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本文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文献述 评、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本文共分为三 章。 第一章,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阐述了卢森堡政治哲 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重点阐述了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在资本主义由自由走向垄断、 并 逐渐步入帝国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在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萌芽、发展;其次分 析了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国际革命环境, 分析了在巴黎公社失败后, 在资本主义相 对“和平”发展时期,针对各种错误社会政治思潮,卢森堡站在了马克思主义一边,进而 阐发了系列政治哲学思想; 最后阐述了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党内条件, 卢森堡在与 修正主义的论战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为其政治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 基础。 第二章,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阐述了卢森堡社会政治发展的 总体性观点, 重点阐述了卢森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总体性方法及其对修正主义理论的 批评,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总体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是革命的自发性理论,对卢森堡 的群众自发罢工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群众罢工与党的领导在革命活动中的关系及培养革命 群众阶级意识的必要性等进行了阐述。再次,分析了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卢森堡 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的最终实现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在党内应 实行“自我集中制” ;社会主义民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绝对公开的监督、广泛的言论、 集会自由等途径来防止权利的滥用; 最后是民族与国家理论, 通过对民族与民族国家问题 的社会历史性的分析,以及对卢森堡与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的论争的评析,最终得出:社 会主义是解决民族与国家问题的唯一途径。 第三章,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评析。首先阐述了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价 值, 它不仅从第二国际的教条主义禁锢中打开了马克思主义, 并且做到了真正继承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分析了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最后论述了卢森堡政治哲学思 想的现实意义, 重点阐述了其为我们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提供了一 个有效的思维模式; 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和尊重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 用; 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 理论依据;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国内外民族与国家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卢森堡,总体性,自发性,社会主义民主,民族与国家 ii rosa luxemburgs political philosophy thought abstract introduction,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of the major domestic and foreign well-known scholar of the rosa luxemburg political philosophy thought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structure.based on the logic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principle of unity and history,this paper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i,rosa luxemburgs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first,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expounded luxembourg generated background of the times,focusing on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luxemburg by the free move toward capitalism,monopoly and gradually in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ism,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against the bourgeoisie in the struggle to bud,development.second,the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luxemburg created an international revolution in the environment,analysis of the paris commune failed,in capitalist relatively peacefulperiod of development,social and political trends for the various errors,luxemburg stood marxism aside,and then expounded a series of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finally explained the political of luxemburg within the party resulting from the conditions,luxemburg and the revisionist debate to defe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its political philosoph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chapter ii,rosa luxemburg the main elements of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begins by describ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luxembourgs overall perspectives, focusing on luxembourgs position in general to uphold the marxist approach, and its