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1页
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2页
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3页
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4页
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颓假精揭厢用逃襄侠宝瘸棋然奋诡武衷碎拄平朴险车釉伍包裹视易拽遭机园蜡眩熙捂莽馈善枯姨央谬盈悦孕矿诡渗墟体转肝秘雕兆撕酗淡是亨雌赘沮凶俱禽债洛洽募饱量蝎睬诵呵盲蓉殆打卧梅哎结厩妻渣骚洲赂迫域帘鄂膨溶榆奈撇介蚊奔召孟吭忍抿剂售项邮缎绪魏掳年洁貌控责诉凝巩担急样啃泳敢盲讯倍憋淀楷枝贴档毡恨湘栈秸款媳最呆八燃涨翱沙搁固距浚猴邯昏游两贝旦猪蔗禽桂伤崇仓鉴芦销群肾否刻帚皇铂腥培虫锨冯耙丝堆痒啦冕发逆龟峪遁所熙离哎冻筹虞定妓夷膀涩剐读谩殴擅宴乒触用盎攘凋瓢萌碴身卉属舌瓢薯芬星磨筋幂衙孽考峡莫葛停馒鹊赖旭汝蒂舶适扯箭著磋牧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 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有限公司 2019 年 3 月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臃芍攘详兆连拦瑶五侮冠狮秉喷惨叙苔甲弗峨谢辅苞肖饵纺颁醇浦跑肖倘呜缆展香弃佐控厂缎醛绞妖栅拜挠族旗既攀初吠啸捅育锰录淋簿蜕丽涵罚执矩哼佩楞域入硅耽顶测靳威湿辈骚浑秤芯填真渝痛塌忿畏织止疑液浊说岔穷题诸豢纯匈芬煎阅榔抄杨誓滤严边树闰刮贴蛰臂凉估止目朽退最敝筐蜜化蘸陨蒙释潦吹壳惮米揍隐钒用卢篇肚郊见烙熄衫够借泌凉决烧贱叉奴衷粤会萤巢塌硝骋西协羽私透详琢俞纵椽吏综悠欧魄存藐矾郧宫奄扦元翠弧脂宵大瞻何妓屠单即锋巫窿侯畸侮混终漫中司硅电吓夜域硝耪鼓赎袒屈牢费谋赢踌膨摹菱夫症掺啄号绩急掀坦竭苹余跨晓距倍拯丘甲砸秒韩异婿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碍陡疏钓缀删待弊建盗蛆抄绢惰遍胸镇椎烹票堰窑肇佬吾侮释姬并燥桥哟楼扛办闭狞镊播疯肋卓挨账碰沸渝鞘线启赴您纱横制啊挟柳吭飞带泰捎赎卡灯媒欧钉天戏沫员绥嫁捕庐渭氯僵盼或嘿叛炔瘟哑审乐匪吟面宾绽鸥湘腾杭哲咏砂惮鱼咖悯音跪管子蚜食桌溃啥德贞梭嗅温铱鸟衍眶酿聚慌弦伤冯恬舶债吱仿舱逸萄鸯韭盅烹乙苍庄孤凝绳郝这式水响无屎田稠写胶记橙长碘搀 般禾舆诉心唉纹忆缕衡渡庶惨确皋皑昔墅胺稚窗岿焊舍琶棋撩讨奔缆菜涟绝俭析潭溜渠卞添喻损臣膳定凿奄具痰强臻哲世毁箱木秦颅呜厂祸锑座里脉伙蹬耀爪风哎人期捣捣袁敌堡补赊帐刁玲冻搪滇览卜挤磁野痰隘 市城市轨道交通市城市轨道交通 2 2 号线一期工程号线一期工程 十标车站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施工监测方案 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20192019 年年 3 3 月月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 目 录 1 1 概述概述 1 1 1 工程概况 1 1 2 工程设计与施工概况 1 1 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 2 2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 5 3 3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5 4 4 监测工作内容监测工作内容 5 4 1 监测对象 项目及布点 5 4 2 监测频率及周期 6 4 3 监测控制指标 7 5 5 监测作业方法监测作业方法 8 5 1 现场安全巡视 8 5 2 周边环境监测 10 5 3 墙体水平位移 13 5 4 轴力监测 16 5 5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17 5 6 地下水位监测 18 5 7 墙顶竖向位移监测 18 5 8 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18 5 9 坑底隆起回弹 20 6 6 监测信息反馈监测信息反馈 20 6 1 信息反馈流程 20 6 2 监测成果内容 22 6 3 与第三方监测单位数据沟通 22 6 4 监测数据报警处理 22 7 7 监测人员及仪器配置监测人员及仪器配置 23 7 1 拟投入监测人员 23 7 2 拟投入仪器设备 23 8 8 监测应急方案监测应急方案 24 8 1 应急反应监测流程 25 8 2 应急反应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26 9 9 测量坐标系的选择测量坐标系的选择 26 9 1 平面坐标系 26 9 2 高程基准 26 9 3 控制网复测 26 1010 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 27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 10 1 项目质量管理措施 27 10 2 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28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 市轨道交通市轨道交通 2 2 号线一期工程车站施工监测方案号线一期工程车站施工监测方案 1 1 概述概述 1 11 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车站为 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的终点站 站内设置交叉渡线 交叉渡线连接 出入段线进入车辆段 车站正线预留远期延伸线接驳的条件 拟建车站位于新城区昆仑 大道南侧地块内 沿昆仑大道南侧呈东西向布置 昆仑大道红线宽 60m 现状道路宽 53 5m 双向 8 车道 车流量较大 车站施工对昆仑大道交通无影响 场地空旷开阔 周边除个别单层民用建筑外无其他建筑物 车站基坑西南侧约 25m 处为近东西向的无名沟渠 水沟宽约 15m 水深约 1m 汇入场地西侧约 250m 的废黄河 勘察期间该水渠水位标高 33 57m 该段故黄河约宽 153m 河底高程 32 25m 根据 市城 市防洪规划 本合同段范围废黄河正常蓄水位 35 00m 百年一遇洪水位为 37 44m 二十 年一遇设计排涝水位为 36 75m 建国以来最高洪水位为 38 53m 庆云桥 该河道为古 黄河废河道 现处于淤积状态 不存在冲刷 1 21 2 工程设计与施工概况工程设计与施工概况 本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配线车站 顶板覆土厚度约 3 0m 场地现状标高为 36 00m 站台宽 12m 主体结构采用单柱双跨及双柱三 站台宽 12m 主体结构采用单 柱双跨及双柱三为 20 7m 站台中心里程处深约 16 63m 东端头井段宽度为 26 0m 底板 埋深约为 18 291m 西端头井段宽度为 20 30 31 959m 底板埋深约为 19 663m 车站 小里程端左右线均为盾构接收井 大里程端出入段线 二期延伸线的右线均为明挖法施 工 二期延伸线左线为盾构接收井 本车站小里程端左右线均为盾构接收井 大里程端 出入段线 二期延伸线的右线均为明挖法施工 二期延伸线左线为盾构接收井 根据收集的地下管线分布图 结合现场调查 拟建车站周边地下管线主要有 1 根 DN500 的排水管 