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至广大+尽精微——浅议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和山水画艺术成就及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一代宗师黄宾虹以其山水画方面卓绝的成就,成为近代三百年画坛的一座丰 碑。他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他的艺术思想和 山水画创作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 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和谐向上”的生存理想为艺术创造的美 学要旨,通过山水画艺术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传统的深层次理解。因此探究黄宾 虹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黄宾虹是一一位学人,一位通人,他一生于绘画、书法、金石文字、古籍整理 出版、画史画论研究、鉴赏收藏、诗学、文献学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目前的 理论研究还都只是“金山一角”。 本文通过对黄宾虹的艺术人生的简要论述和艺术风格、画学思想的分析,从 而梳理出他的艺术发展脉络和对后来画家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具有的深 远意义。 首先文章对于画家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概述,一个画家的艺术思想和他的阅历 是紧密相关的。黄宾虹屡经事变,阅历沧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艺 术创作。接着,文章又梳理了黄宾虹一生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演变,并结合图片 加以分析,将其大致分为了七个阶段。这些变化主要是以他的生活变故为依托的, 这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因果关系。第三部分,文章分别从六个方面论述了黄宾 虹的主要艺术思想,包括:对中国画的审美倾向,画重“内美”;画面阴阳布局; 五笔法;七墨法;画面用光;关于写生与创作。这些都是黄宾虹承前启后的贡献, 他完成了中国画现代化的转变,赋予了清末时代变革时期民族绘画以新的生命力。 这些艺术思想对于之后的画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通过具体分析当代i 画坛 成绩斐然的山水画家的艺术特点,论证了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在后世画家们的艺术 道路上起到了怎样的指导性作用,并为今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引入新的思考。 总之,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在学习研究前人优秀理论经验基础上,论述 1 探究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对中国当代画家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画今后的发展将 会有着怎样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笔法墨法华滋浑厚 五笔七墨说 a b s t r a c t a sag r e a tm a s t e r ,h u a n gb i n h o n gi sr e g a r d e d ,f o rt h el a s tt h r e ec e n t u r i e s , a sam o n u m e n to ft h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f o rh i se x t r e m ea c h i e v e m e n ti nt h i s f i e l d h ce x p e r i e n c e dt w oe p o c h si nh i sc r e a t i v el i f ea n du l t i m a t e l yb e c a m et h e g r e a tm a s t e r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h i sa r ti d e o l o g ya n dl a n d s c a p e p a i n t i n ge x p r e s s e sp r o f o u n ds p i r i t c o n n o t a t i o n w i t hd e e p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o fc h i n e s ea r t ,h u a n gb i n h o n ge x p r e s s e dh i s o u t s t a n d i n g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a n dl o f t yi d e a l sb yh i s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 a sa a l l a r o u n ds c h o l a r ,h u a n gb i n h o n gw a sag r e a tm a s t e ro fp a i n t i n g ,c a l l i g r a p h y a n dm e t a la n ds t o n ec h a r a c t e r s ,am a s t e ri nt h es t u d yo fp h i l o l o g y ,p a i n t i n g h i s t o r ya n dt h e o r i e s , a n dam a s t e ri nt h e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c o l l e c t i o n a n d p u b l i c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b