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婴纠盔兰堡主兰些堡苎一 汉藏边缘的土司政治 1 3 1 6 世纪龙州地方与中央的互动 专门史专业 研究生 曾穷石指导教师 石硕 本文以1 3 1 6 世纪龙州土司为研究对象 对集权的中央政权之下 处于官 僚统治级序之外的龙州土司在汉藏边缘的统治展开分析和讨论 龙州土司政治延续了3 0 0 多年 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 2 6 5 年 至明嘉靖 四十五年 1 5 6 6 龙州处于土司的统治之下 龙州土司的突出之处在于土司的 身份 第一代土司薛严是进士出身的汉人 为朝廷任命的龙州知州 但却因蒙 古势力崛起引起局势变动 朝廷对龙州控制力度减弱 临时派出的知州留在了 龙州作为世袭的土官 从此龙州进入了土司政治时代 龙州土司政治历经了宋 元 明三代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都保留了龙州土 司 龙州作为历史形成的番 汉混杂的地区 在土司的统治之下 社会经济 文化各方面得到稳定的发展 逐步趋向于汉化 番人经过朝廷和土司的历次镇 压 渐渐退避山区 龙州的民族格局得到了改变 形成了汉人生活在平地 番 人生活在高山 沟壑的局面 嘉靖四十五年 龙州土司内部仇杀 明朝廷以此 为契机取消了龙州宣抚司 在龙州分土设流 分龙州宣抚司为流宫龙安府和土 官土知事 土通判 土长官司分别统治 把土知事 土长官司 土通判统治范 围缩小到番人地区 并使土司受制于新设置的龙安府 由龙州土司独霸 方的 政治格局走到了末路 本文对龙州土司的研究分五章进行 第一章介绍了龙州土司政治产生的经 过 在对南宋末年龙州局势分析的基础上 以龙州土司进入龙州的事件为线索 分析了龙州 司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从元代龙州土司的统治 蒙古皇帝对龙州 土司的态度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第三章介绍了在元末明初的变局中 龙州的社 会情景 从龙州土司在明初的作为 明帝国本身的个性 以及明初对龙州施政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调适三个方面 讨论了明初没有废除龙州土司的原因 以及龙州土司在这个 时期的作为 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集中讨论了明代龙 i i 土司的统治 主 要研究龙州土司政治如何在具体层面运行 分析了龙州土司与明朝廷的关系 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 具体分析龙州地方与中央之间关系的演变 以及龙州土司政治下 司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 龙州地方与中央的文化互动 第五章讨论了龙州土司政治的终结 以龙州土司的内部仇杀为导火线 龙州土 司政治最终走到了末路 朝廷对龙州分土设流 改变了龙州的政治格局和民族 格局 分析了土司政治终结后 龙州的社会情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汉藏边缘土司龙州少数民族互动 翌 查兰堡圭兰些笙三一一一一 p o l i t i c so ft u s io n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t i b e t a ne d g e t h el o c a l i t yo fl o n g z h o ua n dc e n t r a l i n t e r a l y n a m i co ft h e1 3 1 6 c e n t a r y m a j o r h i s t o r yo fs p e c i a lf i e l d m a c a n d i d a t e z e n gq i o n g s h i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s h is h u o t h i st e x tr e g a r d sl o n g z h o ut u s io ft h e1 3 1 6 t c e n t u r y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i a n a l y z e da n dd i s c u s s e dt h eg o v e r n a n c eo n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t i b e t a ne d g eo f l o n g z h o ut u s it h a tu n d e rt h ec e n t r a lr e g i m eo ft h e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o fs t a t ep o w e rb u t n o tb ei n c l u d e di nt h eb u r e a u c r a tr u l e s t h et u s ip o l i t i c si nl o n g z h o ul a s t e dm o r et h a n3 0 0y e a r s f r o mt h ef i r s ty e a r o fx i a n c h u n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b e 1 2 6 5 t ot h e4 5 t hy e a ro fj i a j i n g 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b c 1 5 6 6 l o n g z h o uw a su n d e rt h eg o v e r n a n c eo ft h et u s i 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p l a c eo ft h el o n g z h o ut u s il i e si nt h