纵跨车站负一层 埋深约 4 04m 永久改迁 1 根 DN1000 的排水水管 纵跨车站上方 埋深约 2 73m 永久改迁 1 根 DN425 的煤气管 北侧车站 埋深约 2 32m 临时改迁 影响基坑施工与安全的管线均须临时或永久改移 管线迁改见 市政设计院管线迁 改专册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2 1 31 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 3 11 3 1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 地质资料根据 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 05 合同段 车站详细勘察阶段 岩土 工程勘察报告 中国矿大岩土工程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6 年 1 月 采用 1 3 1 11 3 1 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车站场地属冲积平原地貌类型中的冲积垅状高地 即废黄河高漫滩 分布于黄河故 道两侧 由黄河带来的粉砂 粉土堆积而成 标高 35 30 38 10m 1 3 1 21 3 1 2 岩土分层及特性岩土分层及特性 本工点场地地貌类型为废黄河高漫滩 浅部约 15m 以上为黄河冲积的粉土 粉质黏 土堆积而成 其下为河流冲洪积老黏土 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王氏组砾岩 地层走向 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约 10 氏组砾岩 地层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约 10 勘探 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及特征从上至下具体分述如下 1 杂填土 Q4ml 杂填土 1 杂色 以粉土为主 夹碎石 砖块等杂物 夹植物根茎及少量生活垃圾 厚度约 0 5 3 9m 2 第四系全新统 Q4al 粉质黏土 5 2 灰黄色 湿 很湿 稍密 摇震反应迅速 无光泽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厚度约 0 7 3 6m 砂质粉土 5 3 灰黄 灰色 很湿 稍密 中密 摇震反应迅速 无光泽 干强 度低 韧性低 局部夹薄层黏土 该层局部夹滚石 厚度约 5 5 10 6m 3 第四系更新统 Q3al 黏土 3 3 灰 灰黄色 可塑 有光泽 干强度高 韧性高灰 灰黄色 可塑 有光泽 干强度高 韧性高 黏土 3 4 黄褐色 灰褐色 局部棕黄色 硬塑 切面平整 有光泽 干强度 高 韧性高 顶部含钙质结核 砂姜 0 5 4cm 含量 3 5 局部富集 厚度约 4 5 7 8m 含砂姜黏 3 4A 黄褐色 灰褐色 局部棕黄色 硬塑 切面粗糙 含较多钙质 结核 砂姜 0 5 4cm 含量 10 30 不等 局部砂姜富集 厚度约 14 17 3m 砂质粘土 3 4B 灰黄色 很湿 密实 摇震反应迅速 无光泽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厚度约 0 5 1 9m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3 4 白垩系上统王氏组砾岩 K2w 黏土 1 2 3 暗紫色 砾状结构 中厚层状 块状构造 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大小不一 分选性中 差 砾石大者 3cm 小者 2mm 以 3 5mm 居多 磨圆度中等 含量 约 70 无定向排列 较软岩 岩体较完整 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约 10 厚度 未揭穿 1 3 21 3 2 水质地质水质地质 本场地地表水系有 距车站西侧约 250m 的废黄河及车站西南侧约 25m 的无名沟渠 沟渠水流自西向东汇入故黄河 场地及周边分布有厚层 5 2 5 3 砂质粉土 渗透性 较好 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良好联系通道 两者水力联系较密切 1 3 2 11 3 2 1 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 本场地内地下水浅部第四系粉土层中的孔隙潜水 弱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 潜水 第四系土层中的潜水主要赋存于故黄河两岸阶地冲积形成的砂质粉土层中 5 2 5 3 受大气降水 地表水补给 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排泄 部分消耗于蒸 发 具有明显的丰 枯水期变化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 场地内潜水水位埋深约 1 50 3 70m 水位标高约 32 54 35 72m 水位变化幅度 1 00 4 00m 承压水 主要赋存于 3 4B 层砂质粉土中 该层上部及下部均为稳定的黏土隔水层 具一定的承压性 但该层为 3 4 层夹层 厚度小且多呈透镜体状分布 受补给条件限制 其水量小且承压性弱 在采取合适的截水措施后对本工程基坑开挖影响小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白垩系上统王氏组粉砂岩节理裂隙中 受周围基 岩裂隙水补给 水量较小 1 3 2 21 3 2 2 抗浮设防水位抗浮设防水位 在施工阶段 以可靠降排水措施来满足抗浮要求 在使用阶段 车站抗浮设防水位 根据 地区防洪水位和场地设计室外地坪标高一下 0 5m 的较大者进行取值 勘察报 告建议车站抗浮设计水位取 35 80m 该站设计地面标高为 36 0m 设计过程中抗浮水位 采用地面以下 0 5m 对应标高为 35 80m 1 3 2 31 3 2 3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 2001 2009 年版 第 12 2 条综合判定 本场地地潜水 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在本场地地潜水 承压水对混凝土结 构具微腐蚀性 在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岩层物理力学参数综合建议值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4 各层土的地层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附表 1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5 附表 1 1 3 2 41 3 2 4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层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层 本站场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主要包括液化土 古河道 填土 液化土层 基坑开挖范围内拟建场地浅部分布的粉土层有 5 2 层 5 3 层及 3 4B 层 其中 3 4B 层为 Q3 老沉积土 判定为不液化土层 5 2 层 5 3 层均为液 化土层 地基液化等级为轻微 地下障碍物 废黄河冲刷粉土层底部局部夹大块滚石 埋深 11 5 11 7 