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日语移动动词的认知研究—以「行く」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对传统 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近2 0 多年来,事实证明,认知 语言学己成为语言研究领域罩的一个新的成员,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莱科夫 ( l a k o f f ) 在其女人、火与危险事物一书中写到:“我们正处在思维研究历 史的重要转折点,纠正两千年来关于思维的错误观念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认 知语言学是站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之上,吸取其精华, 力求从认知去解释语言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探索隐藏在人脑中具 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 语法化( g r a m m a t j c a l i z a t o n ) 主要研究的是独立词向具有语法功能的间的演 变过程。也就是说,词汇单位怎样被赋予语法功能,并且已经具有语法功能的词, 在何种情况下其语法功能会更加加强。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局限于对这 一现象的过程逐一罗列出来,并进行描述或者解释,没有提出其内在的演变动囚。 因此,本文试图把认知语言学渗透到日语移动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中,用认知的角 度去解释语法化,并分析其机制。为了较全面地对移动动词r 行 j 的语法化过 程进行研究,并得出较合理的机制原理。本文拟从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和句法结 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它们之间的认知内在联系,阐明语法化机 制与动因。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移动动词;r 行 j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o g i l i t i v es c i e n c ea n dl i n g u i s t i c sc o m b i n e san e ws u b j e c t c o g n i t i v eli n g u i s t i c s c o m p 撕n gw i t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n g u i s t i c s ,c o 鲥t i v ei i n g u i s t i c ss u p p o r t s 廿l en e wa n d c h a i l e n g e a b l ep o i n t s i n 眦e n t2 0y e a r s ,t h ec o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 sb e c o m e san e w m e m b e r 洫l el a n g u a g er e s e a r c hr e a l 瓯o c c u p y i n gan e c e s s a l r yp o s i t i o n i nl l i sb o o k t 1 1 ew 饷a l l ,f i r e 舳dt h ed a n g e r o u st l l i n g s , l a k o f fs a i d :,“w ea r eo nt h et u m i n g p o i n to ft l l em i n k i n gr e s e a r c ht l i s t 0 d ,ni st h et i m ew ec o l l r e c t 廿l ew r o n gc o n c e p th 2 0 0 0y e a r s ”a f 衙ah u n d 同y e a r so fl i n g u i s t i c s t u d y 明da b s o r b i n gi t se s s e n c e , c o g m t i v el i n 鲥s t i c s 衄h 砌t oe x p l a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f o 册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a l l g u a g e t h eu l t i m a t ep u r i ) o s ei st oe x p l o r em ec o i 姗o nl 觚g u a g em e c h a i l i s m c o n c e a l e di nh u m a nb 面1 1 t h e 伊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m a i r d ys t u d i e sh o wt l l ei n d 印e n d e n tw o r d se v o l v eh l t ot h e w o r d s 、 r i l 莎a m m a t i c a l 血n c t i o n t h a tm e a n sh o wt og i v et h ev o c a b u l a 巧吼i t 肿a t i c 砒缸1 c t i o na i l dh o wt os 廿e n g t h e nt h eg r a r r n a l i 谢向n c t i o n u n t i ln o wa l lm e 蚰l d i e sj u s td e s c 曲e do re x p l a j n e dt h i s p r o c e s s ,b u tg i v en 0i 蜘lm o t i v a t i o i l t h e f e f o r e ,m i st l l e s i st r i e st 