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的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博士) page 06.pdf_第1页
PTC的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博士) page 06.pdf_第2页
PTC的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博士) page 06.pdf_第3页
PTC的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博士) page 06.pdf_第4页
PTC的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博士) page 06.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聚合物 P T C传感元件的加工T艺 第四章 聚合物P T C 传感元件的加工工艺 4 1引言 聚合物P T C 传感元件的 加工工艺 对 P T C S 的性能影响很大 由 于高聚物对温 度 压力 剪切速度 时间等因素非 常敏感 且在加工过 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变 化 如降解 交联 和物理变化 如结晶 取向 都会直接影响材料的性能 另 一方面 由于炭黑粒径小 结构性高 需尽可能地建立和改善炭黑在基体中的空 i u l 网络结构 因此 加工工艺和工艺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合物 P T C S 性能 优劣 为 研制性能优越的聚合物P T C S 必须研究聚合物 P T C S 的加工工艺与 工艺 条件 本章在第三章 确定聚合物P T C S 材料配比的 基础上 系统研究加工工艺对 性能的影响 夸4 2聚合物P T C 传感元件的工艺流程与工艺条件 高聚物与炭黑 C B 为影响 P T C S的关键材料 本文重点针对这两种材料来 确定加工工艺 一般情况下 炭黑 聚乙 烯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 流程为 其中 混合指通过高速混合机使各原材料均匀分布 同 时保证各 个批试性能 的一致性 密炼 也 称塑炼 即 借助加热和高 剪切力使混合物获得熔化与混合 该 过程是在密 炼 机中 实 现的 通过 对混 合 物 施加 连续 的 剪 切 翻 滚 和 撕 扯 实 现 理 想混 合 F55 若 选择 合 适的 密 炼时 间 和 温度 适 宜 的 剪 切速 率 可以 使 炭 黑 在 基 体中 均 匀分 散 并形成稳定的导电网 状链 使聚合物P T C S 材料具有优良的 力学性能与导电性能 在密 炼过程中 我们发现 随 着密炼时 间的 延长 电导率 渐升 如继续密炼 反而 下降 这是由 于密 炼时间的延长 炭黑粒子在基体中的 分散不断均匀 导电 通道不断增加 若继续 密炼 因剪切作用 使炭黑的网状结构受到破坏 导 致相互聚集分散 另外 进 一步的 密炼 也使作为基体的聚合物氧化降解或交联 使炭黑无法聚集 随着密炼温度的升高 电导率 渐升 如继续升 温 反而下降 这是由 于随 着升温 减低了 整个混合物的表观粘度 使混合过程的剪切应 力下降 减少对炭 黑结构的破坏 利于形成更为完善的导电网 络 但是靠提高混合温度来降低粘度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有限的 过分提高混合温度加速副反应 降 解 交联 的 发生 从而降 低导电 性能 高的剪切速率可以 改善 C B 的分 散状态 提高材料力学性能 同时也会破坏 炭黑的结构性 应选用合适的剪切速率 本文通过多次试验 确定如下工艺参数 密炼温度 2 0 0 0 C 密炼时间 2 0 分钟 密炼转速 5 0 r m i n 开炼 密炼下料 通过开炼二次混合 一方面使混合物充分混合 另一方面可以 排 掉混合物中的气 泡 消除材料中 的缺陷 开 炼是在开炼机或称二辊混炼机上实现 ff时V 筒转速 2 0 r m i n辊筒表面温度 1 8 0 0 C 造粒 造粒指对开 炼后的 平板料在切粒机上制成便于成型的密实的 球型 圆柱形或 其他形状颗粒状的操作 造粒后 可以对粒料进行充分烘干 排除水份 为挤出 工艺做好准备 挤出 对埋线式聚合物 P T C S 挤出工艺是重要的工艺环节 既是聚合物 P T C S的成 型工艺 同时其参数设置对聚合物 P T C S的性能影响很大 挤出 工艺的目 的就是 将混合材料包裹在多股电 极上 形成 电缆 图4 1 为 电缆 的截面示意图 本体料 多股电极 图4 1截面示意图 技术难点 1 电极必须位于材料的中间 2 电 极与材料结合紧密 无空 隙 3 电缆 表面光滑 无毛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挤出工艺以挤出机为核心 