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摘 要 食物贸易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中最引人关注的贸易之一, 其中涉及到了生 产、消费、数量安全等诸多问题。中国拥有 13 亿人口,这么一个庞大的人群, 自然意味着极其庞杂的消费。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 世界的食品生产、贸易、消费等方面,也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就曾预言,不久的将来,世界食物的总出口还 无法满足中国一国的食物进口需求。鉴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从食物的消费对 食物进口的影响这一新的视角来探讨我国食物消费需求和食物进口之间的联系。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需求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评析,主要 有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牵引增长理论和合成谬误理 论,在总结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和各自特点的同时,发现其不足之处,也就是本 文的创新之处,即完全关注于食物消费与进口方面的问题,运用计量工具实证分 析我国在 1984 年至 2006 年 23 年间的食物消费需求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的变动对 食物贸易进口的影响。 随后,本文详细回顾了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牵 引增长理论和合成谬误理论,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 础。紧接着,本文的详细分析思路是,先对我国在 1997 年至 2006 年中(即入世 前后共 10 年的时间)主要食物的消费结构和规模进行详细分析,在对这一时间 段中我国食物进口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分别描述了谷物、 油脂类、 肉类、 果蔬类和水产类食物在消费和进口上呈现出来的规模特点和结构特点, 并对其背 后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紧接着,本文进行了最为重要的实证分析。针对 1984 年至 2006 年间我国主 要食物的消费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与进口之间的关系,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回归分 析、协整检验、因果分析和 eles 模型分析。在得出相应结论之后,进一步分析 了原因,并对某些食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做出了预测。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了一直备受关注的我国食物数量安全 的问题,分析总结了现阶段乐观与非乐观的看法。 关键词:食物消费需求;变动;食物进口 v abstract all the time, food trade i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s which catch most peoples eyes, since it involves many issues, such as production, consumption , quantity security and so on. china has a large group of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 which naturally means that the consumption is extremely cumbersome. not on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ety ,but also on the worldwide food production, trade, consump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is problem will have a decisive effect. in 1990s, american scholar leicestershire brown had predicted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the worlds total food exports are unable to meet only china s food imports demand. based on such background,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s consumption demand and food import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food consumptions impact on food imports. firstly, this thesis ha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of demand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trade, mainly including similar preferences theory ,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 engels law , traction growth theory , and fallacy of composition theory. 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common feature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adequacies of these theories, focus on the issues of food consumption and imports. moreover, with measurement tools, this thesis g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od trade imports brought by the changes of food consumption demand in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from 1984 to 2006. secondly, this thesis amply review similar preferences theory,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 engels law , traction growth theory , and fallacy of composition theory, which supplies a goo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nalysis followed. and then, this thesis detailed steps of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i)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scale of our country main food between 1997 and 2006 (i.e. 10 years around the period that our country entered wto). ii) the analysis of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chinas food imports within this period. each analysis describes the scale features