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_第1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_第2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_第3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_第4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导论导言第1节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1、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2、 文字传播时代 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3、 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新闻事业兴起:15、16世纪,萌芽状态;17、18 世纪,开始发育成长(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后,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以普遍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美国19世纪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繁盛景象。4、 电子传播时代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以视为这样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广义的电子媒介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电话、电报、手机等),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人们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我们也以此作为开启电子传播时代的大门。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网络命名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只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又延伸了人的视觉,而网络则延伸了人的所有感觉。一部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完善、不断活跃的历史。以解剖人类传播活动和探究社会信息系统为主旨的传播学,就是上述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日渐凸显的结晶。第2节 传播与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传播活动和探析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1、 传播与信息发生在生命世界的传播现象,分为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两大类型,传播学研究的只是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一般简称传播。社会传播,即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社会传播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传播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信息。从外在方面看,传播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活动或行为;从内在面看,它则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概念:一、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所组成,即物质、能量和信息)二、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信息不仅具有物理信息的机械性或生物信息的本能性,更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性,也就是意义或意思)三、信息的本质,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系统如果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加外力,那么最后都将趋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被视为事物以及事物间的差异与变化。有差异有变化,就有信息;差异越大变化越多,信息就越丰富,反之亦然。社会生活的变异度与人类传播的信息量是呈正比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社会信息越来越多。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传播,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即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讯息更指向具体的名物,而信息而包含抽象的意味。如果说在一个抽象阶梯上,“消息”处在底端而“信息”居于顶端,那么讯息就位于这个阶梯的中部。2、 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传播信息的社会。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最早对信息社会做出理论解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轴心从生产转向管理,又机器转向信息,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知识亦即系统化的信息而运作,主要特征是产品型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变,与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社会的主要地位。发展模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农民工人职员。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使这一理论普及开来广为人知。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1970未来的冲击、1980第三次浪潮和1990权力的转移。第三次浪潮:三个革命性阶段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和小型化,同时生产与消费将重新合二为一。奈斯比特:1983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经济的现实;加快了变化;新技术首先应用到旧工业部门;更需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技术不是绝对,取决于高技术和深厚感情原则)信息业或信息产业,指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1993美国政府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我国信息化建设:1993启动“三金”(金桥、金卡、金关);1997提出指导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同时,确立信息化建设两步走的目标:一、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二、2010年以前,建立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1998进一步确定了发展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战略。3、 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及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型问题。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传播学是一个总的学科名称,而大众传播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在传播学包罗万象的探讨中,大众传播学始终居于主流:一、传播学直接源于大众传播的兴盛;二、传播学的研究大多发端于大众传播的运行;三、传播学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大众传播的领域。第3节 传播学研究的演化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及其演化,我们可以概括为亮的流派、三大来源、四大先驱。1、 三大来源传播学的促成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内在的学科自身的演化。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曰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传播学的任务是为了认识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更有效更有意义地开展传播。