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蛮族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民族史中的重要一环,魏晋南北朝时期蛮族的发展尤 以南朝江沔地区为甚。江沔地区蛮族主要是汉代巢瓠蛮和廪君蛮的后裔,他们大 多分布在荆、雍、郢、司四州。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愤和基层的社会组织,在部 分地区,其社会生产力及社会性质已接近汉族水平。面对封建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他们采取了多种斗争方式,在打击封建统治者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江沔地区为北朝南进的重要屏障,蛮族的去就将直接影响南北政治格局,因此他 们便成为南北政权争夺的焦点;蛮族本身也会随着南北局势的变化而做出不同的 反应。经过南朝至隋初近二百年的发展,至隋代,江沔地区蛮族大都已融合到汉 族之中。 关键词:南朝、江沔地区、蛮族 一、 jj t h es a v a g en a t i o n a l i t ys t u d yo f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i n j i a n gm i a nr e g i o n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s a v a g en a t i o n a l i t y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l i n ki nc h i n a s a n c i e n t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i nw e i ,j i na n dt h en o r t h e m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a v a g e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o f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 j i a n g m i a nr e g i o n t h es a v a g e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i nj i a n g - m i a nr e g i o nw e r em a i n l yt h e d e s c e n d a n to fp a n h ua n dl i n j u n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o f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ym o s t l y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f o u rs t a t e so f j i n g 、y o n g 、y i n ga n ds ie t c t h e yh a dt h e i ro w nf o l k w a y sa n dc u s t o m s a n dt h eb a s i cs o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ns o m ea r e a s ,t h e i rs o c i a lp r o d u c t i v i t ya n ds o c i a l p r o p e r t yh a da l r e a d yb e e nc l o s et ot h el e v e lo f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t h ef a c eo ft h e f e u d a lr u l e r sh i g h h a n d e dp o l i c i e s ,t h e yr o s eu pi nv a r i o u so f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t h e ya l s o h a db r o u g h tas e r i e so fp a s s i v e c o n s e q u e n c e sw h i l ea t t a c k i n gt h ef e u d a lr u l e r j i a n g - m i a nr e g i o na c t e d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r o t e c t i v es c r e e nt h a t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s t o c kf o rt h en o r t hd y n a s t i e s g o i n go rc o m i n go f s a v a g e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w o u l dd i r e c t l y i n f l u e n c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p a t t e mo fs o u t h e md y n a s t i e s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i e s ,s ot h e y b e c a m et h ef o c u st h a tr e g i m e so fs o u t ha n dn o r t hf o u g h tf o r t h es a v a g e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t h e m s e l v e sw o u l dm a k ed i f f e r e n tr e s p o n s e sw i t h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s o u t ha n dn o