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清前期具有代表性小说作品中有关的科举描写,进行一 定的探索与研究,揭示出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发生的变化,并力图探索产生这种嬗变的 原因,从而归纳出特定的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小说发展、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和 理论质素。这里所谓的科举描写,主要是指小说的情节。清前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繁荣 阶段,在此时期不仅出现了大量作品,而且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 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关照现实人生。但如果从多种思想角度来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 期有关科举描写的小说受到特别重视,并且从这些小说描写里面基本呈现出科举描写的 嬗变轨迹。有鉴于此,本人将结合一定作品中有关科举描写的描述,阐发这种科举描写 的价值。 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对清前期进行断限,并对清前期小说 的科举描写进行整体性关照,揭示出此期小说有一非常明显的现象嬗变,这是全文 展开的坚定基石。第二部分:以三部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为 论述对象,描述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的嬗变。蒲松龄生逢盛世满腹经纶,但却屡试不第。 他在聊斋志异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诸多弊端。出身于科举世家又在科场消磨了青春 的吴敬梓,对这个制度的罪恶有深切的体察,怀着满腔忧愤,在儒林外史中深刻揭 露了封建末世统治者实行八股科举,鼓吹“学而优则仕”,用封建法权腐蚀士人,用八 股时文愚弄士人,使广大知识分子腐化堕落的罪恶。从这个神经密集的敏感部位,捅破 了封建制度的脓疮。略晚于儒林外史的红楼梦,在广泛批判封建制度的时候, 给了科举制度以猛烈的抨击。通过这三部文学著作,揭示出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倾 向,即:对科举制度操作者的抨击一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满一对科举制度的否弃与痛斥。 为什么几乎出于同时的小说对于科举制度却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批判态度,这是值得深入 探讨的。第三部分: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之所以呈现出上述嬗变倾向,受到多种因素的 制约,本文拟从政治、历史、文学等角度分析其嬗变原因。第四部分:结语。揭示清前 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轨迹,并归纳出特定的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小说发展、小说思想 发展有关的规律和理论质素。 关键词;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媲变 a b s t r a e t t h ep u r p o s eo fw r i t i n gt h i st h e s i sl i e si nt h ef a c tt h a tb yn a r r a t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n g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st h a ta r er e l a t e dt o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s y s t e mb o t hi nb e f o r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 p r i l i m e t a r yq i n gd y n a s t y ,r e v e a l st h ec h a n g e st h a t t o o kp a l c ei np f i l i m e m r y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s or e f l e c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i n gt r a c e si np r i l i m e t a r y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oag r e a t e r e x e n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i n gt r a c e si nt h ew h o l ec l a s s i c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n ls y s t e m ,i na d d i t i o n , i a t t e m p tt oa n a l y z e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r e a s o n ss u c ha st h es o c i a l ,h i s t o r i c a l ,t h i n k i n gi d e a sa n d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t s e l f , w i t hap u r p o s eo fe n r i c h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w o r ki nc h i u s e s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p r i l i m e t a r yq i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p r o s p e r o u ss t a g eo f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n