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写作的五要与五不要.doc_第1页
高考散文写作的五要与五不要.doc_第2页
高考散文写作的五要与五不要.doc_第3页
高考散文写作的五要与五不要.doc_第4页
高考散文写作的五要与五不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散文写作的“五要”与“五不要”江苏省阜宁中学 姜有荣来源:2009 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散文写作是高考写作的一大难点,非胸有底气者实难为之。何为散文写作的“底气”?那就是丰厚的文化积淀、厚实的生活储备、过硬的语言功底等。为形象直观起见,下面以一篇高中生的散文佳作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对高考散文的写作作一指津。【金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为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点儿重,这样或许活得更有意义。请以“生命的负重”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散文佳作】生命之重江苏省阜宁中学 郁翔我曾为一棵树而感动,一棵普通的榕树却不平凡。在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山上,我见到了这棵树,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桠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我如何来形容它的粗壮呢?枝桠横斜,人已经不能亲近它。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限,就用自己的枝干造了一座宫殿,更造就了一种磅礴浩大的气势。它不能再笔直地向上生长,因为它的树冠太大。可是如此重负却没有让它低下头颅,它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了另一番辉煌。正在我惊叹之时,当地的向导捡起一枚石子,用力向树冠投去。霎时间,鸟儿的惊叫声此起彼落,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我甚至能感觉到鸟儿扑棱翅膀所扇起的风。这棵树竟是这么多鸟儿的家,它在承受自身之重之外,还包容了如此多的鸟儿!然而我想,这棵树是幸福的,它承受了生命之重,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负重的生命是如此有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巴金老人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他生在风雨如磐的岁月,社会的黑暗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身上,他弯曲的背屈向深重的地母,使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后来,爱尔克的灯光照亮了他的路,他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他滴血的心。渐渐地,巴金老人在这重负中直起身来,因为承受着生命之重,就一定要起来。他看到了远方美丽的朝霞,也看到了身后文字铺就的路,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或许今天我们会怨恨身上所负的担子太重,有时甚至会因重压和挫折而心力交瘁。然而回首所走过的路,你就会明白负重带给我们的一切。生命没有不能承受之重,负重的生命才会更加厚重。我将那棵榕树的照片放在案头,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妙手指津】一、立意追求深邃,要“红线”,不要“乱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亦为高考散文写作之要旨。这里的“入”,就是思辨的“深入”、立意的“深邃”、主旨的“深刻”。有了这个“入”,方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从心所欲,随兴驱遣。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这个“主旨”,在下笔之前一定要想“深”、悟“透”,并让它成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上述文题从立意的深度来看,可以有多个层面的开掘:“物”的负重“人”的负重。“生存”的负重“生活”的负重。“物质”上的负重“精神”上的负重。负“个人”之重负“家庭”之重负“社会”之重负“国家”之重负“人类”之重。上述佳作正是从第个层面来进行开掘的,从而凝练出了“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的深邃警句,并让它贯穿全文。这就使全文的主旨聚焦于一点,而毫无旁逸斜出之感。而在考场之上的实战中,考生的立意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请看下面的一段师生情景对话:问:你怎么会想到写散文的呢?