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率先打破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研究 陈规而将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他的经济学理论不是僵死的数学分析,确有体 恤民情的伦理关怀。森提出的分配正义观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罗尔斯、诺 齐克等人的正义思想,其分配正义观的核心思想可简单的概括成是内在条件的能 力与外在保障的权利相结合确保人的自由全面实现。他力创经济学与伦理学融会 贯通,超越了功利主义的巨障、挣脱了经济学狭隘的束缚、倍加关注弱势群体, 并以能力为引擎,全方位搜索观测人类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价值判断,由此开创 了一种特立独行、客观适用的分配正义观。 2008 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但适逢盛世中国经济发展却出现了严重下 滑,同时还不可避免的连带或派生出许多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其间社会不公平现 象又是首当其冲,国民收入比例中国家与国民所占有的比例失衡、贫富巨差、社 会福利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直接造成中国国内严重的内需不足,进而形成中国经济 再度发展的障碍。这对于曾一度沉浸在经济建设热潮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记硬伤。 对于森来说经济学研究目的不在于如何让经济发展使国家或者社会变得更加强 盛,而在于应该如何让经济发展为民生带来更多的福利。这一主张对客观分析中 国现阶段分配状况,探索后改革开放三十年实现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所应予 重视之举措,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在 21 世纪的发展既是经济的,也是 伦理的。因此,本文拟对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梳理、对森的分配正义观进行研究, 并基于此探析当前中国社会不公平的现状,重点关注分配正义;并以此为切入点, 在伦理学的视域中探索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会应于重视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关键词: 权利 经济 伦理 能力 平等 公正 分配正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amartya.sen, the nobel economics laureate of 1998, with putting the moral evaluation and its criterion into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in the the research area of welfare economics, indicat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s and ethics could exert the function of governing and benefitting the people authentically. in sens equity theory of capability, human being is the subject,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premise, basis and internal cause of distribution on stressing the capability to the individual part; and as the condition, guaranty and external cause on emphasizing the equality to the group part, 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bject(human being) to the purpose, value and effect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so that liberating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distribu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triction on income and economic. while it i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in 2008,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ppears the first serious trend of financial plunge, with emerging many side effect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re distributive inequality in the society is the first to be affected. it is no doubt that such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strikes the upsurge of constructing market economy once in china. therefore, sens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welfare economics applies a source of reference on the problem of economy, societ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etc.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s not only in economy, but also in ethics.