and structure features on which the vi consumption and imports of cereals, oil food, meat,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aquatic food emerged, and gives further explanation to those. further more, this thesis g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greatest import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s main food imports 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consumption scale and structure from 1984 to 2006, this thesis gives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integration testing, causal analysis and eles model analysis to each of them. after getting the conclusion, this thesis gives an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also makes a forecast to some food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t last, on the basis of the whole thesis conclusion, it give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food quantity security and analyses and summarizes positive and im-positive perspectives. key words: food consumption demand; changes; food imports iii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民以食为天” ,这句古语中的“食”原意是指粮食,放在今天就应当扩展 成“食物” 。食物关系国计民生,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食物贸易也关系到一 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大人广,食物的消费十分巨大。 到今天,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飞跃,加入了世贸等多 个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进出口贸易极大发展,其中食物贸易发展迅速。“十五” 期间,我国食物贸易以入世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保持了平稳较 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食物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对国内食物生产、流通 与消费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自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国食物的 贸易格局正在放生着深刻的变化。 自1996年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的出口突 破百亿美元大关后, 到2005年, 这一指标的出口值已经达到224.80亿美元; 同时,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的进口也从1996年的56.72亿美元上升到93.88亿美 元 。在食物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样发现,食物贸易占总的进出口贸易 的比重是在逐年下降的, 也就是说食物贸易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商品的贸易是较为 缓慢的,这也在事实上印证了恩格尔定律。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就曾指出,随着亚洲冰川的融化,食 物短缺即将来袭,中国将通过大量进口谷物来平抑国内的粮食价格。布朗先生还 预言,不久的将来,世界食物的总出口还无法满足中国一国的食物进口需求 。 到目前为止,食物贸易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有关食物贸易的国内外 文献十分多产、可谓汗牛充栋。 1.1.2 选题意义 通过以上的背景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食品的消费需求是在整个社会 消费需求中占相当比重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然而,有关食物贸易的探讨, 学术界一直以来偏向于从供给、鼓励出口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进 行分析的文献较少。在此,本文从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的方式对食物消费需求变动对食物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 富消费需求理论, 又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资料来源: 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 (美)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农村经济j,19954:4248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阐述国内外文献之前,本文先明晰一个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产生有两个 基本条件,一是剩余产品,二是相互独立的社会群体。其中第一点产生了供给的 可能性。需求与供给是促使市场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的两大要素,从亚当斯密 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当代的新贸易理论都是从 供给的角度阐发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到了 19 世纪后,有关需求影响国际 贸易发展的理论才开始出现,例如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马歇尔的提供曲线理论 等分析了包括消费需求在内的需求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而后,在 20 世纪 60 年代,林德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在林德等人的基础上,迈克尔波特的国 家竞争优势理论又详细阐述了需求因素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当然,有一点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以上的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时期,所以用 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就必须借鉴而言了。 到目前为止,关于需求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关 于国内需求影响本国贸易发展的理论,例如偏好相似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二是有关国内外需求变动影响本国进出口贸易的理论,例如恩格尔定律;三是研 究国外的需求对本国贸易的影响的理论,例如牵引增长理论与合成谬误理论 。 