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布莱克案件社会学理论研究.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布莱克案件社会学理论研究.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布莱克案件社会学理论研究.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布莱克案件社会学理论研究.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布莱克案件社会学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案件社 会学理论在法学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能对案件社会学理论做一个概 括的了解。案件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摒弃了以往将价值、功能、利益或规则 的分析作为法社会学研究基础的方式,力求一种科学的法学。通过案件社 会学理论的运用,将有助于我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重新认识事物即按 照法律的本来面貌来重新认识法律。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和实证材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借 助一些研究者的相关成果。 文章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目的。在美国法学界流行的是由詹姆斯和霍姆 斯开辟的实用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法学,布莱克倡导的案件社会学却独树 一帜。 本文研究案件社会学, 并非因为其在当代的美国法学界中标新立异, 而是因为案件社会学的理论确实值得人们尊崇,也配得上伟大的字眼。研 究案件社会学,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实证主义法社会学的认识,有助于我们 的法学和法治事业,尤其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休戚相关。在这部分中, 重点介绍了布莱克的学术生涯,并且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历史的梳 理,探析了布莱克案件社会学的思想背景和理论来源,初步解释了案件社 会学的理论为什么既受到热烈的赞同,也受到拼命的反对。 第二部分,首先简要分析了案件社会学与三大法学思想以及现实主义 法学和行为法学之关系,探究了案件社会学的哲学基础和流派归属。文章 认为,布莱克在创建案件社会学理论的过程中,主要从分析法学吸收了对 其有用的元素,始终固守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实证主义立场,严格区分实 然和应然,同时,有意识地规避了自然法学和历史法学。案件社会学滥觞 于法律现实主义,但是,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布莱克的案件 社会学与法律现实主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把美国法律现实主义 法学看作是传统法社会学与案件社会学的一个中继站。 在盛行实用主义法学的美国,布莱克所倡导的以严格的实证主义哲学 为基础的案件社会学有些离经叛道的意味。在法律的运作行为和社 会学视野中的司法等著作中,布莱克有意识地吸收了这种在美国历来曲 高和寡的哲学观念进行思考,并对法律现象做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研究。 2 案件社会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社会学法学则是其流派归属。 没有一门科学是漫无边际的。案件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自然应该具 有自己确定的范围。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根源于他的社会调查实践,这些 社会调查实践及研究主要是在密执安大学读法学研究生、其后在耶鲁大学 法学院和社会学系任教、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以及弗吉尼亚大学社会科学系 任教授时完成的。文章以法律的运作行为和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 二书为基础,对案件社会学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分析。重点研究了案 件的社会结构对法律适用的影响。 第三部分,案件社会学理论的运用。文章以基层人民法院的真实案例 为实证材料进行研究,证成了案件社会学理论的科学性。文章认为,围绕 这样一组案件的处理,比其他案件都更现实,更充分,更集中,更直接地 例证了法律的原则规则和原理,本身并不足以预测或解释案件是如何 处理的。每一案件其所包含的社会关系影响了案件处理的最终走向,在司 法实践中,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这也是对机械的法律条文主义以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反讽和背离。总之,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错综 复杂的关系,案件的社会结构对案件处理的影响在这一组案件中得到了直 接、生动、鲜明的反映和体现。 对这样一组案件进行实证、经验微观层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地方,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 为在其它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这是获得真正的科学结论的最好方 法。 第四部分是对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当前中国 法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应该提倡多元兼容,但是,我们也更应该分清法学研 究在方法论上的主流和非主流。中国法学正处于一个转折阶段,这个转折 不应是朝向哲学和文学批评,也不是朝向政治学和伦理学,而是朝向社会 学,这是我们比较缺乏的方法,也是我们中国法学走向科学的基础,是在 方法论上有待发展的主要方向。法学的历史反复表明,用于研究工作的方 法是否正确和有效,对于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由美国社会学家布莱克所创立的案件社会学,没有像法学家、法律人 那样囿于自己职业利益所产生的的偏见,从而避免了产生一种“法律拜物 教”的极端倾向。案件社会学对法律采取了一种不同于法学家、法律人的 立场和态度,这种理论所体现的简朴的思维风格和健康的常识观点,对于 3 被过度的理念偏好所“浸没”的中国法学界具有清醒的开窍之作用。案件 社会学和传统法学彼此兼容并蓄,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它们在趋向 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这个总体目标上是殊途同归的。 