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土建毕业设计(论文)-惠州市马安至水口标段设计.doc_第1页
交通土建毕业设计(论文)-惠州市马安至水口标段设计.doc_第2页
交通土建毕业设计(论文)-惠州市马安至水口标段设计.doc_第3页
交通土建毕业设计(论文)-惠州市马安至水口标段设计.doc_第4页
交通土建毕业设计(论文)-惠州市马安至水口标段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套图纸加扣3012250582目录1公路设计任务及相关资料11.2公路设计相关资料11.3公路设计选线22平面设计32.1平曲线要素设置32.2交点坐标确定及转角计算42.3行车视距52.4停车视距52.5 会车视距62.6 错车视距62.7超车视距62.8 对视距的要求63纵断面设计113.1纵坡设计的要求及原则1113.2确定变坡点124横断面设计154.1路幅确定154.2路肩的确定154.3中间带的确定1164.4超高的过渡方法164.5横断面上超高值计算175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195.1土石方计算7195.2土石方调配原则215.3关于调配计算的几个问题216路基设计236.1路基横断面设计236.2路基坍塌的防治246.3挡土墙设计257路面设计267.1公路的自然区划分:267.2路面的结构设计277.3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298设计指标确定:308.1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值308.2计算二灰砂砾厚度328.3结构层层底拉应力验算329公路排水设计359.1路基排水359.2路面排水3510施工组织设计3610.1本施工组织设计以下列文件为编 制依据3610.2公路等级:一级公路 双幅四车道3610.3主要工程数量:3610.4主要机械设备:3610.5施工方案:3610.6临时设施布置3910.7主要项目的施工方案及方法4010.8路面施工4110.9质量保证措施4210.10安全保证措施4310.11预防工伤事故的安全保证措施:4410.12工期保证措施4510.13环境保护措施4510.14工程保修承诺4511概算编制方法及说明4611.1 概算费用的组成4611.1 .1建筑安装工程费4611.1.2 预留费用4711.2 公路工程建设各项费用的计算程序及计算方式4711.3 关于本设计预算的情况说明4911.4 概、预算的编制步骤49结论49致谢491公路设计任务及相关资料A设计来源:为满足交通需求,改善当地交通现状,需对惠州进行公路设计。B 道路的起点、终点及里程: 本设计的起点在公和永西侧高压高压输电线路附近,终点在马架子东侧。道路的设计等级为一级公路,里程为k2+827.618。C主要设计内容:路线的选择及确定、道路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管理设计、排水设计等1.2公路设计相关资料自然条件资料:设计所经过地区为华南丘陵地带,一般高度差在50m到200m之间,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其地层岩性多由花岗岩及砂页岩组成,风化层较厚,易发生小型滑坡。设计原始数据设计车速:80km/h车道数::4单车道宽度:3.75m路基宽度一般值:24.50m路基宽度最小值:21.50m停车视距:110m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400m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250m最大纵坡:5/100最小坡长:200m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4500m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3000m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3000m凹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2000m竖曲线最小长度:70m1.3公路设计选线公路设计的选线应运用各种先进手短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比选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工程造价与营运的管理、维护费用综合考虑,即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效果好,选线还要处理好与环境、农业的关系。如路线对自然景观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占地,拆迁房屋所带来的影响。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农业耕作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引起的影响。路线方案比选方案1优点: 此路线经过地区平坦,施工条件较好。 沿线行车视距好,有利于缓解疲劳。 避开了村庄和农田,确保了“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的原则。缺点: 路线比较长,造价运营成本高方案 2优点:路程相对较短,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能有效利用沿线土石方,无需远距离弃土与取土,能确保填挖平衡缺点:房屋拆迁较多,给村民带来很大不便 离马架子较远。路线选择 本设计主要考虑了对城镇布局的影响和线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综合考虑选择方案1.。 本方案的选线地势平缓,选线比较美观,符合一级公路线性特点。更重要的是避开了村庄,做到了利民不扰民,而且又靠近马架子村庄,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本设计采用纸上定线。