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及其当代价值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杜泽逊 近年,关于国学的话题越来越热,朋友们约我作过若干报告,对于这个话题也就有了一些思考,在这里谈一谈,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主要讲四个问题:一、什么是“国学”。二、“国学”包含哪些内容。三、当代研究学习国学主要做哪些工作。四、国学在当代有什么价值。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个称呼从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先用的,我没查考,大约总在一百年以上了。 什么是“国学”?简单地说就是“我国固有之学问”。从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传教,与我国的徐光启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平面几何部分),现代意义的西方学问就输入到我国,到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我国的国门,西方的新学问又一次输入我国,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编译的名著海国图志五十卷出版,以后多次增订再版。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奕訢奏设京师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正式成立。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同治六年设翻译馆,聘请英国人傅兰雅等人与我国的学者合作翻译西洋科学及军事著作。我手里的法国新志、水师保身法都是江南制造局刻印的。译介西学这是一次高峰。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热潮,尤其是赴日本留学的人数众多。我们讲西学东渐,欧风美雨,也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学问,最大的中介是东邻日本,大量西方书籍其实是从日文本转译过来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可以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连英文science译为“科学”也是日本人干的,中国原本是译为“格致”的。这种留洋风气一直延续到中华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出国留学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西方的文化,对不对呢?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人家先进,我们落后挨打,难道还不应当觉醒,学习人家的先进东西吗?可问题又不那么简单,西方的东西不是什么都好,即使是好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适用于我国,有的人跑到外国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拿了博士学位,在国人面前炫耀来炫耀去,实在令人反感之极。1929年,北大学院史学系学生毕业,国学大师陈寅恪赠了两首诗,其中第一首的前两句是:“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陈先生是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看到中国学生纷纷到日本学习中国历史,感到莫大的耻辱。在这种背景下,在这种心情下,人们开始思考,西方的学问到底如何为中国所用?而中国自己的学问到底还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早在洋务运动中就摆到桌面上来了,洋务派人物张之洞提出过一个著名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学问为主体,借鉴西方的学问来改造自己,要让西方的学问为我所用,而不是取代我们中国的学问。这里出现了两个概念:“中学”、“西学”。所谓“中学即“中国的学问”,所谓“西学”即“西方的学问”。中国的学问也就是“国学”,西方的学问也就是“西学”。其实西学包括一切外国学问,因为主要大国在西方,所以用“西学”为代表。很明显,“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学问,也叫“旧学”,与“新学”相对。“国学”这个称呼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什么时候对外开放,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因反弹而产生的“国学热”。可以体会到,今天的国学热正是在改革开放反弹出来的,是势所必然。二、“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我手边有国学概论性质的书六种,开列如下: 1、章太炎国学概论,是1922年应江苏省教育会之邀请,在上海讲授国学时,曹聚仁的记录,印行过三十几次。 2、王易国学概论,1931年撰写,我的本子是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印的,黄侃题写的书名,汪东写的跋。 3、谭正璧国学概论讲话,1933年作者写的凡例,我的本子是1936年上海光明书局第五版印本。蔡元培题写的书名。 4、李时国学问题五百,有1934年原序,1935年冯梅先的再版序,1935年北平君中书社印本。 5、张振镛国学常识答问,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我的本子是1936年第四版。 6、锺泰国学概论,1936年卢前序,1936年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除了太炎先生的书以外,其余都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期,这类书籍在当时数量非常大,有的书例如上面的国学常识答问居然在一年之内出过四版,可见那时国学受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之高。那时培养起来的学者,后来有不少人就成了国学大师。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白为什么今天出不了国学大师,因为根本没有按照国学的模式去培养大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总是事实吧!我这六种书的后五种,是一次性在琉璃厂选购的,当时我在考虑,如果有一天要开国学概论课,还可以拿来混饭吃,不想派上了用场。我们从上面所列的六种书中可以了解当时“国学”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我初步总结了一下,以上这六种国学概论,几乎无一例外地是照着中国传统的古书分类经、史、子、集来讲的,尽管有些变通,比如把属于“经部”的“小学”(即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独立出来,再比如把原来排在“史部”之后的“子部”提到“史部”之前。把“子部”改成“哲学”。把“集部”改成“文学”等。都只是表面的修饰,没有改变四部分类的学术框架。西晋时期刚刚产生四部分类法时,子部(当时叫乙部)就在史部之前。清代乾隆皇帝曾命令大臣纪昀等人修了一部庞大的四库全书,包括中国古书三千四百多种,分为四个大部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学问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过了一百多年,学者们讲国学,实际上就是按四库全书框架讲授的。或者可以这么讲,所谓国学,大抵已包括在四库全书当中,四库全书是研究学习国学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资料库。四库提要当然成了国学的纲领。按照当时国学的框架,有关国学的基本典籍也就可以明白无误地确定了,它们是: 1、经部:包括儒家的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以上共13种,称“十三经”。