答:因为我看了文题后,头脑中是一团“乱麻”,实在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只好跟着感觉走。而在这种状态下,写散文最好“散”吗,就可以想到哪,写到哪。殊不知,这种“散文”,“散”是散了,但“文”没有了。通篇主旨飘忽不定,若即若离,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为此,我们要提醒广大考生:散文的立意要“深邃”,而不要“飘忽”;要“点射”,而不要“散射”;要“红线”,而不要“乱麻”。在下笔之前,你一定要沉下心来,擦亮你那一双“慧眼”,把文章的主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只有这样,你才能理顺“乱麻”,并把它拧成“红线”。二、选材追求精当,要“珍珠”,不要“鸡毛”。散文的写作可谓“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所以在选材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皆可入文。但从高考散文写作的操作层面来看,选材应当追求“精当”,尽显“珍珠”的亮色。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五点:要“正切”,不要“旁敲”。因为“正切”的素材,才能直击中心意旨。要“厚重”,不要“浅薄”。因为“厚重”的素材,才能震撼人的心灵。要“大气”,不要“琐细”。因为“大气”的素材,才能膨化文章气派。要“鲜活”,不要“陈腐”。因为“鲜活”的素材,才能吸引人的眼球。要“熟稔”,不要“生疏”。因为“熟稔”的素材,才能自我深度透视。上述佳作选的素材,均为作者心中蕴蓄已久的素材,既“正切”题旨,又尽显大家气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长江中下游的一棵树冠极大,枝桠触地、飞鸟满树的大树”,清新自然,给人以神清气爽、眼前一亮之感,可谓“鲜活”;“巨擘带走雾雨电,后学追思家春秋”,“百岁老人巴金”,历经世纪风雨沧桑,掌舵现代、当代文坛,撼人心魄,可谓“厚重”。而在考场之上的实战中,考生的选材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请看下面的一段师生情景对话:问:你的散文为什么写的都是“一地鸡毛”呀?答:我这才是原生态的生活,生活中遍地都是鸡毛,哪来的珍珠。殊不知,这种“散文”,就像市井上吵嘴的长舌婆,“前五百年,后五百年”,家长里短,唠唠叨叨,让人顿生“婆婆妈妈”之烦厌,而毫无“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感。为此,我们要提醒广大考生:散文的选材须在“正切”的大旗下,“厚重”与“大气”齐飞,“鲜活”共“熟稔”一色。三、布局追求创意,要“景点”,不要“砾场”。散文写作中的布局,恰似园林的设计,匠心独运的是“景点”,胡乱堆放的是“砾场”。散文的布局虽然十分强调“一线(线索)串珠(素材)”,但不同的“串”法,就能编织成不同的妙品可行云流水,亦可九曲回肠;可排云直上,亦可斗转星移;可大步流星,亦可曲径通幽;可大刀阔斧,亦可精雕细刻;可一气呵成,亦可一唱三叹上述佳作的布局,既有细针之缜密,亦不失云海之翻腾。整体布局上,作者由“树”及“人”,而且以一个“巴金老人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的过渡句将这两个论述层次天衣无缝地缝合到了一起。在“树”的层面上,当地向导的一枚石子砸出了一番新的天地,巧妙地将“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升华至“承受万物生灵之重”,诚可谓石破天惊。在“人”的层面上,作者用“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一个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将“文化名人肩负的社会重任”延展至“芸芸众生身负的人生重荷”,诚可谓别开洞天。而在考场之上的实战中,考生的布局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请看下面的一段师生情景对话:问:你的散文怎么写得这样松松散散、乱乱糟糟的?答:我这是散文啦!“白雨跳珠乱入船”正是散文的行文特点啊!殊不知,这种“散文”,就是一座瓦砾碓。为此,我们要提醒广大考生:散文看似兴之所至,实则非常讲究布局,而且其上品是“藏巧露拙”。广大考生不仅要学会用一条“红线”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精致的“项链”,更要学会“创意”,把满地的石子摆成精美的图案,垒成别致的造型,从而摇曳出盎然的意趣,彰显出深邃的意旨。四、意境追求交融,要“妙合”,不要“斧凿”。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之合。“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象。“意”和“境”的妙合,便形成意境。清代文学评论家何绍基对“意境”的营造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不肯使人不知,又不可使人遽知。”“不肯使人不知”是说意境的营造不可过于深奥。“又不肯使人遽知”是说文章要有意味,而味要靠“咀嚼”方能品出。而从操作层面来讲,高考散文写作中的意境营造特别要注意如下两点:“意”要“契合题旨”,不要“背离题旨”。