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第 i 页 摘 要 摘 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是人的自身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 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也是一种理想社会,需要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这种不懈努力就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如社会发 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一样,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主体的主体性发挥也 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新的主体意识并对社会主体的素质提 出新要求。而主体素质就是人成为社会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特质和基本素养, 它是社会主体从事各种活动所必备的主体条件。它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 化而改变。它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品格、个性、心理、情感等若干要素的综 合。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既是湘、鄂、川、渝四省市边区交界处,是 湖南省唯一列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湘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土家族、苗族、 瑶族、回族、白族等 40 多个少数民族,呈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 局,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风习俗、生活方式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湘西 自治州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等多种原因,经济基础落后,民族主体科学教育文化 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湘西自治州民族主 体的素质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湘西自治州的社会发展进程,从而促进了湘西自治 州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湘西自治州的特殊性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理论, 去分析其民族主体素质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探析, 提出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的原则、机制和措施,进一步丰富了湘西自治 州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成果,有助于湘西自治州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一步 发展。实践上,通过对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结 合湘西自治州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研究,对提升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的素质,提 高湘西自治州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湘西自治州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维护全国 民族大团结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主题词:社会主体,民族主体,社会主体素质,提升 abstract 第 ii 页 abstract abstrac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harmony society of human themselves, human with human, human with society, human with nature. harmonious society is also an ideal society, it needs to go through several generations or even dozens of generations hard work, and this tireless effort requires developing social subjects autonom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a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ar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or each othe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main play of social subject are also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each other, harmonious society calls for new consciousness and set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social subjects. the main quality is that human must have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literacy to become social subjects, which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ngage the different social activities. it is the product of times, and changes with the times. it is a comprehensive of humans knowledge, experience, character, personality, mental, emotional factors and so on. xiangxi is located in northwestern hunan, it is a junction of hunan, hubei, sichuan, chongqing, and its the only area in hunan which is included in western development region. it is a multi-ethnic region, more than 40 ethnic minorities live in here, such as tujia, miao, yao, hui, bai. it shows a typical nat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large admixture and small settlements, all nationalities have their own customs and morals, way of life, long-stand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due to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other reasons, the economic fundamentals and the science and education of nationalities subjects in xiangxi are behind and lower, all these seriously impact o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chiev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qualities of nationalities subjects in xiangxi promot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xiangxi as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xiangxi. by the particularity of xiangxi, combining of marxism 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 problems about nationalities subjects quality, propose to upgrade the principles, mechanisms and measures of the quality of nationalities subjects in xiangxi, further enriched the theory tha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xiangxi, it help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xiangxi. in practice, through analyze the existent problems of the quality of nationalities subjects in xiangxi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xiangxi, 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ities subject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to maintain the countrys unity . key words: social subject, nationality subject, quality of nationality subject, enhance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绪 论 第 1 页 绪 论 绪 论 一、研究目的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相互和谐的社会。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中唯一的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作为社会系统中 唯一的能动主体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主体作用。社会发 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社会发展最终要归到 人的全面发展上,即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作为社会主体的 人的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对湘西自治州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体素质的实践研究,以此提升社会 主体的素质,促进湘西自治州社会主体的全面发展,并牢牢抓住湘西自治州的发 展机遇,实现湘西自治州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湘西。同时为湘西自治州构建和 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为湘西自治州的科学发展实践提供指导,同时也为民族地 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二、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社会发展 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谋其所而又和谐相 处的社会”。