0e x p l a i l lm e 伊跗眦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锄dg e ti t sm e c h a i l i s m 舶m t h ec o 印i t i v ea s p e c ti nt h e 目a h 埘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 j a p a l l e s em o v ev e r b sa c c o r d i n gt 0t h e c o 鲥t i v el i i l g u i s t i c s i i lo r d e rt os t i l d ym e 印删i c a l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 也em o v c v e f b 一“i k u o v e r a l la i l dg e ti t sm e c i l a i l i s mp r i n c i p l e ,也i st h e s i s 仃i e st 0a n a l y s i s 锄d 蚴g e l a tf b m 廿l e t 优a s p e c t s :m eh a g e - s c h e m a t i cs 仃l l 曲i r e ,t 1 1 es 黜昀m i c 舭锄dt h es y n t a ) ( 舭t u 佗如dt og e tm e 舯i 姗a t i c a l i 蹦i o n 研n c i p l ea c c o r 击n g t o 圮c o 鲥t i v ec o l l i l e c t i n gb e t w e e nn 衄。 k q 啊o r d s : c o g i l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 s ;伊卸 1 蛾i c a l i z a t i o n ;i n o v ev e r b ;i :k u i i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池锈衔 签字日期: 砌g 年r 月,o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选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泡 匏梅导师签名:尸歹乃丢刍 签字日期:跏学年,月 ,d 日 签字日期:如廿年 歹月,2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引言 大多数认知语言学家都认为,人类的认知有一个共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看, 所谓语言就是象征单位组成句法结构的过程,是语义内容的组构和符号化。而句 法又以语义为基础,所谓语义又来源于人类的生物机能和人类在其所处的特定的 物理和文化社会环境中的感悟、积累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这种经验是先于语 义和语义结构而存在的,主要是由意象图示结构组成,称为“概念之先的结构 ( p r e c o n c e p t u a ls t r u p t u r e ) 。本文拟在这一人类认知共性的基础上,探讨日 语移动动词r 行 j 是如何被语法化的。以求探寻一条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之上的 语法化机制的研究途径。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认知语法化研究简介 第一节语法化及其理论 一、国内外语法化研究 西方的语法化研究始于1 8 世纪。当时欧洲的语言学家图克( t o o k e ) 提出了 语言是山“具体的”( c o n c r e t e ) 原生状态( o r i g i n a ls t a t e ) 逐渐发展演变而 来,并且呈现出“抽象的”趋势的观点。这一发现使图克成为了语法化研究之父。 1 9 世纪中后期至2 0 世纪初、2 0 世纪7 0 年代至今是语法化研究兴盛的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以语言演变历史描写为主,代表人物为洪堡特( 1 l u m b 0 1 d t ) 和梅耶 ( m e i l l e t ) 。他们认为语法化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把其 定义为独立词变化为语法成分,即独立词获得语法特征和功能的过程。进入第二 时期,语法化研究由历时研究转向共时研究,从重描写转向重解释。这一时期的 语言学家主要有特拉格特( t r a u g o t t ) 、海恩( h e i n e ) 、斯威茨尔( s w e e t s e r ) 、 吉冯( g i v o n ) 等。他们利用语用学、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去解释 语法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功能拓展和语义变化等现象。其中,海恩和斯威茨尔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为语法化的语义变化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从一个 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转换。大堀寿夫、河上誓作等人对认知语言方面进行研 究时,也对语法化进行了一些探讨。他们着重考察词汇意义从具体领域到抽象领 域的扩展当中的隐喻和转喻机制。 “语法化 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 ,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 于1 3 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 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回国内系统的语法 化研究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沈家煊和孙朝奋的两篇语法化研究综述文献的发表 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关注。