从学科自身方面讲,传播学乃是诸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传播学三大来源:一是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其二是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喂主干的信息科学;其三是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1、 行为科学人类所有知识大致分属三个门类:一是关乎精神价值的人文科学;二是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三是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的知识进化三部曲:神学哲学科学。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引入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力图将这方面的研究至于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传播学秉承着行为主义所倡导的实证精神而发展起来。2、信息科学(1)信息论:194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电信工程师香农与数学家韦弗合作,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传播的数学理论)。重要的两点贡献:一是提出了信息这个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飞跃;二是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2)控制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威纳:1948控制论和1950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这个概念。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中有一部分又返回输入一端,也就是信息的部分回流。控制的实质无非是通过信息对特定的系统如自然、社会和工程等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所需的状态,而信息的调节又是经由反馈机制进行的。系统的状态取决于控制,控制的关键又在于信息,而信息的功能则体现于反馈。(2)系统论:系统是一种有机的构成,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排列组合。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方法论上,那就是始终从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始终将传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进行考察。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馈的概念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3、 新闻学多学科交叉特征既体现在学科之间横向的融合吸纳上,又表现在学科之间纵向的传承演进上。纵向线索是三点一线的“报学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比报学大为拓展,而且由于得力于19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的滋养而更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新闻学面貌已经逐渐被传播学所改造,其领域也逐渐被传播学所蚕食。此外,语言学以及关系密切的符号学、修辞学等,也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的论文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的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对传播学的两个主要意义:一是从传播的内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的主要作用。5W理论: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传播学的五种分析: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传播功能的概括: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学家赖特补充的提供娱乐。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实为一张构建传播学大厦的蓝图。2、 社会心理学家卢因: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贡献。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行为B是由个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决定。“把关人”理论: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DM怀特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3、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卢因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拉扎斯菲尔德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实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1940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规模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魔谈论”、“靶子论”:大众传媒威力无比势不可挡,大众传播犹如洪水猛兽所向披靡。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更具科学性。但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4、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探究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而闻名。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发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情感、二是行为、三是认知。态度及其形成转变的理论主要分两类: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又称学习论或刺激反应论),一是认知派的平衡理论。霍夫兰就是前一派的代表。霍夫兰研究主题围绕“劝服”:如何劝说更见成效,如何开展传播更有利于态度的变化,霍夫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实际上渗入了传播学的效果分析领域。研究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战时宣传问题特别是宣传效果的问题展开大规模研究;研究二阶段:战后在耶鲁大学进行劝服与态度变化的的研究。1953传播与劝服: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一般是语言符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5、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主要作为的三个方面:其一,他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期之秀;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神光的传播学著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1964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82传播学概论)3、 两大学派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四大先驱和施拉姆所开启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批判学派:以欧洲为典型,20世纪60年代后异军突起。1、 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由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及其文化思潮的大趋势驱动,传播学衍发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股势均力敌的潮流。两股文化思潮:一是导源于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趋向的科学主义,正是以科学主义和实证机身取胜的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现实基础。一是植根;精神价值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正是以人本主义和终极价值见长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思想根基。