众多学者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社会结构的和谐、社会 关系的和谐,作为社会客体要素间的和谐等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如雨后春笋,然 而,作为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研究更是重要。人是社会系统中唯一的具有能动 性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关系,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主体作用。湘西自治州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民族地 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组成。湘西自治州受地域、历史、经济、 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方面发展远远落后。面对西部及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措施,湖南省也在实施长、株、潭一体 化发展战略。湘西自治州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压力。 三、文献综述 在学界,自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谐社会主体”一直是被学者忽略的问题, 因此,对和谐社会主体的直接研究几乎是一块“空场”。目前,关于和谐社会主 体的专著还没有,只有一些学者的论文和为数不多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而专门 探讨和谐社会主体素质的文章更少,因此,研究和谐社会的主体素质,尤其是民 族地区社会主体素质,既是理论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绪 论 第 2 页 关于社会主体“人”的研究,无论哪个历史发展阶段,这都是一个核心问题。 古今中外,从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到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从旧唯物主义 “直观的人”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能动的人”,从“单向度的人”、“异化的人” 到现当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现代化”、“人的和谐发展”,直至未来 的“人的全面发展”,都紧紧围绕着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状况等展开。关 于人的著作也是非常丰富,譬如休谟的人性论,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 人格的潜力与成熟、马斯洛人本哲学,王永云的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 探讨,何锡章中国现代理想人性探索,丁东红人之读解现代西方人 本哲学研究,万光侠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 系研究,王双桥人学概论,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 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赵敦华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张文喜 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王海明人性论,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等等。 对和谐社会主体的研究有: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 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6;刘霞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主体构 建,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年 5 月;刘媛媛从社会主体角度论我国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007 年 11 月等等,他 们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对社会主体的人进行总体研究,提出人在其中的作用。 对社会主体素质的研究有以下学者做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如:韩成马克思 的发展理论与主体素质的建构,江海学刊1998 年第 3 期;徐长山人的主 体素质与人的价值,社会科学1995 年第 11 期;冯颖红论社会转型期主体 素质的提高,哲学动态1994 年 12 期;李新元提高主体素质与实现社会可 持续发展,理论视野1999 年 06 期;单培勇邓小平关于人的素质与社会发 展关系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求实2007. 9;田祚雄世纪之交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素质的反思与前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2 期 ; 卢景昆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论 ,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年 5 月。 同时,对少数民族素质的研究的成果有以下一些:吴鹏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 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党史博览2006 年第 9 期;赵静提高少数民族 素质,加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桂海论丛1999 年第 1 期; 左旭东民 族认同与民族素质,社会科学家2007 年 7 月;赵秋菊对培养和选拔高素 质少数民族干部的几点思考,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一部分学者对民族地区的研究,也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围绕民族地 区的民族关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等等进行研究。 如:孙懿试论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族研究,2007 年第 4 期;段超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及其对策研究, 绪 论 第 3 页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 11 月;邓小林提高人的素质是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关键,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5 月;赵才、邹逢佳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与构建和谐社会,云南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5 月; 梁代生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思考 , 青海社会科学2005 年第 3 期;雍海宾论民族地区发展思路创新,甘肃 社会科学2005 年第 1 期;杨玉琪试论民族主体的机遇素质及行为效应, 中 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 1 月,罗康隆 发展与代价-中国少 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 2006 年 6 月。 还有的学者直接对湘西自治州的社会及各民族文化及关系进行研究。如郑英 杰文化的伦理剖析-湘西伦理文化论;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刘思纯湘西土家族苗族白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004 年 6 月; 郭建群 基于湘西自治州的民族后发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10 月;等等 正是前人对和谐思想、和谐社会以及人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体及素质、民族 地区及湘西民族地区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提出打开了广阔的思路,提供了丰 富的学术资料,也留下了可供研究的空间。 本课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试图在 分析湘西自治州社会主体素质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梳理和 分析,并进一步对如何提升做出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希望能对湘西自治州社 会主体素质的提升和优化做出一定的贡献,以此丰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成果。 四、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自治州。总面积 15462 平方公里,位于 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境 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 30 个民族,总人口 27393 万人,世 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 415、苗族占 331。辖吉首和泸溪、凤凰、花垣、保 靖、古丈、永顺、龙山 1 市 7 个县,下辖 90 个乡,68 个镇,6 个街道办事处;全 州共有 172 个居民委员会,1975 个村民委员会。湘西自治州下辖的 7 个县均为国 家级贫困县,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2、素质: “素质”最早是个生理学范畴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 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现在,素质一词被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 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素质就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 对人的大脑、机体与心灵情感整合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 善驱动能力的一种个性品质结构。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素质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基 础上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从事相应活动必备的内在特质和基本素养。本论文研究 绪 论 第 4 页 的素质概念侧重于后天努力获得的内在特质和基本素养。 3、主体、社会主体、湘西自治州社会主体: “主体”(subject)这个词,从 词源学的角度看,来自拉丁文的“subjectum”,意即“在前面的东西”,作为基 础的东西。在古希腊哲学中, “主体”也还不是一个专属于人的哲学范畴,而是 一种同“属性”或“偶性”相对应的东西。到了笛卡儿,才把“主体”(自我) 作为专属于人的哲学范畴从一般的实体中突出出来,将作为精神实体的自我、灵 魂或心灵与作为物质实体的物体区别开来。