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成语实体隐喻的认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成语实体隐喻的认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成语实体隐喻的认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成语实体隐喻的认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成语实体隐喻的认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较新的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加深了语言研究深度,能够从 更高层次上认知语言现象。比如方位词的隐喻研究,英语照应词的认知研究,篇章隐喻 研究等都是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进行的。如果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引入汉语成语研 究,同样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汉语成语这一语言现象。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如果把认知语言 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语寓言、成语等研究中将会是很好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实体隐喻原理,引入汉语成语认知研究中。经过分析具有实 体隐喻特征的成语,发现实体选用不拘一格,包罗万象,但隐喻概念则相对较少,而且 可以划分成情感、关系、时间等概念类别。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成语中的实体与隐喻概念之间一定在某一点上存在着某种 相同的特别性质,简称“同质点 ,具有隐喻性质的成语借助同质点概念完成语的语言 认知。从认知角度明晰实体和隐喻概念间的同质点,能够使我们加深对成语中隐喻语言 现象的认识。 一方面分类分析使隐喻概念清晰起来,而且在实体与隐喻概念间引入同质点概念使 我们对成语的认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同质点概念的引入将为分析成语 中隐喻语言现象带来莫大益处。 将认知语言学中实体隐喻的原理应用于成语认知分析研究,既提升了对汉语成语的 认知,又丰富了认知语言学的佐证材料。 关键词汉语成语实体隐喻隐喻概念同质点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 s ,ar e l a t i v e l yn e w f i e l di nl i n g u i s t i cr e s e a r c h , f u r t h e r sl a n g u a g es t u d y a n dp r o v i d e sat o o lf o r t h ec o g n i t i o no fl a n g u a g ep h e n o m e n aa tah i g h e rl e v e l s u c hs t u d i e sa s s p a t i a lm e t a p h o r s ,e n g l i s ha n a p h o r a , a n dm e t a p h o r si nd i s c o u r s ea r ea l lb e l o n g i n gt o c o g n i t i v es t u d y i fb a s i cc o g n i t i v ep r i n c i p l e sa r ea d o p t e di nc h i n e s ei d i o ms t u d y , c h i n e s e i d i o m sw i l lb ef u r t h e rc o g n i z e d a c c o r d i n gt os o m es c h o l a r s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c o n c e p t u a l m e t a p h o r si nt h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f a b l e sa n di d i o m sw i l ll e a dt oap r o m i s i n gf u t u r e i n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 , 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 o n t o l o g i c a lm e t a p h o ra r ea p p l i e dt ot h es t u d yo f c h i n e s ei d i o m s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o n t o l o g i c a lm e t a p h o ri d i o m s ,i tc a nb ef o u n dt h a t t h e a d o p t i o no fo n t o l o g i c a lm e t a p h o r si sd i v e r s e ,w h e r e a sm e t a p h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s a r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u n i v e r s ea n dt h e yc a l lb e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c o n c e p t so ff e e l i n g s ,r e l a t i o n , t i m e ,e t c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 s ,t h e r em u s tb eac e r t a i ns p e c i a ls a m e n a t u r e , n a m e l y “h o m o - n a t u r e ”,a ts o m ep o i n tb e t w e e no n t o l o g i e sa n dm e t a p h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s ,t h r o u g h w h i c hm e t a p h o r i c a li d i o m sa r er e c o g n i z e d ,a n daf u r t h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c a nb em a d eo nt h e r e c o g n i t i o no fm e t a p h o r si nc h i n e s ei d i o m s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b r i n g sa b o u tac l e a r e rm e t a p h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a n dt h ea d o p t i o no fh o m o n a t u r eb e t w e e no n t o l o g i e sa n dm e t a p h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sb e t t e r s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c h i n e s ei d i o m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w i l lb e n e f i tt h ea n a l y s i so fm e t a p h o r s i nc h i n e s ei d i o ms t u d y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o n t o l o g i c a lm e t a p h o rp r i n c i p l e st oc o g n i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c h i n e s e i d i o m sw i l lr a i s et h ec o g n i t i o no fi d i o m sa n dw i l ln u r t u r et h ee v i d e n c eo f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i d i o m s o n t o l o g i c a lm e t a p h o rm e t a p h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h o m o n a t u r e i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储签名:么趣她日期:鲨乒年月且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眇。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刀)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一, 1 - - 。、- 秒7 铁触 y 日期:碑年j 月z 墨日 日期:2 丝年月 三日 第1 章引言 第1 章引言 1 1 成语概述 成语在现代汉语词汇库中占据一席之地,现代汉语词典( 1 9 8 3 ) 收录条目共计 5 6 1 4 7 条,其中四字词有4 3 6 5 条。( 苏新春2 0 0 1 ) 汉语界认为成语以四字格为主,占全 部成语的9 0 以上。( 兰寿春2 0 0 2 ) 成语词典( 2 0 0 4 ) 收录1 万多条成语。由于成语 的独特魅力,使用率高,很多汉语学者把它们收集起来,单独编成成语词典,以供人们 学习,查阅和研究,如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1 9 8 7 ) 、汉语成语大词典( 湖北大 学古籍研究所,2 0 0 2 ) ,新编成语辨析词典( 倪宝元,2 0 0 5 ) ,汉语成语实用词典( 倪 宝元,2 0 0 2 ) 、十用成语词典( 李新等,2 0 0 6 ) 同义成语词典( 蒋荫楠,2 0 0 6 ) ,反 义成语词典( 蒋荫楠,2 0 0 6 )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刘洁修,1 9 8 9 ) 等等。很多汉语 成语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浓缩了历史典故,承载了民族文化,蕴含着褒贬色彩,所有这 些因素对成语的理解造成定困难,尤其对外国人来说,成语的真正含义就更加难以理 解。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有很多学者编写了汉英双语词典,如汉语成语分类英译辞 典( 施正信等1 9 9 7 ) ,汉英汉语成语用法词典( 潘维桂,1 9 9 7 ) ,汉英成语词典( 危 东亚等,1 9 8 2 ) 等等,这些词典为国际间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便于查阅的材料。 1 2 成语研究概要 有很多学者对成语进行过研究,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已经产生了丰硕成果。这里 对成语研究成果做一梳理。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可以分成几方面: 1 2 1 成语定义探讨 刘叔新( 2 0 0 6 ) 认为成语的重要特征在于它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 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成语的两层意义 之间的联系,由民族的历史生活所决定。因此,成语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不同的语言 很难加以直译。【1 4 】p p 2 2 2 1 王德春( 2 0 0 6 ) 对成语作了全面界定,成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 词组或固定短句,是现成的语言词汇单位,语义上表示一个不可分割的概念。【1 5 】p 9 1 辞 海在其不同版本中对成语的定义有所不同。1 9 3 6 年版把成语定义为:古语常为人所引 用者日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1 2 1 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1 6 11 9 7 9 年5 月修订辞海时,做了如下定义:熟语的一种。