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 类 号 密 级 U D C 单位代码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 指导教师职称教 授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与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完成日期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Multiple Changes of the Farmers 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撰写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版权使用管理办法”,同意大连海事大学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连海事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 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角色、阶层、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迁。从哲学角度研究和论述这种多重变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推动农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等哲学观点,考查了农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民既是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又是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践;指出了应在政策上对农民予以支持,给予农民的最实际、最根本的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地承担起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主体的重大使命。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农民历史角色的转换、阶层的分化、文化观念的嬗变等多方面的变迁:指出了农民正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真正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提出了现阶段农民阶层分化后的8种不同类别,即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揭示了农民阶层分化后的职业多样化、利益多元化、乡村城市化、意识民主化等总趋势;深入探讨了相应乡村文化氛围的变迁,农民的价值文化观念、人生文化观念和利益文化观念的嬗变。第三部分从哲学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多重变迁。确定了农民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实现的价值合理性,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进而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说明了农民多重变迁道路上的曲折性和艰难性;阐明了应充分肯定农民多重变迁的成果,并坚信变迁的前景,同时也应看到在农民多重变迁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及挫折,避免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农民多重变迁;哲学思考英文摘要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Multiple Changes of the Farmers 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AbstractChina i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 farmers take the largest population ratio, and thu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ety.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 the new era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tatus, roles, social stratum and cultural concepts of the farmers. It is thu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farmer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study the multiple changes and at the same time offer th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studies the status and roles of the farmers 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from the Marxism Materialist Historic Conception that Human is the creators of histor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History Views and Values. The study elaborates that the farmers are the creation body as well as the value body of the modernization, which two roles are internally un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rnization practice of socialism.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farmers should receive support in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most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interests in order to make full wing of their activity and initiative in the creation of history and to shoulder their responsibilities of creation body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changes in the roles, status, social stratum and cultural concepts of the farmers along with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farmers are becoming the real participators, practitioners and creators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classifies the eight categories of the farmers based on the social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namely the farm labors, off-farm workers, hired men, farmers of intellectual class, self-employed workers, private entrepreneurs,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town-owned enterprises,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the rur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study finds out the trend of multiple professions, multiple interests, rural areas urbanization, conscious democratization and so on brought forward by the social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In addition, the thesis looks into the changes in the cultural concepts, values, and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The third part studies the multiple changes of the farmers 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the change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ways, which is necessary and irreversible, is confirmed.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from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 certain thing is the unification of progress and tortuousness, the study looks into the tortuousnes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multiple changes of the farmers.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be positive of the achievements, believe in the prospects, and at the same be aware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avoid the blind optimism and negative pessimism in the multiple changes of the farmers.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Multiple changes of farmers; Philosophical thinking目 录目 录引言1第1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地位和作用21.1 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创造主体21.1.1 农民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31.1.2 农民是中国革命胜利和现代化起步的支柱力量31.1.3 农民在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出积极的首创精神41.2 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81.2.1 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和需要81.2.2 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实现不能忽视农民的力量91.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121.3.1 在阶级社会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分离121.3.2 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应当享用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成果121.3.3 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必须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主体重任13第2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多重变迁142.1 农民历史角色的转换142.1.1 中国现代化的启蒙与被漠视的农民142.1.2 中国现代化早期发展进程中的农民162.1.3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与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172.1.4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深化与农民主体角色的转换182.2 农民阶层的分化202.2.1 农民阶层分化的前提202.2.2 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表征212.2.3 农民阶层分化的途径232.2.4 农民阶层分化的总趋势242.3 农民文化观念的嬗变262.3.1 乡村文化氛围的变迁262.3.2 价值文化观念的改变282.3.3 人生文化观念的转变292.3.4 利益文化观念的转变30第3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价值审度323.1 农民多重变迁为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323.1.1 农民多重变迁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深层标志323.1.2 农民多重变迁是农村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必要保证323.1.3 农民多重变迁是农村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法治化的必要保证333.1.4 农民多重变迁是农村文化生活城市化的表征333.2 正确审视农民多重变迁的曲折性和艰难性343.2.1 农民多重变迁的不平衡性、差异性增强了农民整体变迁的艰巨性343.2.2 逆向变迁使农民现代化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和制约35结论37参考文献38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40致谢41研究生履历42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多重变迁的哲学思考引 言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社会大变革,包含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无法拒绝的普世文明。