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docx_第1页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docx_第2页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docx_第3页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docx_第4页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安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第 21 卷第 2 期 2000 年 4 月vol . 21no . 2j o u r nal of j i a n teac he r s college ( p hilo sop h y a n d so cial scie nce s) ap r . 2000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王金福(苏州大学人文学院 , 江苏苏州215006)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这一变革的实现 , 有赖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是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 创立 “辩证的唯物主义” , 也不是在于超越唯物 、唯心的对立 , 建立超越的 “实践哲学” , 也 不是在于创立 “实践本体论”以代替物质本体论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贡献在于把作为意识现实对象的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 理解为实践 , 从而确立了新的哲学出发点 , 创立了 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新唯物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贡献文章编号1006 1975 ( 2000) 02 0001 07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识码a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 “新贡献” 。关于哲学方面 , 马克思曾称 自 己 的 哲 学 是 “新唯物主义” , 但 “新”在什么地方 , 马 克思本人没有类似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明确的说明 , 需要人们去理 解 ; 而 迄 今 为 止 , 人们对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的理解 还是很不相同 。本文联系几种主要的不同理 解谈点个人的理解 。一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 是 在 于 把 唯 物 主 义 和 辩 证 法 结 合 起 来 , 创立 “辩证的唯物主义”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 , 人们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理解主要是 “辩证唯物主义”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这种 理解认为 , 过去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和任何一种哲学 , 都有其产生的思想史前提 , 都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 , 从这个方面 来看 , 任何哲学都不能是全新的 , 不是由某 一哲学家完全独创的 , 而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共同成果 。另一方面 , 若没有哲学家独创的 东西 , 没有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和创新 , 也不 会有不同于前人思想的新哲学 。马克思主义 哲学也是这样 。因此 ,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 学 , 就要在它与前人的各种哲学的关系中去 理解 , 把握它与前人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前人哲学的区别 , 不能 局限于细枝末节上 , 而是要把握基本的思维 方式 , 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思维上的根本 的新贡献 。那么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根本的 新贡献究竟何在 ?众所周知 , 马克思曾经明确地谈到自己收稿日期2000 01 27作者简介王金福 ( 1942 ) , 本刊特约撰稿人 , 男 , 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从事马 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 2 吉安师专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第 21 卷 2000 年形而上学的 , 过去的辩证法主要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的哲学贡献 , 就在于把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 把唯物主义从机 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形态发展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形态 , 或把辩证法从唯心主义形态发展为 唯物主义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 , 这就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形态 , 它的一般 世 界 观 、自 然 观 、认识论 、历史观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 核心是一般世界观 , 它的认识论 、历史观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一般世界观的推广 、运用 。 在这种理解中 , 虽然也经常提到恩格斯的一 个说法 , 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 发现之一 , 但由于把唯物史观看作是辩证唯 物主义一般世界观在历史观 上 的 推 广 、运 用 , 所以 , 从根本上说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还是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 来 , 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 。我以为 , 对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的 这种理解 , 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其中有两个 问题最重要 : 一 ,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是否都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以前的 辩证法是否都是唯心主义的 ?