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英比喻对比研究 摘要比喻是人类语言r ”最煎要的表迭手段,无论是在r p 国,还是在外国,无论是1 3 头交际,还是书面写作,比喻都是人 们乐于运用的一利- 辞格,也是古今l t 外学者们研究得较为透彻的 一神辞格。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汉英比喻进行对l :k 彬f 究。第一部分 总结了汉英比喻的共性。汉英比i 喻的共性有“形的相似,质的不 同”,这是比喻的灵魂;汉英比喻都广泛地使用通感;汉英比喻 结构或喻义的共同之处。第二部分分别从汉英浯言的角度分析了 各自比喻的个性。其中涉及到了古汉语的比喻格式、现代汉语的 比喻格式、四字成语和谚语的比喻格式。讨论英语比喻的个性特 征时,重点总结了英语的一般比喻旬武,然后分别讨论了英语比 喻中的明喻、隐喻、换喻和提喻。第三部分探讨了比喻没喻上的 差异。这些差异有用动物1 :1 j 为喻体、川颜色做喻体、用文学作w i 巾的人物和典故作为喻体、用植物作为i 喻体、用宗教作为喻体以 及根据地理气候环境与农业生产劳动作喻体的差异。第四部分从 汉英语言的不同结构和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差异的形成。 关键词对比比喻认知 a c o m p a r a t i v es u r v e y o nc h i n e s ea n d e n g l i s h 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a b s t r a c tt h ef i g u r eo fs p e e c h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so f h u m a n e x p r e s s i o n ,n om a t t e ry o ua r ec h i n e s eo re n g l i s h ,n om a t t e ry o u a r es p e a k i n go rw r i t i n g ,t h e f i g u r e o fs p e e c ha l w a y sa p p e a l st o y o u m e a n w h i l e t h ef i g u r eo fs p e e c hi sa l s ot h o r o u g h l ys t u d i e db ys c h o l a r sa t a l lt i m e sa n di na l lc o u n t r i e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t o c o n d u c tac o m p a r a t i v es u r v e yo nc h i n e s ea n d e n g l i s h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p a r tjs u m m a r i e st h e i rc o m m o n a l t i e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i nf o r m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q u a l i t y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a n dt h ec o m m o n a l t i e si n s t r u c t u r ea n di n f i g u r a t i v em e a n i n gb e t w e e nt h e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 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p a r ti i d i s c u s e s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p a r t l 1d e a l sw i t h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e s t a b l i s h i n gf i g u r a t i v em e a n i n g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 p a r ti v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c a u s e sf o rt h e s ed i f f e r e n c e s f r o ml a n g u a g es t r u c t u r ea n d c o g n i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 k e y w o r d sc o n t r a s t 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c o g n i t i o n 。引言 比喻,也称譬喻,即打比方,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 事物来说明或描摹甲事物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南宋文人陈 睽在文则中给比喻所下的定义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 人知之。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说,比喻是“用相近的类似事 物作隐哈”使人“想起那个不明说的相近事物”,比喻是。相互之间 具有相似联系的两组事物”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国外,几乎所有语 言学家对比喻所论述的一个共同点是:比喻是用一种所知的熟悉的事 物( 本体t e n o r ) 表达另一种不知的事物( 喻体v e h i c l e ) ,或用一个 物体或观点( 通常是具体的) 代称另一个物体或观点。 