r t h s i t u a t i o nt o o t h r o u g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b o u t2 0 0y e a r sf r o ms o u t h e md y n a s t i e st o s u id y n a s t y , m o s to fs a v a g e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i nj i a n g m i a nr e g i o nh a da l r e a d ym e r g e dt o t h e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w r i t t e nb y :w uk o n g j u n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z h o uz h a o w a n g k e yw o r d s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j i a n gm i a nr e g i o n ;s a v a g en a t i o n a l i t y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壹璺圭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萎驰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勿口匕年r 月7 日 签字日期 i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如目 巩 s 愈辨 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研究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对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的研究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隶属中国古代民族史,同时又属于区域史的研究范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学 术界有关蛮族史的研究成果颇少,只有少数学者从单方面涉及。主要有章冠英先 生的两晋南北朝民族大变动中的廪君蛮( 历史研究1 9 5 7 年第2 期) ,该文 对廪君蛮的来源、分布状况、与汉族的融合以及与粲瓠蛮的区别等方面作了详尽 的阐述;冯永轩先生在五水与五水蛮两晋南北朝史札记- - n ) ) ( 江汉学报 1 9 6 2 年第8 期) 一文中,论证了“五水”的地理位置、“五水蛮”的来历、“五水 蛮”缘何又称“西阳蛮”及“五水蛮”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与汉化等问题。八十 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民族史研究热潮的兴起,相关成果也先后出现。二十几年来, 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蛮族的汉化问题:第二,蛮 族的个案研究;第三,各封建政权对蛮族的管理;最后是关于蛮族的迁徙问题。 目前所见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研究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主要有张雄先生的江汉流域 古代“蛮族”述略( 湖北少数民族1 9 8 6 年第3 期) 。在本文中,他论述的是 在江汉流域活动的古代( 先秦至两宋) “蛮”族,主要包括“巴蛮”( “板檐蛮 、 “廪君蛮”) 、“骆越”、“粲瓠、“闽越”、“东瓯”等古代少数民族,是一个非常宽 泛的概念。李杰南朝江汉地区蛮汉融合之探微(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8 8 年第4 期) 一文,着重介绍了荆、雍州蛮的由来、封建统治者对江汉地区蛮族的统 治政策及蛮汉融合的渠道和历史意义。程有为南北朝时期的淮汉蛮族( 郑州 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l 期) 一文则分析了南北朝时期江淮、,江汉地区蛮族人民的 生活状况、统治者对蛮民的政策以及蛮族在当时社会政治中的作用。黎虎先生在 魏晋南北朝史论( 学苑出版社1 9 9 9 年出版) 一书中,谈到了蛮族对江沔地区 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远非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研 究的全貌,故本人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南朝江沔地区蛮族作更加深入的 探讨。 江沔地区是南朝统治的重要地区,同时又是南北政权的交接地带,蛮族分布 错综复杂,加强对该地区蛮族的统治,是南朝历代统治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弄清 该地区蛮族的状况,不但有助于南朝蛮族史的研究,更有利于分析南北朝封建统 治者的民族政策,进而加深对整个南北朝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逐渐融合的过 程。当代中国,如何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更 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通过 对该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在把握当今某些少数民族发展演变的同时,对如何制定 合理可行的民族政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学术史回顾及写作思路 学术界对蛮族史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中叶,但因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该项 研究未能继续深入下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从多方面研究蛮族 史,相关论文和论著也不断出现。