 与世俗成亏者。林颐山颂之日:履贤体圣,怀褒精纯,绍闻衣言,董振汉学。 呜呼至矣! 以章炳麟对黄以周之推重、论人标准之高,从“为得其传 四字 已经可以推见曹元弼确实得传了黄以周的学术精髓,在礼学、经学方面具备了较 高水准。 曹元弼归吴后,又向名儒管礼耕请教治学中所遇疑难,有所收获。在仪礼 的研习上,虽然小有心得,但疑义百出,倍感阻滞。其母倪氏授以胡培晕仪礼 正义,曹元弼“受读之下,积疑多释,中心好之,乃取贾氏l :疏与正义 互相参证,日有所得,诵读考辨,每至中夜,严寒盛暑,未尝废离 。囝在随后数 年的研读过程中,曹元弼有感于胡氏之书未能尽善,有志为礼经重新作疏。 于是,在光绪十三年( 1 8 8 7 ) 二月初,定礼经纂疏条例。条例既定,先作十 七篇释疑,由丧服篇入手。光绪十四年( 1 8 8 8 ) 八月,曹元弼因母病,停 撰 礼经纂疏,其时,十七篇释疑尚未成。礼经纂疏虽最终未能成书, 但在自作序文中,曹元弼对该书著述缘起、编撰体例做出了说明,并且设想了该 d 章炳麟:黄先生传,( 订误与十七篇释疑未成稿合编,补缺改错,成 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光绪十七年( 1 8 9 1 ) 十一月书成,曹元弼“写成清本以 呈家君。家君以为近得其正,命授梓人,以质当世达于礼者。又与两昆详论可否, 无所疑滞,乃锓诸板。 而“校勘之功,仲昆及执友王氏大纶为多。”圆光绪十八 年( 1 8 9 2 ) 正月,礼经校释刊成。正月初九日,曹元弼作礼经纂疏序。正 月十一日,作礼经校释叙。 光绪二十年( 1 8 9 4 ) ,礼经校释经王大纶以原稿与刻本对勘鳌订后,重刊。 曹元弼赴京应恩科会试,中式,但因目疾未与殿试。冬,归吴。来年( 光绪二十 一年,1 8 9 5 ) 补行殿试,n - 甲。朝考因书法不工,由二等降列三等,以内阁中 书用。六月,归吴。受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所聘,赴金陵,为书局总校。冬,父 亲曹毓俊卒。 光绪二十三( 1 8 9 7 ) 、二十四年( 1 8 9 8 ) ,曹元弼应张之洞聘,于两湖书院主 讲经学。期间,与梁鼎芬合辑经学文钞,成周易二册后,欲作周易郑 氏义。适值张之洞撰劝学篇,曹元弼甫拟定周易郑氏义义例,便受张之 洞嘱托,依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文中所列治经提要钩玄之法立明例、 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条目编十四经学。 于是先作原 道、述学、守约三篇以为提纲,其后自周易学开始编撰。此时,另 有孝经六艺大道录一书,曹元弼欲以孝经会通群经,先作l :述孝一篇, 呈张之洞。张认为可行,但斟酌体例,将此书列入十四经学,命曹依体例一 并编撰。 光绪二十五年( 1 8 9 9 ) ,曹元弼为撰十四经学,辞去两湖书院教职,归吴 闭门著书。 光绪二十六年( 1 9 0 0 ) ,曹元弼与伯兄曹元恒以捐资报效,得奖分部郎中。 光绪三十年( 1 9 0 4 ) ,曹元弼取前所作原道、述学、守约三篇刊行, o 曹元弼:札经纂疏序,礼经校释,( (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4 0 页 o 曹元弼:礼经校释条例,礼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9 4 册,第5 3 0 页 o 据曹元弼十四经学开宗述学,( 十四经学所包括的十四经,系指儒家十三经,即周 易、尚书、诗经、周礼、( 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 论语、尔雅、孟子,再加说文解字据曹元弼光绪三十四年( 公元1 9 0 8 年) 九 月所作经学文钞序与宣统二年( 公元1 9 1 0 年) 所作( 与张君立京卿书,前者文中称“南 皮师命编十三经学炉,而后者文中则称。往者承命编十四经学炉,“十三经学”、“十四 经学”所指同为张之洞嘱曹元弼所编之书,但范围不同,而经学文钞序、( ( 与张君立京卿 书两文为目前可见材料中分别用。十三经学”、。十四经学”指称的间隔时间最短的两篇, 由此推知,张之洞与曹元弼在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1 8 9 8 年) 制定编撰计划时,本是十三 经学,后在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之后至宣统元年( 公元1 9 0 9 年) 八月张之洞去世前这段时间 内决定将( 说文解字增入,改为十四经学因曹元弼在此后所作文中皆用“十四经学” 指称,故本文为免于行文混乱,不论时间先后,亦统一用“十四经学” 。此原道) ) 、述学、( 守约三篇,曹元弼在光绪三十年( 1 9 0 4 ) 润色后重刊,以授本乡 后学 1 0 曹元弼礼学思想研究以礼经学为考察重点 授本乡后学。 