关键词:关键词:布莱克 法律的运作行为 社会结构 案件社会学 1 1 abstract the principal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analysis of blacks sociology of the case. it would put forward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to inquire into the role that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playing in legal theory. such an approach would discard those past method tha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lue, function, benefit or rules, and it seeks for a scientific law theory. putting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to practice will help us recognize things anew according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that is , recognize law again according its own original appearance.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challenges conventional thinking about the sociological research of law and off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legal life.its scientific method tries to eliminat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ways. by discussing black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we can view the law from a new angle and find many factors which affect law in social lif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and its method,review its source, genelize its main idea and discuss the gains of its scientific method in the sociological research of law.this paper used some researchers relevant results. the main study method the paper took is that combining reading carefully with study the positive materials while refering to some related studying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advocated by black is unique in the law field of usa because jamess pragmatism philosophy and holmess pragmatism law are more popular. this researching of the case sociology in this paper is not because it is unconventional in law field of usa but because it is real worthy of honoring and naming with the great word. studying the theory will help us get more idea about the positivism sociology and develop our law and legality in particular related with justice renovation closely. this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d blacks academy career and thought background and the origin of his theory by arrang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legal thought. this part also explained why the sociology of case not only be warmly agreed but also be protested 2 fiercely. chapter: at first ,this part will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logy and the three legal thought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ealism law and action law as well, inquired the philosophy basis of case sociology and which school the case sociology should belong to. the article says , in the course of black initiated the case sociology theory, he mainly absorbed the useful elements form analytical school of law, always insisted in positivism view of objective and neutral value , strictly differentiated the reality and ideal, meanwhile, avoided natural school of law and historical school of law purposely.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is abused in law realism but its philosophy basis is positivism and belongs to sociology law. there is no science without edge. as a kind of science,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should have its own definite scope.