o v e l ,ag r e a td e a lo f w o r k sa p p e a r e da tt h i st i m e ,a n dt h ec a t e g o r i e sw e r en u n l e r o u s ,t h ec o n t e n t sw e r ev e r y e x t e n s i v e b u ti fi n v e s t i g a t e df r o mv a r i o u st h o u g h ta n g l e s , w ec a n 淞t h en o v e l st h a tw g r g r e l e v a n tt o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l nw e r eg i v i n g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 砒t h a tt i m eo fp e r i o da n di n s i d e t h e s en o v e l ss h o w e dt r a n s f o r m i n gt r a c e si nt h e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i s ,t h ew r i t e r 晰l ld e s c r i b es o m ew o r k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v a l u eo f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 1 1 1 e - c a l l e dc i v n s e r v i c ee x a md e s c r i p t i o nh e r e ,m a i n l ym e a n i n gd e t a i l so fan o v e l t h ep u s o n g l i n gl o o s e n s m a n yi r r e g u l a r i t i e st h a ti nt h e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n ls y s t e mi n ( l i a o z h a i z l f i y i ( r e dc h a m b e r d r e a m ,w h i c hi ss l i g h t l yl a t e rt h a n r u l i n w a i s h i ) ,c r i t i c i z e df e u d a ls y s t e me x t e n s i v e l y , g a v et h e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 s y s t e maf i e r i n e s sa t t a c k w u j i n g z i ,w h ow a sf r o mt h ec i v i ls e r v i c e e x a mn o b l ef a m i l ya n di d l e da w a yh i sy o u t h , d i s p o s e dh i m s e l f t ot h i sf o u ls y s t e m ,k e e p i n gi n m i n dt h ef u l ls o r r o wa n da n g e r , d e 印l yr e v e a l e dt h ef e u d u a lr u l e r ss e to f fc i v i ls e r v i c e e x a n l , u s et h ef e u d a l i s mm e t h o dp o w e rt o b r i b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t h ed e s c r i b i n gt h e s et h r e e 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 ,a n n o l m c et h et r a n s f o r m i n gi n c l i n a t i o ni nt h ee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 , n a m e l y :t h e a t t a c kt ot h eo p e r a t o r so f t h e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s y s t e m - - - , t h ed i s a f f e c t i o nt ot h ec o n t e n t so f t h e 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 - - - , d e n i a la n dr e b u k et o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s y s t e m w h yt h e s et h r e en o v e l s t h a ta p e a r e da l m o s ta tt h es a n l et i m ee x p r e s s e dd i f f e r e n tl a y e r so f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c i v i l s e r v i c ee x a r f ls y s t e m , t h i si sw o r t h yo f s t u d y i n g k e yw o r d s :n o v e l so fp r i l i m e t a r yq i n gd y n a s t y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e x a m ;c h a n g e 引言 这里所谓的清前期,是指从顺治元年至乾隆前期。之所以如此断限,主要考虑到以 下几个因素。首先,从历史上看,公元1 6 4 4 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 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朝,从此,历史翻开 新的一页;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帝国达到鼎盛,即史学家所谓的“康乾盛世”; 其次,从文化上看,清前期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笼络汉族士人,除继续沿袭明制以八股 取士外,康、乾两朝均特开博学鸿词科以网罗天下名士,还组织编纂各种大型图书,作 为优容文人的象征;再次,从社会思潮上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 想家对明末空谈心性的虚浮学风加以系统清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于有清一代学者 影响深远;最后,从小说发展上看,这个阶段的创作也自成段落。 