长期以来惯用的,简洁,精辟的 1 问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从字面上 理解,如“万紫千红 “乘风破浪 等。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愚公移山 “守株待 兔”等【1 7 】这套大型权威辞书在其1 9 7 9 年9 月修订版中对成语的定义又一次进行了修 改: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 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 “乘风破浪 ;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青出于蓝” 出于苟子劝学,“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蠹。【1 8 】 此外另有许多学者在其论著或教材中对成语进行定义或对成语的含义进行解释,各 自表述了独特的见解。如马国凡1 9 7 8 年出版的成语认为成语具有习用性,定型性, 及基本为四音节的定型词组。 1 2 史式1 9 7 9 年出版的汉语成语研究则认为成语除习 用性,定型性之外,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这样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成语。【2 0 1 倪宝 元、姚鹏慈1 9 9 0 年出版的成语九章) 认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 稳固、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2 1 】黄伯荣、廖序东1 9 9 1 出版的现代汉语 教材认为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意义整体化,结构凝固化。 2 2 j 张 静1 9 8 0 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教材认为成语是具有定型性、整体性、古语性、习用性 的固定词组。( 2 3 1 胡裕树1 9 8 1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教材则认为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 意义完整、结构紧密。【2 4 1 上述各家定义概括起来从几个方面对成语进行界定:一、书面形式“四字格”;二、 内部结构“凝固化”:三、意义内容“整体化”;四、出处来源“历史性、文化性和 习用性 ;五、修辞色彩“书面性”。 各家学说中,有学者注意到成语表义有双层性,字面代表一个意义,内层又表示一 种意义,这是成语的真实意义,在两层意义之间存在一个联系,将内外层意义结合起来。 成语自身负载的内涵太多,至今对它的界定在学术界仍没有公认的统一的说法。这 项工作有待于后来者继续研究。 1 2 2 成语研究角度 成语展示给我们的内涵非常丰富,这给研究者提供了从多个侧面研究的可能,学者 们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成语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 一部分学者对成语的界定进行着探讨,认为成语从属性上来说应属于熟语类,而不 是吉语类。辞海对成语的定义从古语类( 1 9 3 6 ) 修改为熟语类( 1 9 7 9 ) 。莫彭龄( 1 9 9 9 ) 2 第1 章引言 认为成语应该是熟语中的固定短语。 另有学者对成语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成语的结构具有凝固化特点的结论。如 胡裕树( 1 9 8 1 ) 认为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可以拆散开来 插进一些成分。黄伯荣、廖序东( 1 9 9 1 ) 定义成语为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倪宝元、姚 鹏慈( 1 9 9 0 ) 指出成语结构稳固。 成语的意义是最值得研究的方面。关于成语的意义,诸多学者认为它有整体性和双 层性的特点。如王德春( 2 0 0 6 ) 提出成语在语义上是统一的,表示一个不可分割的概念。 【1 5 】马宏基( 2 0 0 2 ) 认为成语的意义具有双重性, 2 6 】这一点与刘叔新( 2 0 0 6 ) 的结论成 语的重要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极为一致。 李行健( 2 0 0 1 ) 指出典型的成语是指成语具有意义的双层性和经典性。意义的双层 性是指表面一层,内中一层,造成深厚的意义,并且还使这意思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字面的意义造成一种比喻的形象烘托。【2 7 】 另有一些学者对成语意义的演变进行了研究,这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左 林霞( 2 0 0 4 ) 通过分析认为许多成语的变化表现在多方面:有的表现为意义范围的不同, 有的表现为意义类别的不同,有的表现为感情色彩的不同,在这诸多方面又显示出了成 语与一般词语意义发展演变的不同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由作为特殊词汇的成语的性质 所决定的。【2 8 】 大多数成语都有出处来源,很多成语词典给出了成语的出处,这为成语来源的研究 提供了方便。王笑琴( 2 0 0 5 ) 把成语的来源归纳为由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由 出自口头的俚语俗语形成的成语,由真实历史事件形成的成语,由格言形式的成语,由 诗词文赋衍变而成的成语。 成语的修辞色彩是很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莫彭龄( 2 0 0 3 ) 认为成语大量使用修 辞格,如比喻、借代、对比、夸张、比拟等在成语中能找到很多,而且一种辞格在成语 中形式不仅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不同于平常句子中的同名称的辞格,因此,有必要 对这些独特的辞格进行探讨。有些成语含有褒义色彩,有些成语含有贬义色彩,且很多 成语经历了千百年的使用考验,其褒贬色彩和自身语义随社会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左 林霞( 2 0 0 0 ) 对成语的褒贬色彩演变方式及引起这一演变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做了细致的 讨论。 