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重大项目标书.doc_第1页
省社科重大项目标书.doc_第2页
省社科重大项目标书.doc_第3页
省社科重大项目标书.doc_第4页
省社科重大项目标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分类编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 请 书项 目 类 别 重大招标项目 学 科 分 类 经济学 课 题 名 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 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研究项 目 负 责 人 刘升学 负责人所在单位 南华大学 填 表 日 期 2012.6.1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申请者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申请人(签章) 年 月 日填 表 说 明 一、本表用计算机打印填写。二、封面上方2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三、表中所列“项目负责人”应为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原则上只能填写1人。四、申请书报送一式6份,课题论证活页报送一式5份,原则上要求统一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活页单独装订,不要夹在申请书中。五、申请书应在申报截止日期之前由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送至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指定的申报地点。六、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地址:长沙市韶山路1号省委大院二办公楼五楼523、524房,邮编:410011,联系电话82219078。一、数据表课题名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研究主题词产业转移、产业协同发展、区域合作项目类别AA.重大项目 B.重点项目 C.一般项目 D.自筹经费项目 E.“百人工程”项目申报重点项目或一般项目若没有获得立项资助,是否愿意参评自筹经费项目否学科分类经济学研究类型B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综合研究D其他研究负责人姓名刘升学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63年7月行政职务副校长专业职务副教授研究专长产业经济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最后学位学士担任导师硕士生导师工作单位南华大学联系电讯地址衡阳市(县)常胜西路 街(路)28 号邮政编码421001主要参加者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肖东生男1955.10教授区域经济博研博士南华大学王铁骊女1974.7副教授产业经济博研博士南华大学付跃龙 男1958.4副教授产业经济硕研学士南华大学邹清明男1967.3副教授计量经济博研博士南华大学陈南岳男1968.9教授区域经济博研博士南华大学詹晶女1975.11副教授区域经济博研博士南华大学刘文君男1978.8讲师 技术经济博研博士南华大学预期成果DCA专著 B译著C.论文D.研究报告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字数(单位:千字) 40申请经费(单位:万元)10.00预 计 完 成 时 间2013 年 3 月31 日二、课题论证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温家宝总理今年在湖南考察时讲话中强调:湘南地区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发改地区20112188)指示精神,湖南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湘政办发201242)(以下简称规划)。依托工业园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及完善区域合作是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湘南示范区)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具体研讨如下。主流经济学家将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重点。产业集群理论有新产业区理论和波特集群理论两种主要范式1。Marshall、Weber、Krugman、Porter等从外部经济、经济规模、要素市场、创新和技术溢出、协同效应等方面研究了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2-5。产业协同发展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但更强调集群内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率”【6】。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产品商务协同是产业集群协同的重要内容,要素流动和集群网络是集群中技术溢出和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7,8。国际资本流动过程中的产业价值链层级间的链接对于产业集群转移具有重要的影响9,产业沿交通线布局是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110。产业链、价值链、要素流动,以及空间布局对于产业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或者经济非均质空间要求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这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11,12。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的空间结构是依据区域的“内部的同质性”和区域共同发展的“功能一体化”要求来进行。国外学者从城市群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地区间专业化、知识溢出、产品多样性、城市间贸易和基础设施互通等方面研究了区域内城市间合作问题13-16。国内学者认为区域合作需要考虑公共价值、执行能力和利益攸关者三方面因素,并利用“三圈理论”分析了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合作案例19。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跨越东、中、西部地域,开创了“非同质性”区域合作的模式20。湘南地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内与珠三角地区合作,属于“非同质性”区域合作,湘南三市间的区域合作亦属于“非同质性”合作。 规划提出依托湘南交通快捷的“三极四带”区域内的工业园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的协同转移,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但是,湘南地区普遍存在工业园区数量过多、规模偏小,产业布局较散,企业开工率低等问题19。为实现产业配套,湘南地区采取集群整体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的办法20。然而,引进的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依赖进口,国内关联度小21。原有产业集群规模小,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配套少。政府应促成本地企业参与配套,在产业链的“链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22。湘南示范区在区域合作方面,应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统一市场,形成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利益共同体23,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统一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24。 近年来,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加速,郴州建成了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衡阳建设了结合“两型社会”理念的白沙洲工业园,永州在湘南贫困地区建设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成为本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同时,郴州、衡阳引进大型企业带动了关联产业转移,永州引进服装、鞋类等中小企业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衡阳引进外资发展岩盐资源发展盐卤化工并向下游产业延伸。在有关湘南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意见)中,湘南三市除提出优化空间布局的意见外,还提出了建设区域合作先行区的意见,以及推进湘南三市一体化,建立区域分工协作体系的意见。在有关湘南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意见方面,郴州参考皖江示范区的政策意见和广东的经验提出了详细的政策建议,永州提出了制定湘南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下放或委托经济管理权限等建议,衡阳提出了设立湘南示范区建设基金、完善金融政策和支持口岸建设等建议。 湘南示范区具有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但是,湘南示范区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特色、资源条件各异,如何根据湘南三市依托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经验和条件,从产业链、价值链和要素配置等角度研究产业协同发展问题,以及根据湘南“非同质性”特征研究区域合作是湘南示范区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1.2 研究意义湘南示范区是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湖南三大经济板块之一,其建设有利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两型四化”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课题着眼于示范区内的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湘南地区“非同质性”特征明显,区位条件和资源要素各市有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差异较大,政策环境亦有区别。