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se two books“the behavior of law” and “sociological justice”, made a relative deeply analysis of the case sociology. it engaged in researching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case e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 this paper took “the behavior of law” and “sociological justice” two books as the foundation,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ructure of case. focused on the case of the social fabric of the impa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chapter: this part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real cases from the basic courts, confirme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the conclusion got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with positive and microscope experience maybe couldnt be applied in other field, but , it can be used as hypothesis and comparison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investigation.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get real scientific conclusion. chapter: this part is the conclusion and estimation of blacks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which initiated by american sociologist black didnt limit itself into the bias origined from its own 3 vocational profit just like other jurists and law man ,therefore, it avoided igniting a extreme tendency of the law fetishism.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took an attitude and view towards law and which are different form justist and law man, simple thought style and healthful common sence indicated by this theory could illuminate the china law field which immersed in excessive idea preference. the case soci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law are compatible and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 they will be in the same way to achieve the general goal of developing marxism law. key words: black; the behavior of law;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sociology of the case 1 目目 录录 一、引 论 . 1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 1 (二)学术地位和法学理论评价 . 3 二、案件社会学 . 7 (一)与三大法学思想之关系及其哲学基础和流派归属 . 7 1与三大法学思想之关系 . 7 2与现实主义法学之关系 . 8 3与行为主义法学之关系 . 8 4哲学基础和流派归属 . 9 (二)法律的运作行为 . 11 1“行为”概念的引入 . 11 2法律的概念 . 11 3法律运作的定律 . 11 (三)社会结构决定的案件社会学 . 13 1法律变化的基本函数 . 14 2案件的社会结构 . 15 3重构案件的社会结构 . 17 三、案件社会学理论之运用 . 21 (一)材料的搜集 . 21 (二)以这组案件为实证研究材料的理由 . 22 (三)规则与行为 . 23 1规则 . 23 2行为 . 24 四、结 论 . 28 参考文献 . 31 1 一、一、引引 论论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苏力教授在法律的运作行为一书的“译后记”中讲到:“正如一些美 国法律社会学家所评论的,此书是实证主义法学(positivistic study of law, 不同于legal positivism)的一本总结性著作,因而也是一本代表性著作。”1 季卫东先生甚至认为, “在目前的法社会学的许多文献目录中, 法律的运 作行为应是必读经典之一,与梅因(henry maine)的古代法、埃利 希(eugen ehrlich)的法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旗鼓相当。”2苏力教授推 荐该书的原因是“该书文字简洁、 明确、 精确, 以公式的形式总结地表述了 一些研究的结果,同我们日常生活经验联系比较紧密,直观性强,令人有 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考虑到我国法学界实证研究传统的淡薄,研究方法 比较单一,此书也许会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3虽有苏、季二位先生的推 崇,但是在我国,布莱克(donald j.black,1941)4及其案件社会学5非 但没有走红,甚至极受冷遇。以布莱克创立案件社会学的代表作社 会学视野中的司法 一书为例, “这部以社会学家的敏锐, 对美国等西方国 家的司法体系进行了十分冷静的剖析,以大量的实证材料为基础,对西方 法制社会的分析确实是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的书”6由郭星华教授等译成中 文,于 2002 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不仅从未再版,而且被某著名法律书 店放置于半价处理书的区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对布莱克教授所 创立的案件社会学理论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评价: “拥护者认为他把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的相伴变异法等认识论和方法论运用得游刃有余,为 法的科学研究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可跻身学术泰斗之列;责难者认为他 只不过把常识体系化了,关于法的运作的那些一般命题根本无法证伪(但 有人提供实例说明布莱克的命题是可以证伪的),因而它们不是无谓的就 1 美布莱克: 法律的运作行为 ,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39 页。 2 同上注,译序,第页。 3 同上注,第 239 页。 4 布莱克(donald j.black),理论社会学家、案件社会学的创始人,1941 年生,1963 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那 州大学,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1965 年和 1968 年在密执安大学分别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 获得 russel sage 基金会的博士后奖学金。