上述研究立足于传统语言学,研究成语的定义、形式结构特点、意义特点以及修辞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曼曼曼曼鼍曼曼曼量鼍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量置舅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笪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i l l l 曼曼皇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运用,可谓多视角地研究成语。也正是学者们的努力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汉语成 语这种独具风格的语言现象。 也有学者把成语与认知联系起来研究,跨越出传统的成语研究方向,向新方向拓展。 刘振前( 2 0 0 0 ) 从汉语成语学习的角度研究了成语中的结构对称与认知的关系,得出如 下结论:语义结构对称的成语显然比非对称的成语易于认知。 3 2 1 黄希庭等在结构对 称性汉语成语的认知研究一文中指出:“对成语识别时,结构对称性成语的识别的反 应明显短于非对称性成语;对成语的再认反应时,存在显著的结构对称效应,再认反应 错误率结构对称效应不明显;结构对称性对成语认知的具体影响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3 3 】 上面两位学者从成语的结构对称性与认知的关系出发得出结论:成语的对称性结构 易于认知。 学者们对成语的研究可谓方方面面。然而成语是特殊的词汇,它凝聚了汉语中的太 多精华,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 1 3 认知语言学理论 现代语言学发展到2 0 世纪7 0 年代,人们发现它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语义环境,独 立地去研究抽象的语义,而这制约了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实,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 物,而人作为思维高度发达的生物,有很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标记在人们作为 工具使用的语言上。语言的意义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二者不可分割。基于这种认识, 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了莱考夫( l a k o f f ) 和约翰逊( j o h n s o n ) 的我 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 e t a p h o r sw el i v eb y ) 一书,把我们带入了语言研究的另一片天 地: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与人类每时每刻相伴的语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把隐喻看 作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m e t a p h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s y s t e m ) 。该书从隐喻的角度 探讨语言的本质,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 3 4 p 2 6 语言 的作用扩展到了人类思维领域,语言反映人的认知过程由具体到抽象。 此后对这一研究方向有兴趣的语言学家们致力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从多个语言事实 方面探讨语言的认知作用。这里列举数例: l a k o f f ,g e o r g e19 8 7 w o m e n , f i r ea n dd a n g e r o u st h i n g r w h a tc a t e g o r i e sr e v e a l d a b o u tt h em i n d l a k o f f & t u m e r l9 8 9 m o r et h a nc o o lr e a r o n :af i e l dg u i d et op o e t i cm e t a p h o r 4 第】苹引言 h e i n e ,b e ta 1 19 91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ac o n c e p t u a lf r a m e w o r k e u n g e r e r & h j s c h m i d2 0 0 1 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 转自陈忠,2 0 0 6 ) 3 5 】p p l - 2 我国学者也在追踪语言学研究前沿,或是引介国外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向国内学术 界进行最新理论介绍,下列成果有比较广泛的影响。 戴浩一1 9 8 5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 9 9 0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 法刍议;谢信一1 9 9 1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 9 9 5 “有界”与“无界”、 1 9 9 9 转指和转喻、1 9 9 3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1 9 9 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 词短语;石毓智2 0 0 0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 0 0 1 认知语言学概论; 袁毓林 1 9 9 5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 转自陈忠,2 0 0 6 ) 3 5 l 或是步入认知语言学这一领域进行前沿探索,下列成果可见一斑: 高原2 0 0 3 照应词的认知分析:冯晓虎2 0 0 4 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 的框架;胡壮麟2 0 0 4 认知隐喻学。 