ei d e n t i t yo ft h et u s i t h ef i r s t t a s iw h on a m e dx u e y a nw a saj i n s h ia n dc o m ef r o mt h eh a n s h ew a sa p p o i n t e db y t h e t h ei m p e r i a lc o u r t b u tb e c a u s et h ef o r c eo fm o n g o l i ae m e r g e sc a u s e st h e s i t u a t i o nc h a n g e i m p e r i a lc o u r tc o n t r o lt ol o n g z h o ud y n a m i c ss u b s i d e a n da t e m p o r a r yo f f i c e rs t a y e di nl o n g z h o ua n db er e g a r d e da sah e r e d i t a r ys o i lo f f i c e r s ol o n g z h o ue n t e r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e r ao ft u s if r o mt h e no n l o n g z h o ut u s ip o l i t i c sg ot h r o u g hs o n g y u a n m i n gd y n a s t yt h r e eg e n e r a t i o n s d i f f e r e n tr u l e ro fd y n a s t yk e 印t h el o n g z h o ut u s i u n d e rt h eg o v e r n a n c eo ft h e t u s i 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c u l t u r ed i f f e r e n tf i e l d sg e ts t e a d y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r e n dt o w a r d s c h i n e s el o c a l i z a t i o np r o g r e s s i v e l y t h e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t h r o u g hi m p e r i a lc o u r ta n d s u p p r e s s i o no ft u s i h a sr e t r e a t e di n t ot h em o u n t a i na r e ag r a d u a l l y t h en a t i o n a i p a t t e r no fl o n g z h o uh a sb e e nc h a n g c d f o r m e dt h eh a n sl i v e di nl e v e ll a n d t h e 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l i v e di nt h eh i g hm o u n t a i n so ri nt h eg u l l y t h e4 5 t hy e a ro f j i a j i n g n i 四型查兰堡圭兰堡堡塞 l o n g z h o uk i l l e di nr e v e n g ei n s i d et h et u s ia n dt h em i n gi m p e r i a lc o u r tr e g a r d e d t h i sa sa no p p o r t u n i t yt oc a n c e ll o n g z h o ut u s i t h ep o l i t i c a lp a t t e r nt h a tl o n g z h o u t u s il o r d e di to v e rad i s t r i c th a sm o v e dt o w a r d sd e a de n d t h i sp a p e rt h a ts t u d yo nl o n g z h o ut u s i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5c h a p t e r c h a p t e r o n ei n t r o d u c e dt h ep r o c e s st h a tt h et u s ip o l i t i c si nl o n g z h o up r o d u c e s c h a p t e rt w o a n a l y z e dt h ei x n g z h o ut u s ig o v e r n a n c ef r o m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a t t i t u d et ot h e l o n g z h o ut u s if r o me m p e r o ro fm o n g o l i a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n t r o d u c e dt h es o c i a l s c e n eo fl o n g z h o ua m o n gc h a n g e d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e n do f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f o u ri st h ef o c a lp o i n tt h a tt h i sp a p e r s t u d i e s ic o n c e n t r a t e do nd i s c u s s i n gt h eg o v e r n a n c eo ft h el o n g z h o ut u