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御宅族文献综述张广楚 081246081、 定义的界定和历史渊源 “御宅”()一词原义是做敬语,指称他人房屋和家庭。1982年,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以 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条辉。随着这部动画片的风行, 开始在动漫从业者中流传。 “御宅族”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青少年族群。在中国,御宅族更多的是引申义,涉及的人群很广,他们可能是待业青年,可能是大学生,甚至可以是有稳定的工作状态的白领。2、 表现方式从积极的意义上,御宅族在具有三方面特征:虚拟信息的收集机器;永不满足的消费族群和文化价值的传播载体。从消极的意义上,也有观点指出御宅族在以下四方面存在缺陷:1、厌恶外出,却未必足不出户。2、不屑且不善交际 。3、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而虚拟的时间观念却截然相反。4、一部分宅男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3、 原因从技术原因来看:在映像资讯全面爆发的21世纪中,为了适应这个映像资讯的世界而产生。从建构主义来看:宅是一个由映像符号构建的虚拟空间。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格式化了社会个体的身份表达机会,疏离了传统社群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现实联系,但又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更少约束但却完全虚幻的替代性手段 “宅”。 从社会排斥来看:制度性排斥、文化排斥及人际交往排斥,三种排斥交互作用导致青少年自我隔离。从消费主义来看:御宅族对ACG产品的消费,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包括产品的“所指”和“能指”。4、 社会评价人们曾经片面地认为只有所谓的不良少年,不务正业之人才会成为“宅男”,但是事实上,其涵盖了涉及了各类人群,并不能仅作负面评价。行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御宅族群身上折射出了现代技术文明发展与传统社群组织及其个体身份表达方式之间的深刻矛盾。参考文献 张根强, 御宅族的三重身份【J】,中国青年研究,2008,(03). 赵思,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J】,科教文汇,2009,(04). 李江静、彭思雅,社会排斥:“宅青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vol.22.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赵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9)04- 235- 02摘要通过了解御宅族的心理活动,并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一现象,引导青年人进入健康积极的生活。关键词御宅族社会性心理防御退缩机制1 前言2008年3 月份的一期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写道“广东出现御宅族专家担心他们成为隐蔽青年”。这篇文章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首次在官方大众媒体出现“御宅族”这个词。根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合作的调查显示(4610 人参与),59.6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在这次调查中,47.1的人为宅男宅女们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该报道从御宅族的行为表现、心理特征,为自己及他人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及外在的原因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的青年御宅一代的状况,也希望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关注,让大家理性面对这一现象,帮助我们身边“宅”着的朋友们早日进入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2 什么是“宅男”,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宅男”最初这个定义是从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御宅族是指热衷于动画、漫画及游戏等次文化,以至于足不出户的族群。“宅男”的原义就是男性御宅族。后来就被引申为“对某特定事情的爱好极端偏执且不与人接触而窝在家里的人”。最初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贬义,但目前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趋于中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宅男”这个词进入中国以后,多指的是引申义。这群人沉迷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论坛,甚至回家也沉湎于某一食物,社会交往不多的人,都可以叫做“宅男”。宅男曾经是被认为因为无法适应生活而在电玩和动漫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随着日剧电车男等一系列作品的风靡,大家开始逐渐关注这一群体。以下,仅以“宅男”代指所有的御宅一族。人们曾经片面地认为只有所谓的不良少年,不务正业之人才会成为“宅男”,但是事实上,“宅男”涉及的人群很广,他们可能是待业青年,可能是大学生,甚至可以是有稳定的工作状态的白领。也许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很多,只是大家未曾意识到这已经是“宅”的_状态。通过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在中国通常这一类人群的年龄通常在2036 岁之间,其中以“80 后”为多数。通过一些在网络以及身边有这种倾向的朋友的了解,把他们的特征做了一些简单归纳。第一,厌恶外出,却未必足不出户。为了维持自己对业余爱好的狂热程度,无奈地出门工作。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每月拿着丰厚的薪水,对昂贵的动漫游戏周边产品有强大的购买力,并有收藏癖好。