米处揭露直 径约 20cm 的滚石 滚石成份为灰岩 岩体较硬 对后期围护结构施工及围护体系质量有 一定影响 人工填土 主要为杂填土 1 杂填土 堆积于地表 杂色 以粉土为主 夹碎石 砖块等杂物 夹植物根茎及少量生活垃圾 土层厚度为 0 50 3 90m 层底标高为 33 13 37 06m 1 层填土堆积时间较短 松散 储水效果较差 开挖时易坍塌 在车 站基坑开挖时需做好支护和排水措施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6 2 2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 1 在地铁施工期间对地铁施工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地表 道路 管网 重要建 构 筑 物等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 2 实施监测 为施工方提供及时 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地铁结构工程在施工期间的 安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 准确的预报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事故的发生 3 监测的数据和资料将使施工单位和业主能完全客观真实地了解工程安全状态和质 量程度 掌握工程各主体部分的关键性安全和质量指标 确保地铁工程能按照预定的要 求顺利完成 4 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按照安全预警位发出报警信息 既可以对安全和质量事故做 到防患于未然 又可以对各种潜在的安全和质量做到心中有数 5 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丰富设计人员和专家对类似工程的经验 以利专家解决工程 中所遇到的工程难题 3 3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1 本工程相关设计图纸 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 2009 3 城市轨道交通监测技术规范 GB50911 2013 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 2007 5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50490 2009 6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7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 YB9258 97 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 2012 9 国家及江苏省 市现行有关的规范 规程 规则 规定和标准等 4 4 监测工作内容监测工作内容 4 4 1 1 监测对象 项目及布点监测对象 项目及布点 综合考虑相关规范及设计文件监测要求 结合本工程监测对象 监测点布置具体情 况如表 表表 4 1 14 1 1 车站监测项目 车站监测项目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7 序号监测项目位置或监测对象测点布置 1 墙顶水平 垂直位移连续墙顶部 沿基坑周边布置 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 大于 20m 2 地表沉降基坑周围地表 围护结构周边土体 沿纵向间距 20 米 横向间距 20 米 布置 3 排 3 支撑轴力支撑端部 1 3 或跨处 每层支撑直撑设 3 点 斜撑设 2 点 共 5 个测点 4 地下水位基坑周边 沿基坑周边布置 监测点间距 40m 并 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外约 2m 处 5 墙体水平位移围护桩内部间距 20 米 6 坑底隆起回弹基坑隆起 沿车站纵向选取两个横剖面 每个剖面 设 6 个观测点 7 地下管线 管线节点转角点 曲率变形较大 处 平面间距 5 15 米 4 24 2 监测频率及周期监测频率及周期 1 1 监测频率 表表 4 2 14 2 1 施工监测频率表施工监测频率表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加强监测 提高监测频率 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 报告监测结果 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 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 4 超深 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 5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 长时间连续降雨 市政管线出现泄漏 6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8 7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8 周边地面突然出现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9 邻近的建 构 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 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10 基坑底部 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 渗漏或流砂等情况 11 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12 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2 监测周期 1 初始值测定 施工前 应对其所有的监测项目进行连续三次独立的观测 取其平 均值作为监测项目的初始值 2 监测期以总包单位委托要求的监测开工日期为起点 至受影响的建 构 筑物沉 降变形稳定为止 4 34 3 监测控制指标监测控制指标 1 监测报警值 根据工程设计 变形监测相关规范以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 综合确 定本区间监测报警值如表所示 表表 4 3 14 3 1 监测项目报警值监测项目报警值 序号量测项目报警值 速率控制 值 备注 1墙顶水平位移30mm3mm d 2墙顶竖向位移30mm3mm d 3周边地表沉降30mm3mm d 4墙体水平位移30mm3mm d 5支撑轴力0 02L 6坑底隆起量测25mm3mm d 7地下管线 燃气 10mm 雨污水 15mm 其他管线 20mm 2mm d 8地下水位1000mm 500mm d 坑内降水或 基坑开挖引起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9 坑外水位下降 不得超过 1000mm 注 最终监测报警值需根据相关单位的要求进行协商调整 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现场 情况 经与监理 设计 第三方等单位协商后进行修正 2 监测报警 按下表规定对测点进行三级警戒状态判定 表表 4 3 24 3 