s io f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r e s e a r c h e dh o wt h et u s ip o l i t i c so fl o n g z h o ur u n so nt h ec o n c r e t ea s p e c t a n a l y z e d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l o n g z h o ut u s ia n dt h em i n gi m p e r i a lc o u r t a n d d i s c u s s e d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l o n g z h o ut u s ia n dt h en a t i o n a lm i n o f i t g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c e n t r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l o n g z h o ul o c a l i t y c h a p t e rf i v e d i s c u s s e dt h ee n do ft h et u s ip o l i t i c si nl o n g z h o ua n di t si m p a c to nl a t e ra g e k e y w o r d s 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t i b e t a ne d g e t u s i l o n g z h o u n a t i o n a l m i n o r i t y i n t e r a c t i o n v 绪论 一 选题旨趣 研究民族史 土司是不能轻易绕开的课题 历来研究土司的学者也大有人 在 前辈学者以深厚的功底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司作了深入的研究 形成了大量 的研究成果 笔者之所以选择龙州土司作为研究对象 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本文的研究是站在对以往土司研究方法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 以往的土司研 究成果中 学者们认为历史上存在一个土司产生 发展 衰落 消亡的发展序 列 认为这是自元朝以来形成的中央王朝统治少数民族的一种制度 笔者以为 这样的看法过于僵硬 是把研究对象视为铁板一块 把中华帝国境内不同地域 的土司系统化 同质化 而忽略了各个不同区域土司统治的诸多差异 笔者以 龙州土司为研究对象 试图以龙州的个案表现出的诸多的区域性特质 展开对 固有的关于土司的看法的反思 2 龙州土司产生于南宋末年 按照宋代官制 知州都是中央宫 本身另有 官衔 知某州事 是派出去临时暂管一州之事1 龙州土司薛严是景定三年的 进士 被朝廷派往知龙州事 主要是处理龙州的民族关系 后遭遇宋末局势变 动 朝廷赐薛严世袭 龙州土司遂由此产生 从龙州土司的产生过程来看 颇 具偶然性 这是中央王朝积贫积弱之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 因此龙州土司政 治的产生 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这个视角下对龙州土司政治进行深入研究 龙州这个特定地域发生的历史事实 因而具有了更广阔的大历史的意义 换言 之 可以通过龙州地方来透视中央的施政 3 土司是龙州最大的统治者 一州的政治 经济 军事 民族关系等都归 土司管理 由于从宋至明 历代在地方上的建置有所差异 因此龙州士司也面 临着和朝廷的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调适 龙州土司的官衔经历了宋代的土知州 元代的宣慰司宣慰使 元帅府元帅 伪大夏政权的管军元帅 龙州等处军民宣 抚司同知 明代的安抚司安抚使 土知州 宣抚司宣抚使到明嘉靖四十五年的 分士设流 改为龙安府 朝廷对龙州土司官衔或升迁或降陟 都是由于土司和 朝廷关系的变动而产生的 因此 从这个关系的变动着手 可以揭示龙州地方 与中央的互动过程 从而可以明了土司统治的蛮荒 边鄙之地如何与中央发生 政治 经济 军事等各方面的联系 从而以龙州个案透视1 3 1 6 世纪边地人民 1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三联书店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版 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社会生活史 二 论文的文献基础 本文所根据的文献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史料 c 是前人研究成果 三是田野调查姿料 史料的运用 除了正史记载的相关内容 如 宋史 明史 明实录 元丰九域志 等以外 更多的运用地方志 土司族谱 碑刻 墓志等等 笔 者所收录的资料有清道光二十年版 龙安府志 康熙三十二年版 三风堂薛氏 宗谱 1 9 7 4 年在平武县古城镇奉亲山王氏土司墓地出土的立于明正统十一年 的 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志 以及现藏平武县报恩寺的 敕修大报恩寺碑铭 敕修大报恩寺之记 敕修大报恩寺继葺碑铭 土长官司末代代理长官使王 信夫的回忆录 王氏宗亲简录 等 前人研究成果使我把握学界对土司研究的主要方向 研究角度以及目前的 研究动态 根据研究方法不同和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 我把肇始于上个世纪初 的前人研究成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 9 4 9 年以前 这一时期 前人研究成果不多 主要有林耀华 川康北界之嘉戎土司 1 凌纯生 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 