最近二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化研究主要从“基于词 汇句子 的历时语法化研究和“基于话语语用”的共时语法化研究这两个方面 杨成虎袁仁林虚字说与语法化研究 盯燕山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四期 2 第一罩认知语法化研究简介 进行。前者主要研究的是词汇语素是如何演变为语法语素的,这方面有解惠全、 刘坚、江蓝生、刘丹青等人。后者主要研究的是篇章成分或语用法是如何凝固为 语法成分的,这方面有沈家煊、张伯江、方梅等人。日语语法化研究主要围绕隐 喻和转喻机制,分析其语法化过程。大堀寿夫以动词的r 【j 形从复合动词到补 助动词、从连动结构到接续词的转变过程中探寻其动因。河上誓作强调语法化的 单向性( h y p o t h e s i so fu n i d i r e c t i o n a l i t y ) 。并且认为词的语法化就是其意义 的漂白化过程( s e m a n t i cb l e a c h i n g ) 。同样表示移动的动词中,之所以有的词 会成为补助动词,而有的动词却不会,是因为它还没有失去原来的语义,即还没 有漂白化。 二、语法化与认知语言学 作为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法化原本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1 9 世纪才。受到 历史比较语法学家的关注。自从现代语法化的先驱梅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 首次提出g r 锄l l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一词以来,前几十年开始语法化研究又重新成为许 多研究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原因可以追溯到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发 展。语言学研究经历了由2 0 世纪中期之前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2 0 世 纪5 0 年代中期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 t g ) 学派以及2 0 世纪8 0 年代以莱 科夫和约翰逊( j o n s o n ) 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这一发展过程。在这期间语法化 现象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法坚持的,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的观点提出了 疑义,表明了语言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关,也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融合起来,摆 脱了索绪尔以来把这两者严格区分开研究所产生的弊端。再者,也否认了力求以 充分必要条件和二元论来解释语义现象的传统语义分析法的不合理性。如今,语 法化作为认知语言学里面的重要的研究对象,为越来越多的认知语言学家所研究。 三、语法化定义 所谓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 分的过程或现象。马提索夫( m a t i s o f f ) 认为,g r 锄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用汉语表达 就叫“虚化 ( s e m a n t i cb l e a c h i n go rs e m a n t i cw e a k e n i n g ) 。但是严格来说,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虚化和“语法化”侧重的方面上有略微的差别。相对来说,“虚化主要针对 的是词义的变化由实而虚;而“语法化”则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 形成。这样看来“语法化 范围要比“虚化”更广。 长期以来语法化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词虚化,即有实义的词单位 逐渐演变为虚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索语法化的原因。 二是词汇化,即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而形成单词的过程。实词虚化又可分为 两种:一种是词汇意义的虚化,即词语的意义由实在、具体,变为空泛。另一种虚 化是从词汇意义到语法意义的虚化,即词义虚化后衍生出表示语法关系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语法化主要指的是实词虚化。 四、语法化原则及其理论 语法化问题研究虽然在中西方都有较长的历史,但作为正式的理论提出来的 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所以,一些相关理论尚未定型。这些不同理论观点的产生应 归于其不同术语。有人则坚持共时研究,使用g r 锄a t i c i z a t i o n 或 g r a 咖a t i z a t i o n ( 犬时语法化) 。有人则坚持历时研究,使用g r a 咖l a l i c a z a t i o n ( 历时语法化) ,但是大多数研究者使用g r a 衄a t i c a l i z a t 工o n 来兼指各种语法化 现象,因此逐渐成为通行的术语。从全面性和合理性来看,历时和共时结合的研 究较能充分地概括语法化研究的情况和其理论实质。 每一个现存的语言形式都有其演化的过程,而且其过程是连续的、渐变的 ( g r a d u a l ) 。用r 扔l ,、芘j 来举例的话可以举出以下三个句子。 ( 1 ) 空岂地。垄! ! 垄。( 天地之间。) ( 2 ) 学生。