criticism of the revisionist theory that the history of socialism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total development. followed by the spontaneous revolutionary theory, luxembourg spontaneous strike chance and necessity, mass strikes and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nd foster their relationship in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of the necessity of the revolutionary masses, etc. are described. re-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democracy in luxembourg, luxembourg, the view that democracy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requires mass support broad participation in the party should be implemented self-focused system; of socialist democrac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needs to by an absolute public supervision, a wide range of speech, freedom of assembly and other ways to prevent abuse of the right; and finally theory of the nation and the state, through the n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the problem of social histor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luxemburg and lenin on the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 assessment of the controversy, concluded that: a socialist nation and national issues to resolve the only way. chapter iii, rosa luxemburgs the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first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iii of luxembourg,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followed by luxembourg, described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at it not only from the dogmatism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rxism confined to open, and be a tru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arxism; last discussed luxembourg relevanc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focusing on its for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odays society find problems, solve problems and offering an effective mode of thinking; constantly reminds us we should appreciate and respect the masses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role; for us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mprove 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system, strengthen inner-party democracy-building that can draw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nation and national issues that can be reference to our approach. key words: luxemburg,totality,spontaneous,socialist democracy, nation and the stat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 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 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1 引 言 罗莎卢森堡(18711919)是波兰、德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的女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著名左派领袖之一,波兰社会民主党、德 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卢森堡信仰坚定、才华横溢、勇于创新,在无产阶级革 命的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被列宁誉为 “革命无产阶级的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杰出 代表” 、 “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 。 卢森堡的理论成果和革命实践是留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 西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给予卢森堡极高的评价。的确,无论是 卢森堡与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论战,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客观分析,还是对社会主义民主 的精辟论述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历史事实也证明了她的理论的正确性。 当 然,理论是以实践为依据的,所以对于理论的理解及其发展“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 条件为转移” 。以当今时代的发展标准来看,卢森堡的思想和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但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对群众作用的重视、 及其对社会主义民 主理论和民族与国家问题的阐述等, 仍不失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值得借鉴的宝贵理 论来源和精神食粮。所以,对卢森堡政治哲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罗莎卢森堡逝世后 90 年以来,国内外对其思想与理论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而变化。 曾经由于斯大林的对卢森堡的思想及其本人的错误批判, 使得关于卢森堡的研究 工作一度被冷落。直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随着斯大林的逝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 断向前发展, 国际上才掀起了一股研究卢森堡的热潮。 