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推荐表 单位名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填表日期:2008年 12 月1日论文题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作者姓名论文答辩日期学科专业方向张爱莲2006年6月学科教学(语文)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题目,刊名,时间,社会影响)矛盾心灵的独白双重思想意识浅析发表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的生态美学解读发表于现代语文2007.4诗意地栖居在风起的荷塘发表于语文学刊2007.6新课标下语文活动教学初探发表于现代语文2007.6关于经典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发表于淄博师专学报2007.2语文教学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发表于现代教育2005.5-6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该论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实践方式、方法。对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在本论文理论的指导下,本人负责的“小学语文经典导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学改革2007年被学校立项为重点项目,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文化积累日渐丰厚,文化视野逐渐开阔。在本论文的启示下,本人先后申报研究了校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与教师教育探讨”、市级课题“经典文化与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省级课题“经典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人文素质养成研究”。出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在语文陶冶性教学论一书中,本人著“第九篇,经典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开拓”,共5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获奖项目(名称、等级及时间)课题成果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与教师教育探讨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2007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诵读:语文教学之生命被评为“2007年度山东省教师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论文选题的意义:本研究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主要研究方法:在本论文的研究中,主要使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当前小学语文经典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了解当前经典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以及存在问题。本人在经典教育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典教育的实施经验,为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研究成果:本论文通过审视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对经典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经典教育的价值趋向、经典教育的实施及经典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做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在经典教育实施中,结合相关教育理论,以生动具体的案例探讨了经典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主要参考文献: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的张力;吕建福.经典文化教育;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三卷;于漪.于漪文集 第三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朱自清.经典常谈等。专家推荐理由本文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论述充分,材料充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教育有启示性意义。 专家签字:单位推荐意见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单位代码10445学 号20033207分类号G623.2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论 文 题 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 学科专业名称 学科教学.语文申请人姓名 张爱莲导 师 姓 名 曹明海教授论文提交时间 2006年4月10日独 创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签字日期:20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0 年 月 日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引言1一、经典教育的内涵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必要性2(一)经典的内涵2(二)经典教育的内涵2(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必要性3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价值趋向7(一)人格的塑造:经典教育的永恒追求7(二)人的可持续发展:经典教育的着眼点10(三)储存与记忆:经典教育的积累过程12(四)让学习变成享受:经典教育的理想境界14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实施15(一)经典环境陶冶法16(二)经典诵读对话法20(三)经典活动教学法30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应注意的问题37(一)要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教育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37(二)教师要持开放的经典教育心态38(三)教师要善于期待39(四)教师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9注释41参考文献44致谢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中文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是我校研究立项课题之一。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教育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语文教学要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就必然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及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之中,超越偏重知识技能训练而轻视人文教育的传统语文教学。最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该课题即着眼于此,审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现状,对经典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经典教育的价值趋向及经典教育的实施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在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方面有所贡献,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经典教育的内涵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必要性。首先揭示经典与经典教育的内涵。其次着重从经典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三个方面,论证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价值趋向。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一、人格的塑造:经典教育的永恒追求;二、人的可持续发展:经典教育的着眼点;三、储存与记忆:经典教育的积累过程;四、让学习变成享受:经典教育的理想境界。经典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学生内在精神的建构、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让经典储存于学生记忆,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实施。经典教育具有深远的价值,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它的作用。此部分结合经典教育实践,以具体的经典教育案例探讨经典教育的实施方法。经典教育实施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经典环境陶冶法。主要论述如何营造校园经典环境和家庭经典环境,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二、经典诵读对话法。