比喻是增强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也是人类认 识世界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手段,各种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丰富多彩 曲比喻,因此比喻具有“全球性”或4 相似性”;由于各个民族的语 言各有其特点,思维认识有区别,文化地域环境有不同,从而又产生 比喻使用上的差异。这些都为我们进行汉英比喻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 和可能 汉语比喻的种类很多,目前修辞学界对比喻分类说法不一。一 般说来,分为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其他被称为交式或特 殊型。本文汉语的比喻主要是采用现阶段通用语文教材中的“三分 说”,即指明喻、暗喻( 也叫隐喻) 和借喻。现代英语中常用的几种 比喻( 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 手法是指明喻( s i m i l e ) 、隐喻( m e t a p h o r ,暗 喻) 、转喻( m e t o n y m y ,也叫换喻) 和提喻( s y n e c d o c h e ) 为了方便 起见,本文进行对比时不一一提示是何种比喻。 研究汉英或英汉比喻的热潮产生于上世纪束。其代表作有余立 三( 1 9 8 5 ) 的(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李定坤编著的汉英词格对 比与翻译谤。八十年代有许多学者发表有关英汉比喻对比方面的论文, 主要代表作品有文军的英汉明喻比较( 1 9 8 6 ) ,理查德、胡曙中的英 汉对比修辞研究初探( 1 9 8 9 ) ,宋卓英、张菁的汉英比喻手法运用的 比较( 1 9 8 9 ) ,r m c o e 、胡曙中的英汉对比修辞初探( 1 9 8 9 ) ,到了 九十年代,有关汉英或荚汉比喻对比的文章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主要有陈登的试论比兴与m e t a p h o r 在中诗学意义上的差异( 1 9 9 4 ) , 卢红梅的论英汉比喻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1 9 9 4 ) 、林大津的国外英汉 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 1 9 9 4 ) ,李国南的汉语比喻在西方可接受性 ( 1 9 9 6 ) ,魏光明的英汉比喻修辞初探( 1 9 9 6 ) ,中西作品比喻差异及 其社会文化成因( 1 9 9 9 ) 以及董金平的英汉比喻与文化背景浅析 ( 2 0 0 0 ) 等等 以上作品中有的专门论述汉英或英汉比喻,有的论述荚汉修 辞,其中也涉及到英汉比喻的对比。但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重点放在英 汉或汉英比喻的文化对比和翻译上。本文试图从对比语言学、认知语 言学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比分析汉英比喻,揭示汉英比喻的内在规 律,找出共性,分清差异,以便加深对汉语比喻的了解,并提高对英 语比喻的认识水平,更好地理解汉英语言中比喻的词义和句义,提高 我们对汉英语言比喻的欣赏能力和翻译能力。 一汉英比喻的共性 就语言的谱系而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 而汉语却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汉英两种语言虽然谱系不同,结 构、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人们作互通情报、交流思想、协调行 动的工具。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所说所写,能够 很好地为别人所理解、所感动,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汉英语言 的共性和个性也体现在比喻修辞格中。无论是英语民族还是汉语 民族,都有人在不断研究和改进自己的语言运用艺术,并且逐渐 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比喻模式。英语中的绝大部分比喻都可以在汉 语中找到它们相同或相似的比喻手法,这就构成了汉英比喻的共 性。 汉英比喻中相同点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本生具有思维的共性 以及汉英语言作为语言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和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比 喻这种修辞方式的共同认识汉语和英语都是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 中的一种,作为语言大家庭中的成员,它们都具有语言本身所具有的 普遍特征另外,汉英两个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都逐渐对如何使语言更精彩而产生了趋于共同的许多理解,这种共识 积淀在各自对本民族语言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之中,便成为今天两种语 言比喻所具有共同特征的重要源泉。本节从比喻的喻体、喻义的对应 方面探讨汉英比喻的共性。 1 1 汉英比喻的灵魂:“形的相似”、“质的不同” 比喻就是打比方,或喻于声,或仿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或比于 物,都是以“比”为手段,以“喻”为目的喻体与本体只要有“一点 相似”,即可构成比:盛形,盛质,或声,或色,盛情,都能达到“喻”的目的 汉英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东西,但又有某些相 似之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只抓住其相似的一点进行比较,而不涉 及二者内涵的其余部分 比喻之所以成立,正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第一, 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譬喻和被譬 喻的两个事物在其整体上极其不同倘缺第一个要点,譬喻当然不能 成立;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譬喻。”