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汇成一个整体,叫四书,作了简明扼要的注,叫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从此也成了经部的重要支派。宋元以来有“四书五经”之说,那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书、诗、礼记、左传。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书籍,是国家指导思想的依据和判断是非的依据。这些书大都是孔子曾当作教材的,或者是孔子后学编撰的。有人对这些书不满意,就会受到严厉惩罚。明朝李贽曾表示,如果我们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那天下就没有是非了。李贽因此被认为是疯子。其实李贽是对的,天底下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呢?马克思没有到过中国,自然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也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实,一切外来的东西也都无一例外地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记得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时,我觉得不理解,难道实践是检验的标准,还要讨论吗?后来才明白是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李贽是一样的。 经部中有个独特的小类小学。小学就是识字之学,古人从小识字,所以称识字之学为小学。包括讲字形的文字学,如说文解字等,讲字义的训诂学,如尔雅等,讲字音的音韵学,如广韵等。由于古人认为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懂经书,就是说小学是经学的工具,因而也就放在经部了。但是国外语言文字还是独立的学科,所以这几十年来,逐步把古代语言文字学独立出来,归属于语言学了。 2、史部: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传记、地理、政书、目录、金石等类。其中顶顶重要的要数正史了。什么叫“正史”呢?正史是指封建帝王认定的前后衔接的一套“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金史、辽史、元史、明史。也有加上北洋政府时修的清史稿称作“二十五史”的。这一组史书有显著特点,那就是内容前后相连,把中国从上古到近代的历史不间断地记录下来了。世界上有若干文明古国,如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他们都没有这样完整系统的历史,只有中国历史是没有中断过的。中国不间断的历史不仅对中国有用,也对中国周边国家民族有记载,匈奴的历史在二十四史中有不少记载,如不是中国历史记载,匈奴史就不清楚了。中国是文明古国,但不称“古中国”,因为中国古今是一贯的,中间不曾间断。所以二十四史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的宝贵遗产。过去曾经批判二十四史,认为不过是帝王将相史。我认为帝王将相史并没什么错,即使今天修史,也不过是帝王将相史的发展与演变。所谓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只能是一种理论或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个人物就是毛泽东,他是人民的领袖,也就是国家的元首,就国家元首这一点,与封建皇帝的身份是相当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修清史,还要修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这是人类历史的大事,谁有资格中断呢? 宋代有位司马光,修了一部资治通鉴。为什么修这部书呢?因为二十四史是纪传体的,纪指帝王的生平行事,传指大臣和历史人物的生平,总之都围绕着人来叙述。例如项羽和刘邦争天下的过程,在史记中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等篇中,理不出先后线索。司马光就把所有的大事按年叙述,把整个历史按年月先后逐一叙述出来,成为编年体史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宋代又有一位史学家袁枢,把资治通鉴这部书按一个个故事重新编排。例如安史之乱,历时多年,按编年体逐年叙述,必然与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搅在一块。袁枢把安史之乱的内容单独挑出来,逐年叙述这一件大事的过程,就极为方便阅读了,这叫纪事本末体。袁枢的书叫通鉴纪事本末。 还有杂史,也叫野史。什么叫“野史”呢?不是朝廷命令修的,在野的,就是“野史”。有些事,朝廷不想说出来,或不便说出来,野史中记下来了。还有些事太小,朝廷正史顾不上,也被野史记下来,这就保存了更多的历史。当然野史也有道听途说,不可信的。例如顺治帝有个董鄂妃,被传为秦淮名妓董小宛,经孟森先生考证,是不可信的。董小宛死于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活了28岁。顺治帝生于明崇祯十一年,这年董小宛十五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才十四岁,是董小宛年龄的一半。董小宛死在如皋冒辟疆家,葬于影梅庵,史有记载。还有一件事是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传得很广,但是经孟森先生考证,亦不存在。野史中有些记载是事实,但要设法确认。例如光绪皇帝之死,当时野史就怀疑被人害死,近年经过专家组的化验,证明光绪帝确实是被人毒死的,未来的清史大概要写进去了。可见野史是要分别对待的。当然正史也并不全可信,但比起野史,就重要得多了。 3、子部:包括儒家、墨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术数、杂家、小说家、释家、道家等。 儒家的经典已进入经部,没入经部的则入儒家,例如荀子。宋代二程(程灏、程颐)、朱熹等人,明代王阳明等人,都是大儒,他们的部分著作也归儒家。墨家的代表作是墨子。兵家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法家的管子、韩非子、商君书。农家的书传下来的少,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比较有名。医家有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杂家有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小说家有搜神记、世说新语等。道家则有老子、庄子、列子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历法、数学都很发达,有关成果也在子部,叫“天文算法类”。 4、集部: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已被列入经书。现存比较早的文学总集是梁昭明太子的昭明文选。清代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也很有名。个人的作品集比较有名的如陶渊明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白居易集、欧阳修集、苏轼集等。诗歌散文之外,还有词曲。宋词如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李清照漱玉词都很有名。戏曲则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等。还有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名著。 除了以上经、史、子、集以外,非儒家系统还有佛教、道教的大量文献。佛教的结集为大藏经,道教的结集为道藏。佛经虽然来自印度,但经翻译成汉语,并经过长期流传,已经变成了中国传统学问的一部分,汉译佛经有1600余种。道藏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文献结集。据任继愈先生主编的道藏提要,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藏共有1473种。这两大门类也应是传统国学的组成部分。 