需要说明的是那些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援来维系自己的个人爱好的人称之为尼特族,在中国被称为啃老族或尼特族,与御宅族有着很大区别。第二,不屑且不善交际。某君在本科期间有一同学,偶尔见其来上课,与同学老师说话不超过10 句,说也尽量缩短耗时,反正是能不张嘴就尽量闭着。看到人或真心或违心的寒暄也没什么反应。“闷骚”是这类人的重要特点之一,以自我为中心,一部分人与陌生人交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第三,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而虚拟的时间观念却截然相反。他们呆在自己的房子中,时常因为沉醉于自己的世界而忘记时间,对他们来说,白天和黑夜并没有明显区别。生活、消遣方式都需要依赖介质,通常这种介质是网络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某类物质。对于“宅男”来说,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他们可能几乎没有关注,而对于最新的动漫信息或周边产品的发布,以及网络更新却非常的了解。第四,一部分“宅男”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他们往往不以为然,仍然乐在其中,所以这类人可能存在心里问题,而人们往往不易觉察。这也是为什么御宅族受人关注,遭人排斥的重要原因,而长期的御宅生活会使人意志减退,同时由于缺乏与周围人的有效沟通,社交能力退化,容易造成社交恐惧。3 当今社会对御宅族的不同看法及造成此现象的外在原因当前,对御宅生活持否定态度的较多,其中为下一代担忧操心的父母、师长占绝大多数。或许是经历、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长辈们对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在他们看来,御宅生活其实是丧失理想避世的表现。而一部分持赞成态度的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社会非主流文化只要自己的生活没有影响到他人,任何生活方式都无可非议,任何人都有其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当作者在收集关于御宅族的资料时,曾被人问到,“看起来宅男宅女和时下流行的SOHO 一族很像,为什么后者很受推崇,而前者却受到排斥?”同时包括很多御宅族也认为他们自己所做的是正常而且积极的事情,其实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SOHO 指的是那些利用互联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工作的人们,他们不受地点、时间制约,不受空间限制的白领一族。这类职业比如:音乐制作、平面设计、期货我们不排除御宅族中的部分人可能同时具备SOHO 的一些特性,但把御宅族和SOHO 混为一谈,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失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胜利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行为可能由于在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性衰退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一出生就没挨饿,一上学就没听课,一毕业就没工作”,可以说是“80 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一个写照。伴随着大学扩招、企业改革,这一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当现实生活于心中期望发生冲突,很多人选择了躲避。第二,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御宅倾向的年轻人在童少年时期很少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缺乏与人的沟通能力,不知不觉中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相对隔绝,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而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客观原因使得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意愿和能力方面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使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负担,内心想法无法及时与人沟通,形成恶性循环。第三,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网上娱乐、购物、交易、订餐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轻车熟路,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加之外来的各种关于动漫、网络的信息,和宣扬“宅”文化影视作品,也使得年轻人逐渐被这种气氛所影响。因此现在很多人很乐意称自己为“宅男宅女”,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很时尚的行为和称呼,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潮”。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赵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_(上接第235 页)4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此现象的原因及核心理论依据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成长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成为一个非要重要的环节,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不依赖别人而独立存活下来。除了物质需要以外,人类还需要精神和爱,这些都需要通过与人的交往来实现。而恶劣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了恶劣的情绪反应,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御宅”现象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呢?