经验学派以科学性文明,出于三大来源;批判学派以人本性著称,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具影响的是“马兰克服学派”。(20世纪30年代的3M:马尔库塞、马克思、毛泽东)霍克海默1937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传统理论把自己置身于现存体制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事实出发,经由证实性的研究,得出与现存体制相契合的顺从化结论,传统理论的面目是肯定性的;批判理论则使自己超越于既定秩序之外,旨在否定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理想出发,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得出与既定秩序相抵触的叛逆化结论,批判理论的姿态是否定性的。批判理论首先是一种立场,其次才是特定的理论。在英国的两股学术力量酝酿了最早的批判性传播研究:一是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G默多克和P戈尔丁;一是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S霍尔和D莫利。政治经济学派:以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为指导,着重探讨传播媒介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媒介的垄断与控制问题。文化研究学派: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同时吸取了法国6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的仪式形态学说,着重从文化方面透视当代大众传播的本质,通过解读林林总总的传播符号、讯息、文本而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背景。传播效果:经验学派的“女王”,批判学派的“妓女”。2、 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加拿大批判学者DW斯迈司两大学派差异的三个方面:双方选取的研究问题不同;双方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双方对现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不同。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侧重事实判断;研究方法强调一切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步步为营地求得实证性的结论。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阐述人类传播的总体运动,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侧重价值判断;研究方法具有思辨的特征,确保其理论思想能从宏观、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的意义。双方差异的根本在于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EM罗杰斯两大学派特征:经验学派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批判学派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广泛联系的、注重控制分析第4节 精神交往论从唯物史观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原因:第一,对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崇尚,美国的传播学在许多场合把传播仅仅最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加以考察,导致传播理论中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第二,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第三,我们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 交往与传播陈力丹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概括为“精神交往论”。交往包括:以物为媒介的物质交往关系;以“语言”为媒介的精神交往关系。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人的交往活动与人的生产活动是等量齐观相辅相成的。生产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交往活动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又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者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总体运行。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经验派传播观:第一,经验派把传播当做独立现象,马克思主义要求从人类的整体关系上考察传播,从人类历史的总体运动枢纽港把握传播;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交往离不开精神生产,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研究传播先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还得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里所处的地位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制约);第三,精神生产的产品即信息,始终与特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始终与一定集团、阶层或阶级的利益相关联,体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观念、意识、宗教以及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2、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物质生产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辩证的相互作用。相适应: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水平(信息社会只能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三,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辩证作用: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者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三,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小结本篇导言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一个重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二大学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和新闻学;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五位奠基人物: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第1章 传播学的孕育第一节 传播及传播学 根据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划分,从规模上是依次递增的人类传播行为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自身传播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人际传播就是两个或若干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就有组织有安排的对一群人的传播;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对成千上万的人的传播。从本质上划分,人来传播活动分属两大类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人际传播是传统的、自然的、富有人性的传播,参与传播的各方关系是完全平等,是点对点的传播;大众传播是现代的、充满机器喧嚣之气的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大众传播出自于人际传播的需要,并服务于人际传播的目的,但与人际传播有本质不同,根源在于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多出了“大众媒体”。从根本上讲传播是信息流通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信源、信息、信道、信宿等要素。传播总是有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以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即双向传播。传播: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大类型。