查坠芷流行l 【i ,、否。( 学生中流行。) ( 3 ) 赤与巾凡力;寝 i ,、否查生壅出力、时否。( 趁着婴儿睡着的时候出去。) 在这三个句子中,r 扬茫j 有这样的关系。即空间概念的( 1 ) 演化为时间 概念的( 3 ) 的过程中,可产生( 2 ) 这样的一种形式。( 2 ) 中的r 扬苊j 既可 理解为空间概念也可理解为时间概念,也就是说r 南i ,、苊j 在由空间概念虚化为 国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6 2 页 - 4 第一章认知语法化研究简介 时间概念的过程中必定至少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过渡阶段上的r 南i ,、茫j 的概 念意义显示的是两种以上的意义。因此,可以说语法化是历时演化的过渡阶段在 共时上的反映。对此,霍珀( h o p p e r ) 曾提出这样的一种论断:其实语法根本不 存在,存在的只是语法化。换句话说,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足在不断地 变化、不断地发展的一个动态的东西。既是一种过程,而不足结果。 这里也显示出了霍珀所提出的语法化的五个基本原则:共存原则( 1 a y e r i n g ) 、 歧变原则( d i v e r g e n c e ) 、择一原则( 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保持原则( p e r s i s l o n c e ) 、 降类原则( d e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 。所谓的共存原则指的是,由于语法化是一个渐 变的过程,其新的语法形势出现后旧的语法形式并不是马上消失,而是两者i 刊时 存在,共同承担起同一个语法功能的作用。而且一个实词产生新的语法成分的过 程中往往并不是仅仅朝着一个方向演变的,而是朝多个方向演变成多种语法成分, 并且这两种语法成分共存。这种现象叫做歧变原则。择原则则使通过并存原则 和歧变原则产生并留存下来的表同一语法功能的各种各样的语法形态中通过筛 选,只留住一、两个。所谓的保持原则是指语法化的词保持始源实词的特点或语 义。降类原则顾名思义就是降低词类级别的意思。比如把名词、动词视为主要词 类,那助词、介词等就属于次要词类。这一原则在语法化的定义当中也有所显示。 基于以上的这些语法化现象及其原则的基础上,语言学家对于语法化的理论 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从形态上,主要涉及到的是单向性问题;其二, 从机制和动因上,主要涉及到的是重新分析( r e a n a l y s i s ) 、类推( a n a l o g y ) 、 隐喻( m e t a p h o r ) 、转喻( m e t o n y m y ) 等问题。 ( 一) 形态上的研究 语法化的具体演变形态为实义词) 语法词) 附着词) 曲折词缀) 零形式。在 这一序列中,进入语法化的词语的演变只能是按照由左向右的方向进行,并且是 不可倒逆的。这一现象就突显出了语法化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单向性 ( u n i d i r e c t i o n a l i t y ) 。语法化的单向性首先由吉冯提出来并做出了解释。虽然 2 0 世纪9 0 年代末,由纽迈耶( n e 咖e y e r ) 对此提出了质疑,经莱特福( l i g h t f o o t ) 以及詹达( j a n d a ) 和约瑟夫( j o s e p h ) 等学者推波助澜,并由此引起了关于语法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单向性的激烈的争论。我们承认单向性有反例,从而持单向性是一种强烈的倾 向而非绝对的原则性的观点。而且也不担心其反例会影响把单向性成为一种语法 化演变的普遍规律,毕竟反例是少数。甚至单向性假设的反对派代表人物纽迈耶 也提到:“我怀疑,无论是处于何种原因,从语法化中观察到的语义演变具有一 种普遍的方向。” 语法化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义泛化( 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o f m e a n i n g ) ,二是脱范畴化( d e c a t e g ( ) r a l z a t j o n ) 。语义泛化是指语法化过程l i i 语义的空泛和义项的添加。语义空泛的词由于具有较强的语义适宜性和搭配能力, 所以范围变得更广泛,使用频率更高,相应地也更容易产生语法化。脱范畴化是 指实词在成为一个语法成分的过程中失去原有的词法和句法特性,逐渐脱离原来 的范畴,而拥有新的词法和句法特性,进入虚词的范畴。无论足基于形式的、还 是基于意义的其范畴内部都有一个原型结构。这个原型结构不是用充分必要条件 来界定的,而是根据家族成员的相似性( f a m i l yr e s e m b l a n c e s ) 来定义其中心成 员和边缘成员的。而且,语法化程度愈强,范畴化特点愈少。其演变过程可表示 为:中心范畴( 眦j o rc a t e g o r y ) ) 中间范畴( i n t e r m e d i a t ec a t e g o r y ) ) 边缘 范畴( m i n o rc a t e g o r y ) 。边缘范畴旱的成员都是从中心范畴成员演变而来,表 现出语法化的单向性。 ( 二) 机制和动因上的研究 语法化经常引起结构层次的变化。所谓重新分析就是指语法化的结构层次的 变化。兰盖克( l a n g a c k e r ) 把结构层次的变化分为三类:取消分界( h o i l n d a r y1 0 s s ) 、 改变分界( b o u n d a r ys h i f t ) 、增加分界( b o u n d a r yc r e a t i o n ) 。其中对语法化 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前两项。比如: ( 1 ) is a yt h a t :h ec o m e s ( 2 ) is a yt h a th ec o m e s 显然,由于取消了分界( 1 ) 中的指示代词变成了( 2 ) 中的引导词。 ( 3 ) 玉压丕知。 ( 4 ) 玉衄。 第一章认知语法化研究简介 “无所不知 原本是没有什么地方不知道的意思。