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 / 23【 文献号 】2-286【原文出处】统计与决策【原刊地名】武汉【原刊期号】200507(下)【分 类 号】F104【分 类 名】统计与精算【复印期号】200505【标 题】长三角产业分工的模糊聚类分析【作 者】宋涛【作者简介】上海大学 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240【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地区中除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中心城市外的 12座城市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特点具体分析了各个城市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所 应处的位置,进而提出了一个长三角产业分工的新构想。【关 键 词】产业分工/模糊聚类分析/长三角【正 文】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一、模糊聚类分析的步骤 第一步称为正规化,首先要把各代表点的统计指标标准化,以便于分析和比较,本研 究采用极值标准化公式: 附图图 矩阵。这个模糊等价矩阵的求法比较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使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的 方法来实现。 第四步就是采用截阵的方法来对模糊相似矩阵进行分析。 二、对长三角产业分工的模糊聚类分析 (一)选定聚类的城市对象与分析指标 即确定论域E = x,1,x,2,x,3,x,n,并选取指标集Y = y,1, y,2,y,3,y,m。 由于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大中心城市在长三角中处于经济龙头的地位,它们各自已经 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不将它们包括在内,而仅分析其余 的12座长三角城市,包括湖州、镇江、泰州、常州、扬州、南通、嘉兴、无锡、绍兴、 宁波、苏州和舟山。对于被研究的这些城市选取人均GDP、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 人力资源、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这六个指标进行分析,按照指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可以将六大指标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工业发展组,包括前三个指标,此类指标着重于反 映城市当前的工业分布状况和其工业发展阶段。第二类指标为资源禀赋组,主要反映各 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 (二)对工业发展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 我们首先对各城市的工业发展状况做聚类分析。下面是各城市的指标值(由于舟山的工 业门类较少,无法按照重工业与轻工业进行产值划分,因此这里仅选取11个城市的数据 进行分析),原始数据见表1。表1城市 人均GDP(元) 重工业产值(亿元) 轻工业产值(亿元)湖州 19032 291.03 297.58镇江 24089 469.76 385.60泰州 11512 678.10 511.60常州 26100 970.90 556.40扬州 14300 650.30 579.70南通 12923 469.17 602.72嘉兴 25720 482.45 787.07无锡 42962 1505.84 939.24绍兴 25094 446.06 980.61宁波 32319 1499.80 1127.60苏州 47700 3208.65 1767.86 首先将指标正规化并使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得出模糊等价矩阵见表2。 附图图 从工业发展组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1个城市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1)湖州和镇江一组属于人均GDP较高,但工业总产值较低的区域,且两地的工业发展 也与其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相吻合。一般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是开始进入重工业化 的标准,而湖州的人均GDP水平要低于3000美元,所以其以轻工业发展为主的思路是正 确的;而镇江的人均GDP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于3000美元,且其具有沿江的区位优势,由 此重工业的发展就应成为其未来的方向。 (2)绍兴和嘉兴两地属于人均GDP水平较高,且工业总产值也较高的区域,但两地的工 业发展与其所应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相符。两地的人均GDP都已经十分接近或已经达 到3000美元,因此应该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即应逐步向重工业化阶段迈进。但两地目 前的工业分布却呈现出轻工业为主导的局面,这无疑无法充分发挥两地地处杭州湾所具 有的沿海区位优势,因此两地应该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在维持原有轻工业发展优势的基 础上,有选择地加强重工业的发展。 (3)南通、扬州和泰州被分为一组,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特点在于虽然它们的人均GDP水 平都比较低,但各地的工业总产值却都比较高。再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各地的工业分 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扬州和泰州两地的人均GDP水平距离3000美元还有很大的距 离,但两地的工业却已表现为明显的重工业化,这可能与近年来江苏的沿江开发战略有 关;南通虽然仍然以轻工业为主,似乎是符合其应处的工业发展阶段,但必须注意重工 业的发展要求大量的水资源,且会带来相对较大的污染,因此重工业的发展最好应选址 在江河的入海口附近或是沿海地区。如此分析表明,南通和泰州两地发展重工业的区位 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应该大力发展;而扬州的重工业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且其人均GDP 水平也不高,不适宜过早地进入工业的重型化时期。 (4)其余的常州、宁波、无锡、苏州四个城市分为一组,它们的主要相似点在于人均GD P水平很高且工业总产值水平也很高,并且都表现出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显著特征。四 个城市依托其沿江或是靠海的区位优势,在重工业的发展上卓有成效,各地的人均GDP 水平也表现出它们正在稳步地迈向工业化的中后期,因此预计未来重工业占四市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 (三)对资源禀赋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 对于人力资源指标,我们采用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来衡量,而对于旅游资源 和区位交通条件则使用权重评分法。