通过熟读记诵经典、对话交流经典、延伸阅读经典,让学生积累经典、感受经典和理解经典,从而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其语文素养,使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获得美感熏陶、人格提升和精神建构;三、经典活动教学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交往、操作、欣赏等各类经典教育活动中,与经典为伴,和圣贤为友,与经典共存在、共成长。经典教育也会始终情趣盎然。第四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经典教育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教育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二、教师应持开放的心态;三、教师要善于期待;四、教师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经典教育分类号:G623.2Discussion on Class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AbstractThe discussion on Class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is one of the topics studied and approved and initiate a project on in our academy. This research is partial achievement of that topic. Classic education is both the reversion of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 transcendency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he Chinese teaching must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which will continue the splendid national culture, help the students construct good character and enhance their Chinese quality, so the teaching must revert to the classic books which store up the quintessence of human thoughts and the cream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teaching should also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tha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and technic but neglects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Finally live up to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his research with a view to this, look closely at the educational actuality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It also gives elementary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necessity, value trend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ic educ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search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las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deep research for the future. 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 one: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class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First of all, it gives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ic and classic education. Secondly, it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class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classic education is historical mission the era has bestowed on Chinese teaching, the necessity of continu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tudents own growth. Part two: The value trend of class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It is concretely demonstrated from four aspects: First, the moulding of the personality, which i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classic education. Seco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man,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lassic education. Third, store and memorizing, which is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classic education. Four, the study should turn into a treat, which is the ideal state of classic education. The classic education has its eyes on the students sustaine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ir inner mind, exert a favorable influence on their heart and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y. The classics will be stored in the students memory and become inexhaustible of strength and spiritual wealth. Part thr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The classic education has such profound value that we must make it be effective in the concret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rt combined with practice of classic education, probes into the methods of implementation in classic education using concrete cases of classic education. The methods most in use is as follows: . The method of classic experimental influence. It is demonstrated how to create a classic environment in school and family to bring changes to the students.The method of classic reading and making dialogues. By reading , reciting, intercommunicating and diffusely reading the classic books, the students should accumulat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the classic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instinctive feel for language and to enhance their Chinese character. By doing this, they will also learn how to inter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and then they can feel the influence of beauty and get the promotion of personality and building of mind. . The method of classic activities. It is the nature of the pupil to be sporty. The students will benefit in their growth from sages and classics in the varied classic education such as game, competition, communication, operation and appreciation. Classic education will always be full of interest. Part four: The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In order to get good educational effect, the following not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First, Th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get flexible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classic education. Second, the teachers should have a open mental attitude. Third, the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expecting. Four, the teachers should have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lassic, Classic education Category number: G623.2引 言在经典文化的沐浴和熏陶中,在语文新课程的启迪下,我们开始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课题研究。