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为主。非严格意义上讲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人类知识分属三大门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分两类:一是理论性的,二是应用性的。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但难于断定它究竟属于理论性的社会科学,还是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不过总的来看传播学还是偏向理论性的一面,实际上建立传播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从理论高度审视具体的传播实践,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就是这种居高临下之势的代表。传播学还很粗糙,许多基本的概念和范畴还不确定,不少理论和学说还不成熟,尤其是学科的体系与框架还不完整,更不严密。施拉姆把传播研究比作学术领域的“十字路口”和“租界”;“十字路口”说明很多人路过这里,“租界”则是针对各家学术列强瓜分传播研究的状况而言。随着信息爆炸和传播交流活动的日益广泛而频繁,对传播问题越来越需要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建立完善而系统的传播学理论越来越显得紧迫。第2节 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孕育于20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我国则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际,才开始引进传播学的研究;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从方法到理论,它都大量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中尤以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新闻学和三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最大。对传播学的形成发生作用的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其中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 媒介方面。传播学始于美国、长于美国,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内容就是选举。竞选人得向选民“推销”自己,需要开展有效的传播。美国经济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为争夺市场,必须一方面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广告宣传上做文章;为了推销产品,需要有专门性的机构和相应的理论来指导。(如果说广告学、公关学以及新闻学是从不同侧面服务于具体传播环节的应用学说,那么传播学则是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对他们进行提炼、升华、抽象、概括的理论基础。)政治和经济两种因素对传播学的催化作用固然十分显著,但都不如军事方面的影响那么直接。军事上对战争宣传及其效果的迫切要求使得传播研究刻不容缓。传播媒介的兴盛同传播学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大众媒介的问世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震荡,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传播问题,越来越重视传播研究。20世纪大众传播事业的突飞猛进则为传播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前提。传播媒介与传播学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电影、电视、广播等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广泛开展都发生在同一时期,及上个世纪上半叶。第3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上世纪以来,学术研究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分化与整合的趋势: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越分越专;另一方面,通过交叉与渗透,不同学科又趋向新的整合。传播学即为这一分化与整合趋势的产物。1948年申农发表信息论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通信的一端精确或相似的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通信模式: 信息 信号 信号 信息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 噪声 噪声 信源发出信息,然后经过编码变成信号(编码:把信息变成可以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这么一个转换过程);通过编码的信号进入信道,开始传递,传递中会受到干扰,这样从信道末端传出的信号就增加了噪声因素(译码:把信号再还原成信息)。编码同信息的传递有关,译码同信息的接收有关。施拉姆1954年的传播模式: 信源 编码 信号 译码 目的地 传播学还借用不少信息论的术语:编码、译码、信息等我国“三论”专家王雨田:信息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科学史、技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质量、能量并列的信息的概念。通常说的信息与信息论中的信息名字看似相同,其实一个是在具体的层面上使用,另一个则是在抽象的层面上使用。申农的定义,信息就是能减少或消除不定性的东西。传播学既然是不同于探讨具体传播活动的应用性学科,那么它就需要对具体的传播内容进行抽象,使之成为高度概括的东西。信息概念的提出,传播学理论起点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传播研究的理论色彩。1948威纳发表控制论奠基之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基点:把控制系统当做一种信息系统。控制论同信息论同是技术科学,关系十分密切。控制系统的关键在反馈,没有反馈就谈不上控制,控制论所说的反馈就是信息反馈。信息论乃控制论基础,整个控制论分三大部分:信息论、反馈论和计算机理论。索波列夫:控制原理的实质在于,巨大质量的运动和行动,巨大能量的传送和转变,可以通过带有信息的不大的质量和不大的能量来指挥和控制。控制论对传播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它的反馈论,从根本上讲,反馈无非是信息的反向传播。系统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由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先后提出的;“信息论”这一名称不像信息论和控制论那样被普遍采纳。但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缺是一组密不可分的科学群体。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集中体现了系统论的基本构想。对应“整体小于各孤立部分之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乃是系统论的精髓。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方法论上。传播研究来自系统论的特色:他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同于应用雪儿之处在于它的研究不专注在传播活动的某个具体环节上,而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观点。学科内部发展与自身的演化对传播学形成关键性作用。袁路阳: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反馈的概念引入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第4节 传播学“四大先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为传播学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四大先驱的传播研究为传播学充实了基本的内容。1、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1926年发表博士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1948年发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纲领性的力作、构建传播学大厦的蓝图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要素,二是从外部结构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作用。