只有马克思才将主体纳入历史领域内 理解为“现实的人”,即主体不是抽象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不是孤立地站在 自然界面前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一定的社会的方式从事着改造 客观世界活动、对于历史发展有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人。人是创造历 史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因此马克思对主体的规定可以概括为:处于一定社会历史 联系中的、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人。可见,主 体首先是“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联系”、“有意识有目的”、“能动认 识和改造世界”的人。马克思把主体主要概括有以下四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作为 个体的主体,二是作为集体的主体,三是作为类的主体,四是作为社会的主体。 很明显,前三种是对主体的分类,第四种是对主体特质的规定性,强调人之为人、 人区分于他人、人的社会地位。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体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对主体的考察,只有把它置于社会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这一 宏观背景上,才有可能加以科学的、全面的说明。人是社会的主体,作为社会主 体的人通过各种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并按照自身的需要和价值 取向影响作用于外部世界,同时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更新自身,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社会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群体,如阶 级、阶层、集团、民族、国家等,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并非所有的 人都是社会发展主体,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体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着 各种各样活动的人。 湘西自治州社会主体指在湘西自治州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各种各样 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群体,它是湘西自治州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按不同的 角度,湘西自治州社会主体有不同的分法。如:按民族分有土家族主体、苗 族主体、汉族主体、回族主体、瑶族主体等;按阶层分有农民主体、工人主 体、知识分子主体、个体工商业者主体等;按年龄分有青年主体、中年主体、 老年主体等;按是否为本地居民有分为原住居民主体和外来居民主体等等。 文章所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湘西自治州的民族主体。 4、社会主体素质: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主体素质就是人成为主体所必须具备 的内在特质和基本素养,它是主体从事各种活动所必备的主体条件,是主体能力 的内在规定性。从实践的、具体的层面来讲,主体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外在表现, 绪 论 第 5 页 是人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素质。社会主体素质是指以个体的先天察赋为 基础,在从事社会生产劳动中,受到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同步形成并发展起 来的内在的、稳固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观念、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的总称。社 会主体素质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一定时期的社会主体素质是以过去的社会 主体素质为基础并且适应社会的新要求而不断调整、更新,但依然保留有某些过 去时代的烙印。 五、研究思路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理论基础:即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社会发展最终要归到人的全面发展上的理论前提下,对湘西 自治州的社会主体素质进行研究。文章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和理论研 究相结合,侧重于理论研究,为湘西自治州社会主体素质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 导。 2、论文围绕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重点解决“为什么要提升民族主体素 质”、“提升民族主体什么素质”以及“如何提升民族主体素质”三个核心问题, 具体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研究的基本依据。首先从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与社会关系”角度论述了和谐社会主体素质提升的理论依据;其次从湘 西民族地区民族主体素质现状的角度论述了和谐社会主体素质提升的现实依据; 第三从构建湘西和谐社会的实践角度出发论述提升民族主体素质的必然要求。第 二部分从民族主体意识、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研究湘西 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为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直至人的和谐 发展指明方向。第三部分探讨提升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的三个基本原则即道 德素质教育与民族特质相统一原则、民族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融合原则、各民 族主体素质提升与民族共同繁荣相一致的原则;并提出系列科学、合理的提升湘 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的具体措施。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 6 页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在我国现阶段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稳定问题、腐败问题、“三农 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 存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人与人、人 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倘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无法达到和谐,社会又怎 能实现和谐?人是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无论社会的构成、运行和终极目标都与 人息息相关。不管何种社会制度、何种社会模式,也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 其落脚点最终都在社会主体上。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谐社会主体的素 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第一节 理论依据: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体素质的提升 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在马克思各类著作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人是社会的本体, 但在大量著作中用众多的描述“人”的词汇:如“本质”、 “前提”、 “出发点”、 “立足点”、 “基础”、“最终目标”等,其实质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人是社会本 体的界说。马克思曾精辟地概括,“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 ,承认社会是人 组成的,社会的本体是人,人是社会系统中唯一的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而作为社 会系统中唯一的能动主体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主体作用。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辅相成 (一)社会发展依靠人 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同时又在社会中生活。正如马克思 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基本属性、人的现实品质、人 的社会需求,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正是人与动物揖别, 社会与自然才划清界限。 从社会的构成分析。首先,人是社会构成的起点。社会构成尽管是诸多要素 的有机结合,但若缺失了人,其他构成要素将无从谈起。没有人这一社会主体, 社会就不存在。其次,人是社会历史的物质承担者和终极的构成基础,是全部人 类活动及其关系的本质和基础。人首先是社会本体论的主体,其次才是认识论、 实践论和价值论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46 卷(下),第 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 7 页 从社会运行分析。首先从宏观而言,社会运行主要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 盾运动,人作为主体在这一矛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人 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单凭个体的力量是无法改 变自然界这种极为巨大而顽强的力量的。人们只有“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生 活和互相交换其活动” ,才能进行生产,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 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可以从个人生产力与社 会生产力两个层面去理解。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 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人的体力与智力 的总和。” 个人生产力实质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劳动能力,人必须进行生产劳动, 而人的机体中就蕴藏着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个人生产力。生产力 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考虑,这就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归根底是由个人生 产力所组成,是个人生产力的总和与综合。离开了个人生产力,也就无所谓社会 生产力。同时,从生产力三要素的互相制约与互相促进的过程来看,劳动者都是 占有主导地位,发挥支配作用。当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历史知识、工作技能的增 长引起思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劳动对象的不断扩 大;同时又反过来促进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正因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以劳动者为起点和落脚点。 