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古文字學綱要 修訂 序 古文字研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但高等學校開設 古文字學 課程 卻是本世紀三 十年代以後的事 1934 至 1935 年 唐蘭先生第一個在北京大學講授 古文字學 課 所著 古文字學導 論 一書 為古文字研究科學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是古文字學發展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 作 唐先生在 自敘 中寫道 古文字研究本是文字學裡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過去的文字 學者對古文字無深切的研究 研究古文字的人又多不懂得文字學 結果 文字學和古文字的 研究是分開的 文字學既因語言音韻學的獨立而奄奄待盡 古文字的研究也因沒有理論和方 法 是非漫無標準而不能進步 唐先生認為 要打通這一層隔閡 就必須把自己所持的理 論和所使用的方法寫出來 和學者們共同討論 才能使古文字的研究成為一門科學 五十多年過去了 今天看來 唐蘭先生的 古文字學導論 確有兩大功勞 一是利用古 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來改造傳統文字學 使文字學因注入新的理論和新的材料而獲得生機 二 是把當時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升到理論來總結研究 第一次把偏旁分析法和歷史比較法作 為方法論的原則提出來 使古文字學擺脫了猜謎 射覆的習氣 而建立在扎扎實實的科學基 礎上 所以 古文字學導論 一直成為大學裡講授文字學和古文字學的主要教材 絕非偶 然 可是從另一方面看 古文字學導論 僅僅是唐蘭先生計畫 唐氏七書 中的一種 書 中對於古文字學的許多重要原理 只有提綱挈領的論述 缺乏具體材料的詮釋和說明 初學 者難以掌握 特別是三十年代以來 文字學和古文字學已發展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 傳 統文字學由於吸收了現代語言學理論和古文字學的成果而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古文字學也 因綜合運用多種學科 如語言文字學 歷史考古學 文獻考據學等 的理論和方法 並廣泛 吸收這些學科的成就而發展成為多科性的邊緣學科 在這種情勢下 唐蘭先生 導論 式的 教材已漸漸地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了 1974 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高明先生編著的 古文字學講義 一度在高等院校中廣為流 傳 一些高校的部分專業還直接採用高先生的 講義 為教材 講義 包括理論 字表和 專題三部分 理論 方面對唐先生的 導論 有所發揮 分欄式的 字表 則是 講義 的特色 通過分欄字表來學習古文字的基本字彙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字表 後來擴充為 古文字類編 已由中華書局出版 專題 著重介紹甲骨文和金文有代表性的原材料 實踐證明 用 講義 來培養和訓練考古專業的學生 提高他們辨識古文字材料的能力是比 較成功的 但對中文專業來說就不完全適用 例如 講義 中過多地介紹音韻學和訓詁學的 常識 就跟中文系相關課程重複太多 從形勢發展看 編撰一部適應面較廣 可供文科有關 專業通用的古文字教科書是很有必要的 八十年代初 陳煒湛同志負責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和歷史系考古學專業 後歸入人類學系 高年級學生講授 古文字學 選修課 即針對兩系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的實際情況 著手編寫適合兩系教學需要的古文字學講稿 隨後 陳煒湛同志和唐鈺明同志 分別擔任中文系和人類學系的 古文字學 課的教學工作 他們在古文字學講稿的基礎上 通過教學實踐 合作編成一部簡明實用的講義 並於 1984 年由中山大學教材科油印出版 名為 古文字學綱要 綱要 在中文系和人類學系試用 頗受同學們的歡迎 尤其在激發 學生學習古文字的興趣 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方面 有較明顯的效果 1985 年 國家教 委下達高校文科教材編選計畫 我校古文字學研究室承擔編寫 中國古文字學 的任務 由 曾憲通 張振林 孫稚雛 陳煒湛四位同志擔任主編 由於曾 張 孫三同志手頭還有別的 1 工作 短期內無法專注於此 而陳煒湛同志與唐鈺明同志合編的 古文字學 教材已在教學 中試用 效果亦佳 故主編人一致決定以陳 唐二位編著的 古文字學綱要 為基礎 責成 編著者作進一步的修改和補充 以發展成為正式的文科教材 1985 年 10 月間 中山大學古文字學教研室獲得以楊振寧博士為基金會主席的中山大學 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資助 邀請國內在古文字學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經驗豐富 成績卓著的部 分學者舉行了一次小型的古文字學研討會 會間曾就高校古文字學的教學工作交流了情況和 經驗 著重討論古文字學教材編寫的有關問題 並對陳 唐二位的 綱要 提出修改的意見 這次研討會是建國以來首次就古文字學教材進行專門探討的學術活動 與會者毫無保留地暢 談了自己從事古文字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心得和體會 討論十分熱烈 解放以來 由於地下古 文字資料大批湧現 許多學者都致力於解決新材料提出的新問題 無暇顧及綜合性方面的研 究 以致概論性 通論性的古文字學著作和教材都異常缺乏 這次會議反映了我國的古文字 研究雖然有著豐富的實踐 但對於古文字學領域內的許多重大問題還研究得不夠充分 學術 界一時還不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見 根據這種情況 大家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編寫教材和 通論性的著作 系統地闡明各自的觀點 材料和方法 在實踐 認識 再實踐 再認識 的基礎上 達到新的統一 只有這樣 中國古文字學的理論體系才能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加 