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0-20《公园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GBT20-20《公园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GBT20-20《公园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GBT20-20《公园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GBT20-20《公园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T20 20 公园设计规范Code for the design of public park (征求意见稿)20发布 2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ode for the design of public parkGB/T XXX-20XX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XX年XX月XX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北京6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 XXX 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XXXX标准(规范、标准)的公告现批准XXXX标准(规范、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XX20XX,自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XX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988号文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在原有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的基础上,明确公园的内涵,增加新出现的公园类型;根据公园规模的变化,补充调整公园内部用地比例;增加新增设施的设计要求;确定游人容量的计算方法,以游人容量为基础确定公园设施的规模;并对条文说明进行了补充修改。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总体设计;5.地形设计;6.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7.种植设计;8.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常规设施设计;9.给排水;10.电气与防雷。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地址:XXXX,邮编:XXXXXX)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加单位:重庆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乌鲁木齐市园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3.1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3.2 内容和规模43.3 园内主要用地比例53.4 容量计算83.5常规设施94 总体设计124.1 布局124.2 竖向控制134.3 现状处理135 地形设计165.1 一般规定165.2 地表排水165.3 水体外缘176 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186.1 园路186.2 铺装场地196.3 园桥197 种植设计217.1 一般规定217.2 游人集中场所227.3 滨水区237.4 动物展览区238 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常规设施设计258.1 建筑物258.2 护栏258.3 驳岸268.4山石268.5 游戏健身设施268.6应急避险设施279 给排水289.1 给水289.2 排水2910 电气与防雷30本标准用词说明31引用标准名录32附:条文说明33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 requirement33.1 Relation to urban planning33.2 Content and scale43.3 Proportion of land use53.4 Capacity calculation83.5 Conventional facilities94 Overall design124.1 Layout124.2 Vertical control 134.3 Treatment of existing conditions135 Topographical design 165.1 General provision 165.2 Land surface drainage (drainage system)165.3 Water edge 176 Road and pavement design186.1 Road 186.2 Pavement196.3 Bridge197 Planting design217.1 General provision217.2 High density area of tourists227.3 Waterfront area237.4 Animals exhibit area238 Design of building and other general facilities258.1 Building258.2 Guardrail258.3 Water bank268.4 Rock278.5 Game facilities 278.6 Emergency use facilities279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289.1 Water supply289.2 Water drainage 2910 Power supply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3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31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2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31 总则1.0.1 为全面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确保公园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的设计。1.0.3 公园设计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1.0.4 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122.02.0.1 公园public park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较完善的设施,兼具生态、美化等作用的绿地。