几个世纪以来,以科技革命为先导、以工业革命为主体的现代化大潮,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文明和物质生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大发展。现代化,其实质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转型。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农民问题解决得如何。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虽然具有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则和价值观念,但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不同,决定了现代化并非绝对意义的“西化”或资本主义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具有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因素,又具有中国自身的历史特殊性。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来。”所以,科学地认识、正确地处理农民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30年来,理论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成果颇丰。但从哲学角度研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历史角色转换、阶层分化、文化观念嬗变的成果还比较少,只是从一些相关性的研究中零散地看到一些认识和提法。本文选题的定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相结合为理论视角,结合农民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这一特殊国情,全面阐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历史角色、阶层、文化观念等多重变迁,从而为准确认识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从哲学角度理解农民多重变迁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点启示。- 43 -第1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发挥了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民是同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农民是封建社会稳定的主体;而农民在封建生产方式中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农民的抗争又成为破坏封建社会稳定、推动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在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中国农民成为推翻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立新中国的主力军。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它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它们积极反对这个制度,它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他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在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的历史时期,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农民占多数这一中国社会最大的国情决定了农民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体力量之一,农民的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实现,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人的现代化。笔者认为,无论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还是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选择来看,农民都是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1.1 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创造主体 谁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立的焦点。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得出人民群众,特别劳动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民始终是起主要作用的力量,当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1.1.1农民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从古至今,在人口结构上,中国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和生产群体,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现阶段,中国农民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约占世界农业人口的35%。中国农民的这种数量特征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告诫的:“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许多发展规划的失败”,“农民构成了人口最基本部分,因此农民是变迁机构的首要目标。只有影响了广大的农民,发展规划才能实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它们多数人必须改变生活方式。”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丁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321页。因此,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攸关。引导和改造中国的农民,使之成为现代化的主体,乃中国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胡锦涛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离开了农民这一社会最大群体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1.1.2 农民是中国革命胜利和现代化起步的支柱力量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一直担当了历史的主要承担者与推动者,是一支浩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创造中国现代化前提的主体力量。美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在论及现代化进程与农民关系时认为,“现代化进程以失败的农民革命为起点,在20世纪,它却经由成功的农民革命而进入高潮。那种认为农民只是历史客体,是一种社会生存形态,是历史变化的被动承受者,而与历史变革的动力无缘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对于上述观点,历史的讽刺是耐人寻味的。在现时代,农民一如革命中坚分子,成了革命的代表,随着中坚分子大获全胜,他们也作为卓越有影响的演员而步入历史舞台。然而,它们的革命作用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在中国和俄国,农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所依靠的力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得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一支不可缺少的同盟军而且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结论,使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弱势的情况下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中国农民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生产者所具有的阶级局限性,不仅与工人阶级结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而且事实上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升华,肯定了中国农民是中国抗战的主力军。他们是粮食、原料和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劳动力的供给者,是修筑铁路、架设桥梁的民工。农民不仅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新中国诞生后,农民对启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亦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毛泽东强调“中国主要的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得到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0页农民为中国工业化的启动提供了巨额资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民手中低价统购,对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低价格统销,用以维持城市居民的低工资和大工业的低原料成本,为不断地实现超额工业利润创造了条件。据有关专家研究,1952年1978年,通过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7140亿元的资金积累。农民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支撑了国家的工业化,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1.3 农民在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出积极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改善农民经济收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极大的改变了中国国民经济的面貌。1984年,邓小平在总结改革以来的经验时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看这80%稳定不稳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3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农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 (1)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抓住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这一中心环节,把农业生产经营改革作为龙头,并由此带动整个农村乃至城市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远远不限于农村,对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都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农村生产责任制实行过程进行总结时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这充分体现了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造主体。