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collate and analyse sens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y for completely investigating the basic condition of recent china and mainly discus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ributive inequality in todays society of china. besides, it also focuses on the reforming actions of practic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from the sight of ethnics. key words: right economic ethics capability equality justice distributive justic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绪 论论 1.1 研究阿玛蒂亚研究阿玛蒂亚.森分配正义观的意义森分配正义观的意义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以下简称为森) 率先打破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研究陈规而将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他的经济研 究不是僵死的数学分析,确有体恤民情的伦理关怀。他认为,长期以来由于现代 经济学的片面认识,错误的操纵了那“一只看不见的手”1;他指出“经济学的贫 困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互相脱离造成的” 。2 众所周知,经济学的确曾与伦理学一样同作为哲学这棵大树的分枝。导致两 科分离的始作俑者正是边际主义的兴起促使经济学开始向数学化蜕变,当时一个 明显的标志是经济问题的研究以数学为主要工具和手段,而将经济所特有的经邦 济国的作用魔幻化。此后数学便完全垄断经济学的发展,最终造成经济学与伦理 学完全割裂。森则是逆流而上,反而又将经济学与伦理学融会贯通,并超越了功 利主义的巨障,挣脱了经济学狭隘的束缚,倍加关注弱势群体,以能力为引擎, 全方位搜索观测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并籍此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开创了一种特 立独行、客观适用的分配正义观。也正是因为他独具一格的分配正义学说成就其 荣膺诺奖。他反复呼吁 “要关注真实的人”3,因为,无论生产力在今天的内涵多 么丰富,外延多么广泛,其主体始终是人4。对于森来说经济学研究目的不在于如 何让经济发展使国家或者社会变得更加强盛,而在于应该如何让经济发展为民生 带来更多的福利。这一主张对客观分析中国现阶段分配状况,探索后改革开放后 三十年实现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所应予重视之举措,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 1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p23 2 (印)阿玛蒂亚.森著. 王宇,王文玉译.经济学与伦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p14 3 (印)阿玛蒂亚.森著. 王宇,王文玉译.经济学与伦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p24 4 肖雪慧,韩东屏. 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p12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国内外研究概况 森早就在 20 世纪百名经济学巨匠中榜上有名,并誉满整个西方的福利经济学 界和哲学界;而且有权威人士早就预言到他必将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森在他 的研究工作中坚持运用伦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解析当今世界上许多悬而 未决的实际经济问题,从而彰显经济经邦济民的功能。森在研究方法上的这一重 大改革不仅受到同行经济学家的一致赞扬,也得到学界首肯并最终赢获诺贝尔经 济学奖。其实,森在西方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界,他的一些重要思想及研究成 果,早就应用于整个国际经济、社会活动并发挥出重大作用。自 1990 年以来,森 直接参与了联合国一年一度的人类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并且亲自考量设计 了一个常用值人类发展指数。在这个重要的指数中包括有期望寿命、教育程 度、生活标准以及其他实用指标,并且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全面直观的反映各国民 众的生活福利状况。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给以森高度评价: “全世界贫穷的、被剥 夺的人们在经济学家中找不到任何人比阿玛蒂亚.森更加言理明晰地、富有远见地 捍卫他们的利益。通过阐明我们的生活质量应该不是根据我们的财富,而是根据 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作已经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造成革命性的变化。联合 国在自己的发展工作中极大地获益于森教授观点的明智和健全。 ”1 尽管森久负盛名,但早些时候在中国不仅学界对他的宣传推介较少,在其他 社会层面也知之不多,且在相关的研究工作中重理论数值分析的倾向略为严重。 就在森荣获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整整 10 年里,他已出版以自由看待发 展 、 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十几部专著,但森一系列充满睿智和人性光辉的著作 却是在进入 21 世纪后才开始陆续引入中国。随着森的著作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内 各大书店的书架上,他的思想逐渐被国人所识,诸如分配正义等问题也成为新世 纪以来中国经济学与伦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开先河的是孙君恒教授, 1 (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译者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他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国内对森研究的空白。 