2.0.2 公园用地比例proportion of park land指公园内部各类用地,包括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2.0.3 绿化用地green area指公园用地内用以栽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用地。2.0.4 建筑占地building area指公园内各种建筑基底所占面积。2.0.5 水面面积water area公园用地范围内,水域的常水位范围的面积,包括生态湿地面积、人工水体面积及自然水系面积。2.0.6 公园游人容量 maximum visitors capacity in park指游览旺季周末高峰小时内同时在园游人数。2.0.7 绿色垃圾处理站litter leaf processing station指园内修剪植物所产生的枯枝、树叶的收集堆放场地以及处理设施。2.0.8 雨水控制利用设施 rainwater utilization facilities能起到雨水入渗、收集回用、径流污染控制、调蓄排放等功能的设备、构筑物和工程技术设施的总称。包括多功能调蓄、雨水塘、雨水湿地、生物滞留、生态沟渠、渗透铺装、环保雨水口、截污弃流装置等多种设施。2.0.9 后勤管理用房logistics management room用于存放养护管理需要的工具、材料、机械、药剂等的建筑及院落。2.0.10 森林公园 forest park是指以自然或人工森林为主体,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有较高的观赏、游览、休憩、文化、科学价值,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森林游憩活动及科学文化、考察研究活动的绿地。2.0.11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是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为主要内容的公园。3 基本规定3.1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2.02.133.03.13.1.1 公园的用地范围、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3.1.2 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和规模,应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3.1.3 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应采取措施,避免地面径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3.1.4 位于城乡绿道网上的公园,宜与绿道有效衔接。3.1.5 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和功能相协调。3.1.6 公园沿水系设计时,应根据相关区域防洪和防汛要求,综合考虑相邻区域水位变化对公园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应确保游人安全。3.1.7 公园的应急避险功能的确定,应以城市综合防灾要求、公园的安全条件和资源价值保护要求等为依据。3.1.8 位于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下的公园,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有措施隔离游人与电力设施。2 在考虑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基础上,植物与架空线的净空距离应符合表3.1.8-1的规定。表3.1.8-1 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树木之间最小垂直距离(m)线路电压(kV)111035110 220330最小垂直距离(m)1.01.53.03.54.53 建筑与架空线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表3.1.8-2、表3.1.8-3的规定表3.1.8-2 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m)线路电压(kV)1103566110220330垂直距离(m)3.04.05.06.07.0表3.1.8-3 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安全距离(m)线路电压(kV)11103565110220330水平距离(m)1.01.53.04.05.06.04 不得掩埋、破坏电力设施。3.1.9 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须通过公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选线应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2 应避开公园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活动区。3 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及垂直距离应符合表3.1.9-1、3.1.9-2的规定。表3.1.9-1 公园树木与地下管线最小水平距离(m)名 称新植乔木现状乔木灌木或绿篱外缘电力电缆1.503.50.50通讯电缆1.503.50.50给水管1.502.0排水管1.503.0排水盲沟1.003.0消防龙头1.202.01.20煤气管道1.203.01.00热力管2.005.02.00注:乔木与地下管线的距离是指乔木树干基部的外缘与管线外缘的净距离。灌木或绿篱与地下管线的距离是指地表处分蘖枝干中最外的枝干基部的外缘与管线外缘的净距。表3.1.9-2 公园树木与地下管线最小垂直距离(m)名称新植乔木现状乔木灌木或绿篱外缘各类市政管线1.503.001.504 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应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5 通过自然水体下的设施,应提出保证水系生态安全的措施。3.2 内容和规模233.03.13.23.2.1 公园的内容应根据公园类型而确定。3.2.2 综合公园的内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在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其综合公园内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全园面积不宜小于10hm2。3.2.3 儿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3.2.4 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全园面积宜大于20hm2。专类动物园应以展出具有地区或类型特点的动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在520hm2。3.2.5 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和科研实验区。全园面积宜大于40hm2。