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pdf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i 论 文 摘 要 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两大重要领域, 也是人类经 济发展的主题。克拉克认为, “对于实事求是的人和从事研究工作的 人来说,在各个要求获得应得权利的人中间分配财富的问题,是一个 极其重要的经济问题” 。 人类社会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历 史以生产发展为主轴。一部人类史,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是生产发展 史。但是,生产发展后,如何分配,却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 如何进行分配?每人应得同样多还是 应当按照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进行分配?如何进行财富和收入分 配的调节?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经济生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随着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日益 丰富,人类渐渐以创造财富为中心,转向以财富分配为中心的时代。 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 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都面临着分配正义的问题。 因此, 充分借鉴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于我们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 意义重大。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的 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影响和实践发展,根据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以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 法,着重阐述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 克拉克: 财富的分配 ,陈福生译,商务印书馆 1 9 8 3 年版,第 1 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ii 谐社会的启示。 全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在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的 正义和分配正义及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分配正义的概念;第 二章论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从经济学、社会政治理 论、哲学视域中来分析。第三章论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主要内 容。第四章阐述马克思分配正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正义;分配正义;剩余价值;按需分配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iii abstract cre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s the two major areas of the economics research, and also the theme of hu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lark believes that for the people engaged in research work of, the issue of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economic issue. clark: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n all requests for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 human society is based on the material means of subsistence production .production development is the principal axis of history. a human history, in a sense, is the first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however,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how to distribute is not a simple question. in the community relative scarcity of resources, how to carry out the distribution . each person should have the same or more individual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distribution . how to carry out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income adjustment .all of these are human economic life faced by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s human capacity to create wealth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human gradually shift form the creation of wealth as the center to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s the center of the time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capitalist or a socialist country,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hus, fully draw on the distribution of justice marxist thinking, for us along the correct path of healthy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as followed: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aper limits conception of the justice and allotment justic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max s allotment justice though;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paper discussed main contents of max s allotment justice though;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paper discusses academic influence of max s allotment justice though; in the fift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bundance development of max s allotment justice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iv though. key words: justice; allotment justice; surplus valu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need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2 引 言 社会分配正义一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古希腊,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四大美德中, 正义是最重要的, 起着统帅作用, 是灵魂。