其旨在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做到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端正和提高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随着课题的展开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邃与博大,认识到这一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和伟大价值。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它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激励他们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一生的伟业;它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至今经久不衰,发扬广大。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的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曾集会法国巴黎,发表共同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1于漪先生指出:“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2可见,语文学科在经典教育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然而,有些语文教学令人担忧,不仅经典教育的比重太轻,而且经典诗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塑造和智慧启迪,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兴趣让教师肢解得荡然无存。另外,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发生了偏移,他们冷落经典,疏离经典,最后抛弃经典。为此,语文学科必须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的重任。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记忆发展的关键期,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因此,我们要从小学生开始,播洒经典文化的种子,传承人类至高无上的智慧。让他们跨越历史的长河,与圣贤对话。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灵、启迪心智、培育精神、开阔心胸;用经典教育铸造学生的精彩人生,用经典教育绵延人类文化之河。一、经典教育的内涵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必要性经典教育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小学生成长的需求。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教育,应首先认识经典与经典教育的内涵,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必要性。(一)经典的内涵经典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它体现着人类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度思考,凝聚着人类的精神智慧。它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的文本,具有无穷的张力和持续的震撼力。它是唤醒人性、启迪心灵的精神家园,它以普照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奋进。王中江先生说:“真正的名符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是永恒的。”3另外,经典又具有变动性。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观念的更新、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不断被重新选择、理解和建构。(二)经典教育的内涵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根据神经生理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0-13岁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在7-11岁这段时间,大脑正处于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忘记应当关心一个人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大脑皮层细胞的增强,那么学习只能导致孩子变得迟钝。”4 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生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使其在学习中华文化经典(诸如:大学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孝经史记选读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明清经典小说选读等经典名著)的同时,汲取世界文化精华(诸如:莎士比亚文选圣经经典童话、寓言故事等),用优质的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达到智能锻炼的目的。经典教育以经典读本为本,基立于人生教育的“全面性”与“深远性”,让学生接触古今中外的原创性著作,达到文化熏陶与人格培养的目的。经典是作者思想、情感、精神、智慧的精华,任何他人论述的话语,都是他人的生命体验,而不是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如果学生只读经典解读类文章而不直面原典,无异于吃别人嚼过的食物,难以品尝到食物的原汁原味,得不到丰厚的营养,扎不下文化的根基。读原典好比直接请圣贤为师,耳听面叙,一步到位,不受各种解释的干扰。学生学习原创性经典,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跨跃文化的高原,畅游于人类的文化精神空间,不断汲取人格力量和智慧源泉,逐步积累文化养料,夯实文化基础。在今后的成长中,他们会慢慢咀嚼含化圣贤的话语,品味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感悟他们的境界;逐渐开启高度智慧,塑造优美人格。因此,经典教育就是在学生最可塑的年龄,以经典文本对其进行文化熏陶和人格养育,开智励志,全面发展,终生受益、世代受益的教育。(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必要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著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这些经典之中,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历经千年淘洗,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思想光辉。那深刻的语言和厚重的内容凝聚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学生在记忆力最佳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烂熟于胸,他们会在今后的成长历程中,渐渐得到文化智慧的滋养,获得心灵的美化和情感的升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推动世界文明,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经典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竞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如邓小平讲:“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5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厚的科学素养,更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懂得如何做事,更应懂得如何做人。小学语文教学以无与伦比的优势承担着人文素养教育的重任。语言文字承载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思想、情感、智慧和文化滋养的过程。所以说,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趣盎然、情感丰富、精神饱满的文本,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影响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唤醒他们的超越意识,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激发他们的文化追求。最终,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演绎精彩人生。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养育;重视教师的理性分析,忽视学生的感性领悟。这种追求功利化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些人文精神缺失、思想情感贫乏的“机器人”、“空心人”。