综观二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有关南朝蛮汉融合问题的研究。相关论文较多,现就主要部分加以概 述。朱大渭在南方少数民族概况及其与汉族的融合( 中国史研究】9 8 0 年第 l 期) 中对南方三个主要少数民族蛮、獠、俚的分布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结构、 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汉族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蛮汉融合以及蛮族对南方经济的 开发等方面做出分析。欧阳熙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报刊复印资 料魏晋南北朝史) ) 1 9 8 6 年第2 期) 一文在论及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时, 对蛮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状况也做了附带性的阐述。自翠琴的论魏晋南北朝时 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 9 8 7 年第1 期) 则介绍了当时南方 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比较积极的民族政策,在此基础上促进了蛮汉民族间的融合。 李杰南朝江汉地区蛮汉融合之探微(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8 8 年第4 期) 一 文,着重介绍了荆、雍州蛮的由来、封建统治者对江汉地区蛮族的统治政策及蛮 汉融合的渠道和历史意义。张雄在从南朝荆郢雍州侨、佐郡建制看汉胡蛮的融 合(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中探讨了南朝荆、郢、雍州地区在东 晋侨郡的基础上设立左郡,以招抚屯聚于江汉流域诸蛮部,诸蛮因长期受汉文化 的影响而与汉胡等民族逐渐融为一体。姚治中在论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别山区的 蛮人部落( 皖西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2 期) 中认为大别山区的蛮人部落与南北 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当时民族大融合高潮的一个重要反映。此外,周伟洲南朝蛮 族的分布及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 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 社,1 9 8 9 年) 、王锋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大融合初探( 广西 民族学院学报1 9 8 8 年第1 期) 等论文也有所涉及。 第二,侧重于对南朝蛮族的个案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有章冠英的 两晋南北朝民族大变动中的廪君蛮( 历史研究1 9 5 7 年第2 期) 和冯永轩的 五水与五水蛮两晋南北朝史札记一则( 江汉学报1 9 6 2 年第8 期) ,已 见前述。张雄南朝“荆郢蛮”的分布和族属问题( 江汉论坛1 9 8 3 年第5 期) 从荆、郢群蛮中各部蛮入的活动状况探讨他们的迁徙与分布情况,并对其族属问 题做出说明。在汉魏以来“武陵五溪蛮的活动地域及民族成分述考( 中南 民族学院学报1 9 8 5 年第l 期) 中对五溪蛮的地域分布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成分做 出考证。王光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板檐蛮( 贵州社会科学1 9 9 2 年第4 期) 对板檐蛮的源流、迁徙的方向及汉化问题作了说明。陈再勤在南北朝时期大阳 蛮原居地考辨( 湖北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5 期) 一文中对大阳蛮的具体位置做 了考证。认为胡三省断定的大阳蛮原居地在大阳戍一带缺乏可靠证据,南朝齐、 梁时代,大洪山区乃他们的实际居住地点。在南北朝时期峡中蛮的分布与活动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l 期) 一文中,论断峡中蛮应分布在以沮河中 上游为中心的荆山山原。其首领陆法和既奉佛法又保留着巫师的身份,体现出主 流文化与蛮族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他有关个案研究的论文还有如彭武一的论板 檐蛮( 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史1 9 8 8 年第2 期) 、张永安的武陵“五溪 蛮”的“五溪 考述( 吉首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4 期) 、王瑞莲的试论武陵、 五溪的区别及五溪蛮的分布(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5 期) 、程瑜板 檐蛮源流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等等。 第三,在南朝统治者对蛮族的管理方面,所见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篇。王延武 两晋南朝的治“蛮”机构与蛮族活动一文(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8 3 年3 月) 指出,因该时期的蛮族活动频繁,为了加强对蛮族的统治,封建政府设立了 专门管理蛮族事务的机构,如“南蛮校尉”、“宁蛮校尉”、“镇蛮护军”等。吴永 章南朝对“蛮族的统治与“抚纳 政策( 江汉论坛1 9 8 3 年6 月) 一文认 为南朝统治者对“蛮”的统治与“抚纳”方式有:设置左郡、左县;在蛮族聚居 地点设置校尉官:任命蛮族毫酋、渠帅为刺史、郡守、县令;设置不同的租赋徭 役、使用蛮军、迁徙蛮民等。