它也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 义之一, 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教导人们要公正, 认为在经过公正的末日审判之 后, 人类将进入一个分配合理没有邪恶的、永恒的千年王国。 在柏拉图看来, 社会正义是在理性的统辖下而达成的一种有秩序的和谐状 态。 对于社会来说, 正义则是各个阶层负起自己的职责, 各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去干 涉其他阶层。社会是由个人承载的, 因而社会的和谐状态是在个人的美德中实现 的。亚里士多德主张“分配公正”和“交换公正” 。 “分配公正”是在等级制的分 配制度下实现的, 他指出:正义包含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相等的人就该配 给到相等的事物。亚里士多德看到, 仅仅依靠等级制度很难实现充分的“分配公 正”, 因此, 作为对这种缺陷的补充, 他提出了“交换公正” 。 “交换公正”是通过 社会中自发的交换来实现的, 通过“交换公正”来弥补“分配公正”中的不足。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 实现分配正义一是要依靠制度, 二是要依靠市场 交换, 这在当时以至现在都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围绕这一问题,许多西方思想家都进行了研究,其中以罗尔斯影响最大,他 的分配正义理论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正义论的最高成就,对当代哲学、政治学、经 济学、伦理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 面发展, 分配正义问题也引起我国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从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学术界先后介绍了罗尔斯、诺齐克、尼尔森等人的分配正义理论,并且根据 我国经济社会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对分配正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出版了一系 列专著, 如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社会分配与社会保障 、分配正义论 , 等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也开始了对社会分配正义方面的研究。 关于社会分 配正义问题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 0 年代到9 0 年代前期, 这 一时期主要是翻译西方名著和评价西方现代社会分配正义理论;第二阶段是9 0 年代后期至今, 这一时期主要是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分配正义理论, 特别是党的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断,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3 关注, 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当前学术理论界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 出现了一批有较 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基本观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分配正义的基本内涵, 二是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 三是如何构建分配正义的社会。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 果不仅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而且有助于建设分配正义的社会。 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分配正义理论, 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人物: 一是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 主张权利应该先于利益, 人们的欲望、爱好、利益 应当受到正义原则的限制。二是哈耶克和诺齐克的程序正义论,强调分配的正义 性并不在于分配的最终结果是否平均, 而在于分配的程序是否正当。三是以瓦尔 策、桑德尔和麦金泰尔为主要代表的“社群主义正义论”, 它是一种以共同善为 价值目标和以个人内在品格为基点的正义论。 四是以哈贝马斯为主要代表的综合 正义论, 就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 建立一种能够用“理想语言”进行“对话” 、 “交谈”的“理想的言谈境况” 。 当代中国社会关于分配正义的基本内涵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分配正义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 个公正的社会, 都应该以充分有效而又分配合理的方式确定每个阶层的基本权利 和发展机会的平等,实现尊重和保护各个阶层所具有的阶层差异, 提高资源使用 效率和促进社会总财富的不断增长, 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培育良性的社会流动, 构筑和谐的社会整体。 (2 )分配正义的精义就是在于给每个人以所应得,即每一 个社会成员都应得到与其行为相适应的合理的平等的对待。 (3 )分配正义是我们 制定政策和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 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 (4 )分配正义不仅指经 济公正, 而且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社会成员之间的 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不过分悬殊。法学意义上权利与义务对称, 人们 的获得与其所承担的责任及所作贡献相一致。 伦理学意义上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生 存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分配正义主要体现为一种分配正义的精神能够得到参与 者的接受和认同, 使社会成为“分配正义的合作体系” 。 从以上的概括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学术界在分配正义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 可喜的成果, 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 而其观点和思想都具有相当的深度。 笔者认为, 分配正义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4 应当在充分借鉴他们的优秀成果的同时, 更加系统地梳理和说明在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的今天, 分配正义的内涵是什么, 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 有哪些内容,以及怎样用来指导我国实现分配正义等等。在论述这些问题的基础 上分析清楚当前我国在分配正义方面的现状, 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分配正义 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5 第一章 正义与分配正义 所谓正义问题主要是指对社会、人及行为准则、善恶、美丑的追问, 从客观 方面来看, 它以人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 是对人际交往与互动关系的追问; 从主观 方面看, 它是人在变革社会关系的过程中, 为求真、善、美观念把握世界的一种主 体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而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满足 自己的需要。为此,人对客体进行多方面、多尺度的观念把握、人在改造社会的 过程中, 站在主体的立场上, 运用主体性的尺度认识、评价、取舍、变革自己的社 会关系, 提出了正义与否的问题。 正义问题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是与人类社会 相伴相生的社会问题。 