清前期小说承续晚明小说兴盛的局面,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成 就。仅笔者所见,此一时期有关科举描写的小说不下百篇,其中铁花仙史、女开科 传、五色石、林兰香、快士传,世无匹、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等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消极影响。清前期小说以人 情世态小说为主体,而人情世态小说中最活跃和首先崛起的一支,则是才子佳人小说。 在描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中,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培养 人才,选拔官吏,牢笼读书士子的制度。唐太宗面对众多应试举子,就曾得意地说:“天 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3 科举制度为清贫而有才学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可能, 比官吏世袭制度和门阀制度有一定进步性,但是弊痼很大。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屏弃 唐宋以诗赋和策论取士的方式,改为八股取士,便失去了积极作用。 从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看,以科举活动或以科举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似可构成一个 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作为一个文学系列现象,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科举描写有其自身发 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社会、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与氛围不同而呈 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到清代前期,就作品的思想倾向而言,此一系列的小说也呈现出了 明显的嬗变迹象。清前期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家境清寒,渴望于科 场博得一官半职,以改变自身处境,然而却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他们对科举弊端了 如指掌,极为不满,所以在作品的具体描写中,特别是才子们所经历的磨难中,就多方 面地接触到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痼。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玉娇梨、平山冷燕 等书,薄制艺而尚词华,重俊髦而嗤俗士”。埘其所说的制艺,就是明清科举考试专用文 体八股文。此类小说中很少写到才子们八股文做得如何好,而主要体现他们对诗词歌赋 i t 王定保;唐撼言校注,第2 页。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 0 0 3 年版。 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1 0 3 页,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版。 l 的精通上。明清两代,儒林士子以“四书之义相为矜尚”,而视“通今服古谓之杂学, 诗古文词谓之杂作,士不工四书文,不得为通。”才子们说:“科制小艺,不足见才”。 ( 平山冷燕第九回) 鄙薄科举取士凭依的八股文,而肯定“于举业有妨”的诗赋,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科举制度的对立。 清前期一些才子佳人小说中每每感叹于“有贝之才”和“无贝之才”。所谓“有贝 之才”,即财富之才,“无贝之才”方是才华之才。在封建社会中,有了钱财,便也有了 。才”,可以去打通关节,夤缘权贵,买秀才、举人、进士,或直接捐纳买官。没有钱 财,虽才华冠世,也可能老死穷乡。科举制度其实是以财产和权势为后盾的,而一旦捞 取到了功名,又可以追本生利,纯是一场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进行的买卖交易。五色 石二桥春就叙写了木一元倚仗父势,秉夤入学,做了秀才。l 临乡试又“拼着金银, 三场都买了夹号”。并请业师代笔,竞高高中在三十名内。鸳鸯针第二卷中写的h 亨, 曾以三百金之价早早换得一方头巾,乡试央人代考,又中“副榜第一”。林兰香中的 监生寅得仲、秀才莫隐、聂四知“俱系串通胥吏,填榜时混入中额”。铁花仙史中不 学无术的夏元虚,就是因为买通考官而中举,满腹经纶的穷书生王儒珍反名落孙山,真 是“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一点头”。反之,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却又无权无势的考 生却屡试屡败,饮恨科场。最典型的莫过于在鸳鸯针中为丁全作嫁衣的徐鹏子。秀 才徐鹏子论才学文章是“学中出尖人物”,但接连几科不中,“田产卖得罄尽”。乡试那 年,他信心十足,估计“不但要中,且不出五名以外”。谁料却被丁全截走卷子,再次 名落孙山。世道颠倒如此,真是另人发指! 引起这种是非颠倒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考官的昏庸、贪婪。正如女开科传所云: 那些考官多半是“夯路货”,根本识不得文章的好歹;“就是簇新的甲科,虽宿负重名, 一登仕籍,早已将本头括贴,丢到东洋大海,还晓得什么叮冬。”更主要的是,他们根 本就无心为国家选拔人才,而是“把考试当作一市生意”,希翼从中获利,故看重的是 银子而不是文章。鸳鸯针中的莫推官因贪三千两银子,竞徇情藐法,示意考生丁全 作弊;五色石中的中书侍郎汤思退以五千两银价卖给何自新会试题目。林兰香第 一回叙福建副典试周于利、浙江副典试钱可用“各受赃千两”,为考生作弊大开绿灯; 江南正典试i - 大公、副典试金成“衡文多谬,去取不当”。有些考官虽无受贿,却凭个 人好恶决定取舍。