由于主流贸易理论是从供给的角度对贸易进行分析的, 所以国内外的很多专 家学者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供给方面。例如,anderson,k(1990)研究了我国 食物比较优势的变化;卢锋(1997)探讨了食物生产的比较优势对我国食物贸易 结构的影响;陈高生(2001)主要阐述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对我国食物贸易增长的 影响;翁鸣(2003)则从食物的品质方面阐发了我国食物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此外, 专家学者也从其他的一些角度研究了我国食物贸易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因素。比如,张莉琴(2001)研究了农业政策对我国食物贸易的有效保护效果, 这是从产业政策方面进行的研究;还有比较研究多的就是我国入世之后,多边贸 易的加强与贸易领域的拓宽对我国食物贸易的影响。 当然,国内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消费因素对我国食物贸易的影响,比 如,卢锋(1997、2003)通过分析近年来世界食物市场结构的变动对我国食物进 出口的影响,并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即近年来大豆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导因是 国内需求本身的快速增长;刘静和毛学峰(2004)运用计量工具实证分析了国内 需求对粮食谷物和茶叶两种食物进出口的影响;陈卫平(2004)也运用计量工具 实证分析了国内外市场规模的变动对我国食品加工贸易的影响等等。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上研究存在这样三方面的不足: (1)从研究目 的上看,几乎都是针对在出口方面的影响,专门针对进口的寥寥无几。 (2)从研 罗尔夫韦特国内需求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经济资料译丛j,20043:410 3 究对象上看,还没有专门对消费需求影响我国食物贸易的文献资料,最多也只是 涉及相关的部分。 (3)从研究内容上看,没有专门探讨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对我国 食物贸易的影响的论文资料。 除了以上由传统理论延展出来的丰硕成果, 国内外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以 现实为背景的专门关于食品产业与贸易的相关分析。例如,根据 1998 年的巴黎 国际食品资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食品工业的营业额远远超过汽车、航天以及 对当时而言新兴的电子信息等产业。也就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食品贸 易 发 展 的 研 究 比 较 丰 富 , 主 要 内 容 有 : d.h.pike, d.r.henderson & i.m.herton(1998)在食品加工的全球市场化: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文中,对食 品的消费形势,进出口贸易前景,以及食品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进行了详细 的阐述; i.m.sherton & p.c.alerbet(1996)在 食品工业的组织与贸易 和dennis r.henderson(1998)在工业化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等文章中, 对工业化国家食品行业的发展, 及未来的贸易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 探讨,为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巴黎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在 1998 年出版了农业食品部门的食品未来和长远前景 ,该书对食品工 业与食品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的特点以及如何适应新趋势快速发展本国的食 品工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有意义的思想和建议等。 与此相近,中国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于 1999 年完成的中国农产品加工的 发展与政策选择 、黄圣明于同年完成的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现状、政策与展望 等文,都十分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我国食品工业与贸易的发展历史、食品工业的 发展对经济尤其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并对 21 世纪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做 出了预测,还对推动食品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一些措施;励建荣在 2001 年 所写的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一文中,分析食品工业与农业及相 关产业的关系, 还对世界食品工业的现状作了介绍; 王明乐在 2000 年发表的 食 品行业的经济背景、态势与发展趋势一文中,对食品行业的经济背景、发展趋 势做出研究的同时,还涉及到了我国食品工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存在的 差距;学友在 2001 年的缩小我国与国外食品工业的差距一文中,简要地从 抓好农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食品行业的管理、建立完 备的食品信息网络以及强化科技创新等四个方面, 分析了如何缩小与国外食品工 业差距的对策以及建议;以王力争在 2000 年发表的加入 wto 对我国食品工业 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一文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章中,针对于我国入世之后,中国食 品市场的开放度、可能面临的进出口形势,提出了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贸 易政策等措施等;孙雪峰、钟珏在 2005 年 8 月发表的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 诱发因素分析一文中,就 2004 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进行了 4 分析,运用 cms 模型从需求、商品构成和竞争力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需求因 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大、商品构成次之、竞争力不足加剧逆差;乜国婉、 马述忠在 2006 年 3 月发表的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及政府行为分析 一文中, 就我国农产品的贸易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进行了分析说明, 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依存度是体现一国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指标,而我国的 对外依存度在近期有下降的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本文在第二章,先对有关消费需求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再 作出了一些评述,目的在于在正式阐述主题之前有一个好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 主要是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牵引增长理论和合成谬 误理论。 