o o k sa n dp o e m s ,e t c t h e r e f o r e ,w i t h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l e s s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yo fh i m i ti so fr e a l i s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s t u d yh i s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o n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 ,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o no fh u a n g sa r tl i f e ,a n a l y s i so fh i s a r ts t y l ea n dd r a w i n gi d e o l o g y ,p r e s e n t san e wv i e w p o i n to fh i sa r ts t r e a m , p r o f o u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i n f l u e n c eo nl a t e rc h i n e s ea r t i s t s f i r s t l y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g r e a tm a s t e r sa b u n d a n t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s a p a i n t e ra n dh i so u t s t a n d i n ga r ti d e o l o g ya r ed e s c r i b e d s e c o n d l y ,t h eg r e a t m a s t e r sa r ts t y l ee v o l v e m e n to fs e v e na r tp h a s e si sd e s c r i b e da n da n a l y z e dw i t h p i c t u r e so f h i sr i c ha n dc o n s e q u e n t i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a c r o s sh i s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o f l i f e t h i r d l y ,h u a n gb i n h o n g sm a i n a r ti d e o l o g i e sa r ed e s c r i b e d ,w h i c h i n v o l v e sh i ss p e c i a lt a s t eo ft h ei n n e rb e a u t y ,t h et y p i c a ls h a d ea n dl a y o u to ft h e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f i v ew r i t i n g ;s e v e ni n k ;l u s t e r ;s k e t c ha n dp r o d u c e ,a l lo f w h i c ha r ea m o n g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h r o u g ht h ed e t a i l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 s ,w ec a n s e eh i s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i nt h em o d e m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w i t h af l e wv i t a l i t yd u r i n gt h em i n ga n dq i n ge p o c h s t h e s ea r ti d e o l o g i e sm a k e 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 so no u r l a t e rn a t i o n a la r t i s t s f i n a l l y ,t h r o u g h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 i o ft h e g u i d i n gf u n c t i o n so fh u a n gb i n h o n g sd r a w i n gi d e o l o g yi n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 a n dc o n c r e t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 a r tc h a r a c t e r so fm o d e r nl a n d s c a p e p a i n t e r s o fs t r i k i n g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n e wt h o u g h t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f o rt h ef u t u r ei si n t r o d u c e d i nc o n c l u s i o n ,o nt h eb a s i so fs t u d y i n ge x c e l l e n tt h e o r i e s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s o ff o r e g o i n g 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 o f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nc