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人民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人民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人民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人民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9河北沧州质检)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答案A根据材料中“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故A项正确。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根据材料中“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又制约着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B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产物,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对王权具有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3.(2018安徽五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周代社会的上层是“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这种现象()A.催生了高度集中的王权B.弱化了等级秩序C.造成了特权阶层的封闭D.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C周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为了保持贵族的政治特权,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强化了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宗法制中,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将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按照父系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出现了“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的现象,权力在一家一姓内传递,造成了特权阶层的封闭,故C项正确;依据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可知,缓和的是奴隶主阶级内部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非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4.周武王去世后,其13岁的嫡长子姬诵继位,因姬诵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摄政。姬诵的另几个叔父管叔、蔡叔和霍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三监之乱”。由此可见()A.分封制激化了家族矛盾B.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力C.地方势力享有较多特权D.周初统治秩序尚不稳定答案D材料中“三监之乱”的背景是“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反映了周初统治秩序尚不稳定,故D项正确。5.(2018安徽五校联考)据国语鲁语记载,里革和成公讨论“臣杀其君谁之过”的问题。里革认为是“君之过也。夫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这说明当时()A.诸侯国君暴虐无道B.是非善恶观念淡薄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答案D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诸侯国君暴虐无道,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问题,而不是是非善恶的观念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臣杀其君”的事件可知,反映的是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非诸侯国间的冲突,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讨论“臣杀其君谁之过”的问题,说明已经出现了臣杀君的僭越行为,可知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6.(2019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答案B根据材料中“康叔封于殷商故都”“唐叔封于夏朝中心地带”可知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初年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采取了安抚政策,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的权力,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与地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故D项错误。7.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了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项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的是宗法制下世袭的特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8.(2019辽宁大连调研)“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郡县制的评价。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C.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答案B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秦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体现了秦郡县制是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直属于中央,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郡县制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大大削弱,权力基本集中于中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2018山东济南调研)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A.B.C.D.答案C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史实,故正确;出土铁权不能体现在这一地区设置郡县管理的信息,故错误;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当时统一衡器标准,故正确;根据材料中的“篆字”,说明这件文物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10.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A.民贵君轻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的建立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D.“仁”的思想、郡县制的建立答案B焚书坑儒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并不是打击旧贵族阶层的措施,故A项错误;“有教无类”的核心内容是不论贵贱、贫富、智愚等,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打击了旧贵族的权益,故B项正确;中朝的设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这并非打击旧贵族阶层的措施,故C项错误;“仁”的思想并未打击旧贵族阶层,故D项错误。11.(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利于地方政策的稳定执行答案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不能在一地久任,且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这样,地方官员之间的不熟悉,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故A项正确;流官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与当地势力联合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故B项错误;流官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并不能彻底消除其隐患,故C项错误;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地方官员的经常性流动,对地方事务不够熟悉,不利于地方政策的稳定执行,故D项错误。12.(2018山东青岛调研)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能全面反映“现代化”趋势,故A项错误;处于封建社会的秦朝推行人治,故B项错误;所谓“礼仪政治”,是礼所维护的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所构建的是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不是“现代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与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晚清时期,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3分)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14.(2018河北保定期末)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