这里的“所”指的就是“地 方 ,但通过分界的改变“所 变成了助词。 由此可见,句子结构的重新分析大大促进了语法化的进程。 类推是语法规则的拓展,与重新分析不同,其对语言结构的改变是显性的, 而且虽改变了表层的形势但改变前后的句子的本质意义不变。例如: ( 5 ) 小王主随去看电视。 ( 6 ) 小王不去看电视。 这里的否定副词“没有 ,原本是由否定副词“没 和存在动词“有构成, 后面接名词表示不存在什么东西。所以可以看出,例( 5 ) 的用法是由“不 的用 法类推出来的。“没有 后面直接接动词,从而使存在动词“有 木来的意义发 生语法化变成“没”的附属词。 综上,重新分析和类推在结构形式和结构意义上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重 新分析是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而类推则是有明显的变化,但其最 底层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变化,重新分析则有意义上的变化。 动因主要归于隐喻和转喻。这里所说的隐喻和转喻,与修辞学里所说的不同, 是从认知语言学范畴内的隐喻和转喻。 隐喻是基于两个事物或概念的某种相似性,用表一个事物或者概念的形式比 喻另一个事物或概念。其认知过程就是由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或概念去认识相对 抽象的、模糊的事物或概念。在语法化中的表现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 认知域,是认知域之间的跨越。 ( 7 ) 兰三墨i 己上。t 敞 己者) 力、雨舻降否乙上弓。( 有的地方可能会有阵雨。) ( 8 ) 二力量三圣1 ,、l ,、天氮力;碗l ,、【1 ,、否。( 这几天一直是好天气。) 如上例,( 7 ) 中的r 岂二6 j 的意思是“场所、地区 ,是一种空间范围的 概念。那么( 8 ) 中的r 岂二乃j 与( 7 ) 中的r 主二乃j 有什么关系? 首先, ( 8 ) 中的r 七二弓j 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空间和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 域,但是由于r 岂二乃j 这一词在各自的领域里表“某一范围 这一点上是共通 的。所以能够从空间范围的意义跨越到时间概念的意义。其次,人类的认知往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映射,这里的re 二乃j 表现了从具体的空问到抽象 的时间概念的语义的虚化。 转喻是指两个事物基于在外界坏境里的毗邻性( c o n t i g u i t y ) ,更进一步说 的话在概念上的关联性,用表某一事物概念的形式表另事物概念的一种比喻。 与隐喻不同,转喻当- f t 的两个概念之问映射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 转喻的动因可归纳为三种:空间上的物与物的毗邻关系;两件事情在时问上 连续发生;以“物”表“与其物有关的事情 。例如: ( 9 ) 主力;足9 敬i ,、力、岛手伍。【。( 人手不够,帮个忙。) ( 1 0 ) 一晚二越卺歙净千l tl 裘。允。 ( 一晚上喝了喝光了烧酒。) ( 1 1 ) 蘑凰缝力回。 l ,、否。( 电风扇在转。) 以上例子都表示空间上毗邻的物之间的关系,但是所表示的关系又有略微差 别。例( 9 ) 是以人的“手 表“人 ,即由部分映射出整体。例( 1 0 ) 是以“烧 酒瓶”表“烧酒”,即由容器映射被其包含的内容。例( 1 1 ) 是以“电风扇 这 一电器表“扇页 ,即以整体映射出部分。 ( 1 2 ) 挡手洗0 、汇行 。( 去洗手间。) 这里的r 挡手洗j 表“解手 。即“解手”和“洗手 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 1 3 ) a 吝尢慷本当汇煎力;好言苊。( a 君确实爱喝酒。) r 酒) 6 ;好考茫j 是表r 酒老歙血二主力;好砉圮j 。即以“酒”映射与其关联 的喝酒这一“事 。 隐喻和转喻是构成概念转化的重要机制。转喻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有一个 连续体;隐喻则是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分离性的变化。以转喻为中介阶段, 以隐喻为虚化的结果。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有时甚至可共存于一体。 第二节认知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一、认知研究方法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可以把语言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语言是象征单位组成句 法结构的过程,二是语言是语义内容组构和符号化。句法以语义作为基础,语义 第一章认知语法化研究简介 则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及其社会经验。这种经验通过意象图式结构 ( i m a g c s c h c m a t i cs t r u c t u r e ) 生成语义。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巾的认知 语法学、认知语义学、意象图式之间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它们之间必然有内 在的联系可寻。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及其规律是目前语言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语法化研究不能脱离人类大脑认知上的适应性变化,而单纯地在语言结构里寻找 答案。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而是人类通过感知和 体验对客观世界的构建。因此,我们对语言结构的解释不能只局限于语言内部, 而必须到语言系统外部去寻找依据。如果只在一个语言系统内部论证某一现象的 话,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甚至遇到无法解释语言结构现象的情况。