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与成长调查.doc_第1页
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与成长调查.doc_第2页
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与成长调查.doc_第3页
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与成长调查.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与成长调查以盘江乡河西村为例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时间:8月1号8月10号调查地点: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盘江乡河西村调查对象:河西村农村务工人员子女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者:#一、前言农村务工人员子女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中的缺口,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与成长。根据在河西村委会了解的情况,河西村是沾益县的蚕业发展基地,烤烟种植基地,总人口数为5864,整个村子正处于发展建设中。但据我观察了解以及对村民的采访了解,由于每个季度蚕丝价格的不稳定性,以及养蚕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再者种植烤烟也是工序麻烦,价格较低;还有就是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指导,劳作的收入只能维持家里的日常开支。所以村里的劳动力有35%的常年在外地打工,50%的人选择早出晚归的打工方式,村里劳动力仅有15%。出现那么多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教育就出现缺乏父母的关心、督促,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有效引导与管制等问题。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也多为溺爱,缺少心灵的沟通与行为的约束。所以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与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就此我在村里展开了调查,努力寻找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探求出科学而有效的解决办法。二、存在的问题河西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早出晚归进城打工的务工人员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子女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常年在外打工,子女跟随父母生活在异地。1早出晚归进城打工的务工人员子女河西村属于花山,花山是一个工业基地。早出晚归的农村务工人员多到花山做一些辛苦的体力活;一部分是跟随包工头在附近建筑工地打工;还有一小部份从事诸如收购粮食,买卖货物等小本经营。这类孩子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思想较简单,明辨是非能力差由于工作的要求,他们大多在孩子还没起床时就出门,晚上也是孩子们睡了才到家。在白天,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的饮食。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很短,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就更是少之又少。有些父母晚上回家,听到别人家的小孩父母来“告状”,通常是对自己孩子一顿打骂,这更加加剧了父母之间的隔阂。通过与一些小孩交流发现,家长回家也是多询问孩子有没有干坏事,成绩怎么样,还有就是述说父母如何的不容易等。在思想上,父母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很少进行深入的引导。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父母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再者教育的意识不够强。(2)心理比较敏感 据了解,这类孩子白天50%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50%是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领着弟弟妹妹在家。由于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的溺爱,这类孩子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所以会经常与别的小孩子打架。(3)学习成绩较差 父母白天经常在外,爷爷奶奶年纪也大,很多家务活以及农活都落在孩子们身上,这也占用了孩子们的学习时间,故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怎么理想。父母平常由于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指导的较少。根据采访得知农村小学的老师素质相对较差,对于经常调皮捣蛋的同学,老师有时会采取体罚,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走访一些老师,发现由于教育中家长的不配合,也使得问题学生的教育尤为困难。例如当要求请家长到学校时,一些家长通常是说忙,要打要骂叫老师帮忙管制学生。老师家访也通常见不到父母,多由爷爷奶奶接见。这也让老师慢慢放弃对这些同学的教育,同时使得此类学生加大了辍学的概率,很小就随父母外出打工。2常年在外打工,子女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他们为了减轻生活负担,通常将自己的子女寄放在父母家里。这样孩子通常只能在过年的时候能见到父母,若遇到经济不景气或父母打工所在地距离家乡比较遥远,那么好几年都难以见到父母一面。通过与村里人的交谈以及对一些当事人的直接采访,发现这类孩子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心理不健全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从小缺乏父爱与母爱,心理发育不健全。缺少被爱,同样就很少会去爱别人,多表现为自私,冷漠。同样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容易受到其他同伴的欺负,心里会有报复感,也会很自卑,易产生孤僻的心理。(2)品格较差父母在外常感觉亏欠子女,经常寄钱回家。爷爷奶奶多溺爱孙子孙女,经常是有求必。这样一来孩子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与同学不断进行攀比,虚荣心越发的强烈。还有就是有时为了买某一样东西,又害怕爷爷奶奶不允许就以各种学习上的借口撒谎骗人。这样一来就养成了不诚实的坏习惯,也渐渐养成好吃各种零食等一系列不好的习惯。(3)学习成绩差,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孩子刚开始学习自制力较差,由于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有效监督与指导,孩子们刚开始的学习基础较差。再加上孩子们近年来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需要家长的辅导,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辅导孩子,这使得这类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后面的学习越来越难。