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谢·尤·维特与俄国的经济现代化.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谢·尤·维特与俄国的经济现代化.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谢·尤·维特与俄国的经济现代化.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谢·尤·维特与俄国的经济现代化.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谢·尤·维特与俄国的经济现代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史专业论文)谢·尤·维特与俄国的经济现代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18491915)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活跃于俄国 历史舞台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因才能出众而深受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赏识, 于 1892 年 2 月升任交通大臣,同年 8 月改任财政大臣,任职时间长达十年。作 为财政大臣,维特在俄国推行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环环相扣彼 此呼应,内容涉及交通、财政、金融、外贸等领域,目标是要快速实现俄国的工 业化, 基本建成民族的工业体系。 他的改革卓有成效, 不仅改变了俄国工业自 1861 年改革以来发展缓慢、后劲不足的局面,创造了沙皇时代所有财政大臣都望尘莫 及的工业发展速度,而且推动了 90 年代俄国工业的高涨。迫于农业危机的压力, 维特也进行了农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然而功在未来,在当时作用不大。尽管到 20 世纪初,改革最终走向尽头,但它体现了典型的后发型现代化模式,在俄国历 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维特的出生环境及成长历程出发,探讨维特经济思想的形成。维 特的家庭培养了他牢固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而他的求学和职业经历却给予了他 专业素养和资本主义文明熏陶,他所接受的专制与现代化思想,客观上促成他最 后选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说作为他日后的改革思想。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维特发展民族工业的主要措施。内容有三:一是以铁路建 设等大规模公共建设事业来推动俄国重工业的建立。二是政府扶植重要工业部门 与行业。三是通过高关税政策来保护俄国弱小的民族工业。 第三部分从维特的财政货币政策入手,分析维特的经济改革。维特的主要政 策包括:以高赋税和外债平衡国家预算,以大力引进外资来加速发展各项经济事 业,以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的货币改革来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接轨、稳定俄国 卢布信用并创建良好的信贷环境。 第四部分单独阐述维特对于农业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本章论述了俄国 19 世纪 下半叶以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并以 90 年代后期为界,介绍了维特在农 村改革问题上对于村社的态度转变以及改革受阻的原因。 第五部分是对维特改革的总结与评价。一方面总结了维特改革失败的直接原 因与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客观评价了维特改革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维特 经济改革 现代化 俄国 后进国家 ii sergei iulevich witte and 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of russia 【abstract】 sergei iulevich witte and 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of russia 【abstract】sergei iulevich witte (1849-1915) was a great statesman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te 19 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of russia.he was appreciated by alexlander because of his outstanding talents,so he was promoted to the transport minister in febrary 1892,and in august of this year he was appoint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minister of finance,and he served as the minister of finannce until 1903.in the decade of his career as the minister of finannce,witte carried a series of very comprehensive economic reforms, these reforms are closely linked which covered transportation,finance,foreign trade and other fields ,the aim was to achive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establish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system