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一).doc_第1页
模拟试题(一).doc_第2页
模拟试题(一).doc_第3页
模拟试题(一).doc_第4页
模拟试题(一).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训练(一) 语 文说明:1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4分。 2使用答题纸答题,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使用纯蓝墨水书写。 一、卷面书写(共4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笔好字闯天下。亲爱的同学们,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就可得分,相信你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 二、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狡黠 (xi) 剽悍(bio) 暂时(zhn) 戛然而止(ji)B龟裂(jn) 称职(chn) 应酬(yng) 屡见不鲜(xin)C纤(qin) 细 殷红(yn) 闷热(mn) 茅塞顿开(s)D提防(t) 星宿(xi) 胆怯 (q i) 牵强附会(qi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闲暇 锋芒必露 振灾 不言而喻 B琐屑 水泄不通 恣睢 正经危坐C安祥 心喜若狂 泛滥 两全其美D阴晦 明察秋毫 游弋 悬梁刺股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在西南灾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是大方之家!B.春节去海南度假,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C.小亮和王明是一对黄金搭档,在工作中两人相映成趣,都取得了喜人的业绩。D.临沂因其四通八达的交通、开明开放的城市定位,吸引着八方游客和海内外投资商纷至沓来。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再次折射出人性的冷漠。B. 是否能彻底治理中小学校乱补课问题,关键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C. 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D. 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5.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1)“世外桃源”的故事出自_时期著名诗人_的散文桃花源记。(2) 无可奈何花落去,_。(晏殊浣溪沙)(3) 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 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6倩颖要过14岁生日,她邀请了几位要好的同学周末来她家参加生日聚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全谈话内容。(6分)“叮咚叮咚”听到门铃声,倩颖一个箭步飞奔到门前,急忙打开门笑着说道:“_”说着做了个弯腰鞠躬的夸张动作,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进屋后,同学们纷纷送上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有鲜花,有贺卡,有新书并齐声说:“祝寿星生日快乐!”倩颖抱着大家送的礼物,高兴地说:“_ _”大家随意地坐在沙发上,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火热。“当当当当,精彩节目,现在开始,请大家自由入席。”倩颖把生日蛋糕放到早已准备好饭菜的桌上,说:“也不知道今天的饭菜对不对大家的口,我们的原则是,把这里当自己的家,随便吃,吃饱,吃好,哈哈。”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同学们要走了,倩颖依依不舍地把大家送到楼下,说:“_”“没问题,其实我们同样快乐,晚安!”看着同学们的背影,倩颖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三、阅读理解(44分)(一)诗歌阅读(4分)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2分)8.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二)文言文阅读(10分)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而师之。时调关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与游酢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宋史杨时传)【注释】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时洛阳人,著名理学家。绝学:失传了的学说。熙、元之际: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翕然:一致。时:即杨时。道:思想、学说。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游酢(zu):人名,北宋时文人。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1)翕然而师之 (2)而以书赴告同学者10.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以师礼见颢于颖昌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B.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C. 其归也,颢目送之 安陵君其许寡人D. 时闻之,设位哭寝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1)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2)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12.作为现代中学生,请你结合时代和自身体验来评价一下杨时和程颐、程颢他们的这种师生关系。(2分)(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1316题。(13分)石油史话中国人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据考证,至少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发现并开始使用石油了。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石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自燃的现象。 最早认识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1900年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像水一样的液体,可以燃烧。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其中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润滑车轴。