2平面设计2.1平曲线要素设置已知起点JD(580,90)、JD(180,1216),JD(376,2370),终点JD(160,2800),LS=120,R=500,LS=120,R=550,令JD处转角,JD处转角,起点JD里程为K+000.000m.2.2交点坐标确定及转角计算设起点坐标为(X,Y)即(580.000,90.000)起点桩号:K+0.000设第一个交点为JD,即(180.000,1216.000),坐标增量:DX=X- X=180.000-580.000=-400.000, DY=Y- Y =1216.000-90.000=1126.000,交点间距:S=1194.938m,交点桩号:K1+1194.938象限角:=arctan|=702634方位角:DY0 DX0 A= DY0 DX0 A=180-DY0 DX0 A=180+DY0 A=360-A=1093326sPH=2Th-Lh=2240.331-466.539=12.105将起点QD里程定义为,JD里程=K0+000.000+S=K1+194.938JD处: ZH里程=JD里程-Th=K1+194.938-190.197=K1+4.431HY里程=ZH+LS=K1+4.431+120=K1+124.431YH里程=HY+Lh-2LS=K1+124.431+206.549-2=K1+259.218HZ里程=YH+LS=K1+259.218+120=K1+379.218JD里程同理计算,JD处:K2+359.237ZH里程=K2+359.237HY=K2+238.546YH里程=K2+587.106HZ里程=K2+587.106ZD里程为K2+827.618.2.3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是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驾驶人员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的最短距离。行车视距有以下几种类型:2.4停车视距停车视距是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驾驶人员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的最短距离行车视距。 标准中规定了一级公路对停车视距的要求:110m(80km/h)停车视距的计算公式:式中:驾驶员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m);制动距离(m),指汽车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时行驶的距离;安全距离(m),一般取512m;驾驶员反应时间取1.2s;纵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V汽车行驶速度(km/h),V采用设计车速的85%;路面与轮胎之间的附着系数,一般按潮湿状态考虑。现利用公式对本设计的停车视距的最危险点进行检验,查得沥青路面,路面类型为潮湿的附着系数取0.31。根据计算结果115.947m110m说明该路段满足停车视距要求。2.5 会车视距它是指在同一条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车安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距离。2.6 错车视距它是指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的汽车相遇,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2.7超车视距它是指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道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加速行驶距离: 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 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安全距离: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 所以超车视距: 2.8 对视距的要求各级公路首先保证的是停车视距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尽量满足其他视距的要求,标准中规定了一级公路对停车视距的要求:110m(80km/h)。工程特殊困难或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停车视距计算中,眼高1.2m,物高0.1m。道路中桩坐标计算(1)计算公式如图2-2,设交点坐标为JD(XJ,YJ),交点相邻直线的方位角分别为A1和A2。则ZH(或ZY)点坐标: 点坐标: 设直线上加桩里程为L,ZH,HZ表示曲线起、终点里程,则前直线上任意点坐标 后直线上任意点坐标 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横距: 式中:缓和曲线上任意点至点的曲线长缓和曲线长度1) 第一缓和曲线任意点坐标: 2) 圆曲线内任意点坐标a 由时, 式中:圆曲线内任意点至点的曲线长; HY点坐标b 由时: 式中:圆曲线内任意点至点的曲线长;3) 第二缓和曲线内任意点坐标 式中:第二缓和曲线内任意点至点的坐标4) 方向角计算a 缓和曲线上坐标方向角: 转角符号,第一缓和曲线右偏为“+”,左偏为“”; 第二缓和曲线右偏为“”,左偏为“+”。式中:缓和曲线上任意点至点的曲线长;缓和曲线长度b 圆曲线上坐标方向角: 为转角符号,右偏为“+”,左偏为“”坐标计算示例:ZH点坐标 X=XJ+Tcos(A+180)=243.771 Y=YJ+Tsin(A+180)=1036.483HZ点坐标X=XJ+TcosA=211.900Y= YJ+TsinA=1403.817前直线上任一点坐标(LZH)A1=1093326,A2=802138,T=190.197,JD(180,1216)桩号 K0+200.000坐标 X=XJ+(T+ZH-L)cos(A+180)=180+(190.197+243.77-434.789)cos(1093326+180)=513.051 Y=YJ+(T+ZH-L)sin(A+180)=1216+(190.197+243.771-200)sin(1093326+180)=278.462 后直线上任一点坐标(LZH)桩号K1+50.000坐标 L=1050-1004.431=45.669所以=228.765,=1079.510.圆曲线内任一点坐标(HY-YH)桩号K1+200.000坐标:L=1200-1124.431=875.569 =197.212 =1225.700第二缓和曲线上任一点坐标(YH-HZ)桩号K2+550.000坐标L=2550-2467.106=82.894 =284.500 =2551.865具体个点坐标及方位角见附表-逐桩坐标表路线平面图绘制用普通图纸描绘,常用比例1:2000.3纵断面设计3.1纵坡设计的要求及原则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各项规定。