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微波仿真实验报告 班 级: 2009211119 学 号: 0921056X 班内序号: 23 姓 名: XX实验2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一、实验目的1.熟悉支节匹配的匹配原理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二、实验原理1.支节匹配器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相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频率高达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网络。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支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支节匹配器分单支节、双支节和三支节匹配。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2. 微带线从微波制造的观点看,这种调谐电路是方便的,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而且并联调谐短截线特别容易制成微带线或带状线形式。微带线由于其结构小巧,可用印刷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易于与其它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微波电路中。三、实验内容 已知: 输入阻抗 Zin=75 负载阻抗 Zl=(64+j75) 特性阻抗 Z0=75 介质基片面性 r=2.55 ,H=1mm 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 d1=/4,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8。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值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四、实验步骤1.建立新项目,确定项目频率,步骤同实验1的1-3步。2.将归一化输入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Y-Smith导纳图上,步骤类似实验1的4-6步。3.设计单支节匹配网络,在圆图上确定分支z与负载的距离d以及分支线的长度1,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注意在圆图上标出的电角度360度对应二分之一波长,即/2。4.在设计环境中将微带线放置在原理图中。将微带线的衬底材料放在原理图中,选择MSUB并将其拖放在原理图中,双击该元件打开ELEMENT OPTIONS 对话框,将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厚度H、导体厚度依次输入。注意微带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行当的模型。5.负载阻抗选电阻与电感的串联形式,连接各元件端口。添加PORT,GND,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频率改为扫频1.8-2.2GHz.6.在PROJ下添加图,添加测量,进行分析。7.设计双支节匹配网络,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原理图,在圆图上确定分支线的长度l1、l2,重复上面步骤35。5、 实验截图1、单枝节匹配网络输出方程Y-Smith导纳圆图-显示导纳Y-Smith导纳圆图-显示计算所得原理图微调后原理图,调整比例0.9%反射系数测量图2、双枝节匹配网络Y-Smith导纳圆图-显示Y-Smith导纳圆图-显示导纳计算所得原理图微调后原理图,调整比例分别为5%和0.4%微调后单枝节(蓝)和双枝节(粉)匹配网络反射系数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主要是单双枝节的匹配问题,也是我第一次使用awr软件,起到了熟悉的作用。实验要求使用导纳圆图,与平时上课所使用的阻抗圆图正好相反,给我的实验添了许多麻烦,期间搞混淆了许多次才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且,我也是刚刚知道,原来计算出来的支线长度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还需要进行调整,也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补充,让我受益匪浅。