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3.2.6 历史名园是指悠久历史、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3.2.7 社区公园必须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同时应考虑老人的游憩需要。社区公园陆地面积根据服务人口数量而定,宜在0.510hm2之间。3.2.8 街旁游园应以配置精美的园林植物为主,讲究街景的艺术效果并应设有供游人短暂休憩的设施。3.2.9 森林公园以自然或人工森林的保护、游览和科普活动为主,面积应大于50hm2。3.2.10 湿地公园应有湿地保护、游览和科普的功能和内容,面积宜大于20hm2。3.2.11 其他专类公园,应有明确的主题内容。绿化用地面积不应小于全园陆地面积的65%。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3.3 园内主要用地比例3.33.3.1 公园用地面积及比例应按表3.3.1进行汇总。表3.3.1 公园内部用地比例表公园总面积(m2)用地类型面积(m2)比例(%)陆地建筑m2%园路及铺装场地m2 %绿化m2%其它m2 %水体3.3.2 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等的用地比例应以公园陆地面积为基数,按下式计算: RgAg/Al* 100% (3.3.2-1) RbAb/Al* 100% (3.3.2-2) RpAp/Al* 100% (3.3.2-3)式中:Rg绿化用地比例Rb建筑用地比例Rp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Al公园陆地面积Ag绿化用地面积Ab建筑占地面积Ap园路及铺装场地面积3.3.3 公园内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的用地比例应符合表3.3.3规定。表3.3.3 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公园类型2hm2的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2-5hm2的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RpRb-mRb-sRgRpRb-mRb-sRg综合公园儿童公园 15-251.065 15-251.065动物园10-202.065植物园 15-251.065 10-201.070历史名园不限1.01.5不限不限0.51.0不限社区公园、游乐公园 15-300.565 15-300.565街旁游园15-306515-300.565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其他专类公园 15-251.065 15-201.065续表3.3.3公园类型5-10hm2的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10-20hm2的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RpRb-mRb-sRgRpRb-mRb-sRg综合公园12-251.56510-251.570儿童公园 12-252.065 10-252.070动物园8-181.0658-181.065植物园 8-182.070 8-181.075历史名园不限0.51.0不限不限0.50.5不限社区公园、游乐公园 15-250.570 15-250.570街旁游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其他专类公园 12-201.065 10-200.565续表3.3.3公园类型20-50hm2的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50-100hm2的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RpRb-mRb-sRgRpRb-mRb-sRg综合公园10-251.0708-201.075儿童公园 10-201.570动物园8-181.5655-151.570植物园 8-180.575 5-150.580历史名园不限0.50.5不限不限0.50.5不限社区公园、游乐公园街旁游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其他专类公园 10-200.565 10-200.570续表3.3.3公园类型100-300hm2的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300hm2的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RpRb-mRb-sRgRpRb-mRb-sRg综合公园5-150.5805-150.580儿童公园动物园5-151.0705-151.070植物园 5-150.580 5-150.580历史名园不限0.51.0不限不限0.51.0不限社区公园、游乐公园街旁游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其他专类公园 5-150.575 5-150.580注:Rg为绿化用地比例,Rb-m为管理建筑用地比例 ,Rb-s为服务建筑用地比例,Rp为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3.3.4 公园建筑(包括覆土建筑)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建筑占地面积的1.5倍。3.3.5 当RpRb上限与Rg下限之和不足100%时,应安排下列用地:1 一般情况增加绿化用地的面积或设置各种活动用的铺装场地、院落等。2 垃圾站等管理设施附属院落。3 专类公园中动物园的动物笼舍、展馆、医疗和隔离设施等。4 专类公园中植物园的展览温室、科研建筑等。3.3.6 公园内用地面积指标计算应按下列执行:1 河、湖、水池等应以常水位线范围计算水体面积。潜流湿地面积应计入水体面积。2 有顶盖、围护墙且具有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其面积应计入建筑指标。3 亭廊棚架的面积包含在其所处用地中,不单独计算。4 林荫铺装场地计入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5 植物园内用于生产、科研等目的的温室计入其它用地,不计入建筑指标,展览温室等对游人开放的温室应计入建筑指标。6 不宜计入水体、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的用地面积,应计入其它用地。3.3.7 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在保证公园绿化用地面积不小于陆地面积的65%的前提下,可按照表3.3.3的规定值增加不超过公园陆地面积的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公园平面长宽比值大于3。2 公园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坡度超过50%。3 水体岸线总长度大于公园周边长度;或水面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4 公园所处的区位人口密度较大,公园绿地少且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3.4 容量计算3.43.4.1 公园设计必须确定公园的游人容量,作为计算各种设施的容量、个数以及进行公园管理的依据。