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摘 要 胡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创作论,但是,当下的文学理 论界对胡风的创作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从人本主义入手研究胡风的创作论,有 的从主客观相化合来研究胡风的创作论。本文试从主客体相生相克的角度对胡风 的创作论进行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形成过程。一是萌芽 期(1934 年-1935 年) ,在 1934 年的林语堂论和 1935 年的张天翼论里, 胡风对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关系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表现在对林语堂和张天 翼的分析是从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分离状态进行批判的,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二是明晰期(1935 年-1937 年) ,1935 年的为初执笔者的创作谈中,已经出 现了“主观”和“客观”两对词语,并且辩证地谈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在 评论过程中已经自觉地开始运用。三是深入期(1937 年-1945 年) ,从 1937 年的 论战争期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到 1945 年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是 胡风创作论的深入期。在这段时间里“现实主义”一词已经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言 论中。在 1943 年的现实主义在今天一文中,胡风把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相 互融合, 称为现实主义。 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相生相克的创作过程是在 1945 年的 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中明确提出的。至此,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的创 作论才完全形成。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详细论述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内容。胡风认为 主客体相生相克的创作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作家要“突入”生活。作家要 有动的人生姿态,随着生活洪流前进,并且在生活中要有献身精神,还要与生活 不隔,和生活水乳交融。作家在生活中掘出生活的本质,把握生活的脉动,要在 生活中锻炼自己,打磨自身。二是作家以特有的精神状态“突入”生活。作家要 用“真诚”的心对待人民,对生活要有“爱意” ,有“热力” ;作家要高扬“主观 战斗精神”与生活“肉搏” ,和人民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进行搏斗,把握生 活真实;作家在生活中还要有“受难的精神” ,这样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人民的喜怒 哀乐。三是主客体相生相克的双向运动。创作主体克服创作客体,创作客体也克 服创作主体,并发生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运动和自我改造的过程。这 是一个激烈的斗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作主体得到了自我扩张,完成了一次 自我批判;创作客体也得到了自我改造,实现了自我升华。双方最终达到了和谐 统一的状态,形成文学作品。 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了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意义。从三个方面进行 分析:一是对当时文坛的影响。胡风的创作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主观公式主义 和客观主义的泛滥,纠正了文学创作中的偏向。二是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添加 了新的理论内容。胡风的创作论不仅在中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体系,而且也 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三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 学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启发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的论争和今天文坛 对文学创作状貌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胡风;创作论;相生相克;主观战斗精神 ii abstract the most brilliant part of the hufengs realistic literature theory should be the theory of literary creation. however, the present literary theoretical world has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hufengs theory of literary creation. some people study hu feng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while someone study the theory in consider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research on hu feng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d forming progress of hufengs theory of literary creation. firstly, the emerging stage (19341935). in the linyutangs outlook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34 and zhangtianyis outlook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35, hufengs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creation subject and the creation object we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emerging which appears in the