目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2)创造了乡镇企业。改革以前,中国的基本经济格局是“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即城市是先进的工业与农村是落后的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乡镇企业的创立,繁荣了农村经济,使一部分农民逐步非农化,向“二元经济结构”发起猛烈的冲击。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区,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这对于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是无可估量的。邓小平对农民的这一创造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他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他还说:“我们真正的变化还是在农村,有些变化出乎我们的预料。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252页。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了一条出路,而且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3)创造了劳动力大市场。农民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纷纷走出故土,告别家乡,向着东南沿海和城市进发,随即出现了持续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民工潮”。“民工潮”实际是向传统户籍制度、向旧的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冲击,农民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出用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机制。只有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才能改变农村人口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4)创造了股份合作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亿万农民还创造了一种新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农民股份合作制正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股份合作制不仅吸纳了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有利于解决乡镇企业及其他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困难、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农村经济发展构造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新运行机制。股份合作制已成为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主要取向,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5)创建了小城镇。没有城市化,就难以谈得上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是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村现代化建设应运而生的,是必然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为农民身份的转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大农村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被人们誉为广东“四小虎”的东莞、中山、顺德、南海,是珠江三角洲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这里的乡镇,都已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结构,率先闯出了独具特色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小城镇将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农民的市民化都将有赖于小城镇的发展。(6)实行了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以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政治体制。自198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来,农民开始享受到直接的、现实的民主。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举一村之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农民在体会着当今世界最富有现代气息的政治生活,加快了农民的现代化步伐,同时也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村民自治不仅是一次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而且是一次社会结构的重构,在村民自治的体制下,一个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的基层政权组织正在形成,并日渐成熟。在村民自治的进程中,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基层选举的价值取向。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潮流,是人类历史上最激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被裹挟到现代化的巨大历史洪流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实现现代化,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需要靠中国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意志、毅力和奉献精神进行顽强拼搏才能够实现的。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他们经受了磨炼,已经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素质,是当代新型的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的他们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创造主体。1.2 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价值的创造和价值成果的享用是统一的。但是,在阶级对立存在的历史条件下,二者又是不能完全达到统一的,而往往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创造换取少数人的享用为代价。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中,农民完全是被动的、受掠夺的对象,他们为现代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却没有享受到现代化所带来的成果。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一切旧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承担起解救农民的任务,没有也不可能承担起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责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通过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对旧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使得中国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之间建立起了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革命后又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把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因此,农民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主体,还应该是价值主体,这就表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价值定位、价值取向,还是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甚至于价值成果的享用,都必须把农民放在中心位置。1.2.1 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和需要在现阶段,农民已经构成了阶层广泛、社会结构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他们的生产经营与生产效益直接挂钩。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民的问题,侵害农民的利益,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必须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权益。(1)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主体地位。由于农民是生产经营和经济生活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必须让农民在生产经营和经济生活中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自主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只有当农民成为生产经营和经济生活的主人时,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才会得到体现,生产和经济发展才不会偏离方面,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成果才会得到充分享用,从而真正保障农民的私有财产权、土地承包权、生产经营自主权、收益自主使用权、社会公共产品享有(受)权等经济权益。(2)保障农民的政治权益主体地位。政治权益是基础,没有平等的政治权益,也就不可能有平等的经济权益和社会权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集体)事务的权利。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就要保证其参政议政,在政治生活中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要保证其参与管理国家(集体)事务,特别是农村及农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的制定,使农民的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参政权、自治权得到充分体现。(3)保障农民的社会权益主体地位。农民作为价值选择的主体,不断追求现代文明的新生活,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的面貌发生改变。伴随着农民的现代化,农村也将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只有农民充分发挥农村实践活动的主体性,注重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并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农村、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也会帮助农民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充分享用经济活动的价值成果,切实保障城乡同等的教育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社会公平权等社会权益。