h i n e s e m o d e mp a i n t e r sb yh u a n gb i n h o n g s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h e r ew i l l s t i l lb eo fg r e a tr e a l i s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l e a d i n gv a l u eo fh i sa r ti d e o l o g i e si n t h e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k e y w o r d s :h u a n g b i n h o n g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w r i t i n ga n di n ks t y l e m o i s t e na n dt h i c kf i v ew r i t i n ga n ds e v e ni n k i v 关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客创骶l ;龟暑瞩 表,、确河南兀擎提出硕j 掌1 三年请。毒人熟重声曰月:所至交的学t 立论工差 矗、蕾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啬屯,对所研晃的津题有新妁见解。据戡盱毒:酵 艾中特别船以说旺、标童和致谢的地方外,论五乎不如捂兵亿、己经发表或撰 写过鲥妒死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斡研机构鲫学位或t 每舌 段保存、;:骗拿住论又( 甄辰文五云口电子天之) 。 ( 涉及保罾鸸容酌学位论又在解奢后适用太授权书、) 学垃获得者( 学位论天作者j 墨名:趄 2no 李住论五摧导教师参二: 1n 第1 章黄宾虹生平 1 8 6 5 年,1 月2 7 日,旧历乙丑年元日子时,江南古城金华府县城,铁损头的 徽商之家,黄宾虹便降生于此。 黄宾虹父亲黄定华,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三,因而字定三,号鞠如,祖籍安 徽歙县潭渡村。 黄定华按照族谱排辈,为儿子取名“懋质”。后来至1 8 8 6 年,黄宾虹岁试考 上廪生,并改名为“质”,字朴存,号滨虹。中年更字宾虹,晚年署虹叟、黄山山 中人。 黄宾虹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出过不少文人、画家。从祖黄碧峰,善音律,工 梓刻,精丹青。族祖黄自山,著作甚丰,有字诂、义府编入四库。黄白山 之子黄吕,号“风六山人”,幼承家学,学问渊博,诗书画印,人称“四绝”,这 种家庭氛围为他日后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黄宾虹在这种家庭熏 陶下自幼学艺,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摹家藏的沈廷瑞1 山水册,曾师从 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 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 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1 9 3 7 年4 月应北平文物陈列所之聘鉴定书画,并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研究室教授、 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直至1 9 4 8 年才移居上海。寓居北平时期正是黄宾虹山水画 风成熟阶段,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其“明一而现千万”的手 法正是“用光”在国画中的体现,也是他对山水画的一大贡献。 黄宾虹韵生从少年慷慨、击剑行马,到寄意林泉、治学研究的转变,后世 的研究者们一致肯定其并非消极回避,而是一种新的进取。黄宾虹的山水画成就 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笔墨训练逐渐形成的。他在将近一个世纪的艺 术追求中,经过长期的艰辛磨练,终于形成了“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风 1 沈廷瑞 清 字兆符( 一作垂符) ,一字樗压。号顽仙,安徽宣城布衣山水笔惹藤落似法沈周,尤工画松。 l 格,登上了笔墨与自然、人格与画风融合的境地,成为自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 的又一巅峰。 黄宾虹早期的绘画临摹主要是从新安画派入手,新安画派脱俗高雅的画风, 一开始就把他引入一个较高的起点。黄宾虹学习绘画是先从临摹入手,然后进入 写生,再到创作。他早期主要是l 临摹宋元和新安画派的画作,在黄宾虹长期的古 书画作品i 临摹实践中,偶尔也会结合写生、创作来研究学习。他早期的古书画临 摹,并不是为了临摹而临摹,而是为以后的绘画写生和创作服务的。黄宾虹早期 扎实而系统地临摹新安画派作品和宋、元书画,还有他在故宫博物院的鉴定古书 画经历,都提高了自己的绘画审美和鉴赏能力,这为他以后的绘画写生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 “内美”。他认为:“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 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 “平、圆、留、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 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黄宾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画艺术大师,更是一位教育家、著作家。他深 究画史、画理,做了大量整理国故的工作,他的画学理论对中国文化、中国绘画 美学、中国绘画理法系统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和补充,其要者有虹庐画谈、古 画微、画法要旨、黄山画家佚史、宾虹话语录、画学编等。他屡经事 变、阅历沧桑、阐幽发微,在书艺、印学、诗文、金石、教育等方面均有成就,尤 其在绘画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成为一代宗师,影响了后代众多的艺术家。 