光绪三十三年( 1 9 0 7 ) 五月二十九日,张之洞上创立存古学堂折。七月, 曹元弼应张聘,赴武昌,为湖北存古学堂经学总教。将书张相国奏立湖北存古 学堂折后一篇与已写定的周易学、 礼经学、孝经学面呈张。张览后对 曹深为奖许,并命曹将其余经学依次论撰。八月初,张之洞奉调入京。曹元弼在 十- - f l 寄呈张之洞的信中,向张汇报了自己率学堂学生为张送行后的情况: 元弼拜送后情形,前月中,初至舍,以有微恙,不能动心,授意学友代 草一启,并在豫所印拙书大疏后十册寄京,由家兄元恒转呈。书辞略不 尽意,今斋宿复自竭固陋以闻。元弼八月三日夕自汉皋返省。越三日,见节 盒廉访、鲜盒提学,商榷授经详细章程,将尊定学堂经学教法不揣 愚昧为之注。以往复商论未定,未即寄呈时学生考录尚未齐,元弼无 事,省家兄福元于汴梁元弼在汴,将拙撰( ( 书后付印又家兄福元 有( 正宗旨以祛学界流弊说一篇,请而印之,回鄂并以示诸生又旧作原 道、述学、守约三篇,略加删改付印,印就当寄呈家兄所撰正 宗旨说谨附呈元弼前所呈写定三经义,现有两经存节盒处,稍迟当 详具序例寄呈训诲,余经亦以次奉上o 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学堂学生的教学,还是个人的著述,曹元弼都是严格遵守着 张之洞设计的框架,忠实地贯彻着张之洞的精神。 该年,清廷设礼学馆,编纂礼书,曹元弼因主讲存古学堂经学,未能应聘, 仅列为顾问。 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 春,江苏巡抚陈启泰奏立江苏存古学堂,前江苏按察 使朱之榛主持其事,亦聘曹元弼为经学总教。曹元弼在苏任教,虽仍兼湖北存古 学堂经学总教职,但仅寄讲义至鄂。五月,陈启泰荐举经明行修,进呈曹元弼所 著 礼经校释d 经军机处南书房阅看后,清德宗光绪皇帝下圣旨:著加恩赏给 曹元弼翰林院编修,用示嘉奖,礼经校释发交礼部礼学馆以备参考。 该年,曹元弼在江苏存古学堂印行经学文钞,印成后并授湖北存古学堂。 在光绪三十三年已写定而付印未果的周易学、礼经学、孝经学由朱之榛 授梓,越一年刊成。 宣统二年( 1 9 1 0 ) 十月,因苏省谘议局议废存古学堂,曹元弼分别上书学部 尚书唐景崇、东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陆润庠,极论存古学堂激发士人忠义 之心、使民俗士风归正之效,言江苏存古学堂不可废。 宣统三年( 1 9 1 1 ) 正月,曹元弼致信湖北存古学堂监督张仲j 所,请辞经学总 教一职。又致信江苏提学使樊恭煦,请辞江苏存古学堂经学总教职,并各文声明 。曹元弼:上南皮张孝达相国书,复礼堂文集,民国六年刻本,卷九第2 页b 一第3 页 a 硕十学位论文 咨呈江苏巡抚程德全。六月,存古学堂废后,“潜心学易,以前儒之说犹有未 尽,更定体例以郑注为主,采苟、虞诸家及古易说为之笺,而以己意贯穿惠、 张、姚氏及各家说释之。”拟书名为周易郑氏注笺释。十月,辛亥革命爆发, 因避战乱,暂居上海。该书论纂亦曾一度中止,在民国七年( 1 9 1 8 ) 春,继续撰 写。直至民国十五年( 1 9 2 6 ) 正月,周易郑氏注笺释书成,作周易郑氏注 笺释序。当初写作之时,每写成一卷,伯兄曹元恒即命授梓,随作随刊。因此, 该书亦同时刊成。辛亥之后,曹元弼“上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之义,下念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之惨,痛哭呼天,拭涕著书。 圆 民国元年( 1 9 1 2 ) 四月,自上海返吴,“自此闭户绝世殚心著述”。民国六年 ( 1 9 1 7 ) 秋,曹元弼“一日读说文,喟然而叹,微吟一诗,有九千文字归 忠孝,不数扬雄拜叔重之句。因仲兄曹福元“见而善之,谓:盍放此例, 每经各为诗若干首,提挈纲维,开示来学? 使记诵易而感发深,于经学人心盖非 小补。m 于是“勉定心气,综括数十年治经心得,日作数诗。每经先举大义,正 宗旨也。次详源流,明传信也。”每日诗成,与仲兄及伯兄曹元恒详加审正推敲。 自九月至岁终,得诗六百数十首。对于述学诗的写作缘由、所具功效、编撰体例, 以及作注的必要性,曹元弼自述: 盖处人道之穷,郁无可奈何之孤愤,抱万不得已之苦心,求存绝学于一 线,以俟天地之再清,此述学诗所为作也。然经义渊深,经师家法源远未分, 百家得失参错不齐每一事以二十八字括之,其势非注不明。盖大义明 则人心正,而反易天常之祸息;源流辨则师承著,而矫诬圣经之奸破述学 之诗,正此志也。总平生所读之书,提其纲要,明其得失,推论世变, 发抒心胸,放故侍讲叶鞠裳前辈藏书纪事诗之例为七言绝句窃取小 雅之义:其言有文,其声有哀俾吟咏之间,抑扬反覆,足以感发人之 善心,而韵语易记,治经纲目具在,兴艺乐学事半功倍。庶几吾党小子识之, 凡百君子听之当时仲兄屡趣作注,前年伯兄犹复言及 曹元弼本打算在编撰周易郑氏注笺释之余为述学诗作注,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