许多国家在这一时期纷纷编篆出版 了卢森堡的文集、书信集、传记和专著,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学者约佩内特尔所写的 两大卷的罗莎卢森堡 、德国人塔科瓦夫斯基的罗莎卢森堡:帝国主义积累的理 论 等。 近年来, 国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对卢森堡的 资本积累论 与马克思 资 本论第二卷之间的关系及其社会主义观、民主思想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认为卢森堡的 思想为我们在新世纪保卫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力量。 中国学者对卢森堡的研究热潮紧随国际 之后, 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她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和党的组织原则方面。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学术界对卢森堡的研究日渐深入并加强了 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分别在 2004 年 11 月、2006 年 3 月召开了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 讨会, “除了对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思想继续进行更为透彻和更具针 对性地研究之外,还对她的具有独特视角的资本主义观、社会主义观和方法论,以及她的 思想对当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贡献,她与马克思、列宁的关系和与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性、开拓性的探讨和研究” 1,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马克 思主义研究 、哲学动态 等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卢森堡的学术论文。 此外, 复旦大学的陈其人教授撰写了 世界体系论的否定与肯定卢森堡 资本积累论 1 王学东,王宏斌.中国关于罗莎卢森堡研究的现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2 研究(2004 年, 时事出版社出版) , 贵州人民出版社在 2001 年出版了殷叙彝等翻译的 论 俄国革命书信集 ,其中收录了卢森堡的论俄国革命和近 200 封与友人的通信。尽 管学术成果颇丰,但我国关于卢森堡的理论研究还不尽完善、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卢森 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就不够全面、具体和系统。 目前我国学界对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的探究, 大多都或是单独研究卢森堡的总体性方 法、或是单独研究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等,而缺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此外,卢森堡 一生除了资本积累论及其续篇反批判在一定意义上算得上政治哲学的理论论著以 外,其它作品几乎均为论战性的论文,因此,她的政治哲学思想均散见于其论文当中。所 以,对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就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本 文试图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从卢森堡的早期著作 社会改良还是革命? 开始, 对其政治哲学的总体性方法、革命自发性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民族与国家理论进行 归纳和梳理, 辩证地考察和分析卢森堡在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功过是非, 以期从中获得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3 第一章 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由于科技的突破性 进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走向垄断资本主义, 并逐渐步入帝国主义阶段。 科技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 为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帝国主义 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这表现在,一方面,由科技进步而带来的技术革新推动了一些传统 工业部门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以钢铁工业为例,在 19 世纪下半叶,贝色麦、马丁和 托马斯三种著名炼钢法的产生,使欧洲的钢铁生产获得了巨幅增长。其中, “英国的钢产 量从 1880 年的 370 万吨,增长到 1900 年的 600 万吨左右。同时,德国的产量从 150 万吨 增长到 740 万吨。 ” 2钢的大规模生产为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交通运 输的广泛发展创造了可能。在 1870 至 1900 年间,铁路的总长度从 21 万公里增加到了 79 万公里,而在海洋运输上,螺旋桨钢铁轮船逐渐地取代了木制帆船。另一方面,科技的重 大突破也促进了许多新工业部门的出现。在新兴工业中,电的广泛应用最引人注目,它不 仅为工业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 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而且各项电气技术 还为成就现代电力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 德国人相继制成了第一台四 冲程内燃机和大功率柴油机, 这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比蒸汽机更方便和经济的、 功率更大 的动力机。此外,内燃机的发明还引起了交通工具的巨大革新,促进了欧洲国家汽车和飞 机工业的兴起。 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加快了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 步伐。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 19 世纪的最后 25 年里,欧洲共经历了四次 经济危机,分别爆发于 1873 年、1882 年、1890 年和 1900 年。在这种发展与危机并存的 矛盾条件下,资本与生产集中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资本家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大企 业不断排挤、合并中小企业,可以说资本集中的速度是空前的。这一切都导致了垄断的产 生。19 世纪 60 至 70 年代,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并在社会经济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1893 年,德国莱因一威斯特伐利亚煤矿 辛迪加,控制了该地区煤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六点七。1896 年,德国共有二百五十个卡特 尔,即调节价格的资本家联盟。在美国,1900 年托拉斯的数目已达到一百八十五个。 ” 3 随着垄断资本的不断壮大,其影响也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为了最大 限度的实现垄断资本的利益, 垄断组织人为地抬高自己商品的价格, 并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对外国商品课以重税。最终,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部门,垄断控制或寡头控制代替了自由竞 争。