2 周希武 玉树调 查记 3 佘贻泽 中国土司制度 4 等 由于这一阶段的研究者大都具有人类学 的知识背景 如林耀华 凌纯生 因此研究方法为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一 方面注重传统的历史研究法 致力于发掘史料 同时又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 5 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所致 这个时期对土司研究的成果非常重要 不仅是开 创之作 也是研究土司的经典之作 第二个阶段是1 9 4 9 年以后 国内对土司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建 国后出版的一系列土司研究著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龚荫先生的 中国土司制 林耀华 川康北界之嘉戎土司 载 边政公论 第六卷第二期 1 9 4 7 6 2 凌纯生 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 分上 中 下三篇 载 边政公论 1 9 4 3 年第二卷第十一 十二期 1 9 4 4 年第三卷第一 二期 3 周希武 玉树调查记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1 9 年版 4 余贻泽 中国土司制度 重庆正中书局 1 9 4 4 年版 5 林耀华于1 9 4 5 年进入嘉绒藏族地区进行调查 收集了大量的土司族谱 并亲自访问了土司后裔 凌纯 生除了查阅史料外 还参考了芮逸夫 川南苗族调查资料 以及凌纯生 芮逸夫合著 湘西苗族调查报 告 而周希武当时的身份是驻玉树军队文职人员 对玉树2 5 族的调查主要是为军队提供情报资料 2 四j i i x 学硕士学位论文 度 1 以及吴永章 中m 土百q n 度渊源与发展史 这一时期对土司的研究 主 要是运用历史记载的史料 从宏观的层面对中国土司制度从产生到消亡的发展 历程作出把握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都试图对中国土司制度建构一个 完整的发展序列 排列出土司制度萌芽 正式产生 成熟一直到消亡的序列 虽然学界对这个发展序列的具体时间存在争论 但是 总体趋势上看 这些学 者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整体划一的 非常制度化的土司制度 这时期的 成果在目前的学术界占主流地位 在8 0 年代 对土司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顶峰 不仅有宏观层面的土司制度史的研究 还出版了大量的对某一区域土司进行研 究的著作 其中以对广西和云南的土司制度研究最多 但是这一阶段的研究成 果 无论是对土司制度史的研究 还是对地方土司的研究 都是着重在土司制 度的整体发展上 研究者形成了一个共识 中国存在一个整体划一的土司制度 即使是广西或云南的土司也是整个土司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其中以吴永章 先生的结论最能代表学界的总体感观 土司制度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 过程大致是 渊源于秦 汉代 中经魏 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时期 不断 得到充实 正式形成于元代 完备于明和清初 清雍正改土归流后 则逐渐衰 微 2 这一个阶段对土司的研究 倾向于制度层面的探讨 因而研究方法也多从 史料出发 少有实地调查资料 与民国时期学者的研究成果相比较 这一时期 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即从宏观层面探讨 少有微观 细致的 研究 主要表现为 民国时期的土司研究的学者 更多地是就事论事的研究 比较少从制度上探讨土司的发展兴衰 注重对土司现状的调查 从而进行对土 司统治历史的追述 涵盖了土司在当地的统治方式 土司统治下的经济生活以 及土司与土民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是对土司比较全面的研究 而建国后乃 至现在的研究成果 多是从制度上入手 学者在一个已经成形的模式下对土司 制度进行研究 主要运用史料勾勒土司制度发展的轨迹 而较少涉及到土司在 当地的具体的统治方式等方面 因此 建国后尽管出版了大量土司研究的成果 但由于研究视野的局限少有突出者 最大的贡献就是建构了土司制度发展序列 1 龚荫 中国土司制度 云南民族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2 吴永章 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8 8 年5 月版 3 巴业查兰堡圭兰壁丝苎 一一 1 而对于土司在当地的统治以及土司政治如何运行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所根据的第三类文献 是笔者自2 0 0 2 年冬天始 在过去土司统治辖区 进行田野调查所得的材料 尽管由于本文写作的时间断限是1 3 1 6 世纪 这些 材料对于本文的写作没有直接的作用 但是 在土司统治区进行实地调查 在 与土司后裔 番官后裔 以及土民后裔的访谈中 我能够感受到土司政治在当 地影响的遗留 从番官后人谈到他们的土司老爷时所表现出来的无限追思 让 我意识到龙州土司与其统治百姓之间的温情脉脉 从而让我对 土司的野蛮统 治 土司领地的疆界隔绝 的观念产生了反思 在龙州土司不再以暴力 封 建 落后的形象出现 而正是在其统治下 保持了龙州地方的稳定 保持了在 朝贡体系之下 龙州土司与中央王朝的疏离却不可隔绝的联系 三 论文的意义 笔者以汉藏边缘的土司政治为切入点 对1 3 1 6 世纪龙州地方与中央的互 动展开深入研究 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 1 尽管学界有众多的研究土司的成果 但对于龙州土司这个特例 没有相 关的专著 论文问世 本文尝试填补这个空白 2 以往学界都把土司在当地统治称为土司制度 