in russia. his reforms were very effective which had not only changed the condition in which the russias industry had developed slowly and lacked impetus since the reform of 1861 and create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eed that the other finance ministers in the tsar times couldnt catch up with , but also pushed the coming of industrial upswing. besides,witte also carri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rural reform under the pressure of agricultural crisis, although there was nothing in it at that time, it contributed to the fu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th century, wittes reforms come to an end, but his reforms showed a typical modernized mode of russia which as a backard country, so there were important meaning and value in russian history. the paper consist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discussing the formation of wittes economic thoughts on the basis of his background. wittes family cultivated his inrooted royalistic thoughts and his experience of study and career gave the professional and capitalistic knowledge; in addition, his royalistic and modernized thoughts objectively contributed to his final choice of friedrich lists doctrine of nationalist plutonom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emphasizes wittes leading measures of developing national industry.they consist of three aspects:firstly to construct large-scale railways to dr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heavy industries, secondly government supported vital industrial departments iii and callings, thirdly to protect the backward national industry of russia . 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se wittes economic reforms from his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wittes main ways included that making use of the high taxes and the foreign loans to keep the government budget, broadening influx of foreign capital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conomic undertakings, substituting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silver standard to make it link u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o stabilize the russian currency and creat good credit environment. the fourth part separately set forth wittes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rural reform.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plight of agricultural capitalism in russia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 th century, and on a base of the late of 1990s, introduces how wittes attitude towards rural communes concerning rural reforms changed and why his reforms was hampered. the fifth part summarizes and evaluates wittes reforms. on the one hand it indicates the direct cause and the root cause that wittes reforms failed, on the other hand it evaluates objectively the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of wittes reforms. 