3.4.2 公园游人容量可按下式计算:CA1/Am (3.4.2)式中:C 公园游人容量(人)A1公园硬质活动场地面积(m2)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硬质活动场地面积(m2/人),包括道路、铺装、亭廊、服务建筑等。3.4.3 公园游人人均硬质活动场地面积应符合表3.4.3的规定。表3.4.3 公园游人人均占有硬质活动场地面积指标(/人)公园类别人均硬质活动场地面积综合公园10社区公园7街旁游园15森林公园、湿地公园10其他专类公园73.5 常规设施3.5.1 常规设施项目的设置,应符合表3.5.1的规定。表3.5.1 公园常规设施设施类型设施项目陆地面积(h)2255101020205050100100游憩设施亭、廊、花架避雨棚架园椅、园凳游戏健身设施厅、榭、码头服务设施游客中心小卖部茶座、咖啡厅餐厅售票房厕所医务救助设施园灯垃圾箱饮水设施导向标识停车场自行车存放处公用电话管理设施治安机构应急避险设施垃圾站绿色垃圾处理站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变配电所、泵房生产温室荫棚广播设施安保监控设施后勤管理用房综合管理办公机构注:“”表示应设;“”表示可设;“”表示不需要设置。 3.5.2 公园常规设施除管理设施外,应全部对游人开放。公园内不得修建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建筑。3.5.3 公园中方便游人使用的餐厅、小卖店等服务设施的规模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3.5.4 游人使用的厕所应符合以下规定:1 面积大于10hm2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厕位(包括小便斗位数),小于10hm2者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男女厕位比例为1:1.5。2 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即间距500m;计算方法应沿道路计算。3 各厕所内的厕位数应与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4 在儿童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厕所。5 公园应设无障碍厕所。无障碍厕位或无障碍专用厕所的设计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相关规定。3.5.5 公用的条凳、座椅、树池座椅、美人靠(包括一切游览建筑和构筑物中的在内)等,其容纳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5%35%设置,分布应合理,保持公园的美观与通畅;座椅沿路布置时,间隔宜为30米。3.5.6 公园内的垃圾箱设置间隔宜在50100m之间,垃圾箱的布置应与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并宜设计在座位附近。垃圾箱宜采用有明确标识的分类垃圾箱。3.5.7 停车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新建或改建的公园停车场的停车位可按表3.5.7执行。表3.5.7 公园配建停车位指标上限值(个/10000)公园类别停车位指标(个)机动车自行车市内、规模小、内容简单、服务周边居民550郊区、规模大、内容简单、服务区域居民820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大型综合游乐、服务全市或全国市区8市区50郊区12郊区202 当机动停车场的停车位少于50个时,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时,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时,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3.5.8 内容丰富的售票公园游人出入口外集散场地的面积下限指标以公园游人容量为依据,宜按500/万人计算。3.5.9 公园内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应依据建筑规模进行设置。3.5.10 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的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3.5.11 导向标识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公园的内容和环境特点确定导向标识的类型和数量。2 园区各标志标线应清楚显目,设置在道路交叉口;如长距离没有路口或交叉口,沿路设置的标志间距宜小于150m。3 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的区域,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识。3.5.12 公园设计应考虑对原始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如原有自然排水沟渠、坑塘等)采取低碳节能式利用,宜设置相应的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设施,诸如雨水回收利用、绿色垃圾回收设施等。4 总体设计4.1 布局44.04.14.1.1 公园的总体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地形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作出综合设计。4.1.2 功能或景区划分,应根据公园性质、规模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分区布局、规模及特色。4.1.3 公园内景观最佳地段,应布置游览区,不得布置封闭的管理区。4.1.4 公园的竖向规划应该在满足各项用地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地形,依山就势,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尽可能减少土石方、建(构)筑物基础、防护工程等的工程量。4.1.5 出入口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确定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2 需要设置出入口内外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时,应确定其规模要求。4.1.6 园路系统设计,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和园桥、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4.1.7 园路的路网密度,宜在200380m/hm2之间;动物园的路网密度宜在160300m/hm2之间。4.1.8 园路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主要园路应具有引导游览和方便游人集散的功能。2 游人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应通畅并便于集散。3 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4 消防车道应与园路结合设置。