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岩大桥隧道通风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曾家岩大桥隧道通风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曾家岩大桥隧道通风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曾家岩大桥隧道通风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曾家岩大桥隧道通风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交通建设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工程隧道通风专项施工方案概述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曾家岩大桥工程项目经理部2016年03月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工程隧道通风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审核: 审批: 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曾家岩大桥工程项目经理部2016年03月目录1 编制依据11.1 通风设计依据11.2 编制原则12 工程概况12.1 工程简介12.2 工程结构22.3 自然条件42.3.1 地形、地貌42.3.2 地质条件42.3.3 水文42.3.4 地震52.3.5 气象52.4 施工条件53 通风方案设计73.1 通风方案设计目的83.2 通风设计原则83.3 通风设计标准83.4 隧道空气主要污染源93.5 通风要求93.6 通风方式94 通风方案94.1 通风参数94.2 风量、风压计算94.2.1 风量计算94.2.2 风压计算114.3 设备选型114.4 通风方案125 施工通风安全措施135.1 施工通风安全组织机构135.2 施工通风主要岗位风险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145.2.1 测风员风险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145.2.2 主要通风机司机风险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155.3 通风管理制度155.3.1 一般规定155.3.2 通风系统定期检查制度165.3.3 通风管理交接班制度165.4 施工通风安全技术措施165.4.1 风机安装165.4.2 风管安装175.4.3 通风系统日常管理和维护措施181 编制依据施工通风是隧道施工的重要工序之一,是隧道安全施工的关键。合理的通风系统、理想的通风效果是实现隧道快速施工、保障施工安全和施工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根据以往隧道通风经验及对当前通风设备技术性能的调研结果,按照自成体系的原则,综合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隧道通风方案。 1.1 通风设计依据(1)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2) 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项目工程隧道工程施工图1.2 编制原则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验收标准。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适用性,安全可靠性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对现场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严密监控,动态控制,科学管理的原则。2 工程概况2.1 工程简介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工程连接重庆江北区与渝中区,位于嘉陵江大桥与黄花园大桥之间,采用双层桥面路轨共建形式。大桥北接线长2.90km,其中兴盛隧道长2.895km,洞身段为分离式双洞隧道,双向4车道。通过隧道路轨共建段连接隧道主线,主线依次上跨城市轨道9#线、10#线、洋河东路,连接至渝北区兴盛大道。主线在K2+820、K2+760处分别设置A、B匝道连接黄观路,其中:A匝道路线总长697.332米(隧道长519m), B匝道路线总长476.2米(隧道长220m),隧道为单洞双车道,设计车速30km/h。曾家岩大桥北接线隧道工程平面位置见图 211所示。图 2.11 隧道工程平面位置图2.2 工程结构曾家岩大桥北接线隧道工程主要由江北侧部分主线隧道及江北侧黄观路A、B匝道组成。其中隧道主线为分离式双洞隧道,间距2B(2倍洞跨);接线隧道A、B匝道,均为单洞双车道隧道。主线双车道建筑限界为9.5m*4.5m,详见图 221主线隧道界限图,主线隧道采用曲墙半圆拱的三心圆断面,其内轮廓拱半径为5.10m、曲墙半径为6.50m,净空面积为55.31m2,详见图 222主线隧道断面图。