【key words】【key words】witte economic reforms modernization russia backward country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 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 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前 言 前 言 19 世纪下半期,世界掀起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各主要国家如美、德、日等纷 纷立于第二次现代化的潮头。俄国亦然。俄国的现代化肇始于克里木战争后,到 维特主政时期达到高潮,并很快使俄国与其他国家一样步入垄断阶段。维特的经 济现代化模式被学界称作“维特体制” ,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世界现代 化历程看,俄国属于后进国家的外源型现代化,即落后国家在外来先进文明的冲 击下,为赶超而强制推行的一种现代化,这种后发型现代化往往表现出以政治高 压来强行启动经济现代化的特点。维特的经济现代化改革,其实质就是政府权威 下的强制工业化,因此研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维特经济改革,对于剖析俄国 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从后来发生的结果看,俄国的现代化 并没有成功,维特的经济改革也只是昙花一现,可是同样作为后进国家现代化标 志的美、德、日等国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研究维特的经济改革来总结 俄国现代化的得失,对于探讨后进国家现代化模式亦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 大林模式,该模式后来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人们在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时,将更多的责任推向斯大林本人。这并不公允。其实我们可以从维特的现代 化中看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子。俄国现代化的特点在于政府迫于外部压力而担当了 现代化运动的领导工作, 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有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特色。 因此, 研究维特的现代化尝试,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斯大林模式的根 源。 俄国的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英国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亦不同于法国激进式 的革命道路,它走的是一条改革与革命并存的特殊道路。俄国的现代化往往以改 革来启动, 以革命来推波助澜, 改革与改革作为推动俄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彼此紧密联系。维特的经济现代化改革,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整个社会的转型,从 而对 20 世纪初的俄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分 析 20 世纪初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 国际上对于维特的研究较多,并在上世纪 6070 年代掀起小高潮,主要论 著和论文的问世亦多见于此时期。对于维特的评价,在当时大体说来,可分为苏 联派与西方派两大阵营。当时的苏联史学家大多对维特持批评态度,将其归类于 专制制度下沙皇的忠实走狗,对其改革多持否定态度。而西方学者则推崇维特为 俄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90 年代后,所谓的两大阵营不复存在,学者们对于维 特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而对维特的功过评价亦更趋向于客观和公正。对于维特 的研究成果有西奥多的论著 谢尔盖 维特与俄国的工业化 和论文 谢尔盖 维 2 特关于帝俄工业化的秘密备忘录 ,奥尔加格瑞斯普的对 1914 年以前俄国经 济的研究和俄国与苏联的经济与社会(18601930) ,斯蒂芬马克斯的权 力之路西伯利亚铁路与亚俄的殖民化(18501917) ,汉斯罗杰的在现 代化与革命时代的俄国(18811917) ,格申克隆的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 保罗盖尔格林的俄国的国民收入(18851913) ,彼得沃尔德伦的帝俄 的结束(18551917) ,弗兰西斯威廉弗奇斯沃的俄国农村的改革国 家、当地社会与国民政治(18551914) 以及鲁宾逊的帝俄与苏联社会早期 的村社改革土地、乡村与村社等。 国内也有一些对于维特与俄国现代化的研究,多见于论文的发表。其中有张 建华的李鸿章与维特经济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 、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 革命 、 论维特改革的影响与实质 ,王哲时的维特与李鸿章交涉有关中东铁 路问题实情录析 ,罗爱林的维特货币改革评述 ,毛晨岚的维特在西伯利亚 大铁路建设中的作用等等。这些学者的研究特点是从维特经济改革的某一方面 入手,深入挖掘以图窥斑见豹,然而并未能全面而翔实地论证维特的整体经济现 代化改革。关于维特经济改革的全面论述有见诸于一些关于俄国现代化的专著 中,如刘祖熙的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张建华的俄国现代化历 史研究以及赵士国的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近代晚期俄国革命与改革 研究等,然而在这些论著里,有关维特改革问题的论述尽管全面但失之于不够 深入透彻。 