汉语形态不发达,不完全适合用西方结构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认知语言学的诞生为 汉语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相信经过汉语学者们的努力,学术界一定能够找到适合于汉 语特点的语言研究方法。 1 4 成语中的隐喻现象 成语多数源自典故、宗教、历史及文学等,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多数成语在 形式上固定成四字格,在意义上形成整体义,与形式上的意义拉开距离。在意义演变过 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是人类的隐喻思维。在隐喻思维层面,成语的表层表达与深层意义 获得联系,产生关联,为成语意义的升华提供了保证。因此,隐喻是成语表层形式表达 与深层意义之间联系的手段。汉语成语中大量存在由具体、具像的实物实像影射到抽象 概念的表达方式。由于成语格式的限制,组成成语的字数很少( 一般为四个字) ,那么 从表层形式到深层意义之间的过渡和联系往往没有显性的词语表述,这一现象为成语意 义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但是,成语在运用中人们又能自觉不自觉地领会其中的语义, 尽管有时候在意义理解上会出现偏差,成语意义的理解过程是对认知语言学所说的隐喻 认知的完成,对这种认知过程的实现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成语中的意义理解 可以从认知方向挖掘。认知基于客观世界,而又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是认知思维对客 气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观世界概念化、联系化、系统化之后形成的体系。认知对隐喻性成语意义的理解过程给 予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们将本文的研究内容锁定在成语中的隐喻方面。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有关隐喻这一认知模式分析汉语成语中隐喻对意义理 解的重要作用。也是为成语意义的理解探索一条新路。我们主要针对双重语义的成语, 所用成语出自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 0 0 4 年出版的成语大词典。f 3 6 】所参照理论 源自于赵艳芳( 2 0 0 1 ) 著认知语言学概论【3 4 】和冯晓虎( 2 0 0 4 ) 著隐喻思维 的基础篇章的框架。【3 7 】 6 第2 章隐喻的认知模式 第2 章隐喻的认知模式 2 1隐喻认知的本质 隐喻认知不同与历史上对隐喻的界定。布莱克( b l a c k1 9 5 4 ) 用“互动”观揭示了 隐喻重要的机制是创造新的意义。1 3 8 1 这是在隐喻替代理论基础之上迈出的历史性的一 步,它不只限于把隐喻看作语言的修饰作用修辞格而已,而是把隐喻与人类的思维 联系起来,认为隐喻有帮助人类思维的作用。理查兹认为隐喻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性: “它( 隐喻,笔者注) 是掌握生命的一种能力 3 9 1 ( r i c h a r d s1 9 3 6 :3 5 ) 。隐喻认知的研 究者们认为隐喻在日常语言、文学作品中都随处可见,根本原因是人类在使用隐喻的时 候并非只是揭示本体与喻体之间现存的相似性,而是通过隐喻将两个喻部联系起来,人 类的认知能力就是植根于这种通过隐喻将两个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之中。【3 7 】( 冯晓虎, 2 0 0 4 :3 1 ) 。布莱克( b l a c k ,1 9 7 7 :4 0 8f ) 明确指出隐喻是一个“认知工具”。 4 0 1 2 2认知模式 莱考夫曾对认知模式进行过论述,昂格雷尔和施密德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他 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下列分别做一简单介绍。 莱考夫( 1 9 8 7 ) 在范畴一书中根据结构原则把认知模式分为四种:命题模式 ( p r o p o s i t i o n a lm o d e l ) :表示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意象图式 模式( i m a g es c h e m am o d e l ) 所有意象图式都涉及空间结构,所以凡是涉及到形状、移 动、空间关系的知识是以此模式储存的;隐喻模式( m e t a p h o r i c a lm o d e l ) :一个命题或 意象图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隐喻模式用来 对抽象事物的概念化、理解和推理;转喻模式( m e t o n y m ym o d e l ) :在上述某种或多种 模式基础上,使其中某个成分与另一成分发生联系,如在一个表示部分一整体的图式 模式中,使一个部分转到整体的功能,从而使部分能够代表整体,这就形成转喻模式。 认知语言学更加重视研究后一种认知模式。 3 4 】上述四种认知模式是认知语言学界普遍 认可的。本文中主要运用其中的隐喻模式分析汉语成语。依据这一模式探讨汉语成语中 所存在的字面表达与意义内涵分属两个领域的现象,以及存在于表里之间的相同特别性 质点。 昂格雷尔和施密德认为认知模式是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某一特定领域所有知识的表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征,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就构成某一认知模式。简单的认知模式还 可以组成复杂的认知模式。昂格雷尔和施密德主张词的概念以认知模式来认识和定义 的;同时模式又提供了其他相关的知识。所以,每一个词的意义首先由一个可以直接理 解的认知模式来定义,由此产生了词的基本意义和字面意义。在直接理解的认知模式的 基础上,通过隐喻投射又可以产生隐喻认知模式。【3 3 】通过投射,源域中的事物的概念与 语言完全移至目标域中相关联的事物和概念,所以,认知模式是语言形式和语义概念赖 以生存的认知基础。 上述论述都涉及到一个域( 始源域) 的概念和词语能够投射到另一个域( 目标域) 的概念上,两个域通过投射来连接,通过投射始源域中的词语获得新的概念和意义,从 而使词义范围扩展,生成创新的语言。而这种创新语言在形态上是形象的具体的,而在 意义上是更加抽象的。这就是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中多义的解释,我们认为这一方法可以 运用于汉语成语意义的探究,研究结果将对成语的界定、成语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 的帮助。