5 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6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周边应设置消防车道。7 生产管理专用路不宜与主要游览路交叉。4.1.9 游憩设施场地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同功能、不同人群使用的游憩设施场地应分别设置。2 游人大量集中的场地应与主园路顺畅连接,并便于集散。3 安静休息区与喧闹区之间应利用地形或植物进行隔离。4 儿童游戏场与游人密集区、主园路及城市干道之间,应用植物或地形等构成隔离地带。4.1.10 停车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机动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位置应设于各游人出入口附近,不得占用出入口内外广场。2 地下停车场宜和地面建筑结合考虑,宜在地上建筑轮廓及出入口广场下设置。3 机动停车场的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应大于50m,距离交叉路口需大于80m。4 停车场应为林荫停车场。4.1.11 公园中河湖水系设计应根据水源和现状地形等条件,确定以下内容:1 各类水体的形状、使用要求。2 水源、水量、水位、流向。3 水闸、进出水口、溢流口、水井、泵房的位置和标高。4 游船水面应按船的类型提出水深要求和码头位置。5 供游人使用的游泳水面应划定不同水深的范围。6 各种水生植物的种植范围和不同的水深要求。4.1.12 河湖水系宜设置前置塘、人工湿地、生态堤岸、生物浮岛等设施提高其抗污染和自净能力。4.1.13 全园的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园外的环境特征、园内的立地条件,结合景观构想、防护功能要求和当地居民游赏习惯确定,应做到充分绿化和满足游憩、审美、生态等功能要求。4.1.14 陆地面积大于100hm2的公园应采取措施控制连续林地的面积,连续林地面积不宜大于100hm2。4.1.15 各类建筑物应根据功能和景观要求及市政设施条件等,确定的位置、高度和空间关系,并提出平面形式和出入口位置。4.1.16 公园厕所等服务建筑,其形式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且方面游人使用。4.1.17 公园内水、电、燃气等线路宜沿主路布置,不得破坏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4.1.18 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垃圾存放场及处理设施应设在隐蔽地带。4.2 竖向控制4.24.2.1 竖向控制应根据公园四周城市道路规划标高、排水规划和园内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或合理改造原有地形地貌,适应拟保留的现状物和地表水的汇集、调蓄利用与安全排放。4.2.2 竖向规划应提出主要景物的高程及对其周围地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 山顶或坡顶。2 最高水位、常水位、最低水位。3 水深、驳岸顶部标高。4 园路主要转折点、交叉点和变坡点的标高。5 主要建筑的顶高、底层、地下室顶板和室外地坪。6 各出入口内、外地面标高。7 地下工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的埋深。8 园内外佳景相互因借观赏点的地面高程。4.3现状处理4.34.3.1 公园范围内的现状地形、水体、建筑物、构筑物、植物、地上或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必须进行调查,作出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4.3.2 在保留的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附近进行各种工程或种植设计时,应提出对原有物的保护措施和施工要求。4.3.3 园内古树名木严禁砍伐或移植,并应采取保护措施。古树名木的保护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划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成林地带外缘树树正常冠垂直投影以外5m所围合的范围。2) 单株树同时满足树正常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m宽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内。2 保护范围内,不得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除保护及加固设施外,不得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线,不得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3 保护范围附近,不得设置造成古树名木处于阴影下的高大物体和排泄危及古树名木的有害水、气的设施。4 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4.3.4 原有健壮的乔木、灌木、藤本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应保留利用,对胸径30厘米以上的非速生乔木不宜砍伐和移植。4.3.5 在现有乔木附近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管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距离符合表3.1.9、表4.3.5的规定。表4.3.5 公园树木与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水平距离 (m)名称新植乔木现状乔木灌木或绿篱外缘测量水准点2.002.001.00地上杆柱2.002.00挡土墙1.003.000.50楼房5.005.001.50平房2.005.00围墙(高度小于2m)1.002.000.75排水明沟1.001.000.50注:乔木与建、构筑物的距离是指乔木树干基部的外缘与建、构筑物的净距离。灌木或绿篱与建、构筑物的距离是指地表处分蘖枝干中最外的枝干基部的外缘与建、构筑物的净距离。2 在上款规定的距离内不得改变地表高程。3 市政管线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4 不得造成积水。4.3.6 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以保护并结合到园内景观之中。4.3.7 有景观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宜保留并结合到园内景观之中。4.3.8 公园建设应避免侵占、填埋公园范围内原有的湿地、河湖水系、滞洪或泛洪区及行洪通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可合理利用以上区域设计多功能调蓄设施或将公园设计为具有雨洪控制利用功能的公园。4.3.9 公园如保留原有自然岩壁、边坡,并在附近设置园路、游憩场地、建筑等游人聚集的场所,应对岩壁、边坡做地质灾害评估。5 地形设计5.1 一般规定55.05.15.1.1 地形设计应以总体设计所确定的各控制点的高程为依据。