图 2.21隧道主线建筑界限图 2.22主线隧道断面图 匝道建筑限界为8.5m*4.5m,详见图 223匝道界限图,标准断面隧道采用五心圆曲墙断面,其内轮廓拱半径为4.45m、曲墙半径分别为5.10m和6.5m,净空面积为48.09m2,详见图 224匝道断面图。图 2.23匝道建筑界限图 图 2.24匝道断面图2.3 自然条件2.3.1 地形、地貌拟建道路区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大部分经人工改造,地形较平缓,多为市政道路和建筑物,部分为原始地貌或人工改造程度低,地形有一定的起伏。2.3.2 地质条件拟建线路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素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泥岩等。隧址区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拟建工程大部分位于龙王洞背斜核部偏东翼,少部分接线位于龙王洞背斜核部偏西翼。经工程地质调查及访问,拟建场地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岩溶及活动断裂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2.3.3 水文隧道段覆盖层厚度整体较小,不具备典型的含水层,除了地势较低的位置有少量地表水汇集外,隧道段场区内地下水含量甚微。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利特征,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局部地段地形低洼,后经人工改造回填,可能含有一定的地下水。抽干钻孔残余水后观测,钻孔内地下水恢复缓慢,无稳定地下水,沿线地下水不发育。2.3.4 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线路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2.3.5 气象桥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具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秋雨连绵,无霜期长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1.8(1978年1月27日),夏季长达4个月以上。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22.9m/s。多年平均降雨量1098.9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378.3mm,最小年平均降雨量783.2mm,一日最大降雨量206mm(2007年7月17日),降雨一般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年平均相对湿度7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雨量充沛、温润多阴,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风速(米/秒):1.39米/秒。年最大风速(米/速):26.7米/秒,风向:西北;出现日期1981年10月。2.4 施工条件曾家岩大桥北侧隧道位于江北区,穿越城市道路、房屋密集区域,根据现场踏勘,北接线隧道出口(及A0桥台)红线外均为龙湖春森彼岸规划用地,南侧为自来水厂取水源及龙湖商业街,东西两侧为已建好龙湖春森彼岸高楼,无法形成施工便道,北侧为龙湖地产规划用地,短期内无法使用其场地,见图 241;黄观路A、B匝道隧道洞口均为密集房屋区,拆迁工作未进入实施阶段,短期内无法进场施工,见图 242图 243。图 2.41北接线隧道出口现状 图 2.42黄观路A匝道出口现状图 2.43黄观路B匝道出口现状根据现场调研摸排,发现在江北区五里店街道北城三路可实施导洞,接入主线进行主线施工,北城三路为断头路,场地可设置为临设场地;经与业主、设计院、监理协商并现场勘察后,同意使用此方案进行施工,地理位置见图 244。图 2.44北城三路地理位置3 通风方案设计3.1 通风方案设计目的通风方案设计就是通过对通风方案和设备的选择、实施,使长距离隧道施工洞内的作业环境能够满足规范及卫生标准中所述要求,改善洞内的施工条件,从而达到提高工效和确保施工人员身心健康的目的。3.2 通风设计原则本着“布局合理、优化匹配、防漏降阻、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满足通风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配置风机的数量,采用大直径风管,减少能耗损失,通过适当增加一次性投入,减少通风系统的长期运行成本。3.3 通风设计标准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及国家有关隧道施工作业环境的规定,隧道洞内作业环境需满足下列卫生及安全标准的要求: (1) 空气中氧气含量,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在19.5以上。