第三章对我国食物消费需求的变动进行分析。 这主要包括我国食物消费需求 规模的变动分析和我国食物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分析两个方面。通过这些分析,我 们可以了解到从 1997 年-2006 年,也就是入世前后共 10 年的时间里,我国食物 消费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变动趋势和特点,并且分析背后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 素。 第四章对我国食物进口贸易发展进行分析, 从我国食物进口贸易规模和我国 食物进口贸易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但与之不同的是,多加了一节对食物进口来 源的分析。之所以这样,是能更加确切的认识到与食物进口最为相关的地区,由 此为判断、分析和预测食物进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确切的地缘和政治依据。 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这两章将依据所拥有的 1984 年-2006 年的相关数据分别就我国食物消费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动对我国食物进口贸易 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将根据前面几章的实证分析得出规 范意义,提出自己的一些政策与建议,其中涉及到了一个相关的热门话题就是我 国的食物数量安全问题。 1.3.2 研究方法 本文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前提下, 遵循逻辑和历史相 统一的原则,从复杂和具体到简单和抽象。同时,借助西方经济学中具有代表性 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本文的方法论基础。 5 本文主要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权威客观的数据,注重定 性与定量的结合,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本文着重在 食品消费需求的规模与结构变动对食品进口的影响上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达到 认清经济现象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最终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1.3.3 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完全关注于食物消费与进口方面的问题,并选取入世前后 10 年间我 国食物消费与贸易的发展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得出这 10 年中的发展特征与趋 势。 第二,通过运用计量工具实证分析在 19842006 年这一段时期之中,我国 食物消费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动对食物进口贸易的影响。 第三,发掘国内食物消费需求变动对食物进口贸易的影响规律。 6 第2章 关于消费需求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理论的评述 总的来说,促使市场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产生的两大要素就是需求与供给。 因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剩余产品, 二是相互独立的社会群体。 其中第一点产生了供给的可能性。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 的比较优势理论, 以及当代的新贸易理论都是从供给的角度阐发了国际贸易的产 生与发展。到了 19 世纪后,有关需求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理论才开始出现,例 如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马歇尔的提供曲线理论等。到目前为止,关于需求对国 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关于国内需求影响本国贸易发展的 理论,例如偏好相似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二是有关国内外需求变动影响本 国进出口贸易的理论,例如恩格尔定律;三是研究国外的需求对本国贸易的影响 的理论,例如牵引增长理论与合成谬误理论。 2.1 偏好相似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1.1 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偏好相 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 ,是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林德 (s.b.linder)于 1961 年在其论贸易和转变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是用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性来解 释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理论,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 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 林德认为“赫俄理论”是基于供给而提出的,且只适用于工业制成品和初 级产品之间的贸易,不能适用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这是因为前者的贸易发展主要 是由供给方面决定的,而后者的贸易发展主要则是由需求方面决定的。 林德进一步指出,工业制成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一旦国内市场 大到可以使工业得到规模经济和竞争的单位成本时,就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 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喜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 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消费喜好相似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结构和消 费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越大。如果在理想状态下,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 结构和消费需求偏好完全一样,将会产生互换效应,也就是说一国可能进出口的 商品,也就是另一国的可能进出口的商品。因此,偏好相似理论又被称为“重叠 需求理论”或者“代表性需求重复理论” 。 7 另外,林德还指出,平均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最主要的因素,一国需求结构 的决定因素就是平均收入水平。如果一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与另一国越相像,那么 该国的需求结构也与另一国越相像。 所以概括而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 延伸,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才能够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也就是另一国 的进口产品;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偏好越相似,一国的产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 一个国家的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 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 需求结构的层次也越高。 