人类的一切矛盾冲突,精神痛苦,都是由于失去某种平衡的结果。心理平衡点应怎样把握,首先要谈谈欲望与心态的关系。欲望,是指内心的一种需要,一种不满足感。可以分为生理欲望,感官欲望和心理欲望。心理欲望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殊的欲望,源于信念。它的特性是:自我超越性。对于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满怀热情准备在工作中尽情施展才华,却发现事与愿违,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使之丧失了对原有生活工作状态的信心。加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使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自己更加感兴趣并且能让自己获得更大满足感的事情。其次,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这种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失败的现实,而是倾向于借助某种机制,来解除自己不适应和焦虑,这就是防御机制或者调整机制。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境遇,它威胁着我们心理平衡的可能,防御机制保护我们在这些关键时刻免遭可能有的伤害。防御机制的范围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范围是不同的:1)当人们经历挫折和冲突是,自动抑制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这就是压抑作用。这是无意识的遗忘,暂时地接触了焦虑,但是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是有害的。2)另外一种防御机制就是退化作用,指通过这种方式,个体渴望其生活中的更早期更快乐的时期,以便更符合少年时期的方式开始行动,以保护自己免除挫折、冲突、焦虑或更紧张的危险境遇。一个求助于退化机制的人,其性格是胆怯和缺乏自信的,只有在旧的和尝试过的境遇中,才感觉到是最安全的。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够对危机有所防御从而得到自我解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退缩?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现实中的“我”萎缩,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善交际,而在游戏、博客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敏锐和活泼;而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膨胀,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逐渐减少。如果我们能够合理使用自我保护机制,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的生活,但如果过度依赖这种自我保护的武器,就会使原本正常的生活状态受到破坏。这是一个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在不损害他人、群体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伴生的,互相影响,二者不可分割。对于我们人类自身发展来说,个性化可以使我们具有超越现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但是又不能忽视社会化,所以一个理想的个人,应该既可以较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又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只要适度把握,才能是拥有健康积极生活的快乐的人;只有走出有形的宅和无形的心灵之宅,才能看到窗外明媚的阳光。参考文献1 陈选华,吴支洁,张洪根.大学生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312- 01290- 6.2 何诚斌.心理平衡点.中国长安出版社,ISBN- 7- 8017- 5342- 9.3 李伯,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7- 5617- 0962- 5.4 申荷永,高览.心理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ISBN- 81029- 466- 0.5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 987- 309- 03509- 4.6 /4691339_d.html.7 /view/500064.htm.8 /s/2008- 03- 31/071315261069.shtml.责任编辑武孝“御宅族”的三重身份张根强根据2008 年3 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关于御宅族的调查结果显示,4610 名被调查者中,56.85%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就有御宅族群的存在,40.52预计自己在40 岁之前会成为御宅族1。根据笔者对西安市一所大学320 名08 级新生关于御宅倾向的调查问卷,63.43%的参调者对御宅族的生活方式表示理解,29.68%的参调者认为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时会选择成为御宅族的一员。御宅族的形成与ACG (animation 动画、comic漫画、game 电玩) 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人群是与电脑、网络共同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可以预计,随着中国ACG 产业的发展,御宅族群会日益庞大。如何认识这一新的族群?为何这些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青年人会放弃传统的社群生活而加入御宅族?这种选择对于其自身,对于社会有何种影响?是对现代技术文明的消极逃离还是重新发现自身后的积极选择?御宅族身份研究正是解答以上问题的第一步。一、御宅释义“御宅” (日语作,罗马拼音作Otaku) 一词的出现及意义衍化与日本动漫文化有莫大关系。在日语中,“”被作为敬语指称他人的房屋或家庭。1982 年,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林明美以“”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条辉。