5.1.2 土方平衡设计应尽可能采取利用原表土层栽植土的措施。5.1.3 栽植地段的栽植土厚度和理化性质应符合绿化种植土壤CJ/T340的规定。5.1.4 人力剪草机修剪的草坪坡度不应大于25%。5.1.5 大高差或大面积填方地段的设计标高,应计入当地土壤的自然沉降系数。5.1.6 改造的地形坡度应依据当地土壤的自然安息角;超过土壤的自然安息角时,应采取护坡、固土或防冲刷的工程措施。用于滞留雨水的绿地应根据水文计算和土壤渗透性等条件,合理确定下凹深度,并根据下凹深度和蓄水时间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5.1.7 平坦的草皮类绿地一般低于周围路面50100mm,以便于雨水回渗地下。5.1.8 地形改造后的原有各种管线的覆土深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5.1.9 大面积人工堆土改造地形,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山体稳定和周围设施的安全:1 应充分收集改造范围内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等资料,了解场地的地面和地下建构筑物情况。2 应对种植土层下的填充土材料提出土粒径、级配、含水率及压实系数等指标要求。填充土应分层夯填或碾压密实,压实系数一般可采用0.900.93。3 视堆土高度进行地基滑动稳定、承载力和变形验算。4 对周边已有的建构筑物还应验算堆土对其影响,必要时应采取地基加固等有效措施,确保不留下安全隐患。5.1.10 种植土下的地形填充土应符合以下规定:1 严禁含有对环境、人和动植物安全有害的污染物和放射性物质。2 最大粒径不得大于300毫米。3 利用固体废物做人工堆土填充土的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5.2地表排水5.25.2.1 构筑地形应同时考虑园林景观和地表水的排放,地表水的排水坡度宜符合表5.2.1的规定。表5.2.1各类地表的排水坡度(%)地表类型最大坡度最小坡度最适坡度草地331.01.510运动草地20.51栽植地表挖坡660.535(排水)土壤回填坡50铺装场地平原地区20.31丘陵地区30.35.2.2 公园内的湿地、河、湖最高水位,必须保证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动物笼舍不被水淹。5.2.3 公园内的雨水排水优先采用地表排水方式。5.2.4 在无法利用自然排水的低洼地段,应考虑设调蓄、渗透设施,如多功能调蓄、雨水湿地或雨水塘等,并根据防洪排涝相关标准合理设计排水管沟和提升泵。5.2.5 公园应利用绿地、洼地和水系对雨水进行滞留和调蓄利用,并应根据汇水面及降雨条件来确定其规模、水位及溢流口标高。5.2.6 雨洪滞留型绿地,为方便雨水回渗绿地,公园道路宜采用平道牙或在立道牙上设置一定数量的豁口;设于绿地内的雨水口,其顶面标高应当高于绿地底部2050mm。5.3水体外缘5.35.3.1 水工建筑物、构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体的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及闸门的标高,应保证适宜的水位和泄洪、清淤的需要。2 下游标高较高至使排水不畅时,应提出解决的措施。3 非观赏型水工设施应结合造景采取隐蔽措施。5.3.2 人工水体的岸高及近岸水深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无防护设施的人工驳岸,近岸2.0m范围内的常水位水深不得大于0.7m。2 无防护设施的园桥、汀步及临水平台附近2.0m范围以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m。3 无防护设施的池岸高度高于水面不得超过0.5m。5.3.3 溢水口的尺寸应根据项目所要求的防洪排涝要求,按一定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径流量进行设计。5.3.4 护岸顶与常水位的高差,应兼顾景观、安全、游人亲水心理和防止岸体冲刷。5.3.5 以雨水作为补给水的水体,滨水区应考虑设置植被缓冲带。对集中雨水排入口,为防止径流冲刷和污染,还应考虑在雨水进入水体之前采用初期弃流装置、前置塘、雨水湿地等水质净化及消能设施。6 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6.1园路66.06.16.1.1 各级园路应以总体设计为依据,合理进行交通组织,确定路网、路宽、平曲线和竖曲线的线形以及路面结构。6.1.2 园路宽度宜符合表6.1.2的规定。表6.1.2 园路宽度(m)园路级别公园总面积(hm2)22101050主路2.03.52.54.53.55.05.07.0支路1.22.02.03.52.03.53.55.0小路0.91.20.92.01.22.01.23.06.1.3 园路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它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2 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3 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6.1.4 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6.1.5 山地公园的主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主路不应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同时设计无障碍设施。6.1.6 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6.1.7 梯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2 纵坡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并设置护拦设施。3 梯道的宽度宜在1.5m3m之间。4 梯道每升高1.21.5m,即台阶踏步数10级,最多12级,宜设置休息平台,平台进深应大于1.2m。5 梯道连续升高超过5.0m时,除应设置休息平台外,还应设置转折平台,且转折平台的进深不宜小于梯道宽度。6.1.8 与广场相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7%,积雪及寒冷地区不应大于6%,但在出入口处应设置纵坡度小于或者等于2%的缓坡段。6.1.9 自行车专用道的坡度宜小于2.5%;当大于或等于2.5%时,纵坡最大坡长应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中执行。6.1.10 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m,园路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大于12m;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6.1.11 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拦设施。6.1.12 园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6.1.13 园路及铺装场地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