杨武泉则另辟溪径,一改传统看法,在“蛮左 试 释( 江汉论坛1 9 8 6 年第3 期) 一文中,认为传统上对“蛮左”的解释是不合 理的,“蛮左 并非蛮族聚居之地,“左 与“蛮 同义,“蛮左”是对蛮族的一种 诬称。张泽洪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 9 9 0 年第 1 期) 同样是探讨封建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机构问题。这些机构主要有南蛮校 尉、宁蛮校尉、镇蛮护军等。同时还提及左郡县及蛮州刺史的建置问题,对它们 的职责和作用、设立的意义做出分析。方高峰在论东晋南朝民族政策的演变 ( 许昌师专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一文中将东晋南朝的民族政策分为三个不同 的阶段:一、从东晋至刘宋元嘉前期,统治者对蛮的政策是以“抚”为主;二、 元嘉后期,大规模的讨伐;三、从元嘉末年至南朝末年,对边境蛮族以抚为主, 对内地的则加强征伐。 此外,研究该时期蛮族迁徙的相关论文有: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的迁徙与融合(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 9 8 7 年第l 期) 一文简单探讨了豫州蛮、 荆州蛮和雍州蛮的北进过程。张泽洪魏晋南朝蛮、獠、俚族的北徙( 四川大 学学报1 9 8 8 年第4 期) 对东汉时期兴起的三支蛮族廪君蛮、板檐蛮、粲瓠蛮的 起源及其迁徙的过程进行了探讨。何光岳蛮人的来源和迁徙( 中南民族学院 学报1 9 8 8 年第5 期) 对蛮的来源做出分析,并认为蛮在发展的过程中分化成向 南迁徙的“南蛮 及向北迁徙的“北蛮”两支。徐杰舜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政 策特点略论( 广西民族研究1 9 9 2 年第1 期) 一文认为居住于今湖南、湖北的 蛮族向长江以北和云贵地区迁移,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之间产生矛盾,但 同时又逐渐被汉化。谢重光武陵蛮迁入粤、阈之史迹( 东南学术2 0 0 1 年第 3 期) 一文详细论述了武陵蛮是如何由武陵地区流向今天的广东与福建的。关于 研究蛮族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论文有:任重魏晋南北朝夷蛮城市史的几个问 题( 广西民族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认为以往对夷蛮的研究没有涉及到夷蛮城 市的相关问题,并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蛮城市建立的两种主要情形。方高峰 的六朝蛮族社会经济试探(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对六朝蛮族 的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状况,蛮族的村落以及蛮人的风俗习惯做了较为全面的 探讨。 日本学者对蛮族的研究也颇有涉及。川本芳昭六朝时期蛮族考以山越 及蛮汉融合问题为中心( 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史1 9 8 9 年1 2 月) 一文认 为起源于汉末三国的山越与蛮族有很大关系,同时还探究了蛮族的基本村落组织 “洞”的情况。日本东洋大学教授谷口房男在汉六朝时期的民族官印与民 族关系(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 一文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现存 的民族官印入手,考察与该时期史书记载中的南方少数民族( 以蛮族为主) 称谓 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并且汉族政府对他们实行 着有效的统治的结论。 再看该时段内对蛮族研究有所涉及的相关著作。 较早研究蛮族史的是陈寅恪先生的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 9 9 2 年) 。在本书中,陈先生的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对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巴、蜀、蛮、獠、俚、侯等做了精辟的阐 述。他考察的重点是各种族间的差异性,同时又从文化同化和国家权力渗透的角 度考察了当时的蛮汉关系。此后,有关民族史和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专著相继问 世,对南朝蛮族也多有涉及。首先是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 ,在本书中,王先生以较少的笔墨提到豫州蛮和荆、雍州蛮,对他们的 源起、居住地的迁移、南北史书中对他们的不同称谓以及蛮汉关系做了阐述。本 书虽说是王先生的力作,但作为通论性著述,没有对蛮族的状况做全面深入的探 讨,故对于专门的蛮族史研究,自然有不周之处。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 上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 一书中,认为两晋南北朝时期,蛮汉之间大规模的战争 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次,进而说明蛮族与汉族的融合乃是蛮汉关系发展的主流。 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兖州蛮人( 中华书局,1 9 8 5 年) 通过考察北魏正 光时所立鲁郡太守张猛龙之碑,得出兖州、齐州均有大量蛮人居住,从而越出魏 书、周书、南齐书中所载蛮人之大致分布范围,将蛮人的活动向北推进。 同时在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选自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 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一文中,对南朝境内包括蛮族在内的各民族以及封建政府 的管理政策做了探讨。