本文的研究素材主要来自维特本人的自传、著述和相关英文材料,同时在一 定程度上也参考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的研究特色在于以现代化理论和社 会转型理论为指导, 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维特的经济现代化改革作为考察对象, 全面论述维特改革的内容,客观分析其失败根源,并试图探讨维特改革在俄国历 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3 一、维特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维特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维特的生平 (一)维特的生平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1849.6.171915.2.28),出生于梯弗里斯(今第 比利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祖先是德国人,早年从德国移居到当时属瑞典管辖 的波罗的海沿海省。维特的父亲尤里费多洛维奇维特是普斯科夫省的绅士, 从国外深造归来后作为农学领域的专家服务于政府部门,1844 年娶了上司萨拉 托夫省省长的长女为妻,婚后改信东正教,并随岳父家迁移到高加索省工作和生 活。谢尔盖维特的童年并不是以巴尔干德国人的方式受教育,而是在他母亲家 族的影响下,接受俄国贵族的正统教育。维特的外祖母出身于俄国最古老的贵族 之一多尔戈鲁基家族,她是一位优秀的植物学家,也是维特的启蒙老师,教他念 书和正教教义;而维特的舅舅罗安法捷耶夫将军则是当时俄国著名的军事将 领和狂热的亲斯拉夫派代表, 也是维特早期亲斯拉夫思想和职业生涯开始的引路 人。维特在牢固的忠君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对此他本人深有感触:“我了解自己 是在绝对忠君的气氛中养育大的我对于我所为之效力的皇帝、 以及一般说来 对君主制的忠诚,一定是一种遗传的特性” 忠君思想牢牢的贯穿于维特的 一生,在他的政府工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敖德萨城是维特继高加索后的第二故乡,对于维特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如果说在高加索国境线上的童年生活赋予了维特大气、豪爽、富于开创性的 个性的话,那么,敖德萨城则给予了他专业素养的培养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模式 的熏陶,也是他的发迹之所。当时的敖德萨城是俄国第三大城市和主要的谷物出 口地,多种族聚居,尤以犹太人居多,这个城市与西欧联系密切,信息发达,最 能接纳西方的思想和制度。 1867 年,维特进入敖德萨的诺沃罗西斯克大学数学物理系学习,求学期间 家庭遭逢变故,父亲与外祖父相继去世,家中债务沉重。拮据的生活使维特远离 了上流社会的浪漫奢侈生活,选择毕业后去工作。由于学术上的成功,维特最初 希望做一名大学教授,可母亲和舅舅认为“一个贵族去当教授是不适宜的” ,最 后在舅舅的安排下,进入了敖德萨政府的铁路机关,从卖票开始,做过铁路方面 各种工作,六个月后即成为运输科科长。 维特以他的经济专长为铁路事业服务。 他仿效美国在俄国建立了机车运输轮 作制,保证了运输的通畅,他曾骄傲宣称,在土耳其战争期间,他实际上是所有 【俄】维特: 维特伯爵回忆录 ,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10 页。 4 开往前线的火车必经的敖德萨铁路的总经理。土耳其战争后,他成为由敖德萨铁 路及其它铁路合并成的西南铁路公司这一私营公司的经理, 由于他以新的资本主 义方式经营,这条铁路由亏损转为盈利,并成为俄国当时最赚钱的铁路之一,他 还借此结识了一些铁路巨头、大银行家及各类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人脉与资 本主义运营经验;同时他应邀参与政府有关铁路事务,成为巴拉诺夫铁路委员会 的领导人之一,并起草了强化铁路集中管理的章程,后来被一直遵循执行。工作 之外,他还在莫斯科公报 、 基辅言论报 、 工程师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 经济方面的文章,阐述他的经济思想与主张。1883 年,这些文章被结集为货 物运输铁路运价原理一书出版,对俄国铁路运输业影响深远。 1888 年是维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那年他直率地警告,沙皇御用重型专列 不能按交通大臣所拟定的速度高速行驶,否则皇帝的性命将遭到威胁。他的话在 两个月后得到验证,御用专列在一次返回彼得堡的途中于哈尔科夫的波尔卡倾 覆,造成 21 人死亡,37 人受伤,沙皇也受到碰伤。 这一事件使沙皇开始重用 维特这个忠诚耿直的警告者,于是在 1889 年维特被提升为财政部下属铁路事务 局局长一职,三年后即 1892 年 2 月又被任命为交通大臣,同年 8 月转任财政大 臣,管理贸易、工业、信贷、税收等事务。在财政大臣一职上,维特连续干了十 一年,经历了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两任沙皇,直到 1903 年 8 月。这一期 间他在俄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改革,为俄国的经济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 献。此后,维特退出俄国财政部,于 19031905 年转任大臣委员会主席,1905 1906 年任沙皇政府首届内阁总理大臣。 (二)维特经济思想的转变 (二)维特经济思想的转变 维特的经济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在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他并没 有一套完整的经济思想,仅仅是一个坚定的斯拉夫主义者,认为在俄国发展资本 主义将会动摇俄国的根本,并且将俄国人民变成机器的奴隶。然而不久他开始迷 上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说,并且将之奉为自己日后行 动的指南。 1.前期的探索 1.前期的探索 在不断的职业实践的背后,维特一直专注于经济学理论的探索,试图找到适 合俄国现实的经济学说。这一时期他徜徉于西方各派经济学家的学说中,但却并 没有得出一套完整的适合俄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他仅仅认定“只要俄国的生活中 【俄】维特: 维特伯爵回忆录 ,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1416 页。 