回顾 20 世纪末的中国,那时正开始深刻的、大幅度的思想解放运动,也就是 在那时,中国确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建设大潮一 浪高过一浪,作为社会进步基石的道德伦理的建设和研究则一度淹没其间。1998 年森荣膺诺奖之际,正值中国经济提速之时。森的出现曾在中国学术界引起过一 阵骚动,但当时经济过热似乎使得国人无暇过多顾及,社会的道德伦理之维也在 高热之下接受锤炼。而当中国经济建设经过启动提速放缓这个发展过程 后,行至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从整个国民经济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境地都 飞越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愉悦之时,连带 出许多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也让人措手不及;其中,社会不公正问题尤为突出,国 民收入比例中国家与国民所占有的比例失衡、贫富巨差、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等 问题直接造成国内严重的内需不足,进而形成中国经济再度发展的障碍。这些从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行现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既为经济学界人士和伦理学界 人士所关注,也为安邦治国的决策人和实践者所关心。正如 2008 年 3 月温总理所 言“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 良心” 。1尤其在行至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适逢盛世的中国经济发展却出现了严重 下滑,此时当国人再把目光投向阿玛蒂亚.森,这才会有深刻地感受。1998 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公告中言词: “阿玛蒂亚.森就福利经济学中若干基本问题做出了一系列 关键性的贡献。通过对于经济学和哲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他把伦理因素重新纳入 了至关重要的经济学问题讨论之中。 ”2森的经济研究是客观适用的,已有很多国家 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处理贫困危机等等问题上,采纳了他的思想观点,因为他的 理论可以使一个社会中最不利者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西方此时已经意识 到经济和伦理两方问题相互制约的重要关系,因此 中国迟早会在实践上借鉴森的 理论。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大量问题,似乎对于经济问题的 研究也包含了大量的伦理障碍;如果不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就会影响到中国进 1 此处摘自温家宝总理 2008 年 3 月 19 日答中外记者问的讲话 2 此处摘自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一步发展;但仅仅靠经济学是不可能完全根治的,正如森指出的那样: “经济学问 题本身可能是极重要的伦理问题” 。1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 森对于经济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人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其社会的发展 也有着极强的时代责任感。同时他对社会底层群体的不懈关注与严谨的研究精神 为世人所称道和学习。当笔者得知,就是因为早年发生在森家乡的那场印度大饥 荒令森终身难忘,以致让他痛下决心把自己毕生精力都放在研究饥荒现象及其成 因的问题上,由此才开启了他在经济领域探索,这也使得笔者被他的思想和人格 魅力所深深吸引,并想籍此通过研习森的经济伦理思想,借鉴森的分配正义观解 析中国国情,探索新的发展举措。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梳理分配正义的众家 之说,重点研究森的分配正义观以鉴国情,并基于此解析当前中国社会不公平的 现状,特别关注分配正义;再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在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 展中,实现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所应予重视之举措。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 介绍写作目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梳理有关分配正义的理论,概述阿玛蒂亚.森及其学术贡献 第二部分 对阿玛蒂亚.森分配正义观进行专题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国情,探索后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中应予重视的改革举措。 第四部分 对阿玛蒂亚.森的分配正义观评价 结语 1 (印)阿玛蒂亚.森著.经济学与伦理学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p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2 追本溯源分配正义与阿玛蒂亚追本溯源分配正义与阿玛蒂亚.森的学术贡献森的学术贡献 本部分主要从对分配正义的概念进行梳理,结合笔者论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森的个人经历以及森的学术贡献进行简要的概述。 2.1 分配正义的理论概述分配正义的理论概述 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里曾提到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大致讲的是一 个叫安娜的人想要雇一个人来帮她清理许久未打扫的花园,当时,有三个失业的 人迪努、毕珊诺和若季尼都想胜任这份工作。安娜可以雇佣他们中的任何人, 但是这份工作却只能由一个人完成,因为她希望得到的是大体一致的工作效果, 而不要参差不齐的工作效果。但是她又想确定这三人中到底谁是真正能够接受这 份工作的合适人选,因而她对这三个人进行了调查。在未调查之前,她只知道这 三个人都很贫穷,但迪努更穷。为此,她最开始想将这项工作派给迪努。