analysis of linyutang and zhangtianyi. secondly, the period of clarity (19351937), in the creation talks for the writer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35, it had already emerged the concept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author also dialectically referred to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hese new concept had already been applied in the comment. thirdly, in-depth period (1937 -1945), the from 1937s on the war fighting phase of an art form to the 1945 humanitarian and realistic way is the in-depth period of hu fengs theory of creation, in this period of time where realism the word has frequently appeared in his remarks. in 1943 the realism in todays paper, hu feng to create the main object of mutual integration and creation, known as realism. cre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allelopathy creative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in 1945 of humanitarian and realism of the road spelled out. at this point,hu feng allelopathy of subject and object creation theory was fully formed.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content of hufengs theory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a detail way. hu believed that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contains three parts, one is the writer has to penetrate into life. the writers have to own the positive life attitude and the dedicated spirit. they also have to press close to life. the writers have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life, grasp the venation of life and get trained in life. next, the writers have to penetrate into life with the certain mental state. in their subject mind, they have to treat people with honest. they have to maintain “love” and “passion” toward life. they also have to advocate the “subjective fighting sprit” and fight with life and the trauma of spiritual slavery of people and grasp the truth of life. the writers also have to maintain the suffering sprit in real life in order to deeply experience the human feeling. thirdly,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he creative subject can overcome the creative object, vice versa. this is a fierce fighting process.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writer got self-expansion and accomplished self-criticism. the object also got self-remolding. finally, both sides reach the state of harmonious unification and then create the literary work. in chapter three, the thesis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hufengs theory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influence to the literary circles at that time. to some extent, hu fengs theory boycotted the iii flood of subjective formula doctrine and objectivism. he corrected deviation problem in the literary creation. secondly, he added new theory to th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e had not only created the unique creative system in china but also injected fresh blood to the worlds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irdly, the influence to the literature of china in new time which embodies from the argument of the subjectivity of literature of 1980s and the re-thinking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todays literary world. key words: hu feng;creation;mutually reinforce each other; subjective fighting spri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1 绪 论 胡风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不论是在文艺评论方面、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方面,还是诗歌创作方面、编辑思想方面和中外文学交流方面,他的贡献都很多,影 响也很大。