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A辛温药PPT课件.ppt_第1页
解表A辛温药PPT课件.ppt_第2页
解表A辛温药PPT课件.ppt_第3页
解表A辛温药PPT课件.ppt_第4页
解表A辛温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章解表药1 概述定义 以发散表邪 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性味 解表药味多辛 多入肺 膀胱经 分类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 1 2 功能主治 1 解表 外感表症 2 透疹 麻疹 风疹等 3 散疮 疮疡初起 4 止痛 风湿痹痛 5 利水 水肿 2 3 使用注意 1 分清寒热 2 辨别兼邪 或配祛暑 化湿 润燥 补虚 清热解毒药物 3 因时因地 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 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4 汗而勿过 过汗伤阳 体虚多汗者慎用 过汗伤津 津亏液伤 热病伤津 久患疮疡 淋病 失血者慎用 5 煎而勿久 轻煎 3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1 概述 性味辛温 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 2 功能主治 1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 无汗或汗出不畅 头痛身痛 口不渴 舌苔薄白 脉浮 2 痹证 喘渴 水肿 麻疹 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 4 麻黄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 5 风寒药 风寒荆防羌 柳葱麻桂姜 辛夷苍耳鹅 细辛 辛夷芷苏香薷样 6 基源与药材 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 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 7 性味与归经 辛 微苦 温 归肺 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8 1 辛以发散 温以散寒 开达腠理 通透毛窍 发汗力强 为发散风寒要药 治疗风寒外郁 腠理闭密所致风寒表实证 寒热无汗 头身疼痛 方如麻黄汤 素体阳虚而复感风寒者配伍附子 2 辛散苦泄 温通宣畅 外开皮毛使肺气宣畅 内降逆气 以复肺之肃降 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咳嗽气喘 方如麻杏石甘汤 小青龙汤 连续或久服则效减 以间歇应用为宜 9 3 发汗使水湿从毛窍外散 通调水道以利尿 治疗风邪袭表 肺失宣降所致水肿兼有表证者 症见头面四肢水肿 上肢水肿为主 方如越婢汤 4 辛散温通除痹 治疗风寒痹证 5 温散寒凝 消散积痰凝血 治疗阴疽 痰核 方如阳和汤 10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3 9g 先煎去上沫 再纳诸药 2 炮制生麻黄 发汗解表 炙麻黄 止咳平喘 麻黄绒 捣绒性缓3 发汗力强 汗证 虚喘慎用 11 临床应用 1 止好睡 2 小儿腹泻3 小儿遗尿4 郁证 12 歌曰麻黄表汗发 宣肺平喘家 头面风水肿 阴疽痹证拿 13 李白 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徵君何以折相赠 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 见此令人思 14 基源与药材 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 主产于广东 广西及云南省 明以前所用桂枝 主要以参与嫩枝枝皮入药 当时桂枝 肉桂 桂心常混称 15 性味与归经 辛 甘 温 归肺 心 膀胱经 16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 温经通阳 1 外感风寒表实证 可助麻黄发汗 方如麻黄汤 表虚证 发汗力缓又助卫阳 配白芍敛阴和营 可调和营卫 方如桂枝汤 17 18 2 助心阳通脉 治心悸 脉结代 方如炙甘草汤 19 3 温通胸中之阳气 治胸痹证 