以發展並更加完備起來 小型研討會後 陳煒湛 唐鈺明同志充分考慮了各方面的意見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 反 復進行修訂和補充 終於完成了 古文字學綱要 的全部書稿 筆者有幸 爭先睹之為快 初讀一過 覺得新編 綱要 有如下幾個特點 是一部頗具特色的教科書 第一 綱要 的知識覆蓋面較廣 適應性較大 古文字學目前已發展成為與多種學科 密切相關的邊緣學科 高等學校開設古文字學課的不僅有漢語言文學專業 還有歷史學專 業 考古學專業 文獻學專業等 綱要 從總體上看雖然側重於漢語言文字學的內容 但 同時也兼顧到銘刻學和出土文獻方面 知識覆蓋面較廣 適應於不同專業和不同層面的需 要 便於相關學科選用和參考 第二 綱要 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比較明確 一部教材最緊要的莫過於確定本課程的目 的和要求 綱要 把 培養學生具有閱讀和鑽研古文字原材料的初步能力 作為教學的出 發點和基本要求 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 古文字學講得天花亂墜 如果連一片普通的甲骨文 一篇常見的銅器銘文都無法通讀 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值得懷疑的 綱要 著眼于培養學生 閱讀古文字原材料能力 既有利於啟發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掌握第一手資料 也是提高 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的根本保證 第三 綱要 在編寫體例上有利於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全書分為上 中 下三 編 上編 總論 綜述古文字學的性質 作用 古文字的起源和發展 古文字的結構和演 變 以及考釋古文字的方法等 是關於古文字學的基本理論 中編 分論 分別論述甲骨 文 金文 戰國文字的內容 類別 特點和演變規律 是關於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 下編 選 讀 精選並摹錄有代表性的各類銘辭近二百例 附有釋文和簡注作為 讀本 讀者可以 從中領略先秦出土文獻的概況 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 以上三個部分既互相聯繫 又互為補充 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樣的體例有利於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即在一般原理的指導下 通過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 達到通讀先秦出土文獻的目的 反過來 又可以用具體材料來驗證理論與知識之是否符合實際 進而判明其正確之程度 做到感性認 識與理性認識相統一 第四 綱要 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力求反映最新學術水準 本書雖然篇幅不多 卻全面涉及古文字學領域的許多重大課題 編著者在介紹和論述的過程中 不僅注意總結前 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其治學方法 而且力圖反映近年來古文字研究的新成就和新進展 在廣 泛汲取前人及時賢成說的同時 作者還根據自己的研究心得 屢創新解 避免人云亦云 即 2 不是簡單的複述 而是往往寓作於述之中 對於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 則本著百家爭鳴的精 神 參校各家說法 或擇善而從 或在介紹中表明編著者傾向性的意見 力求做到準確 客 觀 反映八十年代的學術水準 第五 綱要 材料翔實 條理明晰 語言也簡明扼要 深入淺出 流暢可讀 當然 綱要 也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 關於古文字形 音 義的關係就談得較少 特 別是有關字音和字義的問題 似有專門論述的必要 對於古文字的考釋 書中只作為一般方 法加以介紹 還沒有將它提高到古文字學核心的重要地位 戰國文字 雖然首次以教材的 形式出現 但對其特殊性尚缺乏充分的闡明 凡此種種 都是今後需要進一步解決的 古文字學 是中山大學中文系 文字學系列課 中的一門選修課 此外還有文字學 漢字源流和 說文 研究等 現在 中山大學出版社根據國家教委文科教材會議的精神 決定將陳煒湛 唐鈺明同志編著的 古文字學綱要 公開出版 這不但可應兄弟院校選用教 材的急需 也是我校文科系列教材建設的一項有意義的嘗試 我們相信 通過更大範圍的教 學實踐 必將獲得更大面積的豐收 對於本教材的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也一定會起到很好的 促進作用的 曾憲通 1987 年 6 月 3 前言 我國歷史悠久 有著極其豐富 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地下出土的和歷代相傳的各種古 文字資料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由於它們是刻 寫或鑄在各類器物上的文字 既是當時 社會生活 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 又是當時語言實際的真實記錄 未經後人傳抄改易 是最 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能起到傳世文獻所不能起的作用 本世紀以來 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的許 多學術論著已充分證明 古文字是打開中國商 周時代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 是研究中國古 代史 古代漢語及漢語史的重要工具 是探索文字源流 研究文字發展規律的寶貴資料 在 現代 有志于研究有關商周時代的學問而不熟悉古文字 總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但是 要熟悉古文字也不太容易 商 周時代通行的文字 秦 漢以後便只有少數人懂 得了 漢代的儒家經典便有古文 今文之分 懂得古文字 前代之古文 的 就可算專 家 到了唐代 能識小篆 也已不易 去古愈遠 古文字愈見其深奧難懂 古文字之學也愈 