2 第2 章作品风格的阶段划分 黄宾虹一生的作品极多,根据他的艺术风格转变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临摹学习 在他六十岁以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传统的过 程。先师新安前辈画家,如:查士标、李流芳、程正揆、 弘仁等。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影响深远, 这一阶段称之为“白宾虹”。这时期的画章法多从古人, 皴法多为披麻,用力处在“笔笔分明”。 第二阶段画风转变 在他六十岁之际,画风开始转变,由“白宾虹”逐 渐向“黑宾虹”过渡。1 9 2 3 年黄宾虹六十岁时曾自上海 至安徽贵池,游览乌渡湖、秋浦、齐山。次年再游贵池, 给了黄宾虹很大的艺术启发,对他之后的画风影响很大。 于是他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向学习“吴镇” 2 的“黑密厚重”,由先前的“笔笔分明”开始“浑然一体”, 图1见图1 。 第三阶段师从造化 自黄宾虹游历桂、粤写生归来之后,他的风格开始了新的转机,基本上从古 人的粉本中脱跳而出,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写生。他的写生作 品“师从造化”却并非西洋写生的“重形似”,章法上虽从传统中来但又是前无古 人,对笔墨语言的重新架构形成了其独一无二的山水画风格。 第四阶段古稀变法 在黄宾虹即将步入吉稀之年,一次巴蜀之游,使他的绘画再次产生飞跃。巴 2 吴镇( 1 2 8 0 一1 3 5 4 )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一生清贫。直到明代,他 的作品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画善用湿笔,墨气淋漓中透着一股厚重。 3 蜀山水的奇、险、幽、秀激发了黄宾虹的灵感。“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风格留 给人深刻的印象。蜀游最大的收获是从真山水中证悟了他晚年变法之“理”,“入 蜀方知画意浓”的诗句直白地表达了黄宾虹蜀游途中不断的灵感发现。 第五阶段北平之作 黄宾虹于1 9 3 7 年北上北平,在北平的十一年间,他 完成了向“黑宾虹”的转变,黑、密、厚、重的基本特点 确立,除此之外还进行了“水墨丹青合体”试验。他将石 色的朱砂、石青、石绿、点染于水墨之中,使颜色和墨色 相融合相衬托,这是黄宾虹受印象派的启发在中国画用色 上的一大创举。 第六阶段南归后作 黄宾虹于1 9 4 8 年南归杭州,除延续北平业已成熟的 画风之外,在水墨的运用上进行了很多探索。他把用墨的 “层层积染”同笔法的“笔笔分明”相结合形成“华滋浑 厚”的风格,并在墨法上力争上游,将金石的铿锵与夏玉 的斑驳融为一体,画面的水墨朦胧更加贴切地表现了山水 韵致,见图2 。 图2 第七阶段壬辰之变 1 9 5 2 年黄宾虹由于患白内障双目视力减退,几至失明。1 9 5 3 年治愈,在这近 一年时间里,他以微弱的视力,凭借自己深厚的笔墨功力和数十年游历写生的积 累,创作了一批“乱中不乱、法无定法”之作,这次转变被称为“壬辰之变”。这 时期的作品,“舍丘壑而重笔墨内美”,实现了他“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其他” 的美学理念,他把中国画笔墨之美发展到了一个几乎不能超越的极至。 4 第3 章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 黄宾虹的艺术思想和他的人生经历及美学修养密切相关。他是一个学者型的 画家,作画是他的一种思考方式。他的身上具有中国传统文人“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的特点,学问与丹青、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和相互印证,对“中华 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深入体悟,使他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厚足实的力量。 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山水画艺术则集中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深层理解, 和对中国画发展的独特创新。这一创新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绘画向现代转变树立 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并且他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质仆而伟大的中国 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睿智的一生。 3 1 黄宾虹的艺术观 黄宾虹不像时人那样站在激进的西画立场上来看中国画,他反对贬低本民族 的艺术,重视中国画传统的承扬。 “以为中国名画既为欧美所推崇,则习欧画者,似不能不兼习国画。由今朔 古,其渊源所从来,流派之辨别,未之讲也。一缣半楮,无名迹之真传;涨墨浮 烟,尽时流之恶习。好异者惊其狂怪,耳食者播其声施。久假不归,习非成是, 如涂涂附,自欺欺人,是盲昧古法,等于调停两可之俦,而贻误后来,甚于攻击 诋诽者也。”3 在绘画理论上黄宾虹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 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 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 盆景,非真画也。”4 黄宾虹的这番话反映了他对面之“内美”问题的思考。这其中包含了五个层 3 黄宾虹 中国画学谈载国画研究会特刊民国1 5 年6 月 4 引自黄宾虹画语录第2 页王伯敏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6 1 年 5 面的意思:第一,造化如何“入”画。第二,画如何“夺”造化。第三,造化有 形有影,有神有韵,形影可见故易取,神韵不可见故难夺。第四,徒取形影非真 画,能夺神韵方真画。第五,神韵即“内美”。 