这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汉英比喻中不管本体有多大差别,不管喻体有 多大的不同,也不管其风俗、文化、环境有多大的区别,这一本质存 在于汉英比喻之中而这“形的相似、质的不同”往往是通过认知上 的联想这一桥梁来连接比喻的灵魂,思维的共性在汉英比喻中表现 得非常明显,任何比喻都不能缺少,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比喻。 例1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i e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 ( 荷塘月色) 这里用“明珠”“星星”“美人”三个喻体同时给一个本体“白花” 打比方“白花”与“明珠、星星、美人”根本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它们有本质的不同但“白花”的“漂亮、袅娜、多姿”却与“明珠、 星星、美人”很相似 例2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 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交了铅块,很重很 重的堕了下去了( 风筝) “心”不是“铅块”,它们有质的区别,可此时的沉重心情却与 “铅”相似。 例3 :b o o k sa r el i g h t h o u s e se r e c t e di nt h eg r e a ts e ao ft i m e - - - e p w h i p p l e i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例3 把“书本”比作时间海洋中的“灯塔”,“书本”与“灯 塔”不属于同一性质,它们有质的不同但是,书能给人以知识和智 慧,使人明事理,正像“灯塔”给航船指明前进道路一样,“书籍” 能给人指明进步的方向 例4 :t h e s e ai sb u ta n o t h e r s k y , t h e s k y i sas e aa s w e l l , a n dw h i c hi se a r t ha n dw h i c hi sh e a v e n , t h e e y e c a n s c a r c e l y w e l l 一h w l o n g f e l l o w :t i l e g o l d e ns u n s e t 茫茫然苍天如大海, 浩浩然大海似苍天; 何处天上? 何处人间? 俗眼启能分辨? 例4 把“苍天”比作“大海”,但“苍天”在上,大海在下,“苍 天”是云,“大海”是水,可以说这二者毫无干系。然而,“天”之“苍 茫”,“海”之“浩淼”却非常相似,真可谓“质不同而形相似”。 1 2 汉英比喻经常运用通感 通感(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 - j 以深化比喻的内涵,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 l e v i n s o n ( 1 9 8 3 ) 认为通感是一种“类比武恩维的能力”( t h ea b i l i t yt o t h i n k a n a l o g i c a l l y ) 一般来说,人体的感受器官各司其职,然而,人类的 五官是相通的,正如钱钟书先生0 9 9 7 ) 所言,“在日常经验里,视觉、触 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备个官能 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 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对于通感,u i i m a n n ( 1 9 5 7 ) , 电有过精彩的描述, 他说,“w h e nw es p e a ko f aw a r mo rac o l dv o i c e ,w ed os ob e c a u s ew e p e r c e i v es o m e k i n do fs i m i l a r i t yb e t w e e nw a r mo rc o l d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t h eq u a i l t yo f c e r t a i nv o i c e s ( 我们之所以说声音温暖或寒冷是因 为感觉温暖或寒冷的气温与某些声音的品质有相似之处) ” 比喻是在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之间进行的如果两种事物是通过 不同的感官感受到的,那么通过比喻正好把不同的感觉互相沟通,这样, 通过比喻和通感的融合,就创造出一个可以充分想象的空间。汉英比 喻中都经常借助通感,使读者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几种感觉中自由翱 翔,从而加深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例5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 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 鲁彦听潮) 以上例子中,声音是听觉感受到的,通过比喻,使声音同“朦胧的月 亮”和。攻瑰的晨雾”联系起来,从听觉转移到视觉;进而又和“情人 蜜语”的“芳醇”联系起来,从视觉转移到嗅觉;最后又和“飘零在水 面上”的“花”联系起来,又转移到视觉。这样一个从听觉到视觉再 到嗅觉,最后又到视觉的流动过程,正是作者自已对事物之间的微妙关 系的深刻挖掘的过程这自然很容易调动起读者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 验,从而加深理解和感受,受到感染。