实验3 微带多节阻抗变换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带多节变阻器的设计2.掌握用VOLTAIRE XL进行仿真及优化设计二、实验原理变阻器是一种阻抗变换元件,它可以接于不同数值的电源内阻和负载电阻之间,将两者起一相互变换作用获得匹配,以保证最大功率的功率:此外,在微带电路中,将两不同特性阻抗的微带线连接在一起时为了避免线间反射,也应在两者之间加变阻器。 单节/4变阻器是一种简单而有用的电路,其缺点是频带太窄。为了获得较宽的频带,可以采用多节阻抗变换器。采用综合设计法进行最佳多节变阻器设计,目前较多使用的是最大平坦度以及契比雪夫多项式。等波纹特性多节变阻器比最平坦特性多节变阻器具有更宽的工作频带。 在微带线形式中,当频率不太高而色散效应可忽略时,各微带线的特性阻抗和相速均与频率无关,因此属于均匀多节变阻器。多节变阻器的每节电长度均为;Z为各节的特性阻抗, 为负载阻抗,并假设Zn+1Zn,Z2Z1,Z1Z0。其中iz i/z i-1 i=(i-1)/(i-1+1) 变阻器的阻抗由Z0变到Zn+1,对Z0归一化,即由z00变到zn+1R,R即为阻抗变换比。其中1,2n+1为相邻两传输线段连接处的驻波比。根据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其值等于大的特性阻抗对小的特性阻抗之比。1,2,n+1则为连接处的反射系数,为了使设计简单,往往取多节变阻器具有对称结构,即使变阻器前后对称位置跳变点的反射系数相等,1n+1,2=n。定义下列公式为变阻器的相对带宽和中心波长:Wq2(g1-g2)/( g1+g2)g0=2g1g2/(g1+g2)其中g1和g2分别为频带边界的传输线波长,g0为传输线中心波长,Wq为相对带宽。取变阻器每段为传输线波长的四分之一,即1=g0/4.一般来讲,微带变阻器的设计步骤为:1. 根据给定的指标,查表确定微带变阻器的节数n;2. 查表得到各段线的特性阻抗;3. 利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三、实验内容设计仿真等波纹型微带多节变阻器给定指标:在2GHZ-6GHZ的频率范围内,阻抗从50变为10,驻波比不应超过1.15,介质基片r=9.6,厚度h=1mm,在此频率范围内色散效应可忽略。四、实验设计及结果截图我们已知,D=1HZ,R=5,由于要求驻波比不能超过1.15,所以我们通过查表可知,n=4,Z0=10,Z1=12.17,Z2=17.73,Z3=28.20,Z4=41.08, Z=50,所以一共用六节微带线,其中,阻抗比R=5,中心频率为4GHZ,介质基片r=9.6,厚度h=1mm,t=0.001mm。1、各节变阻器设计如下:Z0=10,W= 10.614mm,L= 6.269mmZ1=12.17,W= 8.4361mm,L= 6.3418mmZ2=17.73,W= 5.3008mm,L= 6.5178mmZ3=28.20,W= 2.796mm,L= 6.7927mmZ4=41.08,W= 1.5179mm,L= 7.0511mmZ=50,W= 1.0439mm,L= 7.1929mm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如下:理论计算得到的驻波比,可以看出在5.56GHz处的驻波比超过指标值1.15微调后的原理图,四个变换器的调整比例分别为0.4%,0.9%,5.6%,1.9%微调后的驻波比图,在2GHz6GHz处的驻波比均小于1.15五、实验总结在这次微波实验中,我主要复习了阻抗变换器的知识。单节/4阻抗变换器可以使负载阻抗和传输线相匹配,但是单节/4阻抗变换器只有在中心频率处才能完全匹配,频带太窄,只有在很小的带宽内才能达到设计要求,所以单节的不能选择。多节阻抗匹配器克服了这个缺点,多节/4阻抗匹配变换器可以使驻波比在一个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小幅波动,且其峰值可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我们采用多节/4阻抗变换器,就可以获得较宽的频带。在实验中,在要求驻波比小于1.15的指标下,最开始的理论值并不能满足要求,微调后得以实现,更体现出来实际工程与理论计算的区别。实验4 微带功分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波网络的S参数2.掌握微带功分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3.掌握微带功分器的设计与仿真二、实验原理功分器是一种功率分配元件,它是将输入功率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几路功率,当然也可以将几路功率合成,而成为功率合成元件.在电路中常用到微带功分器,其基本原理和设计公式设计如下:图5.38 是二路功分器的原理图.图中输入线的阻抗为Z0,两路分支线的特性阻抗分别为Z02 和Z03,线长为e0/4,e0/4 为中心频率时的带内波长.图中R2 和R3 为负载阻抗,R为隔离电阻. 