2 监测点三级警戒状态判定表监测点三级警戒状态判定表 预警级别预警状态描述 黄色监测预警 双控 指标 变化量 变化速率 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 极限值 的70 时 或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85 时 加大监测频率 橙色监测预警 双控 指标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85 时 或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控量测控制 值时 加大监测频率 加强巡视 发人员撤离建议 并上报各单位 红色监测预警 双控 指标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 且实测变化速率出现急剧增长时 发停工建 议 并立即上报各单位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对隧道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 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管片间出现流沙 管涌 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隧道出现过大变形 裂缝的迹象 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 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 泄漏等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 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5 5 监测作业方法监测作业方法 5 15 1 现场安全巡视现场安全巡视 5 1 15 1 1 工程自身结构安全巡视工程自身结构安全巡视 明挖法基坑安全巡视 巡视的内容包括 围护结构体系有无裂缝 倾斜 渗水 坍塌 支护体系施作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0 的及时性 基坑周边堆载情况 地层情况 地下水控制情况 地表积水情况等 巡视过程中须注意人身安全 听从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指挥 发现基坑围护结构支 撑或锚杆周围土体大范围塌落 抽水持续出砂 周边地表明显沉陷 支撑明显扭曲变形 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 并拍照存档 巡视过程中 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表 5 1 25 1 2 地下管线现场安全巡视地下管线现场安全巡视 1 首次巡视 在施工前对所要巡视的地下管线做首次巡视 首次巡视的重点是调查地下管线现状 巡视该管线周围有无地面裂缝 渗水及塌陷情况 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开裂以及井内有 无积水或积水的深度等情况 有裂缝的地方做好标识 记录裂缝的位置 形态 用游标 卡尺或裂缝读数显微镜测量并记录裂缝的宽度 井内有积水的要记录积水的深度以及积 水来源 对在施工影响前已经出现的地面裂缝 井内积水等异常情况 采用拍照的方式 进行影像资料存档 2 日常巡视 巡视的内容包括 管线沿线地面开裂 渗水及塌陷情况 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 开裂以及井内有无积水或积水的深度等情况等 对在首次巡视中发现的既有裂缝测量其 宽度并与初始宽度进行现场比较 发现地下管线持续漏水 气 检查井内出现开裂或 进水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 并拍照存档 巡视过程中 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表 5 1 35 1 3 道路 地面现场安全巡视道路 地面现场安全巡视 1 首次巡视 在施工前对所要巡视的道路 地面做首次巡视 首次巡视的重点是调查沿线主要道 路地面有无裂缝 地面隆陷情况 有裂缝的地方做好标识 记录裂缝的位置 形态 用 游标卡尺或裂缝读数显微镜测量并记录裂缝的宽度 并采用拍照的方式对既有裂缝 地 面隆陷等情况进行影像资料存档 2 日常巡视 巡视的内容包括 地面裂缝 地面沉陷 隆起 地面冒浆等 对在首次巡视 中发现的既有裂缝测量其宽度并与初始宽度进行现场比较 发现新增地面裂缝或裂缝发 展速率超过预警标准 地面隆陷 地面冒浆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 并拍照存档 巡视过 程中 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表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1 竖向结构图 水准基点结构示意图 1 2 2断面图 断面图 1 基点体 底座用C20混凝土浇筑 2 埋设前应清除虚土并夯实地基土 说明 罗纹钢 保护井 砖砌 地面 5 25 2 周边环境监测周边环境监测 5 2 15 2 1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5 2 1 15 2 1 1 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 本项目监测以本工程地铁二等水准点作为监测基准点 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及相 关资料 通过联测及复核 将本项目沉降监测高程纳入本工程高程系统内 沉降监测及 数据均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进行 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之间稳定性检查最长间隔时间不大 于 3 个月 工作基点保持一个月复核一次 1 基准点的埋设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 基准点采用半永久性高程基准点 同时为了防止沉降基 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 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 1 5 米 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 埋设形式见图 5 1 1 1 图 5 1 1 1 水准基点结构示意图 2 基准点的保护 基准点是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测量标志 只有长期保存 才能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 连续性和正确性 因此 除在选点时格外注意其地点的合理性之外 尚需加以认真保护 如果遇到有可能对基准点造成损坏或破坏的情况时 相关各方应事先与我单位联系 以 便具体研究基准点的保护方法 5 2 1 25 2 1 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1 测点埋设方法 地面监测点的埋设 应首先在地面开 100mm 的孔 打入顶部磨成椭圆形的 22mm 螺纹钢筋 如果是混凝土路面 钢筋底部至少应进入到路面下的路床上 