(2) 每立方米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含有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不得大于2mg;含有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的矿物性粉尘不得大于4mg。(3) 空气中常见有害气体浓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氧化碳容许浓度不得大于30mg/m3,在特殊情况下,施工人员必须进入开挖工作面时,浓度可为100 mg/ m3;但工作时间不得大于30min;二氧化碳按体积计不得大于0.5%;氮氧化物换算成二氧化氮浓度应在5mg/ m3以下。(4) 隧道内气温不得高于28。(5) 隧道内噪声不得大于90dB。(6) 隧道施工通风应能提供洞内各项作业所需的最小风量,每人应供应新鲜空气4m3/min。(7) 隧道施工通风的风速,全断面开挖时不应小于0.15m/s,分部开挖的坑道内不应小于0.25m/s,并均不应大于6m/s。3.4 隧道空气主要污染源(1) 开挖爆破的烟尘。(2) 洞碴、材料等无轨运输车辆引起的粉尘。(3) 内燃设备所排放的废气。3.5 通风要求本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开挖断面积较大、采用无轨运输、除爆破炮烟外内燃机械作业和出碴机械作业产生大量烟尘。以上诸多因素要求施工通风提供的风量较大、克服的通风阻力也较大。3.6 通风方式根据隧道施工方法及施工条件,隧道主要采用压入式通风。4 通风方案4.1 通风参数本隧道导洞施工192m,接入主线里程K2+450。通风设计时按主线隧道小净距隧道断面考虑。掘进断面积(单洞):S=98.77m2(一次开挖到仰拱填充面);一次爆破最大用药量:198kg(按循环进尺2.5m,台阶法施工,上下断面同时开挖);洞内最多作业人数:开挖班26人,仰拱班8人,二衬班20人,管理人员、杂工班等12人,共计66人,(按洞内开挖、仰拱、二衬等三作业面同时施工考虑);爆破后通风排烟时间:T=40min ;通风管:采用1m软管;管道百米漏风率:=1.3% ;按最大压入通风长度计:L=640(m)。4.2 风量、风压计算4.2.1 风量计算施工通风设计应进行风量计算。风量应分别按排除炮烟、洞内最大工作人数、最低风速要求、稀释和排除内燃机械废气等因素计算取最大值。除炮烟需风量按下式计算:式中:Q1-工作面风量,单位为:m3/min;t-通风时间,取40min;A-同时爆破的炸药量,上下台阶同时起爆,开挖取198kg;b-炸药爆炸时的有害气体生成量,40 m3/kg; S-掘进断面积,取98.77 m3; L-临界长度,当通风段长度大于L时,用临界长度代替,取640m;K-淋水系数,考虑淋水使炮烟浓度降低的系数,取0.6; P-管道漏风系数,P=1/(1-L/100),为百米漏风率1.3%,L为通风长度:进口通风长度640m,则P进口=1.09;内最大工作人数需风量按下式计算:式中:Q2-工作面风量,单位为:m3/min;q-每人需要的新鲜空气标准(m3/min);k-风量备用系数,一般取(1.1-1.25),本次取1.2;m-同一时间洞内工作最多人数,本次取66人; 最低风速要求需风量计算:式中:Q3-工作面风量,单位为:m3/min;V-洞内允许最小风速(m3/min),分部开挖法取0.25;S-掘进断面积,取98.77 m3。 稀释和排除内燃机械废气需风量计算:式中:Q4-工作面风量,单位为:m3/min;Ni-各内燃机功率,ZL50装载机1台,功率共154KW;小松PC200挖掘机1台,功率共110kw;出碴车2台,功率共426KW;混凝土罐车1台,功率共247KW。合计功率937KW。Ti 同时工作柴油机设备利用率系数;Q取最大值为Q4=1574.16,风机风量Q取16004.2.2 风压计算式中:a-风道摩擦阻力系数,取a=0.00016;L-风道长度(m),取640m,Q-风机风量(m3/s),340060=56.67d-风管直径(m),取1m。式中:-局部阻力系数,管道入口取0.6;Q-风机风量(m3/s),340060=56.67d-风管直径(m),取1m。4.3 设备选型由以上计算可知选择的通风机的最低技术参数为:Q=1600 m3/min,H=4700Pa。考虑隧道长度及系统风压,单洞可选用1台功率为218.5/55kW的风机装在洞口。4.4 通风方案通风机械均采用压入式通风系统,由于从导洞进去有四个工作面,所以在洞口设置五台对旋式轴流风机(一台备用),宜在洞口30m以外,采用1m软式风管将空气压入至掌子面。图 4.41通风示意图图 4.42风管布置图风机需求计划见表 441。表 4.41隧道通风设备需求计划表设备名称型号功率(KW)风压(pa)风量(m3/min)数量备注轴流风机YDT280M-6/4218.5/552981-54201096-19385台备用一台风管1m2560m5 施工通风安全措施以“合理布局,优化匹配,防漏降阻,严格管理、确保效果”20字方针,作为施工通风管理的指导原则,强化通风管理。5.1 施工通风安全组织机构建立以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为核心的通风管理制度和组建专业通风班组,通风班组全面负责风机、风管的安装、管理、检查和维修,严格按照通风管理规程及操作细则组织实施。项目部定期根据通风质量给予通风班组兑现奖惩办法。