一 正 义 “正义”一词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词语之一,但要说出它的确切含义并 非易事。因为它被如此广泛地使用,似乎可以用来指称所有美好的事物和行为。 最早书面表达古希腊人从混沌中萌发的正义观念并产生较大影响的, 是公元 前九世纪左右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史诗中的“d i k e ”一 词,后来就一直被译为英文的“j u s t i c e ”(即正义)。对于“d i k e ”一词的涵 义和使用,无论是荷马本人,还是他所描绘的史诗中的人物,都预先假设了一个 前提,即宇宙存在单一的基本秩序,这一秩序使自然、社会有了一定的结构,要 成为正义的,就要按照这一秩序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和事务。荷马史诗表达了 人们对公道和正义的永恒追求与向往, 也表达了最原始的正义观念: 正义是秩序, 是对既成惯例和习惯法的维护与尊重;是对勇敢、节制、勤劳、虔诚等个人美德 的推崇;是对强暴等非正义行为的惩罚等等。这些观念对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及 其后世思想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 先哲的思考,正义成为道德哲学中具有丰富内涵的核心范畴。正义的传统从古希 腊延续至今天,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基本精神始终不变。 所谓“正义”即是指公正、合理。正义是为了调节和均衡社会各群体间的利 益,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而形成的一种普遍主义道德规制。从古希腊时期起, 思 想家们就一直设想所谓“正义的社会”。柏拉图强调正义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只 能从事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要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充分发挥各自能力,这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6 是社会的大正义。柏拉图的“正义”带有唯心主义,但是却强调了“正义”是人 的社会地位及相互关系,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是和谐的社会秩序。亚里 士多德则认为,正义的根本内容是探讨政治的正义或城邦的正义,是以拥有平等 公民权的人的自足存在和公民生活为目的的, 是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和保持社会秩 序的原则,要实现正义就必须做到守法、均等、中道。严格地说,柏拉图和亚里 士多德都把“正义”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范畴。与此不同,罗尔斯在正义论中 提出了一种典型的现代“正义”涵义。他主张“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 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罗尔斯的“正 义”是一种“社会正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社会正义”还是“社会制度 正义”或“社会基本结构正义”的简化式。他说得很清楚: “对我们来说, 正义的 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或更准确地说, 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义务, 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所谓主要制度, 我的理解是政治结构 和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安排”。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罗尔斯的“正义”在本质上 是一种伦理道德实践范畴,而不是纯粹的政治实践范畴。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样, 他也是在一种狭隘视域中讨论社会正义。 马克思反对正义概念的“神秘化”和“神圣化”以及对正义概念的误用,反 对撇开和脱离物质生产实践来抽象的谈论正义问题、 来说明社会关系及其规范的 正当性,拒绝去寻找超时空的适合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永恒的“历史规律” 或永恒的正义法则,反对不作具体分析的普遍主义方法论,指出:正义随着社会 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所谓永恒的正义,正义的实质在于人民的利益,即以人 民利益作为判定正义的标准。 二 分配正义 分配正义具有制度意义,如果市场竞争不能创造自己公正合理的初始条件, 如果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无法根除的垄断、 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等与完全竞争不一 致的因素,市场竞争的自发和偶然结果与人们基本的道德信念相冲突,就需要某 种隔离、缓和与补救市场分配的制度。单纯的市场经济无法解决两个问题:贫困 与不平等。贫困问题产生于市场并没有按照人的需要分配相应的购买力,不平等 产生于市场不可能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提供报酬。 分配正义要求或者调整社会成 员的初始禀赋,或对初始收入进行再分配,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追求不同的目标 价值。任何一种分配正义理论都不要求实现完全的平等,但是,社会有义务把不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7 合理的不平等降到最低程度。 分配正义严格来说属于经济伦理学范畴,它从某种社会善的价值和动机出发 讨论社会分配的原则。 广义的分配正义涉及社会善的所有方面, 包括收入、 财富、 机会、社会地位以及道德尊严等等的分配,但是,核心问题是收入和财富的不平 等问题。分配正义理论试图从规范意义上澄清各种社会不平等的性质和对待方 式,区分个人和社会的责任,从而为合理的社会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规范和 原则。分配正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按照过程分析,可区分为市场初始 禀赋的再分配和市场竞争结果的再分配;按照目标分析,可分为起点分配正义和 结果分配正义;从研究方法上分析,可以分为契约论的分配正义理论和公共政策 的分配正义理论。 分配正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 其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它在不同 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性质, 即使是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历史阶段也 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也就是说, 分配正义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它受到一定历史 时期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分配正义起源于人类的经济生活, 它是财富分配问题上 引申出来的伦理观念。 首先, 从经济上讲, 分配正义是指在经济活动之前, 每个公民都有同等的机会 支配社会稀缺资源, 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 竞争过程 应该是平等的, 竞争的规则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同等有效的; 经济活动之后, 所有 人的贡献都有同等的效用, 他们的收入应该与其贡献成正比。 其次, 从政治上讲, 分配正义主要是指“一切人, 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 民, 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它保证 每个社会成员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由于个人可能因天赋、能力 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而不能获得这种机会,国家应保证所有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给予不具备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平等竞争能力的人以条件,提高他们的 能力, 努力使参与竞争的人在起点上平等。 