显然这样的人是不能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和歧途,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能推动时代发展的完整的人,就不应忽视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经典是时代的产物,而各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它跳跃着时代与历史的最强音符,闪耀着民族文化光辉。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根基上,吸收历史文化营养,融入时代脉搏,学会用历史文化眼光回顾历史、审视现实和思考未来;学会用历史文化眼光透视社会人生、关切时代生活、促进时代发展。所以说,经典教育是时代发展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2. 经典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经典是在波涛沉浮的人类发展长河中,经过历史锤炼、文化濡染而生成的。经典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是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一种精美的文化构成。记录浩瀚典籍的汉字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之根。汉字具有无穷的文化魅力,它是情感的符号、思想的构成。一个汉字往往包含着不尽的文化意蕴,它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一段乐、一个生命。如一个“月”字会让人联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清幽之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缠绵情思。语言文字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思想、认识、情感、智慧,它滋养孕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6 一个人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之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我们要吸收外来文化,就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今在黄河边、长城下成长着的孩子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名牌,看的是日本的卡通漫画、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过的是洋节。他们从小学时代就远离民族经典作品,到了中学甚至大学时代几乎不能阅读自己民族的智慧结晶。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怎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精髓?面临民族文化断层的危机,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7 他们风烛之年,未忘传承民族文化,希望社会、学校能重视经典教育,令人感动,催人奋起。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浸润在民族文化之中,触摸民族文化脉动,感受民族文化气息,接受民族文化涵养。随其积累的增多、年龄的增长,凝结在经典文本深层的文化,会随着经典的学习浸入学生的心理结构,溶入学生的生命血脉,积淀为学生的文化心理品格。学生在经典的不断积累和感悟中,文化落差所造成的学生与经典的隔膜便会逐渐消融,学生生命与作者生命便会实现对接。经典文化会一次次敲开学生锁闭的心扉,一点点浸入学生的心田,一层层建构学生的文化品格。学生会慢慢体味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品味到民族文化的丝丝甘甜。有人说,小学生学习经典“食而不化”,谈何传承民族文化。“人心如果是活的,那就可以化!不仅食今会化,食古也会化!化不化是主观能力的问题,不是对象古不古的问题。”8经典教育正是让学生在中外经典的学习中,培养其最开放的心灵、最开阔的心胸和最多元化的心态,增强其化的能力。如此,儿时古今中外通“食”,长大后会古今中外皆“化”。学生当今之“食”和今后之“化”必然是吸收、传承、融合和创新文化的有机过程。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过程,而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生记诵经典不是经典诗文的机械堆积,是涉及学生情感、理解、想像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复杂能动过程。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经典的不断积累和“前理解”的不断丰富,他们经常会以诗解诗,以文解文,在吸收文化营养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创新。当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不仅让民族文化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扎根,把民族文化之根留住,而且让学生开阔视域,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如此,学生活泼多元的态度和兼容并蓄的品格就会逐渐练就,民族文化之河会更具鲜活的生命力,会源远流长。3. 经典教育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始,是个体生命的童年,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性德纯正。教他善,其就善;教他恶,其就恶。如果不把人类最美好、最精华的东西教给他们,他们娇嫩、敏感的心灵极易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生童年时期形成的品性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在这一阶段,语文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为获取优异的学习成绩积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广泛接触具有高度营养的人类智慧结晶,进入文化广阔深邃的天地,汲取文化营养,温润心灵,丰富情感,滋养精神。使他们的成长不仅有知识技能的武装,更有人文精神的支撑。审视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游戏、漫画、电视、电影等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读图时代的学生已不再是传统的“读书人”,而成了“读图人”、“浏览者”。在快餐文化中成长的学生“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 9 经典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包含大量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人得到做人的乐趣。经典教育就是为了明理,明做人之理。在学生心灵最纯净的年龄,赋予其“经典”的生命背景,确立比对圣贤之标准。学生只有具备做人的基础品格,才有成长的源头活水;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才能成长得更丰满,放飞得更高远。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记忆的信息会深深入心,终生不移。小学生记诵经典,不求甚解,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经典会渐渐被酝酿、发酵、成熟,并对学生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待学生有了一定理解力和阅历之后,会不自觉地应用小学所学的经典,可谓少学壮用。因此,经典教育是小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与创造人类文化精神财富的大师对话,感受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传承人类文化、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十分必要。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价值趋向“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棵葡萄树,技能、知识就像那一串串的葡萄,而胸怀、情感、意志就是支撑葡萄树的支架,没有支架,葡萄树就只能匍匐在地并最终和它的珍贵果实一起烂掉。”10可见,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武装,更离不开精神情感的支撑。经典教育便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学生身体的成长、智慧的开发和知识的增长,更追求学生内在精神的建构、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让经典储存于学生记忆,使经典文化、经典精神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垫底。在经典精神之光的照耀下,学生一生无论遭遇什么,都能静而处之,笑看成败得失;都能享受学习、享受人生、享受成长之美。(一)人格的塑造:经典教育的永恒追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1人格的塑造和提升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和永远的理想追求。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围绕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过分看重语言训练,只见“工具”不见“人”,容易忽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智育,对其人格的关注和培育并不理想。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在人格上缺失深厚的根基,极易成为随着机会和环境支使的“木偶人”。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奠定在人生的最初几年。儿童时期不仅是记忆学习、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更是文化教养、高尚人格塑造和提升的关键期。