通感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带有强 烈的主观色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比喻和通感配合运用,永远 不会产生雷同的修辞效果,它永远超出读者固有的思维模式,唤起全新 的感觉,不断显示出比喻的新异性 视觉可以向听觉挪移拜伦能从女人的面庞上体会出动听的乐 章他写道,“t h em u s i cb r e a t h i n g ( 呼吸) f r o mh e rf a c e ( 音乐从她 的脸上呼出来) ”西特维尔夫人的“t h el i g h ti sb r a y i n gl i k ea na s s ( 灯光似一条驴子在嘶叫p 则更是有声有色,妙喻惊人 诗人孔武仲的“飘然一叶乘风渡,卧听银汉泄月声”和g b u r r 的“t h es u nb l a r e dl i k eab r a s s ( 阳光像铜乐器一样吹奏r 均堪称把 视觉秽向听觉的佳作“日月之光像声音一样传播,月亮清澈如水哗 哗作响,阳光灿烂似铜乐奏呜”( 李国南,1 9 9 6 ) 。 听觉也可向视觉转移西特维尔夫人的“s t i l l n e s sb u d si n t ol e a v e s ( 寂静在枝叶问结成蓓蕾) * 一句,妙笔生花,竟让寂静在枝叶间结成蓓 蕾,听觉与桃红柳绿的视觉形象浑然一体刘鹗老残游记写道,“约 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 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 横散乱。”作者从听觉角度“声音”着笔,随后移向视觉“东洋烟火、 五色火光”,声与色交融,音与画相配,使得语言富有灵气,生动活 泼,让人想象万千。 听觉也可以与触觉相通在“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旬 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 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 快( 刘鹗老残游记) ”里,。伏贴”和“畅快”是触觉,这是将听 觉转移到了触觉,强调的是美感。美国著名诗人h 、l o n g f e l l o w 则有 “c o o lt h es o u n do f t h e b r o o k ( 使小溪里的声音变凉) ,两位文人虽 生长于异地,相隔千山万水,但均能融听觉与触觉于一体,使语言形象 生动。诗人郭小川在( ( 大风雪歌中写道: 寒流呀, 像冲破了闸, 冰川呀, 像炸开了花, 空气呀, 冷得发辣 在这里,诗人运用通感游刃有余,将听觉转移到视觉,将画面描绘 得栩栩如生。 无独有偶,英国象征派诗人a r t h u rs y m o n s 对肖邦乐曲的描绘也 可算得上妙笔生花,他把人的五种感觉揉和在一起,写入诗中: s o f tm u s i cl i k eap e r f u m ea n ds w e e t l i g h t ( 悦耳的音乐像香花和 柔光) g o l d e nw i t ha u d i b l eo d o u r s e x q u i s i t e ( 散发着可听见的芬芳气味 的金光) s w a t h em ew i t hc e r e m e n t sf o re t e r n i t y ( 用寿衣把我包裹,让我 永生) 诗中的听觉( m u s i c ) 与触( s o f t ) 通,又与嗅( p e r f u m e ,o d o u r ) 相连。继而又移向视觉( i i 曲t ,g o l d e n ) ;“s w e e t l i g h t ”叉将视觉移向味 觉,“a u d i b l eo d o u r s ”则将嗅觉移向听觉。“s w a t h em ew i t h c e r e m e n t s ”又一次与触觉相通,而“f o re t e r n i t y ”又使听觉与心灵之 感融为一体。于是,作者把聆听尚邦乐曲时那种五觉相通,全方位、多 角度的享受描绘得淋漓尽致。 1 3 汉英比喻中比喻成分的共性 1 3 1 喻义相同,喻体相同 尽管汉荚民族操不同的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赖以生存的自 然环境存在差异,使用喻体的语境不同,传递的情感有异,但人们对 比喻的接受心理大体相同,这一共性使得人类对自身、对外界产生了 一定的共识。因此,在汉英这两种音系、形态、结构截然不同的语言 里,我们常发现某些比喻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喻体对同一本体设喻, 语言结构也大同小异例如: ( 1 ) 名词类比喻性词语 汉英 生命线l i f e l i n e 纸老虎p a p e rt i g e r 独角戏 o n e m a ns h o w 多米诺效应d o m i n o e f f e c t 连锁反应 c h a i nr e a c t i o n 影子内阁s h a d o wc a b i n e t ( 2 ) 动词类比喻性词语 汉英 被牵着鼻子走b e l e db yt h en o s e 趁热打铁 s t r i k et h ei r o nw h i l ei ti sh o t 混水摸鱼 f i s hi nt h et r o u b l e dw a t e r s 如履薄冰 b e o nt h i ni c e 引狼入室l e a d aw o l fi n t ot h eh o u s e ( 3 ) 形客词类比喻性词语 汉英 轻如鸿毛 坚如磐石 a sl i g h ta saf e a t h e r a s f i r ma sar o c k 8 处女作m a i d e nw o r k 黄金时代 g o l d e na g e 酸葡萄 s o u r g r a p e s 以上汉语比喻中本体与喻体基本上与英语中的本喻体一致。 1 3 2 喻义相同,喻体相异 语言是文化曲载体,比喻作为一种能使语言更真切、更生动的重 要修辞手段,也不可避免的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 的入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诸方面的相似与不同,形成了对自身、对 外界的共识与差异但是这种共识与异义的界限并不都是相当清晰 的,这一现象反映到比喻上,就造就了一些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的情 况。