春柳莺第五回叙梅翰林钦命乡试主考时,有心要让自己喜欢的石 池斋抢元夺魁,然“遍觅下场生员,无一石姓者”,心中好生纳闷,殊不知石生改姓换 名齐也水。当副考首定齐也水为元时,梅因“心下要中石生”,便以“文字奇僻”为由 将其搁置一边,另行定夺。最后主考还是没从卷宗内找到石池斋这一名字,无奈只得手 执数卷,。对天默祝,随众抽出一卷为元”。如此定元,岂非儿戏! 凡此种种,都说明当 时考官昏庸贪婪的普遍和程度之严重。 应当看到,这些小说中的所流露出对科举舞弊的愤懑不平心理毕竟是平面的、静止 的,笔力不够集中,并没有像此后聊斋志异以之作为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更不像 儒林外史以之作为全书主题那样深刻、全面。 2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第一章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的嬗变 在蒲松龄以前,文艺作品描写取士现象已有不少佳作,但蒲松龄被公认是小说史上 第一个全方位描写科举制度的作家,而且笔锋相当犀利和尖锐,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科 举制度的操作者考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发面。 第一节对科举制度操作者的抨击 封建科举时代全然以科举考试为本位衡量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已著出不朽之书、 文名满天下的蒲松龄,从十九岁到五十三岁都为科场拼搏,却始终未能实现“矫首跃龙 津”的梦想。这三十多年的拼搏,使蒲松龄经历了多次的期望与失望。对科场的黑暗与 科举的弊端,又有谁比他更了解、更有发言权呢? 用他自己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的 话,就是: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 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只是他没有哭向南山,而是以揭露科举黑暗的文章为其吐气。 一、写考官的退贤进劣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饱含感情地塑造了一批有真才实学而屡试不第“困于名场” 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根本问题,即选拔什么人的问题,蒲松龄笔下的科 举,不是“选贤举能”,“学而优则仕”,而是“陋劣俸进而英雄失志”、“黜佳士而进凡 庸”。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可是却屡试不中,困顿而死。死后, 他托身鬼魂,把自己的才学转授给知己的儿子,发愿要通过学生的中举,显露自己的才 华,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褚生中的褚生也是郁郁而 终,他的才华只能在死后通过在好友身上显灵并为之代笔的折光中得以显现。于去恶 中的于去恶,攻苦能文,屡试不第,死后又考阴间科举,尽管“场中无两”,却依然被 黜。在这些落拓士子的身上,作者揭示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本质。 司文郎即揭露了这种是非颠倒的不公平现象。“司文郎”即司文局佐郎,本是 唐代官名,后来传说为梓潼府主管文运的神。梓潼帝君是道教信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 从宋代开始成为玉皇大帝任命的主管文教之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利禄,梓潼府司文郎 冥冥中决定着人间的文运。小说前半部分写了三个书生即宋生、王平子、余杭生的交往, 余杭生驳纵无理,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他把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拿出炫耀,被才 思敏捷的宋生贬得一文不值。宋生帮王平子做考试准备,精心琢磨写好文章。王平子和 余杭生都参加了考试,水平如何? 小说里出来个瞎和尚,能把文章烧成灰,鼻嗅判文章 3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高低。瞎和尚说王平子文章“初法大家”,走的是正路,学古文大家,他“受之以脾”; 对余杭生文章,瞎和尚咳逆数声,日:“误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坟, 则作恶矣。”考试结果,写出另人作呕文章的余杭生高中榜首,写出好文章的王平子名 落孙山。余杭生盛气凌人找瞎和尚,瞎和尚说你拿考官们的文章让我嗅一下,肯定能嗅 出和你臭味相投的“伯乐”! 考官的文章烧了几遍,瞎和尚都说不是余杭生的老师,到 第六篇,瞎和尚“向壁大呕,下气如雷”,“僧拭目向生( 余杭生) 日:此真汝师也。 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至下部出矣! ”有瞎眼试官开绿 灯,狗屁不通者就能文场得意。 贾奉雉所讲的事情就更令人为之扼腕。“才名冠一时”的贾奉雉却“试辄不售”。 他向名家郎生请教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考中,“郎遂指一二人,一二篇以为标准,大率贾 所鄙弃而不屑道者”。当贾表示“如此猎取功名。虽登台阁,犹为贱也”的时候,郎生 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不然。文章虽美,贱则弗传。君欲抱卷以终也则已;不然, 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后来贾。戏 于落卷中,集其闽茸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高中后贾“又阅旧稿,一读一 汗。读竟,重衣尽湿。”自言日:“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 ”,同样一个人,写好文 章遭摒弃,写坏文章却侥幸高中,主考官们算是些什么东西! 贾奉雉是聊斋志异 中关于科举描写的最后一篇,也是蒲松龄最后写科举的一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 对科举已经有些绝望,对科举已不象起初抱那么美好的幻想了。 二、写考官昏聩与贪贿 蒲松龄认为,科举考试之所以是“陋劣俸进”,“凡庸”高中,而“英雄失志”,佳 士被黜,其原因全在考官。 考官之所以录取“陋劣”、“凡庸”之辈,首先是因为他们本身“所见鄙耳”。对于 有眼无珠的考官,蒲松龄称之为“乐正师旷”。于去恶、司文郎、三生、冷生 等篇,都对有眼无珠、不学无术、缺乏鉴赏力的试官、学使进行了揭露和抨击。