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释名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 其则胸痛彻背 短气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 重者则有胸痛 严重者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汗出肢冷等 西医的冠心病 心包炎 胸膜炎 肋间神经痛等病出现胸痛 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例 治疗胸痹心痛几乎都用 有热则配生地以监制桂枝的温燥 张志雄 医海涓聚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6年第1版P255 20 4 温脾阳 化痰湿 治痰饮 如苓桂术甘汤 释名 痰饮 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 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广义的痰饮是指 金匮要略 所划分的四饮 即痰饮 悬饮 溢饮 支饮 狭义的是指四饮之一的痰饮 21 5 通阳化气 助膀胱气化以利小便 治蓄水 如五苓散 释名 蓄水证 病名 太阳邪热随经入府 膀胱气化不行 水热互结所致小便不利之证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证候 小便不利 少腹满微热 消渴 或水入则吐等 治宜 通阳化气 利水解表 用五苓散 22 6 温通心阳 降冲平逆 治奔豚 如桂枝加桂汤 释名 奔豚病名 亦称奔豚 贲豚 贲豚气 自觉气从小腹部上冲至胸部或咽喉 并伴有腹痛 发热恶寒等症状 见 金匮要略 奔豚气病脉证治 师曰 奔豚病 从少腹起 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 复还止 皆从惊恐得之 发汗后 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前者每责之肝气冲逆 后者每责之肾虚水寒作逆 23 7 温中散寒止痛 中焦虚寒所致脘腹冷痛 方如小建中汤 8 温通经络 横行手臂 痹证之肩臂疼痛 常配姜黄 有明显热象者不宜 9 温通血脉 散寒逐瘀 治寒凝血滞所致闭经 痛经 如温经汤 24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5 15g 2 忌用 热病伤津 阴虚火旺 血热妄行者 3 慎用 孕妇 月经量多者 25 临床应用 1 小儿遗尿桂枝研粉 醋调敷脐 2 慢性盆腔炎有寒化倾向者 症见腹痛隐隐 喜暖拒按 多为瘀阻冲任 寒结胞脉 常配吴茱萸 红花 3 小儿慢性咳喘之属寒者 症见双肺有痰鸣音 水泡音 26 桂枝温解肌 辛甘通阳气 寒凝血滞通 痰饮水心悸 27 类药鉴别 麻黄与桂枝辛温解表药 均味辛性温 归肺膀胱经 皆能发汗解表 同可用治外感风寒 恶寒 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 脉浮而紧等证 两者常相须为用 麻黄 重在宣肺 发汗力强 宜于表实证 并能宣肺而平喘 利水 桂枝 重在温通阳气 发汗力缓 表实 表虚均宜 又能温通经脉而治痹 温通胸阳而治胸痹 通阳利水治痰饮 蓄水 28 紫苏 基源与药材 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 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生用 29 性味与归经 辛 温 归肺 脾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30 1 发汗散寒解表 且行气滞 略能宣肺止咳 风寒感冒 尤宜于兼气滞者 方如杏苏散 香苏散 2 行气宽中 和胃止呕 治脾胃气滞所致脘闷 呕吐 如如藿香正气散 3 行气以化痰 治梅核气 如半夏厚朴汤 4 解鱼蟹之毒 31 5 理气安胎 气滞所致胎动不安 配砂仁 陈皮 释名 胎动不安胎动不安 病证名 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一 指怀孕以后 先感胎动下坠 腰酸腹痛或坠胀不适 继而或有少量阴道出血者为胎动不安 多由气虚 血虚 肾虚 血热 外伤使冲任不固 不能摄血养胎 及其他损动胎元 母体而致者 32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3 10g 不宜久煎 33 临床应用 1 小便不通每日煎汤代茶频饮 2 洗头方 令发香 白屑不生 以鸡苏烧作灰淋汁 或煮取汁洗之 3 治疗寻常疣鲜紫苏叶外擦患处 每日1次 每次10 15分钟 一般3 6次可愈 34 35 紫苏 紫苏蟹鱼毒 