该法是将评价对象按实际程度分为若干等级,并制 定出各评分标准,组织专家按等级对各对象打分(如表3);然后,在确定了专家权数后 ,结合权数进行调整,最后得出分析指标值见表4。表3 权重评分法因子及分析指标值因子 评分等级 得分旅游资源 十分丰富5分 比较丰富4分 一般3分 不丰富2分区位交通条件 十分便利5分 比较便利4分 一般3分 不便利2分 表4城市 人力资源 旅游资源 区位交通条件湖州 223 4 2镇江 567 3 3泰州 345 2 4常州 625 4 4扬州 226 3 3南通 543 2 5嘉兴 207 5 4无锡 721 5 4绍兴 316 4 4宁波 452 3 5苏州 307 5 5舟山 526 4 5 同样将指标正规化并使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得出模糊等价矩阵如表5。 运用截阵的方法来对模糊相似矩阵进行分析,得到下面的分类结果: 附图图 从资源禀赋组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三大中心城市外的长三角各城市可以分为 以下四类: (1)湖州由于北临太湖,因此属于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但其区位交通条件以及人力 资源状况都不是很好。因此在受限于区位条件前提下,为了实现充分发挥相对比较优势 的目的,湖州应该以发展休闲旅游和轻工拥为主。 附图图 (2)南通、泰州一组属于区位交通条件很好、人力资源条件一般、旅游资源不丰富的地 区,两市位于长三角龙头的长江口区域,沿江且靠海的独特区位使它们成为国际重工业 转移的优良承接地。但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条件并不出色,因此,在重工业的选择上应该 侧重于技术含量稍低的基础重工业,如冶金、惮舶制造等。 (3)扬州、嘉兴、苏州这三个城市属于旅游资源很丰富、区位交通条件较好,但人力资 源条件仍显不足的地域。其中苏州由于濒临太湖,且自身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因此在整个长三角中其旅游资源是最为丰富的;但其沿江的常熟、张家港等下属市县 都处于长江口区域,具有很好的水运物流基础设施及承接国际重工业转移的资源禀赋环 境,因此苏州在重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与保护开发旅游资源方面,需要寻找一 个平衡点。 (4)舟山、镇江、绍兴、常州、宁波和无锡的共同特点是人力资源状况比较优良,旅游 资源比较丰富,区位交通条件较好。该组别的城市皆处于沿江或沿海地区,都具有发展 重工业的良好地理禀赋条件,且各城市的人力资源状况都比较好,因此应选择技术含量 较高的重工业产业门类,如高精机械制造等。同时常州和无锡由于临近太湖,同样应当 注意与苏州一样的平衡点问题。 (四)综合六项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 经过计算得到的最终模糊等价矩阵如表6。 附图图 类; = 0.899时,等价类为x,1,x,2,x,5,x,6,x,3,x,7 ,x,4,x,8,x,10,x,9,x,11,共5类; = 0.898时,等价类为x,1,x,2,x,5,x,6,x,3,x,7 ,x,4,x,8,x,10,x,9,x,11,共4类。 综合考虑六项指标聚类分析结果,将11座城市分为如下四类: (1)湖州的人均GDP水平一般,工业总产值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较差,区位交通条件不 好,人力资源水平不高,但旅游资源较丰富,适宜于发展旅游休闲业与劳动密集型的传 统轻工业。 (2)南通、泰州区位交通条件最好,工业基础和物流基础设施较好,又具有沿江、靠海 的独特区位优势,虽然人均GDP水平较低,但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物流基础设施能够弥补 其跨阶段发展所带来的成本,因此两地应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临 港重工业和物流业,但因受限于两地不高的人力资源水平,可选择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 重工业产业门类。 (3)嘉兴、绍兴靠海,扬州临江,三地的区位交通条件都较好,且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 ,但共同的不足是人力资源水平都很低,同时出于保护旅游资源的考虑,两地还是应该 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当然,为了有效利用两地较好的区位交通 条件,加强港口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也应该成为三地共同的选择。 (4)镇江、常州、宁波、无锡、苏州五市的区位条件都较好,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最 重要的是这些城市的人均GDP水平都比较高,工业总产值也较高,具有很好的工业基础 。其中常州、无锡、苏州三市充分利用了沿江的重工业发展地域优势,实现了工业的重 型化转变,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三市同时还拥有临太湖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如何处理 好工业发展与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它们共同的难题。与它们不同的是镇江、宁波两地 受旅游开发的限制要少与前三者,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重工业化的道路,且两市的人 力资源条件都较好,这也成为两地发展高新工业的优势条件。 三、对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的构想 长三角在中短期内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围绕这个目标,长三角内的区域产 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通过分工形成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提高产业效率 。 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可以通过基于功能定位的划分来对整个制造业价值链进行整合 ,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功能经济区域。首先将制造业分为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储运物流 、现代服务四大环节。其中生产加上可细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而储运物流可细分为内 河运输和海运。根据这样的划分,再结合本文对长三角各辅助城市的模糊聚类分析,提 出下面的区域产业分工方案: (1)南京、上海、杭州因为经济的先发优势和人才优势效应应注重发展研究开发和现代 服务。 (2)长江口区域(包括上海、南通、泰州、苏州和无锡沿江地区)注重储运物流并加紧沿 江海重工业的发展。 (3)杭州湾区域(包括杭州、嘉兴、绍兴等地)注重发展轻工业、信息产业和海运物流。 (4)环太湖地区(包括湖州、苏州和无锡临太湖地区)以轻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发展为主。 (5)南京及周边地区则充分发挥其传统的产业优势,以重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责任编辑】徐静【参考文献】 1许仁忠.模糊数学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 2堪红.模糊数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黄劲松.