换个提法 , 在 马克思以前 , 是否已经有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或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二 , 马克思自己是如 何看待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马克思对旧的唯物主义批判了什么 ?马克思是依据什么把自 己的 “新唯物主义”和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 义”相区别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把 “旧唯物主 义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当作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 , 这却是一个假想的 事实 , 是从它自己的理解逻 辑 中 推 演 出 来 的 : 既然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在于把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 那么 , 从前的哲 学 , 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家的哲学 。最讲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 在这个问 题上却不能实事求是 。诚然 , 它也承认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有过原始朴素的结合 , 但认为 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 ,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就 分家了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 , 被想象成了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 费尔巴哈被描绘为一个 “把孩 子和脏水一起倒掉”的笨拙的母亲 。马克思 和费尔巴哈的关系 , 被说成了吸取了他的哲学的唯物主义这个 “合理内核”而克服了他 的哲学的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者或 者停留在想象中理解费尔巴哈 , 而不去读费 尔巴哈的著作 , 或者即使读了 , 由于前理解 的影响 , 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也处于他们的理解视野之外 。假如我们真正实事求是 地读费尔巴哈的著作 , 那么我们就能发现 ,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 , 有着丰富的辩证法 , 在 基本点上 , 和我们的 “辩证唯物主义”十分 相近 。诚然 , 费尔巴哈的辩证法主要是自 然界的辩证法 , 这也是他的 哲 学 的 缺 点 所在 , 但这一缺点不在于他的唯物主义没有辩 证法 , 而在于他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 或自 然唯物主义性质 。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 的意义上说 ,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已经是辩 证的唯物主义 , 而且已经不是原始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 在一般世界观上 , 是和现代的 辩证唯物主义十分接近的辩证唯物主义了 。 由此可见 , 在一般世界观上建立辩证的唯物 主义 , 并不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 , 在 他以前很久 , 古代唯物主义曾经是和辩证法相结合的 , 即使在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世界 观占统治地位的 17 、18 世纪 , 某些唯物主 义者也有辩证法的思想 , 特别是到了费尔巴 哈 , 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 、自觉的辩证唯物 主义世界观 。这就可以理解 ,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从来 没有批评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形而上学 性” 。马克思有过崇拜费尔巴哈的时期 , 更 有过批判费尔巴哈的时期 ; 而即使在崇拜费 尔巴哈的时期 ,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也有过批评性的保留 。马克思在 1843 年初曾批评费 尔巴哈 , 说他过多地关心自然 , 而过少地关 心政治 。很显然 , 这一批评的内容不是说 费尔巴哈缺乏辩证法 。在 1844 年经济哲 学手稿中 , 马克思还提到 “费尔巴哈辩证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2 期王金福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3法” 。在 神圣家族中 , 马克思区分了两类唯物主义 , 一类是机械唯物主义 , 另一 类是 “与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 马 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是归入前一类而是归入后一类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费 尔巴哈哲学进行批判是从 1845 年开始的 , 到 1848 年告一段落 。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 哲学的批评来看 , 马克思没有说过费尔巴哈 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或形而 上 学 的 唯 物 主义 。马克思认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 对对 象 、现实 、感性 , 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 式去理解 ,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动 , 当作实践去理解 ,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马克思把旧唯物主义不是叫作机械 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 而是叫作直观的 唯物主义 , 而 “直观的唯物主义 , 即不是把 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由此可见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 ,不是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 创 立辩证的唯物主义 , 虽然马克思的哲学是辩 证的唯物主义 (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 但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 义 , 还是不深刻的 。说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是在于确立了实践出发点 , 从实践出发 来 理 解 人 的 问 题 , 这是深刻的 , 这恰恰是 “辩 证 唯 物 主 义”理解所忽视的地方 。