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 第一册《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鲁人版.doc_第1页
(山东专用)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 第一册《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鲁人版.doc_第2页
(山东专用)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 第一册《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鲁人版.doc_第3页
(山东专用)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 第一册《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鲁人版.doc_第4页
(山东专用)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 第一册《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鲁人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专用)2014届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 第一册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鲁人版考点知识巩固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劝学(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_(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3)则知明而行无过已_(4)君子生非异也:_师说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6)或师焉,或不焉:_烛之武退秦师(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8)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9)秦伯说:_(10)失其所与,不知:_赤壁之战 (11)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_(12)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_(13) 五万兵难卒合:_(14) 卿能办之者诚决:_(15) 顷之,烟炎张天:_(16) 雷鼓大震,北军大坏:_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劝学(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2)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师说(4)吾从而师之:_(5)而耻学于师:_(6)君子不齿:_(7)其贤不及孔子:_(8)余嘉其能行古道:_归去来兮辞(并序)(9)悟已往之不谏:_(10)恨晨光之熹微:_(11)三径就荒:_(12)亦崎岖而经丘:_(13)帝乡不可期:_烛之武退秦师(1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_(15)朝济而夕设版焉:_(16)因人之力而敝之:_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劝学(1)车柔以为轮古义:_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今义:知识、学识渊博。(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今义:a.托付;b.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5)用心一也古义:_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师说(6)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归去来兮辞(并序)(7)问征夫以前路古义:_今义:出征的人。(8)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烛之武退秦师(9)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妻子。(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泛指主人。赤壁之战(1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义:_今义:农历的每月第一天。(13)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_今义:致力于,投身于。4解释下列多义词(1)绝(2)传(3)引(4)乘(5)策(6)鄙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并指出其活用类型劝学(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4)木直中绳,以为轮:_(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师说(6)而耻学于师:_(7)小学而大遗:_(8)孔子师郯子:_归去来兮辞(并序)(9)眄庭柯以怡颜:_(10)或棹孤舟:_烛之武退秦师(11)晋军函陵:_(12)既东封郑:_(13)夜缒而出:_(14)肆其西封:_(15)烛之武退秦师:_(16)越国以鄙远:_(17)与郑人盟:_(18)且贰于楚也:_赤壁之战(19)刘备、周瑜水陆并进:_(20)瑜等率轻锐继其后:_(21)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_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2)则(3)以(4)于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7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劝学(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_(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师说(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7)不拘于时,学于余:_(8)耻学于师:_归去来兮辞(并序)(9)既自以心为形役:_(10)复驾言兮焉求:_(11)农人告余以春及: _烛之武退秦师(12)以其无礼于晋:_(1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_(1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15)是寡人之过也:_(16)夫晋,何厌之有:_(17)许君焦、瑕:_(18)焉用亡郑以陪邻:_四、重要语句翻译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_(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_(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译文:_(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译文:_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10_,_,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如是而已。(师说) 【课内语段精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古代指半步b风雨兴焉 兴:旺盛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 为“一驾”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2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卒廷见相如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忌不自信c微斯人,吾谁与归 d求人可使报秦者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_(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7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也相同。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也不同。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8对“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件事。b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做对秦国有害而对晋国有利的蠢事。c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灭掉郑国而应该去攻打晋国。d烛之武本有求于秦,却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游说穆公放弃灭郑。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符合烛之武本意的一组是()郑国力量弱小,面对强大的秦国和晋国,郑国自知不亡国是不可能的了。秦国距郑国很远,灭亡了郑国,秦国没有办法真正占有郑国的土地。灭亡了郑国,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对秦国反而不利。这次秦穆公带军队东来,我们郑国作好了准备,供应你们缺少的东西。晋国的欲望很大,灭了郑国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从秦国夺取所贪求的土地。郑国愿同秦国结盟,从此成为盟友,将一起对付晋国的侵略野心。a b c d【课外达标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选自古文观止)注忮(zh):忌恨。