本课题紧密结合湘南三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和经验,研究湘南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对于湘南示范区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湘南联合成功申报湘南示范区,成为湘南三市区域合作的里程碑。目前,湘南三市政府均表示完善和加强区域合作的意愿。在湘南三市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缺失的情况下,本课题研究湘南区域合作框架,并重点研究湘南区域合作机制,对于湘南示范区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课题运用“三圈理论”研究湘南“非同质性”区域合作,具有理论参考价值。2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2.1 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旨在研究湘南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对承接产业转移平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和区域合作两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湘南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现状调查研究。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问卷调查湘南三市各类承接产业转移和集聚产业发展的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重点调查各市的主要园区和加工贸易走廊,探索各地工业园升格及衡阳、永州设立出口加工区问题,调查口岸建设和通关方式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其次,基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现状,重点调查分析各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调查研究影响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问卷调查适合湘南各市情况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倾向,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示范区内影响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问卷调查湘南三市区域合作及跨区域合作现状,研究影响湘南三市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并运用“三圈理论”分析有关湘南“非同质性”区域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湘南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首先,根据前期调查和文献分析结果,本课题将从三个方面研究产业协同模式:基于产业链视角,研究引进龙头企业与关联产业配套协同模式,引进中小企业集群配套协同发展模式,引进企业与当地企业相互配套协同发展模式,以及湘南区域内产业异地配套协同发展模式;基于价值链视角研究湘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引进制造类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湘南地区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研究引进要素与本地资源结合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引进投资与本地企业嫁接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探索湘南区域内要素流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其次,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与湘南示范区内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利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得出适合湘南三市情况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策略建议,提出促进湘南示范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总体对策。湘南示范区区域合作机制研究。首先,借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研究湘南三市区域合作框架,主要研究合作原则和合作领域。其次,深入研究湘南三市区域合作机制,包括研究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包括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政府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衔接落实制度;研究湘南区域合作的平台,通过衡阳市经济学会联系湘南三市有关学会和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筹备湘南合作论坛,并逐步推动湘南三市相关部门建立有关经验和信息分享、产业规划、政策协同、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平台。最后,探究跨区域合作机制,包括研究湘南区域合作机制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对接,探索湘南示范区与珠三角地区、海西地区、长三角地区、港澳台地区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湘南示范区与东盟国家跨区域合作。2.2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与方法图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各种研究方法对应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2.3 重点难点重点:(1)调查研究的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调查研究,包括郴州出口加工区、衡阳白沙洲工业园、松木工业园、永州凤凰开发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等主要平台;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外来要素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案例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湘南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湘南三市“非同质性”区域合作和跨区域合作现状调查研究。(2)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调查和案例分析,从产业链、价值链和要素配置三个视角研究适宜湘南三市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研究并得出有关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差异化策略和总体对策。(3)湘南区域合作研究的重点:借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研究湘南区域合作框架;深入研究湘南区域合作机制与跨区域合作。难点:(1) 有关湘南示范区的具体产业指导目录尚未颁发,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暂未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尚未公布和落实,使得本课题在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方面难以把握具体的政策。(2) 湘南示范区申报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省里规划刚出台,目前工作重心由规划阶段逐步转向实施阶段,相关工作正在衔接当中,有关区域合作议题暂未排上议程,使得本课题在湘南区域合作机制研究时难以联系具体负责的政府部门并了解具体情况。2.4 主要观点(1)近年来,湘南三市在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方面,创造了可供相互学习的新鲜经验,这为湘南示范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湘南工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布局,以及资金缺乏、口岸建设滞后等缺陷亟待改进。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方面,需要科学规划和适当集中资金建设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口岸建设。(2)湘南三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来要素方面,出现了各种可供相互借鉴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这为湘南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但是,引进项目国内关联度低,本地企业难以与龙头企业配套,政府应促进企业间配套和产业链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针对湘南“非同质性”区域的情况,湘南各地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应有所差异,同时,兼顾湘南示范区产业总体协同发展的需要。(3)湘南三市此次合作成功申报湘南示范区,反映湘南三市具备区域合作的共同价值、执行能力和相关利益者的支持。借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根据湘南区域合作现状,构建湘南非同质性区域合作机制和跨区域合作机制,有利于湘南三市合作承接产业转移,避免承接产业转移时的恶性竞争,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5 创新之处 (1)根据湘南区域“非同质性”特点,本课题拟探索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影响产业协同的因素,研究适宜湘南示范区现实条件的各种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提出适合湘南三市情况的有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差异化策略和总体对策。