【俄】维特: 维特伯爵回忆录 ,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25 页。 5 还没有逐步形成一个基于俄国特有现实国情的国民经济体系, 我们就将在各种经 济理论中摇摆不定。 ” 首先,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贸易学说已被证明不适应于俄国的现实。在 18 世纪下半叶和 19 世纪初,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将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发扬到了最高峰,欧洲各国纷纷将其奉为圭臬。亚历山大二世统 治下的俄国遵循的便是古典经济学说,维特从中也获得了一定启发,他所制定的 铁路运价表便是基于斯密学说中的供求规律原理。 然而事实上这种思想流派并不 十分适用于俄国的状况。古典自由贸易学说的论点以世界主义原则为基础,即把 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里各国自由贸易,才能最大程 度创造财富。亚当斯密认为,刺激经济的有力方法就是自由放任,政府的干预 只能把工业和资本引入不太有利的渠道。 然而这一学说并没有考虑到各国的现实 国情,英国作为当时世界领先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所生产的产品能以最低的价格 最好的质量迅速占领别国的市场,从而获得最大的优势,而与之相反的是,落后 国家的“幼稚”工业,在这种冲击下,如不进行保护,长期以往将无立足之地。 事实上,亚历山大二世时的财政大臣赖藤便是谨遵自由贸易学说,大幅度降低了 传统的关税壁垒,极大地刺激了进口。在他从 1862 年到 1878 年管理俄国财政的 13 年里,有一半的年份俄国的外贸处于逆差,俄国的工业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 无竞争能力,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遭到英法等先进国家产品的排挤,从而造成俄 国长期的贸易逆差和严重的资本不足。为了平衡收支,稳定卢布信誉,赖藤在国 内征收重税,在国外大举贷款,结果一场土耳其战争直接造成了俄国经济的几近 崩溃,赖藤也因此下台。 其次,德国俾斯麦的政策同样不适用于俄国。德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在短短 几十年里的迅速崛起震触了俄国,而同时 19 世纪下半期,俄德外交事件亦频繁, 德国为了阻止俄法亲近而大力拉拢俄国,德国是当时俄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而 德国首相俾斯麦更是对俄国深有影响。 当时俄国的部分评论家们认为俄国应该效 法俾斯麦来发展俄国,然而维特对此加以否定,他认为俾斯麦的社会立法并不适 合于俄国。首先,俄国并不具备德国那样雄厚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德国在 19 世纪早期通过“土地革命”和工业革命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德国的统一以及普 法战争的胜利果实更是加速了德国经济发展步伐,所以德国有能力给予社会福 利, 同时俾斯麦还拥有着一个有着忠诚的普鲁士精神的官僚机构牢牢贯彻他的政 策。而俄国本就是一个贫穷落后并依赖外资和国外贷款的国家,加上农奴制的残 余致使俄国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福利的一套在俄国是站不住脚跟的。赖藤之 后的财政大臣邦格的政策便是侧重于社会福利,以关注农民福利、改善税源、修 theodore h. von laue: sergei witte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uss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2-53. 6 订立法为主,结果邦格任职期间不仅没有使国库收支相抵,还加重了国债,最后 由于外交紧张引发卢布危机,邦格政策宣告结束,仅仅保留了劳工立法。 最后,尽管没有一套整体的经济思想,然而维特的经济思想却是牢牢站在斯拉 夫主义立场之上的。由于亲斯拉夫派的态度,维特害怕俄国按照西欧的方式走资 本主义道路,他认为这样会动摇俄国的“根本制度” ,会“把俄罗斯人民变成工 厂的自动机和资本、机器的不幸奴隶” 。这些观点体现于维特 1885 年投稿于罗 斯报的文章制造业中的奴隶一文中。在文章中,他描述了亚当斯密的劳 动学说中对于被遗忘的个体工人的同情,并且他进一步阐明: “自由竞争已经导 致工业以远远超出意料之外的的速度发展, 但在这块土壤中它也同时创造出工人 阶级的裂缝这些精神受到摧残的机械呆板的人们已转而与欧洲国家政权相 敌对,现在俄国正面临这一同样惨淡的前景。 ”此时的维特认为,西方资本主义 不仅将使人类退化,而且还带来了工人运动,危害俄国的统治秩序。 为此他提出,俄国工业将采取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路线,即以生活消费品 的生产为主,围绕它来处理农业产品和提高俄国的农业水平。维特的考虑在于, 一方面俄国应该摆脱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走向经济独立;另一方面,俄国凌驾 于别国之上的优越感来自于俄国丰富的天然资源, 然而俄国国内并没有充分开发 和利用这些资源。这样,俄国的工人将与土地紧密联系,工农业结合的产业将会 加强。也就是说,此时维特主张俄国工业发展应以轻工业为主,并且工业应为农 业服务,优先发展农业。对于解决工人运动问题,维特认为,建立劳工法保障工 人及妇女儿童的权益固然重要, 然而最首要的是要鼓励宗教对人民公共生活的渗 透,即加强东正教教会对于人民的道德教化,以道德途径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劳 工问题。对于俄国农业的发展,维特也基本上继承了保守的斯拉夫主义的观点, 积极拥护农村公社,认为村社是俄国农村基层结构的支柱,也是避免俄国农民无 产阶级化的保证,它可以预防国家发生革命和免受资本主义的祸害。 2.李斯特经济学说的影响 2.李斯特经济学说的影响 19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维特痴迷上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的国家经济学说, 由此, 其经济思想也发生了急剧转变。 