因此,为了 对语言结构有个充分的并且合理的解读,本文构建了日语移动动词的认知模式。 在此基础上,以语义的描写分析为切入点,依照人类的认知共性,对移动动词r 行 j 从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综合整 理研究,探索r 行 j 的认知基础上的语法化内在机制和其分析新方法和新途径。 认知基础上的语法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弄清语法化的阶段和途径,而是要 弄清词义演变的机制。有些词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长达一千年的时间,而其机制 是从日常语言交往中的思维变化中揭示出来的。因此语法化的研究还是要注重考 察一个词在某一共时平面上的各种具体用法。同时,在历时线索模糊的情况下, 先通过共时分析来构拟历时演变过程,把历时和共时的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对更深刻地理解多义语言现象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主旨就是想通过这样的一 个理念去进行探讨。 二、研究目的意义 无论什么样的研究都有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关于语言的认知研究也不例 外。从理论价值方面看,本文研究日语移动动词r 行 j 在意象图式、语义结构 以及句法结构上的语法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避免了以往的 仅仅从单方面去研究,不能完整且全面地解释语言现象的弊端,从而探索出比较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统的研究方法。在应用价值方面,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成 人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利用原本的认知规律,会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对学习者来说,能够把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和用法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以意义结构的 形式去理解,远比只是机械地背诵,在记忆方面减少了很多负担,而且也能够更 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的本质。在学术应用方面,为以后的多国语言之问的对 照研究提供有用的理论基础。 在语料的选择上,为了尽量做到用例广泛、客观,本文中的例句引自辞典、 文学名著和语料库。辞典是学者们智力劳动的结晶。日语以及日汉辞典对移动动 词r 行 j 的语义的归纳和义项划分对本文研究中的对其语义的界定提供了权威 性的线索和标准。本文利用了国内外比较认可的辞典作为语义分析中的义项资源。 迄今为止人们所广泛浏览并爱读的芥川龙之介的河童、蜘蛛乃糸、父; 夏目漱石的吾辈憾猫扬否、彼岸遇迄;岛崎藤村的破戒:有岛武 郎的或否女等是本文例句摘取的主要来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2 0 。世 纪中期兴起的语料库也对很多研究人员提供了简便且实用的资料来源。本文利用 语料库资源作为论文中的一部分例句的来源。 第二章移动动词和语法化研究 第二章移动动词和语法化研究 第一节移动动词的界定及其研究对象的确立 世界万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人类感知世界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世界接 触,其手段就是劳动。其过程当中对于运动着的东西的感知是最深刻的。因为劳 动本身也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使人类意识中产生刘。动词的概念。其中, 首先产生的是对“移动着”的动词范畴。因为这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直观的动词 范畴,容易被人们所观察、所感知。所以本论文把这种人类最直接地、最客观地 认识到的,也是人类最原始的认知功能的作用而产生的概念范畴作为研究对象。 笔者认为这也是动词认知研究领域的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领域。通过研究以 求能够对整个动词认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日语中,动词是有活用变化的内容词,属用言之一。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 去认识动词;一是从词汇意义上来看,动词表示的是人或事物的动作、作用、状 态、存在;二是从功能上看,动词表述的是人或事物的动态属性、临时属性。 对于动词的种类,很多学者都有不同的分法,但总体来看大同小异。如,皮 细庚的日语概说里是从形态、意义、语法作用等角度进行了分类。从形态的 角度,分析动词的活用规律,从而把动词区分成五段动诃、上一段动词、下一段 动词、力变动词、眇变动词等活用种类。从意义上,主要把动词分为动作动词、 作用动词、状态动词、存在动词四种。而且,为分析动词的“体 ,又把动词分 为瞬间动词和持续动词。另外,区分敬语动词和非敬语动词也归为意义分类中。 区分自他动词,区分一般动词和补助动词都归为从语法作用上进行的分类。此外, 顾明耀的标准日语语法一书中介绍了三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形态变化的分类; 根据是否要求宾语的分类;根据后接r l ,、否j 的情况即从“体”的视点的分类。 按照形态变化,分成五段活用动词、一段活用动词、吵行变格活用动词、力行变 格活用动词。按照是否要求宾语,分为他动词和自动词。而根据后接r t 否j 的情况,分为继续动词、瞬间动词、状态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铃木重幸的日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语语法词法论中把动词分为:表示人或物体的运动的动阋、表示人或物体 的状态变化的动词、表示人或物体存在的动词等三种。 