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间制陶技术的调查研究.doc_第1页
云南民间制陶技术的调查研究.doc_第2页
云南民间制陶技术的调查研究.doc_第3页
云南民间制陶技术的调查研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2年第3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02第29卷Journalofthe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Vol.29总第142期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42云南民间制陶技术的调查研究杨莉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昆明650228摘要制陶是人类普遍的造物活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制陶工具及制陶方法这对复原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及研究制陶工艺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制陶中图分类号C91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857520020320035205收稿日期2001206219作者简介杨莉1967女苗族云南省宾川县人。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制陶是人类早期十分普遍的造物活动。在云南至今仍保留着从手制到轮制从无窑到有窑的各种制陶技术。本文结合对傣、藏、汉等民族制陶技术的调查对云南民间的几种制陶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错误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一、傣族的原始制陶技术临沧地区耿马县勐永镇的城子寨是一个傣族聚居的村落村中至今尚保留着原始的制陶技术有10余户人家从事制陶陶工多为中老年女性。所产陶器多系罐、壶、碗之类的生活用具也有少量宗教用具。城子寨制陶尚处于手制阶段工具多为竹木制品有方形木垫板、木拍、竹拍、长方形竹刮刀、卵石、布条等。陶土取自村外一个干涸的水塘以人力杵碓舂细过筛掺入砂料加水用杵棒舂捣以增强可塑性。塑坯采用泥条盘筑成型法。陶工将木垫板置于膝上取泥搓成泥条一圈圈向上盘筑。由于没有陶轮只能将木板不时转换方向慢慢塑成圆形的初坯达到所需高度后用竹刀修平口沿用竹刮抹平内部泥条痕迹并用湿布抛光。旋置一旁晾到半干取掉木板将初坯放到膝上内衬卵石外用竹拍或木拍拍打直至修整出所需的器形。器物的耳、嘴则在最后用手捏粘上去。所产陶器均为素面的未见饰纹。陶器的烧成采用露天平地堆烧的方法一般在街天的头一天傍晚进行为节省燃料多是几户合烧。在平地上铺一层稻草再铺一层碎柴将陶坯侧着层层码放在碎柴上一次可烧百余件最后在外层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从草堆侧面顺风点火大约要烧2个小时左右。火灭后放置一夜。次日早晨扒开草灰取出成品前往集市交易。陶色呈橙红色。曼斗寨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城东的澜沧江之滨其制陶技术在当地颇负盛名。陶工亦多为中老年女性。陶土取自澜沧江边的台地晒干后放入脚碓舂细过筛掺入砂料加水揉炼。揉好的泥团集中堆放盖上湿布放置4个小时以上使之充分发酵以增强可塑性。塑坯采53?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慢轮泥条盘筑法。工具有陶轮、木拍包括光面与刻纹两类、竹刀、长方形带柄木刮、半圆木刮、卵石、布条等。陶轮由两个部分组成下部为木立轴挖坑固定于地下。上部为一面径约25厘米、厚度约15厘米的倒截圆锥体陶轮底部中间挖一方孔插入一段竹管套到立轴桩头上使其能够自由旋转。为便于蹬动有的陶工还在陶轮底部刻上齿轮。塑坯时先在陶轮上抹少许草木灰拍压出圆形器底接着以左脚拇指蹬动陶轮按顺时针方向徐徐转动右手拿泥条与坯底粘连连接处以泥条从内贴衬向上层层盘筑。筑到所需高度后用竹刀修平口沿并用湿布抛光再用木刮抹平泥条痕迹并修整出大概的轮廓取下初坯放置一旁晾晒。初坯半干时再进行整形加工小的就放在膝上整形大的则还需放在陶轮上。将下腹部削薄内衬卵石外用光面木拍拍打。鼓腹圆底的器物要经过这道工序才能成型。据陶工述说用木拍拍打可使坯壁坚固不易破裂。陶器的饰纹有刻划纹、压印纹与拍印纹三种。刻划用竹刀完成多见水波纹用于装饰器物的颈部。压印纹以刻纹木模压印上去点状纹、联珠纹、花瓣纹等用于装饰器物口沿及颈部象纹用于装饰油灯底座。大部分器物的纹饰是拍印的其方法是用刻纹木拍拍打外壁多见蓝纹、方格纹、云纹用于装饰器物腹部和周身。装饰完成后用湿布将内壁通体抹一遍抛光内壁并堵塞小的孔隙。陶器的烧成方式比较特别采用平地封泥的烧成方式。窑床就设在干栏建筑的下层用长木柴拼成长约215米宽约112米中间铺上碎柴与玉米棒芯将陶坯侧着层层码放在上面一次可烧30件左右四周覆盖一层厚厚的稻草然后用泥浆涂封形成薄泥壳窑体随后在四角下方扒出点火口点火后封闭点火口并在窑体顶部戳几个出烟孔。