他在 1889 年出版了 弗 里德里希李斯特与国家经济学一书,向俄国人介绍李斯特的思想,同年他进 入政府工作,开始将李斯特学说运用于他领导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工作中。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是 19 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也是最早批判古典经济学派并倡导关税保护的评论家之 theodore h. von laue: sergei witte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uss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p.55. 7 一,他主张的是与自由贸易学说相对立的国家经济学说。按照他的看法,国家经 济学的任务便是从现实出发,探讨“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可以通过什么样的 方式指导和管理个人经济, 限制人类经济以防止外国的限制和外国的势力阻碍本 国的经济,发展本国的生产力” 。作为一个爱国的经济学家,针对 19 世纪早期 落后的德国经济,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更多关注的是落后国家如何发展本国经 济。他认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应该起着整个国民经济火车头的作用,所以“一个 国家要能保护自己,应该尽其可以利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建立工业,并促进工 业发展” ,同时又强调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经济生活, “在和平时期,政府应该推动 各种新制造业的建设,以维护本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为了发展工业,政 府甚至可以暂时牺牲农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对于国家如何发展工业,李斯特强 调国家应灵活运用保护主义政策来发展国家生产力。 各国应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 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对外贸易政策,有步骤地运用关税保护措施。特别是对于 “依赖于外国制成品的农业国家如果具备必要的精神素质和自然优势 可以通过实行保护性关税促进本国工业的创建” ,贸易保护的重点对象在于关 系国计民生的重工业部门,这样才能迅速发展起本民族的工业体系,为了经济的 现代化,政府必须借助于关税保护政策。 维特几乎全盘接受了李斯特的学说, 并奉其学说为自己日后思想与行动的指 南。维特于 1899 年 3 月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一份关于帝俄工业化的秘密备忘录 便是根据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的精神所书写的,这份备忘录是一 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档案文件,它是维特一整套施政纲领的阐释,也是他经济 国家主义的宣言。在备忘录中,维特将国家实力与工业化等同,他声称,为了不 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殖民地,为了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俄国必须迅速摆脱 农业国家的身份, 树立帝国强大的工业体系。 为此维特提出俄国应在政府主持下, 开始最快速的工业化:一方面,政府应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对 于国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应按照一个体系严密、具有连续性的明确计划来贯彻 执行;另一方面,为了快速工业化,政府必须执行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计划 高关税和强化征税, 并不惜以地主与农民的沉重牺牲为代价, 此外, 为了工业化, 政府还应广泛利用外资,以外资的援助加快工业化进程。 以李斯特学说为基础, 维特于19世纪90年代推行了一整套快速工业化战略, 后人称之为“维特体系” 。他坚持 1891 年的高关税政策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限制进口的同时加大出口,特别是强制性进行谷物输出;他大力引进外资,实行 赤字财政,以弥补国内资本的缺乏与政府收支的不平衡;他进行货币改革,确立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出版,第 206 页。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出版,第 3033 页。 t h von laue: a secret memorandoum of sergei witte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mperial russia,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54, vol.26,p.65. 8 了金本位制,巩固了卢布信用,以争取更多贷款和外资来弥补本国工业化资金的 严重缺乏;他以大规模修建铁路来刺激重工业发展,在他的倡导下,俄国建成了 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在农业方面,维特也接受了李斯特的观点,反对将关税保护扩大到农业上, 主张以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李斯特认为农业与工业不同, “农业一般会对国内 市场拥有一种天然的垄断权,这是大自然使然” ,所以“外国竞争决不至于将整 个农业毁掉。 ” 由此他提出, 为了工业的发展, 可以暂时牺牲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因为工业的繁荣将导致其对原材料需求的扩大,从而带来农业的繁荣。这种看法 直接导致了维特以牺牲农业来换取工业化, 为快速工业化所需大量资金而掠夺农 业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俄国,与工业的进步相对比的是农业的落后与恶化。维特 的高关税政策牺牲了地主与农民的利益, 强制性农业出口与扩大间接税征收对农 村产生了灾难性后果,农民购买力几乎枯竭,甚至连口粮亦难以维持。这种农业 与工业发展几乎脱节并且二者的发展严重失调的政策,辅之以天灾人祸,直接导 致了农业的破产、农村的萧条以及农民的暴动。这亦是李斯特经济思想对于维特 在农业政策上的消极影响。 那么,是什么促使维特由一个反对学习西方、害怕发展资本主义的斯拉夫主 义者,转变为李斯特国家经济学说的忠实门徒呢? 一方面,19 世纪下半期的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学习西方、发展 工业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维特在 1900 年上呈给尼古拉二世的关于 我国工业状况的报告书上就指出,俄国仍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并且俄国的 农业还遭受着恶劣气候的严重影响。 维特认为, 没有工业, 国家自身便不能独立。 为此,他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英国等西欧国家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例子,阐 明“所有民族的经历均清楚地表明,只有国家经济独立,才能完全维护其政治权 利” ,为了维护俄国“在国际关系中复杂的历史使命”以及加强俄国的国际竞争 力,维特还进一步要求以保护关税为前提,快速发展俄国的工业化。 这表明维 特已敏锐地感知到,对于一国政治力量的评估也是根据工业生产力的。 19 世纪下半期的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俄国的现代化 进程开始得最晚,而俄国的专制制度又严重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屡屡的 军事冒险,如克里米亚战争、俄土战争,以及国内的自然灾害,如 1891 年的大 饥荒,这些都加重了俄国的极度贫穷与落后,导致俄国对于来自法国和德国的贷 款和资本的依赖,从而在外交上制肘于这两国;但是俄国又是一个有着强大政治 野心的国家,此时的俄国所面对的便是与西方列强围绕远东地区的激烈角逐。生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出版,第 87 页。 theodore h. von laue: sergei witte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uss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p.2-3. 9 存的恐惧和扩张的野心成为俄国不顾一切发展工业化的原动力。 而另一方面,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说是针对俄国这样一个后进 国家应该如何发展所开的处方。李斯特是德国人,并曾在美国居住,终其一生他 都是在大不列颠的阴影下工作,感受着英国这一先进国家对于他所在“落后”国 家的优势。因此他的学说是以后进国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打着的是国家主义的 旗号,这种理论不仅针对俄国的国情,而且对于维特这样一个有着狂热斯拉夫情 结的爱国者而言,在感情上也易于接受这种关于民族经济和国家调节的理论。 10 二、维特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与建设 二、维特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与建设 18 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革命。这场声势浩大的 革命肇始于纺织业等轻工业部门, 到 19 世纪迅速扩展到交通运输等重工业部门, 各国相继进入到以大规模铁路修筑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阶段。 俄国是现 代化启动过程中的落后国家。俄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 19 世纪 40 年代,由于专制 制度与农奴制度的影响,俄国的工业发展十分迟缓。1861 年农奴制改革以后, 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得到深化,然而,由于资本的严重 贫乏,加之农奴制残余的束缚,俄国的工业化表现出走走停停后劲不足的特点, 并且远远落后于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能迅速赶超西方以重归世界强国之 林,1892 年就任俄国财政大臣的维特制定了一套依靠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来快速 发展民族工业的经济政策,将俄国的工业革命推向了顶峰。 (一)加速铁路建设 (一)加速铁路建设 维特发迹于铁路事业, 多年的铁路职业生涯使他深刻认识到铁路建设是为俄 国整体经济服务的车轮,因此他一上台便把铁路修筑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农奴 制改革后,俄国的铁路建设曾在 18701875 年间经历了一段短暂的修建热潮, 此后进入 80 年代铁路修筑速度逐渐放慢,到 19 世纪末在维特的领导下,俄国的 铁路建设又有了飞跃发展。 1.维特与西伯利亚大铁路 1.维特与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西起车里雅宾斯克东至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绵延 9142 俄里,耗资近十亿卢布,历时 10 年(18911901 年)建成,是当时世界上 最长的铁路。该铁路连接俄国中部和远东,对于俄国加强远东地区的控制和发展 本国经济有着重要意义。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穿越中国东北,在其冠冕堂皇的托词 下掩藏着扩张的实质目的。