益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 這門學問又稱金石學 在宋代和清代都曾盛極一時 隨著清末甲骨 文的出土 極大地豐富了古文字的內容 這門學問的重要性日益明顯 與其他學科諸如考古 學 歷史學 語言學等的關係也日見密切 正式將這門學問命名為古文字學 則始於上世紀 30 年代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 一書是為首創 但唐著雖多精闢之見 畢竟還是導論 並 無對各類古文字進行論述和釋讀 對於專業工作者而言固然是良師益友 但對不知古文字為 何物因而想學習古文字的讀者來說 總有不能解渴之感 建國以來 不少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系 歷史學系 考古學系 人類學系都先後開設了 古文字學課程 由於系別 專業的差異 著眼點稍有不同 有的列為選修課 有的列為必修 課 但教學目的大致相同 那就是 通過講授古文字學的基本理論和各種古文字原材料 如 甲骨文 金文 竹帛文等 開拓學生視野 使之熟悉祖國豐富的古文字遺產 掌握有關古 文字的基礎知識 具有閱讀和鑽研古文字原材料的初步能力 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古文字打 下基礎 也為學習和研究古代有關學問打下基礎 自 1981 年起 我和唐鈺明同志先後在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和人類學系講授古文字 學 苦無合適的教材 為長遠計 乃不自量力 合作編著了一本油印講義 以應教學之需 原意只在中山大學內部使用 後來在 1984 年 12 月國家教委召開的文科教材會議上 我校承 擔了 中國古文字學 編寫任務 乃決定以我們的油印講義為基礎 加以修改增補 發展為 正式教材 原定主編除我之外 還有曾憲通教授 張振林教授和孫稚雛副教授 由於他們手 頭另有著述任務 一時無暇及此 故仍由我和鈺明同志具體承擔本教材的編著工作 由於鈺 明同志的通力合作 此項工作得以在較短時間內順利完成 考慮到教學的實際需要 我們覺得將本教材的名稱定為 古文字學綱要 可能更合適些 因為古文字學發展到現在 實際上已形成了好幾個分支 如古文字理論研究 甲骨文字研究 通稱甲骨學 銅器銘文研究 戰國文字研究等等 每一個分支都可稱為專門之學 要求 一個本科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全面 系統地學習這些內容 幾乎是不可能的 要求一個教師在 一個學期內全面系統地講授這些內容 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能夠提綱挈領地加以講解 使學 生得其 要 打下一個繼續學習的基礎 應該說是達到教學目的了 所以本書只是古文字 學的 綱要 而不是大部頭的 中國古文字學 根據教學的需要 又考慮到古文字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考慮到本科階段各門課程之間 的關係 本教材分為上中下三編 上編為總論 扼要闡述有關古文字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 如古文字學的性質 研究物件 漢字起源 古文字的考釋方法 古文字的演變規律等等 這 些問題大都是近十餘年來古文字學界熱烈討論的題目 本應詳加論述 鑒於有些問題在古代 漢語 現代漢語 文字學等課程中也已涉及到 或有交叉 故仍稍稍壓縮篇幅 以免重複 4 中編為分論 具體論述 介紹各類古文字 如甲骨文 金文 竹帛文 石刻文 符節文 貨 幣文 古陶文 古璽文等 使學生瞭解到目前的研究水準及繼續研究的方向 下編為選讀 通過具體釋讀若干較為曉暢易懂而有一定代表性的古文字原材料 培養學生閱讀古文字資料 的初步能力 所附簡注 多采自時賢成說 限於體例 未能一一注明所引的論著名稱 望讀 者予以諒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 中編與下編不能截然分開 而須結合起來 下編分量較多 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講授 有一部分可留給學生自己閱讀 藉此培養其鑽研精神 之所以全 部用摹本 不用拓本或照片 則完全是為了求其清晰 便於教學 同時 也讓學生摹寫古文 字時有所借鑒 學習古文字 以識字為先 作為教材 理應有一個字表 便於學生掌握單字 比較其歷 史演變 考慮到目前已有專書將各個階段的古文字列表予以比較 這就是徐中舒先生主編的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和高明先生編纂的 古文字類編 學生可取以參考 故本教材未再 另列字表 學習古文字 離不開小篆 它是不可缺少的鑰匙 橋樑 說文解字 一書與古文字學 有著天然的密切關係 它是學習古文字學的基礎 原擬專辟一章予以論述 介紹 考慮到許 多學校另有 說文解字 研究一類的課程 為免重複 本書未作專題介紹 使用本教材的同 志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決定是否講授這方面的內容 作為理想的教材 理應全面 準確地反映當代學術研究的最新成就 又要有編著者的獨 立見解 兩者應當妥善結合起來 我們把這作為編寫本書的宗旨 努力的目標 但限於才識 雖幾經努力 仍難令人滿意 離 理想 二字尚遠 對於書中存在的缺點 錯誤 我們誠懇 地歡迎讀者 特別是高等學校中使用本教材的老師 同學們提出批評 以便在日後修訂時予 以改正 使之漸趨完善 1985 年秋 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李學勤研究員 武漢大學中文系夏淥教授 北京大學裘錫圭教授 中華書局趙誠 副編審 吉林大學歷史系林沄副教授等古文字學界的專家舉行了一次小型的中國古文字學研 討會 研討會期間 與會專家曾就古文字學教材的編寫問題展開過熱烈的討論 意見雖不盡 一致 但對我們編寫這部教材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專家們還對本教材的前身即油印講義提出 了許多寶貴意見 使我們得以改正或避免了不少錯誤 對此 我們謹表示由衷的感謝 陳煒湛 1982 年 3 月於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 5 上編 總論 第一章 古文字學的性質及作用 第一节 古文字學的性質 一 一 什麼是古文字學什麼是古文字學 要瞭解古文字學 先要瞭解古文字 所謂古文字 指的是古代通用而現代喪失了交際功 能的文字 這種文字在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 