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归去来兮辞(并序).doc_第1页
9归去来兮辞(并序).doc_第2页
9归去来兮辞(并序).doc_第3页
9归去来兮辞(并序).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笫一课时 陶渊明归隐的美学意义和哲学意义A1.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宙,草屈八九间。 榆柳萌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入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喈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幸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参考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因为家里穷,所以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丛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刭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3, 陶潜不懂音律,但是收藏了一把素琴,没有琴弦,每当喝到高兴,就抚弄一番抒发心情。颜延之改任到始安郡,经过陶家,天天来造访陶潜,每次来都畅饮喝醉。临走时,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都送到酒家,一次次地取酒喝。曾经有一年九月九日没有酒了,走出家来在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恰逢王弘送酒来,当即就开始饮酒,喝醉了才回去。不管贵贱来造访他的,只要有酒就招待,陶潜如杲先醉了,就对客人说:“喝醉了想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率真到了如此地步。郡将(官职名)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让他戴上。宋史列传第五十三.隐逸4, 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其英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参考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住,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筌(捕鱼用的竹笼)者所以在鱼,得鱼雨忘筌:蹄(捕兔用的网)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碲:言者所以在意(思想),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勿忘形骸。 晋书阮籍传B6. (1)人法(效法,学习)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2)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来草自青。”五灯会元卷十五秦道生法师说:无情(没有知觉的事物)亦有佛性。乃云:问:“青青翠竹,尽是真如(不变的真理或本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智慧)。 祖庭事苑.卷五7. 陶公在自然中所得到的体悟,大致可分三层境界,在第一层境界里,山水景物的宁静和谐,给予陶公的是内心和谐的欣喜,如:“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与子俨等疏“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时运(之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一)。树茂鸟鸣,一片祥和;平泽遐景,恬静闲适;田畴良苗,生意盎然,此情此景,不仅令陶公内心充满欣喜,更由此得到无限启示,进而体会凡事“称心易足”之理,也更竖定了他求真的信念。在第二层境界里,自然界的万象景物,在陶公眼中,已转换成生命中的某些情操,也就是摆落了它们外在的形貌,雨袭取了它们内在的精义,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雨盘桓。”(归去来兮辞)“盂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之一)“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之二)“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之八)以上数句,陶公已非单纯赏景,这些景物都代表了陶公一己的生命情调。如前二句中的“归鸟”,即比喻厌弃尘世,回归田园的陶公,也正显示出他澹泊名利,真朴自然的心性。后二旬中贞秀之芳菊,卓然之青松,乃为陶公清高人格之象征。此外,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之五)乃其处世哲学之自白。可知,在这些诗句中自然景物所呈现的真理,实己与陶公的生命情操合而为一。在第三层的境界里,陶公不必刻意摆落物象,而白然心无凝滞,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这正是他虚静心灵的虽高境界。饮酒诗第五首,就是这层心境的代表作,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隹,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结庐在人境,雨无车马喧”即面对物象而不为凝滞之意,能达此境地者,全在“心远”二字。清王士祯最能洞悉全诗精义,其言曰:“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共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己,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说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古学千金谱)将陶公心境上清旷任真之商超境界,诠释得鞭辟入里。由上可知,大自然万象景观,正给予了陶公无限启迪,与其自然本性相为印证,相为融合,乃将陶公真朴的修为,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第二课时 陶渊明归隐的道德意义 A1.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宋史列传第五十三隐逸)2.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病,复为镇军、建戚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同上)3. 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己。(同上)B4,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围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亭,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盂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肜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陶渊明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泊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陶渊明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已,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他在始作恢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她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宋。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节选自“百庋百科”ttp:/baike,b8idu,oomview/7622.htm)C5,陶渊明所处的燕晋时代“是史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却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然。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象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陶渊明所处的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表象紧张与颓废。因此,怀抱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兴冲冲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其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就不免要四处碰壁。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壮志凌云的陶渊明感到心力不逮,无可适从。陶渊明试图调和这一矛盾,期许着能有自己一酬壮志的一席之地,开始了他漫漫而痛苦的人生探索。入世为官,期盼有为的他却苦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在失望之余他自然心生退避遁世之念。可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以及家族的使命感使得他在短暂的辞官之后又匆匆投入了喧嚣的尘世,结果又是因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愤然拂袖离去。就这样,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几度往返、徘徊并痛苦着。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的阳陶渊明终于明白在官场并不能协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于是便辞官归田了。【探究讨论】1.阅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