其次,从中观层面而言,社会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社会组织、社会机构 的形成与运作、制度、体制的具体实施以及人际关系的发生。在这意义上,人也 是不可缺位的。一方面,社会的物质成果、组织机构等都不过是人的外观和表现,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 。社会组织机构的构成不仅 与人不可分离,其具体运作以及运作效率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同时,社会制度 与体制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与人紧密相联的。制度与体制需要人来制定,需要人来 恪守、巩固和完善。而且,人的发展程度也会直接地影响社会体制与制度的各个 环节。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相互关系必然离不开人。人际关系的发生首先 需要不同的、众多的个体的积极参与,从而保障社会发展得以运转;人际关系的 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社会运转的良性与恶性。 再次,从微观层面而言,社会运行就是特指单个人的发展。个体发展的实质 就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单个体发展好了,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有序发展;但是, 倘若每一个体都发展好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达到最高境界。而且,人的发展 程度与社会发展状态是相辅相成的。当社会表现为稳定或动荡状态时,直观的结 果是社会状态的表征,隐含在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社会制度与体制的先进与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62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23 卷,第 190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1 卷,第 293 页。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 8 页 但落脚点却是人们的相对安定还是人心浮躁。如果人们对社会不满,人与人的冲 突急剧,社会也因此动荡不安。如果人们对社会认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正常的范围内,人与人融洽,社会表现为稳定。同样,当社会表现为和谐的状 态时,“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群际和谐、人己和谐的状态下, 人也必然不会是那种肆意开发自然、对他人惟利是图、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集体 利益之上、身心失调、人格低贱的人,而是一种与和谐的社会状态相匹配的个人 和谐发展并协调好各种关系的人”。 因此无论从社会构成还是社会运行看,人的社会主体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 (二)社会发展为了人 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社会发展 最终要归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我们判断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准和依据, 是这个社会能否使人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目的是 社会生产力的最高度发展和人的最全面发展。英克尔斯也指出:“发展最终要求 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 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 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存在于人类有意识地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人的发 展状况和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和主体条件,人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所追求 的终极目标。在社会诸要素的发展中,人的发展是其最终落脚点。社会的一切也 是为人的,人的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而人则是其价值的终极取向,“人类的 全部力量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社会发展最终要 归结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 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将无 法实现;没有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人的发展是检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政治的发展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以 保障人的权利;经济的发展是为了社会主体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文化的发展 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 前提,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 关系。一方面,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证。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的自身的和谐发展,从 而创造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2006.05 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42 卷,第 486 页。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 9 页 也深刻地影响、作用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体现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现代化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必将 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提供条件和保 证。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都是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伟大实践来实现的。这一伟大实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系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没有人的发展,社 会的发展是空洞的,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程度才是检验社会 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二、社会主体素质是人之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社会主体素质的理解 社会主体素质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系统,其基本结构包括四个层次: 一 是个体素质。个体素质是指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具备的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础, 它主要包括的先天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的科学文 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角色素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职业素质,其意义是 指某种社会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每一个人还充当职业之外的许多社 会角色,而且经常处于角色的频繁变换之中。三是群体素质。个体社会角色的扮 演是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的,是群体中的角色,是相互规定、共生互动的角色。 是否具备较高的群体素质,是日益成为能否赢得他人理解、尊重和帮助的试金石。 四是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把上述三个层次的素质组成一个 系统和整体的能力;把内在素质转化、外化为外显的能力以及人的素质是作为一 种结构存在的,又是作为一种结构表现和发挥的。 (二)主体素质在人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人的发展上经常用到素质的概念,人的素质与人的基本属性是不可分割的, 实质上人的素质的发展即是人的基本属性的发展。其一,素质是人的发展要素的 统称,凡是人的发展要素都可以归结为素质因素,从这一内涵出发,那么它的外 延则是素质的分类与素质的结构。其二,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基本属性的分类为依 据的,正是人的自然的、社会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属性,决定了对人的生理素质、 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基本的素质要求。就人类个体的发展而言,实现个体 的社会化,是其发展的根本要求。个体社会化的实质,是将新生的自然人转变成 社会人,将知识、思想、社会行为规范等社会历史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经验和素 质,使其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和独立的社会实践的主体。 提高社会主体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只有大力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也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真 冀学锋著:高校学生工作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89-93 页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 10 页 正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美国社会学家 a英格尔斯在 6 个发展中国家作了大规模的 社会调查。他在每个国家访问了一千人,包括农民、产业工人以及其他阶层的人 员。最后,他得到的结论是: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他指出:“一个国 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 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 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由此可见,在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关键。