孩子们在班上的排名比较靠后,容易受到老师的歧视,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劲头,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通过对中学里的老师的一些采访,了解到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加之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容易受到电视以及网络传播的色情和暴力的内容和情节的影响。他们经常触犯校纪校规,在学校外面打架斗殴,学校也没法管住他们时,便勒令其退学。这样他们大多还未成年就走上了社会,一些人还因为缺乏管教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当地的盘江二中学的信息,每年学校的升学率不高,25%的人能考上高中,36%的人考上专科,其余的人40%回家种地,60%外出打工。这样当地的教育水平整体不高。3 常年在外打工,子女跟随自己生活在异地子女常年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的,他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见证了父母讨生活的艰辛,因而也更加疼惜父母。但因为生活在城市里,贫富差距很大,跟随着父母四处漂泊,体味了其中各种艰辛。通过走访这些孩子的亲友以及电话采访,调查得知他们多表现为以下的特征:(1) 心理敏感脆弱,自卑心理较强心理方面,依然有35左右的农民工子女有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和父母在外的孩子,由于居住房屋经常上涨房租等费用以及父母工作的关系,他们没有一处固定的居所,通常需要经常搬家,这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许多不安。同时租住的房屋狭小,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城市有许多很好的吸引人的东西,孩子们向家长要,父母会强调自己与别人的身份不一样地位不一样,买不起那些东西。这会给孩子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平等,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从而也缩小了孩子们交友的范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均不利。同时这类孩子也更加敏感,很在乎别人的眼神。(2)学习成绩不佳这类孩子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希望孩子以后考个好点的大学,不要想自己一样四处奔忙”。但因为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环境较差,以及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辅导,再者也请不起家教。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教育就落后于城里的孩子们。还有就是这类孩子在城市里上学,多要交不少的借读费,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在孩子的心理上也产生不小的学习负担,这势必会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影响。还有就是家中可能不止自己一个小孩,还需要照顾其他孩子以及分担家里大部分家务活,这也会占据一定的学习时间。这类孩子因为父母的工作不稳定,超龄学习现象较普遍。三 解决的办法农村务工人员子女都很勤快,刻苦,比城里的孩子能吃苦,很早就承担家里的家务活。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通过学习改变穷困的命运。他们需要的是良好的机会以及条件。1 派出心理医生志愿者到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干预,最好是能设立一个心理拓展课课程这希望政府和学校予以重视,大学提供志愿者,政府负责志愿者的食宿,乡村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这将可以帮助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解决自己的烦恼,更快的放下心理包袱。同时也能提早预防其他孩子出现这些方面的问题。2 政府向农村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多实惠的发展身心的活动 提倡各界人士关心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组织更多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发展的活动。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孩子们打开梦想之门,鼓励他们自我向着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发展。3 乡村学校完善软硬件设施,让学校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父母不在身边,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靠学校的的帮助来培养。放学后为学生提供自习课以完成作业,同时安排老师辅导。允许同学们在假日期间到学校图书馆看书,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活动。这样减少了孩子们在家的孤独以及有效引导孩子们的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纳更多的教育人才到农村。4 给父母提供心理老师援助,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能有效缓解孩子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相互的了解,加强父母的正确引导作用。这也能有效及时的预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对课程进行改革,确保初级的学习能够提供实用的知识 调查发现10%的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学习成绩不好初中还未毕业就有辍学的。初中毕业出门打工的孩子们由于不懂技术和法律,辛辛苦苦赚的钱最后还拿不到;在家种田也因为不懂技术不能养家糊口。这样一来这些孩子还是不能摆脱父辈的命运。建议初高中开设必修和选修课,针对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能把学习的东西真正应用于生活中。同样专科类学校应该有政府以及企业的资助。降低学费,吸纳更多的需要学习的学生。6 改革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采取常住人口管理取代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 这一条主要是针对在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子女,从根本上讲,要认识到他们将成为城市的主人,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将关系到城市长远的整体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的的户籍管理体制,不仅为户籍人口服务,也为非户籍人口服务。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将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城市公办学校招生计划中,纳入城市“普九”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