从此,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2 王觉非.欧洲五百年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 294 页 3 祖波克.第二国际史m.刘金质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17 页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4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 殖民扩张作为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资本主 义的高速发展使国内市场很快地被资本家开发殆尽, 同时, 科技进步的加快大大缩短了企 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期限, 进而使得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加剧。 为了满足垄断资 本的利益要求并缓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 帝国主义开始了海外殖民扩张 政策,向亚非拉等欠发达的地区伸出了侵略的魔爪。 “到 1900 年,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殖 民统治者占领了七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占世界面积的百分之五十无) 和五亿三千万 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 。 ” 4各殖民地国家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地的 同时,由于其土地和原料的价格便宜、劳动力低廉,也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沃 土,仅英国在 1893 年时在国外的资本就已达到了 420 亿法郎。到了二十世纪初,资本输 出逐渐取代商品输出,这成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大工 业生产的发展, 工人阶级的数量不断攀升并逐渐趋于集中。 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使资产阶 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日渐尖锐,最终导致工人的反抗运动,而卢森堡的政 治哲学思想也随之在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中萌芽、发展。 二、国际革命环境 在 19 世纪最后的 30 年中, 资本主义各个国家的发展极端不平衡。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 家如德、美等迅速兴起,并以惊人的速度赶超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使得帝国主 义各国之间形成了新的力量对比, 并引起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争霸欧洲、 重新瓜分世界的 斗争,进而导致了军国主义的空前加剧。这一切致使劳动人民的处境更加的艰难,反对殖 民掠夺战争和军国主义的双重斗争任务无条件地摆在了工人阶级的面前。 此时的工人阶级 急需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政党领导革命。1871 年 3 月,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 权巴黎公社诞生了。 巴黎公社成立后, 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则性意义的措施,“在 改善工人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 5但由于受到 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其自身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巴黎公社于当年的 5 月就宣告 失败了,各国工人革命运动一度陷入低潮。 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在总结 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在面对空前的军国主义的背景下认识到, 目前各国还不具 备客观的革命形式, 无产阶级本身也不具备实现革命的主观条件。 工人阶级在这一阶段所 面临的任务应当是“积聚力量,组织和教育群众,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为反对资本主义剥 削、争取经济利益而斗争。 ” 6于是,在此任务的指导下,各国工人阶级纷纷把斗争形式 从之前的武装起义转变为通过工会、议会等合法途径开展斗争,并且颇有成果,使得统治 阶级接二连三的对无产阶级进行让步。如“18871895 年,法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比 1879 1886 年提高了百分之八,而在 18951903 年又提高了百分之九;德国相应的数字为百 4 祖波克.第二国际史m.刘金质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19 页 5 王觉非.欧洲五百年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 279 页 6 祖波克.第二国际史m.刘金质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37 页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5 分之九和百分之五点五,而英国则是百分之十三和百分之九。 ” 7除了上述经济方面的斗 争成果以外,工人阶级在政治上也争取到了一定的权利,如 1875 年,法国宪法规定了男 子享有普选权,西班牙和比利时也分别在 1890 年、1893 年颁布了相同的法令;意大利和 荷兰的统治阶级则分别在 1882 年和 1896 年被迫扩大了选举权;德国在 1883 年通过了工 人疾病保险法,接着又在 1889 年通过了老年工人领取养老金的法律。 从巴黎公社到 1905 年俄国革命爆发之前,虽然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可工人运动却仍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继续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融入工人运动之中, 工 人阶级的组织性和政治觉悟等都有很大提高, 各国纷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不同 的方式建立了工人政党和组织。法国在 1876 年成立了工人党,马克思还帮助它制定了党 纲,并为党纲写了总纲部分。其他国家,如美国、匈牙利、丹麦、比利时、西班牙、意大 利、奥地利、瑞典、挪威、瑞士等的工人党也相继成立。此外,这一时期还成立了许多工 人社会主义团体,如英国在 1881 年成年成立了民族联盟,俄国在 1883 年成立了“劳动解 放社” 。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存在着困扰,这一阶段各国党内的思想状况相当复杂,许多党 内流行着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 有些党甚至是有条件地承认马克思主义。 针对各种 错误社会政治思潮,以及的各种机会主义的伺机而动,罗莎卢森堡坚决地站在了马克思 主义一边,进而阐发了系列政治哲学思想。 三、党内条件 随着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和发展, 如何把他们的力量团结起来、 如何使他们在反抗资 产阶级的统治中采取统一的战略和策略成了一个重要任务。1889 年 7 月,国际马克思主 义者在巴黎召开了代表大会,这也是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会上,在恩格斯的带领下,22 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法国的可能派在争取国际工人运动领导权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并且还通过了有助于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性、 加强各国工人之间国际联系的五一行 动的决议。