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技术_第1页
吸痰技术_第2页
吸痰技术_第3页
吸痰技术_第4页
吸痰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特需病房徐佩二O一五年六月 口鼻腔吸痰技术 概念 指用吸痰装置经口腔 鼻腔 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吸入性肺炎 肺不张 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目的 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肺通气功能 指证 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听到痰鸣音呼吸及高压报警氧分压或氧饱和度突然降低 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经气管插管吸痰法经气管切开吸痰法经口腔 鼻腔吸痰法 吸痰方式 操作准备 评估患者 操作过程 操作后处理 1 2 3 4 5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操作准备 护士准备服装 鞋帽 仪表 仪容用物准备一次性吸痰管数根一次性药碗数个方盘 听诊器 手电筒安尔碘 棉签 弯盘0 9 NS吸引装置 吸氧装置其他 根据需要备口咽通气管 压舌板 张口器等 吸痰管 操作准备 建议成人及儿童使用的吸痰管外径小于其使用的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50 婴儿小于70 吸痰管型号Fr 人工气道套管内径 mm 2 2 口咽通气管的使用 根据患者门齿到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 顺插法 在拉舌钳或压舌板的协助下 将口咽通气管放入口腔反转法 口咽通气管的咽弯曲部朝上插入口腔 当其前端接近口咽部后壁时 将其旋转180 成正位 并用双手拇指向下推送至合适的位置 操作准备 宁大勿小宁长勿短 评估患者 1 核对 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 取得患者配合2 检查鼻腔有无畸形 疾患 口腔粘膜有无损伤有无活动性义齿 听诊患者肺部 评估痰液情况3 了解患者病情 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 吸氧情况4 协助翻身 拍背 由外及内 自下而上 5 检查吸引器性能 负压 0 06Mpa 并调节吸引压力 合适负压反折调试 文献记载 适宜的吸引负压是有效吸痰的保障 吸引负压过大可导致气道粘膜的损伤及低氧血症 而且病人也不易耐受 而负压过小 既达不到吸痰的目的 又增加吸痰的频率 造成反复吸痰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张芙蓉 经口鼻腔工气道内吸痰的临床护理研究 J 海南医学 2009 20 3 144 146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吸痰压力为150 200mmHg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4临床实践指南建议为13 3 20 0kPa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 成人为0 02 0 04Mpa 基层医生技能操作手册 成人为40 0 53 3kPa 肺部听诊 听诊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 自上而下肺部听诊 每处至少听l 2个呼吸周期痰鸣音 评估患者 吸痰时机 文献记载 吸痰是一种微创性的临床护理操作 给病人带来很大的不舒适感 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 达到吸痰的效果 现多主张按需吸痰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防止过频吸痰而致粘膜损伤几率增加黄文伶 梁平华 曹彬 人工气道内吸痰的临床护理进展 J 广西医科 大学学报 2007 24 9 279 280 痰量多时增加吸痰次数痰量少时减少吸痰次数无痰时不再吸痰 洗手 戴帽子和口罩 检查用物无遗漏 放置合理核对 解释协助患者合适卧位 半卧位 头偏向一侧 略向后仰取出活动性假牙吸痰前后予高浓度吸氧 松氧气管与氧流量表 调节氧流量至8L min 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 备吸痰液 戴手套 取吸痰管 取吸痰管 并与吸引皮条连接 反折控制负压 拇指控制负压 保持吸痰管通畅 试吸 湿润 左手反折末端 右手持管前端送管放松反折 左右旋转 向上提拉吸痰随时观察面色 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痰液色 质 量吸痰完毕 冲洗管道 操作过程 吸痰方法正确左手反折吸痰管末端右手持吸痰管沿口腔或鼻腔 用左手指勾去吸氧管 于口腔吸氧 送入 插至咽喉部 待病人有轻微呛咳或遇阻力时 略上提1cm后加负压 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吸痰过程中观察面色 生命体征参数变化及痰液性状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顺序正确 先口腔 再鼻腔 更换吸痰管 口述 气管与食道上方 均与咽部有接属关系 呼吸时 通向气管的气道开放 摄食咽下时 食物通道开放 气道关闭 不致发生误插 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 吸痰结束 高流量吸氧脱手套 翻转包裹吸痰管关闭吸引器无菌纸擦拭患者面部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spo2 调氧流量至原来水平协助取舒适体位 询问感受 指导 用物处理正确并记录储痰袋超过1600ml更换吸引皮条 玻璃接管24h更换 玻璃接管送供应室处理吸痰护理盘一人一用 24h有效记录痰液色 质 量 操作后处置 吸引器 痰液加有效氯配置成2000mg L有效氯溶液放置1H后弃去吸引瓶浸入2000mg L有效氯溶液1H后清洗 晾干备用 插管动作轻柔 准确 快速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用物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吸痰管每次更换 不得反复使用 吸口鼻的痰管切忌进入人工气道内吸引吸痰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注意痰液性状 颜色 量等痰液粘稠 可以配合翻身扣背 蒸汽吸入或雾化吸入 出现缺氧症状如紫绀 心率下降等应立即停止吸痰 休息后再吸储液瓶内吸出液应及时倾倒 不得超过三分之二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如痰液较多 需要再次吸引 应间隔3 5分钟 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并发症 低氧血症 预防 1 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 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及时发现患者缺氧的症状2 吸痰过程中尽量避免造成患者缺氧 吸痰管口径的选择要适当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 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可给予100 纯氧3 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 若痰液一次未吸净 可暂停3 5分钟再次抽吸4 及时吸痰 避免痰多引起气道堵塞 造成低氧血症处理 对于出现低氧血症者 应立即停止吸痰并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 酌情适时静脉注射阿托品 氨茶碱 地塞米松等药物 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操作并发症 呼吸道黏膜损伤 预防 1 吸引前先蘸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使其润滑2 每次吸痰前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3 吸痰管插入的长度为患者有咳嗽或恶心反应即可4 插入吸痰管时应动作轻柔 不要用力过猛 禁止带负压插管 抽吸时 吸痰管避免旋转向外拉 严禁提插5 对于烦躁不安和极度不合作者 吸痰前可酌情予以镇静处理 1 发现患者口腔黏膜糜烂 渗血等 可用复方氯几定含漱液 或硼砂漱口液 过氧化氢 双氧水 碳酸氢钠洗口以防感染 发现患者牙齿松动时 应及时提醒医生处置 以防松动的牙齿脱落引起误吸2 发生气管黏膜损伤时 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 丁胺卡那霉素 等抗菌药物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操作并发症 感染 预防 1 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使用无菌吸痰管 使用前认真检查是否过期 外包装有无破损等 准备两套吸痰管 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 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 两者不能混用 如用一条吸痰管 则应先吸气管内的痰 后吸口 鼻腔分泌物 吸痰前洗手 戴无菌手套 吸痰管一次性使用 冲洗吸痰管液用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 注明口腔 气道2 加强口腔护理 防止感染3 吸痰所致的感染几乎都发生在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基础上 所有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措施均适合于防止感染处理 1 疑似感染者应及时留取标本进行培养2 痰液粘稠者 应用生理盐水40ml加庆大霉素8万U 糜蛋白酶4000U行雾化吸入 每天3次 必要时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地塞米松或氨茶碱 以便稀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