本设计依据一般原则,对下面几点进行了考虑:(1)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2)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质、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3)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本设计中只在中间段靠后的地方填方量稍大,其他地段比较平缓,将其他路段的土运往此处,或者就近取土。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地下水埋藏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2)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缓和,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些;(3)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4)应通过视觉分析、经济比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因素进行道路平纵组合设计,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平曲线应与竖曲线相重合,且平曲线要稍长于竖曲线,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点与终点都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段内,这就是所谓的“平包竖”;本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在各项标准都符合的前提下平曲线与竖曲线相重合为“平包竖”。2)平曲线应与竖曲线大小保持均衡,不要在长的平曲线内设置多个竖曲线;本设计在长平曲线内只设了一个大半径的行竖曲线。3)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组合、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组合是合理的,悦目的;4)避免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小半径竖曲线不要与缓和曲线重叠;5)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3.2确定变坡点考女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包含关系,以及填挖平衡,路线所经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本设计确定边坡点分别为:变坡点 桩号 高程 竖曲线半径1 K0+000 680 2 K1+200.000 690 8000 3 K2+827.618 650 验证坡度是否符合要求:起点与边坡点之间的坡度值:i=100%=0.833%变坡点与终点之间的坡度值:i=-2.458%本设计根据公路等级以及行车速度,可查阅规范。可知最大纵坡不超过5%,最小纵坡不小于0.5%两个坡度值最大 2.458%0.5%所以满足要求。验证合成坡度是否符合要求:合成坡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I 合成坡度(%);超高横坡度或路拱横坡度(%); 路线设计纵坡坡度(%)。根据规范要求,一级公路,车速为80km/h,合成坡度最大值10.5%。 本设计的超高横坡度为6%,最大纵坡坡度为2.458% 合成的最大纵坡坡度为: Z=6.484%10.5%,所以合成坡度符合要求。竖曲线设计本设计采用抛物线的形式。以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一般方程式为: 在图示坐标下,以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一般方程式为: 其竖曲线的诸要素计算公式如下: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 或 竖曲线切线长T: 竖曲线上任意一点竖距h: 竖曲线外距E: 或 式中:坡差%;竖曲线长度m;竖曲线半径m。竖曲线要素计算变坡点桩号为K1+200,高程为690m,i=0.833%, i=-2.458%.判断凹凸性:= i - i=-3.291%250m的圆曲线,由于加宽甚小,可以不加宽,本设计圆曲线半径分别为500m,550m均大于250m,因此本设计不加宽。路拱:标准规定: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时路拱横坡度取1.0%-2.0%,本设计取2.0%,以利于横向排水。超高:本设计采用超高6%最小半径R=239.9所以 本设计半径500,550均大于最小半径,超高取6%符合要求。4.4超高的过渡方法有中间带的超高过渡方式一共有三种,即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和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本设计只考虑有中间分隔带的超高过渡,采用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的方式,即将两侧行车道分贝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 方式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的过渡4.5横断面上超高值计算本设计采用的数据,行车道宽43.75=15.00m;路面宽度B=15.00+2.52+3.00=23.0m中央分隔带宽2.00m;单行车道宽3.75m;内侧路缘带宽0.5m;硬路肩2.5m;土路肩0.75m;路拱坡度和硬路肩坡度2%,土路肩坡度为3%,超高横坡度6%。路基宽度24.5m. 过渡段上 过渡段外缘: 过渡段中线: 过渡段内缘: 圆曲线上 圆曲线外缘: 圆曲线中线: 圆曲线内缘: 式中:路面宽度(m); 路肩宽度(m); 路拱坡度(%); 土路肩坡度(%); 超高横坡度(%);超高缓和段长度(或缓和曲线长度) (m); 与路拱同坡度的单向超高点至超高缓和段起点的距离(m);超高缓和段中任一点至起点的距离(m);路基全加宽值(m),平曲线半径大于250m时,b=0;距离处路基加宽值(m);路肩外缘最大抬高值(m);路基内缘最大降低值(m);距离处路基外缘最大抬高值(m); 距离处路中线最大抬高值(m)。以JD为例进行计算K=500m,LS=120m,查表取ig=2%,p=,ic=6%,ij=3%。Lc=48m 取Lc=100m 验算超高渐变率: P=0.004 符合要求X=圆曲线外缘:=3.25 中线:=3.25 內缘:=3.25 缓和段 里程K1+50处X=1050-1004.431=15.5692.0m的路段,路床顶面以下060cm采用7%石灰土处理层,底部设3%土拱,土拱设3Cm厚5%石灰土处理层。