本文将在这一方面做一尝试。 2 3 隐喻及其类型 自从语言界把隐喻与人的认知联系起来后,语言中的隐喻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格特 鲁巴克( 1 9 7 1 ) 在其隐喻:修辞心理研究一书中论述了隐喻的两种起源,其中之 一认为需要是隐喻之母。正如衣服起初是用来御寒,后来才被作为装饰一样,词语的隐 喻用法起初是为了填补语言的空白,后来由于它的修饰和表达力成为语言的修辞。”【3 3 】 认知对于隐喻的认识扭转了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认识,为我们对语言深入探讨开启 了一道新的大门。在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中出现两种事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一联系体 现在人类认为分属两个种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相同特殊性质, 简称“同质点 。主要指始源域属于具体的有形的,易于认识的事物,目标域属于抽象 的,无形的难以认识的事物,而这两种事物则因同质点而联系到一起。人类在社会生活 中先认识前者并把认知记录在语言中,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认识抽象事物, 因为有了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水平也达到一定程度,在认识难以认 识的抽象事物时就会借用已有的认知方式、知识,运用联想将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联系 起来,认为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 或者正在被认知的事物与己认知的事物) 之间有联系 的纽带同质点。同质不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客观联系,而是人以自己的认知水平、 8 第2 章隐喻的认知模式 认知方法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来的意念的东西,有很多成语实例为证。例如:唇齿相依意 义是( 两个人或集团之间) 关系密切,互相依靠。始源域“嘴唇 与“牙齿 两个实体 之间密切的彼此依赖的关系显而易见。社会集团中也存在着关系密切互相依赖的关系现 象,只是后者抽象,人必须经过更长时间,运用思维进行更多推理才能认识到这一点。 但认识过程中借助“嘴唇与“牙齿”两个实体之间明显的、相似的依赖关系进行推理, 将推理的结果记录在语言中,这就产生了语言的隐喻现象。后人在理解语言时,也要沿 着前人的推理方式通过理解始源域“嘴唇 与“牙齿 的密切而又彼此依赖的性质去理 解两个人或集团之间的看不见的抽象的密切依存关系,从而实现对目标域意义的理解。 这则成语里就运用了实体隐喻模式。再如覆水难受、红杏出墙、海市蜃楼、风毛麟角等 等,无一不是运用隐喻认知模式创造出来的成语。对于利用隐喻模式产生的成语,理解 时也必须使用隐喻模式去解读,才可能产生语言被作为交际工具使用的效果。 映射( m a p p i n g ) 是认知语言学从认知心理学借来的概念,指隐喻是将对具体事物、 已知事物的整个认知模式结构、内部关系转移到其它事物上,以此来认识和构造对其他 事物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整体转移被称为源模式向目标模式结构的映射,这是 人类经验和推理的结果。 莱考夫( 1 9 8 0 ) 把隐喻的地位看得极高。他确立了隐喻概念( m e t a p h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 : 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在人们认识客观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 的作用。有资料统计说:普通语言中大约7 0 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3 4 1 可见隐喻 不是为美化语言而使用的雕虫小技,而是认知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思维过 程的一个不或缺的一环。既然隐喻是人类思维的过程,又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那么作 为语言的构成材料成语中也同样存在隐喻现象。 莱考夫和约翰逊( 1 9 8 0 ) 对隐喻作了仔细研究,按照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大 类: 1 、方位隐喻( o f i e n t a t i o n a lm e t a p h o r ) 指人类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 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人们对方位概念能够直接理解是源 于它的直观性,以此为基础,人们扩展自己的认知,将方位概念扩展到其他抽象概念: 数量、时间、状态、社会地位等,在语言中的体现是我们看到的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 达抽象概念的语言:上司、手下,上流社会、下流社会、上一代、下一代、上士、下士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脑 号宇。 人类在认知上深受方位隐喻的影响,这说明人的精神是以客观的物质的东西为基 础,并利用这一基础不断地向前发展。发展的轨迹深印在语言中,使后来者遵循着这一 轨迹继续前进,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方位概念映射到多个其他的概念上的语言现象,也 就出现了一个基本词的多个语义现象,以致于后来的人对于词的多义视为当然,而很少 考虑它与认知的关系了。 2 、实体隐喻( o n t o t o g i c a lm e t o p h o r ) 人类生活的环境除了空间方位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实在物质,即实体。人类在与实体 反复接触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理解了实体,并用语言来表达它。与方位隐喻方式一 样,人类将对“实体”的认知映射到对抽象的、模糊的无形概念上,把思想感情、心理 活动、事件、状态等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一次谈论,量化、识 别。