1970 年获得博士后学位后,布莱克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 法学院和社会学系任教, 1985 年至今在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其代表作有(法律社会学的范围 (1972 年)、 法律的运作行为(1976 年)、 警察的行为方式(1980 年)、两卷本编著社会控制的一般理论(1984 年)、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1989 年)、 纯粹法社会学的认识论 (1995 年)及法律的几何学 (2002 年) 。 5 中文“案件社会学”一词见之于我国学者的著(译)作,最早的一处,据笔者所见,应为郭星华教授所 翻译的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于 2002 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6 美布莱克: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 ,郭星华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70-171 页。 2 是虚幻的。”7案件社会学的理论既受到热烈的赞同,也受到拼命的反对。 奠定案件社会学理论基础的作品见之于我国学者的著作,最早的两处,据 笔者所见,一是王子琳先生与张文显先生分别担任主编与副主编的法律 社会学于 1991 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提到布莱克的法律社会 学理论时, 是这样评价的“20世纪60年代又出现了一股反叛正统法社会学 的思潮,即以美国法学和社会学教授为代表的纯粹法社会学思潮。不过 它没有得势。”8二是沈宗灵先生所著现代西方法理学一书,在本书的 第四编“社会学法学”部分,沈宗灵教授用十页的篇幅评介了奠定案件社会 学理论基础的法律的运作行为一书(沈先生将本书的书名译为法律 的行为)。 这两个出处证明,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案件社会学理论就依靠 其对法律运作行为的精确分析和研究引起了中国法学家的注意。沈宗灵先 生认为,“从布莱克这一著作(法律的运作行为)中,我们能够发现不 少可以同意或借鉴的观点。”9张文显教授则认为,布莱克的法律社会学理 论“不过是凯尔森的纯粹法学的翻版。它是以不可知论、价值相对主义和 极端的实证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 ”10虽然其对法律的运作问题的 认识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但是由于其受到阶级的、世界观的和方法论 的局限,它们没有揭示出甚至有意掩盖法的根源、法的本质和法的发展规 律,因而总体上来说是不科学的。11 虽然沈宗灵先生在其现代西方法理学一书中就已评介了布莱克的 法律的运作行为,但真正完成全书翻译的却是在该书英文版首次面世 的 17 年之后由苏力和唐越完成并列入季卫东担任主编,张志铭、贺卫方 担任副主编的“当代法学名著译从”出版。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 则于2002 年由中国人民大学郭星华教授等翻译,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在美国法学界流行的是由詹姆斯和霍姆斯开辟的实用主义哲学与实 用主义法学, 而布莱克倡导的案件社会学颇有 “躲进小楼成一统” 的韵味。 本文研究案件社会学并非因为其在当代的美国法学界中标新立异或特立 独行甚至离经叛道,而是因为案件社会学的理论确实值得人们尊崇,也配 得上伟大的字眼,研究其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实证主义法社会学的认 7 布莱克,前注 1,译序,第页。 8 王子琳、张文显: 法律社会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1 页。 9 沈宗灵: 现代西方法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35 页。 10 张文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1 页。 11 同上注,序言,第 2 页。 3 识, 有助于我们的法学和法治事业, 尤其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休戚相关。 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案件社会学所奉行的无疑 也是与此相同的基本信念,这种理论认为不能抛开社会差异去观察法律体 系,正如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一书中所说,“差别待遇是司法生活的重 要特点,以至于差别待遇这个概念在法社会学中是多余的。”12学习和借鉴 布莱克教授创建的案件社会学, 将有利于“提高律师、 检察官、 法官或任何 其他在法律世界探索的人们的工作效率。 ”13有助于我们正在推进的司法改 革,提高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并深入思考中国转型时期的法律与社会的 关系等问题。 (二)学术地位和法学理论评价(二)学术地位和法学理论评价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当布莱克还只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时,他就参加了关于大城市地带犯罪和法律实施的一项大型调查项目,负 责其中警察行为的研究部分。无庸置疑,这段经历对他日后学术观点的形 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个时期也正是美国法社会学发展的黄金时 期,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革新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以此 为契机,法社会学的研究在吸收不同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发展 的兴盛局面,并形成了以丹佛大学、西北大学、维斯康辛大学及加州大学 伯克利校区为中心的研究基地。而位于麦迪逊的维斯康辛大学在热衷于法 的社会科学化的哈斯特的领衔下,形成了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维斯康辛学 派。他们把法视为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并通过实证方法研究法与社 会的行为过程。这种科学主义的实证法学对正处于学术定位的布莱克日后 所创立的案件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正是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更为纯粹的法社会学。从 1970 年开始,布莱克先 后执教于世界著名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社会学系,现在是弗 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布莱克教授是纯粹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 成果和著述多次荣获美国社会学协会的“理论奖”、 “杰出图书奖”以及“杰出 学术奖”。 在这几十年中, 布莱克教授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一个目标 让法律听命于科学,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研究法律现象,提供一整套用 以分析、解释和预测法律变化的客观普遍的方法和理论,它不仅适用于美 12 布莱克,前注 6,第 18 页。 