郭安 篇在描绘一个县令对案件所作的昏聩判决后,尖刻地写道:“此等明决,皆是甲榜( 进士) 所为,他途不能也”。换言之,荣登甲榜进士的昏庸无能,远甚于他途出身的官员。笑 中有骂,入木三分,是对科举制度的绝妙讽刺。蒲松龄曾在何仙里具体写到阅卷官 如何阅卷:康熙三十年宋雯主持山东学政,善乩h 的何仙试后预h 考生成绩,发现“文 与数适不相符,岂文宗不论文耶? ”原来学使本人不阅卷,极不负责地将阅卷事付诸幕 客,这些幕客都是拿钱捐来的功名,“前世全无根气,大半恶鬼道中游魂,乞食于四方 者也。曾在黑暗狱中八百年,损其目之精气”由这样的角色阅卷,有真才实学者岂 能得到功名! 司文郎里,王平子比余杭生人品学问都强得多,为什么考官偏取余杭 生而不中王平子呢? 因为考官自己的文章就和余杭生的文章是一路货色,甚至是令人 “向壁大呕,下气如雷”,“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的文章。 难怪贾奉雉中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事物进身。”蒲翁对考官的昏聩已经看透, 4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因此对科考也就丧失了往e t 的信心和热情。 考官录取“凡庸”之辈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贪财受贿,营私舞弊。对于贪财的考官, 蒲松龄称之为“司库和峤,并指指出功名是考官与考生的交易品。清政府实行捐纳制度, 公开卖官鬻爵,以为科举制度之补充。这种作法不但使吏治更加腐败,而且也直接影响 着科举考试。捐纳制度使科举正途之路更窄,严重危胁着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同时也默 认了闱场舞弊的合理性。聊斋志异多次写考生向考官行贿:僧术篇以冥间的“捐 纳之科”,“以十千贿冥中王者”,可“甲科( 进士) 立致”,来影射科举制度的金钱交易, 贿赂公行,试官“内抱贪浊,惟利是图”,功名用钱买,像市场上按质论价,钱交得多, 功名就高,不舍得送钱,功名只能低就。神女里的宋生被黜落了功名,他想恢复功 名,连远离世外的神女都知道必须求助孔方兄,先是摘下头上的珠花供宋生去行贿:“今 日学使署中,非白手可以出入者。”后干脆送银子:“今日学使门中如市,赠白金二百, 为进取之资。考弊司是聊斋讽刺艺术中最有力的篇章,是对科举制度和俨然人 上的封建统治者的辛辣讽刺。考弊司,顾名思义,是检核科考弊端的。考弊司里的 司主( 官署长官) 是欲壑难填的“虚肚鬼王”。官署堂上高悬书有“考弊司”的扁额,堂 下两碑,分别镌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标榜自己要“两字德行阴教化”,“二堂 礼乐鬼门生”。表面上他“气象森严,似不可入一词”,实则官署泅浊。当其长辈替书生 求情时,他马上变色日:“此有成例,即父母命所不敢承! ”一派正入君子模样。然而就 是他,竟然强迫每个士子割下脾肉进贡给自己。“不必有罪,此是旧例。若丰于贿者可 赎也。”这正是当时考官的真实写照。正所谓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这说明自 隋创科举以来,就有恃权索贿的弊端,唐代已有“贿买关节”的记载。到了明清,弊端 更为严重,腐朽性亦愈昭彰。康熙进士傅王露( 晚号信天翁) 在丁酉北闺大狱纪略 中说:“权要贿赂,相习成风”,试官也“以此为囊觉之资,每案发,其贿者居大半”, 向秀才索贿,“如纳税金,无顾避”,虚肚鬼王的贪婪无耻,的确远远超过了卑贱的妓女。 当秀才被割大髀时,闻人生少年负义,愤不自持,大呼曰:“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作 者设幻寓理,借鬼神形式略舒其“孤愤”,将封建吏治剖入骨髓,充分暴露了科举制度 的欺骗性和腐朽性。 最后,考官录用“凡庸”之辈是因为考生出身豪门,有权有势,或有当道者的荐举, 以及其他一些幕后活动。正是“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叶生篇 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叶生虽然有才,但所如不偶,困于名场,只是靠着丁乘鹤“游扬 于学使”,才在科试中“领冠军”。后来丁又“嘱公子至都为纳粟”,才使之得以“入北 闱,竞领乡荐”。叶生的儿子也是靠了丁公子“言于学使”而“逾年游泮”的。至于丁 公子本人更是“益之公力,遂入邑庠”。叶生等人虽然有学问,但如果没有后门,没有 权势者“奖掖”,没有“纳粟”的话,便只能是名落孙山。胡四娘与叶生可谓异 曲同工。程孝思起先“得入邑库”,靠的是岳丈胡银台的面子。胡银台去世后,他虽“砥 志研思”,仍是枉然。甚至有家归不得,有妻难团圆;流落他乡,不得不“易旧名,诡 托里居”。以后他又是怎样发迹的呢? 是因为“潜身”之家的李兰台“见而器之,收诸幕 中,资以膏火,为之纳贡”,才“连战皆捷,授庶吉士”。同一个程孝思,有靠山与没靠 5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山,遭遇却相差天渊,不能不使读者深思并扼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其矛头是对着这个制度 的执行者学官与考官。对这些人,他恨之入骨,骂他们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 说他们是“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处罚他们的手段更是人间没有的极刑:“去若善筋, 增若恶骨,罚令生生世世不得发迹也! 抽筋出,亮自如丝。鬼王呼痛,声类斩豕。”( 以 上考弊司) 蒲翁一生怀才不遇,闱场屡败屡战,使他看清了科举制度的内幕,认为 这些学官与考官是这一切罪恶的渊薮,是造成上述是非颠倒不合理现象的罪魁祸首。他 对学官、考官昏聩无知、营私舞弊的揭露,可以说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第二节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满 在我们所指出的清前期小说描写中,与聊斋志异的描写内容相同,但批判方向 有别的是儒林外史,该书主要描写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和精神的扭曲和戕害,暴 露了这样考取功名的人为官从政的弊窦。正如闲斋老人在序儒林外史时说:“其书 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o 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的主题。科举制度本以功名富贵作为诱饵;而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应考中举也多 以追求功名富贵作为终极目标。因而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也就划分出形形色色知识 分子群象,映照出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构成小说当中曲折离奇、五光十色的画面。