陶工不时察看一下火势视泥壳的干燥程度对火力太旺的部位封住出烟孔火力不够的部位再开出两个出烟孔使其燃烧均衡。24小时后窑体坍塌过半便可以出窑了。陶器呈橙红色色泽均匀。二、佤族的原始制陶技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思茅地区西盟县翁戛科乡科来寨有10余户佤族从事制陶。该寨靠近孟连制陶技术学自傣族制陶全由男子进行工具极其简单只有木垫板、木拍、卵石、圈、水槽等几种。陶土取自南卡江边塑坯采用泥条盘筑法尚未使用陶轮纹饰有蓝纹与方格纹两种。陶器的烧成在露天进行每次大约可烧20个。品种有56种多为土锅、酒罐、煨罐一类的日常生活用具。120世纪末期佤族的制陶技术已经失传仅有少量制陶工具遗存。三、藏族的原始制陶技术迪庆州中甸县尼西乡的多依古村以制作黑陶而闻名。村中29户藏族人家中就有10余户从事制陶作坊就设在藏式三层民居中层的灶房旁从业者均为男性。藏族的制陶也处于手制阶段工具有木垫板、木锤、木拍、木刮等。陶土由黄泥、白土和细砂配比而成用木锤敲细过筛加水揉炼。陶工席地而坐面前放一长条形木板作案子在上面拍出器物圆底再挪到圆底方面木垫板上。取适量泥团搓成泥条拍成长条63有关耿马傣族制陶的资料由笔者的同事杨兆麟老师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形围拢粘合到器底上连接处用泥条从内贴衬如此层层围合筑高形成桶坯。接着用手捏出大体轮廓以左手垫内按顺时针方向转动陶坯带动圆底木垫板在案子上作大圆心转动同时右手执拍拍打外壁使之坚固、平滑。器物的嘴、耳或执手另外捏塑粘合上去再用木刮、木拍修整平滑。陶坯塑成后将碎小的圆形白瓷片贴于坯表构成图案用木刮刮压使之嵌入坯壁再用湿布抛光口沿及坯壁并抹去瓷片上的泥痕。器物肩部常刻划盘长纹器耳则通常捏塑成龙、凤等瑞兽造型极富装饰性。为防止陶坯龟裂变形陶坯用塑料薄膜封盖于通风条件较好的室内一段时间后才放到火塘上方烘干或置于阳光下晒干。陶器的烧成采用露天平地堆烧的方法。在平地上铺一层木屑其上层层码放陶坯一次可烧百余件中间穿置几根木柴四周盖满木柴外围底部再盖上一层木屑。点燃木屑火由外而内引燃。旺火烧四五十分钟不待火燃尽用木棒将陶器挑出埋于锯末堆中作渗碳处理从而得到黑色的陶器。为防止裂漏在初次使用前要作两次复烧并盛入淘米水或酥油茶以堵塞小的孔隙。四、汉族的制陶技术文山州砚山县城关镇窑上村居住着300多户汉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陶器陶工均为男性。全州只有这个村子制陶产品销往全州各地多为坛、罐、瓶、花盆一类的生活用具器形有10余种也生产少量的瓦猫作为堂屋的供奉之物。陶土取自村中呈黄色掺入适量的白土与细砂加水以牛力反复踩炼。村中还有人家专以牛力炼泥出售给陶坊。塑坯成型已发展到快轮提拉成型阶段陶轮以电力传动。陶工坐于轮旁视器物大小取一泥团放于轮上以手扶泥拉坯效率极高。大的器物先塑成两截再接合在一起。成型的陶坯置于仓房中阴干。陶坯阴干后作上釉处理采用浸釉的方法。陶工在大铁锅中配制好釉水两手抱住陶坯放入釉水中不停地转动使其表面沾上釉水。釉水晾干后便装窑烧制多是几户合烧。陶窑依山坡而建由下而上有10余个窑相连长约30米形似长龙故称“龙窑”。点火从最下面的头窑开始陶工察看火候够了又到第二级窑点火。由于火势上行窑内已有一定温度越往上的窑烧成时间越短。窑上村制陶的方法与天工开物记述的大致相同。与此类似的制陶方法在云南的其他地区也常常见到。五、几种制陶技术的比较研究为了对云南民间制陶技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将几种制陶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从原料来看几个民族都是采用粘土与细砂配比均已认识到掺入细砂可以增加陶泥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并且懂得根据不同的用途掺入不等量的细砂。佤族、藏族、傣族的陶器以炊具居多细砂所占比例较大汉族的陶器主要作盛储用具且又采用快73有关砚山汉族的制陶资料由笔者的同事段明明及黄海云同志提供在此表示感谢。有关中甸藏族制陶的资料由笔者的同事赵国庆同志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轮提拉成型细砂的比例较小。从陶土的加工方法来看几个民族都已懂得选滤陶土可使陶器质地比较细腻。陶土的舂打方式主要有使用杵碓和脚碓两种。西盟佤族与耿马傣族使用杵碓中甸藏族直接使用木锤敲打这两种方式非常耗费体力效率也不高。景洪傣族已使用脚碓即省力又省时。从炼泥的方法来看佤族、藏族和傣族还处在全手工揉炼阶段费力费时。汉族则已使用牛力踩炼陶泥节省了人力效率也比较高。从工具来看西盟佤族、耿马傣族与中甸藏族的工具较为简单仅是几件木垫板、木拍、木刮、竹拍、竹刀之类的竹木制品。景洪傣族除上述工具外已使用带轴陶轮这是制陶工艺史上的一大进步。砚山的汉族使用电力传动的陶轮已达到现代制陶的水平。从塑坯方法来看几个民族分别保留着各个阶段的成型方法。西盟佤族置于静止木板上的手捏与泥条盘筑成型当是制陶初级阶段采用的方法。耿马傣族的木板转换方向泥条盘筑成型已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中甸藏族的圆底木盘大圆心转动泥条盘筑成型已略具慢轮的效果。景洪傣族的慢轮泥条盘筑成型则已是由手制向轮制发展的一种过渡。