安胎风寒除 行气宽中焦 脾胃气滞舒 36 紫苏梗 性味与归经 辛 甘 微温 归肺 脾 胃经 功能与主治 宽胸利膈 理气安胎 1 胸腹气滞所致胸胁满闷 脘腹痞胀 2 胎动不安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3 15g 37 生姜 止呕圣药 基源与药材 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 养牛种姜 子利相当 38 不撤姜食 不多食 39 一斤生姜半斤枣 二两白盐三两草 丁香沉香各半两 四两茴香一处捣 煎也好 泡也好 修合此药胜如宝 每日清晨饮一杯 一生容颜都不老 苏沈良方 驻颜不老方 40 性味与归经 辛 温 归肺 脾 胃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41 1 止呕圣药 治多种呕吐 辛散温通 温中散寒 尤宜于胃寒呕吐 常配高良姜 白豆蔻等 因于脾胃气虚者 常配人参 白术等 因于痰饮者 常配半夏 小半夏汤 因于胃热者 常配黄连 竹茹 枇杷叶等 用于炮制 姜汁能增强止呕药作用 如姜半夏 姜竹茹等 42 2 辛散温通 发汗解表 祛风散寒 唯药力较弱 治风寒感冒轻证 单煎或配红糖 葱白煎服 多为辅品 配桂枝 羌活等 3 肺寒咳嗽 辛温发散 温肺散寒 化痰止咳 治肺寒咳嗽 不论外感有无 痰多痰少 风寒袭肺 痰多咳嗽 恶寒头痛者 常配麻黄 杏仁同用 如三拗汤 4 解药毒 食毒半夏 天南星 鱼蟹中毒 43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5 15g或1 3片 44 临床应用 生姜1 重症呕吐 生姜片敷于内关穴 并以伤湿止痛膏固定 2 蛔虫性肠梗阻生姜120g 儿童酌减 榨取姜汁调蜂蜜120g 顿服或半小时内频频服完 1 2次 日 3 急性附睾炎取肥大老生姜 清水洗净 横切成约0 2cm厚的均匀薄片 每次6 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 盖上纱布 兜起阴囊 每日更换1 2次 直至痊愈为止 45 生姜 生姜止呕能 发汗治轻证 温肺风寒咳 鱼蟹药毒沉 46 附 生姜皮 生姜汁1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皮 性味辛 凉 功能和脾行水 治疗水肿 如五皮饮 内服入汤剂3 10g 亦可入丸 散剂 2 生姜汁生姜汁即生姜捣取的汁液 性味辛 温 入肺 脾 胃经 内服3 10g 外用适量 47 3 鉴别生姜优于发散解表 煨姜优于温中散寒 姜汁优于降逆止呕 姜皮优于利水消肿 48 香薷 夏月之麻黄 基源与药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49 性味与归经 辛 微温 入肺 胃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50 1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辛温以发汗解表散寒 芳香以化湿和中祛暑 外解风寒 内化湿浊 主治夏季贪凉 感冒风寒所致阴暑证 寒热无汗 头痛等症 方如香薷饮 香薷 厚朴 白扁豆 暑热所致大汗 大热 烦渴 非本品所宜 51 释名 阴暑 暑月受寒所致的病证 见 景岳全书 卷十五 由畏暑贪凉 不避寒气 或于深堂大厦 或于风地树阴 或以乍热乍寒之时 不谨衣被 寒邪袭于肌表所致 证见发热头痛 无汗恶寒 身形拘急 肢体酸痛 治宜温散为主 又有不慎口腹 过食生冷 以致寒凉伤脏 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 亦是因暑受寒 以寒邪在内 治宜温中为主 暑温类型之一 医门棒喝 初集 暑温者 夏至后所感热邪也 古人分阴暑 阳暑 或值时令湿盛 或人禀体阳虚而成阴暑之证 是暑而偏于湿者 52 释名 阳暑病名 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证 凡因盛暑烈日之时 或于长途 或于田野 不辞劳苦 以致热毒伤阴 而出现头痛 烦躁 肌体大热 大渴 大汗 脉浮 气喘等症 即称阳暑 暑温的一种类型 暑温是夏至后所感之热邪 古人分为阴暑 阳暑 53 2 恣食生冷 湿阻脾胃所致呕吐 腹泻 3 辛散温通 发汗以散湿在肌表 宣肺以水之通道 利尿退肿 治水肿小便不利 4 脚气浮肿 单用或配白术 方如薷朮丸 香薷 白朮 释名 脚气是以两腿足酸楚 麻木 软弱无力 或见脚胫肿满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因病从脚起 故名为脚气 又名 缓风 脚弱 软脚病 壅疾 等 包括西医所称的维生素B 缺乏所致的脚气病 此外 如营养不良 多发性神经炎等 凡具有类似证候的疾患 