但是, 她又进一步了解到毕珊诺是最近才家道败落,目前心理上正承受着巨大的悲痛, 而迪努和季诺尼都是习惯贫穷的人,因此他们的心境要比毕珊诺好很多;若季尼 一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她一直乐观面对,甚至她默默接受了这种生活上的剥 夺。现在,安娜对指派人选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假如单从贫穷入手,那么合 适的人选非迪努莫属,但是基于调查后的结果看,这样的做法对另外两人是不公 平的。因为,如果以快乐为筛选标准,那么毕珊诺无疑是最佳人选了,但是若以 生活质量和健康标准进行衡量,季诺尼又应是首当其冲的候选者。安娜知道无论 选哪一个帮她干活理由都很充分,但是工作岗位只有一个,所以她不得不在对这 三者的抉择中举棋不定。 以上的故事也暗示了一个事实,分配公正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 为它所考量的是一种能够涵盖多种现实因素且能够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正因为 它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一种分配方式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既有其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当的一面,又有令其捉襟见肘的尴尬之处。因此,在对分配正义问题的认识上, 应首先要弄清它的基本内涵,然后才能进一步对各个流派的分配正义观进行比对 与分析。 2.1.1 分配正义基本概念分配正义基本概念 对于分配正义的理解,很容易将其误解为平均主义的理论扩展。平均主义认 为一切社会物质财富都要无条件的进行均等分配,其最典型的范例要数中国古代 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 1978 年实施的计划经济的分配制度。在封建社 会中农民能够按照自身要求对封建阶级的土地进行分割;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不 论劳动多少所分得的物质份额和补贴都是一致的,这两种平均主义式的分配办法 看似解决了包括对最不利群体的劣势保护,从而达到一个绝对平等的境界,但事 实上这不过是对于旧式农耕思想制度扩大化的表现。从平均主义的分配对象和内 容不难发现,它所关注的层面仅仅停留在一种对实际物品或钱财的分配安排上, 并且一切以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为重。也就是说平等主义的这种思想旨在从个人出 发,考虑如何让个人的获得是平均的,而忽略整体的平等。这样的分配后果只可 能让已有的分配变的更糟,让整个社会和国家停止发展甚至倒退。事实上,造成 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并不单纯是由获得物质财富的大小所决定的。更深层的原因在 于个人的基本差异。这种基本差异既有先天因素,如身体缺陷、地理环境、自然 条件以及地域文化等;同时也包涵了后天原因,如意外事故、自然灾害、个人行 为以及社会条件等。可以这样说,所拥有和获得物质财富的多少不过是个人基本 性差异的外在表象而已。因此,平等主义强调经济上分配的绝对平等其实是“治 标不治本” 。 通过和平等主义的分配方式进行比对,不难看出分配正义是在一种大局平衡 的思考模式下而形成的,并且随着不同的历史变迁,人类的发展进程而实时改变 的动态公平分配办法。正因为分配正义具有一种能够从宏观上进行调配的能力, 它常常以促成社会公正的制度方式出现。通常情况下对于分配正义的考察是从五 个方面来入手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第一,分配正义的内容。所谓分配,就是对资源进行的划分与配置。多元主义 者沃尔泽认为分配的资源除了包含与人生存紧密联系的衣、食、住、行的基本必 须品,还包括了诸如权利(力) 、神恩、资格、成就、荣誉、奖罚等后天需要品。 由沃尔泽对于分配内容概括可以很清楚看到分配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有对物质实 物的分配,又有对非物质实物的分配;既有经济上的,又有政治的,亦或是宗教 上的分配;既有个人生产生活上的分配,又有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分配。在这两层 含义下,分配正义所要求的不但是显性的物质层上的公正,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 意隐性的非物质层面的公正,因为造成任何分配不公现象的幕后黑手往往都是隐 藏在不易察觉的非实体“阴影”之中。为此,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 也认为分配正义主要的焦点应聚集在“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权利、权力、 义务和责任配置”1这个问题上。 第二,分配正义的对象。一切资源的调配与安置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能够 更好的进行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性的活动,因为人作为一种社群性质的动 物,其自身价值不能仅仅通过自给自足的劳动来体现,这不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 的根本所在,但是在社会这样一个群体性的环境里,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协 作进而被分配到合乎其本身需要的资源,才能体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在自身价值 的实现中找到了应有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但是,由于人自身比较复杂,其本身所 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分配正义的对象还要因人而异。面对不同 的人或某一群体,其分配正义方式应是不一样的。 第三,分配正义的主体。分配正义并不像等价交换那样简单,这是因为它是 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把握资源的分配,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分配正义也是一种维护 社会公正的制度。对于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来说,进行分配正义办法的具体实施 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非个人。最明显的就是国家为确保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对于市 场采取宏观调控或者政府干预的资源调配方式。