最后,从伦理意义上讲,分配正义是指人人平等地享有社会基本价值, 如自 由、机会、财富、自尊、荣誉等伦理关系和道德要求。这种伦理关系和道德要求 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 它们是靠人们的自觉行动来维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9 5 年. 第 4 4 4 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8 的。人们内心深处形成的分配正义意识是维系这种道德关系的心理基础, 也是人 们评价分配正义与否的内在尺度。在这一点上, 它与政治和经济上的分配正义是 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分配正义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不同经济政治力量的 斗争和较量中自觉形成的, 是靠强制来维系的。伦理上的分配正义强调“一切人, 作为人来说, 都有某些共同点, 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 他们是平等的” 。 按 照伦理上的分配正义原则, 所有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老、弱、病、残者应与 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受社会财富。 这种公正观念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分配正义原则 赖以确立的社会心理基础,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 社会的政治、 经济原则如果背离了伦理原则就会失去大众心理上的支持。 依据伦理上的分配正 义原则, 政治上的分配正义原则不仅应承认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 生活, 而且还要通过政治手段保证老、弱、病、残者的基本生存条件, 以使他们能 够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三 马克思与分配正义 (一)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再生产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活动,还包括财富的分配 和交换,分配不是一个脱离生产的独立领域,分配关系取决于生产关系。但是, 马克思并不否认分配关系的重要性: “如果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个分配 撇开, 生产显然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 相反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要素的分配, 产品的分配就确定了”。 马克思始终认为,由于收入分配不能成为独立于财产 和生产关系的可控变量, 从道德和规范立场出发提出的任何分配正义观念都是空 洞的,对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也是有害的。 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达纲领中提出的公 平分配的口号。马克思并不否认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再分配可能性,虽然他的理论 宗旨是推翻资本主义,但是,他并不否认通过再分配改善无产阶级处境的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把再分配斗争作为过渡纲领的一部分。马克思认 识到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给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施加制度性的限制, 只有取消 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才能过渡到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中,劳动已经取代资 本成为衡量个人贡献和分配报酬的唯一根据。 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中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9 5 年. 第 4 4 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7 3 年. 第 4 4 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9 并且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再分配必要性和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 这将在本文的 第三章节给予说明。 (二) 关于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的争议 随着西方学术界对分配正义问题讨论的展开, 在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 批判理论中, 也产生了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立场的讨论, 出现了肯定派和否定派。 肯定派认为: 马克思不仅从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的 内部矛盾,而且从未来社会的道德理想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分配正义理论,即按劳 分配和按需分配理论。否定派认为:马克思既没有任何道德正义理论,也不从道 德观点出发看待现实社会, 因为马克思体系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制度 的经验可学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 否定派罗伯特塔克在其发表的卡尔马克思的哲学和神话与马克思 的革命性思想中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给予了否定,他指出马克思的理论中 部存在肯定意义的分配正义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的基本激情不是对正义 的激情,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谴责也非对其非正义的抗议,他们并没有展望一个作 为正义王国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他们反对主要是因为关心分配问题的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的概念”。 塔克的主要理由一是马克思是一个道德实证主义者,他 不承认一个与现行社会结构相脱离的普遍有效的正义规范。 二是因为马克思之所 以拒绝道德和正义的道德批判立场还在于, 他担心这会把工人运动引向争取社会 分配的更大份额而不再追求彻底的革命目标。 塔克的观点在伍德那里达到充分的展开。伍德在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中 说“当我们为了寻找对资本主义的详细解释而查阅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时,我 们会一再的发现,在他们的著作里根本不存在试图提供资本主义非正义的论点, 甚至也没有说明资本主义是不正义或是不公平的。” 塔克和伍德的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理由充分,马克思区分空想社会主义和 庸俗社会主义者,不是从正义出发去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 压抑和对人的摧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从中得出马克思承认 资本主义社会是正义的,或正义概念对马克思毫无意义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源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支配, 是一切奴役即一切社会 罗伯特塔克:马克思的革命性观念,n o r t o n a n d c o , 1 9 6 9 年, 第 3 7 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0 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 只有消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才能 彻底改变无产阶级受压迫和屈辱的地位。 马克思反对改良主义并不意味着否认存 在合理的分配正义原则。