浙江温州市社会经济区域差异及成因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2003. 【 文献号 】2-323【原文出处】南京社会科学【原刊期号】200505【原刊页号】19【分 类 号】F107【分 类 名】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复印期号】200508【标 题】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作 者】徐康宁/赵波/王绮【作者简介】徐康宁,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赵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王绮,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南京 210096)【内容提要】长三角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因素有其经济和历史方面的背景,是区域经济社会内生交互发展的产物。城市群的本质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一体化,城市群的演变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既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机制,合作的难点在于产业分工和真正的市场一体化。【摘 要 题】长江三角洲【关 键 词】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合作/一体化【正 文】 一、城市群的概念与长三角城市群 1.城市群的概念及其内涵。城市群的概念首先源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的著作。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发展动态后,以美国1950年的人口统计为数据基础,于1961年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 Megalopolis 一词(这也是他的著作名),借以指从美国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 Megalopolis 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特大的城市,原意中并无城市群的意思。戈特曼在他的研究和著作中, Megalopolis 一词也是专门指从美国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以后的学者逐渐开始深入研究 Megalopolis 这种现象,并发现 Megalopolis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发展状况,而且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Tomoya Mori, 1997;William N.Goetzmann, 1998)英美一些大型的词典和百科全书,也把 Megalopolis 一词加以收入,对该词的一种解释是“非常大的城市”;另一种解释是“由许多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区域,可以近似于看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组合体”(A region made of several large citi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 in sufficient proximity to be Considered a single urban complex.)。国内原先将 Megalopolis 翻译成城市连绵带,后因城市群的用法比较普遍,现在一般都翻译成城市群。应该指出,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至少在空间形态上有差别,多数情况下, Megalopolis 指的是紧密的带状城市组合体,而城市群既可以是带状的,也可以是圈状的。 紧密的城市组合体的具体形状并不是顶重要的,或者说不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给城市群下一个定义:城市群是由许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密切交互联系并连成一体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巨大的都市空间形态。城市群的核心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区域内部的一体化。多城市化是指在城市群内部,由多个城市(有可能十几个,也有可能是几十个)共同组成,其中有一个中心城市或几个中心城市。都市化是指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大,郊区和农村已完全被城市渗透,城市化达到很高的程度,都市化发展是城市群区域发展的显著特征。区域内部的一体化,是指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逐渐趋同,尤其是随着城市间公共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间交往的紧密,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一个巨大的城市联合体,各城市的界限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和地名差异上。 戈特曼曾经预言,世界上除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外,还有几个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大都市带。这几个有可能发展成为大都市带的地区是:欧洲西北部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到鲁尔、科龙的地区,英格兰中部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的区域,后来他又提出其它的几个可能形成大都市带的区域,分别是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区、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和我国华东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戈特曼的预言在欧美区域发展中得到验证。之所以说戈特曼的预言在欧美区域发展中得到验证,是因为我国华东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和几个已经形成世界级大都市带的区域尚不能相提并论。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城市化的水平,尤其是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均相差甚远。国内许多媒体把长三角地区称作世界第六大都市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夸张的成分过多。 2.长三角城市群概况。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表1)。 