曾作為某種活的語言的記錄符號而被應用過 後來 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 如美洲瑪雅文 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廢棄 如蘇美爾 楔形文 埃及聖書字 這類文字遂喪失了交際功能而僅僅成為學者們釋讀古文獻的工具 對世界各種古文字予以綜合研究 從而揭示其共同規律的學問 是普通古文字學 或稱比較 文字學 這是廣義的古文字學 我們所要研究的卻是狹義的古文字學 這門古文字學並不研究世界其它古文字 而僅僅 研究中國的古文字 它也並不研究中國所有的古文字 如契丹文 女真文 東巴文等 而 僅僅研究中國的古漢字 嚴格地說 這門學科理應命名為 古漢字學 或 漢語古文字 學 但由於約定俗成的原因 在我國 古文字即漢字 古文字學即古漢字學 這兩點已成 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 故為尊重傳統的習慣起見 我們仍將這門學科稱為 古文字學 至於中國其它古文字 學術界已有區別地稱為 民族古文字 研究這些文字的學問即稱為 民族古文字學 那麼 究竟什麼是古文字學 古文字學 就是釋讀先秦古文字及用古文字來記錄的文獻 資料的學問 這門學問既要研究古文字的起源 性質 結構 演變以及考釋方法 又要在考 釋古文字的基礎上 解讀相關的各種出土文獻 並揭示這些文獻的歷史文化的奧秘 二 二 古文字學的研究範圍古文字學的研究範圍 古文字學是研究古漢字的 在漢字幾千年的發展史中 經歷了甲骨文 金文 戰國文字 小篆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 簡化字等不同的的發展階段 究竟哪一段算古 哪一段算 今呢 古今的概念是相對的 往往因時因人而異 有的人只承認甲骨文 金文是古文字 有 的人把小篆 秦隸乃至漢隸也劃入古文字的範疇 從文字形體結構這個標準出發 我們認為 秦以前的文字 甲骨文 金文 戰國文字 為古文字 秦以後的文字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等 為今文字 介於二者之間的秦代文字 小篆 秦隸 則為近古文字 古文字是以 畫 成其物 隨體詰詘 的象形為基礎的 其字形與本義關係密切 但結構尚未完全穩定 筆劃 很難加以精確的計算 今文字已經方整化 符號化 其字形與字義聯繫鬆散 筆劃可以一點 一畫地加以確切的計算 近古文字則是古今文字的過渡形式 漢書 郊祀志 說 張敞好 古文字 從該書的敘述可知 張敞所好的 古文字 指的正是先秦的金文 許慎 說文 解字 簡稱 說文 稱古文字為 古文 他所謂的古文 具有廣狹二義 廣義的古文 泛指秦始皇 燒滅經書 以前的文字 狹義的古文 指 孔子壁中書 一類戰國文字 無論 廣義或狹義 都不包括小篆和隸書 可見 我們對古今文字界限的劃分 與傳統的理解是一 致的 近年亦有人提出异议 认为应称 汉字学 古汉字学 如同窗费锦昌即持此论 6 古今文字的界限既已清楚 古文字學的研究範圍也就明確了 古文字學研究的是殷商至 戰國時期的各類文字 如甲骨文 金文 竹帛文 貨幣文 石刻文等等 作為近古文字的小 篆雖然不屬於古文字學的範圍 但由於它是研究古文字的基礎和橋樑 所以古文字學常常旁 及小篆 至於隸書以下的各體文字 則純屬文字學的討論範圍了 古文字學的上限是否以殷商甲骨文為臨界點 從文字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考察 甲骨文已 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形態 甲骨文之前必定有更古老 更原始的漢字 郭沫若 于省吾 唐蘭 等前輩學者以大汶口陶文為主要依據 肯定漢字在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時期就出現了 近年 對原始文字的探索有所加強 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由於從漢字起源到商代甲骨文之間可 供研究的材料還非常有限 所以原始漢字目前尚不足以構成古文字學的一個研究層次 隨著 研究的逐步深化以及新材料的進一步發現 可以預期原始漢字很快會成為古文字學的一個新 分支 三 古文字學的性質和地位三 古文字學的性質和地位 從本質上說 古文字學應該屬於語言學的範疇 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 古漢 字是記錄古漢語的 所以古文字可說是古漢語研究的一部分 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然而 古文字學又與歷史考古學血肉相連 因為古文字絕大多數附著於地下出土的材料之上 它所 記載的史實彌補文獻的不足 甚至成為重構上古史的主體部分 所以歷史考古學也把古文字 學當作它們天然的方面軍 王力先生在 中國語言學史 前言 中指出 古文字學在語文 學中可算是異軍突起 它已經超出了語文學的範圍 而進入歷史學和考古學的領域 古文字學的這種特點 是由古文字既記錄語言 又記載史實這種二重性所決定的 歷來的學 者往往也是從語言和歷史這兩個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利用古文字的 我國古代的古文字研 究 或為小學的一部分 或為金石學的附庸 只是由近代開始 古文字學才逐漸發展為介於 語言學和歷史學之間的一門獨立的學科 中山大學就曾設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並出版週刊 有 的學者甚至稱之為 邊緣學科 這是不無道理的 我國的古文字研究是世界古文字研究中最早誕生的 世界各國對各類古文字的研究大體 開始於近代 而我國古文字研究最遲在戰國時代就萌芽了 有的探索漢字起源 有的分析漢 字結構 雖然比較零星 但畢竟開了研究的先河 到了漢代 開始出現研究先秦文字的專門 家 漢書 郊祀志 記述了 張敞好古文字 並鑒定王命屍臣鼎銘文 史記 封禪書 又 記述了李少君鑒定 故銅器 為 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寢 之器 說明張敞 李少君等人對金 文已頗有研究 至於許慎撰寫 說文 參考了竹書乃至鼎彝上的古文字 則更是世人所熟知 的事實 世界上其它古文字均為死文字 解讀極其困難 漢字則是世界上幾千年來唯一保持著完 整體系 古今綿延不斷的文字 所以我國的古文字研究便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此 國際 上討論文字的起源以及古文字的一般問題 都有賴於我國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 古文字是我 