黄宾虹评论中国画艺术尤重笔墨,从笔墨中看内美,他认为“大家落笔,寥 寥无几;名家数十百笔,不能得其一笔。” “士夫之画,华滋浑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得胸中千卷之书,又能泛览古 今名迹,炉锤在手,矩雉从心;展观之余,自有一种静穆之致,扑人眉宇,能令 睹者矜平躁释,意气全消。”6 这里所说的“士夫”是和“文人”有区别的一类人, 黄宾虹不赞同“文人画”的笼统概念,认为“士夫”的学 问、人品、修养、内涵都在文人之上。“古来画者,多重人 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不计其功。虽 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旷代之 人,得瞻遗迹,望风怀想,景仰高山,往往改移俗化,不 难而几于至道。所以古人作画,必崇士夫,以其蓄道德, 能文章,读书余暇,寄情于画,笔墨之际,无非生机,有 自然而无勉强也。”6 此外,“士夫”习画是为修身进德,他们的书法功底深 厚,具学者风范,治学严谨而不投机取巧,“文人”则完全 与之相反,他们的天姿、学力、闻见、鉴别诸种能力都有 限,却还骄矜浮躁。并且作画态度不够端正,重名利、好 投机,因为态度的不端正而导致方法不对,表现于笔墨就 幽j 是空疏无具,轻率浮躁。因此也就谈不上“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的境界,更无所谓对于绘画“内美”的追求。 “画以格意高古,墨妙笔精,景物幽闲,思远理深,气象潇洒者为上,未可形 5 中国名画家全集一黄宾虹第9 3 页王鲁湘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6 中国名画家全集一黄宾虹第1 9 4 页王鲁湘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6 状摹拟得之。”1 “最佳之作。美在其中,不假修饰涂泽为工。”8 见图3 。 3 2 创立“五笔法” “五笔”说是黄宾虹在古人“笔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是他对中国画笔 法“内美”的毕生体悟,也是对前人心得与理论的系统总结。 “五笔”:“一日平,如锥画沙;二日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 日重,如高山坠石;五日变,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 不齐,是为内美。”9 “用笔之法有五: 一日平。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譬平,全身之力,运之于笔。由臂使指, 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方可谓平。 平非板实。水有波折,圃不害其为平;笔有波折,更足显其流动。 二日圆。书法“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所谓如折钗股,圆之法也。日月星云, 山川草木,圆之为形,本于自然,否则僵直枯燥,妄生圭角,则狞恶可憎:率意 纵横,全无弯曲,乃是大病。圆浑润丽,亦不能流于柔媚。舍刚劲而言婀娜,多 失之柔媚,皆未足以语圆也。刚健中含有婀娜之致,劲利中而带和厚之气,洵称 入妙。 三日留。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善射者盘马弯弓,引 而不发;善书者,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算术中之积点成 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画亦由点而成线,是在于留也。笔意贵留,似碍流走, 不知用笔之法,最忌浮滑,浮乃轻忽不道,滑乃柔软无劲。笔贵道劲,书画皆然。 四日重。用笔重,要像“枯藤”、“坠石”。然重易多浊,浊则淆混不清;重又 多粗,粗则顽笨难转。善用笔者,何取乎此? 要知世间最重之物,莫如金与铁也。 7 自题 临流清谈 。见题画自题山水 朱砚因记虹庐画谈 7 言用笔者,当知如金之重而取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秀。金刚杵法当化为绕指柔。 五日变。用笔要变,是不拘于法。” “五笔”并非五种用笔,而是指一笔之中所包含的五种笔性。“平”指笔力, “圆”指笔意,“留”指笔姿,“重”指笔势,“变”指笔趣,每一笔都包含了“力、 意、姿、势、趣”五方面的美学价值。 笔力要“平”,意指:第一,从起笔到落笔要用力平均,称为“笔笔送到”。 第二,“平”并非简单的直线,而是有起伏变化,“直而不直”、“一波三折”。如锥 画沙,起讫分明。亦如水,天地之间至平者为水,线条的千般变化终归于平实。 笔意要“圆”,意指:一是用线要勾勒有序,不能恣意纵横,而要在意念上理 解为勾和勒。每一笔的起行收止都有呼应,形成一个回环,称之“势取全圆”。二 是笔画转折处,用力仍需平均,圆融无碍而绝去圭角,称之“折钗股”。 笔姿要“留”,意指:第一积点成线,笔意贵留,线条质厚。第二下笔不可太 快。 笔势要“重”,意指:一是下笔要有重量感,要力透纸背。二是举重若轻,不 可滞涩,如枯藤,如坠石。 笔趣要“变”,意指:一是因物变化,不拘于法。二是运行无已,不易其常。 转换不滞、顺逆兼施是变,得古人法而超出古人之外也是变。 “五笔”之中,辩证依存,无不包含中国哲学“执两用中”的智慧,也体现 了“太极之道”的变化莫测。然而这些既是法则又是感觉,不可教条,要视具体 情况灵活掌握。 3 3 创立“七墨法” 在用墨之法上,黄宾虹更是进行了一场墨法的革命。清代布颜图曾把“墨分 六彩”系统区分为正墨和副墨,把“白干淡”称为正墨,把“黑湿浓”称为副墨。 “正墨定之”,“副墨成之”;“正墨为君”,“副墨为臣”,布颜图的“六墨”之分系 如中国名画家全集一黄宾虹第2 0 9 至2 1 2 页王鲁湘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8 统反映了明清墨法的实际情况。 3 3 1。七墨法”的内容 黄宾虹要革新墨法,摆脱元以后干墨皴擦的习气,反对明清山水画的苍白枯 硬。他先革“六墨”系统的命,把“黑、湿、浓”提到正墨的位置。 他创立了“七墨”系统:浓、淡、破、泼、积、焦、宿。“焦墨”、“宿墨”是 “黑”墨;渍墨、破墨、泼墨是“湿”墨,再加浓墨,完全颠覆了明清绘画的传 统。 “墨法分明,其要有七:一、浓墨;二、淡墨;三、破墨;四、积墨;五、 泼墨:六、焦墨:七、宿墨。 浓墨。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黑色 如漆,神气赖以全。 淡墨。平淡天真,咸有生意。 破墨。