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是 一种对人进行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方式。 第四,分配正义的原则。历史上,对于分配正义的方式很多,但是其核心均 1 埃德加.博登海莫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 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26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离不开正义这个理念。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正义作为城邦十大美德之一,成为 人们行为生活一种道德规定。在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里,他也将正义作为一种道 德标准来衡量个人的价值大小;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将正义作为 维持道德与经济平衡的杠杆;到了近代,不论是自由主义学派,还是社群主义学 派,尽管双方对于自由,权利与平等的问题上争执不休,但是依旧没有脱离正义 的主题;就连“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也将正义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美德来维护 经济行为的公正;再到后来的马克思也在其政治经济学中将正义作为对资本主义 私有制剥削下导致人的异化的一种道德批判依据。由此可见,分配正义的原则在 于正义,因为只有实现了正义,才能达到分配的公正。 第五,分配正义的程序。分配正义是一种程序性的分配方式,因而,它也是 动态的,不是静止的。从分配步骤上看,分配正义要兼顾三个层次:其一,初次 分配层次。在这个层面里,分配正义的中心任务是对于初级资源的安置与调配。 主要分配内容是物质资源,主要运行范围是在经济活动区域;其二,二次分配层 面。在这一层面上,分配正义的主要工作是确保初次分配的资源能够合理的在社 会各个层面得到落实,实现社会福利的保障。其三,道德分配。在这一层面的分 配主要是维护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公正配置与社会扶助。主要以慈善活动 的方式出现。由此可以看到,只有在分配的各个环节,各个程序里保证其公正度, 这样的分配才是最完整,最正义的分配。 2.1.2 分配正义原则的众家之说分配正义原则的众家之说 正义观源自原始社会的平等观,,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不平 等,正义观便在这种社会土壤中生成。特别是人类经由自身劳动从最初的原始群落 发展到管理有序的制度型社会以来,面对分配问题的探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 于采用何种正义的方式进行分配也一直是分配问题的关注焦点。历史上,不同时 期、不同学派的鸿儒硕学们试图通过德性、自由、权利、资源、效用等多角度视 野在分配领域进行具体的正义理论探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难免出现 各有利弊的状态。笔者在下文中,将就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大家对于分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正义的典型看法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比较。 (1)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分配正义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时期,是一个以追求善为生活目的,以智慧、正义、 勇敢和节制为道德准则的城邦奴隶制社会。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具有古希腊传统的 美德,尤其是在正义这个美德上进一步扩展并丰富了它的内涵,将它运用于当时 的奴隶制城邦社会的管理中去。亚里士多德首先将名为正义的美德分成了涵盖面 不同的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普遍的正义。这种正义最能代表亚里士多德对于古希 腊传统精华的继承,他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引导人们去做并且愿意去做正确(公 正)之事的品质。这种正义对于城邦社会来说同当时的法律是一致的,也就是说, 城邦的法律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具有普遍约束性的正义,而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品 质能够引导人们遵守法律,从而保证城邦法律的正常运作。二是作为特殊的正义。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主要是强调正义的相互性。他认为正义不应只体现在一个人的 内本质之中,还应该体现在同他人的交往之中。在最能够表现人与人交往的城邦 活动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利益分配上,他主张要在平等的条件下依照每个人 本身的不同价值进行利益上的安排。在这里他将特殊的正义划分为三个方面:分 配正义、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分配正义强调的是对于财富、职位、荣誉进行对 应分配,其分配原则是几何比例原则也即是按照个人不同的价值的应得数量进行 分配;矫正正义强调的是当出现了非自愿不平等分配的情况按照算数比例原则进 行分配的办法,以此来纠正不公平的现象。这种方法多以法律的形式出现,也就 是惩罚违法者,补偿受害者的分配办法;交换正义主要强调的是经济活动中交易 双方的自愿的平等互利行为,这同经济学意义上的等价交换类似。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这样一种正义的分配观点,其目的主要还是希望籍此来 维护城邦奴隶主稳固的统治地位。但是他在进行具体正义上的分配时忽略了几个 重要的因素:其一,对于个人的价值大小究竟如何体现他并没有说明;其二,城 邦的法律是由奴隶主制定的,那么这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阶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城邦法律的正义与否是值得怀疑的,其三,亚里士多德这种按其价值大小的分配 方式,实际并没有顾及到身为奴隶的自身利益,相反从侧面贬低了奴的价值,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此是不全面的公正分配方式。 