这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的诞生,是维特作为财 政大臣的第一个重要成就,他曾坦言:“西伯利亚大铁路浩大的建筑事业是由于 我的努力才完成的”,“我为这项任务费尽心血”。 西伯利亚铁路非维特首倡。 早在 1858 年俄国刚占领黑龙江沿岸地区的时候, 就提出了分段建设西伯利亚铁路的计划。1875 年,该计划升级为从伏尔加河到 黑龙江河的完整铁路设想。1887 年开始对乌苏里铁路的勘探工作。1891 年 5 月, 【俄】维特: 维特伯爵回忆录 ,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4243 页。 11 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建设。但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问题上,国内一直存在着意见 分歧,尤其是遇到了来自担任财政大臣的邦格和维什涅格拉茨基的反对。他们认 为如此空前规模的铁路修筑消耗太大,倾尽国库资金亦难以填补,因此在他们的 阻挠下,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举步维艰。 然而在维特上台后一反他前任的态度, 克服万难,异常坚决地组织了这条铁路的修筑完成。 (1)维特论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意义 (1)维特论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意义 维特认为,这条铁路对于俄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他宣称: “不管 是从俄国还是从全世界来看, 西伯利亚铁路都值得作为 19 世纪头等意义的工程” 因为铁路的完成,将保障俄国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利益方面最大的好处。 首先,维特认为西伯利亚铁路可以加强俄国在远东的地位,巩固俄国与东方 各国的政治关系。众所周知,1853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和 18871888 年俄土 战争失败标志着俄国向西方和南方扩张受阻,它不得不将战略重心投向东方,希 图借此得到补偿。在东方,俄国已攫取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大片土地,但远 东与俄国中部相距遥远,统治还不稳固。而此时,西方列强纷纷加紧对华资本输 出和划分势力范围,尤其是俄国的宿敌英国,还想获得关外铁路筑路权,这引起 俄国极大不安,因为中国满洲就像一个尖角刺入俄国西伯利亚腹地。战略重心的 转移以及列强在中国争夺的加剧,促使俄国修筑一条连接欧俄与远东的大铁路, 以加强对远东地区的控制。 不仅如此,西伯利亚大铁路还能为俄国提供一个太平洋上的军事据点。他认 为,西伯利亚铁路“将保障俄国舰队得到一切必需品,并将在我们的东方港口中 为它提供一个坚固的据点” 。 “随着铁路的通车,这支舰队可能大大加强,一旦在 欧洲或东亚发生政治纠葛,它都将控制太平洋水域的一切国际商业活动,从而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维特的这个看法与海军部和陆军部企图在远东得到一个梦 寐以求的不冻港的想法不谋而合。因而,维特得到了与他平时并不和睦的陆军部 和海军部的积极支持。 其次,维特敏锐地认识到了西伯利亚铁路的经济利益。他认为,铁路不仅对 西伯利亚的开发而且对欧俄工业的兴盛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铁路的开 通可以加快向西伯利亚移民的步伐,既缓解中部地区的土地压力,又能促进西伯 利亚的开发。其次,随着铁轨的铺设,在枢纽站附近的工业企业将发展为大工业 中心,于是铁路沿线地区将出现一批大中城市和卫星城市,从而带动远东地区的 资源开发和经济繁荣。再次,西伯利亚铁路将取代苏伊士运河成为沟通欧亚贸易 j.n.westwood: a history of russian railways, london, 1964, p.84. steven g marks: road to power the trans-siberian railroad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asian russia(1850-1917), columbia university, 1963, p.126-127. 【苏】鲍里斯罗曼诺夫: 俄国在满洲18921906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58 页。 12 最便捷的通道, 届时俄国 “不仅是东亚和西欧产品贸易的中介人” , 而且还是 “与 东亚各国相距最近的大宗生产者兼消费者” 。 俄国可将大量棉花、毛皮、毛织品 及质量不高的工业品倾销到中国去,再从中国转运到朝鲜、日本。中国的茶叶、 生丝又可源源不断地运入俄国,有相当部分再由俄国转运到西欧,俄国从中既可 以获得高额利润,又可在中国的茶叶贸易中取代英国的地位。因此, “西伯利亚 铁路不仅对俄国而且对世界贸易都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新的前程。 西伯利亚铁路这 方面的意义使它置于世界性事件的行列,开创了各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将引起已 定型的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 (2)维特推动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 (2)维特推动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 维特接手这项工作后,在统一国内思想认识的同时,亲自推动西伯利亚铁路 方案的实施,采取具体措施,加快筑路进程。 首先是克服财政困难,多方筹措经费,保障铁路建设资金。铁路开工之时正 是俄国遭遇 1891 年大饥荒后的财政困难时期。为了筹措资金,维特将法俄同盟 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联系起来,从而使铁路修筑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891 年 8 月,俄法结盟,法国大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