剩余价值的生产之所以是非正义的,是其产生的来源就 违背了平等交换的原则。马克思之所以把公平分配无产阶级斗争的目标,是因为 他相信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与其说马克思否认 了分配正义的规范, 不如说他意识到这种正义规范实现的条件是无法靠道德意识 创造的。 总之, 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的争议实际上隐含着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范式 之争,否定派把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解释为生产或经济一元论,生产结构及其组织 形式自主和自动地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结构和原则。肯定派则认为,分配关系与 生产关系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社会的分配结构具有独立性。前者看到了生产关系 在解释社会结构上的优先性,看到了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后者看到 了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分配关系的独立性。这种争论启示我 们, 只有深入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之中, 才能把握到它的实质内容和本真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7 3 年. 第 2 7 3 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1 第二章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和人们的心理等各 个方面。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按照马克思理论发展的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 次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的物 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在这个层次上,马克思说明了正义就是对一定社 会生产方式要求的适应; 第二个层次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实质分析和 道德批判。在这个层次上,马克思发现了交换价值生产的自由平等与资本主义剩 余价值生产对自由平等的违背的矛盾,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 的道德批判;第三个层次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设想,包括生产资 料的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和按劳分配。马克思的这一丰富的思想有着丰富的理 论来源,是在批判和继承中发展而来的。 一 按劳分配:在古典经济学视域中 1 7 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新一页, 随着机器大工业 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 表现的古典经济学,从1 8 世纪开始以成熟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威廉配第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 是重商主义解体和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 期的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最根本的命题。配第在赋税 论中指出,一定量的商品和一定量的货币交换是因为劳动量相等,因此劳动量 就是货币和其他商品得以比较的基础。但是他把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金银 的劳动;另一类是生产其他普通商品的劳动。配第认为并非一切劳动都能直接生 产交换价值,而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能直接生产交换价值。 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家财富的源泉的观 点。 他说的国民财富就是指商品。 这样他实际上是说劳动创造了各种商品。 他说,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认为商品有一定劳动量的价值,所 以人们可以用它交换含有同量劳动价值的商品。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学 说,并把它向前推进。他明确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认为商品的价 值只能用生产这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测量, 这不仅包括生产该商品时直接耗费 的劳动,还包括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原料的价值。这两种耗费的不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2 同在于:直接消耗的劳动能够创造新价值,而生产资料和原料的价值只能是一种 转移,它本身并不创造新价值。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尽管在理论上还有 不少缺陷,掺杂着不少谬误,但是为人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和商品生 产打开了思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就是这个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对资本 主义的批判,就是从对劳动价值论的解剖入手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对古 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和继承形成的。 同时马克思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 发展历史的大量详实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以当时资本主义 经济最发达的英国为典型,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和交换关系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下,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秘密,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前的阶级社会一 样,是一个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这样一来,有产阶级的所谓现代社会制 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这一类虚 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于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就像以前的各种社会一 样被揭穿:它也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不断缩减的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庞大机 构。” 它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 立的根源,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 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产 生、运动、发展的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为工人 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的正义事业提 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二 均等分配:在空想社会主义视域中 近代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 直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空想社会主义是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直接批 判的思潮出现的。