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_乐云.pdf_第1页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_乐云.pdf_第2页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_乐云.pdf_第3页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_乐云.pdf_第4页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_乐云.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8 卷 第 1 期 工 程 管 理 学 报 Vol. 28 No. 1 2014 年 02 月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Feb. 2014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乐 云,毛舒芳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E-mail:msfyls) 摘 要: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但长期以来,建筑安全问题却不容乐观。近三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 产形势总体平稳,但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安全保障显得十分脆弱。建筑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现象受安全效 益特性、市场多方博弈及事故损失统计误差等多方面原因影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是建立经济激励体制。通过 对安全事故频发的产生以及已有经济激励体制的分析, 提出与传统单惩罚性的保险机制不同的逆向保险激励机制, 即安全事 故发生时,投保的施工企业需支付赔偿金;安全事故未发生时,投保的施工企业可获得奖金。该创新机制选取了安全教育环 节作为对象进行建模,分析表明该模型能使施工队伍流动化,能将安全教育产业化,并促进安全管理的自动化。 关键词:安全事故;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59(2014)01-001-0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Safety Management LE Yun,MAO Shu-f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E-mail:msfyls) Abstract:As a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suffering an increasing rate of construction accidents. Consequently,the security assurance becomes very tenuous. Many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accidents, including the features of safety effectiveness,multi-player game of the market and the statistical error of accidents.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building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tradit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 uses punitive measures for safety management,but the innova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proposes a reversal insurance system: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to pay the compensation when there is a security accident while it can earn the bonus otherwise. This incentive mechanism is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safety education. It is proved to have a contribution to helping the construction corps become more flexible, industrializing the process of safety education,and achieving in the automation of safety management. Keywords:security incident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management;innovative incentive mechanism;safety education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近年来 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但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在 不断发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通报表明,2013 年 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 219 起、死亡 283 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 10 起、死亡人数增加 36 人,同比分别上升 4.78%和 14.57%。近 3 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形势 总体平稳,但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上升趋 势,建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13 年 3 月, 安徽省桐城市盛源财富广场一期 项目工程在中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了模板支 撑体系坍塌事故, 结果造成 8 人死亡; 2013 年 5 月, 湖北省远安县南门安置小区二至四标段工程在塔 吊拆除过程中发生倾覆,结果造成 5 人死亡。虽然 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不断发展,安 全技术、安全管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相继形成 了一系列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措施规定及检查标 准,但是建筑安全事故却没有因此而减少。