万绳楠的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8 3 年) 认为宋书夷蛮传中把荆、雍二州蛮族笼统的说成是“檗瓠之后 是不科 学的,指出其中也有廪君蛮的后裔,并推断桀瓠蛮在南北朝时的分布区域,即大 体分布在沅水、湘水、南川流域及庐江郡一带,南边到达始兴、临货。在万先生 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黄山书社,1 9 8 7 年) 一书中,提到陈寅 恪先生谈及南朝陈与南方蛮族的关系时,认为此时的南方蛮族( 南蛮) ,泛指南方 的侯、俚、越等族,对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启示。另见吴永章的中南民族关系 史( 民族出版社,1 9 9 2 年) ,对荆、雍二州蛮族族源问题,与万先生持相同看法。 同时他还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政权与蛮族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且主要偏重于 蛮族的地理分布及封建政权的治蛮政策两个方面。在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主编的 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 三秦出版社,1 9 8 9 年) 一书中,周伟洲先生的南 朝蛮族的分布及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一文,对荆、雍- h 蛮族族源问题, 与万、吴二先生持相同看法。他还对南朝境内诸蛮族的分布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并依据他们的分布状况,认为诸蛮对长江中下游的开发主要是指对长江中下游及 其沿岸山区的开发,同时还简要考证了蛮族当时的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情况。黎 虎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 学苑出版社,1 9 9 9 年) 一书中,探讨了蛮族人口 是如何从山区移居平地、又怎样对江沔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张承宗、 田泽滨、何荣昌主编的六朝史一书( 杠苏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 ,详述了南 朝的地理沿革,对榘瓠蛮和廪君蛮也作了相关的探讨。最后,张雄的中国中南 民族史( 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 在论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南地区的蛮族时, 将他们分为“荆、豫州蛮 和“长沙、武陵蛮”两个大的部分,论述的主要内容 是他们大致的地域分布及众多蛮酋的活动状况。因该时期蛮族支系繁多,所以本 书阐述虽然全面,但不够深入,很多有关蛮族的问题没有做出相应的论证。 以上是南朝蛮族史研究状况的简单回顾,广大研究者在这个领域已取得了比 较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某些方面与本课题相关,对进一步研究也提供了依据。 但总得看来,有关南朝江沔地区的蛮族研究还相对薄弱,前文已经论述。因此, 本文将在充分尊重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占有资料,尽可 能的深入探讨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的生存发展状况。 6 一概论 曾 t 1 先秦至魏晋时期的蛮族概述 “蛮”,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在舜、禹时代华夏族征服周边各族、并迫使 其纳税进贡之时,有“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卷3 ,禹贡第三 下虞夏书三,p 2 0 5 ) 的记载。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南蛮”的称号,与北狄、东 夷、西戎一起并称为“四夷”。实际上,它是南方地区各民族的泛称,是诸多少数 民族的共同体。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指居于整个南方地区的、与中原华夏民 族相对的种族或具有这种种族特征的文化。另一种对“蛮”这一概念的理解则是 从单一的角度入手,把它从南方各种族的统称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具体种族加 以研究,形成与南方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如“獠”、“俚”、“溪”、“蛋”、“山越”等 之间的对照。而这些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有些是最先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史料之中的,如“獠”、“俚”、“山越”等。这也更加说明了从东汉末年、经过三 国时期,原先反映南方民族总体的“蛮 的概念发生了分化。所以,自此开始有 关“蛮”的记载,更多情况下是把它作为特定的种族加以描述的。因此,本文所 阐述的,实际上是第二种意义上的“蛮”。 先秦时期,蛮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东汉时期的史书依据其 先祖传说之不同,将其分为三支: ( 一) 以狗为图腾的檗瓠蛮。 巢瓠蛮起源于武陵之武山( 今湖南泸溪县境内) 。夏、商、周三代,已“渐为 边患。党众弥盛”乜1 ( 卷8 6 ,南蛮传,p 2 8 3 0 ) ,可与华夏诸国相抗衡了。 秦灭楚国之后,在榘瓠蛮的活动地区设立黔中郡,西汉时为武陵郡,故后世檗瓠 蛮又有武陵蛮之称。据后汉书马援传:“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 入,军没,援因复请行。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 入竹林中。”由此可知,东汉时期武陵蛮的力量已经相当强大了。从三国开始, 粜瓠蛮主要向东、北两个方向发展。太兴四年( 3 2 1 ) ,“庐江潜县何旭家忽闻地中 有犬子声,掘之得一母犬视其处有二犬子,一雄一雌,哺而养之,雌死雄 活。