5W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五大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说明传播过程的五个部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相应的五种传播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美国社会学家附加:提供娱乐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实际上也指出或者隐含了传播研究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传播活动当做是独立完整的系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找出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一点体现在传播的五大要素的论述上;另一种方式则是把传播系统置于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从而发现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这一点包含在传播的三大功能的阐释中。第一种方法注重在点上的深入,第二种方法着眼于面上的开展。美国的传播学派仅仅在拉斯韦尔的五种分析里打转,仅仅执着于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而忽略传播与社会的联系;西欧的批判学派只承袭三大功能的路数,只琢磨传播与社会的联系而轻视传播自身规律的总结。研究传播现象既要注意它外在的而普遍的联系,又要注意它的内在而特殊的本质。二 心理学家卢因(18801947)完形心理学:人的意识绝不是由各种感觉元素拼合而来的,意识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整体性。物理学场论:“场”是指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其中每一部分的性质和变化都由场的整体特征所决定,而这种整体特征并不等于场内各部分特征的总和或相加。社会心理学同传播学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直接。团体动力学主要探讨团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尤其致力于揭示团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与影响,理论基础是物理学的场论。卢因:一个团体就像一个场,必须把他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把它视为团体之中各个成员加在一起的总和。团体和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凝聚力是团体最重要的属性(凝聚力:团体成员相互利益的延伸)。想要通过传播活动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认识和态度,就不能不首先从他所属的团体的价值规范上寻找突破口,而不应该从他个人身上打主意。早期传播中的的“靶子论”、“枪弹论”:传播研究之专注于传播对象个人,只把传播的火力倾斜到个人身上,以为只要传播内容击中目标,传播对象就会应声而动。卢因团体动力学给传播学的启发:要改变一个人的某种态度,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他所属的团体因素。三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21976)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年调查研究两级传播理论的形成,里程碑原因:一是规模大,方法先进;二是研究结果为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展示新前景。1948年人民的选择第一次给予两级传播理论详尽阐述。人民的选择基本结论:大众媒介对选民们的影响非常有限,换句话说大众传播的效果甚微。 媒介充其量只是影响选民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同媒介一同发生作用的还有选民的家庭、同时、朋友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远比媒介的作用大。“舆论领袖”:一小部分在形成和引导舆论中起关键作用的人。舆论领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核心。所谓两级传播理论就是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那里,然后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4、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在传播与态度这二者的结合点上,在劝服手段与态度转变的联结支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学的研究交融在一起,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是近似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霍夫兰代表作:传播与劝服(1953年)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属于实验法,毛病在于脱离现实环境,结论同实际常常不吻合,带有明显的闭门造车的弊端。他们只关注具体的传播环节,只探究实际的传播效应,而很少过问传播活动的整体特征,更少分析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美国实用至上、功利第一的价值观体现在传播研究中,自然就形成以传播效果为核心问题的研究取向。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及发展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有关劝服艺术与传播技巧的研究成果,对传播学理论的充实完善功不可没。事实上,正式耶鲁学派的突出贡献和显著影响,传播研究才开始朝独立学科的方向越近,最终得以问世。第2章 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第1节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施拉姆是第一位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的人。1947 施拉姆对传播学意义重大的事情:出版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串班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第一次为传播研究提供一个稳固的基地。1949 施拉姆编纂大众传播,被视为传播学的第一步权威性教科书。早起传播研究主要还在挖掘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1955 施拉姆出创办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开始逐渐确立起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从以往单纯挖掘整理传播素材转向对各家之说的整合,继而构建自成体系的传播学理论框架。1956 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这本书实际上是对有史以来和当今盛行的所有传播体制及传播观念的一个总括性比较研究。集权式模式是指西方近代早起封建专制王朝控制新闻传播事业的情形;自由式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新闻传播为所欲为、不受制约的状况;社会责任式出现背景是有识之士呼吁新闻传播在享有完全自由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应付的社会责任;共产主义式是针对以原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的传播体制与传播观念。施拉姆的应用性研究最关注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媒介加快现代化进程。1964 撰写联合国教材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大媒介是指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小媒介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形成以他为学术领袖的施拉姆学派,实际上也就标志着传播学的诞生。1973 施拉姆创办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以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为主的科研机构。在此完成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是施拉姆一生从事传播学体系的构建于完善的心血结晶,此书的出版最终确定了他作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施拉姆对传播学最大的功绩就在于“集大成”,就是对许多与传播研究有关的学科和理论进行整理、提炼与综合,进而勾画出它的框架结构,充实起它的学说内容,是指具有独立学科的面貌。第2节 传播学的发展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圈子里,一味地探讨传播媒介的效力和传播的效果。社会学家贝雷尔森对传播的效果问题所作的一系列令人沮丧的限定,反映了当时传播学界的普遍认识和泄气情绪。传播学界到20世纪50年代末便普遍陷入苦闷焦虑之中,感到前途渺茫。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有一项进展异常突出,这就是传播模式的兴旺。传播学研究一大特色就是模式众多,许多传播学理论都是以一个或几个模式为线索而形成的。