但是 , 说马克思的从实践出发来理解问题的哲 学 是 超 越 了 唯 物 、唯心对立的哲学 , 我以为是误解了马克 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 。他们论证马克思的哲 学具有 “超越”性质的论据也不能成立 。第一 , 说 “实践哲学的创始人 马克思 从来不曾把他自己的概念叫作唯物主义”, 这是违背事实的 。事实是 , 马克思从 1845 年起 , 一直非常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叫 作唯物主义 , 例如 , 他说 : “我的阐述方法 和黑格尔的不同 , 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 ,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 第二 , 说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能 等同于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 因而以追求真 理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局限于唯物 主义的立场 , 这也是不对的 。唯物和唯心的观点确实不能等同于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 如 果这里的 “真理”与 “谬误”是指所有的真 理与谬误的话 , 因为唯物主义只代表一种真 理 , 即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认为存在是第 一性的 , 思维是第二性的 , 而唯心主义也只代表一种谬误 , 即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认 为思维是第一性的 , 存在是 第 二 性 的 。但 是 , 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却是真理与谬误 的对立 , 因而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唯物主义一边 , 反对唯心主义 。 第三 , 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是 哲学的永恒的主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是人 , 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 就 可 以 超 越 唯 物 、唯心的对立 , 这也不能成立 。这里有三 个问题 : 一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否哲学永恒地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 与这个问题是 否是哲学的 “主题”无关 。不能否认 , 思维 和存在 、精神和物质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 题永远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 需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一般解决不是具体科二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是在于超越唯物 、唯心的对立 , 建立 超越的 “实践哲学”另有一些人认为 ,唯物 、唯心是哲学上曾经有过的思维方式 , 但都属于旧的哲学思 维方式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恰恰在于 超越了唯物 、唯心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 对马克思的哲学 , “既不能从唯心论观点去理解它 , 也不能从唯物论观点去理解它 , 马 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 、变革的实质 ,恰恰 就在于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超 越了唯物 、唯心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 么呢 ?他们把它叫作实践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是实践哲学 , 是因为实践是马克思 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吉安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第 21 卷 2000 年4学的任务而是哲学的任务 。二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 、社会历史问题 , 和 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并不矛盾 , 因 为在解决人的问题 、社会历史问题上同样有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 而且以人的问题为主题 , 也不得不去解决世界的 一般本质问题 , 因为人的世界不是独立自在 的世界 , 它是整个世界的一 个 现 实 部 分 。 三 , 具体地说 , 马克思有没有研究和回答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 , 马克思是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的 。马克思肯定物 质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 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肯定 “观念的 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第 四 , 以 马 克 思 曾 经 有 过 “超 越 ” 唯 物 、唯心对立的观点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超越唯物 、唯心对立的哲学 , 在方法论上 也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受费尔巴哈影响的时 期 , 曾经有过类似 “超越”的思想 , 他当时 不把自己的哲学叫作唯物主义而是叫作人道主义或自然主义 , 说 “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 道主义 , 既不同于唯心主义 , 也不同于唯物 主义 , 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 。 但是 , 马克思不等于 “马克思” , 马克思的 思想不等于 “马克思的思想” 。在一般情况下说到马克思和马克思的思想时 , 是指作为 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及其思想 。但马克思 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马克思的思想 发展中 , 曾经有过黑格尔主义的思想 , 也有 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 , 这些思想不能或至少不能完全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 马克思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上的思想是否是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 , 要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 个历史过程来看 ,要看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以 后坚持的思想还是否定的思想 。