也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54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3 9g 2 量效关系发表 量稍小 不宜久煎 利水 量稍大 须浓煎 3 宜凉服 恐致呕吐 4 表虚有汗 阳暑证忌用 5 辛温发汗之力较强 忌用于表虚有汗及暑热者 55 临床应用 1 腹痛 菌痢香薷油 2 高脂血症刺五加 香薷合剂 56 香薷 香薷术水肿 化湿能和中 夏月之麻黄 辛温阴暑从 57 类药鉴别麻黄与香薷皆性味辛温 均能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 都可用治外感风寒 恶寒 发热 头痛 无汗以及水肿 小便不利等证 麻黄 发汗力较强 散寒之力大 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 又能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 以及风水水肿等证 香薷 发汗 散寒之力不如麻黄 而善于和中化湿 常用治阴暑证 其治水肿 偏于发越阳气 和中化湿以利水消肿 宜于脾虚湿盛之水肿 58 荆芥 基源与药材 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59 性味与归经 辛 微温 归肺 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解表 透疹 止痒 炒炭 止血 60 1 祛风解表 风寒 风热皆宜 治外感表证 方如荆防败毒散 银翘散 2 祛风透疹 治疹发不畅 常配薄荷 蝉衣等 3 祛风止痒 治风疹瘙痒 湿疹渗出 如消风散 4 解表消疮 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如银翘败毒散 5 血见黑则止 荆芥炒炭 能入血止血 治出血 吐血 崩漏 便血 便血 配槐花炭 鼻衄 配白茅根 61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不宜久煎 5 15g 2 炮制 荆芥穗 生用 祛风解表 头痛炒荆芥 炒至微黄色 发表力缓和荆芥炭 炒至黑色 止血 62 临床应用 1 顽固性头痛荆芥兼入血分 且能引药上行 辨证基础上加荆芥 轻者用荆芥 重者用芥穗 2 前列腺疾病所致尿痛 滴沥 尿闭 辨证加大黄 荆芥 倒换散 3 产后血晕要药单用荆芥炭1两 或配泽兰 蒲黄 63 荆芥 荆芥表热寒 透疹瘙痒煎 炒炭止血出 消疮表证兼 64 防风 不独防风的防风 基源与药材 伞形科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65 性味与归经 辛 甘 微温 归膀胱 肝 脾经 功能与主治 发表散风 胜湿止痛 止痉 止泻 66 1 微温不燥 药性缓和 以祛风见长 既散风寒 又散风热 主治外感表证 性微温而尤宜于风寒 方如荆防败毒散 九味羌活汤 风寒配荆芥 紫苏 风热配连翘 牛蒡子 风湿头痛配羌活 川芎 67 2 祛风止痒 治风疹或瘙痒 方如消风散 2 祛风胜湿止痛 治疗风湿所致关节酸痛 肌肉痛 神经痛 配羌活 防己等 方如蠲痹汤 3 祛风止痉 治破伤风 但祛风解痉之力较弱 不能独任其功 方如玉真散 4 疏肝 理脾 胜湿 肝脾不和所致腹痛泄泻 痛泻 配白芍 白朮 方如痛泻要方 5 止血 主治便血 崩漏 血色清淡 68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1 5 15g 2 慎用 阴虚火旺 血虚发痉者 69 临床应用 1 菊人医话 治疗小儿腹泻 婴儿周与耕涎生数月时 感受暑滞 脾阳不振 水泄多日 囟门下陷 乳饮日少 脆弱万分 投以小剂补中益气汤 去升麻易以煨防风 次日泻止而囟门亦起 按东垣用升麻来升脾阳 每嫌其过 天士改用防风 比较稳妥 70 2 药物中毒3 久治不愈之便血 崩漏 风邪稽留肠中 辨证基础上加防风 4 抗过敏 用于过敏性疾病 方如过敏煎 5 脾家湿郁化火所致口臭 口疮 71 防风 防风止痉泻 炒炭肠风血 胜湿止痹痛 瘙痒伤风携 72 2019 12 31 73 羌活 胡王使者 基源与药材 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 74 性味与归经 辛 苦 温 归膀胱 肾经 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 胜湿止痛 75 1 气味雄烈 散风寒 燥湿 治风寒夹湿表证 方如九味羌活汤 羌活胜湿汤 2 辛温能散 气雄善走 祛风散寒止痛 为足太阳膀胱经引经药 治太阳经头痛 头项肩背疼痛 腰以上风寒湿痹证 方如蠲痹汤 76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3 10g 