实体隐喻具体化了抽象概念,实体隐喻最大来源是我们的身体。实体隐喻最典型的 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 c o n t a i n e rm e t a p h o r ) 。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容器,我们的 皮肤把身体与外界分开,形成里外部分。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把从身体上获得的认知, 有晃面、有里、有外概念投射到诸如房子、城市等物体上。于是,我们能看到这样的语 言:“我们走出这问房子,进入另一间屋子。“在城市里,在城市外 等等。这样的 语言很普通,以致一般人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这正说明人以具体的事物思考、经历、 谈论抽象的事物,使其似乎具有于具体事物的特征的思维方式已经到达了不自觉的程 度。人以这种认知的自然方式系统地描述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世界,于是形成意识之外的 客观世界本身是以各物体处于独立的无联系的杂乱状态,当人的意识介入到客观世界, 这个世界在人的意识中便成了有联系的彼此影响的系统状态。 实体隐喻的范围远大于容器隐喻,莱柯夫与约翰逊( 1 9 8 0 ) 总结一些例子: 把经济危机看作实体; 把大脑看作机器; 把场地看作容器; 把事件看作容器; 把行为看作容器: 把活动看作物质; 把状态看作物质。 1 0 第2 章隐喻的认知模式 3 、结构隐喻( s t r u c t u r a lm e t a p h o r ) 除了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之外,还有一种基本隐喻叫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指以一 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形成两种概念的叠加。 本文主要运用第二类隐喻:实体隐喻。运用实体隐喻理论就成语中实体与隐喻概念 的同质联系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成语意义理解的认知途径。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 章汉语成语中的隐喻修辞形式 语言学家玛丽拜森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隐喻更能够影响人了。在成语中大 量存在借着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阐述另一种抽象概念的现象,两者可能有天南地北 之差,可是由于我们熟悉前者,对前者的认识达到了非常熟悉的程度,以至于从前者中提 取出特质,把特质运用于后者,使后者获得具体形象的认知。语言记录了这一认知过程, 形成隐喻性语言,使人类的隐喻认知方式世代相传。这为后人了解和运用人类赖以生存 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充分的材料。 汉语成语中的隐喻为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分析成语隐喻现象提供了广阔空间。 隐喻性汉语成语构成字数较少,意义内容较抽象,以少量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意义, 依靠的是语词与意义之间的隐含特性。在实际运用成语过程中,人们又必须在具像和抽 象概念间建立联系,完成联系认知的过程,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成语隐喻过程的这一隐含特性,既给成语带来魅力,使人产生想象空间,也容易造 成过渡错位,出现成语运用错误。因此有必要揭示成语隐喻的隐含性。 本文则重点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实体隐喻理论分析成语的隐喻现象。通过分析从认 知的角度寻找隐喻性成语形成与理解的机制,以便人们可以多视角的认识成语,更加准 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正确地使用成语。 成语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这里只对几个与本文内容有关 系的修辞格比喻、借代、比拟进行简略认知分析。 3 1 比喻修辞 语言中比喻手法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变陌生为熟悉,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可以使抽 象变为形象。从认知角度看,比喻与人类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比喻使我们的认识经历一 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过程。比喻性成语利用了形式上的生动形象和意义上的深刻抽象 的特点表现出思维的轨迹。生动的形象是成语中的始源域,深刻抽象的意义是成语的目 标域,人们在理解成语时,要透过始源域达到对目标域的理解,才能完成对比喻性成语 的真正理解。对成语理解的过程体现了人们思维的过程,因此,比喻性成语是人们思维 过程的体现,而不是语言技巧,不是语言的华丽装饰。 成语中的比喻,在这里分为明喻和借喻两种。 1 2 第3 章汉语成语的隐喻修辞形式 例如以下成语运用了明喻手法: 噤若寒蝉:以“冷天的蝉不呜叫 比喻“不敢说话”。 口若悬河:以“悬河泻水,注而不绝比喻“口才十分好,能言善辩。 势如破竹:用“刀劈竹子”比喻“作战、工作节节取胜,毫无阻碍”。 形如槁木:以“枯树 比喻“人没有活力”。 虚怀若谷:以“深广的山谷 比喻“开阔的胸襟 。 危如累卵:以“垒起来的蛋容易倒塌打碎 比喻“情况非常危险”。 此类成语运用甲象乙的明喻格式表明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某种联系。联系出现在 成语的形式上,明确提示认知思维的过程:借用已认知的事物来理解待认知的事物。这 类成语在成语词典中多用解释用语“比喻”,以示该成语的意义指向比较抽象的事物。 尽管成语形式短小简练,但由于明喻手法使得始源域与目标域同现于同一成语的表达式 中,而且成语中还使用“如 、“若 之类的联系词,这些都为成语意义的理解提供了方 便。但我们认为这类成语没有明确表示两种事物能够联系的关键点,这为从另一个角度 切入,寻找两种事物之间的确切联系点提供了可能。我们认为以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该 类成语的理解机制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产生更好的效果。 