随着这部动画片的风行,“”开始在动漫从业者中流传。1983 年,日本专栏作家中森明夫在其系列文章Otaku 研究中提到:在诸如河森正治、佐藤晴彦等动漫名人间,以“Otaku”互称已然非常普遍。在这一时期,“Otaku”主要指动漫作品的创作者。这些动漫产业的先驱人物对作品品质精益求精,富于创新精神,开一代风气之先。出于敬意,动漫迷们纷纷仿效这些创作者,彼此以“Otaku”称呼。“Otaku”由此转而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特定社会群体,其成员以青少年为主。1989 年日本动漫迷宫崎勤连环杀人事件曝光后,御宅族群遭到媒体和大众的尖锐批评,公众形象渐趋负面。为扭转颓势,1996 年,被称为日本“御宅王”(OTAKING) 的冈田斗司夫发表了御宅学入门,创立了“国际Otaku 大学”(IOU) 等相关机构,并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Otaku 文化论,成为御宅文化研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冈田斗司夫认为:御宅族是在映像资讯全面爆发的21 世纪中,为了适应这个映像资讯的世界而产生的“新类型人种”,兼具三种特质:有着高度搜寻参考数据能力的;拥有对这个映像信息爆发的世界的适应力,有跨领域的数据搜寻能力,对映像创作者所提示的暗号,一个也不漏的加以解读与研究;永不满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现欲2。二、御宅族的三重身份1. 虚拟信息的收集机器所谓“高度搜寻参考数据能力”、“有跨领域的数据搜寻能力”强调御宅族必须是ACG 领域中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动漫爱好者的层面上。对御宅族而言,全面、深入掌握动漫、游戏产业、产品及文化的信息是其生活的永恒主题。一般而言,御宅族流连诸如日本东京“秋叶原”(Akihabara district)之类ACG 产品集中地的时间远远多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努力寻找各种最新产品、玩偶、模型、海报的时间远远多于参与其它社会活动的时间;呆在家中观看、比较、分析ACG 资料的时间也远远多于获取其他知识的时间。一物不知为学者之耻,御宅族亦必对业界作品及其衍生物兼容并收,略无遗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一定的人际交往乃是维持个体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养分。御宅族把大量时间、精力用于ACG 产品的研读,与虚构的物的交流在相当程度上代替了与现实的人的交往。久而久之,这种生活方式往往导致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社会交往的动机减弱。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反映御宅族生活的电影电车男中,男主人连与人接触时的最普通的寒暄话都说得结结巴巴,与女友约会时聊天的话题,甚至每一句答语都需要论坛上网友的帮助。电影中这些逗人发笑的情节如果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不会让人感觉那么滑稽,而应该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悲剧了。南方都市报曾经报道,御宅少年杨明能准确地说出上百本动漫书里的每个情节、台词,却不清楚自家周围有什么小区、超市。他通常不接手机,“不知道世界发生什么事情”。他也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3。收集信息之后,御宅族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映像创作者所提示的暗号,一个也不漏地加以解读与研究”。合格的御宅族应该注意到作品画面的每个细节,体察到创作者对角色属性设定的各种考量,能对作品风格流派的转演分化追本溯源,澄清匪伪之辩。这样,在普通的ACG 迷眼里的娱乐产品就上升为一种需要加以深入研讨的“科学课题”,尽管他们研读的对象本身不过是各种映像符号,不过是创作者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这种仅仅基于映像符号的观察几乎不可能真正触及作品的主要精神。非惟如此,长期耽延于各种映像符号组成的虚拟空间可能阻滞御宅族社会认知发展的正常进程。这种虚拟空间“成功地超出了个人躯体的定位能力,使他无法借助感知来组织周围环境,无法在一个原本可以图绘的外在世界中理智地标定自身的位置”4。当虚拟之物被看作真实的存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带给御宅族的往往是一种“欺骗感”、“挫败感”。驱赶这些负面感受的最便捷的选择就是再次躲进虚拟的“宅”中。在缺少有效的干预手段的情况下,这种模式的多次重复将导致御宅族思想“鬼畜化”而做出反社会的行为。较为极端的事件是1988 年至1989 年发生于日本东京都埼玉县的御宅族宫崎勤连环杀人事件,被害者为四名4-7 岁的女童。警方在搜查凶手的住所时发现了6000 多本动漫画资料,其中有相当部分涉及性变态与性虐待内容。2.“永不满足”的消费族群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其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御宅族是ACG 产业最为热忱、执着的消费族群。所谓“永不满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现欲”确当描述了御宅族为了打造虚幻但能提供更多参与感、创造感、满足感的“宅”不知餍足地去搜集和购买不同版本的ACG 作品相关周边产品的狂热消费状态。ACG 产品对御宅族喜好的刻意迎合并不一定导致其狂热的消费行为,自我身份认同及强化在御宅族消费动机创造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御宅族的“原产地”日本,ACG 产业在其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2005 年,ACG 业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11.3,是农林水产业总值的5倍还要多5。御宅产业近年来增长更为迅速,根据日本media create 商业调查公司公布的2008 御宅族产业白皮书,2007 年御宅族的市场规模高达1867 亿日元,比起2006 年的1822 亿日元增加了2.56。Japanese Times的一篇题为Wota Lota Love的报道详细描绘了日本的御宅族购物消费的情状7。在御宅族的麦加圣地日本东京的秋叶原电器街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玩偶电影促销活动。尽管促销的玩偶模特只有16 岁,这群“严肃的青年人”的数量却几乎是在场孩童人数的三倍,而且这些人放弃休假甚至正常工作追随演出从乡间直到遥远的北海道。