2 气味浓烈 用量过多 易致呕吐 3 血虚痹痛 阴虚头痛者慎用 77 临床应用 1 退热配蒲公英 板蓝根等可治风热表症 疗效稳定 不易复发 2 早搏以羌活的提取物制剂 脉齐 中国中医研究院提供 广州星群制药厂制作 1ml脉齐液相当羌活生药1g 每日60 105ml 分3 4次服 疗程7 14天 3 阳痿五子衍宗丸加羌活 谢海州经验 78 羌活 羌活风寒散 蠲痹腰背肩 气味浓易吐 阴虚燥热难 79 藁本顶巅痛 非此不除 医学启源 80 基源与药材 藁本或辽藁本的根茎 81 性味与归经 辛 温 归膀胱 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散寒 胜湿止痛 82 主治 1 祛风散寒止痛 善达巅顶 治风寒感冒所致头顶疼痛 方如神术散 2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治风寒湿痹 尤宜于风寒湿所致腰脊冷痛 多配苍朮 羌活等 83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3 9g 2 血虚头痛忌用 84 临床应用 1 酒渣鼻KG治鼻上面上赤 藁本研细 先以皂角水擦动赤处 拭干后 以冷水或蜜水调涂 干再用 2 神经性皮炎KG以50 藁本注射液于皮损下注射 85 藁本 藁本膀胱肝 风寒痛顶巅 胜湿止痹痛 血虚头疼险 86 白芷 基源与药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的根 以四川遂宁产者为上品 87 具有特殊芳香气味 又称香白芷 欧洲白芷被作为香料使用 明 僧德祥 白芷花开绕屋香 一时秋思入江乡 云多水阔人难见 楚竹歌声动夕阳 唐 王维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 88 性味与归经 辛 温 归肺 胃经 功效与主治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89 1 祛风散寒解表 气香善通鼻窍 治风寒感冒 尤宜于兼头痛 鼻塞者 头痛剧烈配羌活 细辛 鼻塞配藿香 薄荷 苍耳子 方如九味羌活汤 2 阳明引经药 祛风止痛 阳明经头额疼痛 眉棱骨痛 单用有效 方如都梁丸 或配羌活 苍耳子 方如川芎茶调散 90 3 祛风止痛 治牙痛 4 辛温香燥 化湿止带 治白带 尤宜于寒湿白带 可配海螵蛸 湿热所致带下配黄柏 椿根皮等 5 芳香通鼻窍治鼻渊 多配辛夷 鹅儿不食草等 内服外用均可 6 透达营卫 疏风解表 消肿排脓 初起能消散 溃后能排脓 治乳痈 疮肿 初起或脓成 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 瓜蒌 脓出不畅配金银花 天花粉 方如仙方活命饮 91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3 10g2 辛温香燥 阴虚血热者忌服 92 临床应用 1 口臭研粉食后服1钱 白开水下 蒲辅周经验 2 胃痛功能温中散寒止痛 3 鹤膝散白芷125克入陈酒600毫升煎稠去渣 外涂患处 马培之经验 93 4 美容 挑选大而色纯白无霉迹的白芷饮片200g 用小刀剔除其黄棕色粗皮 碾为极细末 每次取30g 掺入一小瓶市售婴幼儿护肤品中 充分搅拌和匀 气温在20 以上时宜放入冰箱冷藏 用法 每晚取此膏适量代替常用护肤品搽面 至少保留1小时 临睡前用软纸揩去 勿用水洗 次晨才洗脸 连用半月后可改为2 3天搽1次 94 白芷 白芷辛香燥 散寒通鼻窍 阳明头牙痛 白带肿脓消 95 细辛 细辛不过钱 基源与药材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 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 前两种习称 辽细辛 生用 96 性味与归经 辛 温 气香 有小毒 归肺 肾 心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散寒 通窍 止痛 温肺化饮 97 1 气盛味烈 祛风散寒解表 且能入里外达阴经之风寒 治风寒感冒 尤宜于阳虚外感 阳虚体质而外感风寒 配麻黄 附子 2 为少阴经引经药 祛风寒止痛 治少阴经头痛 常配羌活 白芷等 或以细辛末加面粉 以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98 3 祛风止痛 治风寒 风火所致牙痛 常配白芷 石膏等 方如细辛汤 二辛煎4 祛风散寒止痛 治风寒湿痹证 方如独活寄生汤 5 气香而能走窜 可通鼻窍 治鼻渊 6 通关开窍以醒神 治中风寒闭者 以细辛末鼻取嚏 7 宣通胸中滞气 温肺化饮 治肺寒咳嗽 痰稀色白 常配干姜以温肺化痰 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 