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 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性就很大。 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 市场巨大且先进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 从该理论当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发现,该理论立足于发达国家的国情,并 把收入水平放在决定性意义的位置。 由于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 收入水平很相似, 所以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很频繁。因此,偏好相似理论实际上是部分地揭示了发 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如果把范围扩大,用它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之间的贸易,就会局限在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了。而且,按照该理论,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 会存在障碍,甚至不可能进行。 2.1.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 1990 年出版的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 易现象。波特在资源禀赋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试图赋予国家的作用 以新的生命力,提出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观点。波特认为,生产率是国家竞 争优势的基础, 它植根于一国和地区的竞争环境; 而竞争环境则产生于某一框架, 这一框架在结构上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战 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四个基本面所构成,用图表示出来就像一颗钻石,所以该 理论也被称为“钻石理论” 。 波特认为,国内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对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很 大的作用, 它刺激企业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如果某个产业的国内市场需求较大, 就会给该产业的生产带来规模经济的好处,使该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获得 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概括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国内需求的水平与质量。这是促使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需求条件中最 为重要的条件,因为它将直接催生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需求的水平与质量 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需求结构,需求结构是指“市场需求呈现多样细分” ,这 8 是比需求规模更重要的因素。根据市场细分,某个小企业或者小国家可以专攻市 场需求的某一个环节,这样也能够创造并维持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内行而挑剔的 买主,这将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因为一旦企业能够满足国内内行而挑 剔的客户,那么当企业面对国外或者其他不挑剔的客户时,就会比其他企业具有 更大的竞争优势;三是对未来需求的理性预期,率先研发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国内需求的规模与结构。如果国内的需求规模很大,或者需求市场成 长迅速,那么就会吸引厂商投资,并促使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虽然需求 规模对产业的壮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规模效应不如内行 而挑剔的客户需求对企业造成的压力大。由精致的专门需求造成的竞争压力,从 外部催化出企业进行创新的能力。 第三,国内需求的发展模式。当国内需求促使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 形成国际竞争力,因而市场就会由国内扩展到海外,也就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 在这方面尤其要提到的是预期需求。即是说,如果本国客户的需求能够领先国际 客户的需求, 那么就会使得本国企业提前在相关方面展开竞争, 这种 “抢先进入” 或者说“先入为主”所带来的优势对于日后企业在国际上的成功至关重要。 竞争优势理论与偏好相似理论相比较,可以发现,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需求 对贸易的影响是建立在偏好相似理论之上的,因此两者在这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并且竞争优势理论对偏好相似理论作了较好的补充与发展。 2.2 恩格尔定律 19 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 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 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 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 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 势。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r1)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r2)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r2r2 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 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 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 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 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 9 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 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 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 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尽管恩格尔定律是建立在家庭消费模式之上的, 但用其解释国家之间的宏观 消费行为时同样也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当一国的居民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而 增长时,需求的变动将越来越不利于食物等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初级产品的生产 者, 而在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工业制成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将获得更多 的利益 。