因此,在汉英比喻中,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例子俯拾皆是,如: 汉英 瓮中之鳖 ar a ti nah o l e ( 洞里的老鼠) 水底捞月t o f i s hi nt h ea i r ( 在空中钓鱼) 孤注一掷p u t a l lo n e se g g si no n eb a s k e t ( 把所有的蛋放 进一个篮子里) 胆小如鼠 a st i m i da sar a b b i t ( 像兔子一样胆怯) 犟得像头牛 a ss t u b b o r na sam u l e ( 像骡子一样固执) 烂醉如泥 a sd r u n ka sam o u s e ( 醉得像只老鼠) 四面楚歌u n d e rf i r ef r o ma l lq u a r t e r s ( 住地周围都是火) 一箭双雕 k i l lt w ob i r d sw i t ho n e s t o n e ( 一石击二鸟) 有钱能使鬼推磨m o n e ym a k e s t h em a r e g o ( 钱使母驴走) 半斤八两 作茧自缚 三思而后行 s i xo f o n ea n dh a l f ad o z e no f t h eo t h e r ( 六个对 半打) a s y o um a k ey o u rb e d ,s oy o um u s tl i v eo i li t ( 自 己铺床自己睡) l o o kb e f o r e y o ul e a p ( 看了再跳) q 热锅上的蚂蚁a c a to nh o tb r i c k s ( 猫在热砖上) 一模一样 a sl i k ea st w op e a s ( 像两颗豌豆那样相似) 一清二楚 a sc l e a ra sc r y s t a l ( 像水晶一样透明) 贪得无厌 a sg r e e d y1 1 , 4aw o l f ( 像狼一样贪婪) 摇摆不定t o s w i n g l i k eap e n d u l u m ( 像钟摆一样摇晃) 弱不禁风a s w e a k a s w a t e r ( 像水一样弱) 有条不紊 a sr e g u l a ra sc l o c k w o r k ( 像时钟一样有规律) 以上例句中,汉英喻体有很大差别,如汉语的“瓮”与英语的“h o l e ( 洞) ”,“鳖”与“r a t ( 老鼠) ”,“水底”与“i nt h ea i r ( 空中p , “捞月”与“f i s h ( 钓鱼) ”,汉语与英语比喻的喻体可以说是相差 甚远,有的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的喻义却惊人的相同。 l - 3 3 汉英比喻结构的相似 汉英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但比喻的结构却惊人地相似。明喻里 汉语常用“a 像b ”,其他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似、似的、好似、 好比、如、如同、仿佛、像一样,般”,暗喻中常用“a 是b 、a 成为b 、a 变成b ”;英语明喻的比喻词常用“l i k e ,a s ,j u s t - i s ,a s a s 、 a si tw e r e ,m i g h t m a ya sw e l l ,t i l ew a y ”等,英语隐喻的公式为 “a + b e ( 系动词) + b ”。例如: a 汉例: 例6 可是喜欢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 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帐惘。( 钱钟书( ( 围 城) 例7 深秋的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煦暖得像阳春三月。( 吴 伯萧【猎户) ) 例8 两条腿像木棍一般硬直。 例9 泪珠像断线的珍珠一样滚淌。 例i o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b 英例 例1 1s h ei sl i k eag r a n d m o t h e r t oa l lo fu s 她像老奶奶一样对待我们所有的人 例i 2 t h ef l a m e s ,l i k eaf i ) r mo f w i h l l i f e ,c i 。c 1 ) t a s :ll i o nc i e e l ) s o ni t sb e l l yt o w a r di t sp r e y 火焰像条野兽,狮子般匍匐着 扑向它的猎物 例1 3 t h e y o u n g h u n t e rw a sa s s t r o n g a sal i o na n da sk e e ne y e d a sa n e a g l e 这个年轻的猎手身体强壮得像狮子,眼睛犀利得像老鹰 例1 4 w h e n t h ec u r t a i nf e l l ,t h e r ew a sas t o r mo f a p p l a u s e 屏幕落下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以上汉语例句中使用“像、像一般一样”,英语例句中使用 “l i k e 、a s ”表示明喻;汉语用“是”,英语用“b e ”表示隐喻,汉英比 喻的表现结构是相似的 二汉英比喻的个性 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 结构,在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句法结构和语序等方面都有差异; 词的搭配范围不同,语言的音韵节奏不一样,有些性质相同的比 喻,在结构上和使用范围上却互有参差。同时,还由于汉语民族 与英语民族的历史渊源不同,文化背景有别,生活环境有异,在 文化上和认知思维方式上也存在差异,这样就形成不同的审美意 识和思想方法因此,往往在对同一对象和同一概念进行比喻时, 双方却使用不同的喻体,或不同的比喻手法,这就构成了汉英比 喻的个性。 2 1 汉语比喻的个性特征 2 1 。