路基防护6.2路基坍塌的防治1)路基的坍塌多见于山区公路,因此在公路选线时应该避免地质水文不良地段,多采用台口式路基以减少路基外侧填方;2)路堑必须设置边沟,特别是对于较长的路堑必须设置合适的纵坡。如果纵坡比较大,并且有冲刷可能时,应对其加固加深或改用跌水与急流槽等设施。本设计路基填土高度H4m时,采用草坪网布被防护,为防止雨水,对土路肩边缘及护坡道的冲刷,草坪网布被在土路肩上铺入土路肩25cm,在护坡道上铺到边沟内为止。4m,H8m 采用混凝土护坡路基边坡设计本设计边坡岩体类型属于类,弱风化,边坡率1:0.51:1,土的类别为黏土,粉质黏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 本设计中路堑的边坡取1:1路基附属设施有取土坑,弃土堆,护坡道,碎落台,堆料坪及错车道6.3挡土墙设计在路基设计中,挡土墙有着它独特的作用,它是支挡路基填土或山坡坡体的墙式结构物。它具有阻挡墙后土体下滑,保护路基和收缩边坡等功能。在路基工程中,挡土墙常用来克制地形或地物的限制和干扰,减少土石方、拆迁和占地的数量,防止填土挤束河床和水流冲掏岸坡,整治坡体滑坍等病害。本设计采用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圬工量,但其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较强,故被广泛采用。路堑式挡土墙大多数设在边沟旁。山坡挡土墙应考虑设在基础可靠处,墙的高度应保证墙后墙顶以上的边沟的稳定,路肩挡土墙端部可嵌入石质路堑中,或采用锥坡与路堤衔接。墙趾地面有纵坡时,挡土墙的基底做成4%的纵坡。6.3.1挡土墙的构造:(1)墙身的构造包括墙背、墙面、墙顶和护栏。墙背可做成仰斜、垂直、俯斜,凸形折线和衡重式五种。基础以上的墙面,其坡度应与墙背的坡度相配合。墙顶的宽度采用0.8m。 (2)基础绝大多数挡土墙,都直接修筑在天然地基上。当当地基承载力不足,地形平坦而墙身较高时,为了减小基底压应力和增加抗倾覆稳定性,常常采用扩大基础,以加大承压面积。基地的埋置深度,当有冲刷时,应在天然地面以下至少1m,受冻胀影响时,当冻深小于或等于1m时,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少于0.25m;当冻深超过1m时,基地的最小埋置深度不能够小于1.25m,基底应夯填一定厚度的砂砾碎石垫层,垫层底面易应位在冻结线以下且不小于0.25m;受水流冲刷时,应按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计算冲刷深度,基地应置于局部冲刷线以下并且不小于1m;路堑式挡土墙基础顶面应该低于路堑边沟地面,且不小于0.5m;在风化层不厚的硬质岩石地基上,基地应置于岩石表面以下0.150.6并且在软质岩石地基时,基地最小埋置深度不得小于1m。(3)排水设施排水设施主要包括:设置地面排水沟,引排地面水;夯实回填土顶面和地面松土,防止雨水及地面水下渗,必要时可加设铺砌;对路堑挡土墙墙趾前的边沟应予以铺砌加固,以防边沟水渗入基础;设置墙身泄水孔,排除墙后水。(4)沉降缝与伸缩缝一般将沉降缝和伸缩缝合并设置,沿墙长每隔1015m设置一道,兼起两者的作用,缝宽23cm,缝内一般可用胶泥填塞。取土与弃土:本设计既有挖方路段也有填方路段,考虑土质数量用地及运输条件,综合考虑取土坑边坡坡度不陡于1:1,靠近路基一侧不陡于1:1.5,地面横坡度不陡于1:1,路侧取土坑应设在路基上方一侧,废方一般选择在路旁低洼地段,就地弃堆。7路面设计本设计路段为丘陵一级公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7.1公路的自然区划分:查阅相关资料,得本设计所经路段的自然区划为区,地下水位大约为1.7m,H=1.8-2.0,H=1.31.5,查表各自然区划土基干湿分界稠度 =1.03,=0.94,内插=1.0 ,属中湿型路基7.2路面的结构设计7.2.1路基回弹模量查公路设计手册区为黏性土,=1.0,E=39.5mpa.7.2.2轴载分析车型前轴重后轴重后轴数后轴轮组数后轴距交通量,次日解放 CA1520.9770.381双轮组1400黄河 JN15049.00101.601双轮组800扶桑FP10154.00100.001双轮组600东风 EQ14023.7069.201双轮组1600长征xd36147.60290.702双轮组1.32500日野KB22250.20104.301双轮组700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1轴载换算轴载换算采用以下的计算公式: 式中: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标准轴载,(100KN);被换算车型的轴载,(KN);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38轴数系数,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此时轴数系数为1,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计算,轴数=1+1.2(m-1),m为轴数。计算结果如表车型Pi/ KN解放CA15后轴70.38111400303.76黄河JN150前轴49.001180036后轴101.6011800664扶桑前轴54.001160041.12后轴100.0011600600东风EQ140后轴69.20111600322.54长征前轴47.601150019.79后轴290.72.21500719.42日野前轴50.201170034.93后轴104.3011700840.69合 计=3582.28注:轴载小于20KN的轴载作用不计;2累计当量轴次:根据设计规范知,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为15年。四车道车道系数,年平均增长率。 N=次式中: t设计年限(15年);路面竣工后第一年路面全宽内的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次);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6.0%);7.3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7.3.1轴载换算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公式为: 计算结果如表6-3: 轴载换算结果表Tab Axle results table车型Pi/ KN解放后轴70.3811140084.28黄河后轴101.6011800908.32扶桑后轴100.0011600600日野后轴104.3011700980.32东风后轴69.2011160084.13长征后轴2*90.702.21500503.79合 计3160.847.3.2累计当量轴次:N=次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有计算知设计年限内一个行车道累计标准轴次约为1200万次左右,标准规定一级公路的面层由两至三层组成,本设计采用三层沥青面层,表面层采用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3cm,中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5cm,下面层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7cm.