配麻黄以宣畅肺气方如小青龙汤 99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2 5g 入丸 散0 5 1g 次 2 反藜芦 3 注意用量 宜由小量逐渐增大 4 忌用 阴虚火旺 吐血衄血 血虚头痛 阴虚干咳者 100 临床应用 1 口疮单用研末敷脐 2 感冒后久咳 3 心率缓慢 4 口臭细辛适量口含 101 细辛 细辛不过钱 阳虚感风寒 温肺化饮稀 痹牙头鼻渊 1 用法用量 煎服 2 5g 入丸散剂 用0 5 1g 2 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 阳虚外感 3 温肺化饮治寒饮所致咳喘痰白清稀 4 通窍止痛治头痛 鼻渊 牙痛 痹痛 102 苍耳子 基源与药材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的果实 分布全国 各地都有野生 秋季采收 晒干 炒去硬刺用 103 104 性味与归经 辛 苦 温 有小毒 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散风除湿 通窍止痛 105 1 燥湿 通窍 治鼻渊 常配辛夷 白芷 薄荷 方如苍耳子散 2 善通顶脑 治风寒感冒头痛 3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治风湿所致全身疼痛 周痹 四肢拘挛 4 祛风止痒 治风疹瘙痒 湿疹等 常配地肤子 白鲜皮 白蒺藜等 106 用量与用法 1 煎服 3 log 或入丸散 2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3 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107 4 相关进展 1 苍耳子所致的肝毒性机理与其引起肝脏出现氧化应激相关 由此产生大量自由基 破坏肝脏内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的平衡 抑制谷光甘肽S 转移酶及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使DNA含量增加 导致肝脏发生脂质过氧化而最终表现为肝毒性 2 配伍黄芪可拮抗苍耳子毒性 以2 1比例配伍效果最佳 2813期2007 10 17 108 临床应用 1 小儿疳积 秋季采新鲜苍耳子 连茎带叶切碎 加水煮 取汁熬膏摊于布上 外敷脐部 囟门处 用药心得十讲 2版 P212 神经性皮炎苍耳子15 24g 防风9 12g 乌梢蛇 当归 白芍 白蒺藜各9 15g 丹皮9g 温水浸泡1小时 文火煮沸后再煎30分钟 连煎2 3次 取汁350 400ml 分3次口服 每日1剂 109 苍耳子 苍耳除风湿祛风瘙痒止 通窍鼻渊苦 中毒过量致 110 附 苍耳草为苍耳的茎叶 性味苦 辛 微寒 有小毒 功能祛风 清热 解毒 1治风湿痹痛 四肢拘急等症 2 治疔毒 瘙痒等 3 有毒 内服不宜过量 亦不能持续服用 4 散气耗血 虚人不宜 111 鼻病专药 辛夷 112 113 114 基源与药材 望春花 玉兰 武当玉兰的花蕾 115 性味与归经 辛 温 归肺 胃经 功能与主治 发散风寒 宣通鼻窍 116 117 1 散风寒 止头痛 治风寒感冒兼头痛鼻塞者 2 辛温发散 宣通鼻窍 善疗鼻渊 118 用量与用法 1 宜包煎 3 10g 外用适量 2 多服致目赤 头昏 119 临床应用 1 鼻炎KG辛夷 苍耳子 白芷各60g 冰片粉6g 薄荷霜5g 芝麻油500ml 将芝麻油 苍耳子 白芷 辛夷同放锅内 浸泡4小时 加热 待苍耳子 白芷 辛夷炸成黑黄色捞出 再下冰片粉 薄荷霜 液状石膜 搅匀 冷却后过滤 分装眼药水瓶内备用 用时仰头滴鼻 每次滴1 2滴 日滴1 2次 2 小儿抽动 秽语综合征 辛夷10g 苍耳子10g 元参10g 板蓝根10g 山豆根5g 半夏3g 钩藤10g等 煎出药液100ml左右 分4次口服 28天为1疗程 120 辛夷 辛夷散风寒 通鼻窍包煎 油乳散滴用 阴虚火旺换 121 葱白 基源与药材 石蒜科植物葱的新鲜的鳞茎 122 性味与归经 辛 温 入肺 胃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 通阳 123 1 发散风寒 但发汗之力较弱 治感冒轻症 常配豆豉 生姜 2 葱白辛温 通阳气而散阴寒 治阴盛格阳之下利 脉微 3 通阳散寒 炒熟外熨脐腹 治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小便不利 寒凝腹痛等 124 用量与用法 1 水煎服 3 6枚 外用适量 125 临床应用 1 婴儿感冒取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