但是,在新时期以前,胡风的贡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说重视也 是在批判的层面上,如周扬的典型与个性 、乔冠华的文艺创作与主观 、何其芳 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 、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 艺思想等,都对胡风的一些文学主张提出了质疑。当然,不能否认其中的有些观点 对胡风思想的发展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绝大部分是带有人身攻击的,把学术 领域内的讨论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的讨伐,最终形成了“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胡风反革命集团” 案, 这一历史事件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 胡风及与他有关的一切都已处于停滞状态,甚而是无人问津了。对胡风的真正研究, 则是在新时期开始的。随着“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平反昭雪,胡风的相关理论著作 的再版问世,胡风友人的回忆录和相关访谈录的相继出版等,都为研究胡风提供了良 好的前提。胡风的这一领域不再是雷区了,学者们才逐步地展开对胡风多种多样的研 究:有对胡风个人悲剧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万同林的殉道者胡风及其同仁 们 、刘宏伟的密语写作与新政治构建的日常生活的冲撞和林贤治的胡风事件: 20 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 等; 有对胡风主体性美学的研究, 如陈建文的 胡 风主观战斗精神与创作主体的哲学美学阐释 ;有对胡风编辑思想的研究,如 2004 年 张玲丽的硕士毕业论文: 启蒙:坚守与超越胡风编辑思想探析等;还有对胡 风诗歌创作的研究,文艺思想的研究等。当然,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中,研究者 关注较多的还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创作论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但是, 研究者对创作论研究的程度与它在胡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性似乎不成 正比,成果不是很多。简介如下: 一、对胡风现实主义创作论的梳理 胡风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是都很零碎,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而 且有些提法还很模糊,需要进行再阐释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因此,研究者立足于胡 风的文本,对他的创作论进行分析、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更加系统的理论就显得尤为 重要了。樊篱的胡风的现实主义创作论 、潘以骥的创作是一种燃烧评胡风 的创作论和昌切的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创作主体” 等都是做了这样的基础 工作。金五德的自成体系的创作论胡风文艺思想初探之一 ,对题材、创作过 程和形象思维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评述,使胡风的创作论体系开始明晰化。 二、对胡风现实主义创作论的展开 胡风创作论体系的建立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工作上,而且还要有得以延伸的空 间,也就是研究者要对创作论进行深化的研究。魏绍馨在人本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 创作论中认为,胡风的创作论属于人本主义,不论创作主体还是创作客体,胡风都 是从对人的认识展开的。胡风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所以在文学创作 中要表现活的人,活人的心理状态和活人的精神斗争。因此,魏绍馨对胡风创作论的 看法是十分中肯的。 陈思和在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建设的贡献中,对胡风的创作论也有所论及。 他认为,胡风创作论的形成是从对左翼内部的两种非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既“主观公 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评开始的。陈思和对胡风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 在 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主客体相互转化予以了肯定。但是在这篇 文章中,陈思和只是对胡风的个别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没有对创作过程进行详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2 细的论述。 王丽丽在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一文中,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 了胡风的创作论。她认为胡风的文艺理论是一个有机体,是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 心的主客观化合论,这个有机体的生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客观化合论的形 成,第二阶段是主客观化合论获得现实主义命名,第三阶段是主客观化合论表现出社 会学与美学结合的形态。王丽丽把这一生长过程称为胡风文艺理论的原生状态。 三、对胡风现实主义创作论的比较 以比较的视角来研究胡风的创作论, 使其能够显现合理性和弊端, 吸收合理内核, 摒弃弊端,也是胡风创作论发展的必然要求。樊篱在两种不同的现实主义创作论 中对周扬和胡风现实主义创作论做了全面地分析和比较。他分别从题材、典型、主客 体关系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等诸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异同。而且,樊篱还深入地分 析了他们产生分歧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是由于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所着重 总结的文艺创作经验的不同,以及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解不同,最终导致了他们 在现实主义创作论上的迥然有别。 陈丙莹在郭沫若与胡风四十年代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对比思考中,虽然同时 肯定了郭沫若与胡风对于革命浪漫主义所作的贡献,但也指出了他们之间显著的差 别。