那么,进一步可知,在本国生产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时候,就必然要 向国外进口,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对于收入弹性低的商品的进口需求增长势必 放慢,而对于收入弹性高的商品的进口需求就会较快增长。可见,恩格尔定律是 可以用来解释国内需求变动对本国进口贸易的影响的。 在用恩格尔定律做分析时,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的区别。静态是指不同收入水 平的家庭, 其食品支出在总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同, 亦即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 其食品支出比重越高;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其食品支出比重较低。动态是指在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有 逐渐下降的趋势。 2.3 牵引增长理论与合成谬误理论 牵引增长理论是刘易斯提出的, 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 分别对 1881 年1929年和1873年1973年整整一个世纪的世界制造业产值与世界初级产品 贸易增长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的联系,即北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决定了 它们的进口需求的程度,进而影响世界的贸易格局,那么南方(发展中国家)就 要根据这种格局来确定自己的贸易。打个比喻即是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就像火车 头,引领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贸 易有赖于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即一种依附关系。 合成谬误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发达国家的市场容量有限,因此在与发展中国家 进行一段时间的贸易之后, 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 口需求不会再有多少增长, 如果发展中国家还要进一步依靠出口来带动本国的经 济增长,那么必然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国际市场容量的合理行进。 无论是牵引增长理论与合成谬误理论,都引起了很多争议,尤其是来自发展 海闻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9195 10 中国家的极大争议。 由于这两个理论是从国外的需求对本国贸易的影响这一角度 进行研究的理论,所以与本文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在此就不多做介绍了。 以上的理论都是研究需求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的,自然,食物作为一种重要的 贸易产品也是符合这些理论的相关论述的。而且,更多地,食物贸易受消费需求 的影响,因为食物本身是一种消费品。 11 第 3 章 我国食物消费需求变动分析 中国拥有 13 亿人口,这么一个庞大的人群,自然意味着极其庞杂的消费, 在食品消费的问题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而且对世界的食品生产、贸易、消费等方面,也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作 用。本章节主要分析从 1997 年以来到 2006 年,也就是入世前后十年来我国食物 消费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变动,主要是针对谷物、油脂类、肉类、果蔬类和水 产类五种主要食物进行分析。 3.1 我国食物消费需求规模变动分析 首先分析我国食物消费的规模变动,主要针对谷物类、油脂类、肉类、果蔬 类和水产类这五大类主要食物。 3.1.1 谷物消费需求规模变动 在 1996 年,我国谷物的消费需求达到最高点,为 244786 千公吨,此后,开 始转为下降的趋势,随着我国居民食物结构的不断优化,到了 2006 年,这一指 标已经下降到了 200000 千公吨左右。如图 3-1 所示: 图 3-1 注:本图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我国的谷物类食品食品消费根据地域的不同主要分为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 谷物年消费量(单位:千公吨)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1997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2006 12 类。 (一)大米消费。大米是我国的第一大谷物类食品,在改革开放初期,大米 消费的增长是比较快的,但是到了 80 年代中期,增长放缓,到了 1997 年达到最 高值,为 114566 千公吨,此后开始下降,到 2005 年,已经下降到了 104500 千 公吨以下了。并且,大米占谷物类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2002 年曾经达到 49.7%,接近 50%,到了 2005 年,还不及 45%。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 原因在于,82%以上的大米是作为口粮消耗掉的,但是口粮消费在粮食需求总量 增加的情况下却是在不断减少的,并且减少得很明显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 发现大米这一食物消费的重要意义,因为它现在仍然是第一谷物食品。 (二)小麦消费。目前仅次于大米的谷物消费就是小麦,1996 年,小麦的消 费量达到最高值 101643 千公吨,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 70%左右,此后开始下 降,1998 年不到 1 亿公吨,为 98898 千公吨。而小麦消费量占谷物类食品消费 总量的比重在 90 年代后半期以来是在波动中上升的,2001 年达到一个极值为 41.8%,2002 年后为 39.1%,开始下降,到 2005 年已经接近保持在 35%左右。产 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实和大米是一致的,那就是 80%以上的小麦作为口粮在 消费。 (三)玉米消费。自从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玉米消费量在波动中下降,到 2002 年已经下降到了 19760 千公吨,同样,玉米占谷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也是下 降的,1990 年还有 12%,到了 1996 年为 11%左右,到了 2002 年为 9.75%,还不 到 10%。很明显,我国居民对玉米的消费相对于大米和小麦的消费来说是比较少 的,而且玉米消费减少的原因和以上的两大类谷物一样。 因此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口粮消费的鼓舞肯定是越来越少 的,或者说在所有食物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小的,这也在事实上印证了恩 格尔定律。 3.1.2 油脂类消费需求规模变动 油脂类包括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两方面,在我国,这一类食品的消费一直 以来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从图 3-2 可以看出, 植物油的消费远高于动物油的消费, 而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从 1997 年到 2006 年,两者的变动趋势也比较相似。 