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声律常识及运用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特级教师 黄亢美中国文学的发展的基本脉络是:诗经楚辞汉赋乐府 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从上述文学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诗是文学的正宗。清编全唐诗:唐诗49403首,作者2576人。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增加唐诗6327首,作者1700人。现金收集的唐诗55730首,作者4276人。明代中叶著名的诗论家胡应麟在其诗薮外编卷三中赞赏道: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小学语文课本选有数十首古诗,这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有名诗篇,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对于增进儿童知识、发展儿童语言、陶冶儿童道德情操,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教好古诗,必须首先了解古诗,把握住古诗的基本特点,否则就无法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现不出古诗教学的特色。 小学语文课本所说的“古诗”一般来说是泛指清代以前的诗,它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即是格律诗,它兴盛于唐代,唐人把这种新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体称为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而把唐以前的不拘格律的诗体称为古体诗。我们今天仍沿用旧说,把讲究格律的诗叫近体诗(而非当今的新体诗),把不讲究格律的诗叫古体诗(而非以时代划分的古诗)。为了和现代自由体新诗相区分,我们习惯上又把古体诗和近体诗统称为古诗。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除咏鹅、锄禾等几首是古体诗外,其余的都是近体诗。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句数、字数、用韵、平仄和对仗等几个方面。在句数字数方面,两联四句的为绝句,四联八句的为律诗,绝句和律诗每句字数都是七个字的叫七绝和七律,每句字数都是五个字的叫五绝和五律。对仗主要是针对律诗而言。律诗八句四联,其每联名称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第二、第三联)必须对仗,无对仗不能成为律诗。所谓对仗,就是使每联内的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同时用字也不能重复。例如五律春望中的颔联和颈联分别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诸多的格律要求中,平仄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一书中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毛泽东在给陈毅关于诗的一封信中也曾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何谓平仄?古代汉语分“平上去人”四声,传统的音韵学把它分为平仄两类,平为平声,声调平直,是长音;仄即侧,是不平的意思,包括上、去、入三种。比照现代汉语,古平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三声(有一小部分变为去声),去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少数变为上声),古入声字在中古时已“入派三声”,即分别归入到平、上、去三声中,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字,但在方言中仍然存留着。如在两广的粤语和客家话中,发音急促,收音短快,且往往以b、d、g为韵尾的字就是古人声字,如“八、合、国”等字,它们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虽然“八”属于阴平,“合、国”属于阳平,但在古诗中它们是入声字,归属于仄声。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一是要求全诗平声韵,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绝句中的“流”、“楼”二字均属平声;二是要讲究平仄的对粘。对,就是对句(每联中的第二句)与出句(每联中的第一句)的平仄相反,即相对立;粘,就是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相同,即粘合。平仄的对粘主要是针对每句中的偶数字位而言的,故有一种通俗但不很全面的说法,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说针对七言句而言,若是五言)句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近体诗的平仄类型主要依据其首句的平仄结构来划分,由于首句第一个字一般不论平仄,所以第二个字是平就叫“平起”,是仄就叫“仄起”。绝句起源于律诗之前,律诗是绝句的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要识记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还是要从绝句开始。