尽管他的分配正义的方式还存有很多疏漏和片面性,但是这种分配方式却很明 显的反应出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事实上,亚里士多德这种有差别的分配方 式意在杜绝城邦物质利益分配的两极分化。他借助中庸这样一个伦理性的考虑来 兼顾统治者、自由人以及奴隶的各自利益,从而达到属于各自的善。从这个角度 看,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观还是有其可取之处,这也为后来森的能力平等的分 配观提供了理论背景。 (1)罗尔斯的公平分配正义观 罗尔斯的作为公平之正义观秉承了西方两个经典传统。其一是启蒙运动所带 来的人性的解放,即一种对于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宣扬。其中对于自由与平等的 诉求更是在后来西方理论研究中占据了大半江山。其典型代表是洛克。洛克提出 的“天赋人权”的思想将人从霍布斯笔下的自私、凶残的描述中解救出来,这同 中国人所谈及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相似,洛克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然、安详的, 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权利。洛克开启了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的核心:自由与平等,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做了很好的理论铺设。其二,是吸纳 了自霍布斯以来的传统契约论的理论特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最明显的一个目的 就是要反驳功利主义。而自 19 世纪以来,功利主义的理论几乎充斥了整个哲学领 域,而西方传统契约论的理论地位也因此而被排挤到哲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整整 一百多年的历史舞台全部交由功利主义在“引吭高歌” 。罗尔斯在传统契约论的思 路下,提出了原初状态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从而提出了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上的新 型契约论,进而重新恢复了契约论的哲学地位。 罗尔斯在提出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时,将政治哲学对于自由的关注转为了一 种平等。但是他并没有否定自由,相反通过他所给定的两种正义的原则更加确定 了自由的重要性。这两个正义原则内容大致是:其一,人人都拥有相同体系、广 泛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其二,当社会活动或经济活动里出现不公平状况,首先要 确保人人拥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就业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其次,要重点关注最 不利的那部分群体的最大利益的分配问题,只有这样是最正义的抉择。由上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不难看出,罗尔斯是在强调一种程序上的优先,这个优先权就是自由权的优先。 他所建构的这两个原则,其实质是在说明,公正的正义之所以能够达成,首先的 大前提就是要保证每个人的自由权是平等的,这是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对 于出现不平等现象的处理上又要优先保证能够公正分配的那部分要实现公平分 配,比如机会,然后对于诸如财富和收入这类因人而异的部分要尽量分配的当。 在这里,罗尔斯特别提出要注意最少数群体的最大利益,这其实是为反驳功利主 义注重效用的总量,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来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分配办法 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为了让这两条正义原则具有说服力,罗尔斯改进了传统契 约论的理论方式,在一种假设的背景下进行契约的设定。为此,他引入了原初状 态一种完全与现实隔离的纯粹状态。在这里人们之间由于无知之幕的遮蔽, 消除了各自的偏好与偏见,从而达到一种立场和背景都平等的状态。在这种前提 下,人们对于任何分配方式的思考都是出于最纯粹,最理性,最统一的角度,所 以由此达成的契约是最正义的分配方法。 可以这样说,罗尔斯设立的以新型契约论为主的分配正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对 于弱势群体的分配不公问题,同时也证明了人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应是平等的, 尤其是自由权。尽管罗尔斯所谓的自由和自由权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也仍然 可以认为这是他对人的本质的一种认可与回归。 唯一让他的正义理论略显不足的是,在对于无知之幕的界解说上只是借助一 个假设的推理,并且将人所有的交往动机与特性全部抹杀,从而导致无知之幕这 个概念过于纯粹化和理想化,因而导致这种新型的契约论在现实中并不能实现。 不过,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却为森研究能力平等论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从而能够让 他将其深化,进而能够在现实社会中有可行之处。 (2)诺齐克的资格分配正义观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实际上是对霍布斯、洛克、康德和密尔等政治哲学家关于 自由与平等理论的一个完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又促使政治哲学由自由理论到平 等理论的研究重心的转换。在这样的一个理论背景下,诺齐克对罗尔斯这种引领 理论研究角度的转换大为不满。尽管诺齐克承认自由的重要性,但他认为权利比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自由的地位更高。在这里,诺齐克所指的权利是个人意义上的权利,包括生命权、 自由权、财产权等具体权利。诺齐克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权利,并且这些权 利是他们应当予以坚决捍卫的。在他看来人是唯一自立于这个世界上的真实存在; 所有的社会和国家都不过是维护人的存在而设立的工具罢了。诺齐克反对将人的 权利像功利主义那样作为目的来追求,也不赞同罗尔斯那种以照顾最少数人的最 大利益的解决方式。