表1 “长三角”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地位(2003年) GDP 财政收入 外贸出口总额 实到外资 区域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长三角 23767 5355 1414 258 全国 116694 21691 4384 535.1所占比例() 20.37 24.69 32.25 48.20 数据来源:http:// 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内部城镇体系完整,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城镇系统,各类城市的数量呈现“金字塔型”特点,由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组成的完整的行政建制等级体系。长三角城市群共有直辖市1座、副省级城市3座、地级市11座、县级市67座、建制镇1479个,地级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数量比例为14.598.6,形成了我国最密集的城市群(见表2)。 表2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行政建制等级城市等级 城市数量(个) 城市名称 直辖市 1 上海副省级城市 3 南京杭州 宁波 地级市 12 镇江 扬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南通 泰州 湖州 嘉兴 绍兴 舟山 台州 丹阳 杨中 句容 仪征 江都 高邮 常熟 昆山 吴江 张家港 太仓 江阴 县级市 37 宜兴 溧阳 金坛 兴化 靖江 泰兴 姜堰 启东 如皋 通州 海门建德 富阳 临安 余姚 慈溪 奉化 海宁 平湖 桐乡 诸暨 上虞 嵊州 临海 温岭 资料来源:长三角洲城市年鉴2003,p109 3.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历史变迁。每个城市群都有至少一个中心城市,毫无疑问,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然而,从长三角城市形成及嬗变的数千年历史来看,上海的这种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却也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如果把眼光投向历史的长河,则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曾经历过数次重大变迁,所有城市的变动都是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 长三角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是苏州,古时称吴县,这是由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苏州位于开发较早的太湖流域中心,地理条件非常有利,而运河的苏州至镇江段,早在春秋时已经形成,这为吴国逐鹿中原提供了便利的水上条件。再加上吴人很早就发展了海上航行,交通甚为便捷。吴人选择了今天的苏州建为都城,其政治地位的重要和地理位置的优越使苏州自然地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一个中心城市,而苏州的繁华中心地位也维持了千年的时间。 今天的湖州市是太湖流域地区出现的第二个中心城市,自战国时楚春申君建菰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著名的东南望郡,历史古邑。湖州成为中心的原因也在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是东西苕溪水会合处,之后注入太湖。自楚秦设县名菰城后,汉兴县治迁子城,东吴置郡始称吴兴,隋置湖州,取名湖州是因为濒临太湖。 隋唐统一时期,长江下游北岸又出现了长三角地区第三个中心城市扬州(治广陵县),扬州作为中心城市与其发达的水路交通枢纽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繁华程度使其成为不仅是长三角地区,还是当时全国范围内的第一工商业中心城市。在历史上,长三角地区曾形成扬州、苏州、湖州鼎足而立的局面。 太湖流域东南部还有一个中心城市嘉兴。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gun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辖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隋朝开凿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 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是直到19世纪中叶后才确立的,19世纪中叶外国列强经济势力侵华,上海开埠,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才出现了新的格局。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及其地域的变迁,可以看出城市的位置和城市及城市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嬗变之中,曾经无比繁荣的城市,今天也许已销声匿迹,或只能处于今天的从属地位;而曾经微不足道的小城镇,今天也会变成繁华的中心。中国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一直是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长三角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上的共同优势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的情况下,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是有必要的。 二、当代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及其内部差异 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构成了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形成的客观的潜在基础,但近20多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由潜在基础发展成现实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因素造就的。自20世纪70年代末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开放经济成为全国的聚焦之地,上海作为全国“第一龙头”地位的显现,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城市群的形成。 1.上海经济辐射力的凸现与周边城市的响应。当代长三角城市群的产生和发展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龙头城市作用密切相关。长三角诸城市以上海为中心,围绕着上海这个区域增长极,形成几个经济实力圈层,经济以空间形态扩散。第一扩散圈层是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第二扩散圈层是南京、嘉兴、绍兴、常州和镇江,第三扩散圈层是扬州、南通和舟山。三个圈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形成一定的落差,基本上呈梯次扩散。各城市均从不同角度要求呼应上海,主动接受上海辐射的发展策略。随着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趋势将得到加强,这种区内的紧密联系更有助于上海增长极的经济扩散和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2.