儒 林外史也正是通过许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来批判和抨击科举八股的。 一、八股取士牢笼士予 儒林外史在“敷陈大义”的第一回,就借王冕形象“隐括全文”,批评“用四 书、五经八股文”的“取士之法”,“定的不好! 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清了。”吴敬梓在小说一开头,就把追求富贵功名的罪恶根源,归 之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紧接着从第二回至第四回,他着力描写了周进和范进两个形 象,生动地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怎样用功名富贵笼络知识分子,把他们诱骗到“学而优则 仕”的科举道路上,弄得发疯发痴,神魂颠倒。 老童生周进,考到“花白胡子”了,还没取得秀才资格,无权进贡院考举人。当他 见到贡院的号板时,“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 省人事。”被灌醒后,又连续猛撞号板,“满地打滚”号啕大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 来。”当几个商人答应出钱替他捐一个监生的资格,以便同秀才一起进场乡试时,周进 不顾羞耻,“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 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 ,第2 5 4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6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马,也要报效! ”另一个“花白胡须”的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侥幸给了个 秀才资格,又跑到省城考举人,回来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都看 不见了。”正当他抱了一只生蛋的母鸡,插个草标,在集上“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 在那里寻人买”的时候,报录人送来报帖,他已经中了举人。小说写到: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两t ,笑了一声倒:“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 几i :1 开水关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 好! 我中了! ”笑着,不 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 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 手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这两个儒生,一个考了几十年,连最低功名也捞不到,感到绝望,痛不欲生;一个几十 年的梦想突然实现,喜出望外,疯狂失态。这种八股世界悲喜剧的主角,并不是天生的 疯子,他们的表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封建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 种独特的等第。”封建地主阶级法权的特征或核心,就是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法权相 适应的科举制度,设置了秀才、举人、进士等学业等级,它们不仅是求官的阶梯,而且 本身就是社会地位的级别。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能爬到哪个等级,就能享有多大 的封建法权。吴敬梓着重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揭露科举制度在知识分子中造成了深严 的等级和等级观念,并驱使读书人疯狂地去追求功名富贵,攫取封建法权。 小说第二回,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周进在薛家集的塾师生活,用来概括他中式 前的困顿与辛酸,从而揭示了他之所以撞号板的原因。开馆那天,薛家集的地主阶级头 面人物照惯例设宴招待他。年轻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不是秀才,便抓住他的这个致命 弱点,尽情嘲弄。入席时就用“老友( 秀才) 从来不同小友( 童生) 序齿”的“学校规 矩”奚落他;席间恶作剧编一首宝塔诗:“呆,秀才,吃长斋”用反挑的方式,挖 苦他还不是秀才,接着又旁敲侧击地揶揄他没有资格象秀才一样享用“丁祭的腊肉”( 每 年春秋两次在丁日参加祭孔,并在祭后分领供肉,是秀才的权利和荣誉) 。作者只轻轻 地用了一句“把周先生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表现周进当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如果 联系他后来撞号板的激烈举动,就可以知道当时他内心所受的刺激有多大。这个用全部 生命博取科名的人,“苦读了几十年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这是他平生最大的恨事。 梅玖的每一句话都象一把尖刀,刺着了他精神上最敏感的创伤。他感到“羞”,说明他 的自尊心并没有完全泯灭,但他决不敢反唇相讥,因为他把科举制度看的十分神圣,决 不敢亵渎这个制度和这个制度所规定的尊卑等级,他自己也仍然迂执地幻想着爬上那个 受尊宠的位置上去。多次的科举失败,只是使他养成自轻自贱、逆来顺受的麻木心理, 他绝没有丝毫的怀疑念头和反抗意识,对任何侮辱、打击,他都只有“奈定性子”,以 万劫不复的奴才性格,默默忍受。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真是已经沦肌浃髓! 取得最低科名的秀才就可以把周进踩在脚底下,“发过”的举人老爷王惠,在周进 面前就更加飞扬跋扈了。他拿班做势,神气十足,借评论梅玖的梦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7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的举人身份,从政治地位上压迫周进;他故弄玄虚,说神道鬼,把自己的中举说成是福 有独锤的“天命”,以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从精神上压垮周进;他趾高气扬,摆尽阔绰, 。