因为他认为,人是目的的,绝非手段;并且既然人人的权利 都是独一无二,需要全力保卫的,那么这种解决方式实际上和功利主义如出一辙, 同样是将某一群体作为一种手段去践踏另一群体,从而达到所谓自诩的平等。因 此,任何一种以某部分人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都是不公平的。对于个人与国家, 诺齐克的看法是,即使是国家也无权对于个人的权利进行安排与调配。因此,诺 齐克反对“分配正义”这个概念。他认为“分配”就是社会或者国家不经个人允 许而擅自将个人的权利按照某些原则进行安排,加以控制。诺奇克也反对”分配 正义”里所重视的“再分配” 。他认为这种分配方式依旧是将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作 为手段去维护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并且只关心被分配物的去向而不在乎被分配物 的来源。在此基础上,诺齐克提出了一个与罗尔斯决然不同的正义方式,即从市 场经济的背景下探讨他所认为的正义。诺齐克对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有着 绝对的信任。他认为市场既可以兼顾效率又可以注重公平。他把自己的分配理论 定义为资格理论,其核心在于对正义的持有权,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于原初1物 品的获得与持有(权) ;其二,对于物主之间进行转让的持有(权) ;其三,对于 获取月转让的持有(权)出现的不平等时进行的矫正。也就是说,在诺齐克看来, 只要一个人的获取和转让是依照上面这三条原则进行的话,那么他的持有是正义 的,其所具有的权利也是正义的。由此扩大到整个社会,假如人人都是如此,那 么社会分配才是正义的。 不难看出,诺齐克的分配正义观实则在暗示他对于个人财产权的尊重的重视程 度要高于罗尔斯的平等。但是对于获得、转让与持有如何是符合正义的又如何是 能够进行矫正的诺齐克却并未详谈,仍留有很多值得继续探讨的空间。此外他对 1 此处所指的原初,是笔者理解所选取的词汇,它并非等同于罗尔斯所谓“原初状态”里的“原初” ,而是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于过分依赖市场调节进行的分配从现代的经济学角度看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3)德沃金的资源分配正义观 德沃金的资源分配正义观主要是对罗尔斯主张平等的的正义理论和对诺齐克 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的一种折中与发展。首先,他赞同罗尔斯所推崇的政府或 者国家对于每一个公民必须加以平等对待,同时他也看到这种过分强调平等而忽 视了公民的个人责任对政府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在对于诺齐克的权利至上观点里 他反对这种一味重视个人责任,而对社会或者国家平等对待个人责任的充分保障 的忽视。因此,他提出要将平等与责任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 ”1在分配问题上, 德沃金不赞同罗尔斯在差别原则里所认为的部分分配对象,如财富、收入和地位 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且同一个人的天然禀赋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因此,天 生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德沃金批评罗尔斯只注重先天客观因素,而忽视了后天 的能动性因素。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弥补其先天的不足,因而同样 能够获得那些从小就衣食无忧的人的同样境地。另外,德沃金反对诺齐克仅仅承 认市场的交换,反对分配,排除再分配的观点。因为在这种方式下平等的分配是 毫无实现机会的。 在此基础上,德沃金提出了一种资源平等的分配观念。这种观念也即是让资 源在每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直到他们中每个人所获总量都无法在分配,这种状态 下的分配才是正义的分配方式。尽管德沃金批评罗尔斯提出的那种以原初状态的 为假设的契约论,但是在论证他自己的分配理论时,却采用了一个“拍卖”的假 设来解决人们在实行资源平等分配时所出现的依据个人偏好和情感等主观因素影 响下的分配。他在此设立了一个模拟的市场程序,每个人在这个市场程序下将资 源按照拍卖的方式卖给个人,这样各取所好的方式既能避免不必要的主观因素的 干扰,同时又能将资源合理的分配到个人手中,从而实现了一种最终因总量的平 等使而无法在继续进行分配的情况。但是,这仅仅是作为初次分配的一种正义方 式。事实上,德沃克看中的是分配正义中再次分配何以成为正义的问题。为此, 还没拥有者的无主物。 1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t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m. lond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ry press. 2000. p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他又采用了“保险”这样一个假定办法来论证。他依旧将人们对于资源的平等分 配放置在经济交往的背景下。在这里,由于不同的人对于目前自身所掌控的资源 尽管是相等的,但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能力水平和其自身的抱负都是有所差别 的。因此在日后使用这些资源进行再次分配时就必定会恢复到之前受偏好或者情 感等主观因素影响的状态下,从而使资源又会回到之前的不平等状态。同时,对 于一些无法预知的灾难和残障等突发性危机人们无法做出预测,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一种购买“保险”的方式既能够保障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又能实现一种强制 性的政府安排对资源在分配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进行弥补这些不平等现象包 括了那些已经或者日后遭受灾难或者残障的侵袭那部分人的资源分配不平等。而 影响资源再次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选择、能力还有运气这几个因素。 德沃克试图在现实社会中也能够让他的理论具有说服力,因此将“税收”作为实 现“保险”假设的真实再现。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拍卖”还是“保险”德沃克 无不在模仿罗尔斯对于平等的论证方式。 