1 古汉语的比喻格式 虽然现代汉语的比喻格式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但是古代汉语 的比喻格式却大大地不同于现代汉语,更不同于英语,这可以说是汉 语比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节试从语法的角度从语法结构上对古 汉语中的比喻进行分类 格式甲:被比喻的事物( 本体) 与比喻的事物( 喻体) 同时出现,并在 两者之间加“如”表明喻 例1 5 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氍诗荡) 例1 6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 硕人 “如”还可以用。若”、。类”,“似”、“为”、。均”、“同”、。象”、 “疑”、“犹”、“譬犹”( 或“犹譬”) 、“譬如”、。譬之”、“譬诸”、“譬 于”、“譬之如”等有比喻义的词语代替: 例1 7 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趣下也( 国语- 越 语上) 这一类格式还可以用“如然”、“若然”等凝固结构来表 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像一样”。 例1 8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 札记大学) 例1 9 文章上下相接若继踵然( 陈暌( ( 文则) 这一类格式在英语中常用“a s 、l i k e 、f o r i n s t a n c e ( 例如r 等比 喻词表示,很少使用专门的“疑、犹、譬犹( 或犹譬) 、譬如、譬之、 譬诸、譬予、譬之如”之类的文言虚词,也就是说没有相对应的这一 类比喻词。 格式乙: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甲是乙”的隐喻,以判断句式出现, 但实际上并不表示判断,因为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 别例如: 例2 0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 例2 1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论语颜渊) ) 这一类格式属于隐喻,不使用“是,成为、变成”这样的喻词, 结构以对称形式出现,英语隐喻使用的格式总是少不了“b e 、t u r n 、 b e c o m e ”这样的喻词,没有与此相对应的格式。 格式丙:由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例如: 例2 2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王勃( ( 滕王阁序) 例2 3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云上( 丘迟( ( 与陈伯 之书1 例2 4 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 ( 史记循 吏列传) 这是古汉语特有的比喻格式,英语比喻中没有这一相应的格式。 格式丁:语句显得特别简练,多用于描绘事物的形貌情态,常与明喻结 合在一起,共同对事物的形貌情态进行描绘,此句型为古汉语所特有。 例如: 饲2 5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 珥两青蛇,名日奢比尸) ( ( ( 山海经大 荒东经) 例2 6 有兽焉,其状如牛四角,人目彘身,其名日诸怀。( 北 山经) ) ) 英语比喻中也没有与此相对应的格式。 2 1 2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比喻格式 现代汉语比喻主要有识喻、暗喻和借喻。他们的比喻结构各有特 点,现将比喻的成分和比喻类型列表如下: 类别形式本体喻词喻体 明喻甲像出现像、好像、似、好比、如、仿佛、出现 乙宛如、像一样( 般、似的) 隐喻甲是出现是、形成、变为成、成为、等于出现 乙 借喻乙代不出无不出 田 现现 例2 7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朱自清c 荷塘月色) 例2 8 他那晚的睡眠,宛如梗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 钱钟书 围城) 例2 9 家乡是个贼,他能偷去你的心( 闻一多你莫怨我) 例3 0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 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 ( 藤野先生) ) ) 倒3 1 辛楣道:“人家哪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 ( 钱钟书围城) 例3 2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巍巍( ( 谁是最可 爱的人) 例3 3 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毛泽东 (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例3 4 鸿渐连“如夫人”都做不稳,只能“下堂”。( 钱钟书( ( 围 城) 以上是现代汉语比噙的三种基本类型。侧2 7 、例2 8 是明喻,表 现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例2 9 、例3 0 是隐 喻,表现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例3 l 、例 3 2 是隐喻的特殊形式,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没有比喻词,一般只 用本体、喻体构成同位式短语、偏正或短语的形式表示比喻。例3 2 、 例3 3 属于借喻,表现形式是“乙代甲”,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 都不出现。例3 3 中,“干柴”借喻革命的条件,。烈火”借喻革命的 高潮,表达了作者对革命高潮终将到来的坚强信念。例3 4 中的“如 夫人”指副教授,“下堂”指辞职这在前文中有交代:教授好比夫 人,副教授只好比作“如夫人”( 小老婆) 了。 