鸡、鱼、鸭、肉,堆满春台”,自己大吃一惊,让周进在一旁,用“一碟老菜叶,一 壶热水”下了饭,进一步从经济上压倒周进。周进完全被压扁了。如果说,受浅薄愚妄 的梅秀才欺负时,周进心犹不甘,还敢于僭他先就座,那么,在这位作威作福的王举人 面前,他怀着敬畏之心和不可言喻的自卑感,就更加驯服怯懦,卑躬屈膝了。王惠走了, “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让“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还 留下穷塾师和阔举人两种生活的鲜明对照,让周进去仔细咀嚼、回味。象周进这样清寒 愚拙的腐儒,如果在科场中爬不上去,不仅精神上要受到无穷的折磨,甚至连塾师的饭 碗也难以保住。在薛家集勉强维持了一年,周进终于被解聘,“在家日食艰难”,走到了 山穷水尽的末路。这样的人物,如果再过一百七十年,就会变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成 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在当时,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还没有寿终正寝,穷困潦倒的周进, 还把自己一生的荣辱完全系在它上面,当他来到贡院,见到号板,不禁万感俱发,长久 郁结在心的辛酸、苦楚、屈辱和绝望之情,象冲破堤坝的洪水,倾泻出来,一发而不可 收。吴敬梓抓住撞号板这一不寻常的举动,把犀利的笔锋一直伸进他最深的精神褶缝里 去,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露了科举制度害人之深! 清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使“学而优则仕”成为法定制度,用名僵利锁把广大士 人紧紧套在封建统治的车辕上,成为封建帝王的忠实奴才。封建末世帝王就是通过科举 制度,培植阻挠社会进步的官僚政客,作为各级封建政权的骨干和地主阶级的看家犬, 以维护日益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二、八股制艺禁锢思想 鲁迅说:“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处于末世的封建阶级已是气息奄奄,它越是感到 自己的统治不牢固,就越要用更加严厉的办法禁锢思想,越是腐朽,就越是害怕知识分 子接触现实、活跃思想。它所要求的是鹦鹉式的学舌者,是没有头脑的愚人,是俯首帖 耳的顺臣。八股制艺就是他们发明的愚弄术,用来桎梏知识分子,把他们牵引到废纸堆 中,“疲精敝神于八股”,从而收到寓镇压于愚弄之中的效果。与儒林外史同时代 的随园诗话记载徐达春写的一首道情诗说:“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 三句破题,两旬承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地。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 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 一世。”“对八股的摧残人才,作了绝妙的讽刺。 儒林外史以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统治者的这种愚民政策及其恶劣影响。御用 文人高翰林把八股举业吹得天花乱坠,说:“我朝二百年来,只有这一桩事是丝毫不走 的,摩元得元,摩魁得魁。”鼓吹“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周进爬上统治 1 1 l 李墚:恕谷后集卷九,第1 2 7 页,商务印书馆,1 9 3 ( 5 年版。 阁袁枚:随园诗话,第3 6 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8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地位后,由八股的受害者变为害人者,也叮嘱他的门生要“在寓静坐,揣摩精熟”,“只 该用心做文章”才算干“正务”。他们所谓“文章”,都是专指八股文。如果谁要搞诗词 歌赋那样的“杂学”,周进就“变了脸”,命令“如虎似狼的公人”,把他“叉着膊子, 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另一个翰林院官僚鲁编修,神乎其神地说:“八股文章若做得 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 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在他们那里,“学而优则 仕”更加具体化为:揣摩八股,中式做官。“若果有学问,为什么不中了去? ”这就是 鲁编修之流衡量学问的标尺。女儿才五、六岁,他就要她读四书、五经,十一二 岁,就要她做八股文。吴敬梓满含悲愤的眼泪,在自己的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腐儒形象, 控诉八股制度和儒家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做了三十七年秀才的倪霜峰沉痛地说:“就 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一个个都像中式前的周进那样,“稂不稂 莠不莠”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寄生成性,不会营生,“又不会种田,又不会做生 意”,成了“不中用的货”。成年累月在书本里讨生活,象杨执中那样终日“垂帘看书”, “咬文嚼字”,不是。昏头昏脑”,就是“呆头呆脑”,成为不通世事,迂腐不堪的“老 阿呆”。著名的八股选家马二先生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马二是个虔诚的举业迷。他把宋真宗的“劝学”诗与明清的八股文章结合起来,到 处宣传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 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他“补廪二十四年”,“只是科场不利”,只感到“不胜惭愧”, 却毫无怨心,把自己的经历全部献给八股选政,苦口婆心地宣传举业至上主义,拿着一 篇根本称不上文章的八股文,可以摇头晃脑地“讲了许多虚实反正,吞吐含蓄之法”。 他劝匡超人说:“你囤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 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 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在他看来,念八股都 可以疗饥治病,对八股的崇奉,简直已经到迷信的地步! 