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中最寶貴 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 但由於古文字資料的難得以及 詰屈聱 牙 的文字障礙等種種原因 懂得古文字學的人寥寥無幾 這對振興中華 弘揚國威 提高 民族自尊心以及繁榮學術研究都是不利的 為了使古文字這一國之瑰寶能為更多的人所瞭 解 所掌握 普及工作極其重要 已出版的古文字學通俗讀物的暢銷情況表明 古文字學是 完全可以為大眾所接受的 問題是如何將它從象牙塔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罷了 李学勤 古文字学初阶 第 70 页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尸臣 实为 夷臣 金文夷作 汉人目为尸 7 第二节 古文字學的作用 傳世的文獻典籍 經過千百年的輾轉傳抄刊刻 或訛誤錯漏 或增刪改易 或純屬後人 偽託 其可靠性不能無疑 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資料則是時代確鑿而未經竄改的第一手史料 不僅可補商周文獻的不足 而且也是判定現存商周典籍真偽的天然尺規 宋趙明誠 金石錄 序 說 史牒出於後人之手 不能無失 而刻辭當時所立 可信不疑 于省吾先生 商 周彝器通考 序 說得更徹底 余嘗謂研討秦漢以前語文學 經學 諸子學 史地學 均 須以古器物古文字為發軔 若但以載籍為憑依 則疑訛互生 必不能究極本原 古文字本 身的重要價值決定了古文字學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意義 它對歷史學 考古學 語言 學等多種學科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下面試分別從幾方面來略加說明 一 對歷史考古學的作用一 對歷史考古學的作用 研究商周社會 必須以古文字資料為主 以文獻資料以及發掘的實物資料為輔 這點已 為史學界所接受 郭沫若是運用古文字學來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的典範 他以古文字資料為主 要依據 論證了商及西周是奴隸社會 證明了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學說同樣符合 中國的實際 他引用金文曶鼎的記載 具體指出當時五個奴隸的價值乃是 匹馬束絲 在運用古文字材料來考訂文獻 辨明史實方面 王國維則是傑出的代表 他在著名論文 殷 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及 續考 中考釋出一系列殷先公先王的名字 證明了 史記 殷 本紀 所述的殷世系是基本正確的 同時也訂正了其中的錯誤 如 報丁 報乙 報丙 主 壬 主癸 應為 報乙 報丙 報丁 示壬 示癸 此外如于省吾 諸子新證 詩經新 證 尚書新證 等著作 也都是用古文字來校勘或印證古籍的範例 古文字學與考古學過去曾並存于金石學之中 有如 孿生子 其關係的密切可想而 知 古文字材料的面世 全賴地下發掘所得 如果沒有西漢 壁中書 西晉汲塚竹書的發 現 沒有青銅器 甲骨 竹帛 貨幣 陶璽等實物的大量出土 也就沒有今日的古文字學了 古文字資料是考古發掘的產物 反過來又為考古學服務 發掘中如有文字資料 往往對墓葬 遺址 器物的年代斷定以及文化價值的確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意義常非其它文物可比 擬 比如 1976 年發掘的 殷墟五號墓 如果沒有出土銘文與甲骨文相印證 就不可能確 定它是商代 婦好墓 又如湖北隨縣發掘的曾侯乙墓 其中有一件鎛銘雲 唯王五十六 祀 返自西方 昜 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 宀奠之於西方 昜 其用口 寺用享 楚王酓章就是楚惠 王熊章 五十六祀就是西元前 433 年 這就明確了此墓葬上限不得早於西元前 433 年 再如 1965 年發掘的江陵望山一號墓 出土竹簡一批 乃墓主昭固生前有關疾病一類的劄記 另 出土有置於死者身旁的一把越王勾踐劍 考古發掘單位據器物排隊定此為春秋墓 中山大學 古文字學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則根據對竹簡文字的研究 考訂了昭固 即史籍所載的昭滑 以及楚滅越事件 確定了此墓年代在西元前 309 278 年之間 是戰國中晚期墓葬 經考古工 作者對出土物進行 C14 測定 所得結論與此完全一致 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對歷史考古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不但可以糾正諸史之謬誤 補充 載籍之缺佚 而且對重構商周史是必不可少的 這方面成績斐然 已無需太多的論述了 二 對語言文字學的作用二 對語言文字學的作用 见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奴隶制时代 二书 详见 江陵昭固墓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文 载 中山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77 年第 2 期 8 古文字資料是上古漢語的真實記錄 古文字學對探索漢語語源 研究上古漢語語音詞彙 語法是極其重要的 王力先生指出 就語言學本身來說 古文字學是非常重要的 漢語語 源的研究 漢藏系語言的比較研究 等等 都要靠古文字來幫助解決 後來王先生更進 一步強調古文字學是我國語言學三大優勢之一 遺憾的是 語言學界對此尚缺乏足夠的重 視 古漢語 漢語史的教科書討論上古漢語往往從 詩經 尚書 開始 而置更早的甲骨 卜辭 銅器銘文於不顧 因而常給漢語研究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比如漢語史學界過去通常認 為漢語被動式的產生是 春秋以後的事 而實際上不僅西周金文存在被動式 而且甲骨 文也已出現被動式 下面試從文字 詞彙 語法三方面對古文字學的作用略加說明 古文字保存了大量的象形表意字 在很大程度上還體現著造字時的本義 用以糾正字書 詞典解說的錯誤 作用顯著 如 為 字 說文 根據小篆形體解釋為 母猴也 實際 上 這個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均是以手牽象令其服役之形 又如 保 字 說文 解為 養也 這僅是引申義而非本義 本義當為負子於背 甲骨文作 金文作 均極為形象 保字在稍後的金文中變為 