由此看 来,这些事故从直观上看是源于各方主体在安全技 术或安全管理中存在缺陷,但从深层次却暴露出建 设工程安全机制及体系的不足。 国外对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 层面,比如建筑安全的管理机制、建筑安全法律法 规等,其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也比较成熟,比如安全 收稿日期:2013-07-31 002 工 程 管 理 学 报 第 28 卷 技术、安全投入与收益等。Gambatese 等1首先提 出了设计安全概念,并提出设计方应该参与安全管 理并承担相应责任;Jesus M.de la Garza2运用数理 统计分析的原理,对美国建筑企业历年的事故类 型、安全记录等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评估建 筑企业安全业绩的量化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了美 国建筑企业安全状况;Jimmie W Hinze3对建筑安 全投入与事故损失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建筑安全 的投资不仅包括对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施工现场 的安全管理及安全设施的投资,还包括事故造成的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所发生的费用4;Blair5提出 了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即业主、设计方、承包商、 政府以及保险公司等都应该对建筑安全负责。 国内对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 扩大和深化。强茂山等6认为安全投资包括用于文 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的所有以货币单位计算的人力、 财力和物力的投资,他指出不同规模的建设项目, 其安全投资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发现项目安全投 资率和安全评分之间存在着指数关系。此外,国内 学者主要是对国外建筑安全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 和借鉴。郭新颖7、陈勇8探讨了美国建筑安全的 现状,并指出在进行安全事故管理过程中,美国职 业化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安全事 故规则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相关方对建筑安全信息 的了解。姜文明9探讨了德国行业协会在安全生产 过程中的作用,吴晓宇10则分析了日本建筑安全管 理体系的运作情况。 尽管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对建筑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但并没有对安全问题 产生的本质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1 建筑安全事故频发原因分析 1.1 根本原因:安全效益的特性 安全效益存在着一定的特性,比如间接性、滞 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复杂性等。其中, 滞后性、间接性、潜在性这 3 个特性是造成安全效 益容易被忽视的根本原因。 安全效益的滞后性是指安全事故造成的伤亡 和财产损失不能在安全措施运行之时就体现出来, 而要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能够表现其价值及作用。安 全效益的间接性是指采取安全措施的过程并不是 一种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它的效益是通过减少事 故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来体现的,是一种间 接增值的形式。安全效益的潜在性是指安全措施的 效果往往不是直接从其本身的功能中表现出来的, 它所直接体现的意义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人的生命 健康,这是很难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 由于安全效益这 3 种本质特性的存在,以盈利 为目的的施工企业在一般情况下都会更加注重产 品的投入,而不是无形的、甚至“不可回收”的安 全投入。 1.2 市场原因:多方博弈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政府的宏观调控,单从市场经济条 件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角度来看,其在安全管理 过程中是存在博弈的。首先建立只涉及两家施工企 业的简单模型,其在进行安全决策时的博弈分析如 表 1 所示。为了便于分析,假设两家施工企业的雇 主和员工都愿意配合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时两 家施工企业同样面临两种战略选择:安全达标和安 全不达标。假设企业 1 选择安全达标策略,那么企 业 2 将由于选择安全不达标策略而减少安全投入, 从而最终获得更多利益。如果企业 1 选择安全不达 标策略,则企业 2 为了与企业 1 取得相近的安全成 本,则必然选择安全不达标策略,否则将处于竞争 劣势。所以,不管企业 1 做出什么样的安全决策, 企业 2 从自身单方利益出发,必然选择安全不达标 策略。同理,企业 1 也会选择安全不达标策略以达 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这种竞争模型下,尽 管在安全的建筑工作环境下对双方都有好处,两家 施工企业还是会选择安全不达标策略,并最终达到 竞争相当的战略均衡状态11。 表 1 施工企业之间安全投入决策的博弈矩阵 企业 1 企业 2 安全达标 安全不达标 安全达标 竞争相当 企业 1 处竞争劣势 企业 2 处竞争优势 安全不达标 企业 2 处竞争劣势 企业 1 处竞争优势 竞争相当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进入建筑行业 的门槛较低,大量的民营私营施工企业涌入建筑市 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现实中,施工企业 在进行建筑安全投入决策时面对的通常不只是两 家承包商的竞争,而是多家激烈竞争,由于无法达 到协调,这种博弈导致的结果就会越加严重。在招 标法低价中标原则的驱动下,施工企业竞相压低报 价,因而许多建设项目在正常情况下难以得到相应 的利润。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施工企业在多方博 弈的市场中会削减其成本投入,而此时安全投入往 往成为施工企业主要的成本削减对象。 第 1 期 乐 云,等: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003 1.3 企业原因:事故损失统计的误差 有专家学者对我国几个主要城市的十几家施 工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施工企业 对事故损失的统计与研究统计存在一定误差。