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来,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可以说。开放型经济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2003年1-11月,长三角地区实现出口总额1247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其中上海2003年1-11月出口总额达到449亿美元,同比增长54.5,占长三角的比重达到36.0;苏州出口总额286亿美元,居长三角第2位;宁波出口108亿美元,排第3位,杭州、南京、无锡3个城市出口超过50亿美元,列4-6位。从增幅来看,苏州同比增长73.9位居第1位。在江苏与浙江的比较中,江苏沿江8市出口总额506亿美元,同比增长53.2,占长三角的比重为40.6,浙江6市进出口总额292亿美元,同比增长40.2,占长三角的比重为23.5。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以各种要素与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联动互利、共同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城市群的内在本质就是区域内众多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经济条件。长三角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促进了这一地区城市群的形成。 4.经济地理因素。长三角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作为沟通长江流域腹地和海外国际市场的独特区域,长江三角洲具有十分难得的良好区位,这为本区域内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地理条件。此外,区域内交通发达,已建成通车的有沪宁、沪杭、宁杭、苏嘉杭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加上已有的南京长江大桥以及沪宁杭铁路,组成了一个十分便捷发达的城市间交通网络。这一区域还是我国港口和机场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而且,长三角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苏浙沪等地,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相互联系十分密切,这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非常有利。 另一方面,虽然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比较快速,但在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上,这个城市群的内部存在着不平衡和较大的差异。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总量有巨大落差;第二,产业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距。经济总量的差距表现在由东向西依次减弱,南部总量比北部大。2003年,上海的GDP总量是6250.76亿元,苏州市是2801.56亿元,杭州和南京分别是2092亿元和1576亿元,这几个城市与上海相比,总量有35004500亿元的差距。经济总量最小的是泰州市,2003年的GDP总量只有580亿元,只有上海的9。 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上,如上海2002年的三次产业比重是1.647.451,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三二一”格局,说明上海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处在一个经济的成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表现在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如上海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房地产、贸易、航运物流、信息咨询等部门,已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其他多数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有的城市则刚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过渡到中期阶段,工业化是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即便是靠近上海的南通市,2003年的产业结构比重是13.851.434.8,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高达13.8。 由于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总体上均处于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依然把工业发展当作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途径,城市的功能定位不甚明确,区域内产业分散投资,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产业集中度低和产业结构低度化。沪苏浙三省市均提出要重点发展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产值排在前9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为100,只是排序不同;江苏与浙江,上海与浙江,9大产业中有8个是相同的。城市群内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结果造成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低度化,也必然会加剧城市间的经济竞争,城市群本应具有的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在城市群区域内部,通过不同职能和规模等级的城市的相互作用,能够有力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内部,核心城市起到增长极的作用,是区域内部创新活动的中心;次级中心城市一方面接受核心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向核心城市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同时积极调整自己在整个城市群内的产业,向低一等级的区域转移产业,带动低一等级区域的经济发展;处于最低等级的城市则接受转移过来的产业,并向高等级的城市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决定城市等级规模的因素非常多,如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土地面积等。 在长三角范围内,未来将会出现2-3个人口规模(指常住人口,下同)在1000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上海除外),南京和杭州人口规模将在未来10年内达到10001200万,上海的人口规模将在未来20年内达到2500万左右,届时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更加庞大的规模,优势也将更加明显。 