仍作背負子形 只是扶住孩兒的手脫離了本體 簡省為一撇罷了 後來為了勻稱 訛變為 其造字的本義就湮沒了 有的字在字書或典 籍裡雖還存在著本義 但已頗難理解 這就需要古文字資料來作說明 說文 雲 自 鼻也 象形 甲骨文作 正是鼻子的象形 這個本義在典籍中未見一例 因為該字早 已引申為自己 自身 親自以及虛化為介詞 但在甲骨文中卻找到了證明 貞 有疾自 唯有它 貞 有疾自 不唯有它 乙 6385 所謂 疾自 就是鼻子有病 楚辭 天問 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 王逸注 若 順也 為什麼 若 可以訓 順 呢 原來 若 在甲骨文中作 正像女子跽坐於地而伸出兩手理順自己頭髮的樣子 從詞彙學的角度去運用古文字材料 也可以解決典籍中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尚書 泰 誓 予有亂臣十人 尚書 顧命 其能而亂四方 這裡的 亂 字是不能不解 作 治 的 因此集先秦詁訓而成書的 爾雅 便有 亂 治也 的一條解釋 自此以後 所有字典辭書 亂 字條下就都收有 紊亂 及 治理 兩個針鋒相對的義項 儘管訓詁學 家把這種現象歸納為 反訓 條例 但 亂 字何以包含 治理 之義 從語源學的角度依 然難以理解 用古文字來印證 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原來上引 尚書 的 亂 字 實 際上是 字之誤 者 治也 古文字 亂 作 作 漢人隸定古文 尚 書 時將 訛為 亂 故上引 亂四方 實為 四方 亂臣十人 實為 中国语言学史 第 143 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我对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载 中国语文 1981 年第 1 期 王力 汉语史稿 第 420 页 中华书局 1980 年新 1 版 参看 杨五铭 西周金文被动句式简论 载 古文字研究 第 7 辑 唐钰明 周锡韋 复 论上古汉语被动 式的起源 载 学术研究 1985 年第 5 期 谭步云 古汉语被动句 有 字式管窥 载 中山人文论丛 第一辑 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 1997 年 10 月 9 臣十人 又如 詩經 閟宮 三壽作朋 如崗如陵 中 三壽 一語 長期以來聚訟紛 紜 鄭玄解 三卿 吳闓生解 三老 高亨解 三等長壽之人 朱熹則注雲 未詳 稽諸金文的 三壽 其義與眉壽 萬壽同 如 匄三壽懿德 己 其仲壺 畯保其 孫子 三壽是利 晉薑鼎 降餘多福 福余順孫 參壽唯工剌 害夫鐘 三 是虛 言其多 三壽 就是多壽 長壽 以金文為證 三壽作朋 就是長壽為侶 三壽作朋 如崗如陵 意猶後世的壽比南山 語法方面則正如裘錫圭所說 古漢語裡的很多語法現象 都可以在甲骨文裡找到最古 的例子 詞性兼類的現象 在甲骨文裡就很普遍 如 雨 字 可作名詞 有雨 亡雨 遘雨 又可作動詞 其雨 不雨 允雨 意動用法 如 王 吉茲蔔 佚 894 意為 王以此卜為吉 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 辛醜蔔貞 王西 七月 辛醜蔔 王勿西 前 4 6 1 西 字的用法與 史記 項羽本紀 楚以故不 能過滎陽而西 的 西 字用法完全一樣 總之 古文字學的研究愈深入 古漢語方面的不少問題愈能深化 過去從歷史學的角度 運用古文字成績顯著 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則相對落後 比如商代語音研究 幾乎仍是空白 要使古文字資料更多地為語言研究所用 還有待學者的進一步努力 三 對其它學科的作用三 對其它學科的作用 古文字學所能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政治 經濟 哲學 文學 藝術 民族 宗教以 及科學技術等等 只要是探索中國古代文化的 幾乎都可以從古文字學中汲取有用的營養 例如經濟方面有關貨幣制度的探索 郭沫若 甲骨文字研究 釋朋 論證了貝開始為頸飾 至商才轉化為貨幣 這點除為考古發掘所證實外 甲骨文 金文亦常見 賜貝 的記載 遽 伯睘卣銘文說 遽伯睘作寶尊彝 用貝十朋又四朋 這是貝作貨幣使用的明確記錄 貨 幣的一種形式 布 目前考古發掘出土者只能斷定出戰國物 而布是否戰國才產生呢 西 周金文睘卣銘說 夷白賓睘貝布 再證以 詩經 衛風 氓 所雲 氓之蚩蚩 抱布貿 絲 可見布幣最遲在西周後期就產生了 研究中國文學者 幾乎都從 詩經 論起 這 也有欠公允 因為比 詩經 更早的西周金文乃至甲骨文 早已包含著中國文學的雛形 金 文中有大量韻文 如天亡簋 牆盤 虢季子白盤 害夫鐘等 讀來朗朗上口 完全可與 詩 三百 比美 甲骨文也有一些帶文學色彩的精彩片斷 如 有出虹自北飲於河 菁 4 是擬人格 其自西來雨 其自東來雨 其自北來雨 其自南來雨 新綴 426 反復 吟詠 格調與漢樂府民歌 江南可採蓮 如出一轍 古文字資料中記載大量民族史料 如卜 辭中的工口方 鬼方 人方 金文中的夷 玁狁 古文字資料中有宗教資料 如祖 妣 牝 牡 士 社等是原始生殖器崇拜的孑遺 古文字資料有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日食 月食 新 星出現的記錄 凡此種種 均說明古文字資料是一座有待深入發掘的寶庫 而古文字學則 郑说见 十三经注疏 吴说见 诗义会通 高说见 诗经今注 朱说见 诗集传 11 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 载 中国语文 1979 年第 6 期 12参见陈炜湛 卜辞文法三题 载 古文字研究 第 4 辑 13利用古文字研究商 周语音近年稍有进展 赵诚 商代音系探索 载 音韵学研究 第 1 辑 中华书局 1984 年 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此后 郭锡良有 殷商时代音系初探 原 载 北京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6 期 又收入氏著 汉语史论集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 8 月第 1 版 陈代兴有 殷墟甲骨刻辞音系研究 收入胡厚宣 黄建中主编 甲骨语言研讨 会论文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3 月第 1 版 均有所发明 14此句的 布 字今人多解作布匹 但郑玄早有注云 布 货也 郑说为是 15参看郭沫若 甲骨文字研究 释祖妣 科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10 