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最重要的 途径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 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社会主体素质提升促进社会发展 (一)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 定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当今社会生产力是以信 息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以知识为驱动要素、以网络为载体的,通过与人力资本的 结合的虚拟生产力。虚拟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知识和信息取代劳力和物质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最重要资 源;二是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三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依托。无论是知识和体制的创新,还是将科学 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都必须以高素质的人才为基础。这对我们既是一种机遇,又 是一种挑战。在全球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经济实力的客 观原因处于下风,因此提高社会主体素质对于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有 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 (二)从历史主客体关系分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主客体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 面,历史主体是积极的社会存在,能够在既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动地认识和改造 客体,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体现了在客观规律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 用;另一方面,历史客体是历史主体的活动前提、对象和条件,制约着主体的活 动,主体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推进或延缓历史的进程。从矛 盾角度来分析,历史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社会历史诸要素中,人是唯一能 动的要素。社会财富是人创造的,社会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由人创立并运作。人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和建设者,其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和规定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程度和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关键时期,因此不断提高主体素质对于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显得 a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 思想 态度 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 11 页 尤为重要。 (三)从现代化内涵与要求分析 从一定意义上理解,社会现代化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经济和政 治体制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包括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现代化, 知识和能力的现代化,生活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等方面,实现人的现代化也就是 实现社会主体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相互促进和相 互作用的。一方面,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现代化必须在 社会现代化这个大环境中完成;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归宿, 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社 会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素质 高低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指标。只有不断提高社会主体素质,才能有 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四)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大和谐”分析 从社会学视域而言,和谐社会就是由人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 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 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 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和谐社会包括“四大和谐”:一是人与自 然的和谐。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和改 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 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 思想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达到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 的和谐,也属于社会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指我们在处 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要求和表现出来的协调得当的关系或融洽和睦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它表现为人 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共进的关系,而在本质上反映 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一矛盾的解决,同时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的 矛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人自身的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说, 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 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一章 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提升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 12 页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和谐社会中居核心地位的是人。和谐社 会的每一要素都离不开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人的 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 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 发展要靠人的全面发展来支撑。 第二节 现实依据: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理论天生要同现实产生联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同样也成为人类改 造世界的工具。如果不将理论与其所适应的现实联系起来,我们也就无法将它与 它所要阐述的世界联系起来。因此,湘西自治州社会发展的实践也要求湘西自治 州民族主体素质得到提升。 一、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从纵向来看,湘西自治州的民族主体长期以来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 淳朴、勤劳、勇敢、善良等等的优秀品质,主体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融洽 的主体关系。近些年来,湘西自治州民族主体素质获得了巨大发展。以教育为例, 据“五普”资料,全州总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由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 63.35%上升到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 80.35 ,增加 18.13 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升学率由“九五”末期的 46.5%提高到 2006 年的 55.2%,每万人口中有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由“九五”末期的 67 人增加到 2006 年的 145 人,其中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学生总数由“九五”末期的 14157 人,增加到 2006 年的 38018 人,增长了 268.54%。在湘西自治州,“最好 的房子是学校”,到 2006 年,改建扩建校舍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呼和浩特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ab卷
- 2024年和田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4年大理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
- 石油沥青软化点实验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白兰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产销包装装潢印刷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安检员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国防教育-历史核心节点与珍稀文献的深度解析与传承
- 2018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C)
- 中国印花家纺面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铝锭居间合同协议
-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案例分析报告书
- 病人的临终关怀宣讲培训课件
- 人教版小学1-6年级诗词全集
-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制课
- 重庆市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民法典继承篇课件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 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 2024-2025年度“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施奈德PLC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