配以引线加热及牵引等辅 助设备 并合理设置有关参数 挤出 机采用单螺杆挤出 机 5 6 其工作过程是 粒料随着螺杆的旋转 经固体输送 熔融 熔体输送和混合 等区段 最后到达机头输出 在机头穿有多 股引线 混合熔体随着螺杆旋转速度 和牵引速度在机头均匀地包裹在引 线上 电缆 外形由 装在机头上的口 模确定 引线加热的作用是 提高引 线表面温度 保证熔体混合物与引 线紧密结合 提高引线与本体材料的导电性接触 引线加热设备为 自 制 实为长约 8 0 c m的圆 形加热腔 内部用电阻丝加热 外加石棉保温 牵引设备是履带式牵引机 其作用是 协调本体料挤出与引线移动速度 使 本体料均匀 平滑地包裹在引 线表面 牵引 速度与挤出机内 部各段温度 本体料 的组成 口模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调试关键工艺 1 机头与口模的对准 通过多次调试可 以实现 第四章 聚合物 P T C传感元件的加TT艺 2 挤出机各段温度设置 与螺杆的转速相协调 转速越快 温度越高 根据 混合料在各段的 熔融状态 机身各段温度设置各有不同 本文实 验中机身各段温 度设置为 I 段 1 7 f 1 1 段 2 0 0 1 C m段 2 0 0 1C I V 段 1 7 0 C 3 速度的协调 首先确定螺杆速度 使本体料在挤出 机机身内 能边熔融 边混和 边向机头推进 再不断调试牵引 速度 保证挤出的 电缆 连续 表面 均匀 光滑 切割抽头 该工序实现两个目 的 1 将电 极从本体料中剥出 规定长度 2 将 电 缆 按规定高度切割 该工序形成样品的外形如图4 2 多股电极 图4 2 P T C S 半成品外形示意图 多股电 极从本体料中剥出 是为了可以与 单股电极 焊接形成P T C S 的管脚 该工序可以手工实现 但工作效率低 我们通过外协 制作出全自 动切割抽头机 提高了 工作效率 保证产品外型 的一致性 焊接引线 通过焊接引线工序 将埋入本体料中的多股电 极与单股电 极焊接 形成P T C S 因为本体料 熔点约在 1 8 0 左右 焊接时就要求温度不宜太高 焊接时间短 否则高温通过多股电 极传递至本体 使本体材料局部熔 化 又快速冷却 极宜造 成电 极与本体料间脱离 使P T C S 材料电 性能 受到 很大影响 甚至为 废品 本文经过调研 认为采用点焊比 较理想 点焊是通过电 弧产生瞬间高温 使 两电 极快速熔化并实现焊接 由于焊接时 间短 本体材料来不及熔化 焊接即结 束 因 而对P T C S 性能无多大影响 为便于焊接 同时保证焊接点的 外型 我们对点焊机焊接头做了改变 见图 4 30 上电极 二 复 岁 图4 3 点焊机上下电 极示意图 封装 封装为在半成品外表包裹上一层有机材料 起到 绝缘 阻燃等作用 以提高 元件电 性能 对聚合物P T C S 而言 选用环氧树脂粉末包 封材料 采用购置的粉末包封机进行封装 较为成功地实现了 理想包封 聚合物P T C S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外表光滑 无疵点 测试 对包封后的聚合物 P T C S 进行性能测试 是聚合物 P T C S 工艺流程中最后的环 节 是确定聚合物 P T C S 配方是否最佳的必要手 段 同时通过测试也可对聚 合物 P T C S 进行筛选 本文运用各种测试仪 分别测试聚合物 P T C S的阻值 不 动作特性 动 作特 性 耐流特性 耐压特性 雷击特性等 第六章将详细分析聚合物P T C S的 测试 方法 通过上述工艺形成的聚合物 P T C S 经测试在性能上发现不足之处 1 P T C S 而 寸 压性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有些元件加电不到 1 5 分钟 即烧 坏 2 P T C S 经测试后 电阻值变化较大 3 P T C S 在呈现P T C 效应后 进一步升温产生N T C 效应 4 测试中 部分P T C S 包封层裂开 针对上述情况 下节对工艺作进一步改进 圣 4 3聚合物 P T C S 加工工艺改进 上节研究的工艺方 法与条件 主要侧重的是成型 对性能未给予过多关注 上节提及的性能缺陷 在实际应用场合必须避免 本节通过实 验 研究工艺方法 与条件的改进 使 P T C S的性能能满足实际场合的需要 夸 4 3 1辐射交联 聚合物的交联有化学交联和辐射交联两种 5 9 7 化学交联需要在聚合物 熔融 温度以 上 依赖于过氧化物的分解 随 着聚合物交联反应的进 行 不 断增高的熔 体粘度使交联剂在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差 出 现不均匀交联 局部发生 焦烧 现 象 化学交联剂尤其是过氧化物类的 分解温度与聚合物的 熔融 温度较近 在加工 时不可避免地使过氧化物受损失 难以 控制交联度 而硅烷交联剂的分解需用 水做引发剂 由 于水分的侵入 材料介电性能劣化 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其应 用 