13 同上注,第 18 页。 4 国法,也适用于纳粹法,不仅适用于颇费猜详的传统的中国法,也适用于 殖民地法和革命法。这样,布莱克教授的案件社会学理论就在同当时的伯 克利学派14的论战中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了。 针对布莱克的法社会学理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诺内特 (p.nonet)发表了为了法理社会学,强调法律社会学必须是法理社会 学(jurisprudential sociology),并明确提出了伯克利学派所倡导的“法社 会学”的基本纲领:首先,法社会学必须是精于法理学的;其次,法社会学 必须对政策有弥补价值;再次,法社会学必须认真对待法律理念;最后, 法社会学分析必须统合法理学分析和政策分析。它既要重视法律规范和法 律制度的发生根源,又要重视法律制度追求的目标。它不仅应当把法律看 作以文化为条件的规则体系,而且应当把法律看作发展道德和满足道德要 求的工具。15简而言之,诺内特教授认为,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不应局限 于对行为的数量的科学研究上。如果将价值评判拒之门外,这就意味着在 法社会学的研究中宁要无知也不要偏见;但实际上“偏见”(即利益、同情、 感觉力和兴趣等)具有促进思考的能量,在无视一切价值的布莱克的案件 社会学理论中知识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伯克利学派的基本纲领充分体 现了与案件社会学理论所倚赖的实证分析方法相对立的规范分析方法的 基本精神。这场争论也在法社会学起步较晚的英国引起重视,著名法社会 学家艾伦 亨特在 法社会学的分歧和矛盾 中对案件社会学的方法论作了 一定的分析,他指出,案件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将法律视为一种行为现 象,由此清除所有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这种刻板的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是 法律现实主义传统的继续和发展。16 罗杰 科特威尔认为,案件社会学理 论是法社会学中最严格的实证主义。他不赞同这种极端的实证分析方法, 同时也反对规范的分析方法, 主张兼而有之: “对法律性质的理解不仅要求 对法律原则和制度,而且必须对法律制度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系统的经验 式分析。”17“法律既是事实,又是价值。”1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美 国法学院这一传播法学思想的主要领地里,案件社会学的理论是受冷落 14 伯克利学派是 19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社会法学支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伯克利加利福尼 亚大学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成员而得名,该中心办有法律与社会评论杂志。伯克利学派的核心人物是 该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浦塞尔茨尼克(p.selznick,1919)和诺内特(p.nonet,1939) 。 15 nonet,for jurisprudential sociology,lawsociety review,转引自张文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 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2 页。 16 alan hunt,dichotomy and contradiction in the sociology of law, (1981)8 brit.j.law.47.转引自张乃根: 西方法哲学史纲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31 页。 17 同上注,第 532 页。 18 同上注,第 532 页。 5 的,尤其是貌似行为主义的方法。法学家们感到这种方法很不舒服, 甚至是咄咄逼人的。对他们来说,法律就是规范,或语言,或意识形 态,或修辞,或意识,或过程,唯独不是行为,而行为主义的方法依 然将在法学院之外。 有中国学者认为, 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理论“过于注重具体的法行为而 忽视法的价值研究,过分强调法的定量研究而忽视法的定性分析,片面主 张价值中立而回避法的阶级性和价值取向,一味坚持事实为法学的中心问 题而把事实与法律规则任意割裂开来,所有这些都是违背科学性的要 求。”19“案件社会学赶时髦搬用政治学行为主义关于客观观察和准确分析 的研究模式,说到底,无非是在方法上追求出奇制胜,而在理论指导上却 陷入了非理性的泥坑。”20归纳案件社会学理论受到的各方面的批评,主要 有五点: 一是案件社会学是法社会学中最严格的近乎自虐的实证主义,是极端 的实证分析方法。法律具有“应然”和“实然”的双重性,因此,法律既是指 示性的规范,又是描述性的事实,或者说,人们可以从法律的效力和法律 的功效两方面来考虑问题。案件社会学的理论固执地将法律的双重性加以 分离,否认事实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忽视价值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研究 方法。21二是案件社会学运用经验社会学的方法对法律与社会各层面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希望法学成为一门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紧密科学, 这个孔德也曾经想要实现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 目标。22三是案件社会学的理论不过是把常识体系化,关于法的运作的那 些一般命题根本无法证伪,因而它们不是无谓的就是虚幻的。23四是过于 强调法学研究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将会使法学丧失本应具有的人 文关怀和批判精神。五是案件社会学的理论忽视了潜隐于“法律变量”背后 的人性基础等因素,从而使其命题的普适化缺少跨越多元文化的可靠连接 点和支撑点。案件社会学妄图建立一个普遍主义的法律理论,但是并未为 这种普遍主义找到可靠的依据。无数学者都想使自己的理论获得跨越多元 文化的普遍主义价值,但是他们总是在寻觅普适化的依据。庞德认为,社 会学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及其功能并不是抽象的和超越时空的,而是受特 19 谢立邦等: 行为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8 页。 20 同上注,第 21 页。 21 张乃根,前注 16,第 532 页。 22 孙文恺: 社会学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6 页。 23 布莱克,前注 1,译序,第页。 6 定时空限制的。每个特定时空的社会都会面临一些涉及社会控制的重大问 题,而法律思想家则试图激励他们同时代的人去关注他们各自时空中所存 在的那些尖锐而迫切解决的问题。24因此,法律的发展变化是受其所处的 特定时间、 空间的制约的。 法律的特点也是对特定时空的文明的突出反映。 案件社会学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在追求结论的普遍性、恒定性的同时,忽视 了法律及社会存在的特定时空性;在追求理论的抽象程度之高、概括范围 之广的同时,忽视了对现实本身及其细节的准确把握。 