他认为胡风对浪漫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胡风在早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实践 过程中却把现实主义创作作为自己终身践行的标准。为了平衡自己思想的矛盾,胡风 把浪漫主义融合在现实主义理论之内,丰富了现实主义理论的内涵。与胡风相比,陈 丙莹认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并存的,维护了浪漫主义的独立性,冲击了 现实主义的权威地位。 胡风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问题几乎都是从创作论中引申出来的。 如果研究者 不能对此有十分透彻的理解,那么,在扩展研究中就很有可能走向胡风研究的空洞无 物,因此,笔者选取了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进行探讨。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形成过程。胡风创作论的 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萌芽期(1934 年-1935 年) ,这时还处于无意识状态,二 是明晰期(1935 年-1937 年) ,胡风已经逐渐认识到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之间的辩证 关系。三是深入期(1937 年-1945 年)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得以最终形成。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详细论述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内容。胡风认为主客 体相生相克的创作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创作主体要“突入”生活。二是创作主 体以特有的精神状态“突入”生活。三是主客体相生相克的双向运动。经过这一系列 过程,最终形成文学作品。 本文第三部分, 论述了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意义。 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对当时文坛的影响。 胡风的创作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 的泛滥,纠正了文学创作中的偏向问题;二是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添加了新的理论 内容。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不仅在中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体系,而且也为 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 响。 这主要表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和今天文坛对文学创作状 貌的重新思考。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3 第一章 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形成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形成,是基于他对文艺实践、文艺现象的认识与总 结。 首先是对苏联新时期作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思想的总结, 如在 文学与生活 中列举了高尔基、绥拉菲摩维支、左琴科、a托尔斯泰和法捷耶夫等。其次,胡风 又是一个编辑家,曾经主办过七月和希望等文学杂志,在实践中不断地吸收 新鲜的创作经验,融入到已有的经验之中。第三,胡风本人又是一个诗人,如他创作 的诗歌野花与箭 、 为祖国而歌和在新中国成立时创作的长诗时间开始了等 都是非常著名的。胡风作为诗人,就更能体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因此,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的创作论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 比如他在文学评论和对新生 作家的指导,一直都强调主客体的相生相克。但是,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形 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 第一节 萌芽期(1934 年-1935 年)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胡风是以文艺评论家的身份走上文坛的,并以林语堂论 和张天翼论为标志。在 1934 年写成的林语堂论里,胡风首先肯定了林语堂 在创作上“浮躁凌厉”的时代,这是因为他“沾到了时代雨露的润泽,吸收了社会生 活的营养。 ” 1时隔几年,林语堂就发生了转向,成为个性至上主义者,只留下了“太 平人的寂寞与悲哀”和“冲淡的心境” 。林语堂把个性奉为文学之神,把表现内容从 社会转向了作家的心里;他想用“幽默”来养成自然活泼的人生观,在文学上的表现 形式就是对小品文的青睐。胡风认为林语堂的“个性”已经不受社会生活的限制,他 的“幽默”也不是带着眼泪的笑,因此,在小品文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人生、对社会 的否定,客观上形成了对当时社会的肯定。胡风对这种“寄沉痛于幽闲”的创作主张 和创作倾向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他认为,林语堂的“个性至上主义” ,失去了真 实的人间关联,最终导致了文学生命的消失殆尽。 在 1935 年 5 月完成的张天翼论里,胡风首先肯定了张天翼对当时文坛所做 的贡献,因为他所描写的是一个新鲜的世界“小康者群的灰败世界” ,给读者带 来了新鲜的文本感受和阅读体验。但是,张天翼在创作过程中,是带着素朴唯物主义 的观点进行创作的,只是照相似地把人物拍下来,他和人物之间隔着很远的距离,对 人物只是 “冷静的观照” ,“使他的作品里面完全没有流贯着作者的情热。 他的嘲笑 生 铁闷脱儿(sentimental)是有名的,但似乎他把一个作者对于他的人物应有的情绪 的感应也完全否认了,就是描写作者应该用自己底情绪去温暖的场面,他也是漠然不 动的。 ” 2作家的主观精神深深地隐藏在作家自己的心里,客观人物也就只有走着自己 的路,这样的文学作品是不能给读者带来感动的。因此,胡风说“艺术家不仅使人看 到那些东西,他还得使人怎样地去感受那些东西。 ” 3 在这两篇作家论中,作家主观和生活客观的分离使文学作品都成为虚伪的、非真 实性的作品了。虽然胡风还没有直接地表露出作家主观和生活客观相互结合的重要 性,但是,分裂状态的结果已经显现了,也就说这样的创作状态不是作家应有的创作 状态,需要作家加以克服。从正面来说就是,真正优秀的能给读者带来感动的文学作 品的诞生需要作家主观和生活客观的紧密融合, 也就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紧密融 合。 1胡风: 林语堂论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2 页。 2胡风: 张天翼论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8 页。 3胡风: 张天翼论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6 页。