再来看借喻手法成语的情况。 借喻成语中目标域不出现,只出现始源域。整体成语直接表示比喻意义。 集腋成裘:以“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小,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皮衣”比喻“积少成 多,积小成大”。 藕断丝连:以“藕已断开,丝还连着”比喻“表面上关系已经断绝,但实际上仍有 牵连 。 沧海桑田:以“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龙潭虎穴:以“蛟龙潜藏的深潭,猛虎居住的山洞 比喻“极其危险的境地”。 炉火纯青:以“道家炼丹到炉中火焰转成纯青色时,就算炼成了丹 比喻“学习、 技艺、品德、修养、办事手段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 。 此类成语中只出现鲜明形象的始源域,不出现目标域,目标域必须通过推理思维才 能获得,汉语成语中普遍存在这类成语。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联系的隐性给成语的理解 造成一定困难。以往在理解这类成语时依靠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成语的字面和意义 之间取得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具有不确定性,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为了减少,甚至 1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消除理解偏差,有必要引入认知理论,开发心理认知机制,找到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 在的相同特质点,确立明确的联系,使联系限定在一点上,便为从始源域跨越到目标域 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和路线。这样就为正确理解成语限定了思考路径,从而完成从形式过 渡到意义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是隐性的,只发生在思维中,而不显现在字面上。因此, 理解这类成语的关键是寻找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同质点。 3 2 借代修辞 成语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或特征来代替。借 代成语根据始源域与目标域的关系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以局部代整体。用某个事物的一个部分来代替这个事物,二者是种属关系,有 共同的特性,这是理解成语意义的关键所在。在理解此类成语意义时,将事物局部的特 征扩展到整体事物上,再与成语中的其它词搭配起来,便能获得该成语的深层意义。例 如: 残山剩水:借“残余山水 代替“残存的国土 。 急管繁弦:借“乐器管弦 代替“音乐”。 目不识丁:借“丁字 代替“起码的文字”。 手无寸铁:借“材料铁 代替“武器 千秋万代:借“秋季代替“一年 。 气冲牛斗:借“牵牛星、北斗星 代替“天 。 大兴土木:借“建筑材料土木”代替“建筑工程”。 二是以具体代抽象。具体实物易被认知,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具体事物的认知较易 扩展到与之有关的抽象事物上去,抽象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深入认知后产生的,是认知发 展的结果。那么如何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事物? 为什么在一种语言中哪种具体事物与 哪种抽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些问题可以在人类认知的层面寻找 到答案。具体事物与它所替代的抽象事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特别性质,这一共同的特别性 质担负起从具体事物走向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它是透过成语的具体形象正确理解深层 意义的关键点,因此在人们理解抽象概念时,应该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寻找两种事物 之间的相同特质,形成事物之间的合理联系,才能通过含有具体事物的语言表达式完成 对具体事物所指向的抽象概念的正确理解。例如: 1 4 第3 章汉语成语的隐喻修辞形式 眼高手低:借“眼睛”代替“眼界 ,借“手 代替“能力”。 肝胆相照:借“肝胆”代替“真诚之心,。 汗马功劳:借“战马奔跑出汗比喻“将士征战劳苦,立下功劳”。 越俎代庖:借:“放祭品的几案代替“自身的职守”,借“厨师”代替“他人的职 务 。 鸡鸣狗盗:借“能学鸡打鸣,学狗偷盗 代替“不为人称道的雕虫小技 。 三是以特征标志代整体。特征是事物的突出特点,从认知角度讲,特征比事物本身 更具有形象性,是易于被感知的部分。因此,特征可以作为语言表达式,代替具有该类 特征的整体事物。例如: 披坚执锐:借“坚代替“坚固的装备铠甲”,借“锐 代替“锐利的武器 绿肥红瘦:借“绿色代替“植物的绿叶 ,借“红色代替“花朵”。 红颜薄命:借“美艳的容颜代替“美丽的女子 。 瓮牖绳枢:借“把坛子当窗户,把绳子当门轴”代替“简陋的居室,贫穷的家境 。 四是以特称代通称。特称在某一方面具有标志性的突出特点,与通称属于同一类事 物。在用特称代替通称时,利用了特称的突出特点。实际上,特称的突出特点已经在认 知层面取代了特称本身,特称的认知意义体现在此。从整体知识面看,特称事物在反复 被人们提及时,总是伴随着它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它的突出特点逐渐代替了特称本身而 被储存于人的知识库中。在实际应用时,语言表达式是特称,意义则指特称的突出特点, 而并非特称自身。特称代替通称就是利用突出点完成对通称事物的指向而达到用一物表 达另一物的效果。例如: 压倒元白:借“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 代替“同时代著名作家 。 牛郎织女:借“牛郎星、织女星天各一方不能团聚 代替“长期分离的夫妻”。 环肥燕瘦:借“杨玉环、赵飞燕两位古代美女形态各异 代替“美女体态风格各异 而各有所长”。 伯乐相马:借“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代替“有眼力鉴别人才的人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