其研究成果在有关“非同质性”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2) 借鉴泛珠三角合作框架,依据湘南三市区域合作的现状和条件,运用“三圈理论”研究湘南“非同质性”区域合作框架和合作机制,湘南区域合作机制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对接,属于首次尝试,具有创新性。3. 前期研究成果及参考文献3.1相关成果近五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11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两项科研成果被省市政府部门采纳。 3.2参考文献1吴结兵,蔡宁.产业集群理论评述从三个角度看集群理论的融合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16-21 2英 Marshall. 经济学原理M . 朱志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3德Weber A. 工业区位论M . 李刚剑,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Paul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1,99(3): 123-134.5Porter M E. 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23(11): 235-241 6高峰,刘志彪.产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经验及对京津唐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J.河北学刊,2008,28(1)142146 7付跃龙,肖东生,郭利红.产业集群CPC技术解决方案研究J.当代经济.2006(5):5051 8付跃龙.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溢出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03):126128 9Bi-Huei Tsai,Yiming Li.Cluster evolution of IC industry from Taiwan to Chin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76(2009)1092-110410Yoshiyuki Takeda, Yuya Kajikawa, Ichiro Sakata, Katsumori Matsushima.Rene Van Berkel. An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and modularized industrial networks in a regional cluster: A case study at Yamagata prefecture in Japan J. Technovation ,2008 (2):531539 11周绍杰,王有强,殷存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1148 12李清彬,金相郁,张松林.要素适宜度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内涵与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5559 13GillesDuranton,DiegoPuga.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D. Preliminary draft,2003.5.7,150 14Julio J. Rotemberg .Competition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 theory of inter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0 (30) 373404 15Olga Alonso-Villar.Urban agglomeration: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product diversityJ.Ann Reg SciJ, 2002,36(1):551573 16JeanCavailhs,CarlGaign,TakatoshiTabuchi,JacquesFranois Thisse.Trade and the structure of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6(5):12217罗若愚,邹 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2613118李英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理论创新及实践价值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5(7):272919李长征,张平.衡阳市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5):8182,12420易 鹏.瞩目湘南产业转移J.中国中小企业,2009(12):4821胡梅梅,王治.湖南郴州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21):20120222肖东生.衡阳建设产业链过程中的问题及政府作用力研究以输变电设备及器材制造产业链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1511923 刘薰词.论“大湘南”经济圈的区域合作机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9(5):3841 24周鹏峰.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3(2):5659三、完成项目研究的基础和保证1.前期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 项目主持人刘升学副教授,南华大学副校长,衡阳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其中重点项目一项,负责“耒阳经济转型研究”课题,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一部,发表论文10余篇。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部省级课题15项,发表论文60余篇,在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下面列举部分研究课题和社会评价的相关信息。(1)近期项目负责人和成员承担(参与)的纵向科研课题1.2010-2012,刘升学主持省自科基金项目: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结构动态演变机制研究(10JJ6108)2.2010-2013,刘升学主持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能源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演化机制研究(2010ZK2022 )3.2012-2015,邹清明参与国家自科基金:基于高层管理者的跨企业知识转移:过程、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71171104)4.2009-2010,肖东生主持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南3加5加城市群生态共生机制研究(2009ZK3173 )5.2010-2012,詹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研究(10YJC790364)6.2010.8-2011.3,肖东生,王铁骊参与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湖南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南核能利用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0ZDA02,排名第二,第三)7.2011-2012,王铁骊主持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南核电装备产业链构建研究(2011zk1016)8.2005-2006,受湖南省经济委员会委托,王铁骊,付跃龙主要参与国家火炬计划“湖南省输变电成套设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课题9.2007-2008,受耒阳市人民政府委托,刘升学负责,王铁骊,付跃龙主要参与“耒阳经济转型研究”课题(2)近期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1.刘升学.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笫三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以湖南省耒阳市为例M.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2.刘升学,谭红军,徐华.基于经济空间秩序论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城市化建设J.城市,2011(3)3.刘升学,王汉保,戴剑勇.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结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4.肖东生,石青.基于共生理论在湖南3+5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中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11(01)5.肖东生,石青.基于共生理论的湖南3+5城市群区域合作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5)6.黄丰果,陈南岳.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行业选择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7.邹清明,肖东生,衡阳市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4)8.肖东生, 岳洪雷.衡阳市输变电产业集群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9.王铁骊.日益壮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业J.现代制造,2010(39)10.付跃龙.经济全球化:阳江刀剪工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1.2005,研究成果“醴陵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得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2001,热喷涂层梯度液相反应烧结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3.2002,环保防氡乳胶漆研究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