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4 第二节 明晰期(1935 年-1937 年) 胡风详细地阐述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关系是在 1935 年 10 月的为初执笔者的 创作谈中,他说: “作家把他的精神活动紧张到了最高度的主观的自由的 工作,但这个主观这个自由却有客观的基础, 客观的目的,它本身 就是客观的成分之一,是决定怎样地对待客观的主体。这样的主观愈强, 这样的自由愈大,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愈高,和和尚主义所宣传的主观和自 由也就愈加风马牛不相及了。同时,由这样的主观把握到的客观 ,当然有 推动生活的伟力,那不是客观主义者的客观所能够想象的。 ” 1在这一论述之中, 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胡风是向双面出击的, 既防范了把文学创作当作笔记记录客观现实 生活的客观主义,又阻止了借客观事物表现自己的主观公式主义。艺术作品的产生是 由作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材料相化合的结果,这思想观念“原来是生活经验的结果。 ” 2艺术价值高的文学作品就是要作家主观和生活客观保持高度的一致。 因为 “作者的看 法、欲求和生活的实际情形吻合,那他写出的作品就能够取得真实性,否则,那作品 的内容就一定会成为多少是歪曲的虚伪的东西了。 ” 3这就与胡风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 取决于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相一致了。 胡风对给初学写作者的一封信提出了不满,认为它忽略了作家主观的作用。 在创造形象的过程上, “现实性和虚构性是互相纠合在一起的。在现实性里面包含了 虚构性的萠芽。作家的想象或直观在现实的材料里面发现出普通人眼看不见的东西, 给以加工、发展, ” 4这就有了作家对现实材料的批判,在作品中就出现了对时代精神 的反映。作家的主观是随着创作活动的进行而渐渐深入,和对象间的化合作用也逐渐 地完成,作家的主观作用可能被对象所加强,也可能被对象所削弱。在创作活动中, 有主观对客观的批判,也有客观对主观的反作用,这就是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雏 形。 后来,胡风用此来评价作品的优劣。他认为一部完成的作品应该是思想内容和情 绪世界的完全融合。没有经过情绪融合的思想内容就成了对客观生活的图解演绎,没 有经过思想内容发展的情绪世界终究也要在情绪世界里面消散自己, 这两种情况都会 使作品失败。胡风认为田间还没有达到和他所歌唱对象的完全融合, “如果他不能获 得向生活深处把握的力量,也就是把握生活的思想性和拥抱情绪世界的力量,那他就 会在感觉世界里面四分五裂,终于溃败而已。 ” 5胡风认为把思想内容和情绪世界融合 得最好的就是鲁迅,这体现在鲁迅创作中“心”与“力”的结合上: “在冷酷的分析 里面,也燃烧着爱憎的火焰。不,应该说,唯其能憎能爱,所以他的分析才能够 冷酷,才能够深刻。 ” 6“心”与“力”分别代表着作家的情绪世界和在作品中所表现 出来的思想内容。 至此,胡风已经逐渐意识到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内容,但是还是有待于进一 步发展。 第三节 深入期(1937 年-1945 年) 随着战争的深入,作家视野的拓宽,文学创作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创作题材,使 1胡风: 为初执笔者的创作谈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40 页。 2胡风: 为初执笔者的创作谈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40 页。 3胡风: 文学与生活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08 页。 4胡风: 为初执笔者的创作谈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41 页。 5胡风: 关于诗和田间的诗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00-601 页。 6胡风: 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01 页。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5 得文学作品获得了新的内容。 这给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深入也带来了新的契 机。 在 1937 年的论战争期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中,胡风说: “文学的路,现实 主义的文学的路,一向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要求情绪的饱满的。没有情绪,作 者将不能突入对象里面,没有情绪,作者更不能把他所要传达的对象在形象上、在主 观与客观的溶和上表现出来。 ” 1作家的主观已经与现实主义连在一起,并认为作家主 观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 1940 年的今天,我们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胡风提到“作家的对待对 象(题材)的态度,作家的主观和对象的联结过程,作家的战斗意志和对象的发展法 则的矛盾与统一的心理过程。 ” 2在这里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明晰 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态度、战斗意志、情绪的饱满等主观因素已经自觉地在运用,而 且要和创作客体相对地同时出现。不仅如此,胡风还认识到主观中理性因素的重要作 用, “思想概念是好的,但在文学上要有诚心有能力和生活结合,和感觉结合,和形 象结合。或者说,以它为指引,通过感觉,深入生活,拥抱形象,创造出有新的思想 内容的艺术生命。 ” 3胡风并不反对理性参与文学创作, 只是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引, 要和对象结合,和生活结合,还要和情绪结合,才能创造出有艺术生命的文学作品。 在 1941 年的一个要点备忘录中,胡风把现实主义和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已 经相提并论了,提到现实主义就会谈到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至此,胡风对创作主体 和创作客体关系的认识,已经从自觉的状态深入到不自觉的状态之中,也就是在无意 识之中就已经在现实主义的范围内使用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这对 “孪生兄弟” 了。 “一 个取得了艺术力和思想力的高度的统一的人物,有现实的一面也有非现实的一面。 ” 4 “没有这非现实的一面,那现实的一面就不能够成为现实的一面,现实主义也许不能 够成为现实主义了。只有肯定了这一理论,作家的认识作用,战斗要求,就是一般所 说的批判精神,才能够得到活动的天地。只有肯定了这一理论,作家才能够站在比现 实更高的地方” 。 5并且胡风有更直接的表述: “所谓情绪的饱满,是作为对于现实生活 的反应的饱满,所谓主观精神作用的燃烧,是作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应的主观精神作 用的燃烧要不然,现实主义也就不能够成为现实主义了” 。 