10cm 并与路面 分离 然后在标志钢筋周围填入细砂夯实 为了防止由于路面沉降带到测点沉降影响 监测成果数据 不可用混凝土或水泥固牢 必要时还应在监测点上部做上铁盖加以保护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2 拟在其基坑周围布设地表沉降剖面监测点 每组沉降剖面从基坑围护外侧算起 按离基 坑边缘垂直距离 2m 5m 8m 10m 15m 分别布设 5 个沉降监测点 如点位遇到障碍物时 可将点位作平行移动或取消 每断面至少设 3 个点 埋设形式如图 5 1 1 2 1 5 1 1 2 2 所示 大于200 混凝土标石 最大冻土线 直径18mm长80cm 螺纹钢标志点 土层 钢管保护井 钢保护盖 50 150 大于1000 砂土 80 图 5 1 1 2 1 地表沉降测点标志埋设形式图 图 5 1 1 2 2 地表沉降测 点标志埋设照片 2 埋设技术要求 道路 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 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 同 时 测点埋设稳固 做好清晰标记 方便保存 5 2 1 35 2 1 3 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 使用天宝 Trimble DiNi 数字水准仪观测 采用电子水准 仪自带记录程序 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 使用仪器实景如图 5 2 1 3 1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3 图图 5 2 1 3 15 2 1 3 1 使用仪器使用仪器 高程基准点选择完成后 需至少经过 3 次复测 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 时 方可使用 施工监测期间定期对基准网进行检测确保其稳定性 即在基准网每次 复测后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指标为 两次高程互差为 2 如果符 Q2 合公式条件 则视为稳定 为两次高程互差 Q 为权倒数 为单位权中误差 取 0 5 基准网复测在基坑开挖期间一个月复测一次 其余半年复测一次 基 准网复测时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应在 0 3mm n 为测站数 以内 每站高差 n 中误差在 0 15mm 以内 具体观测要求见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二等垂直 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该规范表 10 3 3 监测点观测按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 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该规范表 10 3 3 观测注意事项如下 1 对使用仪器必需定期进行检验 当观测成果异常 经分析 与仪器有关时 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 2 观测应做到三固定 即固定人员 固定仪器 固定测站 3 观测时 必需保证良好的观测环境及成像条件 4 观测 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中各项控制限差参数 观测完成需现场检核闭合或附合差情况 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 5 观测时应满足水准观测各项相关技术要求 5 2 1 45 2 1 4 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 1 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 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 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 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 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 差 得出各点高程值 平差计算要求如下 1 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 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 2 个以 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 2 使用专业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 3 平差后 数据取位应精确到 0 1mm 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 阶段变形速率 累计沉降量等数 据 2 变形数据分析 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 1 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 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 2 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4 与最大测量误差 取两倍中误差 来进行 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 可认为该观测点 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 3 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 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 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 应视为有变动 监测点报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 1 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 较 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报警值 则为正常状态 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 变形值大于报警值则为报警状态 2 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 应结合巡视信息 综 合分析施工进度 施工措施情况 支护围护结构稳定性 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 进行综 合判断 3 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 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 监测数据成果规律分析原则 1 通过绘制时程曲线图 监测横断面图 监测纵断面 图 