慝(t):邪恶。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晕:日月周围的光环b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 固:固然,本来c相与造作言语 造作:制造d鲜不为大奸慝 鲜:很少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12下列句子能证明“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的一组是()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a bc d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事情的发展有必然的原因,情理有一定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从细微的变化中预知发展的结果。b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例证,山巨源见到王衍便断言他将来一定会贻害天下百姓,郭子仪见到卢杞便预测如果卢杞得势,郭氏子孙就会有杀身之祸,作者认为这些道理是人人都可以预见的。c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们行事更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d全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结构严谨。首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次举史实以证其说;第三段转入对“今有人”的批判;最后以希望作结。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译文:_(2)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译文:_(3)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译文:_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适用话题学习、超越、进步精彩运用学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改造自己,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提示陶渊明归隐田园,远离浑浊世俗,坚守节操。谓为官之道为“迷途”,不为五斗米折腰。3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适用话题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精彩运用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答案 第一册考点知识巩固1(1)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2)通“又”,再一次(3)通“智”,智慧(4)通“性”,资质、禀赋(5)通“授”,传授(6)通“否”(7)同“供”,供给(8)同“矣”,语气词,了(9)同“悦”,高兴(10)同“智”,聪明、明智(11)通“驻”,驻扎(12)通“擒”,擒拿(13)通“猝”,仓猝(14)通“请”,请求(15)“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16)通“擂”,敲击2(1)参:验,检查。省:省察,反省(2)清楚(3)横渡(4)以为师(5)以为耻(6)不屑于与之同列(7)比得上(8)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9)止,挽救(10)微明的样子(11)近于(12)经过(13)希望(14)派遣(15)渡河(16)损害3(1)把做成。(2)广泛地学习。(3)爪子和牙齿。比喻得力的助手。(4)托身,安身。(5)两个词:用,因为;心,心思。(6)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7)行人。(8)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9)出使的人。(10)那个人。(11)东方道路上的主人。(12)刚一,刚开始。(13)古代官职名。4(1)横渡/隔绝/绝交(2)传授,教授/流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动词,开弓、拉弓/动词,端起/动词,举起/动词,引用、援引(4)动词,驾车、乘车/动词,利用、凭借/动词,顺随/量词,读“shn”,辆(5)名词,竹制的马鞭/动词,拄/名词,计策、策略(6)把当做边境/目光短浅/边境/质朴5(1)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名词作状语(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3)游水,名词用作动词(4)用火烤木使弯曲,动词的使动用法(5)使快,走得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以为耻,意动用法(7)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8)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9)使愉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0)用桨划,名词作动词(11)驻军,名词作动词(12)在东边,名词作状语;作疆界,名词作动词(13)在夜里,名词作状语(14)扩张延伸,形容词作动词(15)使撤退,使动用法(16)把当做边邑,名词作动词;指“郑国”,形容词作名词(17)结盟,名词作动词(18)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19)从水上和陆地上,名词作状语(20)轻装的精锐部队,形容词用作名词(21)使逃跑,使动用法6(1)那些,指示代词/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他们,人称代词/表揣测的语气副词(2)表承接,就,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3)介词,因为/介词,让/介词,拿/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把/连词,表顺承/连词,表目的,来(4)介词,对/介词,在/介词,向/介词,表被动/介词,在方面7(1)判断句。格式为“者,也”(2)判断句。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3)状语后置句。第一个“于蓝”表示动作“取”的处所,“于”相当于“从”;第二个“于蓝”表示比较,“于”相当于“比”(4)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5)定语后置句。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6)判断句(7)被动句(8)状语后置句(9)被动句(10)宾语前置句(11)介宾短语后置句(12)状语后置句。“于晋”放“无礼”前(13)状语后置句。“于郑伯”放在“言”前(14)状语后置句。“于君”放在“有益”前(15)判断句。也(16)宾语前置句。“何之有”固定句式(17)省略句。省略主语“晋君”(18)固定句式。“焉”译为“为什么要”或“何必”8(1)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变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那些童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们)练习文章的断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3)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4)子布、元表等人只顾他们的妻子儿女,各怀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很使我失望;只有你和子敬与我同心,这是上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呀!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考点对应训练课内语段精读1b2.d3.c4.d5(1)雕刻一下就放弃了,(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坚持不断地雕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刻穿。(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大蟹钳,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法安身,(是因为它)用心不专一。6d7.b8.c9.b课外达标训练10a11.b12.a13.b14(1)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迷惑世人,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2)现在却不然,这些人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得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一样,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他们的真实情感吗?(3)假使这类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类人不过有怀才不遇的感叹罢了。谁能知道祸患将会达到上述严重的地步呢?参考译文事情的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就要刮风,屋柱石礅返潮,就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事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因果关系,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缘故呢?爱憎情感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