森看到德沃克在资源平等的分配方式中试图通过对弱势群体予以资源上的平等 保障进行有差别的分配提出异议,他认为仅仅给予他们物资的补救和援助远远不 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在于这些人群中有很多同正常人有着不相同且不能平等的 能力,这应该是造成他们沦落为弱势群体的根本所在。森由此在这个基础上提出 了一种以能力看待分配正义的方法。 2.2 阿玛蒂亚阿玛蒂亚.森及其主要学术贡献森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2.2.1 阿玛蒂亚阿玛蒂亚.森的生平简介森的生平简介 阿玛蒂亚.森出生于 1933 年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他的家庭学术气氛浓 厚,外祖父是多年从事中世纪印度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印度教哲 学权威。其父在达卡大学(在今孟加拉国)教化学。有意思的是阿玛蒂亚.森是继 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孟加拉邦人,他从小就与泰戈尔这位在文学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域造诣颇深的大家有着很深的渊源。由于他的家人同泰戈尔有着密切的交往, “阿 玛蒂亚” (amartya)这个名字就是由泰戈尔所取,意指“另一个世界的” (other- worldly),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诗篇中就有类似的描述,诗中所描述的彼岸世界 似乎在冥冥之中就暗示了森在后来致力于民主与平等的研究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 求,并注定让他由此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森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泰戈尔创办的一所中学完成的。在那里,他深 受泰戈尔兼收并蓄思想的影响,兴趣爱好广泛,梵语、数学、物理等科目都是他 曾专注的学科。然而,1943 年那场发生在他家乡的饥荒令他终身难忘,以致让他 下定决心把自己一生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饥荒现象及其成因的问题上。森于 1953 年结束在印度的大学学习,进入剑桥大学深造。也就是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不少 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其中莫里斯.多布,皮埃罗.斯拉法以及丹尼斯.罗伯逊均对他之 后的研究道路影响甚大。1959 年森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他漫长 的学术研究生涯。19631977 年他先后在德里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哈弗 大学等高等学府教授经济学和哲学等科目。在任职期间,森对于饥荒、贫困以及 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研究,同时,他在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上有了进一 步的成果,尤其是对经济学里人性假设的批判。1998 年,他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选为院长,复回剑桥,主持学政。此外,由于森还参与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 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担任过美国经济协会、经济计量学协会和国际经济协会这 些重要组织的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的顾问。1 2.2.2 阿玛蒂亚阿玛蒂亚. 森主要学术贡献森主要学术贡献 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看,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其理论贡献突出表 现在经济学的复归、亚当.斯密难题的解答这两个方面。 (1)经济学的复归 1 以上简介参考了: (印)阿马蒂亚.森著.敢于争鸣的印度人m刘建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译本序 宋超.研究穷人的人得了诺贝尔奖记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j.民族团结.1998(2) .p62 (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近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与伦理学长期是各自为阵的两个独立学科。实际上,在 人类思想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与伦理却源出一辙。早在古代希腊时期,哲学 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思辨性知识,经济学、伦理学连同历史学、政治学都处在它 的麾下。 经济与伦理的渊源最早出自色诺芬的经济论,这部著作其实是色诺芬当 时将聆听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大庭广众中谈及的关于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專升本高数题目及答案
- 注塑模实操题目及答案
- 株距行距应用题题目及答案
- 普及型项目管理计划模板
- 智慧树知道网课《带你认识生物药物》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 小区畜禽养殖合同协议
- 奥迪A4L驾驶模式培训课件
- 会议策划与执行标准化流程操作手册
- 品牌传播与公关活动效果评估工具表
- 2025公民出国就业合同
- 浙江名校协作体(G12)2025年9月2026届高三返校联考物理(含答案)
- 廉租房承包物业合同范本
- 中小学心理健康c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秋季中小学第一学期升旗仪式22周校长演讲稿:第1周 烽火记忆照前路秋风为序启新程
- 污水厂工艺知识培训课件
- 2025秋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科学护肤知识课件
- 2025年黑龙江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分级护理落实率
- DB4419T 23-2024 建设工程施工无废工地管理规范
- 幼儿园改造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