以上的分类大都遵循了形态或者意义基础上的划分方法。本文为尽量达到研 究上的明了清晰,把顾明耀所提及的按后接r 【否j 的动词分类方法稍微进行 了些改动。即,笔者按照动词的“动”这一属性来划分了其种类。首先,根据 与“动有无关系分成两类。一类是动态动词;另一类是静态动词。静态动词可 包括状念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动态动词又按照是否与位置变化有无关系n j 分为 移动动词和静止动词。静止动词又可按照时间上的持续性可分为继续动词和瞬间 动词。具体如图: 动词 动态动词 静态动词 移动动词( 行 、来否、入石、步 等) 静i j := 动词 继续动词( 泣 、害 、勉强寸否等) 瞬问动词( 始圭为、死妇、蹴为等) 状态动词( 扬否、石、毒否等) 形容词性动词( 傻扎否、似否、尖否等) 图1 从而可以得出移动动词的定义。即,移动动词是表示伴随运动且改变主体 位置的动词。因此,顾名思义,移动肯定有方向性,所以可列出如下表格: 移动动词解析同类移动动词 入石中八行 ( 来否) 木 出否外 行 ( 来否)溢机否、漏扎否 上力;否上,行 ( 来否)登否、攀c 否 下7 j ;否下,行 ( 来石)降哆否、落岛否、下否 懦否元所八行 ( 来石)戾石 通石扬否不碓定拯方向超完否、遇菩否、渡否 。表示为没有相对应的词。 图2 第二章移动动词和语法化研究 从图2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移动动词都是可以南移动动词r 行 j 或者r 来否j 来描述。因此可以说r 行 j 和r 来石j 是移动动词范畴中最基本的词。但是由 于r 行 j 和r 来石j 是两个相对应的词,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只是视角的不同而 已,其所要描述的内容是一样的。既对同一事件无论使用r 行 j 还是r 来石j , 其描述的主旨是不变的,只是根据描述者的视角的不同,在描述过程中对两者进 行选择性使用。因此本文决定取其中的r 行 j 来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移动动词的语法化构拟 一、语法化的构拟标准 语法化过程中,实词在语义、功能、形式、结构方而都发生变化,为构拟提 供了依据。从功能上来看,按照其语法化程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可列出概念功能) 语篇功能) 人际功能。从形式结构来看,其语法化程度是按照词汇形式) 词缀形 尾) 零形式而递增。认知语义上来看是按照人) 物) 事) 空间) 时间) 性质的顺 序,其特点就是由具体到抽象语法化程度变高。 二、移动动词r 行 j 的语法化构拟 对r 行 j 的词义的归纳和总结,参照了以下几部权威辞典。 在学研国语大辞典中对r 行 j 的解释如下: l 、( 毛刃位置力、6 雕扎否上弓汇) 遘办。( 离开其位置前进) 2 、( 扬否目的埸所地位投p i 二) 赴 。( 赴往某个目的地或地点) 3 、( 罩陈刑耪所i 二) 法l ,、否。( 参加军队或进监狱) 4 、( 知岛世敬p 力;) 届 、逵于否。( 收到通知等) 5 、步 、步百通否。( 通过,走过) 6 、( 季筇年月栓p 力;) 遇苫去否。( 季节或岁月流逝) 7 、( 霎寺j i l 乃水经p 舻) 流扎 l ,、 、流扎态石。( 云或者河水流去) 8 、( r 年年龄乃”力、斑jo 形) 幼、若。( 年轻) 9 、扔否方法意用i ,、否。( 使用某种方法) o 金田一春彦池盱i 弥三郎学习研究社1 9 7 7 年 -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0 、 ( 物事力;) 行扫扎否。( 事情进行) l l 、( r 中石j ) i 寸汇i i 段jo 形t ) 事情力;事情定力、6 寸石二七力; 砉拯i ,、。( 不能,不可) 1 2 、( 扬否状熊i 二) 拯否。( 成为某种状态) 1 3 、 ( 女力;) 祜婚寸否、嫁c 。( 嫁,出嫁) 在大辞林第二版的解释为: 1 、人勤物秉9 物力;、移勤寸否。( 人、动物、交通工具移动) 2 、勤作者力;瑟l 手2 岂屯i 二移勤中石。( 说话者和听话者一起移动) 3 、人勤物以外。屯。力;、逗江扎【移勤寸否。( 人、动物以外的东西被搬 运) 4 、学校( 7 ) 生徒它罩陈。兵士拯苎l 二敬否。( 成为学校的学生或军队的军人) 5 、( r 嫁汇行 jr 菱子i 二行 j 拴苎。形t ) 他力家,移否。( 以r 嫁i 二 行 jr 菱子汇行 j 的形式表示移动到其他的家里) 6 、去o 煽易拴l ,、。( 逝去不复返) 7 、扮否方法状熊、勤作老冈始矿石。( 用某种方法、状态开始动作) 8 、物事力;造展实现中否、行者) 扎否。( 事情进展、实现) 9 、事熊力;遘展l ( 、扬石段陪汇至否。( 事态进展,达到一定阶段) 1 0 、氮持岛力;、满足乙定状憋k 段否。( 心情达到满足) 1 l 、( r 中否扫时i 二杖力、拯l ,、jo 形) l 力、否人言理由力;扔。 中否 二e 力;砉栓l ,、。( 以r 中否孝) 修i 己跛力、拴j 的形式表示冈有相应 的理由而不能) 在日汉辞海回中对r 行 j 的解释为: l 、去,往。 2 、行,走。 3 、经过,走过。 o 松村明三省堂1 9 9 5 年 o 日汉辞海编纂委员会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第二章移动动词和语法化研究 4 、( 道路) 通向,达到。 5 、( 为了某一目的) 前往。 6 、( 事物) 进行,进展。 7 、( 用“中否扫i 寸i 二法l ,、力、拴 的形式表示) 不能。 8 、达到某种状态。 9 、出嫁,嫁。 1 0 、成长。 1 1 、( 感到) 满足,满意。 1 2 、( 用于否定) 表示不可。 对以上三部辞典对r 行 j 的义项的解释归纳如下: 1 、去,行。 , 2 、经过,通过。 3 、进展,进行。 4 、参加,加入。 5 、嫁,出嫁。 6 、收到( 通知) 。 7 、满足,满意。 8 、达到( 成为) 某种状态。 9 、表不可,不能。 1 0 、( 季节,岁月,云,流水等) 逝去,流过。 1 l 、使用方法。 1 2 、成长。 1 3 、年轻。 根据上述义项的分布,我们可以按照以上语法化规律将其语义演化过程可做 如下分类: ( a ) 表示运动或动作,主要是人自身发出最基本的身体动作。