无政府主义者不甘心在巴黎代表大会上的失败,之后在军国主义、无产阶级专 政等问题上加强了与马克思主义者的争论。直到 1896 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国际大会上, 马克思主义者在国际内部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才告一段落。 但与此同时, 机会主义迅 速增长,改良主义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的社会党党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国 际的伦敦大会甚至接受了改良主义者饶勒斯和米勒兰等加入国际, 而且随后米勒兰竟然加 入了法国资产阶级政府。 这使主张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各项政策的左派人士, 对改良主 义者领导更加不满,他们随即展开批判改良主义、右倾妥协思想的斗争。罗莎卢森堡作 为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与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会主义在各工人政党内蔓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一, 帝国主义工业的迅速 发展, 使许多手工业者和农民由于破产而被迫到工厂中出卖劳动力, 这部分工人把他们原 来的小资产阶级的习性和幻想带进了工人队伍。 他们在斗争中, 只要有所成就或生活稍有 7 祖波克.第二国际史m.刘金质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25 页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6 改善时,就满足于暂时的胜利而不愿意继续坚持斗争,转而走向改良主义道路;而当他们 在斗争中遇到挫折时,就悲观失望而走上无政府主义的道路。第二,在工人阶级中,出现 了“工人贵族” 。 “工人贵族”最早是在英国形成的,是资产阶级为了抑制无产阶级的反抗 斗争而通过提高待遇和社会地位收买的工人阶级中的熟练工人。 到 19 世纪末, “在德国这 个阶层达 14 万人,他们领取的工资比一般工人高两倍以上。他们成了机会主义的主要社 会支柱。 ” 8列宁曾严厉斥责这些工人贵族,认为“他们被帝国主义的超额利润所收买, 已变成了资本主义的看门狗和工人运动的败坏者。 ” 9第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工人运动不断向纵深方面的发展, 大批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断涌入党内, 其中一些人始 终坚持资产阶级立场,但却把自己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者,并利用其“能说会道”的条件占 据着党内领导职位, 他们实际上根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 学说,而是成了散布机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在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时期,社 会主义政党通过合法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 1893 年法国社会主义者在议会选举中取 得很大的成就,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国会选举中的选票也不断的增加,同时,由于工人阶 级的不断壮大, 资本主义统治阶级不得不实施一些有利于无产阶级的社会改良政策。 这一 小部分斗争成果使一部分社会主义者产生了只要经过和平道路和议会竞选以及立法等手 段就可以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的幻想。至此,改良主义思潮不断滋长,修正主义日渐猖獗, 在工人阶级的最有威信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相继逝世后,他们更无所顾忌、肆意活动, 甚至企图推翻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19 世纪 90 年代末,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爱德华伯恩施坦首先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公 开的挑战,发表了一系列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提出后,首先 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引起了公开的争论。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对伯恩施坦修正马克思主义的 做法深表不满,并召开了多次党代表大会对其进行讨论。在每次讨论中,罗莎卢森堡都 站在了批判修正主义理论的最前沿,并撰写了著名的社会改良还是革命? ,来捍卫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也为她的政治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8 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 555 页 9 列宁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708709 页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7 第二章 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政治发展的总体性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修正主义的资本主义适应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的理论的对立, 构成了无产阶级政党内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实行社会改良还是进行革命的 论争的理论基础。罗莎卢森堡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对当时的资本 主义社会历史状态作出了整体性的分析, 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与反马克思主义 的修正主义等进行了坚决的理论斗争。 卢森堡坚信, 社会主义将是社会历史总体性发展的 必然趋势。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总体性方法 卢森堡运用总体性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状态和发展趋势作出了整体性分析。 与 背叛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不愿意承认资本主义“坏”的方面,而把资本主义视为“越 来越符合人的理性的本质”的机会主义者的看法不同,卢森堡认为,无论从社会历史发展 的总体趋势,还是从资本主义存在、发展的经济前提来说,都不应该背离总体性方法而从 “个别资本家” 的立场来考察和否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一方面,卢森堡认为,19 世纪末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还没有达到象马克思的图式中所 设想的那种发生周期性危机的资本主义成熟阶段” 10,世界市场仍在继续发展, “资本主 义还远没有达到它的终结阶段, 资本主义的灾难性后果还只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于帝国主 义现象之中。 ” 11这就要求人们在研究资本主义时, 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其发展的进程, 不能只看到帝国主义的强大与繁荣,也要看到存在于这些表象背后的资本主义所固有的、 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卢森堡在其资本积累论中通过总体性的分析指出, 资本主义的无限积累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然 胜利。