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 第二章 古文字的起源 第一节 文字起源的一般原理 一 文字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原始社會時期 人群 部落之間交流較少 有 聲語言已能滿足需要 後來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 人們的社會交際日趨頻繁 而有聲語言 一發即逝 既不能傳諸遠方 亦不能留諸異日 用它作為傳遞思想資訊的唯一手段 已越來 越不能滿足需要了 經過古人長時間的摸索和努力 逐漸產生了一套記錄語言資訊的符號系 統 這就是文字 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 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字 語言 即有聲語言 的產生 是人類從動物界最後分化出來的標誌 而文字 即書面語言 的產生 則是人類由 原始轉入文明的標誌 史達林在 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 中說 有聲語言説明人類從 動物界劃分出來 恩格斯在 家庭 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中指出 由於文字的發明及 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 二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是漸變的 文字作為語言的書面形式 它的產生也同樣經歷了漫 長的歲月 經歷了從無到有 由少到多 由簡單到複雜的漸變過程 否定這一過程 持文字 突變的觀念 很容易被唯心主義俘虜 或認為文字是某個聖人一下子造出來的 如 倉頡造 字說 或乾脆歸結為上帝的恩物 如 文字神創說 三 文字是人民群眾共同努力的產物 是勞動的產物 魯迅在 門外文談 中指出 文 字在人民間萌芽 在社會裡 倉頡也不止一個 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 有的在門戶上 畫一些畫 心心相印 口口相傳 文字就多起來 史官一採集 便可以敷衍記事了 中國文 字的由來 恐怕也逃不出這例子 文字的胚胎和原始形態 在原始社會後期已存在 進入 階級社會後 由於經濟和政治的需要 統治階級的 史官 巫史 僧侶之類 在廣大群眾 創造的原始文字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整理 從而促使文字完善化和系統化 這是事實 但是 他們乃是在人民群眾勞動所創造的物質基礎上 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 在人民大眾長期創造 的原始文字的基礎上 才有可能起作用 所以 我們雖然不否定個別歷史人物所起的積極作 用 但從根本上說 文字乃是人民大眾智慧的結晶 四 不同的人種 不同的民族 都有創造文字的能力 由於人類思維的同一性 由於文 字產生的共同規律 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地球上各個角落的人群都可以獨立創造出自己所 需的文字 世界上有些民族沒有文字 並不是他們沒有這樣的能力 而是社會條件未成熟所 致 古文字之間往往不是借用的結果 而是由各個民族在大致相同的社會條件和發展水準之 下獨立地產生的 兩種萌芽狀態的文字或象形表意文字之間有一定程度的相象是不足為奇 的 如這個符號 古埃及 古中國均代表月亮 這只能說明 英雄所見略同 並不能 由此歸結為誰受誰的影響 美國格爾勃 詹森等主張 文字一源說 認為文字產生於某一 地點 某一民族 然後被傳播 被借用到其它民族去 比如埃及文字 印度文字 漢字 他 們都認為是由巴比倫蘇美爾文字發展出來的 蘇聯瓦西裡耶夫也反對中國文字起源於本 地 而硬將甲骨文與蘇美爾文字扯在一起 甚至我們國內也有人接受 漢字西來說 說 什麼 吾國之古文數目字 必是接受西方古文之影響 以上種種觀點 既違背辨證唯 物論的常識 又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 都是錯誤的 迄今為止 大量的考古資料足以 Ignace J Gelb A Study of Writing Chicago 1952 瓦西里耶夫 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 载 历史问题 1974 年第 12 期 陆懋德 中国古文数目名考源 载 燕京学报 1951 年第 40 期 11 證明漢字起源於中國本土 五 過去學術界普遍主張 文字起源於圖畫 這種觀點是正確的 但不夠全面 近年 陸續有學者主張文字起源於契刻 圖畫等諸種原始記事方法 這種新觀點頗有道理 值得 繼續深入探討 第二节 文字起源於原始記事方法 口耳相傳的有聲語言不能完全滿足日益發展的交際的需要 先民在文字產生之前 乃採 用了各種説明記憶 傳遞資訊的輔助方法 這些方法統稱為原始記事方法 古人習俗多不可 考 但根據典籍的零星記載並結合大量的人類學 民族學材料 我們仍可略知其梗概 一 實物記事 用實物表示資訊的方法極其豐富多彩 有結繩 結珠 編貝 訊木 堆 土等等 李鼎祚 周易集解 引 九家易 雲 古者無文字 其有約誓之事 事大 大其 繩 事小 小其繩 我國怒族正是大事用大結 小事用小結 獨龍族遠行借結繩計算日子 每行一天打一個結 若朋友約定幾天後相會 則先在一根繩上打幾個結 每過一天解開一結 秘魯印第安人的結繩記事更是達到比較複雜的程度 如紅繩代表戰爭和士兵 白繩代表和平 及銀子 黃繩代表金子 單結表 10 雙結表 100 為處理繩子的結法 解法 甚至設有專門 的結繩官 實物記事還有多樣化的形式 我國漢族用雞毛信表示緊急 用燒信角表示喪事 雲南景頗族用毛牛肉緊急召集群眾 赫哲族計算自己年齡每年掛一個鮭魚頭 北美印第安人 送短戰斧以示宣戰 對方拿起斧頭則表示應戰 蘇門答臘送鹽表示友誼 送辣椒表示仇恨和 憤怒 非洲傳遞資訊則採用複雜的擊鼓信號以及篝火烽煙 總之 由民族學資料可以推斷 實物記事在先民中是普遍應用的 它與文字距離雖遠 但文字以部分代表全體的原則卻已孕 育其中了 二 契刻記事 易 繫辭 說 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這段話給我 們兩點啟示 第一 將文字叫做 書契 可見文字乃是來源與書寫和契刻 第二 結繩這 類實物記事方法不敷應用 於是進一步採用書寫和契刻 契刻記事在典籍中屢見記載 隋 書 突厥傳 說 突厥 無文字 刻木為契 列子 說符 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 