该调 研以我国目前运用的事故伤亡经济损失分类标准 为基础,对意外伤害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及间接经济 损失进行了统计12。表 2 是企业自身统计的事故伤 亡平均经济损失与专家统计平均经济损失的数据, 比较显示,与研究统计相比,施工企业对事故损失 的统计普遍偏低12。 表 2 企业统计的事故伤亡平均经济损失 与研究统计的损失比较 统计损失 事故类别 轻伤 重伤 死亡 企业统计的损失(元) 4475.4 34807.3 86796.2 研究统计的损失(元) 6970.7 115254.0 371486.4 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偏差,研究者展开了进一 步的探究,发现在发生安全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 损失是由受害雇员及其家庭以及社会一同承担,而 不是由施工企业负责承担。如此,安全事故的成本 并没有计入施工企业的利润损失核算中,因此,施 工企业对事故损失的统计自然比研究统计低。在追 求最大利益的前提下,企业决策者在进行安全投资 决策时,就会轻视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如果没有政 府实施干预或调控,施工企业的安全投入积极性就 显得非常有限,安全投入这一环节也会长期处于亏 欠状态。 综上所述,一方面,安全效益的滞后性、间接 性、潜在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全产出,另一方 面,市场多方博弈迫使施工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而 选择了规避安全投入,再加上事故损失统计误差, 弱化了安全事故带来的影响,使得施工企业忽视安 全投入的重要性。三方面因素作用下,施工企业失 去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减少了安全投入,在很大程 度上造成了目前建筑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 2 建筑安全经济激励分析 要解决建筑安全事故频发问题,单靠市场本身 的调整远远不够,其较好的解决途径之一是建立经 济激励体制,通过外界驱动使施工企业在均衡状态 (均安全达标,竞争力相当)下运行,并获得与非 建筑安全企业(不采取安全达标策略的施工企业) 同样的利润甚至更多。 从经济学角度看,激励是一种提高安全水平的 策略,是由内部化损失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经济 激励包含了 3 个部分的逻辑:企业追求产品成本的 最小化;政府引导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和企业直接采 取必要措施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激励机制 根据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分为外部激励机制和内部 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是指政府通过履行社会管 理职能,对企业、公众以及公众自发组织建立的社 会团体进行激励,内部激励机制是指企业自身对成 员包括其经营者和职工进行激励。 2.1 建筑安全经济激励机制的发展 建筑安全经济激励机制经历了 3 个阶段的发 展,分别为风险工资和诉讼责任赔偿、伤害补偿以 及事故税和责任共同体。这三代经济激励体制到目 前为止都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与相关的法律法 规一同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然而这些现存的经济 激励并不能达到职工对安全的需要,它只能在一定 程度上抵消损失未内部化的负面影响。此外,经济 激励体制大多采取的是外部惩罚性经济手段,大部 分企业对于经济激励的反应是被动且不确定的。 建筑安全经济激励还包括保险机制。工程质量 安全保险能转移工程质量风险和施工安全风险,国 际上通行的工程质量安全保险包括建筑工程一切 险、安装工程一切险、工程质量保险、人身意外伤 害险等。在 FIDIC 条款中,涉及到承包商的保险要 求有若干条款,例如“承包商应对承包商雇佣的任 何人员或其他任何承包商人员的伤害、患病、疾病 或死亡引起的, 索赔、 损害赔偿费、 损失和开支 (包 括法律费用和开支)的责任办理并维持保险” 。在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健全, 建筑法中有 关工程保险的规定中,除了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 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的强 制规定外,没有其他有关工程的强制保险规定。尽 管如此,承包商为工人购买职业伤害保险的制度已 经十分普遍。工程建设保险中诸如人身意外伤害保 险等,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约束了建筑市场各方的 主体行为,是一种保证安全生产的经济手段。 2.2 创新经济激励体制分析 传统的三代经济激励机制以单方面惩罚为主, 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施工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目前, 工程保险是业主和承包商为了保证顺利实施建设 工程项目,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再根 据合同约定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人身 财产伤害进行赔偿。但在这种经济激励机制下,企 业所采取的行为是被动的,施工企业不仅仍然承担 安全风险甚至还要接受惩罚。这对施工企业,特别 004 工 程 管 理 学 报 第 28 卷 是弱小的私营民营企业来说是较严峻的机制,容易 打击其生产积极性。保险机制则为施工企业提供了 一定的安全保障,如果发生安全事故,保险公司将 承担相应的费用;如果未发生安全事故,施工企业 将承担其所交付的保险费用。虽然保险机制在一定 程度上成功地转移了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但是从 某个角度看保险机制同样抑制了施工企业安全投 入的积极性施工企业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 后转移了风险,使得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施工企业造 成的损失大大降低,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便可更加放 心地降低安全投入。从上述逻辑看来,现行的保险 机制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逆向保险创新激励机制假设模型 3.1 创新对象的选择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由多个部分构成,因此 选择哪个对象环节进行新机制创新才能使逆向保 险创新激励机制模型达到最佳安全管理效果至关 重要。 (1)从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体系中可 以看出,组织中各成员进入施工前的环节均是安全 教育和学习(见图 1) ,可见安全教育环节在安全管 理体系中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图 1 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体系 (2)虽然发生工伤事故的因素众多及复杂, 但可归结为两大因素,即间接因素(安全管理、安 全教育)与直接因素(人、机、环三者匹配上的缺 陷) ,而事故间接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因素,因 此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是问题产生的根本13。就 事故直接因素而言,人机环三者匹配中,人的因素 所占比重最大,根据国家权威机关统计显示人的不 安全行为引起的安全事故占事故总数的 76.6%12。 因此,施工企业对人员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是 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 (3)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而导致的安全 事故损失往往是巨大的。通过较少的安全教育投 入,可以避免一些简单的违章行为,而往往简单的 违章行为就会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与安全 技术等其他投入相比,安全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从理论上要明显得多。 (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大 量涌向市场,特别是流入“门槛”较低的建筑业。 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据一大部分,而 不少农民工未经教育培训就直接上岗作业,即使接 受了培训,也不过是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这也 是造成建筑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分析,本模型将选择安全教育为创新模型 的应用对象。 3.2 逆向保险激励机制假设模型建立 针对安全教育环节建立逆向保险激励机制的 创新模型,如图 2 所示。 图 2 安全教育环节的逆向保险激励机制 首先,逆向保险体系由逆保险机构和建筑安全 教育机构组成。逆保险机构向施工企业提供安全教 育费用并对施工企业的施工期间安全状况进行监 督,一旦发现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可向施工企 业进行逆向索赔。建筑安全教育机构则负责对农民 工进行安全教育及相关培训,然后安排农民工组建 不同的专业施工队。施工企业需向逆保险机构缴纳 一定的保费,并与逆向保险体系的两个机构分别签 订合同。合同规定,若在施工期间发生安全事故, 施工企业可以得到建筑安全教育机构提供的赔偿 金,并向逆保险机构支付一定的赔偿金;若在施工 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施工企业可以得到逆保险机 构提供的奖金。 3.3 逆向保险激励体系主要资金流动分析 逆向保险激励机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激励施 工企业进行自发主动的安全管理,从而降低施工现 场的安全风险。其相应体系涉及的主要资金收入、 第 1 期 乐 云,等: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005 支出情况如表 3 所示。 表 3 逆向保险激励机制体系主要资金的收入及支出情况 体系内单位机构 收入 支出 逆保险机构 P;发生事故:I1 E;未发生事故:R 建筑安全教育机构 T+E 发生事故:I2 施工企业 发生事故:I2 未发生事故:R 发生事故:I1 表中: P (Premium) 为保费; E (Education Fee) 为保费逆保险机构缴纳的教育费用;T(Training Fee)为农民工缴纳的培训费用;R(Reward)为发 生安全事故时施工企业可以得到建筑安全教育机 构的奖金;I1(Indemnity)为发生安全事故时施工 企业向逆保险机构赔付一定的赔偿金;I2为发生安 全事故时建筑安全教育机构向施工企业提供的赔 偿金。 由表 3 可以得到发生安全事故和未发生安全事 故下各体系机构的资金流动情况,具体见表 4。 表 4 发生安全事故和未发生安全事故两种情况下 各体系机构的资金流动情况 逆保险机构 建筑安全教育机构 施工企业 发生安全事故 P-E+I1 T+E-I2 -P+ I2-I1 未发生安全事故 P-E-R T+E -P+R 4 实施安全教育逆向保险激励机制的建议 安全教育逆向保险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创新模 型的提出,只涉及到逆向保险机制的一个框架,关 于安全教育逆向保险激励机制的实施有以下建议: (1)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确定 资金链中 P、E、I 等的具体金额以及安全事故损失 额,从而计算出安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模型的可行 性。 (2)改变对施工队的组织管理模式。在安全 教育逆向保险激励机制体系中,不再由施工单位临 时招募组合施工队,而是由建筑安全教育机构负责 组建施工队, 并进行专业培训。 施工队接受培训后, 由建筑安全教育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分配施工队。 (3)将安全教育产业化。一方面鼓励农民工 付费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安全教育逆向保 险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施工单位选择建筑安全教 育机构培训过的施工队。安全教育不再是施工单位 内部进行的一个环节,而是成为产业链中的一个环 节,从而实现安全教育的产业化。 5 结语 逆向保险激励机制是针对建筑行业的安全现 状,尝试性提出的一种创新经济激励机制。相比于 现行安全管理机制,安全教育逆向保险激励机制实 现了施工队流动化、安全教育产业化以及安全管理 自动化。安全教育逆向保险激励机制经过理论及实 践验证后,还可以推广到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以 期从根本上更好地解决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Cambatese J A Designing For Safety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JPrentice Hall:New Jersey 2000 2 Mohammad SEl-MashalehaShaher MRababehb Khalied HHyariaUtiliz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benchmark safety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o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