本文认为 土司统治方式 不是一种制度 而是中央王朝处理内部民族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中央王朝地 方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 故笔者以 土司政治 来命名 这是对学界固有的概 念的反思和冲击 3 本文把土司纳入到大历史的视野中展开研究 既探讨了中央王朝对土司 的态度 又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对土司的态度 这就超越了以往研究方法的局 1 随着对龙州土司研究的深入 笔者对是否存在一个制度化的 土司制度 产生r 怀疑 笔者认为 朝贡 体系对于中央王朝维持在边地的统治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问的礼仪象征效果 正是中央王朝驾 驭土司的最成功的手段 在这个意义上 不存在一个由产生到消亡的土司制度 从先秦时代的五服观念 到后世的羁縻之制 土司 这都是中央王朝朝贡体系在不同时代的表现方式 是中央王朝 天下观 下 用礼仪来维持的统治方式的产物 关于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王铭铭先生有精到的论述 见王铭铬 天下 作为世界图式 载 年度学术2 0 0 4 社会格式 不过 龙州土司的个案也表现出了与一般意义上的朝 贡体系不同的特点 龙州十司是中央王朝派出的官员 土司习得的文化是宋明理学 因此土司对 蛮夷 的认知 代表了当时朝廷士大夫对蛮夷的想象 而从士大夫转变为土司的过程 则是士大夫文化对蛮夷 文化的转化过程 笔者对龙州土司的研究 主要就专注于这个 过程 的研究 一般而言 朝贡体系是 中央王朝使蛮夷中国化的一个礼仪维持体系 即既保持蛮夷的存在方式 又通过朝贡的礼仪来让蛮夷向 化中国的生活方式 从而维持井然有序的天下 但是龙州士司的个案却是一个特倒 是中央王朝把中国 蛮夷化的过程 经历了时问韵磨砺 最终又将蛮夷中国化 笔者将在正文中对这个特例展开深入的分析 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限 同时 笔者借用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站在对从龙州地方现状感知的 基础上 来研究1 3 1 6 世纪的龙州社会 这是一种对土司研究全新的视角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言 1 3 世纪的龙州在宋朝的版图上所处的位置 按照今天的地理概念来理解 是汉藏边缘 宋史 地理志 载龙 i r 辖江油和青川两县 卅 治在江油 宋代的 江油县即在今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 青川县 归今广元市管辖 宋朝的龙州 处在利州 今广元 绵州 今绵阳 松州 今松潘 文州 今甘肃文县 剑州 今剑阁 茂州 今茂县风仪镇 扶州 今九寨沟县 所形成的包围圈 之中 位于涪江上游 1 龙州2 早在汉武帝时代就被纳入了中国统一的疆土之内 当时叫刚氐道 汉 书 地理志 记载 广汉郡下有十三县 刚氐道是其中之一 刚氐道有 涪水 出徼外 南至垫江入汉 3 言其在涪江上游 西汉末 王莽代汉建新 刚氐道 为公孙述所据 华阳国志 汉中志 记 莽时 公孙述据蜀 跨有汉中 当秦 陇之径 每罹其害 东汉前期 刚氐道仍属广汉郡 后期汉安帝别置广汉属国 都尉4 刚氐道改属广汉属国都尉 三国时属阴平郡地 其时 蜀汉政权设有江 油戍 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初 设平武县5 此后 西魏废帝二年置龙州 始 有龙州之称 唐代初为羁縻州 属茂州 垂拱年问升为正州 宋时 仍为龙州6 从龙州在宋以前的建置沿革来看 龙州比较早就纳入了中央王朝的行政体系之 中 直到宋理宗端平三年 1 2 3 6 年 龙州所辖平武 青川两县因蒙古兵乱地 废 龙州处于战乱之中 从此龙州不再设县 到宝祜六年 1 2 5 8 年 龙州的州 治迁往雍村7 度宗咸淳元年 1 2 6 5 年 朝廷赐薛严世袭龙州知州 在南宋即将 亡国 朝廷无力管理龙州的情况下 龙州被中央王朝割裂出去 成为土司统治 地区 南宋王朝从此不与龙州发生直接的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直到灭亡 在龙州成为土司统治地区以前 龙州的人口状况尚有官方的统计 太平寰 宇记 载北宋初期太平兴国年间的人口是 主八百九十 客六百四十二 主 1 元丰九域志 记龙州 东至本州界三百三十里 自界首至利州界一百八十三里 西至羁廉松州二百 二 五里e 南至本州界八十五里 自界首至绵州二百三寸罩 北至本州界一百一十五里 自界酋至文州 二百里a 东南至本州界一百四十五里 自界首至剑州 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本州界二百三十里 自界首 至茂州一再六十里 东北至本州界一百七十六里 自界曹至利州三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羁縻扶州界五百 六里 2 龙州这一名称到西魏才出现 为了表述方便 提到达 地域时 皆以龙州称呼 3 见 汉书 地理志 颜师古注 4 后汉书 百官志 言 属国都尉 主蛮夷降者 知属国都尉是专门管理少数民族的地方行政机构 5 龙安府志 记 晋武帝太康元年 更名平武 宋属北阴平郡 齐因之 6 宋史 地理志 龙州 馓宗政和五年改为政州 高宗绍兴元年复为龙卅i 7 柬史 地理志 载 龙州 宝佑六年徙治雍村 雍村 夸江油市武都镇 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客户共一千五百三十四户 成书于宋神宗元丰三年 1 0 8 0 年 元丰九域志 所记当时龙州的户数为 主 三千七百九十三 客一万一千四百二十六 主客合计达一万四千二百二十九 宋史 地理志 载龙州人口为 崇宁 1 1 0 2 一1 1 0 6 年 户三千五百二十三 口九千二百九十四 到北宋末期的宋 徽宗崇宁年间 龙州的人口较 元丰九域志 所记 反而少了五千人 史书记载的人口数量 是朝廷编户入籍的人口数字统计 龙州还生活有被 称为 番人 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处于自在的生存状态 