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 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的自然渗化,不仅充分 取得物象的阴阳向背、轻重厚薄之感,且墨色新鲜灵活,如见雨露滋润,永远不 干却于纸上者。 积墨。自淡增浓,墨中有墨,墨不碍墨,墨气爽朗。积墨之法,用笔用墨, 尤当着意于落,则墨泽中浓丽四边淡开,得自然之圆晕,笔迹墨痕,跃然纸上。 如此层层积染,物象可以浑厚滋润,且墨华鲜美,亦如永远不见其干者。 泼墨。以墨泼纸素,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宛若神巧。泼墨亦须见笔,画远 山及平沙为之。 焦墨。程穆倩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干而以润出之,斯善用焦墨者矣。 宿墨。水墨之中,含带粗滓,不见污浊,益显清华。宿墨之妙,如用青绿。 每于画中之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以极浓宿墨,干后,此处极黑,与自处 对照,尤见其黑,是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画之精神,或可赖之而焕发。 9 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 不能成画。”“ “七墨”说是对传统“五墨”和“六墨”说的发展,对“七墨”他有“墨性” 的要求,正如对“五笔”也有“笔性”的要求一样。浓墨要黑而有光,光清而不 浮;淡墨要平淡天真,咸有生意,出没掩映;破墨要以浓破淡,这样才能新鲜灵 活;积墨要自淡增浓,墨气爽朗,墨中有墨,墨不碍墨;泼墨应手随意,倏若造 化,宛若神巧,而又不见墨污之迹;焦墨要干而以润出之,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宿墨要不见污浊,方能益显清华。 3 3 2 墨法的运用 黄宾虹对“墨”的敏感和讲究是超乎一般画家的。越到晚年,愈加追求积墨 的水渍感觉,而不是单纯的层次积累。他用墨讲究层层积染的深厚感觉,强调点 染的层次,即墨色的“浑厚”,更注重水墨交融、墨华鲜美的感觉,即墨色的“华 滋”。 黄宾虹认为“宋元名迹,笔酣墨饱,兴会淋漓”,而“明画枯硬”。 “从来墨法之妙,自董北苑、僧巨然开其先,米元章父子继之,至梅道人( 吴 镇) 守而弗失,石涛全在墨法力争上游。”可见他对墨法的艺术价值的重视。 黄宾虹在运用时,比较出众的,一是破墨法,包括淡破浓,浓破淡,水破墨, 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二是渍墨法、积墨法和宿墨法。关于破墨法,宋代韩 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落墨要坚实,虽破而严整,要雄奇磊落,达到凹深 凸浅的变化。就是说,要浓淡互破,有离奇的效果。 破墨法中的“淡破浓”是先画浓而后破之以淡,“浓破淡”则反之,“水破墨” 是先画墨,而后破之以水,“墨破水”则反之。又有“墨破色”与“色破墨”,方 法如上述,但是它的变化较多,因为色彩有多种,如墨破花青与墨破胭脂就不同。 ”中国名画家全集一黄宾虹第2 1 2 页王鲁湘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第2 3 页1 9 6 1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l o 这种种破墨之法,运用之时,都不可教条行事。黄宾虹在创作时,固然都有法度, 却又是随机应变,都根据画面的实际需要,反复交叉使用。黄宾虹在画法要旨 中还提到:“破墨法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 破之,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之自然渗化。” 说明破墨法,除浓淡变化外,用笔的不同方向,也影响到破墨的效果。 至于渍墨、积墨和宿墨,这是黄宾虹晚年常用的。虽然在黄宾虹早期的著作 中,把“渍墨”作为“积墨”,但是到了晚年,他把“渍墨”与“积墨”完全区别 开了。按照他的说法,“渍墨”入画,往往墨泽浓黑而四边淡化开,取得自然圆晕 的效果,而笔迹墨痕,又跃然纸上。所以古代画家画大浑点、圆笔点、侧笔点, 多用渍墨法点之,正如他在秋山图中所题:“唐宋人画,积累于百遍而成,层 层深染,有条不紊。”他的山居晓望图可谓运用积墨、渍墨画法的代表作。 关于“宿墨”,通常指隔夜之墨,即非新研磨之墨。黄宾虹的习惯,素不洗砚 台,所以他的砚边多宿墨。此外,他还用上好的松烟旧墨,泡在墨罐里作为宿墨 来使用。宿墨画时不觉其黑,及至于时,笔笔分明,稍有败笔,暴露无遗。不善 用此,枯硬污浊,极易失败,所以一般画家不敢多用。用宿墨作画,画时用笔容 不得拖沓,须笔笔生动,落笔妙时,尤显画面精神十足。黄宾虹说:“画用宿墨, 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黄宾虹晚年有自备的松烟 旧墨和宿墨画法,鉴定黄宾虹晚年之作的真伪,可以此为重要依据。 关于运用宿墨法,有时还起黑白强烈对比的作用,甚至还使其在墨中见黑, 黑中见亮,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效果的“亮墨”。黄宾虹画黄山、九华山、雁荡山, 常常运用宿墨、亮墨来表现。 对于亮墨,他在九十杂述中有一段话:“墨为黑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 得当,变黑为亮,可称之为亮墨。 每于画中之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之以极浓宿墨。干后,此处极墨, 与白处对照,尤见其黑,是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画之精神,或可赖之 而焕发”。” 他的这种说法,是他对用墨的特别体会,前人是没有提到过的。 3 3 3 具体的实践 总之,黄宾虹用墨的确是达到神妙的化境,而他晚年的艺术成就,还在于他 的用水。习画者都熟知,用笔之时要用水,研墨之时,更是少不了水,如果只认 识到水的这些用处,水在中国画的技法上当然只能作为从属地位,但是黄宾虹不 是这样认为,他曾一再强调:“画架之上,一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 然而两者各具其特性,可以各尽其所用,故于墨法外,当有水法。画道之中应立 水法,不容忽视。”他的意思是:一钵水,不只是用来研墨、洗笔,也不只是用 来润笔、调墨和调色,应该认识到水的特性,发挥水在中国绘画表现中独特的艺 术效用。黄宾虹的用水,通常有这样几种作用:一是用以接气;二是用以出韵味; 三是用以统一画面。 ( 1 ) 关于接气。凡有绘画实践的人都知道,绘画用笔,宜灵活松动而不宜紧迫, 否则便会刻板而乏趣。