早在1 6 世纪前后就出现了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 阳城 , 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资本主义社会腐朽和黑暗的一面日益暴露, 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绝望、厌恶和对于一种新的理想社会的憧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第44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3 1 8 世纪和1 9 世纪, 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的平均共产主义和马布利的空想共 产主义之后,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的著作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全部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圣西门把资本主义社会称 为“本末倒置的世界”,傅立叶指出资本主义是人吃人的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是 复活了的奴隶制度。欧文认为,一切罪恶都是私有制度、宗教制度和婚姻制度产 生的。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世界变成地狱。这些虽未触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本 质及其基本矛盾,但是他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资料,为马克思批 判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提供了资料。他们还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 想, 例如消灭财产私有制, 消灭雇佣奴隶制度, 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建立财产私有制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时,批判地继承了空 想社会主义的这些思想成果,并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 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 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还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是他们终究是属于一个 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 他们天才的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 性的无数真理。” 近代西方社会是反对专制主义和要求行动自由的社会, 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 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出现了诸如霍布斯、孟德斯鸠、卢梭等政治家和法哲学家, 主要精神是强调自由、平等和人权;个人主义和自由观念盛行,反对控制,要求 自由;契约观念成为近代法律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意味着公民权利意识 的发达,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正义不再仅仅是一种超验观念,而是和自 由、平等、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权利和人的价值的 重要意义,是古典自然法学正义思想在近代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对马克思的法 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三 自由与正义:在哲学视域中 (一)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思想 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的阐释, 借助伊壁鸠鲁的原子世界, 展现了人的价值、尊严、自由与平等。一幅人类社会的正义图景, 在马克思的勾 勒之下脱颖而出。 自我意识是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 其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对人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9 5 年. 第 6 3 5 - 6 3 6 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4 的高扬和阐发之中。伊壁鸠鲁的哲学处处赋予人的自我意识, 捍卫人的价值和尊 严。不论是在对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的判断上, 还是在思想和现实的关系 上, 伊壁鸠鲁都肯定了人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认为为了实现原子的形式规定, 为 了实现原子自身的独立性, 就必须对这种直线运动进行再一次否定, “因此, 这一 运动如果被想象为空间性的话, 就是偏离直线的运动。” 它体现了对必然性和非 独立性的否定, “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同样,自由也就不是外在于自我意识, 而是自我意识的本性。 也就是说, 人因有自我意识而自由。 其次, 人不仅是自由的, 而且是平等的。平等是一个关系范畴, 马克思阐述这一思想是通过原子与“他物” 的关系演绎出来的。马克思认为, 原子的偏斜运动意味着“原子否定一切运动和 一切关系”, 而这一否定要能够实现, 就意味着要借助“他物”, 但是, 在原子的世 界中, 任何原子都不是唯一, 这就意味着, 任一原子在实现自己的偏斜运动之时, 就必然被作为“他物”看待。因此, 任一原子与它赖以实现偏斜运动的“他物” 的关系, 就是原子与它自身的关系, 因这个“他物”与它有着同样的规定, 同样是 原子。马克思认为, “这个意思可以这样来表达: 原子从与它相对立的定在中抽象 出来, 并且偏离了它。但是这种偏斜中所包含的东西即原子对于它物的一切 关系的否定必须予以实现, 必须以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点只有在下述 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 即与原子有关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而是它本身, 因而也同样是一个原子, 并且由于原子本身是直接地被规定的, 所以就是众多的 原子。” 在这里, 马克思的类的思维和平等思想清晰可见, 因为“平等是人在实 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 也就是人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 人把别人当作 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 马克思自然不满足于把自我意识所蕴涵的精神自由、 平等精神及相应的 正义理念局限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之中, 而是要让它在现实中产生其应有的力 量, 让自由成为一种定在的自由。这使他指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 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二) 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主要受到黑格尔的意志自由和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 的影响。这才使得他能够以一个更为基础、更为根本的立场去看待自由、平等和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5 正义。自由意志的发展造就出黑格尔的伦理道德体系,在黑格尔这里,自由意志 的发展也就是正义的实现过程。黑格尔提出了自由的定在,也就是自由发展的各 个阶段,黑格尔将它们划分为市民法、道德、伦理和世界史等几个阶段。自由意 志要从抽象中走出来,就必须首先给自己以定在。自由是理性和自我意志的客观 运动,使客观理性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自由就不会是个人的任性 和主观偏好,而是体现着客观法则的命令和合理化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历一系 列环节,其中道德和伦理是最重要的环节。