除了时常出现 关于 番人 叛乱的记载 朝廷不与他们发生直接的联系 因而番人的人口数 缺乏记载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番人的存在 导致了1 3 世纪中期以来龙州社会发 生了巨大变化 早在朝廷任命薛严为龙州知州 赐世袭以前 南宋宁宗嘉泰三年 1 2 0 3 年 龙州境内番人作乱 朝廷派江南进士王行俭任龙州判官 并于理宗宝庆二年 1 2 2 6 年 赐其为世袭龙州三寨长官司 龙州境内的蕃部从龙州分划出去 由 土官专门统治 l o 年之后 薛严世袭龙州知州 意味着龙州由中央管辖的地方 行政建制转而成为土司辖地 龙州从此进入土司统治的历史 龙州的土司政治 诞生 龙州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1 2 0 3 年 龙州 司政治的勃兴 第一节南宋末年的龙州局势 南宋末期 国内局势动荡 金 元对南宋国防的不断冲击使朝廷疲于奔命 内外交困 南宋中晚期 由于地处南宋与金分界点 龙州成为抵抗金兵南下的 阵地 续资治通鉴 记 高宗绍兴三年 1 1 3 3 年 春 正月 已丑 金人破 金州 先是宣抚处置使张浚 召本司都统治 节制兴 文 龙州 吴阶 金 均 房州镇抚使兼本司同都统制王彦 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刘子羽 会于 兴元 约金人若以大兵取蜀 即三帅相为应援 到高宗绍兴十二年 1 1 4 2 年 绍兴议和以后 宋在龙州布了重兵 自议和后 川i 陕宣抚司及右护军分屯三边 与沿统十七郡 文 龙二郡与房州之竹山皆数百 2 绍兴议和之后 宋与金的关系暂时缓和 形成了各统一方的局面 龙州作 为军事重镇 仍由南宋驻军防守 内忧外患使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南 宋末年龙州境内发生少数民族的叛乱 引起了朝廷的极大重视 宋史 宁宗本 纪 记 辛卵 龙州蕃部寇边 遗官军讨之 三年春正月 龙州蕃部复寇边 遣官军讨之 戍申 龙州蓍部出降 宋史 记事过于简略 续资治通鉴 则 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情的始末 宁宗嘉泰元年 1 2 0 1 年 夏 四月 辛卯 龙州蕃部寇边 先是龙州蕃人常至浊水寨3 互市 寨有豪民 受而储之 及苏肃 之知龙州 以豪民擅利 乃罪而移之 自是蕃人盐 粮 米 茶之属皆不可得 奸民李蒙大 以作过窜入龙州蕃部 诱之入寇 四川制置司以闻 诏遣官军讨 之 嘉泰三年 1 2 0 3 年 春 正月 戍子 龙州蕃部寇边 掠大崖铺 既而陷 浊水寨 执知寨范浩 屠其家 以豪首罪土豪 绝其博易故也 4 由于知州苏 肃之处理蕃人与汉人互市的措施不当 导致了嘉泰元年蕃部寇边 到嘉泰三年 龙州蕃部再次寇边 杀害浊水寨的知寨 李好义奉命讨龙州著部 率2 0 0 人深 入番地 渡过大鱼河 蕃人躲入玉米林 官军追击斩首8 级 蓍人深入到险地 官军不能进 怒之下放火烧毁蕃人的部帐 冬 十月 戊申 龙州蕃部降 李蒙大率其徒二百人至浊水寨 守臣杨熹遣江油令马崇谦往受其降 蕃人献六 1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二 2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五 3 宋代时 在龙州江油县设有乾坡寨 地理志 不记浊水寨 但 续资治通鉴 有记浊水寨 这是个汉 人与蔷人互市的地方 4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牛为礼 朝议 李 蒙大本以汉人窜蕃界 诱之入犯 应逮治 论死 制置司 言 恐失蕃人向化心 乃止 蕃人献水银 朱砂窟 制置司谓此皆蕃人养身之 具 奏给还之 复增浊水寨屯兵 自是著部稍帖息 着人投降 宋朝在浊水 寨增加屯兵 经过这场战争 龙州在军事上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得以凸现 龙州 毗邻文州 两州以青塘岭 今摩天岭 为界 一旦文州有兵变 越过青塘岭即 可进入龙州的崇山峻岭 对宋王朝的边防造成极大的压力 同年 1 2 0 3 年 南宋王朝派新科进士王行俭进入龙州任判官2 王行俭作为南宋临时派出的官员镇压龙州蕃部的叛乱 由于他镇压有方 在2 5 年之后 理宗宝庆二年 1 2 2 6 年 赐王行俭世袭龙州三寨长官司之职 从此龙州境内的蕃部被划分出去 但这并不能消解龙州境内随时可能发生的叛 乱 蒙古的军队很快也到达了龙州 宝庆三年 1 2 2 7 年 蒙古军占领了甘南的 武都 兵锋直至文州城下 宋王朝为了防止蒙古军从宕昌 青川进入阴平古道 中段 走三国时候邓艾伐蜀老路 因此宋王朝事先布兵设防 龙州局势再度紧 张起来 宋史 高稼传 记高稼评议当时的形势 今日之事如弈棋 所校者先 后耳 苟以分水 三泉 米仓为可保 敌兵若至宕昌 清川入 将孰御之 龙 州境内清川至江油一线形势紧迫可见一斑 当文州被蒙古军占领后不久 位于 阴平古道上的江油关 龙州治地 时称涪水关 亦被乘势 略定 元史 卷 1 2 1 按竺迩传 记 1 2 3 6 丙申 大军伐蜀 皇子出大散关 分兵令宗王穆 直等出阴平郡 期会于成都 按竺迩领硇手兵为先锋 破宕昌 残阶州 攻文 州 守将刘禄 数月不下 谍知城中无井 乃夺其汲道 率勇士梯城先登 杀 守陴者数十人 遂拔其城 禄死之 因招徕吐蕃酋长勘拖孟迦等十族 皆赐以 银符 略定龙州 遂与大散军合 进克成都 理宗端平三年 1 2 3 6 年 龙州 因此而 兵乱地废 3 理宗淳佑二年 1 2 4 2 年 余玢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针 对龙州的局势 宝祜六年 1 2 5 8 年 余玢指挥建造了雍村新城 将龙州州治与 江油县县治 迂往雍村 但是就在迁州治的当年年底 龙州再次被蒙古军占领 1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 2 判官 全称为 签书判官厅公事 始设于隋代 唐代沿用 凡临时派出处理特殊事务的官都设有 判官 宋代因袭唐制 在各州府仍设判官 选派京官充任 简称 签判 钱穆 凡地方军民政务 均须通判 签议连书 方许行下 通判事得专达 与长吏钧礼 见 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5 月版 p 5 2 6 1 续资治通鉴 端平三年十月 蒙古安笃尔招株吐蕃诸部 