就超越唯物 、唯心的思想来看 ,恰恰是马克思以后否定了 的思想 ,因此 ,不能用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 一定阶段上曾经有过的 “超越”的思想 , 来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超越”的哲学 。第五 , 从对实践的 “主客观统一”的理解出发来证明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超越”的哲学 ,是从错误的前 提出发所得的逻辑结论 “。超越论”者说 ,马克 思的哲学是从实践出发解释问题的哲学 , 而实践 “具有超越的本性” , 即实践超越了单 纯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 实践是包含主观因素 的 “主客观的统一” , 所以这种哲学既不是 从客观出发 、也不是从主观出发来解释问题 的哲学 , 而是从主客观统一的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哲学 , 所以既不是唯心主义 , 也不 是唯物主义 。在这种论证中 , 其 逻 辑 是 对 的 , 但其中的一个前提错了 , 这个错误的前 提是 : 实践不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 而是包含 主观因素的 “主客观统一”的活动 。马克思的哲学中 , 实践是指 “人的感性活动” , 是 “人们的存在” 、“社会存在” , 是相对于 意识的范畴 , 而不是指称 “主客观统一”的 范畴 , 马克思说 , 他的哲学是 “从物质实践 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 这样的哲学仍 然遵循从物质出发解释精神 、从客观出发解释主观的唯物主义路线 , 而不是什么超越唯 物 、唯心对立的哲学 。马克思确实建立了某种实践哲学 , 但不 是 建 立 了 超 越 唯 物 、 唯 心 对 立 的 实 践 哲 学 , 而是建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 。后面我将指出 , 建立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 , 即 “实践唯物主义” , 正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 新贡献 。三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 是在于以 “实践本体论 ”否定物质本 体论还有一些人认为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在于否定了物质本体论而创立了 “实践 本体论” 。所谓物质本体论 , 是指这样的一 种世界观 ,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 物质是运 动的 ,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物质运动的 规律是可知的 。“实践本体论”者认为 , 这 种世界观是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它的视点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2 期王金福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5落在抽象的 “整个世界”上 , 落在无人的世界上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 人 , 是 人 的 世 界 , 是人类社会 , 而马克思认为 , “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是社会生活 的根源 , 或本体 , 所以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本体论应是实践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和超越的 “实践哲学” 一样 ,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人类社 会生活 , 强调实践在社会生 活 中 的 根 本 地 位 , 是有其合理性的 , 可以说 , 从某一角度 触及到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 。但是 ,和超越的 “实践哲学 ”一样 , “实 践 本 体 论”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的 新贡献 , 而是扭曲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 献 。“实践本体论”在理论上是两难的 。第 一 个 两 难 : 对 物 质 本 体 论 , 既 要 否定 , 又不得不肯定 ; 在前门 拒 绝 物 质 本 体 论 , 又不得不常常在后门把物质本体论放进 自己的哲学 。一方面 ,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 哲学不再关心世界的一般本质 , 只要研究社 会生活的本质就行了 , 而另一方面 , 他们又 不得不承认物质世界 、先在 自 然 的 客 观 存 在 。 这 不 仅 是 因 为 马 克 思 是 肯 定 物 质 世 界 、先在自然的客观存在的 , 也因为科学 使得他们无法否认物质世界 的 客 观 存 在 , 而且还因为离开了物质范畴 , 他们也无法规 定实践范畴 。第二个两难 : 坚持双重本体论 。“实践 本体论 ”者中的一些人 , 看 到 了 第 一 个 两 难 , 试图解决这个两难 , 其办法是在一般世 界观上坚持物质本体论 ,在社会历史观上坚 持实践本体论 。然而 ,这不仅没有解决原来的 两难 ,反而陷入了新的两难 : 一种哲学 ,不可 能同时有两种本体论 。本体论 ,本来就是哲学 理论的一部分 ,对哲学所考察的世界的一般 本质的看法的理论部分 , 对这个世界的一般 本质 ,不能再予追究 。因此 ,坚持物质本体论 , 就是否定了实践本体论 ; 若认为实践还不是 最终的存在 ,那就说明实践还不是“本体”。 第三个两难 : 既要把实践说成是社会的“本体” , 同时又想在坚持对实践的 “主客观统一”的理解下坚持唯物主义 。“实践本 体论”是作为 “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 解释出现的 ,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 义性质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 他们对实践本 质的理解又常常是 “主客观统一”的 , 即认 为实践是包括主观因素在内 的 活 动 , 不 是 “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 。在此前提下 , 把 实践理解为社会生活的 “本体” , 何以能坚 持 唯 物 主 义 的 本 体 论 呢 ?唯 物 主 义 的 本 体 论 , 不论其具体表现形态如何 , 总不能把精 神因素 、主观因素看作是 “本体”因素 。第四个两难 : 既要坚持可知论 , 又要坚 持不可知论 。“实践本体论”并不明确提倡 不可知论 , 但在事实上又在坚持不可知论 , 说世界的一般本质是不可知的 , 据说是因为 世界的一般本质在实践之外 , 而我们只能认 识实践范围内的东西 。第五个两难 : 既说物质本体论对人无意 义 , 又说人也存在于自然界中 , 要和自然界 进行物质变换 。如果说 , 人也存在于自然界 (物质世界) 中 , 那么 , 认识世界的物质性及 其规律性 , 对人就不能没有意义 , 我们不仅 要认识人的社会性 , 也要认 识 人 的 物 质 本 性 ; 我们要改造物质世界 , 就要认识物质世 界 , 没有这种认识 , 我们的实践是盲目的 。 “实践本体论”存在着以上的两难 ,很难说 是对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的合理理解 。