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doc_第1页
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doc_第2页
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doc_第3页
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doc_第4页
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 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 摘要分别采用日本标准JISL1030-2:xx中的60%硫酸法和国家标准GB/T2910.6xx中的甲酸/氯化锌法对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进行了对比。 试验结果证明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均能满足日常检测需求。 关键词:棉和粘胶纤维;60%硫酸法;甲酸/氯化锌法 棉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 棉纤维制品具有吸湿和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的优点。 粘胶纤维又叫人造丝、冰丝、粘胶长丝,它是以棉或其他天然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纤维素纤维。 棉型织物是指以棉纱或棉与棉型化纤混纺纱线织成的织品,而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是典型的棉型织物,这两种纤维混纺既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又能发挥各自的优点,因此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1。 众所周知,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因都属于纤维素纤维,故其定量分析一直以来是纤维定量中的一个难点,其化学试剂对棉具有一定的损伤,其准确性与稳定性都是较难控制的。 本文以拆分法作为标准值比较了日本标准JISL1030-2:xx纺织品纤维混合物定量分析的试验方法第2部分:纤维混合物定量分析的试验方法2与国标GB/T2910.6xx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6部分:粘胶纤维、某些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或莱赛尔纤维与棉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3 对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通过分别使用60%硫酸法和使用甲酸/氯化锌法对于定量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经化学试剂溶解后棉的损伤情况以及对于不同深浅颜色的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的溶解情况来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性。 1试验 1.1试剂 1.1.160%硫酸法 (1)60%的硫酸溶液:368mL水中加入343mL浓硫酸(密度为1.84g/mL),使其密度达到1.498g/mL。 (2)稀氨水溶液:取20mL浓氨水(密度为0.880g/mL),用水稀释至1L。 (3)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1.1.2甲酸/氯化锌法 (1)甲酸/氯化锌溶液(85%,分析纯):20g无水氯化锌(质量分数98%)和68g无水甲酸加水至100g。 (2)稀氨水溶液:取20mL浓氨水(密度为0.880g/mL),用水稀释至1L。 (3)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1.2主要仪器 干燥器:装有变色硅胶;干燥烘箱:能保持温度为(1503);分析天平:精度0.0002g或以上;具塞250mL三角烧瓶:容量不小于200mL,具玻璃塞;HZ-010恒温振荡仪;真空泵;玻璃砂芯漏斗:容量为30mL40mL。 1.3试验条件 两种标准方法试验条件的对比见表1。 1.4试验 取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平行试样,每组试样颜色一浅一深共两块,每个试样约1.000g。 另外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样品在溶解过程中能够与试剂充分接触,制样过程一定要将试样拆散成纱线,这样才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试验结果。 称取1.0g左右试样在温度105左右的密闭通风烘箱内进行,时间不少于4h。 随后将称量瓶和试样连同放在旁边的瓶盖一起烘干。 烘干后,盖好瓶盖,再从烘箱内取出并迅速移入干燥箱内。 冷却时间在2h左右。 冷却后,从干燥器中取出称量瓶,并在2min内称出质量,精确到0.0002g。 (1)60%硫酸法 60%硫酸法操作2是将已称取好质量的试样放入三角烧瓶中,每克样品加入100mL60%硫酸溶液,盖上瓶塞,用振荡仪剧烈振荡10min后,静置5min,再振荡15min后真空抽吸排液,将玻璃漏斗和不溶纤维烘干、冷却、称重。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溶解后的残留物。 (2)甲酸/氯化锌法 浅色试样的溶解操作3是将预处理后已恒质量的试样迅速放入盛有预热温度达40的甲酸/氯化锌的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100mL试液),盖紧瓶塞,摇动烧瓶,浸湿试样,在40下保温150min,每隔45min摇动一次,共摇动2次。 接着,用20mL、40溶液清洗,再用40水清洗,然后用100mL稀氨水溶液中和清洗并使残留物浸没于溶液中10min,再用冷水冲洗,每次清洗液靠重力排液后,再用真空抽吸排液,最后烘干、冷却、称重。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溶解后的残留物。 深色试样的溶解操作是将预处理好的样品放入预热达70的甲酸/氯化锌的三角烧瓶中,在70下保温20min,其溶解操作步骤与浅色试样步骤相同。 1.5计算 2结果与讨论 2.1试验结果 两种试验方法的测试数据见表2和表3。 2.2结果分析 由表2、表3可见,所有经60%硫酸法和甲酸/氯化锌法测得的试验结果与实际拆分法标准值的比例偏差均在允差范围(3%或5%)内波动。 浅色的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用60%硫酸法试验结果与实际混纺比例间最大偏差为0.50%,平行间最大偏差为0.28%;甲酸/氯化锌法试验结果与实际混纺偏差最大为1.86%,平行间的最大偏差为0.61%。 两种方法测得的平行样间的偏差均小于1%,但测得的平行样间偏差比甲酸/氯化锌法测得的平行样间偏差小,说明对于浅色试样而言60%硫酸法的稳定性相对较好。 深色的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用60%硫酸法试验结果与实际混纺比例间最大偏差为1.60%,平行间最大偏差为0.67%;试验结果与实际混纺偏差最大为0.88%,平行间偏差最大为0.35%,说明对于深色试样而言甲酸/氯化锌法的稳定性相对较好。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种方法溶解浅色样品后的残留物后发现:粘胶纤维溶解得都比较完全;采用60%硫酸法溶解后的残留物发现剩余的棉纤维几乎没有损伤;采用甲酸/氯化锌法溶解后的残留物,剩余的棉纤维有轻微损伤。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种方法溶解深色样品后的残留物后发现:采用60%硫酸法溶解后的残留物,有微量未溶解的粘胶纤维残渣粘在棉纤维上;采用甲酸/氯化锌法溶解后的残留物,粘胶纤维溶解得比较完全。 3结论 对于大多数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试验,JISL1030-2标准中的60%硫酸法和国标GB/T2910.6xx中的甲酸/氯化锌法所测得的结果与实际混纺比例偏差均在GB/T29862xx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规定允差范围之内,能够满足日常检测的需要。 经过大量试验,笔者认为对于浅色试样,60%硫酸法优于甲酸/氯化锌法;而对于深色试样,则反之。 因此,采用JISL1030-2标准中的60%硫酸法对于我们常规的国标检测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郑少琼.再生纤维素纤维与棉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