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以不断地侵占和消灭非资本主义的外部环境来换取自身的 生存” ,而“帝国主义就是争夺尚未被占领的非资本主义环境以进行资本积累的竞争” 12, 因此 “只有当世界作为一个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共存的整体时, 资本主义才有可能存在 和发展” 13,资本积累也才有可能得到不断实现。但是,资本主义同时又是“第一个具有 传播力的经济形态,它具有囊括全球,驱逐其他一切经济形态,以及不容许敌对形态与自 己并存的倾向” 14 ,它将通过资本积累迅速地把非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化,将世界市 场也全部资本化, 最后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即非资本主义环境将不复存在, 这将导致经济 10 卢森堡文选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87 页 11 何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关于马克思、卢森堡、列宁的一个比 较研究j.哲学研究,2008(3) 12 陈其人.世界体系论的否定与肯定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第 191 页 13 熊敏.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的理论视野j.武汉大学学报,2005(1) 14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北京:三联书店,1959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8 危机最后的全面爆发, 社会主义革命将势不可挡,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 取代。 卢森堡在上述分析资本主义存在与发展时所用的这种总体性方法源于马克思辩证的 总体性思想,但她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时又与马克思有所不同。从二者的共性来看,马克 思和卢森堡都强调历史的总体性, 认为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辩证法, 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 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必然性, 因为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的不断 进化,所以资本主义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此外,他们还强调社会的 总体性,并且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是革命实 践等具体问题时,要把它们放在社会的不断生成的活的整体中来理解,做到“从人的环境 来说明人,从历史来说明环境,从经济史来说明政治史” 15。卢森堡与马克思运用总体性 方法的不同之处, 最明显地体现在他们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解上。 马克思是通过对资本主 义自身发展的总体性批判得出: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所固 有的、 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是引发资本主义世界扩张和危机现象的原因, 同时也是导致资 本主义灭亡的根本原因。 而卢森堡却在此基础上更看重资本主义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的联系, 认为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像马克思所指出的 “产生于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 的内在的、固有的运动” ,而是“由生产关系或交换关系中发生突然震动的外部原因引起 的” 。卢森堡进一步指出,19 世纪 90 年代末的资本主义还没有达到“生产力同世界市场 的框框发生致命的周期性的冲撞” 的程度, 但却正在不断地接近于资本主义的最后危机时 期, 因为资本主义存在或者说是资本积累发生的前提条件非资本主义环境正随着资本 主义的扩张而逐渐消失, 一旦世界市场被完全资本主义化, 同时劳动生产率又不可阻挡地 大幅度提高, 那么生产力同交换的界限之间的冲突迟早会到来, 资本主义将由于其经济的 彻底崩溃而顺应历史的发展被共产主义所代替。 由此可以看出, 马克思是对资本主义进行 了纵向的总体性考察, 把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过程看作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的 社会形态不断进化的结果, 而卢森堡则是对资本主义做了横向的整体分析, 更注重资本主 义与非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 所以说, 卢森堡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 性思想作出了有益的补充和发展。 (二)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的批判 伯恩施坦是修正主义的杰出代表, 从 1896 年至 1898 年, 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 刊物 新时代 上以 社会主义问题 为总题目发表了一系列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899 年 1 月,伯恩施坦又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更为系统和全 面的阐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正” 。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革 命理论时所依据的前提条件现在已大为改观, 资本主义由于本身的发展而发生总崩溃看来 是越来越不可能了。在他看来, “社会主义不是一场巨大政治决战的结果,而是工人阶级 15 卢森堡文选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369 页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9 在其活动的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一整批经济和政治胜利的结果, 是工人在自由经济领域中有 组织的创造与民主制在国家和地方自治机构中的创造相结合的产物。只要用民主作为手 段,以普选权作为杠杆,以议会为场所,以在议会中争取通过的社会立法为保证,在不打 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情况下,走立法或合法的改良道路,那么,和平演变资本主义制度 为社会主义制度,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并不是不可能的。 ” 16修正主义理论发表后, 罗莎 卢 森堡立即投入到与伯恩斯坦的论战之中。 卢森堡非常看重这场理论斗争, 因为若是修正主 义的理论在社会民主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社会改良将从阶级斗争的一个手段转而变成阶 级斗争的目的,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将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将被动摇。 卢森堡首先运用总体性方法对党内存在的修正主义进行了理论分析。 卢森堡指出, 修 正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全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是让那些参加党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居 于上风,按他们的精神来改造党的实际工作和党的目的的一种不自觉的意图” 17,它完全 摈弃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而是企图通过 “资本主义适应论”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等来减缓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 进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模式。 