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1引言 11 2对称弯曲正应力 11 3惯性矩与平行轴定理 11 4对称弯曲切应力简介 11 5梁的强度条件 11 6梁的合理强度设计 11 7双对称截面梁的非对称弯曲 11 8弯拉 压 组合强度计算 第十一章弯曲应力 主要介绍 梁的弯曲正应力 梁的强度分析与设计 弯拉 压 组合问题 一 梁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的对应关系 t f1 FS 正应力仅与弯矩有关 11 1引言 切应力仅与剪力有关 s f2 M 二 纯弯曲概念 PureBending 若 FS FS x M M x 同时存在 称为横力弯曲或剪切弯曲 梁在弯曲变形的同时产生剪切变形 如简支梁的AC BD段 在梁的CD段中 FS 0 M 常量 即只有M存在 没有剪力作用 称为纯弯曲 纯弯曲 FS 0 梁横截面上没有t 只有s 11 2对称弯曲正应力 一 矩形横截面梁纯弯曲实验研究 纯弯曲实验 万能材料实验机上进行 取矩形横截面梁实验 梁表面作与梁轴线平行的纵向线 代表纵向纤维 与梁轴线垂直的横向线 代表横截面 在梁两端加弯矩M 使梁产生纯弯曲变形 观察现象 1 横向线仍为直线 但相对地转过一个微小角度 仍与已弯曲成圆弧线的纵向线垂直 与轴向拉 压时变形相似 2 纵向线均弯曲成圆弧线 且靠近凸面处伸长 靠近凹面处缩短 3 在伸长区 梁宽度减小 在缩短区 梁宽度增加 伸长 缩短 二 假设 1 梁弯曲平面假设 弯曲变形时 2 单向受力假设 由实验现象和假设可推知 设想梁由许多层纵向纤维组成 弯曲时各纵向纤维处于单向受拉或单向受压状态 梁弯曲变形后 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 并仍与已变弯后的梁轴线垂直 只是绕该截面内某轴转过一个微小角度 靠近梁顶面的纵向纤维受压 缩短 靠近梁底面的纵向纤维受拉 伸长 弯曲变形时 梁横截面是绕中性轴转动的 从伸长到缩短的过程中 必存在一层纵向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 保持原来的长度 由变形的连续形可知 中性层 由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纵向纤维组成 中性轴 中性层与梁横截面的交线 中性层 中性轴 中性轴垂直于梁横截面的纵向对称轴 1 变形几何关系 正应变分布规律 二 弯曲正应力一般公式 取梁微段dx分析 弯曲变形后 设中性层曲率半径为r 横截面1 1 2 2仍保持为平面 取坐标轴 y轴 z轴 y轴与截面对称轴重合 z轴与中性轴重合 位置未定 但各自绕中性轴转过一个角度 形成一夹角 为dq 距中性层为y处纵向纤维ab的变形 弯曲前 弯曲后 中性层长度不变 ab的伸长 ab的正应变 为横截面上正应变分布规律 a 式表示 纵向纤维的正应变与其离中性层的距离y成正比 在一定的M作用下 r为常数 y e 中性层下方 y为正值 e也为正值 表示为拉应变 b a O2 O1 1 1 2 2 dq r 中性层上方 y为负值 e也为负值 表示为压应变 2 物理关系 正应力分布规律 纵向纤维间无相互挤压 ab单向受拉 压 由s Ee 将 a 式带入 得 为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 式中E r为常数 b 式表示 横截面上某点的正应力与该点离中性层的距离y成正比 即横截面上正应力沿高度呈线性分布 中性层下方 y为正值 s也为正值 表示为拉应力 中性层上方 y为负值 s也为负值 表示为压应力 y 0 中性轴上 s 0 y max 上 下表层 s max 由 b 式可得s的分布规律 但因r的数值未知 中性轴的位置未确定 y无从算起 所以仍不能计算正应力 用静力学关系解决 3 静力学关系 确定中性轴位置及r的计算 取微面积dA z y dA dA上微内力 sdA 截面上所有微内力sdA组成一空间平行力系 可合成为三个内力合力 FN My Mz 1 AsdA FN FN 0 AsdA 0 c b 带入 c E r不为零 AydA 0 而 AydA Sz yCA 0 yC 0 z轴 中性轴 为形心轴 即中性轴必须通过梁横截面的形心 s dA b 带入 e 令Iz Ay2dA 称Iz为横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 即 为用曲率表示的弯曲变形公式 2 AsdA y Mz Mz M AsdA y M e 横截面一定时 Iz一定 s dA 1 r为中性层弯曲变形后的曲率 将EIz称为梁的抗弯刚度 将上式带入 b 表示 梁横截面上的s与M成正比 与Iz成反比 