模式,就是对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所做的直观而简洁的描绘,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模式与模型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原物的模本。模型所对应的是具体的、静止的物体,而模式所对应的却是抽象的、运动的过程。尽管模式常常包含着许多图解的成分,但实质却是高度抽象的。模式表现手法分类:文字模式、图表模式和数学模式。其中图表模式在传播学研究中占绝大多数,模式往往指的就是图表模式。1952多伊奇指出传播模式的四种功用:构造、解释、启发和预测。构造:模式可以显示传播活动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所存在着的那些无法直接观察的联系;解释:模式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传播的运行及其规律;启示和预测:一个好的、深刻而标准的概括传播过程的模式具有理论的实际意义。一切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简单化的倾向,都难免含有未经阐明的假设。传播实际上是信息流通的过程,这种过程错综复杂,变换万端,简洁明了的模式则能清楚地显示传播的本质及规律,传播研究特别重视模式,研究者往往都把提出独创性的模式作为奋斗目标。50年代传播学初创之际,构筑模式简直成为传播研究的主流,许多传播学的经典模式都产生于这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三大转折为传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一、传播研究冲出效果分析这个狭窄的一隅,开始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而不仅仅只是专注于传播如何取得最佳效果这一方面;二、以往的传播研究只关心传播的直接效果和近期效果,而忽视它的间接效果和远期效果。对效果问题的看法发生重大转变中最明显的就是摆脱了媒介影响与态度改变的思维定势,开始探讨传播的多维效果;三、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他的重要意义日渐明确。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十分积极主动的,他与传播者是对等的合作伙伴,他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丝毫也不亚于传播者。传播研究也开始由以往只关注传播者一方面趋向于更多探索受传者以防。1964鲍尔提出“固执的受众”:受众思想观念十分牢固,绝非媒介所能轻易改变。以往的研究只问信息能对受众产生什么影响,而现在的研究则应问受众能用信息达到什么目的。传播研究发展历程:早起的零打碎敲20世纪40年代的初具规模50年代末裹足不前20世纪60年代后境界大开20世纪70年代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许多学说纷纷登场,许多流派举旗创世,研究重点从包罗万象的整体化建构,转向分门别类的深层化探索)两个最有威望最有势力的学派:一是美国为龙头的传统学派或叫经验学派,一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通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及成果都带有十分突出、十分明显的经验色彩,研究成果往往能直接用来指导人们的传播活动;缺陷是把传播现状当做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事实并以接受既定事实为前提来从事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无非是为现存的传播体制的有效运转献计献策。批判学派以对既定的传播现实和现存的传播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系统地批判而闻名,锋芒所向直指传播的要害:即为谁传播,为何传播。批判学派主要致力于对传播现象之深层背景的考察,更注重传播及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和历史性,更注重传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缺陷:忽视或根本就无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至实际经验、具体问题于不顾,一味进行大而无当、天马行空的高谈论阔,无助于知道人们的传播活动。批判学派在资本主义文化和现代文明陷入困境面临危机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目的首先是要对现存的总的传播环境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不仅仅只限于传播一个方面。总之,传统学派偏向于传播的小规律,实际维护传播现状,只立不破;批判学派侧重于传播的大问题,旨在批判传播现状,只破不立。一般讲到传播学时,大都以传统学派为主,很少涉及批判学派。第3章 符号传播的基因传播本质上体现为信息的流通。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符号,因为信息正是凭借符号才能流通。符号总是负载着某种信息,信息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符号分类:一是语言符号,一是非语言符号。第一节 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即口头语言与文字语言。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文字无非是语言的代表,或者叫符号的符号。没有语言,人始终还是动物界的一员;没有文字,人类不可能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明。语言产生于人们相互交流的动机;文字最初只是作为一种保障经济政策运行的手段。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则是间接符号。人们通过语言去把握具体的现实,通过文字探寻抽象的真理,也就是说口语传播导向形而下,文字传播导向形而上。文字所涉及的仅是间接的现实,只是现实的一个影像,但久而久之竟仿佛演化为现实本身,而现实似乎反倒成为它的副本。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不知不觉的,而文字的发明则带有突破性。语言带给传播活动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而文字的传播则使人类的传播发生革命性的飞跃。一种符号系统都有两个部分,一是它的外在形式,一是它的内在含义。对于语言,外在形式就是读音,内在含义就是一种读音在特定语言中的意思。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式,所指即语言的语义内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所有符号系统的共同之处。对于传播研究,符号问题的焦点在于所指。二 语义与传播1、柯日布斯及其普通语义学柯日布斯三个普通语义学原理:非等同原理,即世上没有各方面完全等同的两个事物,一个事物本身也不等同;非全原理,即任何一个事物均有无数特点,非人所能说完全;自身反应原理,即表达离所表达的事物愈远,价值就愈小。普通语义学旨在通过研究语言的意义而达到健全的传播目的,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不言而喻。2、 语言的陷阱普通语义学着重于研究语言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语言陷阱:第一,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反应非等同原理和非全原理。(缺陷:普通语义学只强调运动的连续性,而忽略它的间断性)第二,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不可能用语言描述出事物的本真面貌,不可能把实际的发展情况说得十分精确。(缺陷:只提现实的无限性这一面,而不管它的相对有限的另一面) 第三,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综上所述,语言是静止的、有限的、抽象的,而实际是运动的、无限的、具体的,因而语言在认识现实、反应现实上便存在很大局限性。3、 语言失当第一,死线现象。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有效的、生动引人的传播应该沿着抽象阶梯有上有下,绝不要死钉在某一级。第二,忽略差异。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第三,非此即彼。只看到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一系列过渡性层次。第四,自我投射。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总之,不论是语言陷阱还是语言失当,都意在表明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包含许多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简单粗疏、自我感受的成分在内。第2节 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大量信息正是由非语言符号而不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恰似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意识的外化形式就表现为语言符号,而潜意识的外化形式通常都显示为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分类:一是体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