如: 五绝仄起式 王之涣登鹳雀楼(汉字下加“ ”的是古入声字,不管现代普通话中属于) 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 平平仄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 仄仄仄平平 更上一层楼。诗句中下加“ ”的为古人声字,不管现代汉语中该字是第几声,在古诗中均应视为仄声。半仄谱中奇数位置的字一般是可平可仄的, 但以“仄平”收尾的五言句“一”(含七言句“三”)必须论,若不论,那么就会出现全句除句末字是平声韵外句中仅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平平”收尾的五言句“三”(含七言句“五”)必须论,若不论,就会出现三个平声并列收尾的情况,这叫“三平调”。“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诗律中不允许出现的,是近体诗的大忌,故说“一三五不论”,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近体诗中,五绝仄起式为最多,故五绝仄起式平仄谱是最主要的,熟记这一平仄谱式,其余的平仄谱式均可顺推出来。如:五绝平起式 李白夜宿山寺平平平仄仄 危楼高百尺仄仄仄平平 手可摘星辰。仄仄平平仄 不敢高声语,平平仄仄平 恐惊天上人。从上可知,五绝平起式平仄谱其实就是五绝仄起式平仄谱上下联的倒置,它由“一二三四”的序列排成了“三四一二”。七言绝句的平仄谱就是五言绝句平仄谱的扩展。如:七绝平起式 白居易忆江柳平平 仄仄平平仄 曾栽杨柳江南岸,仄仄 平平仄仄平 一别江南两度春。仄仄 平平平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平平 仄仄仄平平 不知攀折是何人。七绝仄起式 杜甫(绝句)仄仄 平平平仄仄 两个黄鹂呜翠柳,平平 仄仄仄平平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 仄仄平平仄 窗含西岭千秋雪,仄仄 平平仄仄平 门泊东吴万里船。从上两例可看出,七绝的平仄谱就是在五绝平仄谱的基础上,前面分别以“平平”和“仄仄”相对相粘而成的。律诗的平仄谱就是绝句平仄谱的重复。如:五律仄起式 杜甫(春望)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平平平仄仄 感时花溅泪,仄仄仄平平 恨别鸟惊心。仄仄平平仄 烽火连三月,平平仄仄平 家书抵万金。平平平仄仄 白头搔更短,仄仄仄平平 浑欲不胜簪。七律平起式 杜甫客至平平仄仄平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见群鸥日日来。仄仄平平平仄仄 花径不曾缘客扫,平平仄仄仄平平 莲门今始为君开。平平仄仄平平仄 盘飧市远无兼味,仄仄平平仄仄平 樽酒家贫只旧醅。仄仄平平平仄仄 肯与邻翁相对饮,平平仄仄仄平平 隔篱呼取尽馀杯。律诗除以上两种平仄格式外,其余的如五律平起式及七律仄起式均可由相应的绝句平仄谱重复一次顺推出来。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除少量的律诗外其余多为绝句,所以,我们主要能掌握绝句的平仄谱式即可。近体诗凡偶句末用韵,首句也可用韵,而用韵则须用平声韵,故首句末的字就由仄变平,为协调平仄,该句倒数第三字也要随之相应地由平变仄。这一变化可识记为:近体诗首句入韵,五言体三五平仄对调,七言体五七平仄对调,如卢纶的五绝塞下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首句“林暗草惊风”按五绝仄起式的平仄要求应是“仄仄平平仄”,由于首句入韵(风fng),故三五平仄对调换,变为“仄仄仄平平”再如毛泽东的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首句“钟山风雨起苍黄”,按七律平起式的平仄要求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由于首句入韵(黄hung),故五七平仄对调换,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入韵的近体诗仅首句平仄调整变化,其余各句平仄不变。至此,我们便可归纳出近体诗的平仄谱式的类型: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均有仄起式和平起式两种,如果再按首句入韵或不入韵划分的话,每类又各有两种。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式表面看似繁杂,但只要识记了五绝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平仄谱,其余的皆能顺推出来。“调平仄”是近体诗的重要格律之一,一些古诗为了适应声律上的要求,往往把语序作适当的调整,这就形成了句法和词序上的倒装。这种因声律要求而形成的倒装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为了协调平仄。近体诗的主要格律是要讲究平仄的对粘,诗人有时为了协调平仄,只好调换平仄就之。如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句,按正常的句法应为“欲目穷千里”或“目欲穷千里”,然而这样形成的“仄仄平平仄”句式则与五绝仄起式平仄谱第三句“平平平仄仄”的谱式相拗。平仄对粘不当为近体诗所大忌,故诗人为协调平仄而将这句倒装为“欲穷千里目”。再如李白诗军行首句“骝马新跨白玉鞍”中的“骝马新跨”,杜牧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枫林晚”,皆因平仄不协而倒装,按现代汉语语法可梳理为“新跨骝马”和“晚枫林”。2为了合辙押韵。古诗中为了合辙押韵而倒装词序的现象是较普遍的。如卢纶诗塞下曲首句“林暗草惊风”,“草惊风”实为“风惊草”,否则于情理不通,但诗人为押平声韵而倒装了。