对功分器的要求是:两输入口2 和3 的功率按一定比例分配,并且两口之间互相隔离,当2,3 口接匹配负载时,1 口无反射.下面根据上述要求,确定Z02, Z03,R2,R3 及R 的计算式.设2 口,3 口的输出功率分别为P2,P3,对应的电压为V2,V3.根据对功分器的要求,则有P3=k2P2V32/R3=k2|V2|/R2式中k 为比例系数.为了使在正常工作时,隔离电阻R 上不流过电流,则应V3=V2, 于是得 R2=k2R3,若取R2=kZ0则R3=Z0/k。因为分支线为e0/4,故在1 入口处的输入阻抗为:Zin2=Z022/R2Zin3=Z032/R3为使1 口无反射,则两分支线在1 处的总输入阻抗应等于引出线的Z0,即Y0=1/Z0= R2 /Z022 +R3 /Z032若电路无损耗,则|V1|2/ Zin3 =k2|V1|2 /Zin2,式中V1 为1 口处的电压,所以 Z02 = k2 Z03Z03 =Z0(1+ k2)/k30.5Z02=Z0(1+ k2)k0.5下面确定隔离电阻R 的计算式:跨接在端口2,3 间的电阻R,是为了得到2,3 口之间互相隔离的作用.当信号1 口输入,2,3 口接负载电阻R2 ,R3 时,2,3 两口等电位,故电阻R 没有电流流过,相当于R 不起作用;而当2 口或3口的外接负载不等于R2 或R3 时,负载有反射,这时为使2,3 端口彼此隔离,R 必有确定的值,经计算R= Z0(1+ k2)/k.图5.38 中两路带线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取23 带条宽度,这样可使跨接在两带线之间电阻的寄生效应尽量小.三、实验内容设计仿真一个微带功分器,指标为:中心频率 f0=2GHZ、耦合度 k=2、引出线 Z0=50、介质基片 r=2.55,h=1mm四、实验步骤1按照指标要求用上述公式计算R2、R3、Z02、Z03、R的值,为了匹配需要在引出线Z0与2、3端口处各接一段 阻抗变换段。变换段的特性阻抗分别为Z04、Z05,则 Z04=(R2Z0)0.5、Z05=(R3Z0)0.5。2建立一个新项目,在下拉菜单选择文件、新项目;在下拉菜单选择文件、保存项目,输入项目名称。3建立一个新原理图,选择文件/新原理图。输入原理图名称。4确定项目频率范围,在下拉菜单选择OQTIONS,点击确定项目频率,输入110GHZ;选择UNITS指定单位;长度:毫米,阻抗:欧姆,功率:毫瓦。5在项目中的普通方程菜单下,添加方程,有微带线的特性阻抗、r、h反求微带线的宽度,有效介电常数e,设置变量代入公式分析变量即可。微带线的长度e0=(0/e0.5)。6放置元件,在元件浏览器里找到微带线,拖到原理图中;在集总库里找到电阻,拖到原理图中;按计算好的结果定义各参数。连接各元件,添加端口(50欧)和地,在元件浏览器里找到端口,选择信号PORT1源阻抗50欧,功率5毫瓦;在元件浏览器里双击测量,选择功率测量端口P-METER3,分别连接到电路的端口2、3,完成原理图。7添加图(在PROJ下),选择矩形图。8添加测量(在PROJ/ADD MEASUREMENT),选择线性功率类型并且指定端口。9分析电路,观察各端口的功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0调协电路,左击调协图标,激活要调协的元件参数(蓝色),变量调谐器对话框出现,输入新的参数;左击SWEEP在图上显示新的仿真结果,观察端口功率的变化,选择最佳值。五、 实验指标本次实验是要利用功分器将输入功率分成功率比为1:K2 (4)的两路,即S3,1比S2,1大3dB。S3,2是3端口和2端口的隔离度,它的绝对值不能小于17.5dB。对于功分器,由于两支路设计的对称性,其相位应是相同的。而且要求在中心频率2GHZ处,S31和S21的绝对值相差在5.9-6.1dB。六、 实验设计及结果截图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Z02=158.112,Z03=39.528,R=125,Z04=70.711,Z05=35.355, r=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福建省厦门市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 水电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荒山承包合同补充协议
- 2025高三思想政治高考一轮复习资料
- 从探索到深化: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公共数据运营报告2025
- 2025年医学检验副高职称答辩题库及答案
- 安徽省合肥市46中学2026届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50题)
- 市属国企后备干部选拔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公开招聘教师简章
- 高血压患者中医食疗指南及方案
- 固定资产采购验收流程与表格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