他们是御宅族的一个分支 Wota。尽管这些举止怪异的御宅族并不怎么招人喜欢,但秋叶原的销售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们对ACG 产品的热忱和巨大的消费能力。御宅族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动漫、游戏产品的流行趋势,并对尚未“登堂入室”的普通动漫、游戏爱好者的消费取向有极大影响。2008 年在台湾地区台北市举办了“欲望与消费海洋堂与御宅族文化”展览,各种仿制动画角色的战车、机器人、怪兽、动物、妖怪、美少女琳琅满目。与当地消费水平相比,展品价格高得离谱,但御宅族们的消费号召力发挥了极大作用,普通动漫、游戏爱好者们跟随这些“资深人士”蜂拥入场,展览大获成功。与一般的收藏行为不同,御宅族购买各种产品并非谋求预期的经济收益。也不同于一般的动漫迷、游戏迷,御宅族的兴趣并非仅仅指向阅读、欣赏过程所能提供的愉悦感,他们的消费动机更多地表现出消费主义的特征。在消费主义范畴中,“消费是享乐主义的,不再是劳动和超越的过程,而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9”所谓符号不仅包括产品之“所指”,即产品本身的性质、功效,更强调其“能指”,即消费者眼中产品所具有的其他价值,而这种价值与产品本身可能并不存在任何关联。痛饮可口可乐被看作是传递快乐、健康的行为,尽管可口可乐本身并非健康食品。万宝路香烟被看作“男人味”、“野性”的象征,虽然香烟恰恰是在损害吸烟者的健康。在这种状况下,社会文化或个人经验赋予产品的符号意义或象征意义而非产品本身能更有效地解释此类消费行为的动机。对于御宅族而言,消费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完成御宅族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强化。认同(identity)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相似性;与其他御宅族消费行为类似或趋同,并彼此展开竞争,御宅族从中可以建构出某种类似普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二是相异性;御宅族消费对象及消费行为显然不同于其他的一般的ACG 爱好者。他们拥有最新、最全的产品专辑,掌握最新、最炫的流行信息,熟稔所有的映像符号的流派、风格,其观点在动漫迷、游戏迷中享有毫无争议的权威性,甚至影响ACG 产业的创作者们。“对于有些人来说,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较低的人,这完全意味着要成为某种人就必须购买某种东西”9。作为非主流群体,御宅族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焦虑通过拥有更多的“物”,成为所谓某个领域“无所不晓的人”而得到舒解。冈田斗司夫在其著作中对于御宅族近乎赞美的描述正是为了迎合御宅族建构自身身份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御宅族不过是现代消费主义与ACG 产业运营者合谋的产物,而其深层意义则在于个体争取被工业文明格式化了的身份表达机会(accessto identity expression) 的一种努力。正是在这一点上,御宅族研究才体现出其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3. 文化价值的传播载体经济角度的考察尚不足以完整解读御宅族的身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ACG 所携载的文化价值、理念可能对长期浸染其中的御宅族,尤其是对思想尚处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御宅族的观念世界产生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在这一意义上,御宅族成为文化价值传播的载体之一。有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正在取代以语言为主导的文化。视觉或影像的符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文化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10,这种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胜出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娱乐性”或“易亲近性”远远强于其它传统媒介。ACG 文化正是这样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在似乎只是给人带来愉悦的动漫人物或游戏形象身上所携载的某些不真实的价值判断内涵却可能在御宅族单纯追求娱乐的欣赏过程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御宅族的观念。与传统的电影、电视相比,动漫、游戏的题材选取更为自由。作品虚构甚至扭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往往能免受苛责。在一骑当千中,曹操、孙权竟然变为身材火辣的巨乳少女,而这些人转世后竟然都成为了日本人。这样的情节如果发生在电视、电影作品中,恐怕很难被社会认可,但在动漫、游戏中却出现了大量这样的实例。甚至刻意歪曲日本侵华历史的漫画中国入门竟然也能在一定时期内极为流行;另外,某种文化的特质往往集中体现在其所推崇的“英雄”身上。在动漫、游戏作品中,这些英雄形象所可以教化于人的往往是权力崇拜、暴力杀戮等等负面特质。圣斗士星矢中的美丽的雅典娜和英勇的斗士们传达出的却是神道教和武士道的不灭幽灵。在游戏征途中,驱动这个虚拟世界运转的动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仇恨,能够不择手段消灭对手的玩家就是游戏的“英雄”!正是因为动漫、游戏只是被看作一种娱乐的手段,一般研究者很少对其中故事的历史性、真实性细加考量,很少深思所谓“英雄”身后潜藏的价值判断,遑论热衷于映像符号观察的御宅族。由于缺少对动漫游戏中价值观渗透的警觉,大众也往往只是把御宅族看作不爱出门的人,而很少意识到整日浸染在虚幻世界中御宅族的观念的改变。虑及ACG 产业全球化的大趋势,御宅文化流行还可能意味着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2004 年,美国经济学者加尔布雷思提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能光看GNP,还要比较GNC (gross national cool),即国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长期而言,后者的效果可能更为长远、更为重要。在中国,日本产动画比例高达60;在欧洲,日本动画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在世界漫画市场上,日本动画稳居半壁江山。