经典教育从小学生开始,让他们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塑造其良好品德,奠定其优雅人格的基础。经典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慧思想体系,是古圣先贤对人生、世界乃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他们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因此,经典的精华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时代仍然闪烁着洞察人性的智慧光芒,有着永恒的魅力。阅读这样的经典,会给人以知的满足、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使人在不经意间获得心灵的陶冶、情感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是塑造学生优美人格的重要途径。1. 以经典孕育智慧人格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命智慧、情感智慧、生存智慧等多种智慧因素融合生成的结果。经典教育过程就是使学生触摸智慧、发现智慧、启迪智慧、生成智慧的过程。每个民族的经典都是反映该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认识自我、认识历史和未来的百科全书。经典教育中,学生通过感受诗经的文化魅力,倾听诸子智慧的话语,沉浮风云变幻的史传,体验魏晋南北朝的慷慨,品味盛唐的豪迈激昂,全面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感悟人生。阅读经典的过程既是感悟作者思想、情怀、人格、智慧的过程,又是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的重要途径。林清玄先生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12经典著作就是智慧之窗或智慧之镜。学习经典就是透过智慧之窗或智慧之镜,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隧道,俯视深沉的苍茫大地,仰望灿烂的文化星空,注目美好的人生境界,洞察深邃的思想空间,获得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智慧感怀。用经典智慧之镜烛照自我,镜子里是一个放大了的自我,能从这个放大的自我中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多一些灵魂的拷问,多一些心灵的反省,多一些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憧憬。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心灵与古今中外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脚踏丰润的文化智慧土壤,吸取智慧养料,开启智慧门扉,建构智慧人生。因此,经典是我们获得智慧、扩大智慧的源泉,经典教育是以智慧启迪智慧的教育。2. 以经典孕育道德人格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它反映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特质。正是源于优秀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给予人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然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民族品格,也正存在着被削弱、被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现代青少年一代中,有的唯我独尊、道德败坏、无视生命、心理失衡、怨天尤人,令人堪忧。经典教育正是一种心灵成长的活动。让学生沐浴先贤的灵府,以先贤完美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唤醒学生的生命与品性,启导个体人生。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以宽厚、仁爱、敞亮、敏锐之心去感受充满悲欢离合的大千世界,体察、关注他人的命运与生活,感应他人心灵情感的气息,关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把爱与美好奉呈给冷暖人生。经典文本中,圣贤的品德光辉、人格魅力会激励学生对崇高品格的追求;圣贤闪烁的灵魂之花会陶冶学生的品性,锐敏学生察觉人们喜忧悲欢的心灵,使学生纯净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善良、爱抚和关切之情。学生在品德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中,心灵变得善良而美好,灵动而富有生气,人格得到重塑和升华。最终,在他们的心中筑起一座挺拔的道德高墙,建起一座巍峨的精神长城,使他们获得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智慧和生命的觉悟,善良、仁爱、美丽之情便在童年扎下根基。3. 以经典孕育审美人格经典包含美的意境、美的心灵、美的情感、美的精神等丰富的美的元素。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经典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荡心智、激励人格、激活灵魂、激发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丰富与美好,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帮助学生获得优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不能不注意用美来陶冶情感,塑造性灵,使知识和感情两不偏枯。”13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动力,没有美的情感,就没有美的文章。经典之作无不闪耀着美的光辉,是作者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从先秦诗歌、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流露出浓郁的人情美。作者对世间万物以极尽赞美欣赏的眼光,抒写着人世间的真情之美。学生沉浸在经典美文的诵读中,那美的语言文字、美的音韵节奏、美的诗情画意、美的哲理情思等美的元素流入心田,滋润心灵;学生忘情于“弦歌不绝”的美好境界,触摸经典的生命脉络,感悟生命之美丽,体验人性、人情之美好。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滋养了性灵、塑造了精神气质。长期以来,偏重技能训练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人格没有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缺少赞美的态度,缺乏欣赏的眼光,缺失审美的能力。经典教育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洒美的种子,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让学生体验人间之真情,发现世间之美丽,使他们以敞亮、美好的情怀去拥抱未来,拥抱人生。如果说智慧人格侧重于“真”的一面,那么道德人格则侧重于“善”的一面,审美人格就是“美”的一面。经典教育是让学生稚嫩的生命与真、善、美相伴,让真、善、美在学生心灵中成长,让真、善、美在学生成长中统一。(二)人的可持续发展:经典教育的着眼点基础教育的质量会严重影响学生终身教育的继续进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质量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有些语文教学还进行着低水平的知识重复,造成了“知识泛滥”。“所谓知识泛滥,本意是说,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在这么几小点的知识里来回倒腾,而且还将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美其名曰螺旋型。” 14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语文学科除让他们认识了两三千个中国字以外,在他们的心灵里,没有更多值得回味、咀嚼的东西。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底蕴,没有终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发展的路被人为地阻塞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1. 经典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凡是经典都具有昂扬向上的人文精神。经典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启蒙阶段,把经典文本放在他们纯净的心灵深处,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项目环境保护施工技术措施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设计
- 公路养护专项施工方案范本
-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学反思报告
- 英语教研组教学总结与反思
- 食品加工厂质量安全标准实施
- 小学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实例分享
- 四年级语文重点字词专项复习课件
- 初中英语真题解析与答题技巧
- 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评估报告模板
- 2026步步高六册同步物理必修3-第十二章 3 第2课时 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土木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3年同等学力申硕英语3000核心词汇
- 舞蹈老师职业介绍
- 临时起降点管理办法
- 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
- 附件:佛山市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判定、治理、处罚工作指引
- 蛋品冷链物流配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货代操作标准化流程
- 酒店资产盘点管理办法
- 2025四川省自贡市中考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