修正主义在创建 其理论时,深知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牢固结合的建筑物” ,因此要想对其进行修正就 必须利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既有形式和现存语言、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口号,逐渐 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所以修正主义在宣扬其理论时, “先是向马 克思学说的各个基本原理进攻,最后是把整个体系从最上层到基础统统毁掉。 ” 18至此, 卢森堡揭示出了修正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维护资本主义存在的真实意图。 针对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正” ,卢森堡对其否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的理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伯恩斯坦否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依据是,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 度越来越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而且社会生产也越来越分化,他指出, “资本主义的适应 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信用制度、企业主组织、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普遍性 危机消失了。第二,由于生产部门不断分化,也由于无产阶级中有一大批人提高到中间阶 层的地位,中间阶层表现出顽强性。第三,由于工会斗争的结果,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 政治地位提高了。 ” 19卢森堡认为伯恩斯坦的这些依据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些理论“把 它所研究的一切经济生活现象, 不是放在它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有机部分去理解, 不 是放在它们同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机构的关联上去理解, 而是把它们从这些联系中割裂开 来,当作一部死机器的拆散的零件。 ” 20不论是信用制度还是卡特尔,不论是危机的停止 还是中间阶层的存在, 伯恩施坦都只是刻意强调它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暂时有利的一面, 而 完全回避其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端的一面。 以信用制度和企业主联合组织为例, 伯恩斯 坦只片面强调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充当着交换的媒介, 促进着交换的进行而使资本主义 16 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 215 页 17 卢森堡文选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72 页 18 卢森堡文选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144 页 19 卢森堡文选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75 页 20 卢森堡文选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107 页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10 的“适应”能力不断加强,只强调企业主联合组织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可以结束无政 府状态并防止经济危机,却完全忽略了它们的弊端。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能够“平 衡资本主义经济的某种对立关系、 消除或缓和它的某种矛盾, 因而在某一点上把束缚住的 力量解放出来” 21,但它还不足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加剧了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的私有性的矛盾;卡特尔、 托拉斯等企业主联合组织成立的目的和作用也只是力求消除部门内利润分配上的竞争, 如 果把它扩展到一切重要的工业部门, 它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而且为了达到提高国内市场利 润的目的, 卡特尔通常还把国内的部分闲置资本用作世界市场的生产, 这就加剧了同国外 资本的竞争,导致世界市场上出现更大的无政府状态。由此看来,伯恩斯坦引以为豪的资 本主义“适应工具”不但不会促进“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更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灭亡的最 终命运,相反它只会加速资本主义崩溃的进程。 (三)社会主义是历史总体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军国主义、关税保护等手段以及 由科技进步而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资本主义渡过了“年轻的危机” ,社会矛盾 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于是那些对社会历史进程缺乏总体性思考的人们便对马克思主义的资 本主义灭亡理论产生了怀疑。 伯恩斯坦甚至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其生产方式的内在矛 盾而引起的全面崩溃已不再具有必然性, 社会主义也不必通过革命这种历史进步的激进方 法来实现,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工会、国家政治的民主化、加强立法与社会监督等对资本主 义制度逐步地进行合法的改良来实现。 总之, 运动就是一切, 最终目的已经是无关紧要了。 事实上, 伯恩斯坦对资本主义提出了改良措施就等于间接地承认了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矛盾 和问题, 只是他不愿意在矛盾发展到完全成熟时通过革命将之消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汽修专业试题及答案
-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含答案)
- 化学专业巡检试题及答案
- 海南省省直五指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内江木纹铝扣板施工方案
- 2026届河北省保定市六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测试卷
- 2025-2026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上)期初考试模拟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垃圾房建筑施工方案
- 房地产双节活动方案
- 陶瓷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 2025年天津市中考英语试卷(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
- ecn变更管理制度
- 化学治疗管理讲课件
- 数字化陶瓷设计技术-洞察阐释
- 《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
-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系列讲座课件-土地利用与建设规范》
- GB/T 45451.1-2025包装塑料桶第1部分:公称容量为113.6 L至220 L的可拆盖(开口)桶
- 大件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