及长为犬,善噬兽。其后旭里中为蛮所没”1 ( 卷2 8 ,五行志,p 8 5 2 ) 。庐 江郡在武陵的东边,这说明粲瓠蛮已向东发展。永嘉之乱后,已经是“陆浑以南, 满于山谷”h 3 ( 卷1 0 1 ,蛮传,p 2 2 4 6 ) 了。陆浑地处今河南嵩县田湖镇附近, 从粜瓠蛮的发源地武陵( 今湖南常德) 至陆浑,足以说明巢瓠蛮向北移徙的范围 之广,至南朝,荆、雍地区蛮族的一部分为粲瓠蛮之后裔。 ( 二) 以白虎为图腾的廪君蛮。 廪君蛮起源于武落钟离山( 今湖北长阳县西北) ,后“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 心3 ( 卷8 6 ,南蛮传,p 2 8 4 0 ) 。夷水源于今湖北与四川交界处利川县之西北,向 东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等地,至宜都县入长江,即今天的清江流域。至汉 代发展为以巴郡、南郡为中心的蛮族,故又有巴郡南郡蛮之称。建武二十三年( 4 7 ) 和永元十三年( 1 0 1 ) ,东汉政府先后镇压南郡蛮雷迁及巴郡巫蛮许圣的反叛后, 将降蛮均迁于江夏郡。数十年之后,江夏蛮势力大增,并于光和三年( 1 8 0 ) 反叛, “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心。( 卷3 1 ,陆康传,p 1 1 1 4 ) 。江夏郡地处大别山 南麓,附近有五水( 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 ,江夏蛮在此繁衍,发 展为后世的五水蛮( 西山蛮或西阳蛮) 。“廪君蛮的主要移徙方向是溯五水北上, 沿大别山麓,淮水上游逐渐发展,最北进入汝水、颖水流域”。插3 另一支则沿西北 方向进入江沔之间的桓中地区( 今湖北宜城县西) 。“桓中在上黄界,去襄阳一百 五十里,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 二谷中,土地平敝,宜桑麻 3 ( 卷5 6 ,朱然传注引襄阳记,p 1 3 0 7 ) 。中 庐、宜城二县地处沔水南岸,在汉代属南郡,因此,“所谓夷王梅敷兄弟及其部曲 万余家,实为南郡蛮,亦即廪君蛮 。盯1 至南朝,廪君蛮最终发展为“北接淮、汝, 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阳1 ( 卷9 7 ,夷蛮转,p 2 3 9 8 ) 。 ( 三) 以木板为檐的板檐蛮。 观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关板檐蛮的记载,与后汉书南蛮传中的记述 基本相同。主要是说秦昭王时,白虎为患,秦、蜀、巴、汉等地常受其害,巴郡 阆中夷人射杀白虎,秦王嘉奖之,“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 者得以俊钱赎死 乜1 ( 卷8 6 ,南蛮传,p 2 8 4 2 ) 。因其租赋纳蜜钱,称之为“蜜 人”,又因源于巴地,故又有“巴人”之称。板檐蛮原居渝水流域( 今嘉陵江) 的 阆中县,东汉末年,部分板檐人北上至略阳一带。三国时期,“魏武以巴夷王杜漫、 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迁其民于关陇。”阳1 ( 卷2 ,汉中志,p 1 2 0 ) 据此 可知,略阳一带的板楣蛮夷除巴寅李氏外,还有杜氏、朴氏、袁氏等。汉末,张 鲁在汉中建立割据政权,“雄据巴、汉垂三十年”阳3 ( 卷8 ,张鲁传,p 2 6 3 ) ,实 有赖于寅人的支持。板檐蛮北上的同时,主要向东发展,史载“宕渠盖为故寅国, 今有寅城。川们( 卷1 ,巴志,p 9 6 ) 宕渠乃今渠江流域,说明其居住中心开始由 嘉陵江向渠江流域发展。晋惠帝时,关中饥荒,巴氐李氏率流民数万家南下就谷 入蜀。西晋末年,李特在巴氐入的支持下,建立成汉政权。该政权从建立至消亡, 前后五十多年,进一步促成了寅、汉民族的融合。 至南北朝时期,按照地域划分,蛮族主要分为三大块:活动于今鄂东、鄂东 南、皖西南及赣北等地的郢、司、豫等州的蛮族,统称为“豫州蛮”:以荆州为活 动中心的“荆州蛮”及以雍州为活动中心的“雍州蛮”。至于他们具体为后汉书 中哪一支蛮族的后裔,曾有众多学者加以论述,但“因民族之以蛮为通名者,其 错杂迁徙,本难分辨。若有混淆,亦不足深论。 n 们( p 2 4 4 ) 正如通典南蛮上 板檐蛮条云:“按后汉史,其在黔中五溪长沙间,则为集瓠之后。其在峡中巴梁间, 则为廪君之后。其后种落繁盛,侵扰州郡,或移徙交杂,亦不可得详别焉。” 2 南朝江沔区划概述 “江”系长江。“沔”指沔水,即汉江,为长江支流,于江夏郡( 今武汉) 注入 长江。“所谓江沔间,跨有江夏、南郡、襄阳、义阳及南阳五郡,在汉则为跨 江夏、南郡、南阳三郡。”。( p 1 2 8 ) 此处之“五郡”,是就两晋疆域而言。但 无论是两汉时期的三郡之地,还是两晋时期的五郡之地,江沔地区所包括的大致 范围,均局限于长江中游江汉流域一带( 可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及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 。从狭义上说,江沔地区主要指长江中游地 区。在魏晋时期,这个地区隶属荆州,当时“荆州之名,南北双立。”1 ( 卷1 5 ,地 理志,p 4 5 4 ) 从广义上看,江沔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包括荆、郢、司、雍 以及江、湘、梁、南秦等州部分地区。”n ( p 1 0 8 ) 本文所讨论的“江沔地区”, 主要指南朝长江中游江汉流域的荆、雍、郢、司四州及其邻近地区。 荆州,古九州之一。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注日:“荆州界,自荆 山南至衡山之南。”n 一( 卷3 ,禹贡第三中虞夏书三,p 1 6 3 ) 又,尔雅释地: “汉南日荆州。”晋书地理志日:“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日警也,言南蛮 数为寇逆,其人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也。 两汉时正式作为行政建制,不过疆 域治所屡有变迁。东汉治汉寿( 故城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 ,刘表为荆州牧,治襄阳, 魏、晋治江陵。东晋时期,因地处军事重镇,治所也随时局的变动而屡有变迁, 曾治武昌、沔阳、江陵、夏口、上明等地。太元十四年( 3 8 9 ) ,王忱还治江陵, 此后不复移动。