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成功地将美国的价值观传遍世界各地,其功效甚至胜于官方举办的大规模的国际文化交流,而日本政府近年来使用这种柔性文化传播手段重塑日本文化国际形象的努力也已渐显成效。本身就是漫画迷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2006 年曾在东京数码大学发表了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清晰地表达这一意图:“你们所做的事情已经抓住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年轻人的心”,“这是我们外务省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11”在我国御宅族们经常光顾的“御宅论坛”等网站上,很容易就能发现:他们的昵称不是某部日本动漫、游戏中的角色名称,就是某个日本动漫名人的名字,其惯用语也往往表现出浓厚的日式文化特征,他们应属这些被俘获的“年轻人”中的中坚力量之一。三、结语御宅族之所谓“宅”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家”,而是一个由映像符号构建的虚拟空间。为舒解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焦虑,御宅族不知餍足地搜集信息、购买产品为自己打造一个虚幻的“宅”,但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隔断了其与社会的交流,阻滞了其社会认知的发展,甚至隐含着某种文化传播的危险。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格式化了社会个体的身份表达机会,疏离了传统社群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现实联系,但又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更少约束但却完全虚幻的替代性手段“宅”。御宅文化折射出的现代技术文明发展与传统的社群组织方式及个体身份表达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对青年一代精神世界的复杂影响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张根强: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责任编辑/ 方奕1 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你有“御宅”倾向吗?DB.http:/ / / c/ 2008- 03- 18/ 1459517 3905.Shtml,2008- 03- 18.2Sharon Kinsella.Japanese Subculture in the 1990s:Otaku and the Amateur Manga MovementJ.Journal of JapaneseStudies,Vol.24,No.2.3王凌,廖卉.广州“御宅族”青少年足不出户N.南方都市报,2008- 3- 13.4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质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45- 246.5景宏.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6(4).6李柏.日本御宅族惊人消费力扩及娱乐圈J.商业周刊,第1050 期.7Eric Prideaux.Wota lota loveN.The Japanese Times,2005(3).89左鹏.我买故我在:消费认同动机与企业营销策略J.企业研究,2007(6).10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95.11新华社专电.日外相提出动漫外交欲靠通俗文化抓住中国人心N.京华时报,2006- 04- 30.【青少年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 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象及其引导策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1051118) ,项目负责人为李江静收稿日期:2009 - 05 - 06作者简介:李江静(1988 ) ,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6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彭思雅(1988 ) ,女,广东深圳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6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社会排斥:“宅青”现象的社会学解读李江静,彭思雅(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功能,依赖网络生存并且终日足不出户的“宅青”也“应运而生”,并以其不断扩大的人群引发了大众的关注。由于受到社会制度排斥、文化排斥以及人际排斥等因素影响,“宅青”无法与社会融合,并且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探索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轨道。关键词:“宅青”;网络;社会排斥中图分类号:C913.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997 (2009) 03 - 0015 - 03一、“宅青”:一个沉重的时髦词汇2008 年,网络热词排行榜上蹿红了一个新词汇“宅青”。它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关注和共鸣“, 宅青”也成为继抗压能力低的“草莓族”及储蓄为零的“月光族”之后的又一个流行的现代族群。近些年来,在网络推波助澜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宅青”行列。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4 610 人中,有5619 %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1 。不可否认,“宅青”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一支“颇有实力”的亚文化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所谓“宅青”,是指沉溺于家中的自由安逸而不愿与外界接触的青少年,他们日以继夜地躲在家中,并形成了依赖电脑和网络、与现实隔离的生活方式。所以,“宅”是这一“新新人类”的真实写照“能不出门就不出门,送饭上门管饱就成”。