2 1 3 汉语成语中的比喻 汉语比喻中四字成语非帮多,它们大部分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寓 言,所以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古汉语的特点。四字成语结构整齐匀称, 音节朗朗上口,吉简意赅,喻义深远,较之英语比喻,汉语成语出现 的频率要高得多在丰富的成语比喻中,大多数是用动物、植物或自 然现象做比喻,这也是汉语成语在表达方式上的一个特点比如: ( 1 ) 用动物做哈体 叶公好龙龙腾虎跃龙肝凤胆 杯弓蛇影打草谅蛇狗急跳墙 蛛丝马迹车水马龙万马齐暗 狐假虎威虎视眈眈为虎作伥 虎背熊腰对牛弹琴牛头马面 井底之蛙过江之鲫鹤立鸡群 一箭双雕爱屋及鸟门可罗雀 ( 2 ) 用植物做喻体 人面桃花寻花问柳望梅止渴 金枝玉叶枯木逢春良莠不齐 芙蓉出水青梅竹马萍水相逢 ( 3 ) 自然现象做喻体 龙马精神龙飞风舞凤毛麟角 狗仗人势盲人瞎马心猿意马 兔死狐悲管中窥豹纵虎归山 虎头蛇尾与虎谋皮虎啸龙吟 鬼哭狼嚎釜中之鱼惊弓之乌 瓮中之鳖狼吞虎咽鸡呜狗盗 鹤立鸡群 火树银花 岁寒松柏 明日黄花 花容月貌 春华秋实 风吹草动 投桃报李 风卷残云风雨飘摇一衣带水天翻地覆风驰电掣过眼烟云 云蒸霞蔚风起云涌海市蜃楼月黑风高风平浪静风花雪月 刀山火海阳春自雪饱经风霜风雨同舟雷厉风行清风明月 餐风饮露气冲牛斗青云直上波澜壮阔凄风苦雨流水行云 汉语成语比喻音韵动听,节律整齐有规律,这是英语成语比喻无 法比拟的英语比喻中与汉语比喻相似的对等语往往狠难达到十足的 。形似”,如: 汉英 如坐针毡 t os i to nt h eb e do f t h o r n ( 坐在荆棘上) 如出一辙t o r u ni nt h es a m e g r o o v e ( 沿着同样的车印走) 如释重负t o t a k enl o a do f f ( ) l i e sm i n d ( 除去心中的负担) 形同禽兽t om a k e ab e a s to f o n e s e l f ( 使自已成为畜牲) 以上中文是明喻,英文则为隐喻,二者的结构完全不同,汉语是 整齐划一的四字结构,语音朗朗上口,声调抑扬顿挫,而英语却并不 局限于四字结构形式,音韵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不仅如此,神韵也有 区别,如: 汉英 骑虎难下t o h o l daw o l f b yt h ee a r s ( 抓住狼的耳朵) 打草惊蛇t o w a k ea s l e e p i n gw o l f ( 弄醒睡着的狼) 狼吞虎咽t o e a t l i k eah o r s e ( 像马一样地吃) 杯弓蛇影t ob ea f r a i do f o n e s $ 1 1 0 ws h a d o w ( 害怕自己的雪影 子) 汉语比喻更形象、更生动“骑虎难下”意为骑在虎背上下不来 比喻做事遇到困难,又不能停下来,进退两难“虎”比。狼”更威 猛,更栩栩如生、生动形象且汉语的“难下”补充说明“骑虎”, 喻义明确。英语中“t oh o l daw o l fb yt h ee a r s ( 抓住狼的耳朵) ”却 并不让人一看就知道“进退两难”。 2 1 4 谚语中的比喻 比喻是构成谚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比喻使谚语大放异彩, 没有比喻,谚语将黯然失色谚语比喻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与英语谚 语比喻比较,汉语谚语中的比喻格式比较特殊,这里从以下方面对谚 语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叙述,我们用下列符号表示:本体为s ,喻体为 b ,喻词为o 。有的比喻后面有延伸部分,这部分和喻体有意义上的联 系,实际上是形象地说明和深化本体的,我们把这种延伸体用c 来代 替谚语比喻有下列许多种: 2 1 4 1 语句层面的比喻 形式上是比喻句,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有的喻词省略。包括明 喻、暗喻两大类细分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 1 ) 单句武:sob 式,s 不ob 式,sb 式 例3 5 厶塑堑盟竖。 s0b 例3 6 厶空不趑篮流盎 s0b 倒3 7 厶生二蕉搓。 sb 例3 8 厶走盟重墨走鹾。 sb 以上4 则谚语比喻都是单句,但结构不一样。例3 5 、例3 6 比喻结 构完整,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是明喻;例3 7 、例3 8 是暗喻,省略了 喻词,结构更紧凑从句式结构上看,例3 5 、例3 6 和例3 7 是一般单句, 喻体和本体是词,例3 8 是复杂单句,喻体和本体都是短语 ( 2 ) 单句比喻延伸式:sob + c 式 例3 9 金厶是盘整,压匿整金明 sobc 例4 0 塑韭鱼谨篮,盗墨毡盐堡,佟堡他塾舅。 s0bc 例3 9 、例4 0 比喻后面的延伸部分,不但充分显示本体的固有特征, 而且进一步展示喻体,充分说明喻体。 ( 3 ) 双句比喻式: sob + sob 式,sb + s b 式 例4 1 蕉王圭褒送堑盔,尘厶圭塞鳢韭童。 s0bsob 例4 2 厶监三蛙盘,堂皇二盘椹。 sbsb 例4 l 是两个结构完整的比喻句,例4 2 省略了比喻词。但前后两句 结构上对称,意义上对比 ( 4 ) 双句比喻廷伸式又分为三种:( s0b ) c + ( s ob ) c 、 sobc + s0bc 、( s0b + s0 b ) c 例4 3 生堑垫盘短盘,丕登魁塑,堂丝圣屡照旦,昱缝壁选。 s 0 bcs0bc 例4 4 监趄纸塞塞蓥,堂皇坦椹局显錾。 s0bcs0bc 例4 5 厶是篮,篮是氢,二丞丕吃垡堡邀 sobsobc 以上三个句子都是双句比喻结构,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加上延 伸部分,延伸部分是对前面比喻意义的补充、概括和深化。 ( 5 ) 引喻式。这种谚语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没有喻词,一 般情况下是一个喻体引一个本体,即b + s 式。有时两个以上喻体引一 个本体,古人叫比兴,现代修辞家称引喻,谚语中引喻特别多如( b1 + b 2 ) + s 式、( b l + b 2 + b 3 ) + s 式 例4 6 星遂基退出送盘,昱屋星鬟d ! 厶尘。( b + s ) 式 bs 例4 7 逝垒丕鲑,照垒丕糙,适垒丕型。( bi + b2 ) + s 式 blb2s 例4 8 挝垒盔菡,垄垒国叠,装垒盘壁,厶垒蛰塑。