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 中性轴上 y 0 s 0 上 下表层 y max s max s dA 2 中性层曲率 s的方向可由梁的变形直接判定 1 中性轴位置 中性轴过截面形心 结论 3 正应力公式 最大弯曲正应力 上 下表层 y ymax 三 最大弯曲正应力 令Wz Iz ymax 称Wz为横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 2 弹性范围内 且Ec Et 1 纯弯曲 平面假设条件下 四 公式适用条件 3 对称弯曲 y轴为梁横截面的纵向对称轴 公式 可用于s sp 对称弯曲中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和中性层曲率计算 例1 悬臂梁如图示 Me 20kN m E 200GPa 梁用No18工字钢制成 试求梁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和梁轴的曲率半径 解 1 工字钢Iz Wz 3 计算smax 由附录E表4 P359 查得 Iz 1 66 10 5m4 Wz 1 85 10 4m3 2 作M图 4 计算梁轴的曲率半径r 由 有 11 3惯性矩与平行轴定理 一 简单截面的惯性矩 1 定义 Iz Ay2dA 为图形A对z轴的惯性矩 Iy Az2dA 为图形A对y轴的惯性矩 2 分析讨论 1 dA 0 y2 z2 0 Iz Iy 0 单位 m4 cm4 mm4 2 若A A1 A2 An 则 Iz IzA1 IzA2 IzAn SIzAi Iy IyA1 IyA2 IyAn SIyAi 为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公式 矩形截面的惯性矩 取微面积dA bdy 圆形截面的惯性矩 取微面积dA z y Iz Iy 且有r2 y2 z2 箱形截面的惯性矩 由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公式 空心圆截面的惯性矩 二 平行轴定理 已知 A Iz0 Iy0 Iz Ay2dA A y0 a 2dA 求 Iz Iy Cy0z0 过形心直角坐标系 Oyz 任意直角坐标系 z与z0平行 间距为a y与y0平行 间距为b A y02 2ay0 a2 dA Iz Iz0 a2A Iz0 Ay02dA 同理得 解 y y0 a z z0 b Ay0dA 0 AdA A Iy Iy0 b2A Ay02dA 2a Ay0dA a2 AdA 即 截面对任一坐标轴z的惯性矩Iz 等于对其平行形心轴z0的惯性矩Iz0加上截面面积与两轴间距离平方的乘积 已知 d m 求 Iz 解 已知 h b 求 Iz 解 求 图示图形对形心轴z的惯性矩Iz 单位 cm 解 1 确定形心位置 2 Iz Iz IzA1 IzA2 21 28 36 59 57 87cm4 A1 A2 组合图形对形心轴z惯性矩Iz的计算步骤 1 将组合图形分解为几个简单图形 由形心公式确定形心位置 2 由平行轴定理分别计算各简单图形对z轴的惯性矩IzAi A1 A2 IzAi Iz0 a2Ai 解 1 作M图确定截面弯矩 例受均布载荷作用的简支梁如图所示 试求 1 1 1截面上1 2两点的正应力 2 此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 3 全梁的最大正应力 4 已知E 200GPa 求1 1截面的曲率半径 2 计算应力 3 计算曲率半径 一 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假设 11 4对称弯曲切应力简介 横截面上剪力FS位于纵向对称轴上 由切应力互等定理可知 截面两侧边处的切应力方向应平行于侧边 1 截面上各点切应力都与剪力平行 2 距中性轴等距离处 切应力沿宽度均布 当h b 1时与实际情况较接近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分析得切应力的计算公式为 矩形截面 高h 宽b h b 即切应力沿截面高度呈抛物线分布 Sz w 为所求切应力处以外图形面积w对z轴的静矩 在中性轴上 y 0 在上 下表层 y h 2 t 0 可知 t方向 与横截面上剪力方向相同 t大小 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沿高度h呈抛物线分布 tmax 为平均切应力的1 5倍 二 工字形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切应力仍可用矩形截面时公式计算 腹板上切应力 