以上六部分在后来逐步形成的大的学科门类有:中国经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佛教、中国道教,加上中国语言文字、中国科学技术史,已经基本上涵盖了国学的内容。三、今天研究国学主要做哪些工作 我想,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间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实际情形来观察,当代国学的主要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查整理保护古籍 国学既然保存在经、史、子、集、佛、道六大部分典籍中,那么对这些典籍进行调查、整理、保护应当是基本工作。如果这些典籍失传了,再去研究就没有依据了。三十年来这方面的成绩很大。例如: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历时十余年,参加工作者两千余人,收入全国八百多个图书馆的善本古书,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古书善本的普查编目工作。 (2)二十四史标点,这也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大规模的古籍校点工作。 (3)四库全书影印,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影印。三者相加,有一万多种古书,是研究传统国学的最大的资料库。 (4)中华再造善本,把宋元版古书七八百种影印出来,宣纸仿真,是对国学典籍保护流传的一大贡献。 (5)全宋文、全宋诗全宋词、全元文等大型总集的编纂出版,使古典诗文词的结集取得长足进步。 (6)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的编纂出版,是对甲骨金文资料的系统整理结集,意义重大。 (7)中华大藏经的编辑影印,把汉译佛经的古本编辑缀合起来,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2、对古书进行新的注释 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列子集释,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季羡林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等等。 3、对重要典籍进行专门研究 例如沈玉成左传学史稿,刘起釪尚书学史,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及崔富章续编、王锷礼记成书考、赵伯雄春秋学史等等。 4、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专题研究 例如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等。 5、普及国学知识 例如在青少年中传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办书法、国画辅导培训班,把主要的古书如周易、诗经、左传、礼记等译成现代汉语,使更多的人克服语言障碍,领会国学知识。古文今译,就普及角度讲,是有益的,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但有些书不适合今译,如尔雅、广韵,就只能读原书,没法硬译。四、国学的当代价值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我的意见仅仅供大家参考,既不全面,也难说恰当。 1、国学是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主要标志,不了解国学,就不知道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自己的国家就缺乏认识。就像一个人不认识他的家,不认识他的父母。 2、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代文明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大同思想,忠、信、孝、悌思想,修、齐、治、平思想,都具有积极意义。儒家教育思想更是宝贵财富,例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都活在当代的教育之中。我觉得大同思想、修齐治平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很高,应当发扬光大。还有孝,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之一。我在一次出差时,因没书看,买了一本减价的富兰克林自传,觉得很好,适合青少年看,回来推荐给儿子,儿子很快看完了,告诉我:“爸爸,这本书很好,只是有一条不好,富兰克林很少提及父母,更没有为父母做什么,外国人不孝顺。”我很吃惊他的敏锐,同时也是深深体会到“孝”的可贵。 3、诸子百家思想与学术对当代文明构建也有重要价值,例如墨子的“兼爱”、“非攻”,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都具有世界意义。管子的经济思想,医家传下来的大量中医验方、经络理论等都在当今发挥有益的作用。我觉得孙武打了一辈子仗,最后确认为不打才是最高明的。他是军事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他的军事实践上升到了形而上学。巴顿没有达到这一点,所以没仗打了,就消沉下去,无所事事。孙武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军事家。 4、“二十四史”是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绝不只是一种口号,中国之所以延续如此长久,与中国的政体分不开,这对稳定当代社会有一定借鉴意义。历史上多民族的团结,也是维护当前国家统一的历史借鉴。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结果是诸侯大于天子,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状态。秦统一了天下,儒生们都要他分封,我觉得秦始皇最明白该不该分封,从他的角度看,儒生们简直可笑。当然秦始皇的手段不可取,焚书坑儒,留下骂名。西汉又翻过来了,分封诸侯,结果吴楚七国之乱,晁错被杀,削藩成了西汉前期的重要任务。后来的朝廷大概看明白了,没再犯分封的毛病。明代没把握好,分封了,结果燕王打到南京,夺了权,后来对藩王的管束十分严厉,为什么?历史已告诉你了。清代的王爷,在京城连会客都很小心,也是管得严。历史就是老师。所以,中国人如何才能把国家管好,美国人永远是吃不透的,他们要当我们的老师,在如何能够维护中国的统一这个问题上,他们还不够格。 5、丰富的古典文学遗产,在当代仍是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从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料烫印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综采集控工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饮料制作工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指南解读课件
- 信息技术教招试题及答案
- 橡塑制品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银行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
- 银行债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耳鼻喉专业试题及答案
- 护士专业试题及答案
- 新收入准则下游戏公司收入确认问题研究-以完美世界为例
- 临床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电气自动化基础知识课件
- 2025年住建部:房屋租赁合同的新规定
- 铸铁机安装方案
- 甘肃省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 重症科健康宣教专题
- 软件升级与迭代更新协议说明
- 第十三章 三角形 单元测试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女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