赐以银符 略定龙州 遂与阏端台兵 进破成都 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时龙州的守将是王知府 蒙古军招降王知府 龙州没于蒙古 1 同年 镇守石 泉军的南宋守将赵顺 也同时接受了蒙古军的招降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 十五 记 宝祜六年十二月癸卯 石泉军守将赵顺降 蒙古军在占领文州之 后 又溯自水江而上 经南坪 越岷山后 接着沿岷江而下 顺势进入了岷江 与涪江分水岭东边的石泉2 今北川县 等地 郝经在 东师议 中记载蒙古军 沿岷江而下的进军路线为 经入石泉 威 茂 3 蒙古军抵威州 茂州并占领 了石泉军后 顺路西南行 与阔端会师于汉州 今广汉 这样 龙州 石泉皆在宝祜六年 被蒙古军纳入统治范围 但是 值得一 提的是 龙州三寨长官司王行俭统治下的龙卅l 少数民族地区 却未曾归附于蒙 古4 龙州三寨长官司在龙州举州投降的情况下 却能保有三寨的少数民族游离 于蒙古的统治之外 处于相对独立的生存状态 其间主要的原因是 心存一统 天下大志的蒙古军队 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打探龙 l i z 边文州的形势 取道龙州 路过 龙州是顺势被略定的 加上龙州三寨位于龙州西部的高山沟壑地带 蒙 古军的铁骑难以深入 因此给予了龙卅i 三寨长官司生存的空间 蒙古军在略定 了龙州以后 并没有派兵镇守 而是直接到成都与阔端大军回师 龙州被废弃 第二节龙州土司的产生 虽然龙州三寨长官司不曾陷于蒙古 但是宋王朝面临蒙古在北边的大肆进 攻 无暇顾及已经沦陷的龙州 当时的参知政事李鸣复上疏 力主在蒙古军占 领的沦陷区内 密加搜访 择其土人之可任一郡者 俾守一郡 官得自辟 财得自用 如能捍御外寇 显立隽功 当议特许世袭 如古方镇之法 5 李鸣 复主张寻找合适的代理人来署理龙州的事务 以一个巧妙的方式 既不用朝廷 派兵作战 不用耗费朝廷本就贫弱的财力 物力 也不用再负担防守龙州的沉 1 元史 地理志 龙州 元宪宗戊午 宋守将王知府以城降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五 宝佑 六年卜一月丁卵 龙州降于蒙古 2 石泉军 宋史 地理志 记 本绵州石泉县 政和七年 建为军 割蜀之永康 绵之龙安 神泉来隶 宣和三年 降为军使 县皆还旧末 宣和七年 复为军额 县三 石泉 下 神泉 上 有石关砦 龙 安a 上 有三盘砦及茶场 宣和元年 改龙安曰安昌 后复故 宝祜后 为军治所 郝经 郝文忠公陵川集 卷z l 转引自陈世松 试论蒙古取蜀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原困 载四 川省社科院编 学术文集 1 9 7 8 一 1 9 8 2 年 4 王信夫 王氏宗亲简录 1 9 9 8 年手抄本 3 见 宋代蜀文辑存 卷八十二 论一时权宜之计疏 1 0 婴型查堂堡主堂垡堡苎一 重的军饷开支 抛弃已经沦陷于蒙古的龙州 这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宋理宗采取了李鸣复的建议 景定三年 1 2 6 2 年 进士薛严成为朝廷选中的 代理人进入龙州任知州 四川通志 选举志 记其事为 景定三年壬戍科方 山示榜 薛严 邛州人 知龙州 宋代的知州 本是中央的派出官 本质上属 于京官 来到地方只是临时性的知某州事1 但从朝廷听从李鸣复的建议来看 朝廷在选择薛严任龙州知州的时候 就有将其留在龙州作世袭土司的打算 可 知薛严任世袭龙州知州的命运是朝廷命定的 并z l t n 龙安府志 卷五 武备 志 土司 所记的那样 开疆拓土 兴学化夷 建城有功 薛严 原籍山东历城 后徙至临邛郡 龙安府志 卷八 人物志 薛 严 祖籍山东历城 后徙临邛郡 宋景定三年登进士 官龙州 度宗咸淳元年 守城有功 赐世袭 薛严在任期间 开疆拓土 在蒙古的沦陷区内把龙州的 大部分领地再度收归宋王朝 并且在番地推行宋文化 以达到 兴学化夷 的 i f l 的 更重要的是他在龙州镇压少数民族有功 薛氏土司的家谱 三风堂薛氏 宗谱 有详细的记载 独薛氏家于龙门者 自讳严始 公以宋景定进士 为龙 州守 咸淳中 番夷跳梁 多方守御之 翕然响化 度宗嘉 乃绩俾世其官 遂为龙门薛氏云 咸淳年间 龙州已经没于蒙古 废州治 处于无人统领的境 地 龙州境内的少数民族也乘势作乱 薛严任知州后 多方守御之 使其 翕 然晌化 龙州境内局势安定下来 进入稳定发展的土司政治时期 薛严以士大夫身份进入龙州 并以此为家 试图在这个蛮夷之地实现着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笔者以 土司政治 来概括土司在龙州 的统治 以与其他地区的 土司制度 作出区分 我们知道 其他少数民族地 方的土司 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 在当地的统治基础深厚 家族势力 强大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 我们难以知道少数民族土司统治当地人民的具体方 式 不过 些1 9 4 9 年以前的民族调查材料为我们留下了部分信息 林耀华先生 在1 9 4 5 年对嘉绒藏族土司的调查表明 嘉绒土司采用民族习惯法统治当地的民 族2 也就是说嘉绒藏族土司统治当地民族的时候 自有一套不同于中央统治模 式的统治方式 由嘉绒藏族的个案可知 少数民族土司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是按 照本区域本民族本身的生存方式来进行的 这在其他地方的土司中 情况也类 1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三联书店出版社 2 0 0 4 年7 月版 2 林耀华 j l l 康北界的嘉绒土司 载 边政公论 第六卷第二期 1 9 4 7 6 1 婴 奎兰堡圭堂竺堡苎 似1 但是龙州土司薛严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化的士大夫 士大夫政治是中国官 僚机构正常运行的保证 国家的治理 主要是靠这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来运 用他们的政治理念 薛严如何运用他学到的儒教礼仪来统治当地的土民呢 我 们知道 在薛严任龙州知州以前 