荆州地区基本上属南朝统治,南北对峙时期,荆州的某些蛮帅率 领蛮族部落投靠北朝,因此,北朝统治者曾于南北交接的雍州地界侨置荆州( 今 河南邓县) 、南荆州( 今河南信阳县西北) 和东荆州( 今河南泌阳) ,与南朝抗衡。 雍州,古九州之一。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注日:“雍州界,自 黑水而东至于西河。”u3 ( 卷3 ,禹贡第三中虞夏书三,p 1 7 7 ) 周代为武王王畿, 战国时为秦地,汉武帝置十三州而雍州不在其内。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于关中之 9 地复置雍州,后罢而置司隶校尉以代之。汉献帝时分凉州、河西四郡复置。三国 魏于长安( 今西安市西北) 立雍州,然而在建兴年间( 3 1 3 - 3 1 6 ) 被刘聪所夺。随 后,十六国政权中的后赵、前秦、后秦及夏都曾子其境内置立雍州。东晋孝武帝正 式在襄阳侨立雍州,主要安置从秦、雍一带流入樊、沔的北方流民。宋文帝元嘉 二十六年( 4 4 9 ) ,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为雍州,至此,它 从侨州变为实土州。直至梁元帝承圣三年( 5 5 4 ) ,西魏攻占江陵并占领襄阳之后, 改雍州为襄州。本文所叙是指在襄阳侨立之雍州,因其境内蛮族众多,且战略位 置重要,所以一直是南北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 , 郢州,三国鼎立时期,吴、魏南北分置。魏文帝黄初三年( 2 2 2 ) ,“以荆州江 北诸郡为郢州”,阻1 ( 卷3 7 ,州郡志,p 1 1 2 4 ) 但同年又罢去而并入荆州之地。 孙吴置郢州,治夏口。“吴置督将为鲁口屯,对鲁山岸,因为名也。”n 黜( 卷1 5 , 州郡志下,p 2 7 6 ) 西晋平吴后废而不置。南朝孝武帝孝建元年( 4 5 4 ) ,分荆、 湘、江、豫四州之八郡为郢州,因其间变动,实际上只辖江夏、竟陵、武陵、巴 陵、武昌、西阳六郡,治所为江夏( 今湖北武汉) 。郢州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位 置,史载其“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 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楚之势。”n 钉( 卷1 5 ,州郡志下,p 2 7 6 ) 隋开 皇九年( 5 8 9 ) 灭南陈之后改称鄂州。 司州,汉武帝时,置司隶校尉督察畿辅,“所部三辅、三河诸郡”d 1 ( 卷1 4 , 地理志,p 4 1 5 ) ,后世于畿内置司州。三国魏定都洛阳,合司隶所统河南、河 东、河内、弘农四郡以及冀州平阳郡为司州。晋初相承,永嘉之乱后,司州被刘 聪占领,并几经变易。南朝宋武帝收复河南之后,置司州,治虎牢( 今河南汜水 县西北) 。宋少帝景平初年,司州被北魏占领,宋文帝元嘉末年,“侨立于汝南, 寻亦省废”。至宋明帝泰始末年,“复于南豫州之义阳郡立司州,渐成实土焉 。碡1 ( 卷3 7 ,州郡志,p 1 1 0 4 ) 治所在平阳( 今河南信阳市) ,梁大通二年( 5 2 8 ) 改名北司州,东魏武定七年( 5 4 9 ) 改名南司州,北周平北齐改名申州。 隋代以前,荆、雍、郢、司四州之疆界随着政权的更替及南北政局的变迁而 改变,尤其在南北分裂割据的时期,往往会出现几个地区以同一个州名或相近州 名( 一般在州名的前面加上一个方位词) 命名的情况,但本文所述,仅就南朝长 江中游江汉间的荆、雍、郢、司四州及其邻近地区而论。 1 0 二南朝江沔地区蛮族的主要支系 江沔地区是南朝蛮族聚居的主要区域。有关南朝蛮族分布的整体状况,过去 已有学者涉及。此处旨在做进一步探讨,且考察的区域有所缩小。荆、雍、郢、 司四州中的后三州,在南朝成为实土州的时间均在刘宋中后期,因此,本文拟将 以萧齐疆域为基准,以其行政区划为纲,按照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的顺序,同时 参照宋、梁、陈之疆域及南北朝诸史加以叙述。 1 荆州地区蛮族的主要分支 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荆州“境域之内,含带蛮、蛋,土地辽落,称为 殷旷”。由此可知,荆州境内蛮族众多。 ( 一) 巴建蛮( 峡中蛮) 。“巴建 乃巴东( 今四川奉节) 、建平( 今四川巫山) 二郡之简称,地处荆州西北角,又因位于长江三峡地区,故又有“峡中蛮”之称。 据宋书沈攸之传记载,元嘉( 4 2 4 - - 4 5 3 ) 年间,“巴东、建平为峡中蛮所破”, 以至于“民人流散”。宋书夷蛮传云:元嘉六年( 4 2 9 ) ,“建平蛮张雍之等五 十人,诣阙献见”;至宋孝武帝大明( 4 5 7 - 4 6 4 ) 年间,“建平蛮向光候寇暴 峡川,巴东太守王济、荆州刺史朱修之遣军讨之”。自刘宋泰始( 4 6 5 4 7 1 ) 以 来,“巴建蛮向宗头反,刺史沈攸之断其盐米,连讨不克”n 2 3 ( 卷5 8 ,蛮传, p 1 0 0 8 ) 。又,梁书阴子春传记载,萧梁太清二年( 5 4 8 ) ,“( 阴子春) 讨峡中 叛蛮,平之”。同书卷五三孙谦传:孙谦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至郡,布恩 惠之化,蛮獠怀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南北朝末期,峡中蛮还非常活跃,在三峡一带仍有他们活动的踪迹。“有冉氏、 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川1 3 1 ( 卷4 9 ,蛮传,p 8 8 7 ) 梁武帝普通( 5 2 0 5 2 7 ) 年间,分益州置信州,领巴东、建平等郡,北周袭之。此后 “峡中蛮”又称“信州蛮,详见周书之武帝纪、蛮传、陆麟传、司 马裔传、田弘传等。 ( 二) 汶阳郡蛮( 隶属汶阳郡,治今湖北远安西北) 及北上黄蛮。南齐书蛮 传云:建元二年( 4 8 0 ) ,“北上黄蛮文勉德寇汶阳,太守戴元孙孤城力弱,虑不 自保,弃城归江陵”。又日:“汶阳本临沮西界,并山蛮凶盛,据险为寇贼。 梁中大通( 5 2 9 5 3 4 ) 年间,有异人陆法和“既入荆州汶阳郡高要县之紫石山, 无故舍所居山,俄有蛮贼文道期之乱,时人以为预见萌兆”u 4 1 ( 卷3 2 ,陆法和 传,p 4 2 7 ) 。可知文道期所率蛮部曾屯聚于汶阳郡。 ( - - ) 武宁郡蛮( 治乐乡,今湖北荆门北) 。齐永元( 4 9 9 - - 5 0 1 ) 末,邓元起 为武宁太守。当魏军攻逼义阳,邓元起率领郡兵援助之际,“蛮帅田孔明附于魏, 自号郢州刺史,寇掠三关 。