因为只有“契合题旨”,才能进而昭示题旨,演绎题旨,生发题旨,从而使题旨的内蕴更为丰厚,更为充实。“境”要“契合物性”,不要“背离物性”。因为只有“契合物性”,才能符合生活逻辑,才能不着斧凿之痕,从而于“无为之物”之中寓进“有为之意”。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意”“境”交融,才能使营造出的意境有字外味,有声外韵,有题外意。上述例文中的那棵榕树,它有“意”它不仅承受着自身的重负,而且还承受着一树鸟儿的重负。承受“自重”是一种“本分”,而在达到极限时还能承受“它重”则是一种“境界”,而且正是因为“承受了生命之重(包括“自重”和“它重”)”,所以“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它有“境”它“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桠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强烈地驱遣着“我”将这棵眼中之“树”,定格为一幅永恒的“照片”,不仅“放在案头”,而且“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这就将自然之景定格为生命之美,幻化出诗化人生的美感,余韵袅袅,回味绵长。而在考场之上的实战中,考生的意境营造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请看下面的一段师生情景对话:问:你认为散文应该怎样来营造意境呢?答:“境”是个框,把“意”向里装。殊不知,这种“装”出来的意境往往生、硬、涩、无味。其实,高考散文中意境的营造,就如同做一盘菜,原材料是“境”,要烧出的“香、味”是“意”, 原材料有钱即可买到,要烧出的“香、味”厨师也很清楚,但能不能将这道菜应有的“香、味”烧出来,关键还要看厨师的烹饪技术。为此,我们要提醒广大考生:在明晰“契合题旨”的“意”,抓准“契合物性”的“境”的基础上,还要练就一手过硬的“交融”功夫,只有将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妙合”功夫练得如火纯青,才能烧出“色、香、味、形”兼得的散文大餐。五、语言追求文采,要“陈酿”,不要“开水”。散文的语言是要追求一点文采的。“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以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就高考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三点:要“内涵”,不要“绣枕”。因为有丰厚“内涵”的语言才有让人反复开掘的内藏。要“蕴蓄”,不要“直白”。因为“蕴蓄”的语言才能勃发人反复咀嚼的阅读冲动。要“本真”,不要“矫情”。因为“本真”的语言才更有冲击力、穿透力和震撼力。上述例文中的“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的一句,就恰似陈年老窖,让人愈品愈感韵味十足:家春秋,厚厚三大本,100余万字,“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搁在手中,沉甸甸的”。家、春、秋的创作是巴金对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的一次深味,是对华夏民族所经历的深重苦难的一次沉思,更是对一个文学家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一种担当,“搁在手中,沉甸甸的”从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细细品味这个“重”,你就能品出万千“韵味”。而在考场之上的实战中,考生的语言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请看下面的一段师生情景对话:问:你认为散文的语言应追求什么境界?答:当然是辞藻华丽,最好还能煽情。殊不知,“华而不实”的散文只会让人觉得“华丽”得庸俗,“煽情”的散文只会让人觉得“催泪”的浅薄。为此,我们要提醒广大考生:要在创造“内涵的文采”上下功夫,努力锤炼出“华而有实”的语言。【超级链接】为使广大考生不撞上枪口,不重蹈覆辙,现对近年来高考阅卷老师最反感的六种考场散文作一简说,以儆效尤:1、“秋雨”体:自己既没有文化视野,也没有文化积淀,更没有文化寻根,古代文化功底不深,现代文化触及无多,外国文化知之寥寥,就去学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进行“文化苦旅”,大发“千年一叹”,结果架势拉得挺大,但底蕴又不足,搞得既没文化,也不像散文。2、读者风:读者可谓学生一族的掌中宝,80后、90后尤其欣赏其中一些名家的散淡、空灵之作,于是便搞起了模仿秀,一味地玩深沉、玩哲理,自己明明是阳光少年、花季少女,偏偏要装成一副小老头、小老太的样子,写出来的文章“老”气横秋,结果是既“散”又“淡”而无味,“空”话连篇而不见“灵”气。3、网络风:“网络”可谓80后、90后的必修课,网络散文、聊天、博客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于是一些“新新人类”便把网络情调、网络用语、网络符号一股脑地倾泻到一个个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