有些用笔,在应该交接处却不能简单刻板地相接,在这种 情况下,笔的两端不接便会气韵不贯。如果一味强调“意到笔不到”,但这毕竟是 一种形象艺术,笔若太不到意也难到。在此“进退两难”之际,黄宾虹就用水来 相接,画面上好像有笔痕而又不甚清晰,达到若即若离的效果,这便是以水接气, 即用水来把气脉连贯起来。这样做既保持画面的松动,又使笔气贯通、点点连结, 岂不是绝妙的办法。例如他画得湖山清晓、蜀山落霞等画面上浓墨片片、 焦墨点点,就在这片片、点点之间,用之以水,水的润泽使焦墨化开,浑然一体。 这样的表现,既使山水问空灵,又不使画面松散,达到笔不连而连的效果,这便 是水法的一种妙用。 ( 2 ) 关于出韵味。黄宾虹的山水画,有的地方没有线条,即无笔迹,然而画面 上有一片或一丝淡墨或色彩的痕迹,这便是他在画面上泼水或点水时所留下的水 ”引自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第4 7 页1 9 6 1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 2 渍。他常说:“大理石上有斑斓的墨彩,既不是靠笔去画,也不是靠墨法去组织, 而是在自然界中自自在在地形成。”因此,他认为山水画,适当地运用这种效果, 是可以使表现力更丰富的。 黄宾虹在九十杂述稿夹注中这样说:“水之渍, 非墨痕也。澹宕如徐幼文,皆以水渍为之。”说明他对渍 水法是有过一番研究的,他的作品中有不少表现都是利用 水渍才萌生出无穷的韵崃。例如他九十高寿对所作雁荡 奇峭,九十一时所作青城雨霁、若耶溪及嘉陵 江上见图4 ,都充分运用了水渍的效果。 在中国画的技法发展史中,水法似乎早有,不仅体 现在米芾父子的米点山水中,而且徐渭、董其昌、石涛、 八大山人等等,都是善于用水的高手。即便是通常的画家, 也都掌握定的水法,只不过从未对其有过系统地总结。 提到画法上作为一项专门的研究,及至黄宾虹,才被认认 真真地提了出来,可惜那时他已经暮年,没有来得及仔细 整理他的许多宝贵经验。但是作为绘画的提高与发展“水 图4 法”应该被提出来,对于水法,再经过番研究,必将成 为与笔法,墨法并提的重要绘画技法。 ( 3 ) 关于统一画面。这是指黄宾虹的“铺水”法,他画山水时,把山、水、树、 石勾定,经过皴擦、点染后,在将于来干时,于画面上铺一层水。铺水时,他有 时使用较大的笔,蘸上画案水池里的水,在纸上点笃。这样的办法,黄宾虹有个 比方,就好像给女孩的脸盖上一块透明的薄纱,使人看起来更柔和、统一。就是 说:铺上一层水,可以加强画面的整体感,这在他画大幅创作时更是如此。有时 他还把画反过来,用水在画的背面点之又点,抹之又抹,目的在于追求画面效果 的浑厚华滋。 绘画历史上,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便是伟大的 1 3 了。黄宾虹到了大耄之年,敢于超越古人之未至,也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他晚 年的作品层层点染,浑厚华滋、大气磅礴。李可染一再称自己为:“黄师门上笨弟 子”,虽为自谦,但也足以反映我国当代有大成的山水画家,对黄宾虹的尊崇。这 还说明,黄宾虹的成就是惊人的,他被绘画界推为泰斗,饮誉中外,自非偶然。 3 4 画面用光之道 看过黄宾虹画的人都有一个总的印象“黑”,那为什么要画得如此之黑,作为 突破点可以来探讨一下黄宾虹对于用光的认识。 从用光的角度去深入研究黄宾虹是一个新的切入点,分析中西用光的不同表 现与绘画艺术精神的差异,对黄宾虹用光的特点略作概括。西方人用科学的角度 去认识光和运用光,而中国人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深信生命个体中存在 着内在的灵光,不需要一定外现在画面上。这在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追求中充分 体现出来,它追求世俗的超越,使人的精神解脱各种束缚向无限的自由延展,这 就是中西艺术精神的区别所在。 虽然光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很少被运用,但历代画家对于光还是有所认识和表 现的。东晋顾恺之、唐代王维等画家都体会到了光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很强,到黄 宾虹时代对于光就有了一个更科学的认识和表现。黄宾虹对用光已经有了一个科 学的认识:“山以其时光的不同,可分朝阳山、正午山、夕阳山。朝阳山与夕阳山, 因阳光斜照,所以呈半阴半阳,正午山因阳光直射,所以近处平坡白,而远处山 峦黑,画中山水,常见近处清淡,远山反浓黑,即是此理。如画夜山更宜用重墨。” “从中也可以发现黄宾虹画面的黑与夜山有密切的联系。从用光的角度讲,黄宾虹 正是借用了夜光,从而确立了画面黑密浓厚的基调。 黄宾虹的用光包括两点,即科学的外光和“玄学”的“灵光”相辉映。这 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第2 6 页i 1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杜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所谓“玄”,出自老子一章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 虚无玄远、深奥莫测的意思。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 庄子称作“三玄”。玄学家们用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经典,所谓援道入儒,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 1 4 里的外光指得是夜光,与黄宾虹“黑”的艺术特色是相对应的;“灵光”则是指画 面中留出的一块块空白,也是画面虚的部分,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点点空白,使 得整个画面虽然黑密但不滞塞,厚重而富有生气。 “岩岫杳冥,一炬之光,如眼有点,通体皆虚;虚中有实,可悟化境。”为 什么黄宾虹会用夜光和灵光相辉映的用光特点呢?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 的: ( 1 ) 在师法古人的过程中,黄宾虹对宋画的总印象是:“如行夜山,昏黑中层 层深厚。”8 这为他选用“夜光”准备了条件。 ( 2 ) 在师造化中,他发现了“月移壁”,使他对月下的景色有了特殊的兴趣, 并有了月下写生的实践,这为他画风的形成埋下了 伏笔。 ( 3 ) 因为当时明清山水的“苍白枯梗”、“萎 靡”的绘画面目更促进了黄宾虹对夜光的选择。