腹板为矩形 h d 腹板上切应力的分布与矩形截面相同 工字形截面 由中间腹板和上下两块翼板组成 Sz w 为所求切应力处以外图形面积w对z轴的静矩 求得Sz w 后代入上式得腹板上切应力的计算公式为 即腹板上切应力沿腹板高度呈抛物线分布 在中性轴上 y 0 在腹板与翼板交接处 y h 2 对工字型钢 式中 翼板上切应力 可查型钢求得 在翼板上还存在垂直方向的切应力 数值很小 一般略去不计 此外 在翼板上还有沿水平方向 z方向 的切应力存在 其推导方法和结果可参考有关资料 三 弯曲正应力与弯曲切应力比较 最大弯曲正应力 最大弯曲切应力 当l h时 smax tmax 对实心截面的细长梁 弯曲正应力是影响梁强度的主要因素 11 5梁的强度条件 对一般梁 弯曲正应力和切应力的分布规律为 横截面的中性轴处 有tmax 并且为纯剪切 横截面的上下边缘处 有smax 并且为单向受拉 压 一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对一般梁 M M x 作M图 确定Mmax 即危险截面 s 为弯曲时材料许用正应力 则 发生在横截面的上下边缘处 且为单向受拉 压 或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塑性材料 sc st 只需smax st 脆性材料 sc st 应 由强度条件可进行三方面强度计算 1 强度校核 2 设计截面 smax s 选择型钢时 若 则可选用 3 确定许可载荷 Mmax s Wz 由Mmax F 二 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一般对短梁 l 5h 组合截面腹板较薄 工字形 T形 槽形等 抗剪切强度低 焊缝 胶合面 铆钉连接等 的场合要进行弯曲切应力强度校核 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t 为材料的许用切应力 解 1 作FS M图 例5图示矩形截面木梁 已知b 0 12m h 0 18m l 3m 材料 7MPa 0 9MPa 试校核梁的强度 可知 FSmax 5400NMmax 4050N m 2 校核梁的强度 6 25MPa 0 375MPa 梁安全 例6图示减速箱齿轮轴 已知F 70kN d1 110mm d2 100mm 材料 100MPa 试校核轴的强度 12 25kN m 9 8 解 1 作M图 确定危险截面 C截面 Mmax 12 25kN m 为危险截面 D截面 MD 9 8kN m 但其直径较小 也可能为危险截面 2 强度校核 C截面 93 9MPa D截面 99 9MPa 梁满足强度要求 解 1 作M图 例7图示T形截面铸铁梁 已知Iz 8 84 10 6m4 y1 45mm y2 95mm 材料 t 35MPa sc 140MPa 试校核梁的强度 可知危险截面 D截面 B截面 D截面 最大正弯矩MD 5 66kN m B截面 最大负弯矩MB 3 13kN m 59 8MPa c 梁安全 MD MB y2 y1 sa sd 即最大压应力为D截面上a点 而最大拉应力为D截面上b点或B截面上c点 由计算确定 stmax 33 6MPa t 注意 若将梁倒置 则 stmax 59 8MPa t 梁不安全 2 校核梁的强度 弯曲正应力是决定梁强度的主要因素 11 6梁的合理强度设计 是设计梁的主要依据 要使smax 则应使Mmax Wz 一 合理安排梁的载荷及支座 目的 使Mmax 如 合理安排载荷 Mmax 0 25Fl Mmax 0 167Fl Mmax 0 125ql2 Mmax 0 025ql2 如 合理安排支座 二 梁的合理截面形状 Mmax s Wz 即梁所能承受的弯矩Mmax与Wz成正比 Wz越大越有利 另外 梁所用材料的多少和重量的大小与横截面面积A成正比 面积越小 材料越少 重量越轻 越经济 梁的合理截面形状应为 A较小而Wz较大 如 矩形截面 高h 宽b h b 实际中矩形截面梁均为竖放 竖放时 平放时 即矩形截面梁竖放比平放具有更高的弯曲强度 若 h b 3 2时 竖放时强度比平放时强度高50 根据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离中性轴愈远 正应力愈大 靠近中性轴处 正应力很小 因此靠近中性轴处的材料工作时未充分发挥作用 如 矩形截面改为工字形截面 可提高Wz 所以应将尽可能多的材料配置在远离中性轴处的部位 其他如箱形截面 T形截面 槽形截面等都可提高Wz 一般可用Wz A来评价梁截面形状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若Wz A较大 则表示梁截面形状较为合理性 较为经济 矩形截面 可知 矩形截面较圆形截面更为合理 