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期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对应的序号内,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则故事说明a变法最终失败 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深入人心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3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记载于a诗经国风秦风 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b诗经国风秦风 战国策秦策c战国策秦策 史记秦始皇本纪 d战国策秦策 史记商君列传4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5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6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 c d7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 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 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a b c d8 “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9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尽地力之教”c“相地而衰征”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高无所荣华”10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 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a b c d11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c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d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12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焚烧诗书13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措施是 a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c“开阡陌封疆” d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1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15商鞅对生产关系调整的最重要的举措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统一秦国的度量衡c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 d“为田开阡陌封疆” 16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7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18古代雅典贵族势力形成的背景条件是( )a贵族长老会议 b氏族血缘关系 c垄断司法权力d剥削债务奴隶19(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 in excess)。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高考#资*源#网张的是( )a. 颁布“解负令” b. 鼓励发展工商业c. 建立“五百人会议” d.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20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别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21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22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2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24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 bc d25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政权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 b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西方和东方比较典型的改革。(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3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请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两者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6分)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了什么影响?(4分)27.阅读下列材料:(19分)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5分)(3)从材料三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分)材料三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分)28(17分)“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成淹传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请回答:(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2分)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6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9分)历史学科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第卷 (选择题 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dadaddccddccbc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abdcddbac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1)(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趋势,实现富国强兵。(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7. 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解答此题要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作答。答案:(1)法家思想。秦孝公支持;顺应历史潮流;措施有效。(2)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任答4点即可)(3)“倾邻国而雄诸侯。”“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旧贵族的反扑和因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止柱。28.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举措:颁行均田制、俸禄制、革除旧俗等。(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