辐射交联采用辐射源发出的高能射线能均匀地作用在材料上 聚合物的交 联分布均匀 并且交联度易于控制 满足对聚合物交联情况要求较高的 场合 辐 射交联的另一 独到之处在于无需 添加交 联剂 可得到高纯度交联产物 本节主要研究辐射 交联工艺 4 3 1 1交联的作用 P T C S动作以 后 材料处 于高温状态 材料中的聚合物开始熔融 熔融的聚 合物增加了复合体系的流动性 而 炭黑粒子和聚乙 烯有低的相互制约特性 使 炭黑粒子重新附聚形成新的导电 通道 体系电 阻率下降 呈现 N T C 效应 N T C 现 象的 存在使材料的开关特性失去应用价 值 交联是 聚合物改性的主要途径 是消除 N T C现象的最佳方法 对聚合物 第四章 聚合物l l f c传感元件的加工工艺 P T C S 材料实施适度的交联 可以 使材料中的H D P E 形 成三维空间交联网 络 同 时 产生的自 由 基可与炭黑的芳 氧自由 基反应 提高H D P E 与炭黑导电粒子间的 作用 力 最终减少了炭黑不可逆的分离机会 基本保持原来的 导电网 络结构 这样 当 体系温度升高到熔点以 上时 它不是转变成高粘度的流体 而是呈橡胶态性 质 降低了高 温时炭黑粒子重新附聚的 机会 消除了 N T C 现象 见 图4 4 同 时 也 提 高了P T C S 加 热 冷 却电 阻 一 温 度曲 线 循 环的 重 现 性 见图4 5 60 a 一娜一 司 一 于 4 匡 剑 一 一 尸 钾 伯 仁一解率书二荞二斗 T M 图4 4交联与未交联阻一温特性曲 线 十J胜llwel L 旷讨成袱 l0 记 卜E C 翻任护 已 口 记亩口可 台云 月叼 哥圈习泌 a l0l口 6 0傲子 0 0 6 0 R 0 I 犯 T C 1 2 0 W O 1 6 0 Cl 4 120C C a 未交联 b 交 联 b 交联 图4 5完全 加热冷却循环的电 阻 一 温度曲 线 高聚物的辐射交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既可能伴随着交联 也 可能有主 链 的降解 其基本原理为 聚合物大分子在高能或放射性同位素作用下发生电离和 激发 生成大分子游离基 进行 自由基反应 并产生一些次级反应 如正负离子 的分解 电 荷的中和 此外还有各 种其它化学反应 通过反应最终实现分子的网 状结构 见图4 6所示 图4 6交联后高聚物分子的网状结构示意图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利用高能 辐射交联方法很多 C o l 0 Y 辐射源是应用最广泛的放射源 互 4 3 i 2辐射交联对P T C S 性能的影响 辐射交联对聚合物P T C S 性能 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所施加的辐射剂量 除 此之 外 本文还发现 在聚合物P T G S 成型工序前 对H D P E 原材料进行辐射交联 会 大大改善聚合物 P T C S的升阻比 本节通过试验 研究辐射交联的最佳辐射剂量及辐射方法 实验 一 试样加工 按L 1 3 配方配制原料 1 试样制备 根据上节提出的 工艺 在密炼机中 1 8 0 下 按一定比 例将上述原料混合 用开炼机充分混合均匀 切粒 用挤出 机将粒料挤包在两根平行的多股电 极上 切割抽头 点 焊单股电 极 形成 1 号试样 2 辐射交联 将未辐照的 1 号试样及一部分 H D P E 原材料放入 Col Y 射线源中辐照 1 号试样经辐照形成 2 号试样 将己 辐照的 H D P E 作为 原料 按上述工艺形成 3 号 试样 部分试样再次辐照后 3 号试 样形成 4 号试样 本实 验采用的辐照源源 强为 2 0 万居里 试样吸收剂量用硫酸亚铁剂量 剂来测定 误差 2 0 0 承受6 次 注 1 耐流试验条件 2 2 0 V 初始电流3 A 冲击2 0 次 2 耐压试验条 件 2 2 0 V 初始电流 3 A 停留1 5 m i n 3 雷击试验条件 波形1 0 s 3 1 0 N s 电压1 0 初始电流 4 0 A 要求冲击 1 0 次 第四章 聚合物 P T C传感元件的加工工艺 综上所述 电 老化可以 提高P T C S 耐流 耐压 耐雷击性能 其中2 2 0 V 电老 化 条件最佳 当 然 要根据使用背景的 需要而确定是否对P T C S 实行电老化 4 3 3封装 在 对 P T C S 作各项试验中 发 现包 封材料经常裂开 甚至爆裂 这完全不符 合实际产品的要求 其原因 P T C S的 基体材料H D P E 属热塑型 材料 而包封料环氧树脂为热固 型 材 料 二 者 热膨 胀 系 数 相差 较 大 H D P E 线 膨 胀 系 数为 1 1 0 1 3 O x 1 0 0C 环氧树脂线膨胀系数为 1 13 5 x 1 0 7 0 0 当 P T C S动作 后 高 温使 H D P E 膨胀 而将包封料 撑开 对冲击电 流 由 于 H D P E瞬f 7 膨胀 而使包封料爆 裂 本文采用了 双层包封工艺 即在基体与环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