翻译时,我们应先将该句梳理为“林暗风惊草”,然后引导学生翻译则顺当多了。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入海流”中的“入海流”,孟浩然春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闻啼鸟”,都是诗人为了押韵,同时也是为了协平仄而倒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事理及文意将它们梳理为“流入海”和“闻鸟啼”。3为了构成“三字脚”。不管是五言体还是七言体古诗,就其句子节奏之间的疏密关系看,后面三个字与前面的儿个字关系疏一些,它往往自行组成一个音步,与前面的字词形成一个较大的停顿,这就是所谓的“三字脚”,这是古人在吟哦诗句时出于运气及行腔处理上自然形成的一种间歇。至今我们朗读古诗时,“三字脚”仍是一个大的停顿,五言句往往读成“ooooo”或“ooooo”,七言句读成“ooooooo”或“ooooooo”。“三字脚”一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群单位。如李白七绝早发白帝城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按汉语语法当为“朝辞彩云间白帝”,但“间白帝”则不构成一个意群单位,故要把“彩云间”后置,倒装成“三字脚”。翻译时如果先梳理为“朝辞彩云间白帝”,然后再翻译为“早晨辞别了彩云缭绕之中的白帝城”,这样学生就极易理解了。一般来说,是为了“构成“三字脚”而调换词序的,梳理时要把“三字脚”这个整体一并移位,如上例。古诗句式的倒装,有时既是为了协调平仄,也是为了构成“三字脚”,或者同时又是为了合辙押韵。如贺知章的咏柳诗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把“一高树”倒装成“一树高”既是为了协调平仄,也是为了合辙押韵。此外还有一些诗句是为了造成某种特有的意境而有意倒装的。如柳宗元古绝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一般可把该句梳理为“独寒江雪钓”或“寒江雪独钓”,然而诗人这样倒装后,也可使读者产生一种“钓鱼乎?钓雪乎?”的联想,别有一番令人遐思的诗趣。掌握古诗的基本声律知识,了解古诗中因声律而异变的词法句式,在教学中善于用现代汉语语法去梳理倒装的古诗句式,这样就可以缩短古诗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的距离,便于学生对古诗的确切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下熟读背诵,避免死背译义的情况。 思考与练习七 一、辨别下面的古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下加“”的是古入声字)。 枫桥夜泊 江上渔者 张继 范仲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上往来人, 江枫渔火对愁眠。 但爱鲈鱼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 君看一叶舟, 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没风波里, ( ) ( ) 游子吟 梅花孟 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梳理下面倒装的诗句,并指出其倒装的主要原因(或为了协调平仄,或为了合辙押韵,或为了构成“三宇脚”,或兼而有之。) 1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梳理 倒装原因 2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梳理 倒装原因 3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梳理 倒装原因 三、下面的绝句空缺第三句,依据近体诗平仄对粘的格律要求,从ABcD四句中选择适合的一句填补进诗中。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 何人不起故人情? A落花日寸节又逢君 B桃花依旧笑春风 C此夜曲中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方案软件编制(3篇)
- 简单节日的活动方案策划(3篇)
- 露营活动游戏策划方案案例(3篇)
- 扩展基础施工方案(3篇)
- 实验诊断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徽省铜陵市郊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考题及答案
- 心理咨询考研题目及答案
- 2025年7月轻型商用车市场预测研究报告
- 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分析
- 校青协会问的题目及答案
- 水利安全风险防控“六项机制”与安全生产培训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 网络安全运维方案设计
- TCPQSXF006-2023消防水带产品维护更换及售后服务
- QGDW12505-2025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 线性代数教案设计全(同济大学第六版)
- 2025至2030中国萤石市场供给前景预测及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完工清账协议书格式模板
- 小学生地质科普课件
- 私募股权融资流程与风险管理
- 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笔试题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