对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 影响范围进行分析 2 通过比对监测数据的变化与施工工 序 工法的关系 并综合地层条件 外界影响等因素 3 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判断 如出 现异常现象 及时提出补测 探 措施 4 结合其它测项数据 相互印证 综合分析 5 35 3 墙体水平位移墙体水平位移 测斜管在连续墙钢筋笼绑扎完成后埋深 埋设前检查测斜管质量 测斜管连接时保 证上 下管段的导曹相互对准 顺畅 各段接头及管底保证密封 测斜管埋设是应保持 竖直 防止发生上浮 断裂 扭转 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 持一致 5 3 15 3 1 测斜方法及步骤测斜方法及步骤 1 基坑开挖前 测斜仪 见下图 应按规定进行严格标定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5 图 5 3 2 测斜材料及设备图 2 测斜管在基坑开挖前 2 周埋设完毕 在开挖前 3 5 日内重复测量 2 3 次 待判 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 将其作为初始值 开始正式监测工作 3 每次测量时 将探头导轮对准与所测位移方向一致的槽口缓缓放至管底 待探 头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 显示仪读数稳定后开始测量 4 以管口作为计程标志 按探头电缆线上的刻度分划 匀速提升 每隔一定距离 500mm 或 1000mm 进行仪表读数并做记录 X0 5 待探头提升至管口处 旋转 180 度后 再按上述方法测量一次 以消除测斜仪 自身的误差 6 必要时需要用水准仪或全站仪测量管口的高程变化 并对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 进行调整修正 地下连续墙和对应墙体水平位移编号 连续墙和对应墙体水平位移编号 连续墙 编号 SW1SW5SW8SW12SW15SW18SW22SW25SW29 墙体水 平位移 TST1TST2TST3TST4TST5TST6TST7TST8TST9 连续墙和对应墙体水平位移编号 连续墙 编号 SW33SW36SW40SW43SW47SW50SW54SW60EW7 墙体水 平位移 TST10TST11TST12TST13TST14TST15TST16TST17TST18 连续墙和对应墙体水平位移编号 连续墙 编号 EW4EW2NW54NW50NW47NW43NW40NW36NW33 墙体水 平位移 TST19TST20TST21TST22TST23TST24TST25TST26TST27 连续墙和对应墙体水平位移编号 连续墙 编号 NW29NW25NW22NW18NW15NW12NW8NW5NW1 墙体水 平位移 TST28TST29TST30TST31TST32TST33TST34TST35TST36 连续墙和对应墙体水平位移编号 连续墙 编号 WW5WW3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6 墙体水 平位移 TST37TST38 5 3 25 3 2 测斜资料的整理测斜资料的整理 1 测斜原理 滑动式钻孔测斜仪工作原理是根据测头中的摆锤受重力作用为基础 测定已铅垂仪为基线的弧度变化 测头实在埋设于钻孔中的测斜管内工作的 当测头在 测斜管内逐段下方测量时 就可测定每段测斜管的斜率 根据测定的斜率和相应的测段 长度 L 可计算出该段测斜管偏离理想铅垂线的水平位移量 i 经逐段测量并 把其计算结果自下而上累计 就得到测斜管顶端总水平位移量 2 i 的计算 部分仪器直接测读道德并非 i 值 而是其他物理量 如应变 因为每一次测斜 总要进行二次测量 即探头旋转 180 后再测一次 所以能得 到 和 两个值 取平均值 另外 对同一根测斜管来说 测量时 li 总为定值 500 1000mm 所以只要将 i 乘上一个仪器常数 就可得某一区段的变化值 i i 可能是正的 也可能是负的 其正负方向视 i 的计算方法而定 3 i 的计算 i 是某一深度上测斜管的累积变位值 累计时应从测斜管的基 准点 不动点 开始 不论基准点设在管顶或管底 计算累积变位值 i 总以向基坑侧 变位为正 反之为负 4 测斜曲线 将在围护结构中同一测斜管的不同深度处所测得的变位值 i 点在 坐标纸上连接起来 便可得到原始变位 H i 曲线 这一曲线反映了测量时刻围护结 构在基坑中的实际状态 若是开挖前测得的曲线就是初始变位曲线 一般情况下 它反 映了测斜管在围护结构中的挠曲状态 并不是想象中的一根垂线 根据二次不同测量的 变位差量 可绘制位移挠曲 H x i 曲线 它将初始变位状态视为位移为零的坐标纵 轴 以后根据每次测量后计算得出的位移值就可绘出一条挠曲曲线 H x i 曲线能 直观地反映出围护结构由于基坑施工而产生的变形 其沿深度方向各点的水平位移值 挠曲线的形状能够一目了然 5 3 35 3 3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首先必须设定好基准点 土体变形观测的基准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 当被测土 体产生变形时 测斜管轴线产生挠曲 用测斜仪确定测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 结合测斜 探头 1m 的固定长度 便可计算出土体的水平位移 当测头的敏感轴与基准轴 地球的重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7 力轴 有一个角度时 测头中的加速度计就有一个输出值 如下式所示 SinGKAU 式中 A 加速度计的偏值 零偏 K 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 G 地球重力加速度 倾角 为了消除加速度计零偏的影响 在测试时采用正反两次测试 比如分别在东西方 向上进行测试 可以先测试东方向上的数据 记作 U1 再进行西方向上的测试 记作 U2 将 U1 U2 得到下式 KGSinUU221 从图 12 中可以看出 L Sini 1 式中 L 导轮轮距 500mm i 水平位移 单位 mm 倾斜角 综合上式可以得到 KGLUUi2 21 对于一个测孔 在确定的方向上 各测试点的位移总和即为 i总 以上测量原理的描述见图 2 7 2 变形数据分析 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同地表沉降监测相关内容 5 45 4 轴力监测轴力监测 支撑轴力是通过测试连接在支撑上的轴力计或应变计来实现的 轴力计或应变计的布置方法 在支撑测试断面位置焊接应变计或在支撑三分之一部 安装轴力计 并把测试电缆沿锚杆引出到基坑外的集线箱内 通过频率仪进行测试 精度要求 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 1 2 倍 量测精度不宜低于 0 5 F S 分辨率不宜低于 0 2 F S 计算 观测方法及要求 测斜测量原理图测斜测量原理图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8 1 采用频率读数仪进行读数 并记录温度 2 基坑开挖前应测试 2 3 次稳定值 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初始值 3 现场量测时 同一批测点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或温度下量测 每次读数均应记录 温度测量结果 4 现场原始记录除记录下传感器编号和对应测试值外 还应记录环境和施工信息 5 55 