( b ) 是( a ) 基础上的延伸,包括:( b 1 ) 经过,通过。( b 2 ) 参加,加入。( b 3 ) 嫁,出嫁。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b 4 ) 进展,进行。( c ) 中的义项是( b 4 ) 的发展,包括:( c 1 ) 成长。 ( c 2 ) ( 季节,岁月等) 逝去。( d ) 满足,满意。 作为最基本的移动动词r 行 j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其最基本语义应 该是与人的动作有关的表示移动意义的。也就是( a ) 语义,是r 行 j 的原型语 义。 l ( a ) 的义项主要包括:去,走。1 ( 1 4 ) 父黻海糸帛老使。走丧丧、r 土l 、令缸支j 岂返事老l 允。( 浑身是肥 皂的父亲答应了一声:“行,我马上去。) ( 芥川能之介:少年) ( 1 5 ) p 二八至o 屯哆苊。7 :) i 、圣机屯屯弓忘札tl 圭勺允。( 现在也忘 记了自己打算去哪里。) ( 芥川蘸之介:世之助话c 8 ) 表示这一意义的r 行 j 可以和其他的词构成合成词,如:r 行毒当危否、 行毒合多、行砉先、行吝埽9j 等等。 有时人们还把通知或者信息非实物性的东西看作是具体的物体,表示从某一 地点,传送到了某个目的地,突显了其空间上的移动。如: ( 1 6 ) 母力、易乃手糸氏舻至建丧乙允。( 收到了妈妈寄来的信。) o ( 1 7 ) 学校力、岛家庭汇遵格力s i 丝丧l 允。( 家里收到了学校的通知。) ( 明 镜国帮辞典c 8 ) i ( b ) 的义项主要包括: ( b 1 ) 经过,通过。 ( b 2 ) 参加,加入。( b 3 ) 嫁,l l 出嫁。( b 4 ) 进展,进行。i ( b 1 ) 经过,通过:在这个义项上,r 行 j 的语义不单单指人的“走的 动作,而是强调了由这个动作发出的结果方面的含义。如: ( 1 8 ) 家。前老大势力小学生力s 岱( 很多小学生从家门前经过。) ( 1 9 ) 采行械力;会埸刃空老红2 危。( 飞机飞过会场的上空。) 从以上例子中也可以看出,r 行 j 也用在描写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认为 是隐喻。 ( b 2 ) 参加,加入:在这个义项上,强调了发出动作者的意愿和目的。 o 无标明的都默认为其出处为语料库 1 6 第二章移动动词和语法化研究 ( 2 0 ) 彼i 童年内i 己簟陈汇复二芑汇l 允。( 他决定今年参军。) ( 2 1 ) 喾棠部k 红2 玉手腕老凳挥中否。( 加入营业部大显身手。) ( 明 镜国话辞典) ( b 3 ) 嫁,出嫁:古往今来,按照一般传统,结婚通常是女方去男方家,因 此,“去 的目的是为了“嫁人 。如: ( 2 2 ) 明日彼女i 主嫁汇弛( 明天她出嫁。) ( 2 3 ) 3 0 藏i 二经。t 彼女黻。岂至k 氮汇栓。危。( 到3 0 岁她终于想嫁人 了。) ( b 4 ) 进展,进行。r 行 j 表示“进展,进行 义时,不再是单纯的人的 移动动作,而重点强调某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如: ( 2 4 ) 计画通哆汇弓丧 短2 垄。( 照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 ( 2 5 ) 仕事力;弓圭 弛( 工作进展顺利。) 从( b 4 ) 语义基础上,r 行 j 可组成r 扫i 于i 二浊行力、栓”j 的句式,表 “按照道理是行不通”,即“不能,不可 之意。 ( 2 6 ) 知6 拴力、。允七l ,、。【滂丧世否塑! ! 至丝复查! 垄旦! 。( 说不知道也不能 就此了事。) ( 2 7 ) 理由法p 弓l 百屯1 ,、弓塑生 三堕复查! 垄墅! p ( 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出理 由。) 在现代日语,r 扫盱i 二法行力、拴l ,、j 已经成为一个语法项而固定下来,在这 里r 行 j 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作为这个语法项的一个组成成分,为整个语法项 意义而服务。 l ( c ) 中的义项是( b 4 ) 的发展,即是“发展过程”意义上的延伸。主要包括:i l ( c 1 ) 成长。( c 2 ) ( 季节,岁月等) 逝去。l ( c 1 ) 成长:强调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自身的身体发育变化过程。如: ( 2 8 ) 兄力、i 寸力、6 彼法力、栓哆年力;至卫t i ,、否二芑力;: ) 力、哆丧中。( 从外表上 能看出他已经上了年纪了。) ( c 2 ) ( 季节,岁月等) 逝去。表时间推移过程。如: 黑龙江大学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商绿色物流行业物流配送模式创新研究报告
- 给砖厂送煤矸石合同范本
- 高端救生衣采购合同范本
- 私人租赁车牌协议书范本
- 深度保洁服务协议书范本
- 职工公寓合租协议书范本
- 离婚了如何写财产协议书
- 瑜伽馆赠送课程合同范本
- 用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
- 水稻还田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宁波农商发展集团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眼内炎患者的疾病》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独立学院行业转型挑战分析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历年全国普通话考试真题50套
- 智能物业管理大数据应用方案
- 香港公司股东协议书范本
- DB43T 876.8-2015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8部分:科技服务
- 普通洗车操作流程及操作指导书
- 伤寒与副伤寒患者的护理
- 2024年辽宁电工(高级技师)高频核心题库300题(含解析)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竖式计算题练习200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