n 甜( 卷1 0 ,邓元起传,p 1 9 8 ) 同书卷五0 臧严 传载臧严“监义阳、武宁郡,累任皆蛮左,前郡首常迂武人:严独以数门生单车 入境,群蛮悦服,遂绝寇盗”。 ( 四) 宜都蛮( 隶属宜都郡,治今湖北宜都) 。宋书夷蛮传云,宋少帝 景平二年( 4 2 4 ) ,“宜都蛮帅石宁等一百二十三人诣阙上献。太祖元嘉七年 ( 4 3 0 ) ,宜都蛮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诣阙献见。” ( 五) 临沮、当阳蛮及西沮蛮( 隶属南郡,治今湖北江陵) 。据宋书夷蛮 传:元嘉二十四年( 4 4 7 ) ,“南郡临沮当阳蛮反,缚临沮令傅僧骥”。临沮、当阳 蛮当源于“沮漳蛮”。沮水源于湖北保康县西南,与源于南漳县西南的漳河在河溶 附近汇合,此“二水上下皆蛮所居也”,n 们( 卷1 1 2 ,晋纪三十四,p 3 5 3 1 ) 史 称“沮漳蛮”。梁代沮水以西有“西沮蛮反,世祖令僧裙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 祜谏,忤旨下狱”n 5 3 ( 卷4 6 ,胡僧祜传,p 6 3 9 ) 。 ( 六) 天门瀵中蛮( 隶属天门郡,治今湖南石门) 。据宋书夷蛮传:“天 门瀵中令宗矫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 元嘉) 十八年( 4 4 1 ) ,蛮酋田向求等攻 破淡中,虏掠百姓。 2 雍州地区蛮族的主要分支 雍州地区“强蛮带沔,阻以重山”,且“部领蛮左,故别置蛮府焉 n :1 ( 卷 1 5 ,州郡志下,p 2 8 2 ) 。对于该地之蛮族,史籍多称之为“雍州蛮”、“缘沔蛮”、 “沔中蛮 等等。 ( 一) 雍州蛮或襄阳蛮。据宋书宗憝传:宗慈为随郡太守时,“雍州蛮 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葱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之,群蛮大溃。宋书沈 庆之传亦云:“雍州蛮又为寇,庆之以将军、太守复与随王诞入沔。”萧梁时, 雍州蛮文道也曾“拘引魏寇”n 5 1 ( 卷2 2 ,南平王伟传附子恭传,p 3 4 9 ) 。西魏、 北周时,该地蛮民被称为“襄阳蛮”。如周书晋荡公护传记载:“襄阳蛮帅向 天保等万有余落,恃险作梗。” ( 二) 缘沔诸蛮、沔中蛮及沔北诸山蛮。元嘉十九年( 4 4 2 ) 刘道产死后,群 蛮大动,建威将军沈庆之率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阻3 ( 卷7 7 ,沈庆之传, p 1 9 9 6 ) 。南朝雍州刺史武陵王刘骏也“讨缘沔蛮,移一万四千余口于京师”( 卷 5 ,文帝纪,p 9 3 ) 。宋书宗越传云:“世祖临雍州,( 武) 念领队奉迎。时 沔中蛮反,世祖之镇,缘道讨伐。宋书夷蛮传云:“随王诞又遣军讨沔北诸 蛮,蛮悉力拒战。”元嘉十九年( 4 4 2 ) ,竟陵蛮蜂起,“( 宋) 文帝遣太祖( 萧 道成) 领偏军讨沔北蛮”n 2 1 ( 卷1 ,高帝纪,p 3 ) 。 ( 三) 丹、渐- j i i 蛮。丹、渐_ - j l l 位于今河南浙川与丹江一带。据宋书张 邵传:“丹、渐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既失信群 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 ( 四) 南阳蛮、雉水蛮与溃水蛮( 隶属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 。沈庆之 之兄沈敞之,曾“监南阳郡,击蛮有功”3 ( 卷7 7 ,沈庆之传,p 1 9 9 6 ) 。南阳 涅阳人刘胡,“出身郡将,讨伐诸蛮,往无不捷,蛮甚畏惮之。”元嘉二十八 年( 4 5 1 ) ,“率步骑三千,讨上如南山就溪蛮,大破之”。旧1 ( 卷8 4 ,刘胡传, p 2 1 4 7 ) 南齐书张敬儿传云:“南阳蛮动,复以张敬儿为南阳太守。 宋书夷 蛮传记载,元嘉二十八年( 4 5 1 ) ,“龙山雉水蛮寇抄涅阳县,南阳太守朱昙韶遣 军讨之,失利”。 ( 五) 新野郡蛮( 治新野,今河南新野) 和湖阳蛮( 今河南湖阳镇) 。史载萧 梁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曹欣之带领数人从新野郡出雍州,在中途“卒逢蛮贼数百 围之”n 5 3 ( 卷9 ,曹景宗传,p 1 7 8 ) 。元嘉十九年( 4 4 2 ) ,雍州刺史刘道产卒, 群蛮骚动,朝廷以沈庆之为建威将军,率军助朱修之讨伐,进征湖阳,擒获万余 口蛮民。南齐张敬儿也曾“击湖阳蛮,杀数十人 n 铂( 卷2 5 ,张敬儿传, p 4 6 4 ) 。萧梁湖阳戍主蔡道斑“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 冯) 道根救之”n 5 1 ( 卷 1 8 ,冯道根传,p 2 8 7 ) 。 ( 六) 南襄城蛮( 隶属南襄城郡,治今河南桐柏县西北) 。南齐书蛮传云: “南襄城蛮秦远以郡县无备,寇潼阳,县令焦文度战死。” ( 七) 樊、邓诸山蛮和襄阳诸山蛮( 隶属襄阳郡,治今湖北襄樊) 。南齐书高 帝纪记载,元嘉二十三年( 4 4 6 ) ,“雍卅愫0 史萧思话镇襄阳,启太祖( 萧道成) 自随,戍沔北,讨樊、邓诸山蛮”。因樊城、邓县二地相距不远,且邓县为南齐京 兆郡郡治,故也说明京兆郡有山蛮。另据南齐书张敬儿传记载:“( 张敬儿) 稍官宁蛮府行参军。随同郡人刘胡领军伐襄阳诸山蛮,深入险阻,所向皆破。” ( 八) 南天水郡( 治略阳,今湖北宜城东) 。梁书曹景宗传云:“服阙, 刺史萧赤斧板为冠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时建元初,蛮寇群动,景宗东西讨 击,多所擒破。 3 郢州地区蛮族的主要分支 ( 一) 武陵蛮、酉溪蛮及黯阳蛮( 隶属武陵郡,郡治今湖南常德) 。刘宋时, 王镇恶出任安远护军,武陵内史,“蛮帅向博抵根据阮头,屡为凶暴,镇恶讨平之阳1 ( 卷4 5 ,王镇恶传,p 1 3 6 8 ) ,后来“贼党郭亮之招集蛮众,屯据武陵,武陵 太守王镇恶出奔。沈攸之责赕,讨伐荆州境内诸蛮族,并延伸至五溪地区,导致 群蛮大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 n 2 3 ( 卷2 2 ,豫章文献王传,p 4 0 5 ) 。南齐书蛮传日:“武陵酉溪蛮田思飘 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武帝永明( 4 8 3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