砚山汉族的快轮提拉成型在塑坯的速度和质量上与前述几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值得注意的是除汉族外其他几个民族都是采用泥条盘筑成型的方法但在具体操作上又有些区别。佤族和傣族采用泥圈相叠法搓出泥条层层续接盘筑。藏族则采用泥片贴筑法搓出泥条拍成片状层层围合筑高。从装饰来看耿马傣族的陶器最为简单无饰纹也不着色上釉。西盟佤族与景洪傣族已使用刻纹木拍在坯壁上拍印纹饰。中甸藏族除在坯壁上刻划纹饰外还捏塑龙、凤等造像装饰器耳。汉族陶器则是采用上釉的方法作为装饰。从陶坯的干燥方法来看有日晒和阴干两种。佤族与傣族均采用自然光晒坯的方法这可能是因为陶泥中细砂比例较大不易开裂变形。藏族和汉族则是采用阴干的方法这大概与陶泥中细砂比例较小有关采用阴干的办法慢慢脱去水分可以避免龟裂变形。从烧成来看几个民族分别保留着从无窑到有窑的多种烧成形式。西盟佤族及耿马傣族采用露天平地堆烧的方法烧成温度不够均衡所产陶器色泽不匀。中甸藏族虽也采用露天平地堆烧的方法但已懂得作渗碳处理得到黑色的陶器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景洪傣族的平地封泥烧成方法已略具陶窑的效果可以调节窑内的温度烧陶质量大大提高这是原始烧陶技术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砚山汉族的龙窑烧成方式则已达到现代烧成的水平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并且节约燃料降低了成本。从生产规模来看佤族、藏族和傣族都还停留在家庭副业少量生产的阶段。塑坯速度较慢每次烧成的陶器数量也较少远远达不到大规模生产的要求。砚山汉族的制陶则已形成了职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制陶一家一户就是一个制陶的专业作坊。村中还出现了专门练泥出售的人家其制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窑上村汉族采用快轮提拉成型的方式塑坯速度显著提高又采用龙窑烧成的形式产量大、周期短、成本低与其成批量、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六、云南民间制陶技术的学术研究价值云南民间制陶技术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制陶技术是目前我国保存的较为原始的制陶方法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于复原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及研究制陶工艺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83?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价值。关于制陶的工具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除了一些可能是用于制陶的石制或陶制印模外未见有别的制陶工具发现。推测当时的制陶工具可能大多是竹木制品不可能保存下来。云南少数民族现在仍使用的各种竹木制陶工具为复原我国古代的制陶工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云南民间的几种制陶技术恰好反映了人们对制作端正圆形坯体的认识发展过程那便是由静塑到动塑从手制到轮制由无轴轮到有轴轮从慢轮盘筑到快轮提拉的漫长过程。2从西盟佤族的手捏与泥条盘筑塑坯到耿马傣族的木板转换方向泥条盘筑塑坯再到中甸藏族的圆底木盘大圆心转动泥条盘筑塑坯进而到景洪傣族的慢轮泥条盘筑最后到砚山汉族的快轮提拉成型一部完整的制陶工艺发展史即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关谔掌鞯纳粘稍谔找髦坝庇懈嫉纳粘煞椒淙幻挥锌脊欧蛱峁氖滴镆谰莸栽颇仙偈褡逑执娴募钢稚粘煞椒目疾炜梢酝贫系焦糯拇笾虑榭觥档皆颇鲜率魇贝胖反罅砍鐾撂掌魅粗两裎捶忠范诟鞯匾胖分杏侄挤止胀量?以此推断当时的先民极有可能采用了露天平地堆烧或平地封泥的烧成形式。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陶器烧成的认识发展过程。由西盟佤族、中甸藏族、耿马傣族的露天平地堆烧到景洪傣族的平地封泥烧成再到汉族的龙窑烧成呈现出一个由简单趋复杂的陶器烧成发展过程。综上所述云南民间制陶技术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原始制陶技术对于复原古代制陶技术及研究古代制陶工艺发展史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少数民族制陶出现衰退的趋势。我们呼吁从保护文化的角度出发应当寻找一条路子使原始制陶技术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参考文献1西盟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44.2徐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