龙州境内的少数民族已经由王行俭任龙 i i 寨长官司来管理了 因此 薛严对境内少数民族的统治 是通过王行俭来实现 的 和少数民族有更多交往和接触的是王行俭 在这样的情况下 同为外来官 的薛严和王行俭结成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虽然王行俭听命于薛严 但薛严和王 行俭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在龙州土司政治中 他们共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节南宋末年 元初龙州的土司政治 三风堂薛氏宗谱 对南宋末年薛严在龙州的统治记载极为简略 仅仅有 前面所引的 咸淳中 番夷跳梁 多方守御之 翕然响化 度宗嘉 乃绩俾世 其官 遂为龙门薛氏云 对于薛严在龙州的具体施政没有记载 但是我们可以 从薛严与王行俭在南宋末年的政局变动中的行为来看他们的政治理念 薛严是成淳元年 1 2 6 5 年 被朝廷赐世袭的 直到1 1 年后 元世祖至元 十三年 1 2 7 6 年 才从家乡接来家眷 正式在龙州安家 三年后即1 2 7 9 年南 宋灭亡 可见薛严进入龙州的时候 还存在幻想 认为在任满之后还可以回去 但是当时南宋亡国之势已成 国家即将改朝换代 作为南宋的进士 如果国家 没有发生变故 他在从龙州回到京城以后 等待他的将是飞黄腾达的仕途2 然 而变故已经发生 薛严作为科举出身的士大夫 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在即 将发生朝纲更迭的时候 他不得已留在了龙州 由前朝的进士 而为异族统治 下的土官 薛严回到家乡接家眷的时候 其同僚 进士陈文龙赋诗送他 闻道邛人说 龙州地脉深 碧溪飞白鸟 红旆映青林 土产惟宜药 王租只贡金 政成闲暇 日 谁伴使君吟 3 陈文成不曾到过龙州 从他人的口中听到关于龙州的种种 王学辉在 土司制度下的 准 法律制度 载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 9 9 7 年第1 0 期 中列举的云南 西双版纳傣族土司 哈尼族七司 四川凉山会里土司等案例 并以此来证明土司制度具有 准 法律性 王学辉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土司统治区域有一套统治当地民族的民族法 习惯法 王学辉还提到 云南 民族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了一本 孟连宜抚司法规 包括地方行政法规 民事法规两个部分 盂连宣抚 司法规 可以说是孟连土司统治土民的习惯法的集成 2 宋代的进士进入帝国政权核心的机会极大 只要中了进士必得美仕 具体论述见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 得失 三联书店出版社 2 0 0 4 年7 月版 3 原诗见 全唐诗 作者许裳 题为 龙州送樊使君 这首诗抄於咸淳元年 但 三风堂薛氏宗谱 将 1 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况对龙州进行了想象 认为像龙州这样的偏远之地 忧薛严在连一个可以谈 谈心的朋友都难以找到 可见在当时的潮流之下 为官龙州实在不是一件美差 这距离薛严苦读诗书 立志入仕的政治理想相差太远 薛严的苦闷的心理也可 见一斑了 但是在整个国家都将要灭亡的时候 个人的理想何足道载 因此薛 严在南宋末年不得已的 遂家焉 实在是没有选择的 但这同时也使他泯灭了 以前的政治理想 意味着薛严即将把他不能在庙堂之上发挥的政治抱负 施展 在汉藏边缘的龙州 而薛严思想上的转变 立即带来了行动上的转变 他在投 降于蒙古后 立即在龙州正式安家 这不能不说是他思想转变的一个体现 其附记於后 记为至元十三年 1 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1 2 7 6 年 1 3 6 6 年 元代龙州土司政治 龙州土知州薛严和龙州三寨长官司王行俭于至元十三年 1 2 7 6 年 降于蒙 古1 蒙古对薛严和王行俭官授原职 薛严活到了8 7 岁高龄 死于大德四年 1 3 0 0 年 其子薛子和继位袭知州 元顺帝元统元年 1 3 3 3 年 薛子和病势 薛惠 成继位 薛惠成在龙州颇有政声 三凤堂薛氏宗谱 记他 资性刚敏 博识书 史 犹明法律 保障土民 番夷咸服 从薛惠成的作为来看 第三代土司既 博 识书史 犹明法律 保有士大夫的传统 又能 保障土民 番夷成服 与龙 州当地人民相处甚欢 薛惠成不仅做到了保障龙州境内局势的安然 还响应元朝的征调 征服松 潘番夷 并于至正元年 1 3 4 1 年 以征服松潘番夷有功 而被升为宣慰司 元代宣慰司是从二品的官职 主要掌管军民之务2 1 0 年之后 至正十一年 1 3 5 1 年 薛惠成长子薛文胜袭位 有功 升元帅府元帅 3 同年 升龙州三寨长官 司王祥为龙州元帅府副使 4 至正二十一年 1 3 6 1 年 薛氏改授龙州宣慰司宣 慰使5 升王文质为元帅府副使6 龙州土司在有元一代频频升职 不断升职的 原因 在 龙安府志 和 三凤堂薛氏宗谱 里往往用甚为简单的 有功 镇 御番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开发变更管理办法
- 《牧草种子管理办法》
- 交通厂外安全管理办法
- 中保保险基金管理办法
- 规范校园贷管理办法
- 人类遗传资料管理办法
- 规范通信基站管理办法
- 中介培训日常管理办法
- 东莞物业后续管理办法
- 融媒体资金管理办法
- 农村商业银行三年发展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
- 暂住人员管理办法
- 护理查对不良事件案例分析
- 化验室精细化管理
- 洗衣服劳动与技术课件
- 无人机地形测量方案
- 2024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安防报警信息系统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时练习卷(含答案)
- 湖南美术出版社二年级美术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 医疗器械培训计划和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