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上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还用于照明、燃料、入药甚至军事。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器具,打退了敌人。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燃烧敌船的战例。另外,我国古代许多文献都有石油军用的记载,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作过详细记载。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1000年。中国早在公元1100年就钻成了1000米的深井,说明当时中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明代以后,我国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我国人民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作了系统的叙述,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化工百科全书。 后来,天工开物被译为日、英、俄文,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 (选自科学24小时2011年第7期)13.第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3分)14.第段加横线的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分)15.加波浪线的一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文中使你产生类似感受的还有哪句?(4分)16文中引用了我国古人使用石油的种种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关于自然的启示?(4分)(四)阅读文章,完成1721题。(17分)梧 桐 深 深 赵畅 梧桐多被选择为城市行道树。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于是乎,人们深信不疑,梧桐定然是从法国移种过来的。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抑或在荷兰、奥地利、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然而,转瞬间,我又对其陌生了起来。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这误传的消息,虽说已经迟到得太久太久,但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我相信,这“中国梧桐”不仅是在欧洲国家,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中也不难寻觅其踪。而当其站立在城市街头,被外国朋友亲切称之为“中国梧桐”时,不也分明成了中国的友谊使者?我对梧桐亲近有加,除了欧洲之行的意外发现,也缘于_。自我有记忆起,梧桐树就没有离开过我的视野。城市梧桐树站立于飞尘和喧嚣,努力让枝叶像琴翼一样张开,等候风的手指,即兴弹奏城市的晨昏。它花开春季,但花并不美,所谓花,只不过是很不起眼的黄绿色,柔柔嫩嫩如一颗颗羞涩的少女之心。一俟其吐絮,便似乎优雅不再,那飞絮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四处飞扬。在城市里,梧桐树算不得贵族,它质朴得像平民。那皮色,那枝杈,那树叶,分明带着乡间的味道,散发着幽深的泥土气息。只有那巍峨的树冠,才给人以典雅而又孤傲的感觉,无论远远望去或者走近仰望,它都具有一种威严的气势。但它只管花谢花开,自吟自歌,为行人提供一片荫凉。有多少个夏季,我背着书包,穿过这道梧桐浓荫上学、回家;有多少个盛夏的夜晚,我与伙伴们一起借着微弱的路灯,在梧桐脚下觅蝉洞、拾蝉蜕;又有多少个突袭而来的夏雨天,我与路人一起站在严严实实的梧桐树底下,躲过了一场又一场雨;更记得“文革”中,有人因遭受政治迫害跳楼自杀,幸被楼房边高大的梧桐树树杈扯住衣服,得以保全性命梧桐每一天都与人们一起分享着悲欢离合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早先,在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梧桐树,每临夏季的雨夜,那疏密相间的雨点,恰似素手调弦,阔硕的梧桐叶便是古筝、扬琴、京胡、琵琶想及才女李易安当年不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么?浙江上虞,处于钱塘江南岸,是个多台风的城市。而台风是树的劲敌,每当台风袭来,梧桐树都在被扫荡之列,它的浓荫让它无法藏匿。树大招风,树老也招风。一场台风总会令一些梧桐树轰然倾倒,或者被刮下一些大枝杈,而这样的肆虐场面大多又总是发生在夜晚。次日早晨,当人们走上街头,看到这样的场景,无不唏嘘感叹。自此以后,城市绿化管理者们,以及附近的居民,凡听闻台风来袭的消息,总会对一些弱势的梧桐树千方百计进行加固。这不单单是对梧桐树的爱护,更是彰显了人们对城市有序管理的一种文化自觉。秋天到了,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枯黄,到了深秋,枯黄的叶子开始离枝而去,显得是那般的无可奈何每片叶子记录着潇潇落木生命的故事,它把春的经历、夏的传说写在落叶的回忆里,告诉人们风中的成长、雨中的茁壮,繁茂的潇洒和落寞的伤怀。然而,在哲人和诗人眼里,当落英散尽,褪色的树木便显现出生命苍劲的脉络,那是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当和煦的太阳透过斑驳的梧桐枝条洒落在我身上的时候,我的心里似乎也浸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走在由梧桐树陪伴的秋天城市街道,我总会生发这样的感慨:每个人哪怕到了生命的秋天,也绝不能自暴自弃,理当心生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人生的紧迫感,因为此时此刻,你最能体味人生的沧桑和生命的静美,从而以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你最能找到心灵诗意的栖息地,怀着超然的眼光观照人生途中无处不在的美妙风景,在心灵深处葆藏充盈、信心和期待。是的,梧桐如时间老人,它见证着历史,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曾去过南京,那满大街的梧桐树,让南京这个城市更显岁月的从容。据说当年精选了两万棵梧桐,栽种在孙中山先生灵柩经过的中山东路等主干道上,以志纪念。我总以为,城市里那一列列亭亭的行道树,是大自然写给都市人的信,是葱郁树林留给城市最后的关爱。(选在人民日报,有删改)17.根据文意把第段补充完整。(2分)。18.请从一个角度,就第段划线句作简要赏析。(4分)19.第段作者为什么说心中“似乎也浸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3分)20.综观全文,分析作者亲近梧桐树的缘由有哪些?(4分)21.根据文中信息,为梧桐树写一段5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4分)四、写作表达(50分)任选一题,完成一篇作文文题一:险峻的高山,广袤的草原,清澈的小溪,无边的林海,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燕来雁去,鸟语虫鸣,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窗外的世界真精彩!请以“精彩”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可以记叙经历,书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评论。 不少于600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