5.2 施工通风主要岗位风险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5.2.1 测风员风险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1) 危险源风表选择不准确;风表不完好;作业环境不完好;测风地点不符合规定,人员操作不熟练;测量数据记录不准确或测风报表填写不正确。(2) 管理标准测风时,测风员根据风速的大小选择相应量程的风表进行测风。隧道每10天至少进行1次全面测风,测风地点、位置、测风周期必须符合有关规定。测风应在专门的测风站进行,在无测风站的地点测风时,要选择测风断面规整、无片帮、空顶、无障碍物、无淋水和前后10m内无拐弯的巷道。测风员在同一地点测风时要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误差不超过5,否则加测一次,结果取平均值。每次测量结束,测风人员必须将测量数据准确地填写在测风记录手册和记录牌板上,并编制通风旬报。每次测量结束,测风员、质检员必须将测量数据及时填写在记录手册上并汇报,严格按反风程序的时间汇报,两人要相互配合。(3) 管理措施管理人员随时对测风员测风时选择的风表进行检查,发现选择的风表不符合规定,进行处罚。测风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安全技术工种操作资格证后,持证上岗。熟悉所用风表和其它仪器的性能和参数。熟悉隧道通风系统,掌握各用风地点所需风量。测风时要避开隧道内行人、行车频繁的时间,避开附近风门开、关频繁时间,测风时不得有人员、车辆经过。项目部安质部每旬对测风员所测量的数据与现场的实际风量进行一次校核,发现与现场出入大,应重新测风。技术人员将测风员汇报上的数据进行核查,发现误差大,责令其重新测量。利用班前会教育员工遵守纪律、增强时间观念。5.2.2 主要通风机司机风险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1) 主要危险源 操作高压电气设备时,未按要求佩戴绝缘用具。未对风机主要部位进行详细检查。未按开停机顺序操作。(2) 管理标准 必须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熟悉通风机结构性能、工作原理、技术特征、供电系统和控制回路,以及通风系统和各风门的用途等情况,能独立操作。作业前必须进行本岗位危险源辨识。遵守劳动纪律,认真填写工作日志,不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 当主要通风机发生故障停机时,备用通风机必须在15min内启动,并正常运转。(3) 管理措施 不得随意变更保护装置的整定值。操作高压电气设备时应用绝缘工具,并按规定的操作顺序进行。 除故障紧急停机外,严禁无请示停机。 严格按照上级命令进行通风机的启动、停机操作。 5.3 通风管理制度5.3.1 一般规定(1) 风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作业,必须严格遵守风机的操作规程,熟悉通风系统性能。(2) 隧道通风系统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常运行,运行期间应加强巡视及维护工作,保证通风系统各项性能、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3) 保证隧道24小时连续不间断通风,风量、风压必须满足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要求,不得随意停风。(4) 风机设置两路电源并装设风电闭锁装置,确保正在使用的通风机出现故障后能在15min内启动备用通风机,保证隧道通风和正常作业不受影响。5.3.2 通风系统定期检查制度(1) 工区组织每周对通风系统进行检查,架子队长每天对通风系统必须作例行检查,通风工必须做好日常巡查。(2) 通风系统运行正常后,每10天进行一次全面测风,对掌子面和其他用风地点根据需要随时测风,做好记录。(3) 每7天在风管进出口测量一次风速、风压,并计算漏风率,风管百米漏风率不应大于2%,对风筒的漏风情况必须及时修补。(4) 建立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档案,档案包括各种检查记录、调试记录、测量记录、维护记录、运行记录等。(5) 值班人员每天按班组对通风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记录,架子队长每天、主管副经理每周分别对运行记录予以审核、签认,并由物设部负责建档保存。(6) 每周用风速测定仪对风速进行人工检测,检测结果与自动监控系统相应时间、位置、风速值进行核对,确保风速满足施工要求且回风巷风速不得低于1m/s。5.3.3 通风管理交接班制度必须实行通风班组交接班制度,交接双方签字认可,对上一班存在的问题、隐患、需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状态等必须交接清楚,交接班记录由架子队长每天定时予以审核签字。5.4 施工通风安全技术措施5.4.1 风机安装(1) 风机支架应稳固结实,避免运行中振动,风机出口处设置加强型柔性管与风管连接,风机与柔性管结合处应多道绑扎,减少漏风。图 5.41风机安装示意图(2) 通风机前后5m范围内不得堆放杂物,通风机进气口应设置铁箅,并应装有保险装置。(3) 通风机应有适当的备用数量。5.4.2 风管安装(1) 风管必须有出厂合格证,使用前进行外观检查,保证无损坏,粘接缝牢固平顺,接头完好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