黄 宾虹先生用光特色的形成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思考的方向,综观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光的理解 与运用在现代绘画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吸收西方科学的用光法则,融入中国独有的文化内 涵和哲学思辨,未尝不是一条发展之路。这些也在 黄宾虹的学生李可染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开拓。 中西绘画虽然都同属于造型艺术,但各自呈现 出独特的面貌,在诸多的差别中,有一种格外明显 的差别可以围绕光进行界定,我们知道光在中国画 图5 中是缺少的,有的只是零星的表现,但光在西方绘 画中却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地位,它贯穿着整个西方绘画史。中西美术比较里一 m 黄宾虹画面中间经常留出的一块块小空白。具体论述见王鲁湘著 中国名画家全集一黄宾虹关于。灵光” 一节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第7 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1 6 1 年7 月第一敝 培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第l8 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6 1 年7 月第一版 1 5 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洋古典油画很重视光影的描绘,而中国古代绘画中这 样的光影是见不到的。以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早春图( 见图5 ) 为例,画面的 内容:远景是两座山头耸立,右一山头被云雾遮掩一半,有主体也有陪衬。中景 右半是乱冈及山腰处一片楼观,还有一些树木、瀑布以及突出的山石台坡。画的 近景描绘了一些山石舟楫,及山上流下的涧水在山脚汇成一潭,道上有行人,还 有农夫担水,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气象。 仔细分析早春图这样经典的山水画中暗含有光的因素,但这有别于自然 光,是我们用于思考和想象的光,也可以说是“灵光”。在中国古代人的心耳中, 物体自身发光是可以理解的现象。 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谈到:“中国古代艺术传统所关心的要点既不是 物象的不枯,也不是似乎可信的叙事,而是某种称为诗意或许才是更为近真 的东西,但是他这样做是要记录并唤起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深深根植于中国关 于宇宙本质的观念之中,这正道出了中国宇宙观的特点,即物我相融的宇宙观, 外部宇宙与个人心境从不分离,中国人在思索无限宇宙时并不把它当作隔绝于自 我的外在客体,而是深着我之色彩凭借发达的内视觉和联想力对宇宙做直觉 式的整体把握。” 用这种意识来指导绘画,把这些活的、有灵性的造化之物用理解和意识去画 出来,于是它们就从物体的内部发出光来。黄宾虹先生是中国文化的践行者,对 山水画中的“玄学之道”体悟至深,玄学往往牵涉到宇宙的本体问题,许多哲学 家以他们自己的哲学系统,为各自诠定玄学的标准,因此要找到一条严格的玄学 定义几乎不可能,相沿下来最有权威的解说,是根据亚里士多德而来的,以为玄 学是研究“有的本体之科学”。 中国魏晋六朝时画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在,观者可以自悟,老庄思想对 色彩主张素朴玄化,反对绚丽灿烂,所谓“五色令人目盲”,因而玄学也就产生 了。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画家也摒去绚丽灿烂的“五色”,特别是在黄宾虹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1 6 的画面中不难发现玄学的“灵光”在画面的体现。 西洋绘画对于光有着全面科学的认识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宾虹 对于光也有科学的认识,他对生活的观察是深邃而科学的。尤其是“画夜山更宜 用重墨”,这已经道出了黄宾虹用光的特点,他科学地借用了夜光,使画面更有个 人面貌。然而黄宾虹将两种用光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形成了以灵 光为主,外光为辅,两者相互辉映的用光特点。 古代人对光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 识和表现也越来越深入,黄宾虹对于用光更是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也充分体 现在他的画面中,他的画面墨气淋漓画得极黑,清代石涛作画用墨较多,而黄宾 虹用墨更多,他的晚年之作更常常是笔墨满纸,千笔万笔,黑密之至。往往以浓 墨、焦墨、宿墨加了又加点了又点,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抖音专家咨询方案
- 离婚协议中关于共同经营企业股权分割及处理合同范本
- 谷歌营销方案设计师
- 离婚协议签订程序及法律效力保障合同
- 离婚协议模板: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协议书
-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市场规模预测与市场发展分析报告:2025年深度洞察
- 离异家庭重组后人寿保险权益调整与保全协议
- 商业综合体物业合同延期及品牌入驻服务补充协议
- 时尚产业知识产权、保密与竞业禁止合同
- 创新型产业研发团队竞业禁止协议补偿金测算标准
- 2025至2030中国糠醛衍生物市场未来趋势及发展态势展望报告
- VW 50134-EN-2024 PA6用于车辆内部外部的成品零件 材料要求
- 山东省国企资产管理办法
- 腮腺脓肿护理查房
- 美容中医技术课件
- 卸货流程培训
- 儿童素描入门教学课件
- 护理专利相关课件教学
- 2025年中医诊断学试题
- 高二秋季开学第一课班会课件:启航高二把握未来
- 2025年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水生物病害防治员)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