这个八股迷的灵魂,深深地被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所戕窖。他把举业做官 行道视为一体。他说:“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否则,“那个给你官做? 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他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孔孟之道的说教,开口孝经,闭口“曾 子”,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迸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腐臭 的道理。他披八股选本,“总是采取语类( 按指黎靖德编的朱子语类) 、或问( 按 指朱熹作的四书或问) 上的精语”,跟在朱熹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凡是“有碍于圣贤 口气”的东西都绝对排斥,以防读者“坏了心术”。他尤忌“辞赋气”,搞得自己连李清 照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著书就。著春秋,阐扬孔丘的思想,读史就读纲鉴,吮 吸朱熹的毒液。他解释诗经,只知道按照官定的举业选本永乐大全,他赞叹风景, 只知道引用中庸里“载华狱而不重”之类的沉浮句子。这个马纯上,是八股和理学 相结合的产儿,他的血统真是纯而又纯。 “马二先生游西湖”,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活画出这个迂儒愚昧无知而又庸 俗酸腐的颟预嘴脸。对着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他。全无会心”,看到吃的,喉咙里就咽 9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唾沫,“不知选择,要每样都买一点”,“茫茫然大嚼而归”。看到皇帝写的字,他认乎其 真,“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筒内拿了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 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看到游湖的女客,他赶快“低着头走了过去,不 曾仰视”,茶铺子里因为有“女人招呼他吃茶”,他“别转头来就走”,找一个没有女人 的茶室喝茶。恪守“男女大防”是一丝不苟,视听言动不敢稍稍偏离礼教,真是个不折 不扣的迂夫子。但他并不是槁木死灰,内心燃烧着炽烈的功名欲望。看到书店发卖自己 编的八股选本,就喜形于色,又问价钱,又问销路。看到请仙,就想问“功名大事”, 到了丁仙祠,就思量自己久困场屋,忙跪下“求个签问问吉凶。”昏庸朽拙而又功名心 切,结果遇上骗子还以为真个“山洞遇神仙”了,怀着发财的热望,诚诚恳恳地充当人 家行骗的工具,直到真相大白,还心怀眷念,为洪憨仙买棺收殓。 对马二这样迂阔糊涂,然而不失诚笃拙补的人,作者在严肃批判的时候,是怀着悲 悯之心的,这就使读者觉得,他们可鄙、可笑,却又可怜。因为他们虽然成为统治阶级 思想和政治的吹鼓手,但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受到反动思想和政策的腐蚀愚弄。作者 通过对文墨世界这些典型“产品”的描写,深刻批判了造成这批迂儒的八股科举和程朱 理学。 从八股科举模子里铸造出来的畸形废物,不仅头脑冬烘,毫无实际才干,就是所谓 “经史上的学问”,也贫乏的可怜。吴敬梓通过迟衡山之口愤慨地说:“讲学问的只讲学 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讲学问。”这就是说,八股举业与学问是毫 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是元朝至元年间的进士,入明就担任要职,他参加创定的科举条 式,在洪武十七年才颁布,范进和张静斋作为明朝的举人,却会煞有介事地争论着刘基 在洪武三年中进士的名次是第三还是第五,并信口开河,把宋朝赵朴和赵匡胤的事,也 强加在他和朱元璋身上,另一个科第出身的汤知县在旁听得出神,也茫然信从。范进当 了学道后,还不知道苏轼是哪个朝代人,相信明代的四川学差在考场中找不到苏轼其人, 是因为苏轼自知“文章不好”,“临场规避了”。那个高踞翰林院的高翰林,居然不知道 儒家经书中写有同时代的人物,被秀才武书驳的哑口无言。明清进步思想家常常举出许 多事实,说明中式士子不学无术,甚至有“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书偏旁者”, 这是由八股科举的腐朽性决定的。 三、科举颓风腐蚀人心 八股科举不仅制造无知、无能之辈,而且盛产无耻之徒。在吴敬梓看来,从根本上 说,这是因为这条“容身之路”,使士人醉心“功名富贵”,而看轻“文行出处”。同时 他对科举考试本身的腐朽性,也作了生动的揭露。 儒林外史展示出的形形色色“名士”画谱中,有三组最为集中:湖州莺腥湖名 士、南京莫愁湖名士及杭州西湖名士。湖州莺腥湖名士,以娄三、娄四公子为中心。这 两个相府公子,虽然科名蹭蹬,富贵却不求而有,为了养成声望,便大兴“豪举”,模 仿信陵君、春申君的“礼贤好士”,收罗了一批象权勿用、张铁臂、杨执中、牛布衣那 1 0 清前期小说科举描写嬗变研究 样的地棍、骗子、食客,点缀空虚无聊的庸俗生活。他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一个 个出乖露丑”。南京莫愁湖名士,以纨绔子弟杜慎卿、季苇萧为中心,他们挖空心思, 排遣空虚无聊的生活,召集阖城旦角,以定梨园榜为名,“细细看他们袅娜形容”。这是 一群寻花问柳,轻佻放荡、卑鄙龌龊的家伙。杭州西湖名士,如景兰江、赵雪斋、浦墨 卿之流,作句联诗,故作风雅,丑态百出。且看他们的肮脏灵魂: 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比如黄公同赵 爷,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这两个人 还是那一个好? 我们还是愿意做哪一个? ” 匡超人道:。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到底差一个进士” 景兰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 是为利? ” 众人道:“是为名。” 景兰江道:。可知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书几十处,行遍天 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 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