6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 的认识和升华作用都是在现实主义的框架内完成的。尽管如此,胡风还是没有把主客 体相生相克创作论转化成现实主义的。 直到 1943 年 现实主义在今天 一文完成后, 才真正得到了现实主义的命名。“ 为 人生 ,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 生的深入的认识。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是人生的真实,那采者揭 发者本人就要有痛痒相关地感受得到病态社会的病态和不幸的人们的 不幸的胸怀。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的战斗的 生命,我们把那叫做现实主义。 ” 7那么,这种主观精神是什么呢?是“作家的献身的 意志,仁爱的胸怀,由于作家的对于现实人生的真知灼见,不存一丝一毫自欺欺人的 虚伪。我们把这叫做现实主义。 ” 8对现实主义两种定义式的概括,这表明胡风把创作 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相互融合看做是现实主义范围内的。并且,胡风指出只有创作主体 和创作客体的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产生战斗的文艺。接着,在 1944 年的置身在为 1胡风: 论战争期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10 页。 2胡风: 今天,我们的中心是什么?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08 页。 3胡风: 今天,我们的中心是什么?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14 页。 4胡风: 一个要点备忘录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33 页。 5胡风: 一个要点备忘录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33 页。 6胡风: 一个要点备忘录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34 页。 7胡风: 现实主义在今天 , 胡风全集第 3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8 页。 8胡风: 现实主义在今天 , 胡风全集第 3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9 页。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6 民主的斗争里面 ,他说“在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里面,对象的生命被作家的精神世 界所拥入,使作家扩张了自己;但在这拥入的当中,作家的主观一定要主动地表 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的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 至推翻作家的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这就引起了深刻的自我斗争。经过了这样 的自我斗争,作家才能够在历史要求的真实性上得到自我扩张,这是艺术创造的源 泉。 ” 1在这里已经出现了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相生相克的迹象, 最直接的表达是在 人 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一文中: “这指的是创造过程上的创造主体(作家本身) 和创造对象(材料)的相生相克的斗争;主体克服(深入、提高)对象,对象也克服 (扩大、纠正)主体,这就是现实主义底最基本精神。 ” 2 至此,胡风对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过程的理解已经基本定型。其后的展开都是在 这一框架内完成的,是对这一理论的补充。 1胡风: 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 , 胡风全集第 3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88-189 页。 2胡风: 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 , 胡风全集第 3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37 页。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7 第二章 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的内容 创作主体要积极主动地“突入”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 包括主体的情绪、情感等感性方面,也包括主体的分析、综合等理性方面。只有这样 创作主体才能够表现生活。主体用感性去体验生活,用理性去分析生活,把生活真正 地融入到自己的血肉之中,才能使自己既不漂浮在现实生活之上,也不奴从于现实生 活之下。 创作主体在“突入”生活时,要有“真诚”的心与生活接触,高扬起“主观战斗 精神” ,对待生活要有进取精神,不论是平凡的生活,还是动荡时期的生活,只有高 扬起“主观战斗精神”才能把捉生活,表现生活。同时,作家在生活中还要有“受难 的精神” ,就是把群众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真正地化为自己的脉管和 神经,和大众感受时代气息,感受人民的气息,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人民的情绪和 时代旋律中的最强音。 创作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创作客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创作 时,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就一定要发生激烈的冲突,主体要克服客体,把客体融入到 自己的生命之中;客体也在克服主体,使主体化入自己的精神领地。他们互相促进, 互相升发。创作主体克服掉与客体格格不入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倾向,创作客体克服 掉自身的消极因素。他们各自获得了具体的深刻的生命内容,改变了自己,形成了一 个新的自我,这个新的自我相互融合的结果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第一节 “突入” :创作主体的姿态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它不仅为作家提供生活的土壤,而且为作家提 供了一座丰富的矿藏,等待着作家去发现,挖出被繁琐的生活所埋没的宝藏,使其可 以重见天日。这就需要作家剥去现实生活的层层面纱,即虚伪、凡俗、腐朽等,使真 诚、伟大和神奇的力量在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突入”的内涵 一、 “突入”的内涵 “突入”本身就富有相当大的阐释空间,它既不是作家被动地被强大的生活洪流 所卷入,也不是简单地向生活靠拢,而是通过作家主观的努力,积极地闯进生活,是 一种动的人生姿态,并具有战斗的意味。 (一)动的人生姿态 作家要亲自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大潮中感受生活所带来的新鲜感动。胡风非常强 调作家在生活中要有动的人生姿态,而不是静止地进行人生的思考。鼓励青年作家走 进生活。如东平在生活中的转向。战争初期,东平进行文学创作,已经写出一些作品, 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在战争爆发后,他就主动要求到前线去参加战斗,积极地走 进生活的洪流。在战地的生活中,他不仅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而且由于对战争有了更 加深切的体会,反而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战地生活中,他写了报告 三篇,小说两篇,人物特写两篇,这是东平在文学的战场上所获得的战利品。当然, 这不是要求所有作家都要到前线去参加战斗, 从某个层面来讲, 作家要在动的人生中, 去理解生活中的感动,去把握生活中的真实。胡风认为,在战争中作家对搜集材料的 热情,不能超过投身生活的热情。作家只有真正在生活中感受生活本身,才能在文学 作品中表现出现实生活。 如果作家用静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不是把生活看作一个动的大潮,那么他就不 能透过生活现象看到生活的真谛,也就把握不到生活中的真实。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的生活也就失去了真实性,成为虚伪的作品了。胡风在评价艾芜的咆哮的许家屯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8 时说: “如果作者不熟悉他所要描写的题材人物和抚育这人物的环境,那他的描 写本领即令很大也无从施展, 他的 热情 即令很高也会成为浮在纸面上的东西。 ” 1虽 然作家想表现人民的痛苦生活,但是由于没有走进人民的生活,也就不能懂得人民的 生活,在文学创作中,就不能把真实的生活表现出来。 作家要想进行文学创作就要有动的人生姿态,主动地走进生活大潮,积极地把握 时代精神的脉搏。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才能表现生活的真实。 (二)献身精神 作家热爱生活,就要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作家追求理想就要有献身精神。作家 用饱满的情绪突入对象里面,在对象里面生活过,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对象的生活态 度。在对象的生活中,作家可能由于灵魂的脆弱而被生活所吞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 命。即使果真如此,还是不能阻止作家向生活献身。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非常优秀的 榜样,正因为在生活中有献身精神,积极地向理想奋进,在艺术上才取得了光辉的成 就。由此,作家才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家对未来的献身精神是大众对作 家的一种期望,也应该是作家对自己的一种期望。这就是作家对自身的定位,这种定 位必然带来“角色期待” , “一是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另一是本人领 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希望。 ” 2在这两种“希望”里面,第二种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自 己不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则不可能发生很大的期待效果。可以说,一个人为了完 成一个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充当的角色有一套什么样的行为模式,这种认识是根据 周围的人们的期待而来” 3。那么,作家为完成这种期待,就要有义务和责任向未来献 身。 有献身精神是好的,如果作家没有对现在生活的感激,又何谈对未来的献身呢? 所以,作家就要身处“曹营”心在“曹营” ,而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 。作家生活在 现实的土壤上,就要对当代的生活有所了解,用时代的声音说话。但是,这个声音决 不仅仅是作家个人遭际情感的发泄与表达,而是在“突入”人民的生活以后,把人民 在时代中的经验感受融为自己的经验,从心发出的声音,人民的声音。从内部来讲, 作家还要有“献身的意志,仁爱的胸怀” 。作家献身就要献身生活,为了生活的进步, 作家要积极的参加到改变历史的潮流之中,而不能成为一名旁观者。 (三)不隔的状态 作家“突入”生活就是要达到对现实生活不隔的状态,和现实生活一同前进,把 个人生活的圈子努力地扩大,努力挣脱现实生活对自己的限制。胡风非常肯定青年作 家耶林。虽然耶林在文坛上的作品只有三篇,分别是村中 、 月台上和开辟 , 但是胡风却给出较高的评价,认为“在作者的笔下都流露着实感,显示了作者本人和 描写对象之间都没有间隔。 ” 4作者和对象融为一体, 也就是作者和生活已经融为一体, 否则,是容易陷入感情的表露和冷淡的素描的危险。而且,作者的精神是从月台上 遥远的东北一直流进了开辟里的上海工人的草棚里面。同时,这也验证了作家的 动的人生姿态的重要性。耶林把他的笔触伸向了中国的南北,但是却没有表现出对生 活的隔阂,他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都达到了不隔的状态,才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这样高 的真实性。 胡风对田间的评价也是如此。他认为田间达到了和他所歌唱对象的完全融合,这 是由于“田间君是农民的孩子,田野的孩子,但中国的农民中国的田野却是震荡在民 族革命战争的狂风暴雨里面。从这里养育出了他的农民之子的温顺的面影同时是 1胡风: 南国之夜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68 页。 2刘豪兴、朱少华: 人的社会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02 页。 3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58-59 页。 4胡风: 耶林 , 胡风全集第 2 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36 页。 胡风主客体相生相克创作论研究 9 战斗的小伙伴的姿势。 ” 1之所以能够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是由于田间和生活的水 乳交融,不是彼此分离的状态,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合状态。 如果作家不能和生活融为一体,发生隔离,那么他写的作品就不会有真实性。在 欧阳山的作品新客中,胡风认为作者把车夫们的生活看成了一律的东西,没有一 点的发展,也就使读者觉得这篇作品有些空洞,不能发生应有的迫力。这是因为作家 对现实生活中车夫们的生活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想到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车夫们的生 活只是在作者的观念中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