( bl + b2 + b 3 ) + s 式 b1b2b3s 饲4 6 是一个喻体,引一个本体,饲4 7 是两个喻体引一个本体制 4 8 是三个喻体引一个本体,这类谚语比喻喻体和本体大都是平行、对 称的句子,只有少数是三句或四句,且喻体说明的道理有引证本体的意 味。 ( 6 ) 双句单比式。这种谚语比喻有几种形式,即一个本体,一个喻 体;一个本体,两个以上噙体。例如: 例4 9 厶! 堂壁测,连盔雅量s + b 式 sb 例5 0 厶凭盎氢虚凭感,皇恁搜膀垒箍星。 s + b l + b 2 + b3 式sb1 b2b3 例5 1 厶垒螫,蕉垒星,壁鸡垒王丕王登,艘坦垒王婆婆塞篮。 sblb2b3 s + b1 + b2 + b 3 武和上一类型相比,双句单比武共同点是本体 和喻体都是句子,没有比喻词;不同的地方就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本 体多是人情世故,哈体多为自然规律,以具体可感的事理比喻抽象的道 理 2 1 4 2 语义层面的比喻 许多比喻构成的谚语,由于长期频繁地使用,有了固定的意义,人 们也不觉得是一种比喻了这类谚语形式上不是比喻句,没有本体,没 有喻词,但有固定的比喻义;虽然是句子,意义却相当于一个词或短语。 修辞学家称之为“借喻”或“隐喻”我们不妨把比喻义即未出现的 本体用( s ) 来表示。这类谚语可分如下几种情况: ( 1 ) 单句式,即b ( s ) 式 一个单句阐述一件事,一种被生活证明了的经济或自然规律,是谚 语的语表意义。相比之下,人们对它并不重视,重视的是比喻义,即本 体如: 例4 9 出基煎捶量盎烂( 置塞盛堂基厶奎星盎壅丕圭) 。 bs 例5 0 蓥煎蠡届生理( 壶! 童丕盏太厶塑麴壬) 。 bs 例4 9 是自然规律喻人世规律,例5 0 是生活经验喻人世规律。这 些谚语长期直接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意义约定俗成,喻体形式意 义几乎被人忘记了。这并不是说喻体本身不重要,没有喻体,也就没有 本体,或者说,没有喻体,就没有这类谚语 双句单比武两句话构成一个喻体,即b ( s ) 式。 例5 1 丕厶虎塞,墨釜虑( 丕历险境垫丕到旦数) 。 b( s ) 例5 2 当整墓蔻蒺蓥挝,焦生鱼挂至登壅( 做皇墨蟹厦整,丕篮 b( s ) 釜噩人) 例5 l 前后两句为假设关系,例5 2 为并列关系,但前后两句合起来 构成一个喻体。 ( 3 ) 双句双比武。即( b l + b2 ) ( s ) 两个比喻句,说明一个道理。 喻体有两个,而本体只有一个 例5 3 巫里丕麴厘,奎王丕整五”( 垄窒星曼l 起缝缝煎垣佥,盘 b1b2 ( s ) 型墨避缝缝1 例5 4 主到幽煎必痘整,攫劐壅里自签童( 间堙到二痘吐燕整盟 blb2 ( s ) 墨鲤遮) ( 4 ) 多句单比式( bl + b 2 + b 3 ) ( s ) 或( b l + b2 + b3 + b 4 ) ( s ) 。 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哈体并列,每个喻体单独都可以作比喻本体,但前 几个喻体同时出现,既突出本体,又增强语势。 例5 5 蕉呕迟琏,凰呕迟室:牛喔迟壹蔓( 呕左堑鲍迟鼗,喔左 b1b2b3( s ) 董煎丕退货) 例5 6 塞进盛鉴,壑照盛塞,塑丝廛缝,塑盎盛通( 埋! 堂! 塑星) 。 b1b2b3b4( s ) 以上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将谚语比喻粗略分为多种形式,实际 上还可以再分。正因为多彩多姿的比喻,才使谚语百花园万紫千红,繁 花似锦。 汉语谚语比喻的来源与英语谚语的比喻基本上一致,都是来自民 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宗教典籍和外来语这几个方面从整 体来说,谚语是来源于生产劳动实践,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概括 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要求,愿望和理 想,这可以说是它们的共性但较之英语谚语比喻,汉语谚语比喻的 以上格式比较明显,英语里用得不多,这可以说是汉语谚语比喻的典 型特征 2 2 英语比喻的个性特征 2 2 1 英语比喻的几种常见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射线RT无损检测员初级面试练习题集
- 2025年VR交互设计师中级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建设练习题集
- 2025年农家乐厨师面试实战技巧与模拟试题
- 2025年安全生产法规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库
- 2025年摄影测量员理论知识模拟题库中级
- 2025年旅游规划师职业潜力测评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金融分析师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驾驶员安全培训技能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技术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新版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范本
- PCR实验室基因扩增检验人员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版图知识竞赛(中学组)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年西藏自治区三支一扶人员招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护士长领导力提升与团队管理技巧
- 2025年富县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届张家港市达标名校中考语文模试卷含解析
- 保密观试题含答案2025年
- DB42T 1917.1-2022 中药材 水蛭(日本医蛭)养殖与加工技术规程 第1部分:种苗繁育
- 柏拉图教育思想体系解析
- 奶茶线上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