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精编(三).doc_第1页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精编(三).doc_第2页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精编(三).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精编(三)(一)森林的兴利除害 在一个流域内,森林能起其它植被及工程措施代替不了的保护作用。它通过树冠、树干、树叶截留相当比例的天然降水,缓和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减少砂土流失;又因森林植被的残落物以及林内植物根系和动物的活动,使森林土壤的结构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落在林地的水分能迅速下渗沉贮起来。据观测,森林土壤的根系空间达到一公尺深时,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2000立方公尺。以500立方计算,则每2000公顷森林的贮水量,便相当一个百万立方的小型水库。人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称森林为“绿色水库”的。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森林在特大暴雨下还能起抑制洪峰、削弱洪峰从而消除险情的作用。1975年河南大水灾,驻马店地区的洪汝河、沙颖河、唐白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三天内降水达8001000毫米,使板桥和石漫滩两座水库大坝决口,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而同一条件下的薄山、东风两水库,却经受住了洪峰的冲击,安然度险。据河南有关单位事后调查,认为水库的失事与否,与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密切相关。原来那两座失事水库的周围及其上游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0;而安然无恙的两座水库的周围及其上游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经历这场浩劫的对比,很能说明森林在_方面的重要作用。 1、“人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称森林为绿色水库的”,这里的“这个意义”是指_ _。(3分)2、从“1975年河南大水灾”至“而安然无恙的水库的周围及其上游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这里同时采用了_、_、_三种说明方法。(3分) 3、文段末尾横线上应填的内容是_(只能填四个字)。(2分) 4、“据河南有关单位事后调查,认为水库的失事与否,与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密切相关。”这里的“密切”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5、近来许多地方频发森林火灾,请你就“预防森林火灾”这一主题拟一条宣传标语。(820个字)(3分)(二) _。没有材料,主旨就没有了表达的凭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没有了文章;没有主旨,只有一大堆材料,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统帅”的一批乌合之众,依然不能称为文章。 文章的主旨从哪里来呢?是从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感悟中来。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得到了大量的实际材料,获得了多方面的切身 A 。然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仔细的进行分析 B ,就会逐渐形成一些初步 C ,这样在进一步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若能强化并明晰起来,就会形成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一旦确定,就对材料起统率作用。它指导写作中对材料的取舍以及详略的安排:跟文章主旨无关的,弃置不取;跟主旨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重要、典型、生动的材料详细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主旨表达得鲜明、突出,达到写作目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在文中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环境,写到的人有“我”、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书塾里的先生和同学等,写到的事有园中捕鸟、拔何首乌、长妈妈讲故事、入学、读书、逃学、画画等,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许多方面。作者选择的材料虽多,却都是为一个目的服务的真实地记写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转折”(由学前到入学),展现“我”挚爱自由、探求新知的生动个性。因此,文中写到的材料虽多,却并不散漫芜杂。 1、段的横线上应填的句子是( )(3分) A.文章要有具体的材料。 B.文章要有明确的主旨。 C.文章的材料和主旨是密不可分的。 D.文章要有好的材料和明确的主旨。 2、请在第段的三条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3分) (备选词:研究 认识 体验) A处应填的词是_ B处应填的词是_ C处应填的词是_ 3、段末尾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用的材料虽多,却并不散漫芜杂。其原因是作者能_(答案不超过15字)。(3分) 又如社戏一文,作者详写了_的情节,是为了表现“我”对江南水乡迷人景色和淳朴民风的留恋、以及对农家少年的天真烂漫和聪明能干的赞美这一主旨。(2分) 又如背影一文,作者对“南京勾留”一事写得很简略,是因为它同文章所要表达的_这一主旨关系不大。(2分) (三)幸福铃声(16分) 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1、文中第段详细写了“我”家境贫寒,这样写的作用是_ (4分) 2、除了文章第段的加横线处外,三段还多次写见到了家乡的白桦林,这样写的作用是_(3分) 3、从文章段加点的语句,可以看出父亲的心理。父亲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4、为什么文章将电话铃声说成是“幸福铃声”?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四、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18分)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恐已暮矣_ 盲臣安敢戏君乎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