上海作为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增长核心,担负着调配该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三大中心的重任,根据上海工业发展条件,以轿车、通讯设备、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设备、微电子和电脑、生物工程等作为21世纪的重点行业。 南京和杭州将会成为这个国内最大城市群的次区域中心城市。南京是长三角城市群西部的首位城市,由安徽、江西、河南方向进入太湖核心区域的人流、物流一般都要经过南京,因此,南京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交通门户作用方向。其次,南京本身具有经济腹地,对包括镇江、扬州以及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有较明显的辐射作用。杭州是浙江的首位城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适于人居,与上海不仅地理靠近,而且关系十分密切,今后与上海间的轻轨交通或高速铁路建成后,有可能成为首先与上海连成一片的城市。 三、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竞争关系 1.提升经济地位的竞争。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5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综合实力相当,客观上也存在着为加快发展提升经济地位而展开的竞争。在这个城市中,苏州在发展中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他4座城市难以企及。2002年,苏州的GDP就超过了2000亿元大关,进入国内为数不多的GDP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行列。最近两年,苏州的发展速度又超过了深圳,2004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深圳,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列的城市。杭州、无锡、宁波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为靠近,杭州领先的趋势比较明显,今后几年会继续保持下去。 2.利用外资的竞争。外商投资的方向选择主要在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投资回收快、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这对各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各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各项体制和制度向国际转轨的重要助动力,另一方面FDI又进一步提升了贸易外向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空间内,FDI的总量是既定的,一个城市吸引的FDI流量大了,另一个城市吸引的FDI流量就会相对减少,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就是利用外资。 表4显示了10年来长三角各城市的FDI总值与外商投资项目总数,2002年排在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无锡、南京、宁波、常州、杭州。从吸引FDI的总体情况来看,距离上海较近的城市,如苏州、无锡,就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距离上海较远的城市,如南通、扬州等地区,就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龙头地区带动所致,此外,规模效应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表3 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经济实力的比较分析(2002) 指标 单位 上海 南京 苏州 无锡 杭州 宁波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5408.8 1295.00 2080 1601.7 1781.80 1500.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7740.6 1973.30 3465.9 2447.1 2400.30 2000.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158.4 603.00 812.5 537.8 769.80 601.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2035.2 525.20 451.6 444.3 523.50 462.9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726.6 100.90 363.9 97.4 131.10 122.7 合同利用外资 亿美元 105.8 21.70 100.7 68.3 9.70 32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50.3 15.50 48.1 20.2 5.20 12.5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022.3 264.90 290.8 200.9 257.10 262.2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 亿元 719.8 144.10 147 106.5 118.30 111.8 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 亿元 877.8 161.90 158.1 111.1 140.50 145.3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元 14035.8 3005.90 2232 1626.8 3373.20 1906.2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元 10550.9 2549.30 1491 1047 2752.40 147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3250 9157.00 10617 9988 11778.00 12970 数据来源:宁波统计年鉴(2003) 表4 长三角城市群16城市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及总额 城市 项目总计(个) 金额总计(万美元) 名称 1990 2000 2002 1990 2000 2002 上海 203 1814 3012 21400 639000 1057600 南京 156 369 81277 150162 苏州 130 943 2465 11000 288338 481398 无锡 359 745 108240 174019 常州 43 329 363 1751 55977 56120 镇江 27 179 349 515 28925 50095 南通 229 369 14292 23848 扬州 65 670 734 1492 6654 25580 泰州 28 154 10197 18060 杭州 68 315 587 751 43093 52186 宁波 89 550 1017 2197 62186 124696 嘉兴 15 188 456 131 15318 48054 湖州 19 115 344 224 8205 38473 绍兴 41 156 484 503 11598 38167 舟山 11 23 26 203 1055 1124 台州 9 120 173 21 5083 11790 数据来源: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2003) 3.