陆文聪.对我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变化趋势的基本判断及其政策启示.中国农村经济j.2004,2:16-24 13 图 3-2 注:本图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目前,中国国内对油脂类的消费增长惊人。一是由于人口的增长,更重要的 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的居民生活意识的提高, 即对于健康食品的要求越来越强 烈,这为油脂类食品的深加工带来了广阔市场。现在,据权威统计,国内的油脂 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必须依靠进口达到供求平衡,所以油脂类的 贸易是净进口贸易。 3.1.3 肉类消费需求规模变动 我国肉食类消费主要是集中在猪肉、牛肉、和鸡鸭等禽类的消费上。从 1997 年到 2006 年,我国肉类食物消费的增长是呈明显上升趋势的,如图 3-3 所示但 是从 1997 年到 2002 年以前,增长并不稳定,2002 年以后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 油脂类年消费量(单位:千公吨)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15000 16000 17000 18000 19000 1997 1998 1999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2006 植物油 动物油 14 图 3-3 注:本图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从消费量上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猪肉的消费量一直遥遥领先,而牛肉的消 费量还不及禽类的消费量。1997 年,猪肉、牛肉和禽类占肉类产品消费总量的 比重分别为 67.4%、6.7%和 19.3%;到了 2002 年,这一比重分别为 65.1%、8.7% 和 20.1%;到了 2006 年,这一比重分别为 56.3%、9%和 21.4%。三大类肉食食物 消费量的发展趋势呈现一大特点,占主要份额的猪肉的消费比重逐年下降,而牛 肉和禽类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 这一方面是由于各个食物的价格不同导致消费量 的不同,另一方面就是传统的生活习惯所致,对猪肉和鸡鸭鹅的消费偏向很大。 就目前形势看来,猪肉肉价上涨、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还未彻底消除,这一趋势 将会稍有下降。 3.1.4 果蔬类消费需求规模变动 果蔬类食物就是指的水果与蔬菜。从 1997 年开始,果蔬类食品的消费都在 肉类产品年消费量(单位:千公吨)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0000 22000 24000 26000 28000 30000 32000 34000 36000 38000 40000 42000 44000 46000 48000 50000 52000 54000 56000 58000 60000 62000 64000 66000 68000 70000 72000 74000 76000 78000 80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2006 肉类产品总消费 量 猪肉 牛肉 禽类 15 呈现上升趋势,如图 3-4。但是,相比之下,呈现了一个特点,蔬菜与水果相比 较而言,前者应该是缺乏弹性的,而后者应该是富有弹性的,但是,由二者的百 分比增长来看,如图 3-5,在 1997 年至 2006 年,蔬菜消费的变动趋势比水果消 费的变动趋势还要大一些。这样的情况说明两点,其一,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 对蔬菜的消费自然要排在水果之前。其二,传统的生活习惯还没有能转变过来, 或者说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还未能冲破传统生活习惯的消费定式, 以至于 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去增加蔬菜的消费量,而不是水果的消费。 图 3-4 图 3-5 注:上两图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蔬菜水果年消费量(单位:公吨)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400000 450000 19971998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2006 0 0.02 0.04 0.06 0.08 0.1 0.12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2006 蔬菜年增长比例 水果年增长比例 16 3.1.5 水产类消费需求规模变动 我国的水产品消费量的变动趋势比较稳定,一直是上升趋势。1995 以后,从 1996 年到 2000 年,水产品的年均消费增长率为 9.32%;从 2000 年至 2006 年, 该指标为 2%多一点。两个时期的年均消费增长相差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市场 导向的原因,刚开始的流行的时候,增长比例是较大的,但是随着市场逐渐地趋 于饱和,增长开始减缓。和油脂类食品不同的是,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很高,完全 可以满足国内所需,还有很多是外销,因此我国的水产品贸易是净出口贸易。 3.2 我国食物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分析 食物消费的结构变动主要由两大指标反映,一是食物本身的消费比重,二是 食物的人均消费量, 接下来就这两大指标对我国主要食物的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进 行分析。 3.2.1 我国主要食物的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中的统计数据,经整理得出表 3-1。可以看出, 自 1999 年后,蔬菜的消费比重超过谷物,跃居第一,并且还在呈现上升趋势, 而谷物的消费比重却仍在持续下降。排在第三、第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上虞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七年级下册英语人教版单词表2025
- 年度最美英音!英国女王2019年圣诞致辞 中英互译
- 河北省邢台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清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晋州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事业单位新媒体运营专员短期雇佣合同
- 2025年城市夜景照明改造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2025年度会员积分累积与消费权益保障合同协议下载
- 2025年新型商业街区租赁合作合同
- 水库维修申请报告
- 城市管理网格员理论知识考核要素细目表
- 2《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共40张)+随堂练习(含答案)
- 支原体感染详细讲解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件-第一章
- 《导游业务》课程标准
-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数学试题(含部分答案)
- 呼吸道吸入剂应用科普
- 2025年高考真题-化学(河南卷) 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手持式云台稳定器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紫外线LED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