本文的研究也将面对以上相关的批判意见,并试图找出案件社会学理 论的思考线索。将布莱克关于社会生活中各种变量参数(分层、形态、文 化、组织、社会控制等)与法律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与分析以及其对案件 社会学的研究等问题的思考梳理出来,总称为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理论。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和实证材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借助一 些研究者的相关成果。 24 美庞德: 法律史解释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5 页。 7 二、案件社会学二、案件社会学 没有一门科学是漫无边际的。案件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自然应该具 有自己确定的范围。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根源于他的社会调查实践,这些 社会调查实践及研究主要是在密执安大学读法学研究生、其后在耶鲁大学 法学院和社会学系任教、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以及弗吉尼亚大学社会科学系 任教授时完成的。有学者认为,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是战后美国兴起的行 为主义法学的重要一支。这一地位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几种关系,首先是 与法学思想中名声赫赫的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和历史法学的关系,其次是 与战前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战后在美国兴起的行为科学之间的关系,然后 是与实证主义哲学及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的关系,其中实证主义哲学构成布 莱克案件社会学的哲学基础,行为科学的方法是其方法论,社会学法学则 是其流派归属。 (一)与(一)与三大三大法学思想之关系及其哲学基础和流法学思想之关系及其哲学基础和流派归属派归属 1与三大法学思想之关系与三大法学思想之关系 无论是自然法学、分析法学还是历史法学都对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有 自己的回答方式,又以此不同的回答建构了各自恢弘的理论体系。布莱克 教授为了建立案件社会学主要从分析法学吸收了对其有用的元素,始终固 守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实证主义立场,严格区分实然和应然,同时,有意 规避了自然法学和历史法学。在案件社会学理论看来,自然法学的研究本 身就是非科学的,正义、自然法和自然权利无法通过实证和经验证实,而 法律科学不可能认识和评价法律效果,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不能在真 正的法律科学中占据一席之地。案件社会学的方法论又是反历史性的,这 一点与历史法学派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布莱克教授构建其案件社会学体 系所采用的方法论是坚持彻底不妥协的,他通过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 题的研究战略,排除了历史、文化、民族、人性及其他一切历史、规范性 前提。布莱克的案件社会学对法律的界定当然也是一种解释的方式,避开 了自然法学和历史法学进行法律科学研究所固有的障碍即规范性前提。为 了对法律进行纯粹的科学的研究,布莱克教授通过对法律运作行为 (behavior of law)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从而开创了对法律变化的定量分析和 预测研究的先河,创建了案件社会学。 8 一般认为,分析法学具有理论偏执以及对语词的刻意精微追求等特 点,分析法学将法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制定法,将法律与道德价值严格 分离。分析法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从边沁、奥斯丁到哈特的分 析实证主义法学, 他们都“注重于现实法律规则或规范本身的研究, 即注重 对概念、原则的明确性和条理化、系统化的研究”。 笔者认为,作为分析 法学派奠基人的奥斯丁之所以殚精竭虑地在法理学与伦理科学之间划出 一条明确的理论界限,提出法理学是一种独立而自主的关于实在法的理 论,只有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才是法理学的真正研究对象,其良苦 用心在于使法律人真正认识到“法的存在是一个问题。 法的优劣, 则是另外 一个问题,” 从而明确法律人的当为和不当为。笔者认为,布莱克创建案 件社会学的初衷亦在于此。 2与现实主义法学之关系与现实主义法学之关系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是适应当时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从其一 产生就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自觉维护,一种对目标的努力。现实主义法学 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借鉴了社会达尔文主 义的理论, 将法律置于整个社会中进行社会学的、 人类学的心理学的研究, 其显著特点是高举“法律不确定性”的大旗。 布莱克教授在其力作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 中讲到“尽管案件社 会学作为自觉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是最近的事,但它的理论渊源却可以 追溯到早期的学术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作法律写实主义的运动。”25 我们可以说布莱克教授的案件社会学滥觞于法律现实主义。但是,无论在 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布氏的案件社会学与法律现实主义还是有很大 的区别。我们可以把美国法律现实主义法学看作是社会法理学与案件社会 学的一个中继站。 3与与行为主义法学行为主义法学之关系之关系 为了追求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研究法律现象, 提供一整套用以分析、解释和预测法律变化的客观普遍的方法和理论。布 莱克教授首先把“行为”这个概念引入了其纯粹法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行为 是现实的可变方面。社会生活也在行为。社会生活有若干可变方 面,它包括分层、形态、文化、组织性和社会控制。”26 布莱克引入“行为” 25 布莱克,前注 6,第 3 页。 26 布莱克,前注 1,第 1 页。 9 这个概念,把社会生活可变的各个方面连结起来,使各个方面都能够相互 解释,以用来介绍其纯粹法社会学理论。因此,许多学者就望文生义地将 布氏的理论归入行为主义法学的重要一支。 那么, 布莱克教授的纯粹法社 会学理论是否属于行为主义法学的一支呢? 首先,行为科学,即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是 20 世纪 50 年代 在美国开始兴起的一种学科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