各层材料抗压模量劈裂强度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1400mpa1.4mpa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1200mpa1.0 mpa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1000mpa0.8 mpa二灰砂砾1300mpa0.7 mpa石灰土550mpa0.225 mpa 对于一级公路规范要求以设计弯沉作为设计指标,并进行结构基底拉应力验算。以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时,各层材料均采用20抗压回弹模量。验算层底拉应力时,沥青混合料采用15抗压回弹模量、15劈裂强度。8设计指标确定:查标准知A=1.0,面层类型A=1.0,基层类型系数A=1.0,8.1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值L=600 N A A A=600式中:路面设计弯沉值(0.01mm);公路等级系数(一级公路取1.0);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取1.0);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1.0,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为1.66。各层材料容许层底拉应力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K=3.3441 =0.4186mpa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K=3.3441 =0.299mpa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K=3.3441 =0.2392mpa二灰砂砾: K=2.1334 =0.3281mpa石灰土: K=2.743 =0.082mpa材料名称H(cm)20抗压回弹模量15抗压回弹模量15抗劈强度容许拉应力(mpa)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3140020001.40.4186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5120018001.00.299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7100012000.80.2392二灰砂砾待定13000.70.3281石灰土255500.2250.082土基-45-8.2计算二灰砂砾厚度1单轴双轮组P=0.7mpa, =10.65cm,E=1400mpa,E=1200mpa,E=39.5综合修正系数F=1.63=0.5132-式中:计算容许弯沉值(0.01mm)(22.43)土基回弹模量(39.5);车轮接地压强(0.7);单轮传压当量圆半径(10.65cm)。求H=0.857,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莫图,,,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谟图 K=1.7,LS=1000,LS=L=22.43,K=L=22.43=0.3801,由k、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谟图,=6.5H=6.0=6.010.65=69.225H=H+=H+=8+H+25 = 8+1.1155 h+19.488=69.225h=37.418.3结构层层底拉应力验算1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底拉应力H=3cm E=2000MPA E=1800MPAH=H=6+8+37+25 =6+5.1+31.97+6.70=49.79cm由=,=,=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莫图为负,结构层受压应力。2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底拉应力H=4 22+6=10.22cmE=1800MPA E=1200MPAH=8+37+25 =8+40.44+10.607=59.048cm=0.667, =0.866, =5.544,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莫图为负,结构层受压应力3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底拉应力E=1200MPA E=1300MPAh=4+6+8=20.51cmH=37+25=46.613cm=1.083, =1.926, =4.376,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莫图为负,结构层受压应力4二灰砂砾层底拉应力h=4+6+8+37=4.96+6.51+7.84+37=56.31cmH=9.613cm由, =5.302, =0.903,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莫图=0.12 m=1.35,m,=p mm=0.70.121.351.10=0.1247mpa7%),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结构,进出口有相应防护措施。本设计隔1000m设一个急流槽。9.2路面排水9.2.1路肩排水路面纵坡小于0.3%,采用横向分散排水方式将水排出,路堤边坡较高,则采用纵向集中排水,在路肩边缘地带设置拦水带,通过急流槽将水排出。9.2.2中央分隔带排水分隔带表面做成内微凹的横断面型,降落在分隔带的雨水,一部分从填土向下渗透,另一部分排向排水沟。10施工组织设计10.1本施工组织设计以下列文件为编 制依据1.合同段招标文件。2.合同段施工图设计。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