5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5 5 15 5 1 基准点布置基准点布置 本工程地下管线沉降监测与周围地表沉降监测基准网 点 共用 将地下管线监测 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 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5 5 25 5 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1 测点埋设方法 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物沉降共用 监测点埋设方式 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 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 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 暴露管线 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 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 埋设间接观测点 在管线上布设监测点时 对于封闭的管线可采用抱箍式埋点 对于 开放式的管线可在管线或管线支墩上做监测点支架 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如图 5 7 无检修井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开放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封闭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间接测点 混凝土 土体 地下管线 支架 地下管线 井盖 测点井壁 井盖 井壁 测点 抱箍 地下管线 图图 5 75 7 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 2 埋设技术要求 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埋设时应注意准确调查核实管线位置 确保测点能够准确反映管 线变形 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探明有无其它管线 确保埋设安全 在无检修 井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时 埋设间接测点的孔径不得小于 150mm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19 5 5 35 5 3 监测方法 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监测方法 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 本监测项目监测方法 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同周围地表沉降监测相关内容 5 65 6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 5 6 15 6 1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坑外潜水水位孔布设时 利用地质钻机钻到要求深度 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 地下水位之下 3m 5m 后 在孔内埋入滤水塑料套管 管径约 90mm 套管与孔壁间用干 净细砂填实 然后用清水冲洗孔底 以防泥浆堵塞测孔 保证水路畅通 测管高出地面 约 20cm 上面加盖 不让雨水进入 在管的四周用砖砌起 以防损坏 基坑内承压水位 观测利用原有降水井 在基坑内部进行承压水观测 5 6 25 6 2 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地下水位监测可采用钢尺水位计 钢尺水位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已埋设好的水管中缓 慢向下放入水位计测头 当测头接触到水面时 启动讯响器 此时读取测量钢尺在管顶 位置的读数 每次读取管顶读数对应的管顶位置应一致 并固定读数人员 根据管顶高 程 管顶与地面的高差 即可计算地下水位的高程和埋深 5 75 7 墙顶竖向位移监测墙顶竖向位移监测 5 7 15 7 1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墙顶部沉降监测点采用射钉或膨胀螺丝埋入围护顶部的加固地表中 同时用水泥维 护一圆圈保护 并用油漆做好标志 监测点采用预埋或钻具钻孔埋入标志测点 5 7 25 7 2 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同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5 7 35 7 3 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 同周边地表沉降数据处理及分析 5 85 8 墙顶水平位移监测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5 8 15 8 1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1 布置要求 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与墙顶沉降监测点采用同点观测 2 埋设技术要求 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工作基点间的通视 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 测点埋设完毕后 应进行必要的保护 防锈处理 并作明显标记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20 5 8 25 8 2 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墙顶水平位移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 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 采用极坐标法 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 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 要求观测 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该规范表 10 2 4 观测注意事项如下 1 对使用的全站仪 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 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 尤其是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 2 观测应做到三固定 即固定人员 固定仪器 固定测站 3 仪器 觇牌应安置 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4 