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农民利益放在价值的首位,把农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任何忽视农民的利益、侵害农民的权益的事情都将危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所以,能否确立农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是决定我们的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1.2.2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实现不能忽视农民的力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农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不仅强调把农民的权益放在价值取向的首位,而且还必须看到,农民又是中国现代化价值实现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因此,尊重农民的意愿与价值选择,发挥农民的作用,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基本条件。(1)尊重农民,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指出要尊重农民,不要操之过急。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小农土地所有制的消灭。我们党对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它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以自己的干预来格外加快这个过程。因此对于正确采取的旨在使小农在其必然灭亡的过程中少受折磨的措施,在原则上是丝毫不能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1页。他还说:“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取暴力,而是采取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499页。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虽然吸取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对个体农民采取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但后来仍然出现急于求成的错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导致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严重饥荒,由于成立人民公社,而产生的“一大二公”、“大锅饭”等严重背离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取得巨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他还说“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要保障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地位,就必须尊重农民,切不可过分干预、包办代替。(2)相信农民,引导、团结和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但同时我国又是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就是我们党的最基本的政治方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基本条件。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正确总结农民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的活动经验,将其提炼上升为具有统一性和指导性的政策,用以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离开了农民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党的政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农村稳定实质上是农民的稳定。只有确认农民价值主体的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尊重农民的合法权利和物质利益,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只有确认农民价值主体的地位,才能促使工农联盟建立在牢固的共同物质利益基础之上。在现代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农民在政治上免遭压迫,经济上免遭剥削,给予了农民切实的物质利益,因而建立了牢固的工农联盟。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也说明,农村社会稳定与否,关键取决于农民的经济利益是否得到了保护。目前,一些地区因农民负担过重而引发农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亦说明农民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而导致农村贫困,必然引发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确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价值主体的地位,关系到中国现代化伟大事业能否实现。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与价值选择,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保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从而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之向现代化农民转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作用,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就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胡锦涛指出的 “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讲话,2006年。我国农业人口多、综合素质较低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也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教育落后,加之长期受小农思想意识和体制的影响,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大局意识淡薄,就连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一些地方的农民也认为是党和政府的事,是乡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多年来一些地方在开展农村工作上“见物不见人”,重经济发展,轻人的自身发展,忽视对农民的教育。深入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工作做的不够。这也影响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认真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致富的典型经验,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进行民主法制思想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向现代化农民转变,得以更充分发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1.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唯物史观认为,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财富的创造者就是财富的享用者。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关系则是不同的。1.3.1 在阶级社会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分离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分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出现相分离的状况,主要表现为财富的创造和财富的占有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广大被统治者创造财富,但却得不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成果,而统治者不创造财富,却拥有对财富的支配权。社会分裂为相互对抗的阶级,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阶级统治,从而就使得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分离,一部分人的富裕是以另一部分人的贫穷为代价。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剥削阶级被消灭了,全体劳动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都是全体中国人民,农民作为现代化创造主体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民作为现代化的创造主体是其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的前提和基础,而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则是其作为现代化的创造主体的必然结果。1.3.2 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应当享用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成果中国农民无论在现代化的前提准备、现代化的启动还是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中,都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甚至牺牲,理应享受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成果。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农民的实际利益,只是一味地要求农民创造、贡献和牺牲,那么农民就会因为自己的利益长期受到损害而丧失进一步创造的积极性,就会对现代化建设抱消极的甚至敌视的态度,从而最终会退出现代化的创造主体的行列。而一旦发生这种事情,正如前文曾经阐述的,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不能顺利建设,而且所建设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因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而且,如果我们无视农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我们也很难保证农村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而一旦农村的稳定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中国的稳定也就成为问题,而在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干成。因此,无论从稳定这一现代化的前提来看,还是从现代化的完整性来看,我们都必须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即农民的价值主体地位。1.3.3 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必须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主体重任 把农民作为价值主体,最主要的是落实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也就是落实在把农民当作真正的创造主体上。在这里,关键就在于透过人民群众的活动,深入了解其真实的愿望和需要,发现其所反映的根本利益和目的追求,并使之升华为共同理想,通过制定适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转化为指导人民群众行动的纲领。这就是说,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农民群众,热爱农民群众,时刻关注农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困,我有所助;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防止任何对农民的歧视、轻视态度。给予农民的最实际、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在政策上对农民的支持,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农民摆脱各种各样的束缚,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地承担起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主体的重大使命。总之,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民扮演了现代化的创造主体的角色,同时又是现代化的价值主体,这两个方面是内在的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践。坚持农民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是坚持尊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