圆形截面 设直径d h 工字钢 槽钢 此外在考虑梁的合理截面形状时 还应考虑到材料的力学性能 对 t c 的塑性材料 一般采用对称于中性轴的截面 此时有 tmax cmax 比较合理 如T形截面 并使中性轴偏向于强度较弱的一边 对 t c 的脆性材料 一般采用不对称于中性轴的截面 tmax t cmax c 设计时应有 由 即 可使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同时达到材料的许用应力 对钢筋混凝土梁 应将钢筋置于梁中较大拉应力处 三 等强度梁的概念 一般M M x Mmax 对等截面梁 需按最大弯矩Mmax处设计 即采用截面沿轴线变化的变截面梁 因此对Mmax以外的其他截面上的材料未得到充分利用 为节约材料 减轻重量 从强度考虑 可在M较大处采用较大的截面 M较小处采用较小的截面 变截面梁的强度条件 近似采用等截面梁的公式 M x 为梁截面上的弯矩 Wz x 为梁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 若使变截面梁各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都等于许用应力 即得到等强度梁 等强度梁的强度条件 可得等强度梁的Wz x 沿梁轴线得变化规律 如 悬臂梁受F作用 矩形截面 h b 1 b为常量 h x 为变量 M x Fx 即h x 按抛物线规律变化 自由端 x 0 h 0 但不能满足切应力强度条件 所以由一段h为常量 工程实际中的鱼腹梁即为此种等强度梁 2 h为常量 b x 为变量 即b x 按直线规律变化 其等强度梁为一三角形板 实际中将其分成狭条 再重叠起来 即得到常见的板弹簧 对于圆截面的等强度梁 也可由条件 求得直径d x 的规律变化 但实际中考虑到轴的加工方便和结构装配上的要求 常采用阶梯形状的梁 阶梯轴 来代替理论上的等强度梁 11 8弯拉 压 组合强度计算 一 弯 拉 压 组合变形 实例 摇臂 轴向力产生轴向拉伸 横向力产生对称弯曲 摇臂为拉 弯曲组合变形 钩头螺栓 外力与轴线平行 但不重合 称为偏心拉伸 压缩 向轴线平移后 F M 螺栓为拉 弯曲组合变形 杆件受轴向力和横向力同时作用时产生拉 压 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弯拉 压 组合分析 1 外力分析 Fx 轴向力 使梁产生轴向拉伸 2 内力分析 作FN图 M图 危险截面 B截面 固定端 F Fx Fsinj Fy Fcosj Fy 横向力 使梁产生对称弯曲 m m截面内力 FN Fx Fsinj M Fyx Fxcosj FN Fsinj Mmax Flcosj 3 应力分析 FN 产生正应力sN M 产生弯曲正应力sM 均布 沿高度线性分布 危险点 a b 4 强度校核 tmax t 应 cmax c 弯拉 压 组合分析步骤 1 外力分析 将外力分解为轴向力和横向力 2 内力分析 作FN图 M图 确定危险截面 3 应力分析 由危险截面上sN sM的分布规律确定危险点 计算其应力 4 强度计算 stmax sN sM scma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常分娩护理查房范文
- 出租房安全培训讲稿课件
- 出渣车行车安全培训课件
- 出海应急避险安全培训课件
- 企业安全培训资格课件
- 出国安全培训讲话课件
- 出口押汇课件
- 舆情引导算法设计-洞察及研究
- 芯恩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新版本: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范本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案
- 品管圈计划书(模板)
- 湖北厂房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和横道图
- GB/T 7424.2-2008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
- GB/T 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 最新低压电工安全培训课件
-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表
- 整机部整机出货检验重点标准
- 人像摄影:户外人像摄影课件
- 美丽中国中英文字幕
-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