四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在于 “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 , 从而创立了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 “新唯物主义”以上我们说明了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既不在于把唯物主义和 辩 证 法 结 合 起 来 , 也不在于超越了唯物 、唯心的对立 , 也不在于创立 “实践本体论” 。那么 , 马克思 在哲学上的新贡献究竟何在呢 ?马克思在哲 学上实现的变革的实质是什么呢 ?我认为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在于把作为意识现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吉安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第 21 卷 2000 年6实对象的 “感性” “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 当作实践去理解 ” , “把感性 理 解 为 实 践 活 动 ” , 从 而 实 现 了 哲 学 出 发 点 的 根 本 转变 , 创立了从实践出发来解决问题的 “新唯物主义” , 即实践的唯物主义 , 或广义的历 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是从精神出发来解释世界的哲学 , 唯物主义是从物质出发来解释世界 的哲学 , 两者相比 , 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科 学的 。但是 , 在马克思以前 , 唯物主义的物 质出发点实际上是物质的自然存在形态 , 旧 唯物主义的共同缺点是从自然存在出发来解 释人的意识 , 把自然存在理解为是意识的现 实对象 , 意识是对自然存在对象的反映 。也 就是说 , 旧唯物主义 , 不管它是机械的 、形 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 都 离开主体人自身的物质活动 , 离开实践去理 解意识的现实基础 , 首先是 意 识 的 现 实 对 象 。这个缺点 , 也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对对象的直观理解 。 旧唯物主义 “不了解 革命的 、实践批 判 的 活 动 的 意 义 ”“和 ( 旧 ) 唯 物 主 义 相 反 , 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这 个 “能动的方面” , 是指的主体创造性活动 方面 , 即主体的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 , 唯心 主义能够从主体活动方面去 理 解 意 识 的 对 象 。马克思肯定了唯心主义哲学对意识对象 的能动性理解 , 同时又否定了这种理解的唯 心主义性质 , 批评 “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 真正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 思则把真正现实的 、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意 识的现实对象 。实践既是意识的现实对象 , 因而也是意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意识真理性 的客观标准 , 也是意识的最终目的所在 。马克思在意识现实基础 ( 首先是意识的 现实对象) 理解上所实现的变革的意义 , 绝 不限于狭义的认识论 , 而是引起了整个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变革 。实践成了马克思的哲 学解释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 “不 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 从而 , 也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本质 , 理 解世界的一般本质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 人的深刻的本质不在意识 , 也不在自然存在 , 而是在于实践活动 , 首 先 是 生 产 劳 动 : “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时候 ,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 在实践中 , 人们同时处于两种关 系之中 , 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 二是人和人 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不同 , 人的本 质也不同 , “人的本质 , 在其现实性上 , 是 各 种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 。人 的 活 动 的 总和 , 就是社会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 。”实践也就是社会存在 。实践 , 社会存 在 , 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 是 物质的社会存在形态 , 是人化的自然 , 包含 着世界的一般本质于自身 。对实践所包含的世界的一般本质的认识 , 就是物质一元论的 本体论 。由于实践出发点的确立 , 唯物主义 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 , 唯物主义就从 从自然存在出发来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 形态上升为从实践 (社会存在) 出发来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形态 , 从自然唯物主义形 态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整个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广义的 , 它不是象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作为马 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 。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 , 主要不是因为 它的说明领域是狭义的历史领域 , 而是因为 它据以说明问题的基础是人的历史存在即实 践或社会存在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包括认 识论和本体论 , 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包括认识论和本体论的 ,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 。理 解 了 马 克 思 在 哲 学 上 的 真 正 的 新 贡 献 , 理解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 史唯物主义 , 也就可以理解前述对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的各种理解的得失 。“辩证 唯物主义”理解在肯定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 义性质和辩证的性质上是正确的 , 但无论是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