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北师大版2014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卞和抱璞的故事,最早见载于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奉献楚厉王。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荆山,泪尽而继之以血。王见状,使人问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悯其刑,封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其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楚厉王、武王,视宝玉为顽石,诬贞士为诳人,颠倒黑白,有眼无珠。李白怀才不遇,道路坷坎,尝诗咏其事,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郑。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卞和抱璞泣血,韩非子和李白均未言明何处荆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卞和采玉的故事。其一,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其二,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中国名胜词风俗: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其三,安徽芜湖县说。太玉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曾所刻。“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其四,安徽怀远县说。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出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人入洞中,仿佛置身玉珠帐里。洞下有石如桃,旧有题咏:元帝仙桃石,往来不识。略剖与君之,万载留踪迹。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宋哲宗元七年(1092)上巳节,苏东坡自颖州改知扬州途中,曾慕名率子苏迨、苏过同游荆山,留诗咏叹:“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明儒宋濂有游荆涂二山记,对荆山胜迹作了详细的记述:至荆山,“岩厂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卞和采玉的故事,古籍记载不仅在地点上有所歧异,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众说不一。韩非子记载为楚厉王至文王时代;汉代的刘向在新序中则记为楚共王之时;而一些地志和杂记又谓其中发生在楚平王年间,按史书记载:楚文王在位时间应在公元前677年以前;楚共王应在公元前500年以前;楚平王应在公元前516以前。前后相差150多年。孰是孰非,难以断定。玉石可分,荆山难辨。哪方地灵产宝玉,何处荆山泣忠魂,成为千古难解之谜。荆山人卞和,砍柴见凤凰站立青石,便认定石为宝石,将那不起眼的青石献厉王,失左足,献武王,失右足。文王继位,卞和想献宝,但无足,于是,在山脚悲泣三天三夜,文王知,命玉匠将青石雕琢,见光润无暇,雕成璧,以卞和之名相命“和氏璧”。卞和是砍柴人,非玉匠,仅凭“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坚定信念就认定这是宝石,其意之坚,断足也不能磨其志,失双足,不能行走,也不知几十年如何生活。为献宝,堂堂七尺男儿,号啕于荆山之下,幸好这果真是宝石,倘若本身是普通石头一块,岂不双足白砍,眼泪白流?和氏璧现世,遇上卞和这样的傻人,以泪相浇,以血铺道,从而奠定了它不平凡的一生。和氏璧的不平凡还在于遇上一个“好时代”,王侯将相迷信“璧环象天”,它就成了无价之宝,从它被雕琢得晶莹剔透,浑身散发宝光时,它的身价一天高似一天,由璧玺传国玺,身份几与皇帝相等,甚至让人不惜以城池,以性命相交换。“和氏璧”的确威风,它是皇帝的宠物,权利的象征,被施与人时是皇上的大恩惠,住朱红楼阁,锦衣玉盘,出门车马开道,小心翼翼,所遇崇敬之目光,这身份,除皇帝能享,还有几人?古曰:“高处不胜寒”。“和氏璧”所住之处已是人间极限,其上是雪风,冰风,它所见的人间欢乐只是在其未成璧之时,其后所见都是血腥杀戮,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王朝更替,而自身,也因这耀眼光环惹来杀身之祸。先有蔺相如设巧计,从秦昭王手中夺回,差点同蔺相如一同赔了性命,再有孝元太后使命一摔,被摔缺一角,后王莽用黄金修补,也应证了“伴君如伴虎”之言,它还多次被盗,即便现今还不知在何方流浪。“和氏璧”威风凛凛,却过的苦不堪言,倘若它知道荣华富贵所要付出的代价,定会拒绝凤凰降落,卞和以身献宝,还不如就呆在青石里,呼天地之灵气,见自然之风光,花草树木为伴,清风明月为伍,过的还自在逍遥,偏偏不由自己做主,做了一块宝玉!“和氏璧”怎么也脱不了血腥的,它由楚到秦,秦始皇时为玺,刘邦时为“传国玺”,王莽时身受重伤,后到曹操,再后来音信杳无。每一次交接,都有多少亡魂相伴,多少鲜血相浸,血流成河,“和氏璧”就在血河中间飘荡,红的血,白的璧,真可谓触目惊心,即便有光,在浓稠的血浆中也散不开。“和氏璧”一生始终伴着各种各样的目光,敬畏的、贪婪的、悲戚的。它历经了人间的大悲欢,集爱愁于一身,这也不能怪它,它只是比一般人更多地了解人类。孝元太后称它为“亡国玺”也没错,任何朝代都有开始和灭亡,它转移到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