争取上海经济辐射的竞争。随着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推进,上海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经济中枢地位凸显,苏州无锡的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上海对国际资源的巨大吸引力的溢出效应。苏州无锡与上海经济成功对接,以及上海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使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开始主动拉近与上海的距离,争取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方面与上海经济产生良性互动。 在长三角范围内,江苏的沿江城市在着力建设制造业高地的同时,针对上海实施战略北移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与上海的对接。除了苏州、无锡继续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优势外,南通正在打通与上海的通道,力争作为“北上海”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泰州和扬州也要全面融入苏南,并在融入苏南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上海的辐射。而杭州、宁波等环杭州湾都市圈城市也加快了“南上海”的建设,以杭州湾大桥建设、大小洋山港及北仑港的建设为契机,与上海经济在资源、产业、市场建设等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对接。 在浦东开发时,浙江的一些城市曾因担心上海强大的聚集效应会影响本地的经济发展,采取了回避策略,而苏州、无锡则主动采取错位分工的方式与上海经济对接,事实证明,苏州、无锡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成功的。浙江的嘉兴虽然与在区位优势上与苏州不相上下,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经济地位与分工格局都已经不能相提并论了。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杭州湾地区的城市迅速加大了与上海对接的步伐,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并在此方面与苏州无锡等江苏的城市展开新的竞争。杭州湾跨海、沪杭高速铁路、大小洋山港等重大设施建成后,上海与杭州湾城市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随着上海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提高,长三角的各中心城市都已经认识到与上海经济对接的重要性,由于现阶段各城市均以接受上海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开展物流网、交通网、金融网的对接,因此,各城市间针对上海的合作地位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4.南京与杭州的第二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南京与杭州分别是江苏与浙江的省会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次区域中心城市。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长三角多极化的发展,南京与杭州自然被推到了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仅次于上海的第二极或第三极中心城市竞争的前沿。 由于南京和杭州分别处于长三角内以上海为中心的两端位置,各自均有较大的经济腹地,在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同时,又将经济能量辐射至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形成了大城市群内的亚城市群,如在南京及其周围,有南京都市圈这一亚城市群;在杭州及其周围,有环杭州湾城市群。两座城市客观上扮演着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副中心城市或二级中心城市的角色。然而,同样作为区域性副中心城市或次区域中心城市,其中心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着作用,与上海这个最为核心的中心城市互补作用有多大,换言之,南京和杭州在长三角区域内,谁能够扮演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城市”之角色,又是需要各自努力和争取的,因此,无论城市间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多么难以直观的察觉,南京与杭州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四、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前景 1.城市间经济合作是大趋势。城市群的形成过程也是各城市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能源计量与节能监测作业指导书
- 综合解析山西省古交市七年级上册基本平面图形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
- 项目管理入门作业指导书
- 软件测试用例设计实战指南
- 2026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一中化学高二上期中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风疹疫苗预防脑炎机制-洞察及研究
- 智能家居家庭自动化技术实施方案
- (2025年标准)罐车拉方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关于受伤赔偿协议书
- 金融产品分析操作指南
- 党群服务面试题目及答案
- 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 2025年山东省济南中考数学试卷及标准答案
- 2025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
- 王力宏经典歌曲歌词全集
- 2023年山西日报社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衔接
-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及其治疗
- 2022年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YY/T 0127.11-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盖髓试验
- T-CIATCM 002-2019 中医药信息数据元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