自由在个体道德这里,还只是个人的 善良一直和良好愿望,因此,道德义务还缺少现实性而只是空洞的形式要求。只 有到了伦理阶段,道德义务才有了现实的内容,这个时候的自由才不再是任性, 而有了理性的约束。这个从个人道德到伦理共同体的转变,同时使自由和人的提 升,最后在国家这里,自由获得了其最高、最终的实现形式。 像黑格尔一样,马克思也把自由看成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 一种客观发展趋势,具有其客观内容,在黑格尔那里,自由的发展过程反映的是 绝对精神的客观运动,内容是自由意志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认识,马克思的自由以 社会生产方式自身的运动趋势为前提, 受一定生产方式制约的人们的自由追求构 成为自由的实质内容。 黑格尔的国家是伦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克服了市民社会的伦理不足性。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法哲学。他说: “德 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 史。” 而“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 和最终的表述。” 在对黑格尔政治哲学实行的批判中, 恰恰显示了马克思的学说与黑格尔哲 学的难解之缘。马克思同意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区分,在对黑格尔的法 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得出了“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 而且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 看 到了政治革命、政治解放的限度, 从中提出了进行不停顿的革命、实现人类解放 的目标, 并找到了无产阶级作为克服市民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状态, 即完成人 类解放的担当者。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轮廓已然显现。马克思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第 7- 8 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新唯物主 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区别即是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马克思以“人 类社会” 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表明他明确以实现人类解放为他的历史唯物 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共同主题。而这正是他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确立的。 这样以来,马克思的正义的追寻、自由的论说就有了一个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 进一步说, 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这一批判促使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 济学, 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市民社会。马克思在法哲学、政治哲学立场上所达到 的高度、深度, 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法哲学、政治哲学立场的限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年. 第 57 页。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7 第三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随着西方学术界对分配正义问题讨论的展开, 在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 批判理论中,产生了对马克思的道德和分配正义立场的讨论兴趣。否定派认为既 没有任何道德正义理论,也不从道德观点出发看待现实社会,因为马克思体系是 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与经济制度的经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 肯定派认为 马克思有自己的道德理论, 它不仅从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出发批判资本主 义的内部矛盾,而且从未来社会的道德理想出发建立自己的分配正义理论,即按 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马克思否定分配正义了吗?与其说马克思否认了分配正义的规范, 不如说他 意识到这种正义规范实现的条件是无法靠道德意识创造的,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 由、平等和正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包含着复杂的内容。他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交换 的不平等,也批判私有产权制度本身的不平等;既坚持内在批判的立场,又在更 高层次上扬弃这种批判;他不仅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分配观,也提出了自己的分配 正义观。本章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着重阐述马克思的分配正义与劳动价 值、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理论。 一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与分配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导环节, 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 环节,从属于生产,并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决定分配,指的是生产的社会关系, 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生产的物质条件,即生产力决定分配的速度、规模及 其结构。因此,生产决定分配,首先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分配关系是一种历史的社会关系,它由生产关系产生并与之 相适应,因而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直接导 源于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 基础。人们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由此决定的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着他 们如何参与生产和分配,因此,人们对生产关系的找有关系部同,生产关系的性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18 质随之改变,从而分配关系的性质也就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有什么样的生产资 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 资产阶级通过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 其次,生产结构决定分配结构。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 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 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 分配的特定形式。” 由此看出,所谓生产结构决定分配结构,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生产力来看, 生产为分配提供对象, 因为分配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 如果没有社会产品的生产, 也就没有分配的对象。不但如此,生产的物质结构还制约着分配结构。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