首先“, 宅青”涵盖的意义较为广泛,包括疯狂迷恋动画、漫画和游戏的“御宅族”,害怕与社会接触的“茧居族”,不工作、不学习、不进修的“尼特族”等单纯以某一原因闭门不出的青少年族群,大多数在社会上饱受挫折并渴求家中安宁的青年人都可以在这个新词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找到某种程度的归属感。“宅”诉说着这类青少年一种共同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他们面临的同样问题和困惑,因此,数量庞大的“宅青”具备影响社会的潜在力量,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次,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许多社会问题相继显现,如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人际关系淡漠,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导致社会不公正以及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个人幸福感下降等,都使得社会地位相对边缘化的“宅青”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沉重、压抑,而筑起自我孤岛的方式无疑是这个稚嫩的社会群体的一种避难策略。第三,“宅青”虽然是一个刚刚崛起的族群,但其影响力和带动力却十分惊人,正以燎原之势日益扩大。他们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承受了许多社会转型的代价,远离社会既是他们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方式,也是一种无声的控诉。从这个意义上说“, 宅青”的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二、社会排斥:“宅青”现象的根源1974 年,法国学者勒内拉诺(Rene Lenoir) 首次提出“社会排斥”的概念。这一概念原先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2 。现在,这个词的含义在社会政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领域中已经被泛化,意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简而言之,就是反映个人无法与社会融合,并且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及生活秩序之外。社会排斥有很多不同面向,但若以青少年为出发点,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别,即制度性排斥、文化排斥及人际交往排斥。1. 制度性排斥迫使青少年自我隔离欧洲共同体在欧洲社会宪章中曾指出,在现行的行政和法律制度、劳动市场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家庭和社区制度这四种机制中,若有一个或多于一个不能有效工作而使某些社会群体长期处于多方面匮乏的状况,社会排斥的现象便会浮现。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制度也处于不断地变革和重建过程中,一套科学完善的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于是,在主导群体握有社会权力的前提下,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人被排斥在各个社会制度(如教育、训练、就业及社会福利等) 的“门槛”之外,造成了社会对青少年的显性制度排斥。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渴望摆脱束缚的人生阶段,具有特立独行和反叛性的特征,因而往往被视为各种反社会和不合社会规则的始作俑者和问题制造者。这样,在一些看似平等的“游戏规则”之下,因为社会偏见而使青少年在“游戏”执行过程中面临“裁判者”实际上的不公正,造成了社会对青少年的隐形制度排斥。面对这些并不是由于个人的缺陷或不幸,而是结构性的、社会制度性的原因造成的排斥局面,青少年无法加以控制,便只好以自我隔离和自我排斥的方法,减少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以逃避现实中的挫败,逐渐成为终日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2. 文化排斥导致青少年自我排斥美国社会学家莫顿认为,个人若是缺乏文化所包含的目标以及社会所认可的手段,那么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导致个人躲避任何与现实生活世界接触的机会,拒绝任何与社会做互动的平台。这便是一种文化自我排斥的状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体系逐渐消解,新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没有一套科学明确的价值体系可以为人们所接纳和内化,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仰缺失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人尚且措手不及,青少年更是无所适从,他们找不到社会中促使他们去追求特定文化目标的诱因,而自身也往往由于青春期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特点,不愿意以社会认可的手段去实现目标,进而选择脱离现实生活世界,追求自己“超然脱俗”的价值取向。同时,成年人虽然承认青少年是前卫文化的开创者,但更大程度上却认为他们的文化是“不入流”的次文化,他们的文化活动也被定性为叛逆的根源,致使青少年文化受到成人世界或主流价值的排斥。此外,由于“宅青”的文化规模目前仍然是少数,因而对主流文化而言,这类青少年就是一个“异端”的次文化群体,他们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关怀和理解,反而被视作“离经叛道者”而大受排斥和挞伐,其结果是将这些青少年进一步推向了“宅居”的封闭空间,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3. 人际排斥将青少年推向自我封闭青少年正处于心态比较敏感和脆弱又渴望得到他人理解的阶段,他们感到孤独、寂寞,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他人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环境。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每个人都忙于竞争、疏于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淡漠和隔离,越来越趋向表面化和事本主义。