歸而藏之 密數其齒 告鄰人曰 吾富可待矣 戰國策 齊策 記馮諼赴薛收債 載 券 契而行 這裡的 契 即與宋人所拾遺契相類 中世紀丹麥 瑞典 英國北部偏僻的農村 用一種方形木棒刻上各種紋道 符號 記錄一年的年曆和重要的宗教節日 南斯拉夫有的農 民到了近代仍有契刻記事的習慣 如某農民向商人賒了四袋半麵粉 他不寫借據 只削光一 根小木棒 在上面刻四道長痕 一道短痕 隨後把木棒劈成兩半 一半交商人 一半自己保 存 到還帳時則兩半合攏 這與我國古代廣泛使用的符節是一樣的 我國傈僳族解放初期曾 刻木送給中央調查團 圖如 意思是 你們來的三個人 月亮 圓時 和我們相遇了 送上三包土產 請分送大中小三位領導 福貢人民 政府亦收到貢山木刻如 表示 你派來的人我遇上了 表示 派我 兩個弟弟及一個隨從去你那裡 表示 你送我的兩件器皿已收到 表示 送你 一張凳子 西南彝族在民主改革前除了巫師識一些簡單的彝文外 一般人不識字而多用結 繩和刻木的方法來幫助記憶 種種事實表明 契刻也是先民普遍應用的記事方法 而契刻符 號就是某些數目字 指事字的先驅 三 圖畫記事 這是用一組畫面表達某種意思或某一事件的廣泛應用的方法 它與供人 欣賞的圖畫不同 它是記事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因而具有突出的抽象性和象徵性 如北美的 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辨证发展 载 考古 1972 年第 3 期 汪宁生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的发明 载 考 古学报 1981 年第 1 期 12 達科塔人用 記載 1800 年流行過天花 用 記載 1813 年流行過百日咳 用記載 1840 年與 外族和好 尤其著名的是以下兩幅所謂 畫書 或稱敘事畫 均是北美印第安人戰鬥的 實際紀錄 一名 戰歌 一名 大湖石畫 戰歌 的大意是 1 翼子已給了戰士 他是飛毛腿 2 他在晨星下 3 拿著武器 和搖鼓在天之下 4 殺戮之鷹滿天飛 5 戰士戰死在沙場 6 他升天成靈 大湖石畫 刻在蘇必利湖岩石上 記一次渡河遠征 船上的豎畫代表水手和戰士 水老鶴和烏龜代表參 戰的部落 弧形下的三個圓圈表示航程為三天 騎馬的酋長是這次遠征的領導人和勝利者 類似的畫書還有所謂 奧傑布娃情書 歸還漁業權請願書 等 圖 大湖石畫 以上三種原始記事方法交錯存在 起著記事的標記符號的作用 文字也是一種符號 但 與這種記事符號有著本質的區別 文字是語言的符號 它代表著一定的語音和語義 而記事 標記符號與語言沒有直接聯繫 即使是敘事畫 所代表的也只是事物的形象 表達的只是概 括的 約略的內容 看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去解說它的涵義 原始記事方法與文字儘管有 著如此重大的區別 但在歷史的進程中 它們卻有著一種血緣關係 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 是由原始記事方法 尤其是契刻和圖畫 蛻變出來的 原始記事方法在 寓意於形 這點上 給象形表意文字奠定了基礎 同時也提供了形體上 線條上的素材 在契刻和圖畫的基礎上 經過簡化 抽象化和系統化 使之代表一定的語音和語義 便成為早期的文字 早期文字的 形體與圖畫契刻的確相當接近 如埃及聖書字 太陽 燕子戰士 打 飛 眼睛 哭 走 瑪雅文 啄木鳥 金字塔 美洲豹 克裡特石刻文 山 牛 魚 這種描繪實物的逼真性在我國的甲骨文 金文中表現得更為充 分 參見下文 總之 圖畫固然是文字的主要來源 而認為文字起源於原始記事方法 則 是更加全面 更加接近實際的 第三節 漢字起源的蠡測 歷史上對漢字起源有過種種傳說和猜測 如 結繩說 八卦說 之類 過去對這些 說法一概持否定態度 其實撥開其唯心主義的迷霧 這些說法仍包含著某些合理的成分 如 采用葛劳德著 林柷敔译 比较文字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 参见高名凯 石安石编 语言学概论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13 結繩說 記載了我國先民結繩記事這一原始記事方法 是世界上同類習俗最早的文字記 載 八卦說 反映了古人契刻記事的蹤跡 現在已經證實甲骨文 金文之中確有這類八卦 符號 就算是明顯表現英雄史觀的 倉頡造字說 它對我們探索漢字起源也有一定的啟 示 第一 文字的產生是由原始到文明的劃時代的大事 所以會驚天地 泣鬼神 第二 文字不是憑空想像 而是靠觀察世界創造出來的 第三 漢字起源于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 鹿時期 亦即少昊時期 距今約六千餘年 汲取前人文字起源的有益成分 綜合近人研究的成果 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 我們認為 漢字與其它文字一樣起源於原始記事方法 尤其是圖畫與契刻 漢字起源於圖畫 這已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 甲骨文 金文中的所謂 圖形文字 顯 然是在圖畫的基礎上加以簡化而成的 這些圖形文字書寫逼真 與圖畫幾無區別 有描摹靜 態的 如 象 牛 魚 龜 弓 鼎 有描摹動態事物的 如 砍頭 殺豬 持刀 持戈盾 一般的象形字 會意字雖然沒有這樣逼真 但也 顯然是由圖畫抽象化 線條化而成 如 鬲 鄕等等 漢字起源於契刻是比較新的提法 于省吾先生 1957 年在 商周金文錄遺 序言 中提到 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創造文字 極質樸 極簡單 也是極符合於客觀事物的真象 所以寫 一二三亖都作積畫 以 為方 以 為圓 都是最原始的文字 還要早於其它的任何象形文 字 這對於考證文字發生的萌芽狀態 是具有重要關係的 郭沫若 1972 年在 古代文字 之辯證的發展 一文中明確指出 中國文字的起源應當歸納為指事與象形兩個系統 所 謂指事系統又叫刻劃系統 契刻當是其主要淵源 西安半坡村出土陶器的刻劃符號有 113 個 27 種 如 等 柳灣陶器的刻劃符號組合更複雜 與甲 骨文更為接近 如 等 這些符號與紋飾判然有別 從其屢刻 在一定的部位上 也知必非隨意刻劃 甲骨文 金文中的數目字如一二三亖 之類 當來源 於這種刻劃 近年來陶器上刻劃符號越來越豐富的發現 有力地說明契刻是漢字的另一個重 要根源 漢字究竟萌芽於何時呢 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如蘇美爾 埃及 古印度 克裡特等 都 是在銅石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