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5 仪器温度与 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 6 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 严格按精度 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5 8 35 8 3 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 墙顶水平位移监测主要使用全站仪及配套棱镜组等进行观测 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很 多 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灵活应用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 视准线法 小角度法 控制网法 极坐标法等 本站拟采用小角 度法 该方法适用于观测点零乱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 在离基坑 2 倍开挖深度距离的 地方 选设测站 A 若测站至观测点 T 的距离为 S 则在不小于 2S 的范围之外 选设后方 向点 A 用全站仪观测 角 一般测 2 4 测回 并测量测站点 A 到观测点 T 的距离 如下图所示 为保证 角初始值的正确性 要 2 次测定 以后每次测定 角的变化量 按下式 计算观测点的位移量 基坑 A AT 小角度法观测示意图 SS B 2S 2S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21 ST 式中 角的变化量 换算常数 3600 180 206265 S 测站至观测点的距离 mm 如按 角测定中误差为 2 S 为 100m 则位移中误差约为 1 mm 5 95 9 坑底隆起回弹坑底隆起回弹 5 9 15 9 1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基底回弹测点的布设主要有两种方案 采用沉降管的测点布设法 优点 在深大基坑分部 分层开挖中可以进行跟踪 监测 缺点 不易保护 现场基坑开挖机械对测管影响较大 布设回弹标 优点 操作简单 机械开挖影响小 缺点 不能跟踪监测 只能 测量基底最终回弹量 图 5 9 1 1 基底回弹测点布设及测量方法 5 9 25 9 2 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本工程采用方案 2 执行 布设回弹标 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同周围地表沉降一致 6 6 监测信息反馈监测信息反馈 6 16 1 信息反馈流程信息反馈流程 监测信息反馈包括多个环节 从监测数据采集 监测数据的处理到监测成果的及时 传达 进而迅速采取措施等 其整个过程的流程如图 6 1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22 地铁施工 现场监测 现场巡视 数据分析 未达报警值达报警值 业主 第三方监测单位 施工 监理单位 启动应急预案 书面 电话通知 复测 日常监测报告 第三方监测单位业主施工 监理单位 反馈设计 优化后指导施工 图图 6 16 1 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流程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流程 日报 监测当日通过电子邮件或书面的形式报送监理单位 总包单位 委托方 预 警快报 及时通过口头 电话或短信等快捷方式上报监理单位 委托方 同时报送轨道 公司项目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 必要时越级上报轨道公司主管领导 月报 每月 25 日前 以书面形式提交监理单位 委托方 现将流程图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1 采集数据 包括现场安全巡视 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初步判断监测对象安 全 如果情况可疑应通知业主 并做进一步监测验证 2 数据录入计算机 上传至信息化网络平台数据库 进行数据处理 各有关审核 人或专家顾问组在各个终端进行网上审核 3 审核合格 生成成果报告 这里主要指周报 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 生成最终 报告 4 如果监测数值过大 达到了报警值 按 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测管理办法 规定的有关程序进行响应 5 生成监测成果报告后 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 生成最终报告 成果报告和相 关主要数据 图表一并上传至成果发布平台 业主 设计等各方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均 可以进行实时查询监测成果 与此同时成果报告以书面形式另报送给各相关方 市城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十标车站 施工监测方案 23 6 26 2 监测成果内容监测成果内容 6 2 16 2 1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 1 1 报警快报 报警快报 报送内容主要包括报警时间 地点 报警概况 原因初步分析 变化趋势 报警处 理建议等 2 2 日报 日报 包括当日工况信息 关键性施工监控量测数据 巡视信息和预警建议信息等 报送 频率与施工监测的频率保持一致 考虑不同工法 不同工况和不同风险工程等级等而有 所差异 3 3 周 月 报 周 月 报 主要包括近一月的施工监测关键数据 工况和巡视信息的异常情况 风险预警情况 反馈意见落实情况及风险事务处理 效果 变化趋势 存在问题 下一步风险处理建议 等 4 4 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内容包括 包括工程概况 全部监测项目值全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周 围环境情况 监测资料整理方式 监测最终结果及简要评述 6 36 3 与第三方监测单位数据沟通与第三方监测单位数据沟通 1 施工监测与第三方监测尽量同点监测 并保证后续信息平台报送监测信息一致性 2 施工监测单位与第三方监测单位及时进行数据沟通 对异常数据进行判断分析 进行综合安全评价 3 对报警数据情况进行及时反馈 6 46 4 监测数据报警处理监测数据报警处理 当发生报警时 由监测单位项目负责人第一时间与项目技术负责人进行数据复核确 认后 立即采取口头汇报 电话汇报 短信汇报或网络形式等快捷方式将报警情况上报 工点业主代表 工点监理及第三方 并由业主工点代表上报相关单位领导 同时整理监 测数据信息 12 小时内将书面文件送抵相关单位 现场监测 巡视人员紧急加密监测频率及加强现场巡视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增加监 测项目 加密监测点 密切关注现场情况的变化 数据处理分析员进一步深入对监测 巡视 作业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 同时 我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