正是这种事本主义式的交往,使得青少年与他人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不免产生与他人的疏远感以及强烈的不被他人理解的孤独感。在社会冷漠的背景下,一些青少年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往往会在交往中遭受人际排斥和孤立,从而感到沉重、压抑,内心深处产生了矛盾。如果青少年内心的这一矛盾长期缺乏社会支援,加上自身持续地缺乏成功经验和正面认同,他们便会对现实生活丧失信心,怯于与人接触与交流,转而以退缩在社交圈之外的方式来避免现实的打压和歧视。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青少年摆脱了现实中的角色限制,也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享有话语权的舞台,这就与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受排斥、被边缘化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迎合了他们排斥现实生活、向往远离现实生活的需要。于是,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召唤”和现实生活排斥的双重作用下,青少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在“宅”生活中越陷越深。三、对“宅青”现象的理性思考“宅青”处于一种脱离社会的非正常状态,给青少年自身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理性地分析“宅青”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途径。1.“宅青”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其一“, 宅青”造成青少年的社会焦虑,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宅”为青少年避免现实的排斥与孤立提供了一种响应策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压力,也调节了紧张的情绪。但是,随即会产生的问题是,当青少年习惯于这种离群索居并且自我封闭的调节方式后,加上缺乏有效的社会援助,他们的社会真实感就_会减弱,社会适应力也随之下降,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的能力就会减弱。这不仅增加了青少年的社会焦虑感,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丧失信心,而且会导致青少年无法在外界找到归属感,使他们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的排斥与挫败,进而形成对自我封闭生活和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长此以往“, 宅青”就会形成虚幻的、消极的人格,甚至产生抑郁、焦虑、怯于与人接触等不良心理,这对“宅青”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养成和个体社会化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其二“, 宅青”现象不利于社会整合,最终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 1917) 基于当时欧洲发生社会革命和动荡的背景提出了“社会整合”的概念。通俗地讲,社会整合是指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调整或协调社会上各自独立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要素,使之成为统一体的过程或结果。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其创立的AGIL 模式中将整合( I 功能) 看成是“借以调整和协调系统内部的各套结构,防止任何严重的紧张关系和不一致对系统的瓦解的过程”3 。时下“, 宅青”形成的根源是社会排斥,这难免使这部分青少年产生与社会对立甚至是反抗社会的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将导致社会系统内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整合。这虽然不至于引发社会的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管理学期末在线考试试题
- 南京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及答案
- 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方案
- 民医院应急救治中心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伏龙肝提取物的药理效应与靶点关联性-洞察及研究
- 动态资源分配机制-第1篇-洞察及研究
- 吉林省五地六市联盟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湖南长沙县三中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 大数据隐私保护中的零知识证明可验证模型-洞察及研究
- 3D打印生物活性材料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河北省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卷带答案解析试卷2套
-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辽宁基金投资有限公司社会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焊工安全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押题试卷
- 2025-2026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六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汽车清洗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快递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2025年江苏省行政执法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用火用电安全培训资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